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星也不想给,不想聊香港电影情怀,不想聊什么这个导演那个演员,香港的影视界一定是固化了,所以拍的真的越来越垃圾,咱们别抬高自己,就是这片到底吸不吸引人吧,这一点,我觉得貌似大家都是正常的。
我实在是想说,这特么到底演了个什么玩意,要剧情没剧情,要串联没串联,说恐怖不恐怖,说搞笑不搞笑,等反转等的我都快哭了最后套个情节,如果不是对香港电影期待过大,也许也不会这样一般失望太过吧
看完之后觉得喜宴真的很诡异,想听听大家的看法:1.片名中加方框的“囍”字是否有别的含义?
2.片头出现的游戏机屏幕上,三个角色只剩下一个是亮着的,看到后面你会发现,这个屏幕上亮着的角色和孩子理发时臆想的机器人父亲形象一致,而在孩子臆想世界中是一家三口一起出现的,这是否意味着只剩父亲一人是真实存在的?
3.看开头以为胖姨是新娘,到了婚礼现场发现孩子妈是新娘,难道这两位都是婚礼主角?
同性?
4.为何父子二人到场后胖姨说人到齐了可以合照了,而无别的宾客。
5.孩子爸和妈在现场交谈时黑灯的片刻是啥意思?
这个故事看完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觉得诡异。
《水泥》作为开篇,真是精彩绝伦。
虽然是年轻导演,但是功力不错,表达出了要表达的东西!
好的故事不需要多么多的铺垫!
让观众感同身受就好!
《喜宴》很讽刺,从片名开始,明明表现了人到中年的过多无奈,却还叫“喜宴”。
片子先给我们展现了小孩子的荒诞世界,又给我们看了那窘迫的显示社会!
整个故事需要阅历去欣赏!
不然必然平淡无味!
《Good Take》很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演员都是香港老戏骨,表演入目三分!
故事情节真实而不落俗套!
《不一定》可以说是五个故事里的败笔,导演思想过于矛盾,演员表演也不够火候,导演又想表现澳门纸醉金迷,又想给我们看人性的丑陋,最后还想来个剧情高潮,可惜时间有限,功力有限,表现有限!
以至于故事接近崩溃!
《吓鬼》亮点就是蔡卓妍被拍的很美,很年轻!
故事是走的怀旧与致敬!
应该是受了《僵尸》的影响!
作为结尾再好不过!
如果能在最后的画面来一个剧情反转,加一只真鬼,就不得了了!
(1)《水泥》——当惊悚故事看:惊悚悬疑开端有趣,结尾胡乱填坑、无法自圆,完整性很差。
当隐喻故事看:母亲教导伙同女儿杀人、男友相警察心存获救希望选择只能呼吸的慢死,解析过程有些意思,但细嚼不过是延续十年的幼稚绝望。
(2)《喜宴》——比较讨厌了,主体故事已经没法看了,除非硬着头皮解释为荒诞。
老爸大话王,中干而外强,故作幸福成功态,一家三口照片中扮演和谐一家人。
编剧丫的真够港灿,描绘的两地都心知肚明,就特么HK的幼稚、天真、外加单纯,要不要脸?
(3)《Good Take》——Bad Take空巢老龙套,Good Take圆满致知音亡妻。
借着林雪之口拐弯吐槽了香港电影受限,回归前香港电影中出现的澳门枪炮齐鸣、血浆四溅、悍匪开挂干警察,回归了之后连个杀手都没有了。
(4)《不一定》——狗用钱欲诱惑把人变成狗,然后再狗咬狗中不敌青出于蓝的新恶狗。
用肾交的老梗做隐,用丧失人性的老生常谈宣泄不满,意图将港人堕落迷失于诱惑、丧失人性道德全盘归罪于回归,简直像个温室里被宠坏的孩子在满地打滚的推卸责任。
(5)《吓鬼》——直叙回归后港片的惨淡没落,港片人的悲惨收场,整个小短片也颇具港式B级片气质。
搞出娘娘腔假大胆来做占点嘴上便宜,你也是够贱了。
导演给予观众最大的提示——不要当成故事看,前两个故事为了植入角色象征,基本放弃了故事的逻辑,单纯剧情会看懵逼,因为故事是讲不通的。
综:各自相对独立的五段小短片的拼盘,明明都在描绘今日之香港,不知为何让澳门来背锅。
香港这帮年轻导演,耍个小聪明、占个小便宜、拐弯抹角吐个槽,也实在是无聊啊。。。
大家都不看好第二个故事喜宴,我却觉得真心是良作,导演想让我们从中慢慢体会。
我个人觉得妈妈应该是死了,爸爸带着孩子去参加她的冥婚。
几个细节,一开始标题喜就用方格框了起来,到了婚宴现场,门口登记嘉宾的人爬在桌上,现场没有其他人,而小姨却说人都到齐了,可以拍照了。
很多解释不通,导演是不是拍的过于隐晦了,很难理解。
也求有其他体会的朋友分享观影体验!
曾志伟监制的电影,第一个当然要排曾国祥的作品啦。
最接受不了的是方中信的大肚子好假,最后疯掉之后的造型也比较雷人。
还有真的没有认出叶童……对第二个故事喜宴没什么感觉。
那个小孩子真的是不会演戏……第三个故事good take印象最深的便是林雪的那句台词“换作是回归前,我一枪打爆你的头”,哈哈。
百度了一下,白兰花貌似是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
第四个故事中李灿森发挥的不错。
最后一段开头冯淬帆对澳门的那段介绍可以试作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导语。
田氏地产的标语字体和海报都似曾相识,不知是否有所指涉。
后面当蔡卓妍坚持称呼冯淬帆为收缩水的时候一下子勾起了许多回忆,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度甚至也大大提升了。
“其实我们这群人,全部都是挣扎在贫困线的人。
以前香港拍电影,常拍鬼片十部里有十二部是我们这班人做的。
后来市场不好,导演全都去大陆搞合拍,鬼片又不能拍,那我们就失业了”,《狮子山下》于此时适时响起。
唉……
《水泥》真的很惊艳,放在第一个很不错,《喜宴》有点讽刺但内容实在是一般。
《good take》点题之作,有点搞笑,但也没有太大惊喜。
其他几篇不提也罢。
曾国祥的鬼故事宿命感很强,但是完全是属于一个坑人的故事,气氛上很好,而喜宴和不一定都是玩剧情上的反转。
曾国祥的父亲是香港艺人曾志伟,在家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是曾宝仪、曾咏仪,弟弟是曾国犹。
也许他在父亲的照顾下发展的很好,但是他要做自己才能有自己的一片天。
2018.07.15水泥逻辑凌乱,亦或是理解能力不足。
喜宴“你有像爸爸一样优秀吗?
”“我们喜欢做梦,因为简单如[爱],在现实里也变得过度复杂。
”Good Take白兰花,是留住你最美好样子的坚持,奈何人终有一死,烈士暮年终无可避免。
不一定要把人当人,别当狗。
吓鬼老港片的各种元素汇聚。
恐怖的小街,睿智的大叔,浮夸的老板,无厘头的混仔,皆大欢喜的结局。
BGM就足够了。
香港恐怖电影的一代怀旧风…恐怖又不失温情大部分熟脸 蛮不错的 恐怖元素也恰到好处 希望香港恐怖电影不要继续落寞了…近几年的僵尸也是打破好大一批恐怖片传说 可以重温好几遍 不说了 下午去网吧看香港恐怖片 asa 灿森一系列明演员在里面都能看到 只是情节过于琐碎 如果连贯性更好就很棒了 无意种峨眉电影播放的
几个年轻导演的新锐之作,既有港产商业片一流的制作班底,又有老戏骨的参与,几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感概新导的精彩,也让人相信香港电影其实开始在慢慢的复苏。
头个故事类似李碧华的风格,拿实物做片名,水泥作为行凶的噱头,很一般,因为故事内容比较单薄,叶童的表演浮于表面,方中信的表现则丰满一些,表现肢体和对台词的控制,勉强算及格。
接着的喜宴是港产片擅长的一个分支,絮絮叨叨的温情路线,夹杂着动画片略显冗长,整部没有冲突,五个里面最乏味的作品。
然后good take 故事还算有趣,对老演员的现状做了关照,后半段的冲突可能是篇幅有限,缺乏张力直接冲奔结尾,节奏失控。
中间的是非常香艳的不一定,也是片中最好的一作品,角色相当完整,故事一波三折前后呼应。
最后的吓鬼是对香港鬼片另一个角度的诠释,当年那些吓唬我们的鬼片演员近况如何,别来无恙?
我们熟悉的面孔过着惨兮兮的生活,跟新闻里时常报道的各路过气港星一样,没有出路。
服装美术非常亮眼,苗侨伟亦正亦邪有点约翰尼德普的意思。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慢节奏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