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这么好看呀。。。
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刻,对我,全程高能。。。
我预告片都没看过,前半小时以为是个喜剧片,但看到最后,非常非常伤感。。。
人是得有多坚强。。。
破碎的家庭,离家的父亲,变态暴躁的母亲,后来家暴+智商二货的老公,傻逼透顶的保镖。。。
就这样,连高中都没毕业,没受到什么良好教育的Tonya,还拿了全美花样滑冰大奖,杀进奥运会。。。
电影当然不会讲太多训练的事,但只要接触了解一些竞技体育,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拿名次,曾经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可见背后付出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努力和拼搏。。。
如果故事戛然而止,那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最终却是最讽刺、最荒谬、最难以置信的方式变成了“美国噩梦”。。。
最搞笑或是让我感慨的是,这些都不是编的,都是真事。。。
拍得好,演得好,每个角色都挺神还原的。。。
反讽、自嘲、高级黑,全片随处可见,使用叙事技巧也丰富,导演相当有才华。。。
但最后五分钟,导演在克制中,给予了这个人物最大的悲悯心,我被深深打动。。。
推荐给每个觉得自己生活或多或少正在经历不如意的人。。。
这部电影导演手法的精彩,如同三块广告牌编剧的精彩,他打破了传统体育励志人物传记电影的俗套,甚至大胆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对着镜头跟观众沟通,而让人不厌烦。。。
这部电影与三块广告牌,在过去一年,无疑是对我的创作启发最大的两部。。。
作为电影创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在强大共情基础上的“悲悯”之心,可以让你超越一切窠臼,发挥最大的潜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再次鼓掌,为导演编剧,也为Tonya Harding...
想起豆瓣那个叫父母皆祸害的小组,这个剧情前半段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了。
原生家庭影响个人性格,按照犯罪心理的逻辑,言语虐待也算是家庭暴力的一种,Tonya没反社会人格很不容易了,再长成花样滑冰冠军可以说是很励志了。
前提是没有遇到智障家暴男Jeff的话。
她妈说了那么多,她啥都记得了就是没记住You fxxk dumb, you don't marry dumb(七字真言,各位裱起来挂心中)。
作为一个外人我觉得她妈是真朋克,当然如果是要当家人的话,还是要比她妈更朋克才能消受得起。
总之这是一个父母皆祸害男人毁一生老天太傻X(尽给我安排猪队友),而我要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的故事。
2022.1.26更新: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
2018年的时候 我曾经去到过韩国平昌 亲临冬奥会比赛现场。
那是我第一次去奥运会现场。
是的,我没有去过夏奥会,而是第一个就去了冬奥会的现场。
虽然17年的时候也到过小城江陵(平昌冬奥会的冰上项目举办地),但奥运会的气氛是很特别的。
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场景。
在冬季的海边小城江陵,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本就不大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挤着各色的人们。
各国的选手、教练和奥委会的官员们在你的身边围绕。
只是下车往场馆走的那一路,就可以遇见几十种穿着不同国家代表队服装的人。
大家会彼此微笑点头,空气中洋溢着融洽又和气的氛围。
虽然天气很冷,却总有阵阵暖流。
江陵冬天的海还是碧蓝碧蓝的,清透的泛着孔雀绿,洁白的浪花裹着细沙温柔的冲刷着沙滩。
那不像是北国冬天的海,倒像是哪个热带岛屿。
天空那样澄澈,虽然寒风刺骨,阳光却依旧耀眼,而海水清澈见底,让人恍惚。
沙滩上到处都有奥运的五环标志和各个国家的旗帜,还有拿稻草扎起来几米高的现代雕塑,闭幕式结束后会被付之一炬。
类似火人节。
人们争相和这些纪念物拍照,在海滩上大排长龙。
排在我前面的是五个穿着荧光粉色日本队长运动服的选手。
因为我很爱羽生结弦,所以可以轻易的认出那是日本队的队服。
后面就排着俄罗斯队的选手们。
现场还有各个国家的媒体穿梭来往,也有大大小小的赞助商展览活动,最大的那个亭子是阿里巴巴的,展示了很多为冬奥会量身定做的高科技产品。
和夏奥会的严肃紧张不同,冬奥会更像一个大party。
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狂欢,畅饮。
在洁白的世界里忘却了真实世界的烦恼。
而我不曾想过,那是美好时代的倒数计时,那时我们可以随时去到地球上任何想去的地方,和所爱的人们相聚的最后光景。
我永远忘不了海边飘雪的江陵小城,和朋友们围坐在暖炉前的那一次炖鱼火锅,以及那一年,那个冬天,奥运会所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
遗憾的是,我们本来可以,奉献给世界一次精彩绝伦令所有人难忘的奥运会,当然他一定也会是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
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没有机会参与冬奥这个大party的快乐。
世界笼罩在阴霾之中。
但我仍然希望,冬奥会可以圆满,快乐。
就算不能亲临现场,仍然能够将冬奥的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我永远爱冬季运动,因为他热情,洒脱,自由。
我想Tonya也一样。
那些因为这部电影而来的你们,诚挚的推荐大家,都去领略一下冬奥会和冬季运动的风采。
你们一定会爱上。
2021.8.9更新:夏季奥运会落幕了。
让我们期待180天之后的北京。
冬季奥运会。
花滑美人们在这个夏天也帮yxh和up们扛了不少KPI2021.6.23更新: 最近营销号好像又在推这部电影是为什么🙀🙀🙀————以下是17年写的————看了四年花滑,现场比赛看过不下100场。
几乎见过所有现役仍在花滑世界中滑冰的世界顶尖选手的演出。
(好像就差高桥,金妍儿见过真人没见过滑冰。
)聊一下这部电影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这个世界充满了潜规则,花滑几乎把这种潜规则发挥到了极致。
大约是由于花滑是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冰上形象”成为了这个被少数精英(裁判和他们幕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有选择性的控制的内容。
如果你不符合某种模式,那么只有被淘汰。
精英们控制的手段繁多,随后一一道来。
1 你必须是养尊处优的公主花滑训练费高昂,花费不菲。
因此大多数花滑选手都出身自家境殷实的精英阶层。
(我国选手除外)而电影一开始Tonya的采访便称自己是Red Neck。
红脖子白人。
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
而小Tonya对爸爸说她在学校被叫做White Trash,白人垃圾。
这也是美国社会常有的对处于底层阶级的白人的侮辱性称谓。
相应的,Tonya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之后,她妈妈教她在那人的牛奶里吐口水。
这个行为又从侧面证实了她确实就是被精英所鄙视的“下等人”。
她妈妈的行为从始至终都十分粗鲁,粗口,暴力,抽烟,从事体力劳动。
这些都被美国精英阶级的白人所不齿。
因为代表了美国形象的WASP们一生最崇高的信条就是Decent,简言之就是装逼。
而Tonya从小就与Decent绝缘。
同样因为必须显得有钱,每个滑冰的女孩儿都有一件裘皮大衣。
Tonya爸爸为了让她也有,便到森林中打猎,自己手工缝制了一件裘皮大衣给Tonya穿上。
但是这件大衣在冰场遭到了嘲笑,Tonya以竖中指作为回应。
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她与Decent毫无关联。
她不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她是出身低微的穷酸女。
2 你必须是位女人中的女人花滑世界的逻辑一向是,最顶尖最被裁判认可的女选手几乎仅有两种:可爱又柔弱的少女,或性感又妩媚的熟女。
利平斯基是前者,关颖珊是后者。
浅田真央是前者,金妍儿是后者。
不巧的是,Tonya哪个都不是。
她既不纯洁无邪楚楚可怜,也不千娇百媚妖娆温存。
她几乎虎背熊腰,大大咧咧。
她甚至不算美貌。
电影中15岁的她,甚至留着中性的短发。
因此当Jeff对她说你很pretty的时候,她竟然被突如其来的夸奖感动了。
3 你要穿着得体电影中Tonya对裁判发火质疑他们打分不公平那里,裁判说你也必须有好的presentation。
Tonya回敬他们我没有5000美金买衣服,所以这套衣服已经不错了。
我认为挺好看的。
而她的教练戴安也一直要求她穿怎样的衣服,做怎样的行为。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符合花滑中对选手既有形象的那一套逻辑。
但是Tonya苦于经济问题,也苦于出身的审美问题,几乎无法穿着得体。
而她的对手,南希科里根(虽然也是个Bitch吧)却优雅迷人。
几乎所有顶级花滑选手都在演出服上面大下功夫,外形绝对是花滑选手实力的一部分。
4 你是要代表USA形象的人Tonya一直苦于裁判对她不公正的打分,在一场赛后跑去追逐美国冰协的官员(or裁判or技术专家or主裁),追问他为什么自己技术这么过硬却不能得到公正的评判。
裁判无奈之下对她说,因为我们不能让你去代表美国的形象,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他代表了花滑世界对Tonya的评判:你不够资格代表美国。
Tonya,一个出生在红脖子白人阶层的丑小鸭,行为粗鄙,审美粗俗,这样的skater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主流花滑界的认可。
可她偏偏不服输,一次次用自己的实力与这个世界对抗。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这个花滑界的错误与花滑界的正确狭路相逢,直至发生了那件惊天大丑闻。
于是花滑界的那些话事人们,迫不及待的抓住这次机会把她逐出花滑世界。
她被终生禁止参与与花滑有关的任何活动。
这件丑闻如今在花滑界内部,仍然被常常提起。
在花滑的粉丝中,这个故事被演绎了千百回,真相如何已经无法分辨。
如今,人们对Tonya的态度,仍然嘲讽多过同情,不齿多过理解。
因为她是一个,与花滑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她闯入了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如今的花滑世界,仍然充满了王子公主,少女骑士。
Tonya仍然毫无立锥之地。
而顶级的Skater和普通的skater之间的差距还是跟Tonya和Nancy一样大。
Tonya需要在业余时间打工来维持自己滑冰,她甚至还得到公开的冰场训练。
而Nancy则有自己专属的冰场,像Tonya所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如今顶级的花滑选手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甚至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
他们几乎永远一个人训练,教练只不过是他们的雇员。
冰协的官员给他们跑腿,甚至连国际滑联的规则都会被最有影响力的花滑选手左右。
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甚至和政客谈笑风生。
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消耗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同样的(因为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
年入百万美金,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
而普通的skaters常常需要在白天做教练教小朋友,才能支付自己的滑冰费用。
许多花滑选手都不得不靠家庭资助,或者募捐才能继续滑冰生涯。
花滑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撕下艳丽外衣却狰狞的残酷。
I Tonya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
谈论了爱与被爱。
看似荒唐,实际现实比这还荒唐百倍还直接百倍。
花滑是部好题材,因为那些明争暗斗,每一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Tonya粗鄙臭屁蠻橫有嚴重性格缺陷異常單純善良,雖然脾氣火爆卻沒傷害過任何人,一切的悲劇都跟有操蛋的的成長經歷有關(暴力會遺傳的,曾經受害的一方很可能變成施暴者,所以看到Tonya強調說她現在是個好媽媽時替她高興),但不管境況多慘她從不以受害者面孔示人,骂骂咧咧完了繼續生活。
所以看她懟法官判決時(終身禁賽不許滑冰)真讓人心碎,结尾那個第一次做出三圈半的騰空和拳擊台上被打趴倒的落地對比太強烈,看得我眼淚嘩嘩得,最後一次打破第四堵墻看着鼻青臉肿的Tonya从地上爬起来絕對是對圍觀者的最狠的諷刺。
Margot Robbie超強爆發力的表演感染力十足,她笑你跟她一起笑,她哭你就陪她一起哭。
1.玛格特最后化妆间里的那场哭戏太动人了,内心的苦涩和悲恸一次次冲破控制力的防线,面部肌肉的每一次抽搐都好像是残喘的困兽在和命运做最后的挣扎。
阶级的壁垒,原生家庭的拉拽使个人与或明或暗的竞技规则之间有种近乎残酷的疏离与冷漠,而这只是社会异化光怪陆离的一个究级角落。
2.很多影评里提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在电影里显得有些突兀,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使用这种手法的必要性,与其说是随心所欲的灵动,不如说是技巧滥用的违和。
《我,花样女王》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欢迎理性讨论,不喜勿喷,谢谢以下只是看完电影后第一时间的观后感,不了解花样滑冰,也不懂背后的规则,可能有些地方想法不成熟,毕竟是真实事件,你没有办法去真正了解真相,或许每个人都有他的困境,电影发出的是一种声音,试着让人了解真相!
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电影,那就一定会有不喜欢的电影,比如这一部我就没什么感觉,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会有8分这么高?
还是因为其他原因?
美国的导演很幸福,因为很多真实事件都可以改编成电影,这些电影给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价值观,其中不乏经典,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很多都是改编的范本!
我来说说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吧,首先是表演,好像玛格特·罗比还因此拿了奥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可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电影在表现角色个性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抽烟,不管在干什么都要抽烟,而且抽的那叫一个装×,我不是针对这部电影,是针对所有这种类型的电影,真是看吐了,你就不能少抽点?
换个雪茄也行啊?
或者拿个小酒杯嘬一口?
隔着屏幕我都觉得呛,可能导演觉得女性抽烟给人的感觉很不羁,所以他妈要抽烟,女王也要抽,而且姿态,方式,口气完全一样,说实话,我觉得很尴尬!
可以但没必要。
表演唯一的亮点是电影最后,玛格特·罗比对着法官的判决说出的那段台词是痛苦的,一个错误的决定葬送了一个人半辈子的努力,除了叹息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其实在那样的法治社会里,这种事儿是没有真相的,即使是电影也拍不出真相,你说她知道吗?
就像Tonya自己说的,去tmd真相,她知道说不清楚的,即使是真相别人会信吗?
人们通常只会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别做坏事,而且电影是Tonya的故事,所以我们的视角是从她那里出发,做判断的时候自然会有同理心,可换一个视角呢,放在那位被袭击的南茜身上,我想除了活该,无f**k可说,即使判的很重,最后字幕出来,告诉你南茜在受伤以后,袭击他的主谋Tonya的丈夫杰夫以及谁谁谁被如何如何,你还会站在Tonya的角度想吗?
你会觉得过分吗?
电影里还有一个我不喜欢的地方,就是它的节奏,是不是轻松愉快?
即使是他的丈夫在打Tonya的时候,也觉得应该不会很严重吧,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
因为电影的节奏让你以为你在看超级英雄片呢,那里面的打斗都是假的,太可笑了,不知道怎么形容,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真的,这样处理没问题,暴力美学嘛,都看过,可这是个真实事件,即使男女主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也不能这么表现吧?
黑人问号脸???
Tonya的妈妈,我觉得是一位好母亲,她刀子嘴豆腐心,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给女儿学滑冰,即使她抽烟,暴力,还很固执,小时候不能理解,但长大以后,我一定会很感激,而片中母女间的情感很微妙,似有非有,好像很淡薄,真的看的一头雾水,我的理解是一山不能容二虎,两位都太坚强了,也确实,Tonya很坚强,如果她真的不知道袭击事件,这个结局对她来说不公平,又或许,她妈妈早已看透了一切,婚礼的时候就说了"你可以跟傻瓜上床,但是没必要跟傻瓜结婚",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一刻,人们对我笑了;我知道自己此刻是被爱着的。
“在兼具窥视意味与主观感的框式镜头中,托妮亚微笑着直视电影外的观众,缓缓说出这句话。
她的声音带着低声下气的讨好,却又掺着些许的窃喜和傲慢,仿佛一个过早饱尝人世苦楚的孩子,收敛起小丑般混杂着困惑和嘲讽的笑容,试探地朝这个世界伸出手。
仿佛在尽力地拨开人们的舆论与仇恨,一遍遍强调着自己——《我,花样女王》
喜欢海报上传递出的“看什么看,老娘最屌”的感觉《我,花样女王》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体坛最大丑闻——花样滑冰天才托妮亚·哈丁击伤对手南希·克里根膝盖事件。
此事件至今一提起,美国民众仍会群情激愤。
真实事件的新闻封面但是电影却将重心绕开了这次袭击事件本身,而去深入挖掘和披露托妮亚的自我世界,以一种冰冷剜骨的幽默来映照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
这种冰冷黑暗的幽默贯穿全片,用究极讽刺的剪辑串联而成。
上一秒,托妮亚的丈夫还无辜地直视镜头说,我从来没有打过她下一秒,就接上丈夫拽着她的头撞向墙的画面。
上一秒,母亲冷酷地对镜头说,她被我惯坏了。
下一秒,年幼的托妮亚被母亲暴揍。
这种幽默讽刺的本质是悲凉,是对于暴力的无声抗议。
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针对外在肉体上的暴戾恣睢,更贯穿全片灵魂承载着多重隐喻和指代。
母亲的控制和贬低是精神上的强权、强硬意志的专制暴力,丈夫家暴又求和的反复是两性关系的情感暴力,媒体的喧哗与曲解是埋没真相的舆论暴力,群众的围观与冷漠是看客心理的集体无意识暴力。
托妮亚的一生,都在无数的暴力中反复拖拽撕扯。
电影通过打破第四堵墙,让主人公与外界构成双向凝视,并穿插多视角采访的仿佛,来解构托妮亚的一生。
托妮亚的一举一动,是对被定义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纵观体育史上的花滑女运动员,要么是利平斯基般甜美清纯的少女,要么是南希·克里根般高雅妩媚白天鹅般的熟女,这符合大众长久以来对于公众女性形象的一种希求准则,是大众渴望看到的公众女性。
而托妮亚来自底层,狂野、奔放、飙着脏话、在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叉开腿,这样一个粗鄙的人竟然是花滑界的顶尖女性,这幻灭了大众的期望。
所以当托妮亚与南希发生冲突时,大众无条件地倒向南希,将坦妮娅置于众矢之的而对真相不管不顾。
她的经历,几乎可以说是从原生家庭到社会阶层,从两性关系到性别刻板定义,再到竞技界暗藏的规则与现代媒体的舆论,一个现代女性所有会遭受的不公与冷遇的缩影。
而托妮亚一生的经历,映照着美国梦的背面,是无法逾越的阶级壁垒。
从底层粗鄙的“红脖子”(美国对贫民窟白人的蔑称)到万众景仰的花样女王、体坛神话,坦尼亚的经历似乎十分符合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神往。
但体坛的潜规则却还是毫不留情地揭穿她:即使她是技术最高超的一个,但仍改变不了她来自贫民区的事实。
她骨子里熔铸着底层社会的卑微和鄙陋,而花滑只属于那些精致优雅的王子公主们的世界。
尽管这个国家一再宣扬着“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样激奋人心的美国梦,但事实上南希那样出身优越女性,才是精英阶层眼中美国形象的对外代表。
所谓的美国梦,原来也只是稳定社会的思想手段,它的背后耸立着永远无法击破的阶级壁垒。
而托妮亚对于爱的极度渴求和缺乏,其底色来自原生家庭的冷漠与控制。
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没完没了的殴打和羞辱,成了托妮亚前半生除滑冰以外的全部记忆。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大到让坦妮娅除了花滑以外对世界一无所知,大到她为了摆脱伤害,十五岁就嫁给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肯说她漂亮的男人,大到她即使天天被丈夫家暴也自甘原谅,因为她觉得这就是爱,没有人教过她给过她爱,母亲也天天打她,却仍肯出钱给她学花滑,这就是爱不是么?
面对那些暴力、那些控制、那些伤害,极度缺爱的托妮亚照单全收。
她拼了命去追求的花滑事业,何尝不是因为这样可以得到人们的爱么?
渴望得到全世界的爱,最后却沦为了全世界的笑柄。
甚至这会让人联想起已故美人玛丽莲·梦露。
看似毫无对比性,却在某些地方惊人地相似。
诞生的都是最肮脏最卑贱之处,登上的都是最巅峰最荣耀的地位,拥有最天才的禀赋和最孤寂的心灵,同样地悲惨的童年不安的灵魂,同样被当作某个领域的流行文化符号被众星捧月,又被大众舆论狠狠摔下神坛。
最后的结局又何其相似,天才如流星般陨落泯然众矣,美人如寓言般消逝于世间。
可是说到底,那个举世瞩目的天才不过是美梦破碎的少女托妮亚,那个惊艳四方的美人不过是孤独的小女孩诺玛·简。
她们不过是,万千深陷在身份焦虑和缺爱困境中的,又一个哀伤的灵魂。
那些灵魂,正越过喧嚣的人群,透入托妮亚的身体,沦为影片最后,走投无路成为拳击手后被击倒的她,所吐出的一口鲜血。
沦为吐出鲜血后的一句话——“这就是人生,而这,就是操蛋的真相。
”
而人们,面对托妮亚倒地后的奄奄一息,报以最热烈最欢乐的掌声与欢呼,一如当年,她拿下鼎盛荣誉时,人们的掌声与欢呼。
这就是人生。
“我从未幻想过有人会爱我,像爱其他人一样,我的幻想无法延伸的那么远;我只幻想着人们都注视着我,呼喊着我的名字。
“ ——玛丽莲·梦露
“That's not my fault.” 其实这句话背后的隐语是,“That's all my fault.” 儿时家庭的不幸带来的自卑,懦弱,随着年龄的长大了,又带来了家暴,长大后面对不能接受的局面,最后都会表现呈歇斯底里,她妈妈那句“You were soft.”并没有说错。
极度的缺爱,极度的自卑,因为一句pretty就可以嫁给对方,因为一句sorry就可以原谅对方,越坚强就越让人心疼,从花滑到拳击,摔角,越坚强也越让人尊敬。
绝对是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电影!
已经几乎肯定Margot Robbie将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上获得一个提名,演得太好了!
Sebastian Stan和Allison Janney 也相当出色!
这部很恰好地符合了目前好莱坞最热潮流的电影。
为何呢?
因为这位Tonya小姐的经历还真与目前好莱坞整风运动的各位被告有相似之处。
虽然看过本片你可能会觉得她其实很可怜,算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但本片正是告诉你,道德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导致前途尽毁。
所有的才华,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就因为人生中某一时间的错误决策都可能成为泡影。
这,让本片成为颁奖季可能最有共鸣的电影,预计将在奥斯卡上发威。
影片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一个十分颠覆传记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整个事件,那就是黑色喜剧。
没错,又是喜剧,今年颁奖季几乎每部优秀作品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悲剧。
然而这却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
因为这种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和疯狂性,也特别贴切地呈现出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
这种幽默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这会让你觉得本片与#三块广告牌#风格非常像,都是美国平民百姓的真实再现。
影片通过还原这些人的采访让观众看到,这几位主角本来生活里就是脑子缺根弦的市井小民,言行常常不顾及后果。
他们会闹出这样荒谬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但从中也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哪里做了错误的选择,对任何年轻女孩和她们的父母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通过本片,我们也清楚看到,Tonya做的最错的事,就是嫁错了人。
她那家暴还蠢到家的前夫及其狐朋狗友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彻底终结了Tonya的事业。
但有句话说的好,物以类聚。
当你看到Tonya不断被家暴依然忍受或无法与前夫彻底断绝关系,及她母亲对她不断的精神摧残,就明白这个女生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悲剧,性格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又是家庭造成的。
成名早、受教育少、结婚太早都导致了她事业的提早夭折。
她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教科书,值得每个女孩去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也会让人感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太大。
如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注定会走上悲剧的人生。
Margot Robbie很显然需要把自己丑化才可以演这个角色。
无论是滑冰还是最后情绪上的极度崩溃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除了一两个笑容还会让人想起小丑女外,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表演,完全不会让人感觉与当年华尔街之狼里的美艳女郎是同一个人。
唯一让我觉得比较难以被说服的是,她看起来比当时人物原型要老,难以置信她的角色才23岁。
384包子的造型也十分颠覆,声音上也发生了改变,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看演职人员表不会发现他是”冬兵”,是对他个人来说非常有突破的演出。
Allison Janney 饰演的凶狠母亲占据了全片最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是十分抢戏的角色,也是最佳女配角的热门。
本片涉及到对家庭教育、家暴和道德的关切,又具有最棒的表演和剧本,不出意外,我们会在明年奥斯卡上看到本片成为热门
《我,花样女王》任你天赋异禀,也不过是个非主流的笑话!
美国花滑选手坦雅·哈丁“神奇”的职业生涯!
全片充斥着对亲情、爱情、社会和花滑运动圈赤裸裸的鄙视。
和大多的人物传记片不同,这片子采用荒诞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形式叙事,频繁的剪辑和打破第四道墙的对话方式,让影片有着更强的带入感,8分。
ps:本片含大量粗口,估计能占台词总量的三分之一!
不是喜剧是闹剧。感觉浪费了人物本可以表现出的价值。
一家子神经病
补标
Shawn的演员真的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矢口否认的时候眼睛都是闭着的,还以为骗过了全世界。节奏有点乱,但Allison和Margot都发挥不错,其实拍成喜剧并不明智,Tonya的境遇和整个事件的发展都不适合油腔滑调地去讲述。编导都不够有特色,东拼西凑,平庸了。
一个卓越的故事,但导演执行的一般
尽管中间部分南希遭袭一段的铺设略显拖沓,但这个公开嘲讽竞技体育的黑色童话显然勇气可嘉,它撕开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这张面具,让观众看到那些励志啦传奇啦,不过是一小撮把握话语权的精英团体,用以自嗨的bullshit。可悲的是,曾经因为运动员的胜负或风波或喜或悲的我们,只是借他人发泄自己的情绪。
在反美国梦和娱乐上偏向了后者,鞭挞力度略有不够。话说这事我少年时也是热心跟踪过一阵
看了四十分钟 觉得太无聊了 虽然Bonnie很好笑 但是故事本身很乏味 两星 不能再多
挺爱这类电影的,里面的crazy moms made mine look average
东一下西一下
就这样的表演也能提名最佳女主?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
最令人恶心的选手
餐刀入臂流出的血,让人明白亲情的冷酷;子弹擦枪弹出的血,让人懂得爱情的残忍;拳台痛殴咳出的血,让人饱受命运的玩弄。在这个只相信鲜血不在意眼泪的舞台,流着泪向评委或法官哭诉,都毫无用处。冰面旋转三周半,却永远活不出模范人生。在血与泪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被命运踢碎膝盖的小女孩。
这种为了冲奥而捏造人物扭曲事实的片一律一星,而且人还没死就急吼吼的洗白不怕打脸吗?
你滑得很好,但你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你形象不好😃这就是真相,你要的真相
看的時候想,這戲too fucking sad to be fictional,真實更慘,她還有和ex的sex tape被他賣出去,拳擊之後還去破了個賽車紀錄。電影前半截完美,中後破案階段顯得略乏,最後結尾的剪輯又補回了分數。Stan現在顯得好老,傷感。
真特么好看!
性格决定命运,Tonya死死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活出了“老娘就是不屌任何人”的铁血真女范儿。
最后那个伤人事件的描述显得太冗长了!若真如片中一样的话,女主对这件事根本就不了解,只是直到后来才明白到底发生了啥,应该集中体现的是这件事对女主的影响,而不是花大把时间还原整个事件啊……真是可惜了玛格特·罗比和艾利森·珍妮贡献的优质表演!哎~电影结局令人唏嘘,也为坦雅本人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