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Quo Vadis,突袭安全区(港),阿依达的救援行动(台),艾达,怎么了?,艾达,你往何处去?,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主演:亚斯娜·久里契奇,伊祖丁·巴伊罗维奇,Dino Bajrovic,约翰·海尔登贝格,雷蒙德·提哈瑞,鲍里斯·伊萨科维奇,埃米尔·哈齐哈夫茨比哥维奇,雷豪特·比瑟马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奥地利,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波兰,法国,挪威,土耳其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英语,荷兰语,塞尔维亚语年份:20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照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3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4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5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6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7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8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19阿依达,你往何处去? 剧照 NO.20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剧情介绍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当塞尔维亚军队入侵波什尼亚克飞地并接管那里的权力时,她和她的家人和其他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激烈的政治谈判开始了,阿伊达不得不进行翻译,通过翻译她得知了致命而残酷的信息。但尽管信息的爆炸性极强,她还是坚持着逃脱迫在眉睫的命运的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沉默御前法医大仵作2亲密双螺旋第一季WWW.迷糊餐厅X战警熊家餐馆第二季TRICKSTER─江户川乱步「少年侦探团」第七码全美洗车女郎刀剑乱舞-花丸-异星女物语雳剑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灵偶契约快要坏掉的八音盒末世新途急速逃脱黑金古殿闻香寻爱甜·秘密妙女神探第五季小镇谜团笼中之鸟神枪少女第2季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庭院里的女人狼侠野性加拿大炒作之家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长篇影评

 1 ) 拯救不了的是仇恨

立场鲜明的战争片,记录一个民族记忆里的伤痛。

这几天有个中国大学女教师否认南京大屠杀,惹来网络众骂,很多人说这名女教师伤害了中国人的情感,应该被严惩。

而敌对势力美国却硬生生地制造出有关新疆人权的谣言,其中不乏一些屠杀质控。

很多涉及人性的历史事件总会有如此争议,人性中的残忍是不可接受的,屠杀是人性丑恶的极致浓缩,而政治却更加无底线地利用这种“残忍”激发出更多残暴的相互仇视的人性。

其实,分出我们、你们和他们,或许就是这种残忍和残暴的根源。

我比较喜欢此片结尾孩子们的脸和动作,他们只代表了孩子,以及望向世界的眼睛。

影片还是极力想还原出当时各方人性的真实,塞军不用说了,是主要的被控诉方,联合国军呢?

丑恶懦弱的自保心态,在威胁面前其实也是最真实的表达。

其实就连女主,我们的翻译,还不是除了歇斯底里地想保护自己的家人,对于其他人也只能选择性忽略,这是这部片子值得尊敬之处。

历史事件中,只有亲历者才具备评判权,而每个人立场不一样记忆也不一样,或许都觉得自己所述才是真实,实际有多少,或许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正义方,别人是加害者,实际都是情绪和命运的俘虏。

结尾字幕是无声的,愿逝者安息,愿每个人看到的是珍惜和悲悯,而不是愤怒与是非对错。

 2 ) 关于影片中quo vadis翻译的想法

既是一部关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纪实电影,也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女人的智慧和洞察,在保护家人时呈现的勇气,甚至是后来面对种族主义刽子手和其后代的容忍,都呈现出了女性的力量。

认尸和教刽子手后代的两个桥段印象深刻。

最后关于电影名称中的“quo vadis”,我之前见过的翻译均为“你往何处去”,私以为电影名称也应该取这个翻译。

quo vadis典故源自于基督教典籍《彼得行传》。

耶稣死后,使徒彼得闻听当局要缉捕他,于是仓皇逃出了罗马。

走在半路突然遇到耶稣显灵,彼得惊讶地问:“Quo vadis?

”(主啊,你要去哪里?

) 耶稣回复到:“Romam eo iterum crucifigi”(我要去罗马,我要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于是在受到耶稣的感召后,彼得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罗马城,即便在那里等待他的亦是被尼禄钉上十字架的命运。

这里恰好对照了女主艾达最后返回并留在了斯雷布雷尼察这一伤心之地的结尾,让这位女性的选择从此带上了为铭记历史,或是种族和解这一理想殉道(和曾经杀害自己家人的屠夫为邻即是艾达的十字架)的伟大意义。

 3 ) 波黑战争中的种族屠杀再现

这部刚刚被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提名的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在网上可以找到资源,像素差些,但不影响观看。

艺术上中规中矩,看它的主要目的,是可以让你了解那段逝去不足30年的“种族屠杀”历史。

波黑战争发生在1992-1995年,那是自1990年开始的南斯拉夫各地区政治独立分裂局势危局的顶峰。

影片再现的“屠杀”发生在战争第二阶段的1995年7月。

记得那时候,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还没有完全解体,应该是1994年某月,我还带着电影《香魂女》到其首都贝尔格莱德参加过“南斯拉夫不结盟国际电影节”,同去的中国电影还有韩刚的《葛老爷子》、尹力的《香花三月天》。

那时的贝尔格莱德一片和平景象,影展在一所巨大的文化宫里举行,观众众多;每场电影放映前要演奏出品国的国歌,是我从来没有在其他电影节上遇到过的。

没想到就在那个时候,南斯拉夫南面的波黑地区就正在发生着这个二战之后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局部战争,即穆族、塞族、克族的武装冲突,北约、联合国都介入调停,仍旧无法阻止局势的恶化,并直接导致最终南斯拉夫国名完全消失,直接分裂为五个独立国家的今天的现状。

这部电影表现的屠杀历史在百度上记载的史实是:“屠杀事件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

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

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

12日开始塞尔维亚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亚克男子全部屠杀光不留一人。

大批波斯尼亚妇女被强奸,还有有身孕的妇女被挑开肚子。

史称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事件。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着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

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

2004年10月14日,波黑政府调查委员会公布调查报告承认,波黑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1995年7月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市后,放走了部分妇女和儿童,但杀害了7000余名穆族男子。

” 影片以一位替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波黑女教师为主角,以她的视角直接目睹及遭遇了这场“种族大屠杀”,和俄国电影《亲爱的同志》有着异曲同工之貌。

了解历史,反思过去。

这应该是我们文化艺术作品,特别是影响广泛的电影形式,最应该做的事情。

 4 ) 一部平平的政治电影

斯雷布雷尼察并不是座和平的城市,战前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穆族,三分之一是塞族,因为在西方的挑唆下要求独立,穆族从排挤到开始屠杀塞族,那时的穆族可没有影片里那样可怜兮兮,屠杀男人强奸女人干的挺欢实,最后斯雷布雷尼察成为了穆族不断攻击塞族的前进堡垒,那么多原住民塞族都到哪里去了?

塞族占领后,一下子穆族的男人们都成了乖宝宝了?

所以这部电影是以非常片面的角度来展示那段历史的。

尤其这部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平平的电影还获得了那么多奖项,更说明了是一部政治电影,和莫言的丰胸肥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异曲同工之处。

 5 ) 关于这场战争,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一个故事

照片摄于萨拉热窝的Museum of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Genocide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故事:/A shirt that smells like my son/我的儿子Senad出生于1971年。

在1992年的战争中他和他的父亲Esad一起被逮捕了,然后被送去了集中营。

他们被关押了三个月,在我的乞求下,看守允许我去见一次他们。

我带了干净的衣服,因为他们在集中营里不能洗澡。

我给Senad带了他最爱的蓝色运动服,他马上换了衣服,我把他的旧衣服带了回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他。

8月21日,敌军警察来到集中营,找用以交换战俘的人选。

Esad马上提名了我们的儿子,觉得这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机会。

在运送的车离开之前,父亲把100德国马克纸币缝在了Senad鞋子内衬里。

他告诉儿子:走吧,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把钱拿出来,给你自己和同伴买些吃的。

Senad的朋友Nihad也上了这辆车。

三辆车都装满人后驶出了集中营。

Esad说,他看见Senad和Nihad在车上向他挥手。

他哭了,因为他必须和儿子分开;同时他也为儿子即将获得自由而高兴。

然而,这是他们最后一面了。

在半路的深山中,运送车停住了。

押送士兵将所有人赶下了车,让他们排队跪在悬崖边缘,然后开始射杀。

在短短几分钟内他们杀死了Senad和其余199人,尸体坠入了300米深的山谷。

之后士兵们到峡谷里向尸体上丢炸弹,确保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的罪行。

他们把尸体全部填入了一个巨大的坑里。

我从来没有洗过那天Senad在集中营里交给我的旧衣服。

衣服上残留的气味是他给我留下的唯一痕迹。

我每天都要闻一闻这件衣服,希望至少有一天他的尸体能被挖掘出来。

26年过去了,我至今仍在等待穿着蓝色运动服的尸骨被发现的那一天。

每次听到有巨大墓穴被发现的消息,他父亲都会去那里试图寻找那个他缝了100马克的鞋子...我马上80岁了。

我把这件Senad的旧衣服捐给了博物馆,因为我害怕等不到亲手埋葬他的那一天。

 6 ) Quo vadis?

Quō vādis? (Classical Latin:[kʷoː ˈwaːdɪs], Ecclesiastical Latin:[kwo ˈvadis]) is a Latin phrase meaning "Where are you marching?". It is also commonly translated as "Where are you going?" or, poetically, "Whither goest thou?".It also may refer to a Christian tradition regarding Saint Peter. According to the apocryphal Acts of Peter (Vercelli Acts XXXV),[1] Peter flees from crucifixion in Rome at the hands of the government, and along the road outside the city, he meets the risen Jesus. In the Latin translation, Peter asks Jesus, "Quō vādis?" He replies, "Rōmam eō iterum crucifīgī" ("I am going to Rome to be crucified again"). Peter then gain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his ministry and returns to the city, where he is martyred by being crucified upside-down.[2] The Church of Domine Quo Vadis in Rome is built where the meeting between Peter and Jesus allegedly took place. The words "quo vadis" as a question also occur at least seven times in the Latin Vulgate.[3]

 7 ) “世界和平”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6月20日 上海市沪北电影院四星半。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1995年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

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

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

14日,塞尔维亚方开始屠杀斯雷布雷尼察的男子,共屠杀八千余人,并掩埋了尸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

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

2020年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25周年,《艾达,怎么了》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纪念死难者而拍摄的。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她的丈夫是高中校长,还有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儿子。

影片开始时,他们生活的斯雷布雷尼察遭到轰炸,平民前往联合国驻地寻求庇护。

艾达利用职务之便,将家人接进了联合国基地。

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联合国也不再有能力保护平民,塞族军队强行进入基地,宣称要把平民接去安全的地方。

这期间,艾达一边做着翻译工作,一边不断想办法,希望能为家人寻求一条生路。

然而直到最后,联合国也被迫撤离,她的丈夫和儿子最终还是被塞族军队带走,惨遭杀害。

很偶然地买了电影票,看电影之前也没有做功课,没想到是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

从电影开场心就一直揪着,一直到结尾发现一切都无法挽回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电影的节奏感很好,紧张的氛围贯穿始终,有几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平民在基地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主角一家围坐在一起,企盼战争结束后的生活。

这是一家人最后一次围坐在一起聊天。

二是艾达的家人被带走,和其他年老和年少的男子一起被带进一间空房间,房门关上,枪杆从两侧的窗里伸进来,然后镜头切到窗外的景色,一片枪声。

三是战争结束后,艾达去认领家人的尸骨,当她终于看到熟悉的衣物的时候,她身体一震,却不敢上前。

再后来她颤抖着蹲在尸骨旁,握着干枯的手骨,说:“我的宝贝…”。

在家人被带走之前,艾达的形象一直是果断而强悍的。

在她为家人四处奔走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们会有机会幸免于难。

但事实证明,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一切有关战争的、对于当权者的天真幻想,都会被毁灭,被碾碎。

女性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将这段并不久远的苦难记忆刻画在大荧幕上,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悲剧。

人们应当永远反思战争,死难者值得被更多人知晓和铭记。

 8 ) 观影最大感受是沉重

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

》讲述的是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的巴尔干半岛波黑女主艾达的家人和斯雷布雷尼察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但最终被屠杀的故事,获得第93届奥斯卡金熊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和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观影最大感受是沉重,一种挥之不去梦魇压的喘不过气来。

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时至今日,该地区民族纠纷仍不断。

波黑东部小城斯雷布雷尼察25年前发生了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种族大屠杀,8372名穆斯林男子惨遭杀害,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大屠杀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进行。

斯维辛悲剧过去将近百年之后,当代西方史仍然上演这种惨无人道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不能不让人痛心并发人深省:一是勿忘历史教训,怎么才能制止人类的残忍,防止这种滔天罪行不断的重复发生?

二是联合国以及其维和部队怎样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无辜百姓去送死?

七年前曾在巴尔干半岛逗留并路过波黑,沿途可见废旧的坦克大炮等武器以及残垣败壁的战争疮痍,可惜没能前去斯雷布雷尼察。

这场种族屠杀让两个民族水火不容,但导演用比较克制的情绪表达悲恸和愤怒,既不煽动观众情绪也不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反映百姓苦难,揭露罪行恐怖,暴露战争无情,让观众自己反思。

印尼数度发生迫害残杀大量华侨华裔的悲剧,可惜我们的影视却不去或者无法去触及这种题材。

 9 ) 日本似的反战,总觉得差点什么

这电影很久保存了,但一直没看。

昨天突发兴致,看了一遍。

大概意思,1995年波西尼亚的斯雷布雷尼察市,一个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的妈妈,为了救丈夫和儿子,最后失败的故事。

主要还是讲的民族屠杀。

但电影拍摄得很克制,直接的枪杀镜头没有。

哪怕是枪毙市长的镜头,也只是又开枪,没看到尸体。

塞族军队闯入维和部队的营地,搜索武器的情节,也很克制。

没有搜出武器,且还给大家发面包和饮料。

塞族军队从难民里把青年人选出来,弄出去枪毙的镜头,也没有。

就是借一个维和士兵的眼睛看到一队年轻人被塞族士兵押走了。

在屋子里集体屠杀的镜头,也只有窗口里的机枪喷着火舌,没有横尸遍野的镜头。。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挖出了尸骨,家属去认尸,也很克制,没有出现嚎啕大哭等等的镜头。

一直到最后,影片居然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尾,相互屠杀的人们居然欢聚一堂了。。。

此人为闯入联合国营地搜索武器的塞族军官。

现在成了慈祥的爷爷。。

这是要一笑泯恩仇吗?

一头雾水。

赶紧找了历史资料学习。。。

原来这是一段波黑的历史。

波黑的地图如上。

波黑现在由三块地方组成:①波黑塞族共和国【不属于塞尔维亚,由信仰东正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②波黑联邦【穆克联邦】【由信仰穆斯林的南斯拉夫人和信仰天主教的南斯拉夫人组成】③布尔齐科特区。

【塞族共和国分成了两块。

】波黑的人民全都是南斯拉夫人。

但由信仰的不同【穆斯林、天主教和东正教】分成了三个民族。

①信仰穆斯林:波斯尼亚人②信仰天主教:克罗地亚人③信仰东正教:塞尔维亚人。

波黑战争就是信仰不同的南斯拉夫人之间的战争。

【类似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哈】大屠杀的来历是这样的:①起先波黑属于塞尔维亚联邦。

②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波黑从塞尔维亚联邦独立。

③波黑的塞尔维亚人不愿意从塞尔维亚独立。

但波黑的独立,已经得到北约和美国的承认。

于是,他们也依葫芦画瓢,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成立了一个塞尔维亚共和国,打算从波黑独立。

④波黑一看,靠,你居然跟老子学,搞什么民族自决!

老子能独立,你就是不能独立!

于是开始闹矛盾。

民族矛盾嘛,大家晓得的。

开始你杀我,我杀你,但都是小打小闹。

直到有一天,在一对萨拉热窝塞族人的婚礼上,穆斯林居然丢了炸弹!

炸死了塞族人。

于是,热战开始。

杀人嘛,当然是互有往来了。

【电影里展现的是塞族人杀害穆族人平民的故事,其实,塞族平民也被对方杀了不少。

这是报复性的哈。

】⑤联合国一看,这样杀来杀去,不太好。

于是在斯雷布雷尼察设置了中立区。

由荷兰人担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那里。

双方军队都不能进去。

⑥但穆族军队耍滑头。

偷偷的躲在斯雷布雷尼察地区,经常出去打游击,进攻塞族人【包括塞族平民】。

打不赢就跑回斯雷布雷尼察中立区躲起来。

这惹恼了塞族人。

塞族人认为联合国在拉偏架,于是,也不管什么中立区了,直接开进了斯雷布雷尼察,还抓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当人质。

⑦穆族人搞不赢塞族人,赶紧撤退了。

一些平民也跟着穆族军队撤退了,但还是有平民留下来。

⑧于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发生了。

⑨1995年年底,联合国终于强制波黑停止了战争。

最后斯雷布雷尼察划给了塞族共和国统治。

现在的波黑,叫做一个国家、两个首都、三个总统【总统轮流做,每8个月轮一次】。

总体就是这么回事。

电影里的当翻译的妈妈,她的经历应该是属实的。

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但塞族共和国和塞尔维亚不承认】。

但电影并没有讲述大屠杀的背景和原因。

既塞族人为何要对其他民族进行大屠杀?

说穿了,就是对塞族平民被无辜杀害后的报复行为。

【当然, 大屠杀是不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电影最后才弄了一个含蓄的解决:①战争结束了,塞尔维亚的军官成了和蔼的老爷爷。

②这个担任翻译的妈妈,又回到了塞族人控制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家里。

虽然全家人都被塞族人杀害了,她还是担任了这个塞族军官孙子的老师。

③三个民族的孩子其乐融融的在一起上课,这位翻译妈妈也露出了笑容。

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就会被这电影弄糊涂:女翻译的全家人都被杀光了,她居然选择了和解,原谅!

这是多大的胸怀啊!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反战电影。

日本的反战电影,绝大部分都是从日本挨了原子弹开始讲起,讲日本老百姓在盟军轰炸下的悲惨生活,以此来告诉老百姓,战争很残酷。

但从来不讲日本为何挨原子弹!

所以,这样的反战,总是很尴尬。

让人觉得不真诚。

这里,我觉得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总的思想是:①大屠杀要不得;②选择原谅和谅解。

但没有挑明:为何会又大屠杀?

导演知道吗?

当然知道。

这个电影是波黑导演自己拍摄的。

她当然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才把大屠杀的经过拍摄的很含蓄,没有出现过多的血流成河的镜头。

另外,因为现在大家还是同一个国家。

如果拍摄成直白的指责塞族人,则又会挑起民族的争斗了。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完整,导演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

我在想:为啥这个三个民族不直接分裂成三个国家呢?

要知道,原来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四分五裂了,多几个小屁屁国家,也无所谓啊?

现在想来,显然这三个国家如果独立。

则塞族共和国肯定会并入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又会壮大。

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可是俄罗斯的铁哥们。

到时候,在俄罗斯的支持下,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不晓得会弄出什么幺蛾子来!

所以,北约强行把波黑保留了。

让你们自己去折腾去吧!

 10 ) 我看《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今晚看了2020年的波黑电影《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影片获得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提名。

波黑内战里,面对针对平民的种族屠杀,一位女性试图通过联合国雇员的身份,拯救自己的家人,但最后功败垂成。

电影的情节紧凑,扣人心扉。

女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天然带来一种紧张感。

战争的慌乱是真的慌乱。

几分钟,人就没了。

记得初中时,从校图书馆借到过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讲的是暴君尼禄迫害信徒的故事。

小说写的很辽阔。

暴君死去,有情人终成眷属,信仰得以彰显。

后来知道,显克微支靠这部小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今晚第一眼看到这部电影名字时,隐隐然觉得它与显克微支的作品可能有所联系。

看完之后,有一种无力感。

面对暴力和强权,谁都无法幸免。

今天是记者节。

白天的时候,跟几个做记者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自我阉割。

此刻想来,谁会在乎真相呢?

就算知道真相,又有什么用呢?

这些想法本来与电影没有什么关系,却进一步加深了观影后的无力感。

《阿依达,你往何处去?》短评

塞尔维亚为了保卫欧洲和基督教文明价值观 被整个欧洲白猪背刺 瓦哈比黑旗插满欧洲的那天他们才会明白塞族是对的 最后还要致敬传奇将军拉特科姆拉迪奇 致敬传奇反恐行动斯雷布雷尼

7分钟前
  • 维多莉莉加
  • 很差

弱国无外交,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乱世人不如胜世狗,一个女人努力保护家人却无能为力,要珍惜和平幸福生活。

10分钟前
  • 龙皇
  • 推荐

1. 一车又一车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大巴拉去“安全区”,就像一笼又一笼的牲畜被拉去屠宰场。好戏上演的意思是机枪扫射地开始,而战争过后在同一个场馆刽子手却可以和自己的后代其乐融融于一堂。2. 无能无信懦弱的联合国及维和部队竟相信种族屠杀军队的“保证”,而在有能力庇护时把平民直接踢出去。去他妈的维和部队和荷兰上校!3. 一个女性在面临困难和危机时保护家人的坚强和决绝,与尸首相认的悲痛,没有过度宣泄情绪,但我已经泪流满面。4. “斯雷布尼察屠杀”发生在95年!95年啊!二战都结束50年了快!任何种族歧视种族仇视都应该被消灭,难道历史还不够血腥和悲痛吗? 5. 就像谢飞导演说:电影是可以再现历史,提醒人们记住过往的。

15分钟前
  • 王小猫可爱多
  • 力荐

说1995波黑战争时期发生在一个维和部队难民收容所的故事,为了保全丈夫和二个儿子不被塞尔维亚士兵带走,作为维和部队翻译的女主四处奔走不停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说明了战火波及的平民生命安全在战争中的脆弱。

17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还行

掌握话语权是真的好,可以为所欲为,改写历史。

18分钟前
  • 一袭青衫走天涯
  • 很差

能谈失去的幸存者,旁观者。留下来收拾废墟、建立新生活的人,只有女人。战争和生活并无区别。

22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安拉~

23分钟前
  • 西域浪人
  • 还行

本来还以为女主最起码能救下自己家人,看来不应该对战争屠杀抱有任何幻想啊。PS:联合国一如既往的和稀泥啊。╮(╯▽╰)╭

24分钟前
  • 一贫
  • 还行

#2021SIFF# Words failed at this kind of topic.

28分钟前
  • Ink.
  • 力荐

片尾孩子们放在眼睛上一张一合的手掌难道不是对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义”最大的讽刺吗?硝烟散去,昔日屠杀的礼堂重新被歌舞升平所占据,只有失去丈夫儿子的女人才知道发生过什么!

33分钟前
  • 浮南蕴北
  • 推荐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37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2022-4。战争很残忍,战后的宣传更是重点。还有多少人记得历史是什么,所谓的穆族怎么来的,又怎么发起的战争。

40分钟前
  • Roogle
  • 很差

观影过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最终的提名名单。观影完毕,各种叹息。纵向上,同题材,同历史,同类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与细腻,只像一本时隔多日的流水账似的日记。横向上,做个很不恰当的对比:北欧中年危机的《酒精计划》死了1个人东欧火灾牵扯出层层腐败的《集体》死了27个人东亚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个人中东难民题材《贩皮的人》犹未可知本片,官方数据死亡人数几千人。另外,和本片剧情特别相似的《亲爱的同志》居然落选。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来推测最终,我只想说:人类啊,快点的原地爆炸吧

4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霸权主义就是牛X,可以轻易地掌控媒体,颠倒黑白,南联盟被美国入侵并不遥远,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美国“误炸”才20多年,已经有这么多人忘记了,哈哈哈

49分钟前
  • A掌心数码&电无
  • 很差

脸谱化的人物,还算精彩的故事,逃之夭夭的塞族士兵,官僚和无能的联合国部队,可能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54分钟前
  • 天兵
  • 还行

有没有人拍一部msl屠杀咖啡了的全部历史的电影?

55分钟前
  • 漢如夢
  • 很差

2021上海电影节,看完就一个观点,要多学知识,要懂政治,要锻炼领导能力,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什么都不做是不行的,人不能被别人安排,然而在真正强大的敌人面前,先逃吧,然后再做打算。

58分钟前
  • 王小溪
  • 还行

男人们找各种理由:种族的、民族的、宗教的等等相互残杀吧,因为他们没有孕育生命的能力,但难道还不会摧毁吗?这样都可以夺得对他人的主导权,可以找到存在感。

1小时前
  • Sabrina
  • 推荐

虽然很同情大屠杀遇难者,但二战至今的80多年间,塞尔维亚一直是巴尔干地区民族与宗教冲突的相对受害者。从二战中被亲纳粹组织“乌斯塔沙”大规模屠杀,到冷战中铁托打压“大塞尔维亚主义”,再到1990年代西方在巴尔干多场战争中“拉偏架”,这片土地本就是血与恨的交织

1小时前
  • 軟漢子
  • 还行

毫无看点

1小时前
  • oudanny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