感谢毒舌让我有机会参加这部独立动画短片集的观影。
整部片子用故事书的方式串联不同的故事,画风也是各有不同。
人物配音以及背景音都很能表露每个故事的性格,看得出制作团队花了很多心思去琢磨每个细节。
每个故事都温柔且柔软,真实又治愈。
不只是儿童会看动画,成人看动画更会掀起内心涟漪。
推荐找个整片的空闲时间,安静的空间,静静观看,细细品味。
《糖水铺》作为一个广东人,看到广东糖水就特别感到亲切。
这里不只是糖水的甜味,更是人情味。
看着老伯在家里煲着糖水,门口放个小木桌。
每次进出都要往上抬一下。
这个动作很“童年”,只要是家门口开的小店都是这样的,配音也是很“广普”。
最记得,小孩吃芝麻糊,被烫到。
阿叔教他勺两边的吃,瞬间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爸教我吃粥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传承无疑了最特别是有一个人物时钟的转场,突然把所有登场的人物都连接起来,更是把整个故事更落地了。
《哼哈二将》我是很少看,这类贴片?
制作的动画,偶然刷到他们的幕后花絮,发现每个人物都是人手去剪裁,场景都是真的很特别。
而且对故事的最后把哼哈二将落到显示的小孩身上有点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挺棒的。
《小火车》这个故事其实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不是个普通的家庭。
一路的小火车铺垫,小孩子玩一会儿就头上出汗。
特别是窗前的两个手指走在绳上,又梦回小时候的自己。
一遍遍的细节描写,都映衬着小男孩在火车之下的不凡经历。
从出事,受伤,父母陪伴照顾,回家,再见同学。
最后走出第一步,知道奔跑。
整个故事都铺垫的好好,能感受到小男孩在这个经历下面的心路历程。
其他几个故事都很好,都十分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二个故事相对简单了一些,兔子作为开头还是能接受的,第二个公交师傅退休,就有点牵强,虽然也大概能理解。
不过故事性确实不高。
《外婆的钱箱》还是有感动到我的,《翼娃子》这个故事其实和我小时候成长的环境是一样的,父母在店里工作,我就在附近桌子写作业。
七个故事下来,也有适合小朋友的,也有适合成年人的故事。
是很适合家庭观影的。
对于这类电影还是需要多一些支持。
和朋友抱着支持的心态去电影院看了整个过程,我们是杭州万达这边的下午五年场,全场就5个人,我和我朋友,还有一对母子,还有一个人好像没有来。
前面的几个是幼儿向的,然后从糖水铺开始,是偏向于成人的生活不易,后面的外婆的铁皮箱,是治愈童年的。
印象里最深的,还是刘毛宁导演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首先就是色调,一如《铁轱辘》中的明亮饱满,我以为在电影院会显得很刺眼,但是没想到,却意外的很和谐。
那些也曾出现在我儿时记忆里的暖水壶,瓷罐,等,都象征着某一代群体的过往,可能现在很多小孩子已经没有那些记忆了。
其二是故事,小时候的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慢慢发酵成了记忆最深处的愧疚,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导演给了我们他的方法。
正如导演说的,这部作品就是给那些长大的孩子们看的。
人是很神奇的生物,尤其是对于记忆,对于自我疗愈的能力。
我们总是能编造出合适的画面和情节,穿插到曾经的记忆里,然后坚信不疑,渐渐的我们也释怀了。
我想这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吧,我们不必为曾经的错误记一辈子,因为那些爱我们的人早就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他并不会介意,并且他们是深深爱着我们的。
最后有个小建议,《向着明亮那方》里的几个短片,主题千差万别,所以可能没有一个固定的群体,也不好做某一点的宣发。
这边建议,其实可以参考爱死机,全部都是未来幻想,或者是黑镜系列,都是黑色幽默,这些片子其实还有一个大的主题,是关于爱的,考虑宣发的时候,可以往这方面走。
6本绘本改编的小短片串连在一起,电影里还加了一个新故事《小火车》,就是这个看哭了,但孩子似乎看不太懂,因为她完全没有背景知识。
孩子(7岁半)喜欢《小兔的问题》和《萤火虫女孩》,这两个清新、美丽、温馨,我喜欢现实主义作品:《翼娃子》《小火车》《蒯老伯的糖水铺》,这几部都是方言(方言味普通话😂),所以很喜欢,而且摆脱了中产阶级视角,能让孩子看到更全面的社会图景。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也是现实主义,可主旨有些模糊,感觉是某个大人不管不顾地在回忆,完全不管听众想不想听他唠叨。
而且既然用电影这种影像手法,还全程都在念!!
连“外婆脸上皱纹很多”都要说出来,画面是干啥使的?!
连我都听烦了……《哼将军和哈将军》画面真的美!
说实话,这些绘本我可未必愿意买,因为人物画得大多挺丑,但是电影里还好,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风、配音配乐也很好——我们坚持到了彩蛋,因为片尾曲也很好听。
看片尾,绘本届育儿界有点名气的都来凑热闹了哇。
适合3-7岁,除了“哼哈二将”略微有一点点吓人,其他的对小小孩也都很友好~三年级以上可能会嫌幼稚了。
排片太少了,好多朋友都反映说,想看,但家附近找不到。
我们去的影院这个片连一张海报都没有,太惨了!
若是说到和孩子一起看的寒假片倒真真儿是隆重推荐这一部一部排片巨少的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
对的,就是金子美玲那首诗的名字是中国首部绘本电影七个绘本,七个故事,七种温暖。
口碑很高,但排片巨少。
每每此时我就有些感叹那是一种好的影片太少人知道的唏嘘排片少到什么地步少到市区内的影院白天能看到的,只有两三家。
少到豆瓣评分迄今都无法显示因为看的人太少也或许太不荡气回肠了吧年底了,大家都想看点气壮山河的那么像这样日常生活里淡淡情感的便不被珍视了幸而,在周日我们跋山涉水看到了这部片周末的下午三点五十我们三个人,却包了全场。
小朋友呼哧乱窜,倒是高兴我只是觉得可惜。
小朋友看完自己做的手帐但电影,是真的温暖。
女儿都忍不住“呀,我觉得好治愈呀”“呀,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故事”七个绘本故事,用七首童谣引出来,在中国传统水彩、剪纸、水墨等等的动画形式下。
绘制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的烟火日常。
最近年底回望一年,总觉得人生艰难。
有时候也会觉得成长,确实是布满荆棘的。
想起来成年人一直形容童年是“无忧无虑”这件事其实只有孩子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无忧无虑。
只是,如何在忧虑中寻到温馨而别致的快乐情感就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的魔力。
让我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告诉你。
它们都有着治愈你生活的力量。
为什么是寒假带娃必看。
还是那句话。
小时候看多了好东西长大了就不会为烂片贡献票房。
(剧透了也值得看)人生啊,总是从提问题的小兔子开始
与其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成长必经。
故事复述出来,只言片语,却诠释了生命的浪漫。
为何会长大,长大变成什么?
妈妈会永远爱我吗,会永远爱妈妈吗?
妈妈说我长大了就飞走了,真会开玩笑,小兔子怎么会飞呢?
妈妈笑而不语。
桌上的汤就像海洋。
人生海海,终将乘船远去。
却也是长大了才能明白的道理。
小兔子蹦下来,说着妈妈我出去玩啦。
随着妈妈的视线,消失在丛林中。
这是第一个故事,像我们对世界的问候和存疑。
父母是天空,是海洋,是拥抱,也终究是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连背影都是温柔的,就是妈妈啊。
可是人生,并不总是那么顺遂。
或许遇到走不出来的苦痛时,也只有家人才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所以除了美好,人生也应该直面痛苦和黑暗。
然后努力挺过去。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小火车的故事。
虽然没有交待背景,但应该是08年地震之后,受灾的城市和家庭。
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城市,和爸爸妈妈住在临时搭建的安置房中。
等着火车开来,带他们去看新的家园。
天灾之后,人人都有创伤,但好在一家人还在一起,一起吃晚饭,一起去看跨年夜的烟火。
只是,男孩总是要和父母一起组成小火车。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他也想看看更远一点的地方,他也想穿过黑暗的隧道。
但,得克服自己的内心。
故事讲的,其实是穿越隧道绝处逢生。
地震之中,男孩的腿被压断了。
小火车的意像,是他的假肢。
而爸爸妈妈的爱,是他的依靠。
家人啊,拥抱在一起,和他一起走进黑暗。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但他独自踏出那一步,迈入属于自己的光明。
男孩走出隧道迎接那一刻,未来和全世界盈盈在手。
电光火石的蜕变,就是成长啊。
苦痛中的成长,隧道里的光。
但更多家庭的温暖,就在一日三餐。
翼娃子的周日。
是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但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动容感。
或许,烟火日常才是人心。
翼娃子,父母是重庆农村来城市里讨生活的夫妻样本。
爸爸妈妈开一家夫妻店,妈妈主厨,打理生活。
爸爸负责配送,起早贪黑。
9岁的翼娃子,即便是周日休息,也是清晨五点半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店里。
他在作文里写到,“我在公交车里看着骑电动车的爸爸,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
”日子自然并没有那么应有尽有,但也从来不悲天悯人。
翼娃子做完作业,就帮着妈妈招呼客人。
偶尔带着作业去找小伙伴,街市里的小伙伴,也都是开档口或者开铺头的家庭。
肉档的面板下做功课,点心店的玻璃板后面做鬼脸。
一来一回,街市里的生活啊,跃然眼前。
翼娃子的作文叫做,《我的家》。
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啊,然后把头靠在了刚刚关上店门的妈妈怀里。
可不就是?
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细腻的故事,就在这些烟火日常之中。
还有《蒯老伯的糖水铺》,女儿在外地的老人家,一家糖水铺的日与夜。
《萤火虫女孩》,司机师傅尝到的那一口甜饼啊,是幸福的味道,也是不孤单的味道。
《哼哈二将》,有二胎生活的经验的家庭,估计可以看得又笑又哭。
以及最让我动容的《外婆的巨型铁柜轮椅》。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愫填满。
铁柜轮椅是不方便行动的外婆,所有东西放置的地方。
一个铁柜子,用来放外婆的家当。
轮椅,则是可以推着走动。
由于外婆轮番住在“我们家”和“舅舅家”,所以铁柜轮椅就是外婆的全部。
那个冬天,外婆没能挺过去。
铁皮轮椅打开,外婆的遗物散落一地。
这就是……外婆的一生啊。
夏日里腌的花椒豆角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手帕里包着的钱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一柜子的东西在地上,散成小小的一个圆,东西那么少,可外婆也不在了。
腌菜的花椒味好浓啊,就像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感情。
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幼至老,生与死,我们是不是需要去学习如何表达爱?
那个瞬间,我们都看哭了。
无论年龄如何,感情都是相通的。
小朋友说,不是治愈动画吗?
为什么竟然觉得有点伤感?
我在想或许等到她长大后,才会明白,这也是一种对抗生活的治愈吧。
人生实苦,但幸而有这些瞬间。
其实,这部充满着独立动画的电影能上映,就已经是小小的成功。
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尝试。
其实大家可能猜不到的是,《向着明亮那方》的出品方团队,早期也运营过《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商业动画。
所以这一次的投入是反思性的,也是实验性的。
他们说,想做一些真正给小朋友看的作品,而不只是把孩子当成消费者。
孩子,是不能被当成消费者的。
最后想说。
国产电影也好国产动画片也好除了主旋律正能量和技术引领真的真的,要多些这样的直达人心的好故事。
才不辜负我们的大国地位啊。
想起自己的爷爷,记得小学时候,有次跟他吵架,发脾气不想穿厚衣服,早上我没吃饭就跑去学校了,那天很冷,第二节课下课爷爷来了教室,我以为他是来骂我的,可是他只是给我带了包子,问我冷不冷,给我拿了衣服。
这是我记忆里唯一一次跟爷爷吵架。
以前爷爷在的时候,姑姑都不敢骂我,因为爷爷会说他们。
还有小学时,放学我想喝营养快线,不想自己去买,爷爷每次都会帮我去街上买。
有次爷爷说他腿脚不好,给我钱让我自己去,我懒,缠着爷爷,最后他也是去帮我买了。
爷爷是初三的时候走的,我初中去城里后,爷爷脑子就不清楚了,他们说都是因为我走了。
那几年父母离婚,我状态很糟糕,爷爷脑子糊涂也不爱干净,加之他只偏心疼我,堂哥堂姐都不喜欢他,我也跟着不搭理他。
他也经常说混蛋话,发脾气(但从来不对我)姑姑们也是经常说他,(就那时我知道了爷爷的父亲吸鸦片,姑姑说这个最能让爷爷生气)因为他那时会说一些混蛋话。
记得爷爷走的前两天我们回去看他,他躺在床上动不得,拉着我的手哭了,说不出话,他们都说爷爷最舍不得我,我当时啥都不懂,嫌弃他,因为大家都嫌弃他,那两年只有二姑照顾他。
我很混蛋。
还有奶奶,走的时候我八岁,小的时候因为爷爷奶奶的钱都在被爷爷收着,爷爷会给我钱我跟爷爷更亲,奶奶骂我势利眼,可是冬天的时候我怕冷,奶奶会把床睡热乎了再叫我上来😢😢😢😢以后再也没有会给我暖床,每次被打都会护着我的人了😢😢😢😢那几年我不应该跟其他人一样排挤爷爷,他最爱我了😢😢他们都说那几年看见我爷爷就会开心,可是我总是不搭理他😢😢😢😢甚至觉得他拖累我们,我真的很混蛋,小学下雨没带伞爷爷也会来接我,不会说我怎么不拿伞,上来中学被今天淋过几次雨后,就知道以后下雨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我每天背包都会带伞。
还有二姑,小时候哭她们都会给我擦眼泪,上了初中,就只能自己默默的哭了。
刘毛宁的三短片都太戳我了,奶奶也是会做最好吃的梅干菜,姑姑们没学会,奶奶走了,姑姑们每次吃梅干菜都会说“以前妈妈做的梅干菜最好吃了”
小兔不爱吃饭,但却很爱提问。
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呀?
为什么要长大呢?
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这么大呀?
为什么妈妈有长长的耳朵?
小兔离开妈妈去远行,想妈妈了怎么办呀?
小兔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她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阅历来帮助她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兔妈妈成为小兔心中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兔妈妈不会永远是港湾,小兔也不会永远是停靠在港的船。
影片用一连串丝滑顺畅的转场讲述了普通人的一生。
小兔从一张相片跳到另一张相片,每张相片都是不同的兔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家庭这个词,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若干年后,小兔也许会成为《蒯老伯的糖水铺》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儿,一年到头也没得闲来回家看望蒯老伯。
老伯那一句”唉,他们都太忙惹“,透露着一些心酸与无奈,但同时也听得出他对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兔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可以看见小兔的每次成长;兔妈妈有长长的耳朵,可以听到小兔从远方传来的消息。
但是兔妈妈唯独没有长长的手。
兔妈妈很清楚,小兔是要离开父母去远行的,她要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朋友、事业、家庭。
不必担心关系的疏离,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偶尔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关系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关系,是会发展变化的。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关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有糖水一律五元的蒯老伯,用自己的事业表达着他对关系发展的朴素认知。
孩子们长大了,各奔东西,但“晚上总有人要喝糖水的嘛”。
蒯老伯给自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的位置,人们需要他,尊敬他,喜欢他。
蒯老伯一定也有子孙满堂的过去,也有家庭团圆的曾经。
但家庭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健康的家庭正是在一代代人的独立成长中,向外发展出繁枝茂叶。
《向着明亮那方》里还有另外5个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
【向着明亮那方】真的都给我去看电影名字着实有点像主旋律但实际是精彩暖心的儿童绘本动画里面七个小短片,太精彩了从梦幻般童话开始再到现实生活的缩影这么优秀的绘本动画短片不应该被埋没请你带着自己或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吧
【小兔的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交流,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割舍不掉的存在。
每一个问题似乎小时候也这样问过父母。
【萤火虫女孩】画风非常童话向,更偏向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
第一反应感觉有宫崎骏【龙猫】的温暖感。
善良的老司机的一场梦幻邂逅。
【哼将军和哈将军】用神话故事来演绎的兄弟手足故事,还是用最难的纸定格来拍摄,太佩服了!
用哈士奇做哮天犬,导演你很有想法💡想说哼哈二将人物要是做成手办也会很有趣呢!
【小火车】这绝对是催泪短片,坚韧小男孩的故事,着实把我看哭了😭【蒯老伯的糖水铺】导演审美太好了,生活气息浓厚,手绘画面太美了,分镜真的好赞!
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用绘画方式表现,有些惊艳!
【外婆的蓝色椅】虽然故事平淡,更似回忆纪录片,但是平凡人的故事够真挚。
【翼娃子的星期日】场景取景南京,满满的熟悉感,外来务工的孩子眼里的一天。
外地人融入快节奏的城市,也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以平静轻松的心情观影,没想到却泪流满面走出影院。
七部短片风格奇特迥异,在构建出充满幻想的世界中流露出现实世界里的真情实感,善与爱由一而终。
从小兔子到蓝色轮椅上的外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像是小兔子一样对世界存疑,而兔子妈妈不耐其烦的解惑就是对儿女爱的关怀。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感填充着,最后散落一地的外婆的遗物,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就像那花椒味依然浓重的腌菜,都是我们习惯深藏在心底不易表露的爱。
幼至老,生与死,也许此时此刻更需要学会如何去表达爱。
萤火虫女孩中即将退休司机和蒯老板,蒯老板的姓氏“蒯”,在粤语音译中可以形容孩童顽皮,可如果用来形容司机和老板,那是他们身上的一股执念,对家庭对儿女。
他们总是只身一人,在儿女都远去的世界里一成不变地生活着,所幸他们有散发温暖的森林动物和市井里互相关怀的人们陪伴着。
成长是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但内心的孤独可以消化重塑成新的情感,放下之后得到是热乎的甜饼和甜口的芝麻糊。
但在儿女的角度思考,这份甜饼和芝麻糊或许能从我们手中交予父母呢?
小火车和一家三口里的两个家庭,一个是绝处逢生,一个是平淡无声,可他们并不冲突,这一切背后都是父母对儿女爱的支撑,能给予孩子完整的爱的原生家庭是成长中最重要的部分。
再者家庭中兄弟姐妹间的亲密关系也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去维系,哼哈二将中的兄弟通过奇幻的天宫奇遇,从有趣的对白和精巧的节奏碰撞出了更深厚的情谊。
很高兴看到可上映的大陆动画不再只是供孩童玩乐的娱乐片,它更是成为能激发成人深思的一种载体。
《向着明亮那方》值得前去影院观影,但前提是自备纸巾和一个新的口罩。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
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
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
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
他是死了吗?
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
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
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
猫咪伏笔。
“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
是缺点也是优点。
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01:16:42,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重庆。
每章前言有小孩配音,好调皮。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bjiff21 支持独立动画人。不过感觉有几位导演被改编束缚住了,没有达到自己本身的创作水平。
喜欢《外婆的蓝色铁皮柜》和《翼娃子的星期天》。
喜欢糖水铺。
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明亮那方。暗夜里的飞虫啊。
短小的动漫集,就也还挺喜欢的。
全篇由七个小故事组成,画风各异,质量参差。单论画风,我最喜欢糖水铺和星期天这两篇。综合来看还能再加上开头的小兔的故事,总的来说七篇有三篇可以触动我,连一半还没到,可能这个更适合低龄儿童观看吧。铁皮柜子的故事里“里面仿佛装了她的一生”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但是这一篇一般。电影片尾曲很好听。
快乐~
其他没看,分是打给《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的,还是绕不过去的童年、乡村、死亡,希望导演赶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别沉溺了
最近非常喜欢刘毛宁的那种画风,春天的田野,冬天的大雪,都把人勾回了童年。
小兔的身影在墙上照片的游走;镜头从蒯老伯的芝麻糊到城市运转、前者对后者的提喻;背景动画呈现了城市空间跟随行进的人在一张张原画下的飘逸,以及城市中到处充满着和翼娃子那样做作业的孩子……这些现实为基底的动画所呈现的一种共性是,动画做到了不只是将镜头聚焦于生活于此处现实的人,而且还呈现了现实中难以注意的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这种无形的作用力在动画中被赋予形体,动画形式的突变让这些隐藏于现实世界的奇幻能被观众直观看见,最终这份默默的奇幻也被揭开了面纱,我们恍然大悟其名为“时间”。
🤔画面不错,但我觉得故事很普通也很无聊..
其实可以的,短篇集。但是一味说台词的方式,我不喜欢。
很独特,很难得。以往国产低幼动画几乎是低劣的代名词,其实低幼动画更需要有品质有审美的作品。
To the bright side。第一个故事,小兔子,无论走得再远,妈妈永远记挂着你,一闻就知道你是我的小兔子了。最后一个故事,小朋友跟着爸妈从重庆农村到南京开小吃店,在店里的桌子上写作业,早上天冷,爸爸一个人骑车,让妈妈和孩子坐公交车。晚上爸爸一个人留在店里收拾,让妈妈带孩子先回家睡,满满的父母的爱。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有几个画风还不错,但是内容温馨又空洞。
結束後,孩子說還想看☺️
适合带小孩去看的动画合集。童谣串起画风迥异的七个故事,温馨可爱。有不同的地域风情。用个人写历史,用家庭写社会。大人小孩能看见不同的故事。轻描淡写带出生活的沉重。开小火车男孩对照灾后重建那章印象深刻。
被第一个劝退了 删了才知道是7个故事。后面6个没看到了。 那算了谁让第一集就不好看
七部绘本串联起一首淳朴的童谣,故乡和童年在回忆里荡着。讲故事的人扎根在泥土里,枝叶却伸向远方,在钢筋水泥攀爬。稚嫩又青涩的电影语言,却有呼兰河传的温润质感。亲情是甜蜜的负担,让我们在沉重里泛起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