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潜在的意识形态对立很重,毕竟是美国人的片子,选择站在一个人性的中立角度上去讲这个故事,但背后还是用很讨巧的方式去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精彩的电影,一、这毕竟是有历史原型的,不是完全虚构的。
二、关于人性的描写关于全员之间的情义与对国家的责任所有人彼此之间的各种选择的刻画,这些方方面面的描写电影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部讨巧的片子,只不过讲的很精彩,让很多人不那么容易看出或者说是自动忽略了片子背后的意识形态对立
《K-19:寡妇制造者 K-19: The Widowmaker 》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震撼的电影了,没有一枪一弹,照样惊心动魄,紧张的气氛让人简直喘不过气,是我看过的凯瑟琳•毕格罗的最佳影片,比那个政治正确的《拆弹专家》强多了。
新舰长哈里森•福特,从严治军,对手下高标准严要求,好像不近人情,但是他的训练后面都发挥了作用。
况且各军事强国都有类似“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格言。
虽然他一心想往上爬,也用了一些手段,不过就别让我重复拿破仑的名言了吧。
再说,那些达官贵人也希望有能干的继承人帮他们保住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
对于新舰长,他最大的勇气在勇于担当。
当他的K19出故障导致辐射超标,舰员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依然违抗上级命令,让他的舰员转移到美国军舰上。
他的责任在于,在保住了舰员的生命后,为了不让潜艇落入美军手里,依然决定自己孤身一人留在潜艇,并且把船沉到海底,最大限度保住军事机密。
老舰长连姆•尼森,被降级成副舰长,不爽是人之常情,没有反应那才叫见鬼。
不过他依然最大限度地支持新舰长的工作,在舰员、军官与舰长之间充当缓冲地带。
当政委、水手长等人密谋反叛的时候,他毅然挺身而出,粉碎反叛阴谋,依然保持着男人的荣誉、勇气和责任。
电影里舰员的性格描写也很丰富,比如那个新来的反应堆操作员,平时维修设备的时候兢兢业业,当他第一次要冒死抢修反应堆的时候,却退缩了,不过怕死也是人之常情,何况他还是第一次上船、出海的菜鸟。
但是英雄终究是英雄,当面临第二次生死考验的时候,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抢修反应堆并修好,为K19返航奠定基础。
当然,这毕竟是描写苏联海军的,为了政治正确,导演还是把K19的政委、水手长描写成坏人。
总的来说,我对IMDB对本片的评分表示不解,这绝对是一部佳作,用一句好莱坞电影来形容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天生就是做导演的,就像鲨鱼天生会游泳。
1958年10月17日,K-19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正式开始建造。
1959年4月,K-19潜艇建造完毕等待下水。
潜艇的下水仪式中“砸香槟瓶”的工作通常由女性担任,但这次为保密而改由一位苏联男性将领砸香槟。
而该仪式中香槟砸向潜艇後因潜艇布设消声橡胶使香槟瓶砸向潜艇后被完整无损地弹开。
而这一切也被人们视为后来潜艇一切事故的“凶兆”。
经过了长达将近2年的改进和系泊试验,该潜艇於1961年4月30日正式服役。
服役编辑“广岛”1961年7月4日,K-19号由扎特耶夫指挥下潜行到北大西洋接近南格林兰岛的海域准备进行发射训练。
潜艇浮出水面后核反应堆主循环泵和辅循环泵发生卡死,反应堆反应区温度急速升高。
但与此同时更不幸的是当时无线电系统发生电器故障,他们无法联络本部寻求救援。
反应堆温度很快就超过了控制极限并达到了900摄氏度的高温,这个高温已经达到了反应棒的熔点并使得原来反应堆内的反应更加加剧。
尽管当时自动停堆器的控制棒已经插入了反应堆,但一切都无济于事。
由于潜艇反应堆如果再不控制则很可能发生反应堆爆炸,同时艇上携带了3发核导弹以及导弹的液体燃料,一旦发生爆炸,该海域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和核污染,同时100千米以外的北约基地也将可能受损。
艇长惧怕潜艇爆炸之后会给当时美国以借口发动核战争,艇长和艇员一致决定组成一个7人小组,由艇上工程师和船员组成,潜入反应堆舱,切断空气调整阀门,重新焊接冷却水供应管,从而安装上备用冷却系统。
这7人不顾个人安危进入充满核污染的反应堆舱内对反应堆抢修,从而使得潜艇反应堆逐渐得到控制,随後K-19艇艇员转移到在附近海域的S-270艇由在S-270艇拖回。
而这些进入反应堆舱的艇员们由于受到核污染,有人当场就死亡,没有当场死亡的也在返航途中即事件发生的一周内陆续死亡,而由于通过管路漫步整个潜艇核泄漏则造成了很多其他艇员受到核污染,第一批艇员中包括舰长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核污染,并且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年内就有至少20名艇员死于核污染导致的疾病。
美国海军在K-19附近的战船收到了由K-19备用无线电与S-270的无线电交流之后主动向K-19艇发出无线电说可以提供帮助,但当时艇长恐惧苏联军事机密泄露给北约而没有理会。
同时当时艇长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兵变,收缴了除了6把亲信军官手中的手枪以外的所有轻武器并把它们扔到了海中。
返回港控制后,K-19迅速开始进行修复工作,但不幸的是K-19残余的核污染造成了船厂船台的核污染,所有维修人员必须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才能进入封闭船厂内进行维修,这无疑增加了维修时间和难度。
经过检修,工程师们发现该潜艇这次灾难是因为K-19主循环回路中的一个焊点质量不合格,从而造成整个循环回路的核泄漏以及循环泵的卡死。
1965年,K-19艇修复返回北方舰队,但这个时候他却多了一个外号“广岛(Hiroshima)”(在美国电影中则被戏谑为「寡妇制造者」(Widowmaker))。
2006年2月1日,前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向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提议将这次事件发生时所有K-19上船员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
以表彰他们在这次事故中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核战争。
同年6月,K-19号时任艇长的扎特耶夫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1969年11月15日7时13分,K-19艇与当时停车监视海域的美国攻击潜艇小鲨号[1]在巴伦支海海峡60米深左右的海域相撞。
撞击後因K-19艇的主水柜紧急排水以及储备浮力大而没有沉没。
这次撞击造成了K-19艇的艇首受损,其中弓形声纳阵被彻底破坏,鱼雷发射管外舱盖也脱落掉了。
而小鲨鱼号的耐压艇体则被撞出一个大洞,潜艇迅速失去平衡下沉,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挣扎後才浮上水面勉强回港。
当时小鲨鱼号上的鱼雷长已经准备发射反潜鱼雷击沉K-19,但长尾鲨号艇长L·巴克霍德为防止苏联以此进行核报复发生核战争从而制止了他。
[2]1972年2月24日,加拿大纽芬兰1300千米开外120米深的海域中,正在战略值班的K-19号艇艇内轮机舱突然着火,当时值班的28名艇员不幸阵亡。
着火的原因是由于液压机液体泄露到了热滤器中引发大火。
着火之后该艇立即上浮并接受附近北约水面战船实施营救。
军舰很快赶到後撤离了除尾部着火轮机舱后面的鱼雷舱内12名艇员以外的全部艇员。
撤离後因海风而使得战船对潜艇的拖拽工作造成了一定难度,K-19艇不断辗转直到4月4日才被回到塞维洛莫斯克(Severomorsk)港,而被困於尾鱼雷舱的12名艇员在度过了缺少水和食物,低温以及近乎无光的空间中度过了漫长的40多天後被解救。
而这次事故则使得K-19不得不又回到港口大修,之後返回北方舰队。
这次事件也是全世界非沉没核潜艇事故中阵亡人数最多的事故1991年,K-19艇度过了命运多舛的30年服役生涯後终于除役。
但就在除役前的1991年6月4日,K-19艇又一次发生了反应堆故障,尽管这次事故被迅速控制,潜艇没有受到污染并且无人伤亡,但这次事故也让苏联政府决定以START-II协定让这艘艇除役。
随后这艘艇的核反应堆、武器和电子装备後,拖到位于科拉半岛的「核潜艇坟场」等待最後拆解。
2002年5月,K-19艇拖到了摩尔曼斯克的Snezhnogorsk港等待拆解,2003年10月,俄政府决定在「近期」完全拆解这艘艇。
2006年,原来在K-19上担任厨师的Vladimir Romanov成为了富翁,他买下了这艘已经随时将要拆解的潜艇并准备将这艘潜艇停泊在莫斯科作为苏联时期退役潜艇水兵的俱乐部或博物馆。
一些K-19艇上的退役水兵强烈反对此举。
[3]据悉,现年59岁的罗马诺夫出生于苏联的立陶宛。
从1966年至1969年,他作为一名厨师在K-19潜艇上服役。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罗马诺夫回到家乡立陶宛下海经商。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了一名亿万富翁。
后来,他旅居英国苏格兰,并且成为苏超爱丁堡勇心足球俱乐部老板,拥有近10亿美元资产。
据称,罗马诺夫赎买K-19号之举“纯粹出于感情,与金钱无关”,是为了完成该艇已故艇长尼古拉·扎杰耶夫的遗愿。
没有想到这是一部在2002年拍的电影没有想到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没有想到给我的震撼能这么强烈当我肯定想到的就是就是我觉得这部电影文化不,广电急肯定是禁止这样的影片上映当我在看影片的时候,我不断的问自己,什么是爱国主义?
肯尼迪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在这部影片里,这句话是如此的苍白,让我代表那些死去的战士,问问:“我们为国家奉献了生命,国家给予了我们什么!
”连自己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国家!
那些战士,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友,保护自己的家人,保护自己同胞不必要的伤害。
连美国的驱逐舰都发现了K-19,苏联自己的军队在哪里?!
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8月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不同的是这次的悲剧更加的惨烈,艇上118人全部遇难,其中的原因居然和K-19差不多,补给更不上来,比如没有应有的设备,另外就是拒绝援助,当然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为了军事机密。
是的,为了国家,似乎什么都能失去,可是我们得到了什么?
原来只是演习。
出航前酒瓶没撞碎,船员:我们被诅咒了。
Gulag(古拉格):苏联集中营,在史达林时期是迫害异己分子的工具。
隔着栏杆的离别之吻。
下潜至极限深度300米,船体被挤压并多处出现凹陷。
浮上冰面,冰面破裂,潜艇露出。
试射导弹成功。
船员在冰面踢球,合影。
喝红酒防辐射。
无辐射服,自杀式抢修反应堆散热器。
真正的勇士与懦夫的强烈对比。
甲板上一排船员冲着美国直升机露屁股,哈哈哈。
这段的背景乐配合画面挺带感的-露屁股+气势恢宏的背景乐。
为了防止潜艇爆炸波及到附近的美军驱逐舰继而开启战端,潜艇下潜。
第二次抢修反应堆,懦夫变勇士。
-你的海军生涯就会结束,他们会把你送到古拉格,像你父亲那样。
-那样就是家庭传统了,不是吗?
-他是我们的艇长,他是我的艇长。
28年后墓地前再聚首。
-这些人牺牲了生命,不是为了一枚勋章。
是因为那一刻来临的时候,那就是他们职责所在,不是对海军尽责,也不是对国家尽责,而是对我们...他们的同志尽责。
所以...为同志们干杯!
K-1911年前的旧片,重看亦然紧张,如入其境!
哈里森·福特演技卓越!
这是一段真实历史改变的美国影片,描述了前苏联时期,冷战阶段首制H级核潜艇出航不顺,反应堆泄漏后艇员们前仆后继挽救整体,而高级军官们就小正义和大能量展开一场博弈!
最后,冲入核控室抢修的成员全部殒难,因为他们拿到的是防化服,而不是防核服。
需要说明的是,从历史资料中查询,K-19的外号不是“寡妇制造者”,而是“广岛”!
故事具体背景为:1961年,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冷战的最尖峰时刻,双方陷入了一个军事竞赛的怪圈,不断加大对对方的核威慑力。
在美国率先派遣核潜艇潜(“乔治 华盛顿”号弹道导弹核潜艇)入苏联领海并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作为未来主要攻击目标的前提下,苏联最高决策层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第一艘弹道导弹潜艇K-19上(658M型 北约代号:旅馆II级)。
于是就爆发系列悲剧。
除了直接描述的,我们还看见其他方面被暴露出的问题,如精度可疑的仪表、调度欠妥的基地配属、一心小我却看似为了更崇高利益的前苏军首脑人物!
总之,被极力描绘出了苏联军事、工业及控制系统的弊端,毕竟这是美国电影嘛!
不过考虑到某些西方人对共产主义和前苏联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反感,这部影片在描述及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职责,并让观众通过这部影片中感悟“为了祖国”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方面,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了。
不幸的是,本片没有这方面的惊喜,它所采用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来自别的潜艇片,而它离潜艇片的最高成就、1981年的德国影片《潜艇风暴》(Das Boot)相去甚远。
可能原因是,首位奥斯卡最佳女导演奖获得者凯瑟琳·毕格罗来导演的潜艇影片吧。
其实,或许导演等到2006年,按照故事原貌去拍摄,或许真的可以提升影片的整体质量!
K-19结局!
2002年🇬🇧电影〈K-19:The Widow maker〉《K-19:寡妇制造者》:虽说十几年前流行过的潜艇片已经拍不出什么新意,但是后来一步登天的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还是拍出了自己的特点,双主角的角力与性格塑造都描写得很充分,但是相对来说,配角能让人记住的就太少。
事故的一波三折紧张度拍的不错,如果能再更加利用密闭空间的特点做文章就好了。
这部电影显然不符合我们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片标准,然而这部电影远比那些所谓的“教育片”更能触动我的爱国情怀。
从冰上足球、士兵跳水到军校刚毕业的军官,虽是不同的选择,但说的都是人性、本能,是那么的真实、可信。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真相,人们自会判断。
还有我想当这些军人作出抉择时,将自己的生命牺牲给了国家,而不是那个"Party"。
PARTY≠COUNTRY!GOVERNMENT≠COUNTRY!
<K19-寡妇制造者>观后些许感受你能为你手中所做的尽责到何种程度?
你能为你的团队忠心到什么地步?
当生命安全与你的职责发生巨大冲突时,你愿意献上自己吗?
其实,这是我向自己发出的问题。
我对瓦提姆这个人有太多感触了,他如此的真实,他看到遭受辐射的弟兄惨不忍睹的样子,恐惧到不能呼吸、不能站住。
他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遇到这样重大的事故,他的表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是我,我恐怕要恐惧到休克了。
那种面对死亡的恐惧我略微能够感受,因我也曾有以为自己是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一丁点力量也没有,软弱恐惧到极限。
瓦提姆看望躺在床上弟兄时,我能感受到他心中的羞愧,他多么愿意去尽忠尽责,但是他胜不过他的软弱。
当初他来这艘船报道的时候,带着单纯的信心,有着奉献精神,更是有雄心壮志愿意为岗位坚守到底,但事实是:他逃避了。
他里面的惧怕胜过了忠心,他为此而羞惭痛悔。
最终,瓦提姆战胜了他自己,为自己的职责尽忠到底,就算是恶心呕吐,他要尽忠;就算是血管爆裂、内脏出血,他要尽忠;就算是失去视力,他要尽忠;就算是癌细胞把他立刻吞噬、承受生不如死的痛苦,他要尽忠;就算是核辐射摧毁他的生命,他要尽忠。
他无愧于他的良心,无愧于他的团队。
他生命的改变太令我感动,太令我震撼。
不是为了国家的荣耀,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誉,而是对自己的团队忠心!
我能为我的主、为教会做到如此吗?
主爱我,为我舍命、钉在十字架上,我能为主舍命吗?
我不敢说我能,但我真希望我的生命可以做到!
从这部影片中我得到的其他领受:一艘船只有一个船长,船员要无条件的顺服,团队也是如此,要相信领头人,他以更高的角度考虑全局,甚至是以世界或者超越世界的眼光去考虑事情;没有一个团队是完美的,其中会有破口,你是抱怨、离开、还是去尽忠堵住破口呢?
你要对得起你的生命和弟兄们的生命!
(这句话是对我自己说的)还有很多情节值得深思,暂时总结到这里吧,没时间了。
在美国有一个习惯,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暑期档,也未必会一直上映新片,有时候会把一些经典的老片翻出来让人们反刍一下。
其中,不得不说到被反复拿出的K-19。
这是很多年前的片子了,和今天那些凭借华丽3D特效的影片相比,K-19毫无出彩之处,既无满天飞的导弹炮弹曳光弹,也无摇曳生姿的丰乳肥臀比基尼,场景也无非是压抑的几间钢铁舱室,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几个纯爷们,创造了一个影史上的奇迹。
影片看起来如此不可思议,但剧情却严格按照事实翻拍而来,这一点,对于曾经造就冷战的政治家们来说,实在是天大的讽刺。
K-19,这根本不是所谓的政治恐怖片,而是一曲货真价实的悲壮史诗。
只可惜,这原本该由苏联人演出的史诗,却由冷战时期的敌人,美国人所演绎。
而且,演的如此催人泪下。
7.7 还以为是令人窒息的潜艇片,结果却令人痛心。美国人“歌颂”苏联士兵?不,歌颂的只是士兵罢了。“他们牺牲,不是为了勋章,而只是在危机来临时履行自己的责任而已。不是为了海军,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我们,他们的同志。所以,为同志干杯。”
故事有点瞎折腾,但是好看啊。
..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荣耀
一般般,看到的是 No 作 No 殆。
这部电影使人看下去的动力一方面是关乎生死的紧张危机,另一方面是看一个美国导演如何去表现一群苏联战士。结果发现凯瑟琳·毕格罗的镜头之下没有或左或右的意识形态,只有真正的男人。
看完了之后才发现是凯瑟琳毕罗格导演的!!
当时看着那些活生生的生命进去,再奄奄一息的出来就不行了,就进去几分钟呀,当时条件也太差了,核潜艇连防护服都没有,可能也没想到,为了战争呀。
为什么所有苏联人都说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
美国人说英语演苏联人,这怎么看啊
原来她一直在拍这种题材和主题
电视剧?23分钟还没展开剧情。
多好的一个题材,拍成这么个节奏可惜了。
一般
或许会多次质疑船长的行为,所处高位所需权衡的众多利弊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最后才看到船长并不是一味的愚忠,而是既忠于国家且爱戴下属的领导者。领导者之所以为领导者,也必是有过人之处吧
谁说不打仗,就一定不是战斗英雄?K19上的全体官兵都无愧苏联英雄这一有可能永远不会被正式授予的称号。K19的这次出航,如果成功了,则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如果失败了,则可能造成比切尔诺贝利更严重的后果。K19的遇险,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但勇敢的官兵把自己置身于核辐射之下,挽救了一切。
有时候 历史 还就掌握在小人物手里
煽情的有点过分了,略觉恶心和做作,有些情节个人持保留意见
好演员好题材好导演:)感觉我说了废话……制度是值得讨论的,但同志真的是好同志。
政治倾向很浓的影片,整个一苏联黑。冗长,烦闷,张力太小,没有同类型的《红潮风暴》带感。真心不喜欢毕格罗的影片。
能见到一点点导演成熟期的雏形,不过后来很风格化的声音处理方式在这部片子里还没有形成。个别段落能看到一点点《雁南飞》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