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星也不想给,不想聊香港电影情怀,不想聊什么这个导演那个演员,香港的影视界一定是固化了,所以拍的真的越来越垃圾,咱们别抬高自己,就是这片到底吸不吸引人吧,这一点,我觉得貌似大家都是正常的。
我实在是想说,这特么到底演了个什么玩意,要剧情没剧情,要串联没串联,说恐怖不恐怖,说搞笑不搞笑,等反转等的我都快哭了最后套个情节,如果不是对香港电影期待过大,也许也不会这样一般失望太过吧
看完之后觉得喜宴真的很诡异,想听听大家的看法:1.片名中加方框的“囍”字是否有别的含义?
2.片头出现的游戏机屏幕上,三个角色只剩下一个是亮着的,看到后面你会发现,这个屏幕上亮着的角色和孩子理发时臆想的机器人父亲形象一致,而在孩子臆想世界中是一家三口一起出现的,这是否意味着只剩父亲一人是真实存在的?
3.看开头以为胖姨是新娘,到了婚礼现场发现孩子妈是新娘,难道这两位都是婚礼主角?
同性?
4.为何父子二人到场后胖姨说人到齐了可以合照了,而无别的宾客。
5.孩子爸和妈在现场交谈时黑灯的片刻是啥意思?
这个故事看完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觉得诡异。
《水泥》作为开篇,真是精彩绝伦。
虽然是年轻导演,但是功力不错,表达出了要表达的东西!
好的故事不需要多么多的铺垫!
让观众感同身受就好!
《喜宴》很讽刺,从片名开始,明明表现了人到中年的过多无奈,却还叫“喜宴”。
片子先给我们展现了小孩子的荒诞世界,又给我们看了那窘迫的显示社会!
整个故事需要阅历去欣赏!
不然必然平淡无味!
《Good Take》很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演员都是香港老戏骨,表演入目三分!
故事情节真实而不落俗套!
《不一定》可以说是五个故事里的败笔,导演思想过于矛盾,演员表演也不够火候,导演又想表现澳门纸醉金迷,又想给我们看人性的丑陋,最后还想来个剧情高潮,可惜时间有限,功力有限,表现有限!
以至于故事接近崩溃!
《吓鬼》亮点就是蔡卓妍被拍的很美,很年轻!
故事是走的怀旧与致敬!
应该是受了《僵尸》的影响!
作为结尾再好不过!
如果能在最后的画面来一个剧情反转,加一只真鬼,就不得了了!
(1)《水泥》——当惊悚故事看:惊悚悬疑开端有趣,结尾胡乱填坑、无法自圆,完整性很差。
当隐喻故事看:母亲教导伙同女儿杀人、男友相警察心存获救希望选择只能呼吸的慢死,解析过程有些意思,但细嚼不过是延续十年的幼稚绝望。
(2)《喜宴》——比较讨厌了,主体故事已经没法看了,除非硬着头皮解释为荒诞。
老爸大话王,中干而外强,故作幸福成功态,一家三口照片中扮演和谐一家人。
编剧丫的真够港灿,描绘的两地都心知肚明,就特么HK的幼稚、天真、外加单纯,要不要脸?
(3)《Good Take》——Bad Take空巢老龙套,Good Take圆满致知音亡妻。
借着林雪之口拐弯吐槽了香港电影受限,回归前香港电影中出现的澳门枪炮齐鸣、血浆四溅、悍匪开挂干警察,回归了之后连个杀手都没有了。
(4)《不一定》——狗用钱欲诱惑把人变成狗,然后再狗咬狗中不敌青出于蓝的新恶狗。
用肾交的老梗做隐,用丧失人性的老生常谈宣泄不满,意图将港人堕落迷失于诱惑、丧失人性道德全盘归罪于回归,简直像个温室里被宠坏的孩子在满地打滚的推卸责任。
(5)《吓鬼》——直叙回归后港片的惨淡没落,港片人的悲惨收场,整个小短片也颇具港式B级片气质。
搞出娘娘腔假大胆来做占点嘴上便宜,你也是够贱了。
导演给予观众最大的提示——不要当成故事看,前两个故事为了植入角色象征,基本放弃了故事的逻辑,单纯剧情会看懵逼,因为故事是讲不通的。
综:各自相对独立的五段小短片的拼盘,明明都在描绘今日之香港,不知为何让澳门来背锅。
香港这帮年轻导演,耍个小聪明、占个小便宜、拐弯抹角吐个槽,也实在是无聊啊。。。
大家都不看好第二个故事喜宴,我却觉得真心是良作,导演想让我们从中慢慢体会。
我个人觉得妈妈应该是死了,爸爸带着孩子去参加她的冥婚。
几个细节,一开始标题喜就用方格框了起来,到了婚宴现场,门口登记嘉宾的人爬在桌上,现场没有其他人,而小姨却说人都到齐了,可以拍照了。
很多解释不通,导演是不是拍的过于隐晦了,很难理解。
也求有其他体会的朋友分享观影体验!
曾志伟监制的电影,第一个当然要排曾国祥的作品啦。
最接受不了的是方中信的大肚子好假,最后疯掉之后的造型也比较雷人。
还有真的没有认出叶童……对第二个故事喜宴没什么感觉。
那个小孩子真的是不会演戏……第三个故事good take印象最深的便是林雪的那句台词“换作是回归前,我一枪打爆你的头”,哈哈。
百度了一下,白兰花貌似是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
第四个故事中李灿森发挥的不错。
最后一段开头冯淬帆对澳门的那段介绍可以试作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导语。
田氏地产的标语字体和海报都似曾相识,不知是否有所指涉。
后面当蔡卓妍坚持称呼冯淬帆为收缩水的时候一下子勾起了许多回忆,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度甚至也大大提升了。
“其实我们这群人,全部都是挣扎在贫困线的人。
以前香港拍电影,常拍鬼片十部里有十二部是我们这班人做的。
后来市场不好,导演全都去大陆搞合拍,鬼片又不能拍,那我们就失业了”,《狮子山下》于此时适时响起。
唉……
《水泥》真的很惊艳,放在第一个很不错,《喜宴》有点讽刺但内容实在是一般。
《good take》点题之作,有点搞笑,但也没有太大惊喜。
其他几篇不提也罢。
曾国祥的鬼故事宿命感很强,但是完全是属于一个坑人的故事,气氛上很好,而喜宴和不一定都是玩剧情上的反转。
曾国祥的父亲是香港艺人曾志伟,在家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姐姐是曾宝仪、曾咏仪,弟弟是曾国犹。
也许他在父亲的照顾下发展的很好,但是他要做自己才能有自己的一片天。
2018.07.15水泥逻辑凌乱,亦或是理解能力不足。
喜宴“你有像爸爸一样优秀吗?
”“我们喜欢做梦,因为简单如[爱],在现实里也变得过度复杂。
”Good Take白兰花,是留住你最美好样子的坚持,奈何人终有一死,烈士暮年终无可避免。
不一定要把人当人,别当狗。
吓鬼老港片的各种元素汇聚。
恐怖的小街,睿智的大叔,浮夸的老板,无厘头的混仔,皆大欢喜的结局。
BGM就足够了。
香港恐怖电影的一代怀旧风…恐怖又不失温情大部分熟脸 蛮不错的 恐怖元素也恰到好处 希望香港恐怖电影不要继续落寞了…近几年的僵尸也是打破好大一批恐怖片传说 可以重温好几遍 不说了 下午去网吧看香港恐怖片 asa 灿森一系列明演员在里面都能看到 只是情节过于琐碎 如果连贯性更好就很棒了 无意种峨眉电影播放的
几个年轻导演的新锐之作,既有港产商业片一流的制作班底,又有老戏骨的参与,几个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让人感概新导的精彩,也让人相信香港电影其实开始在慢慢的复苏。
头个故事类似李碧华的风格,拿实物做片名,水泥作为行凶的噱头,很一般,因为故事内容比较单薄,叶童的表演浮于表面,方中信的表现则丰满一些,表现肢体和对台词的控制,勉强算及格。
接着的喜宴是港产片擅长的一个分支,絮絮叨叨的温情路线,夹杂着动画片略显冗长,整部没有冲突,五个里面最乏味的作品。
然后good take 故事还算有趣,对老演员的现状做了关照,后半段的冲突可能是篇幅有限,缺乏张力直接冲奔结尾,节奏失控。
中间的是非常香艳的不一定,也是片中最好的一作品,角色相当完整,故事一波三折前后呼应。
最后的吓鬼是对香港鬼片另一个角度的诠释,当年那些吓唬我们的鬼片演员近况如何,别来无恙?
我们熟悉的面孔过着惨兮兮的生活,跟新闻里时常报道的各路过气港星一样,没有出路。
服装美术非常亮眼,苗侨伟亦正亦邪有点约翰尼德普的意思。
世道轮回
娱乐性总体好于同期另外一部短片集《打开我天空》,但深度欠奉。如把《水泥》的“回魂”、《喜宴》的“中年失意”、《take good》的“留尸”、《不一定》的“复仇”、《嚇鬼》的“僵尸”,合在一起,五部短片最终就只是一部麦浚龙的《僵尸》而已,而且1×5<1。曾国祥是有点东西的;黄精甫的融合式拼搭电影创作风格我是很“吃”的,多年以来他发展乏力着实可惜;其余三部较为逊色。
拍的很烂
冤魂显灵破悬案,脑洞正太赴喜宴。过气戏骨伴尸眠,装鬼巧戏装逼犯。
虽然是多个导演的作品,虽然已经很是精简,但仍然不好看是怎么回事啊!
反正就是好看.内陆的人不懂就不要装懂乱打分了...影衰粤语电影..
一帮视觉系傻逼小二缺
很有趣的一部电影,是拼盘性质的,故事一个一个的脑洞还挺大的,比较有趣。用的演员都是老牌的香港明星,还是很有诚意的,一看导演,好嘛,曾国祥,不出所料。果然,拍的不错。
水泥和吓鬼还行。但短片集没有主题真是不明所以。
水泥不错,虽然几个小故事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港式cut还是很对胃口
N G T
各种荒诞恐怖元素之外都是一种情怀的贩卖
无语,恐怖片不恐怖,剧情片不完整,这真的是我 看过最烂的片,别看了都浪费时间
第二和第三剧本还行,第四第五调色都好严重,(水泥:水泥杀人的循环、喜宴:说谎的父亲、good take想自杀的丈夫、不一定:复仇的护士、吓鬼:装鬼的钉子户。)
“换作回归前,我一枪打爆你的头!” 作为城市主题的短片集,诡异又恰到好处,“Good Take”和“不一定”很棒啊,目前评分偏低。
五个单元故事,都很有意思,我不知道打这么低分的同学是怎么了。很有香港情怀的影片。各种心酸的、温情的故事,包装着惊悚的外衣,说着香港的故事。披着的是澳门的外衣。过气的老演员一辈子的配角,老伴去世了还长期把尸体放在房间里,过着欺骗自己的日子。他却在抢匪面前演出了人生最精彩的一出戏。
基本都是老笠的人马..澳门无限好风光... 第二个故事何解? 港.BD
虽然支持香港电影,但这部真的1星不能再多了,多一星是支持~
在听到演员直接喊出拯救香港电影的口号之前 我是愿意给三星的 然而最后一个真的太尴尬了 太差了 看在黄进曾国祥和苗侨伟的面上我都给不出三星 可怕 真的该拯救的恐怕是这个导演吧…
五个故事良莠不齐,“水泥”的恐怖,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吓鬼”的以喜衬悲,港片没落老生常谈;“good take”有借鉴迈克尔·哈内克的《爱》,但主题不突出;“喜宴”借孩童视角反思成年人婚姻、家庭关系;“不一定”惊悚、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