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很深的场景有:沃尔特对心理咨询师说,他童年最快乐的回忆是6岁时他的母亲陪他一起离开派对,回家看喜欢的电影。
中途他们来到博物馆,他不敢看鱿鱼和鲸搏斗的那巨大标本,一直捂着眼睛。
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他讲述那场面,他反倒觉得栩栩如生。
影片的末尾,沃尔特离开医院里在病床上仍然孤高自赏的知识分子父亲,穿过街道,独自去博物馆。
在博物馆昏暗冷清的大厅里,他就那么看着处在冻结的时间中的,搏斗的鱿鱼和鲸。
我觉得我一直欠缺对作品的框架式诠释能力。
所有的思考都如同杂乱线头,记住的只是如碎石英一般的小片段。
1)片中的小儿子弗兰克是我很喜欢的角色,演员小小年纪,诠释那个被家庭破裂改变了的性早熟的少年非常到位。
片中几次出现他裸着身体在镜前喝啤酒的镜头,镜子中的他,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阴郁眼神。
我在想,他是否厌恶自己长大的太慢?
2)他们的父亲伯纳德。
一个婚姻失败的非著名文艺老愤青。
评价人的标准永远局限在他(她)是否和自己的欣赏品味一致。
导致儿子失去自我定位的能力,优柔寡断孤芳自赏,典型的一个装B伪文艺青年。
3)他们的母亲外遇的对象选择问题。
从邻居,到大儿子同学的父亲,再到小儿子的网球课教练。
显然他们都不是文艺工作者。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写下的09年企划。
他说,要少同文学青年打交道。
当我还自诩为文艺青年的时候我对此表示鄙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向他学习,做个实际点儿的俗人。
一个人文艺不文艺,同道德操守之类没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4)最后,我觉得这个片子是说父权在家庭中的消解的。
起初,沃尔特因离婚后其父感情事业上的双失意,指责与之境况正相反的母亲是“见利忘义的婊子”。
此时的他,认为父权是至高无上的。
后来,这个家庭中,两个孩子分别出现了严重问题。
沃尔特因校际演出抄袭作品被找家长,其母让他去看心理医师,他才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对父亲的盲目崇拜导致了对母亲的偏见。
最终四人在琼的家里的争执闹剧以伯纳德因急病被送医院告终,沃尔特终究没有答应父亲留在医院,独自跑向了博物馆。
我们完全可以就此认为,沃尔特终于脱离了对父亲的盲目崇拜,想要重新成为他自己。
和之前想象的大相径庭。
讲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很直白,很现实,很残酷。
Laura Linney为什么总是那么浑然天成,根本看不出表演痕迹。
承认这片子很好,值得花时间看,但遗憾不怎么好看。
http://jcfan.spaces.live.com/blog/cns!3D69232D84896C2B!2272.entry
文/故城《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是一部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它截取了一个纽约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片断,用调侃、粗口以及近乎残忍的口吻将这个一个家庭的矛盾完全暴露在观众眼前,观众在直面影像过程中也正视了自己,影片中主人公成长的焦虑以及家庭光环的隐去将Baby Boomers(对美国1946年以后出生的人的称呼)一代人的疾踵转移到下一代人身上,很难想象“破碎”与喜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它或许轻描淡写如《破碎之花》,或许如释重负如《鱿鱼与鲸》。
影片将知识分子放置于家庭的藩篱之中,呈现出很多耐人寻味的场景。
影片伊始,一个四口之家的关系便已明朗,网球的球网撕裂开家庭的关系:父亲伯纳德是一过气作家,而母亲琼是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哥哥沃尔特从行为到言语都站在父亲一边,“打母亲的反手”和强力击球都让他从心理上充当了父亲的打手,而弟弟弗兰克则是母亲的忠实拥护者,网球是他期望心理强悍的生理诉求。
这个貌合神离的状况是我们对伯纳德家庭的第一印象,而若隐若现的人物感情的断裂更让一部喜剧从最开始就像染上了滞重,我们看到父母身上那种根深蒂固的“疾病”,而这种“疾病”在影片随后的叙事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侵染到了他们的孩子身上。
影片中有一处父子去看《蓝丝绒》,片中的女配角所说的,“他把疾病传染给我”应该就是本片中父亲习性传染给儿子的一个暗语。
很多人说“疾病”只属于知识分子家庭,伯纳德是文学博士,他在心理上极其自傲和不可一世,而家庭的破裂也是两人社会地位的此消彼长造成的,双方在心理上都存在不平衡。
然而自恋和自我焦虑何尝不是整个Baby Boomers一代人的痛疾,只是在两个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犀利和尖锐些罢了。
父亲伯纳德的自恋情绪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当沃尔特问及狄更斯的《双城记》时,他以颇为不屑的表情说“《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才是作家的代表作,而学校只会让学生读名人最差的作品”;而当他与小儿子谈及理想时,他又将弗兰克的网球教练贬斥为“庸人”,而“庸人”这个词汇经常被他变着法儿的用于诋毁他人。
而伯纳德对自我的焦虑最初来源于对事业的焦虑,每况愈下的事业是他的痛疾,我们隐隐看到积压在人物内心的踌躇满志不得抒发,进而演变为暴躁、刚愎自用以及愤世嫉俗。
儿子沃尔特对于父亲性格的承接是本片的重要核心之一,他对父亲行为和观念的模仿直接导致了他强大的虚荣心开始作祟,在没有看过《变形记》的情况下就借用父亲对卡夫卡的评价现学现卖,险些在与女友对《变形记》结尾的讨论中被识破,而这次虚荣的得逞使得他更大胆的将品克•弗洛伊德的歌“Hey You”搬上校园才艺表演舞台,并声称是自己谱的曲。
其实,这都是父亲自恋的一种转移,是受父母离异影响的孩子心理异化的表现。
而小儿子弗兰克无疑是家庭分崩离析最大的受害者,他心理的异化更为明显。
弗兰克是四人当中心智最为不成熟,地位最为弱势的一个,父母离异在他看来是一场噩耗,他的痛哭流涕是自我无力的表现,他用啤酒灌注大脑神经是自我麻木的体现,而将自己的精液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更是自我迷恋的抒发。
因此,有人说影片很像是路易•马勒的影片《心之呢喃》(Le Souffle au coeur)的翻版,因为影片对禁忌产生的原因有着透直的叙述——每个人内心无名的恐惧是心理异化的根源,而孩童时期人的恐惧感最为强烈。
而在《鱿鱼与鲸》中,这种恐惧感在影片的结尾有更为明朗的暗示,自然历史博物馆里鱿鱼与鲸的缠斗是沃尔特幼时害怕看到的场景,他用手捂住双眼是对恐惧的逃避,对家庭离异的恐惧就像对鱿鱼与鲸缠斗的恐惧一样,而结尾的勇敢正视,使得他最终在家庭的变故中得以成长和释然。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一直直言不讳故事来源于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这无疑给影片刻上了自传体的印记。
影片中对“父亲神话”的消失的着墨就是导演个人感情的表达。
影片构建了孩子对父亲形象认知过程,从崇拜、信任,到失望、幻灭。
父亲形象的坍塌首先形成于小儿子弗兰克的心中,也是他从心理上最先对父亲提出质疑,影片中弗兰克的网球教练伊凡挫败父亲让大言不惭地父亲丢尽了颜面,为了维护颜面他在乒乓球桌上用“庸人”侮辱了打网球的伊凡,这更加剧了在孩子心中他个人形象的坠落。
而父亲在大儿子沃尔特心中的神话地位似乎不可动摇,而当父子两人同时爱上同一妙龄女子莉丽后,这种原本只有崇拜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当接受心理治疗的儿子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猥亵莉丽时,他仓皇逃离,在公园湖边把整个头颅浸于水中,那是一种精神坍塌的视觉化表现(头颅浮于水上,是“无根”的表现)。
影片结尾,父亲因为心脏病瘫倒在街道上宣告了父亲光环的彻底隐去,儿子反过来要照顾父亲的起居,他也从内心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和现实,去博物馆看展览的嘎然而止是将余味留给观众回味,确实值得慢慢品味。
《鱿鱼与鲸》是一部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影片,电影采用粗糙的手提摄像机捕捉现实世界,这种未曾雕刻的质感也让影片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
导演也不否认新浪潮对自己的影响,影片中有一处即是向侯麦致敬,在莉丽的房间,沃尔特突然将目光转向莉丽的膝盖,这种恋膝在侯麦的影片《克莱尔之膝》(Le Genou de Claire)里曾经出现,而这也暗示了父亲伯纳德与莉丽之间的暧昧关系。
另外,影片并没有完整的叙事,而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这是巴赞“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的体现,专注于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描写也像是特吕费影像下的“坏小子”的形象。
在导演的访谈录中,他也提及了北美八十年代独立电影对他的影响,当然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到一些吉姆•贾木许,或者斯派克•李影像的影子,或许是更早的马丁•斯克塞斯或者约翰•卡萨福特。
影像是现在的,但气味确实那个年代的,我们嗅到了七、八十年代影像中的味道,这也正印证了影片所发生的时间、地点,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这也为影片平添了几分怀旧的气氛,喜剧中有了正剧的色彩,足见功力。
06/04/02 23:26 原载于网易娱乐
《乌贼和鲸》,独立制作电影,得了圣丹斯的大奖。
没有什么大事,讲的是一个美国家庭的瓦解,人和人之间的权利之争。
爸爸是个作家,年轻的时候成功发表过一本书,但如今只是一个邋遢的中年中学教师,新书屡屡受挫。
而他的妻子渐渐走上写作的道路,在《纽约客》上发表了文章,稳步前进。
家里有两个男孩,大儿子偏向父亲,小儿子则靠向母亲。
影片由打网球开始,从头到尾都保持着紧凑的节奏,而摄影的方式确是散碎的,用了大量摇晃的镜头,使得整个影片张力十足。
在结构上,网球、文学一直穿插其中,叙事也来得自然且明确。
乌贼和鲸的意象直道最后才出现,大儿子跑向自然博物馆,正视小的时候害怕的乌贼和鲸。
乌贼,有着纷乱的触角和内陷的身体,正是母亲的象征;而相对应的鲸正是父亲的象征,两者在残忍地争斗。
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窘境,他关心文学艺术,却生活在最基本的繁琐中。
他带着儿子和儿子的女友去看大卫.林奇的《蓝丝绒》,只敢用言语之类没有力量的东西来抒发自己的欲望。
年轻时候的他早就走远,剩下的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中年人。
婚姻终究是无力的...... 小的时候总觉得父母都是伟大的,能够解决任何事情,在他们的庇护下我是安全的。
其实正好相反,大人们所面对的压力和抑郁是作为孩子的我无法想象的。
孩子总是善良地相信了父母所说的一切,谎言和借口成了我们的真理......我以后要有孩子,我就会告诉他/她别老相信我说的话,我比你更弱。
《乌贼和鲸》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片子。
1.从这部可以管窥杰西为什么能演卷马,你怎么这么擅长演让人想一拳揍下去又让人下不去手的角色啊?
实际上卷的很多角色都有这种东西,我甚至怀疑卷自己就有这种东西,身材瘦削轻巧≠没有toxic masculinity,反而会因为外表缺乏“男子气概”被父权制狠狠规训,配合上他的聪明劲就是一种滑来滑去的直男气息。
这部电影里男孩的成长过程也确实复刻了向往、规训、模仿的过程,只是最后本性突破了规训。
面对雕塑的蓝眼睛特写很动人。
2.影片的节奏很有意思,导演刻意打断了一些起势的地方,比如男人躺在救护车上向女人比手势,女人没看懂,男人解释,本来很感动,结果话没说完就被护工提到车上,男人马上喊着找猫的事。
很有趣,文艺的造作被生活的鸡毛截断,艺术男女也活在地面。
电影本质是个家庭小品。
但这个节奏问题也导致结尾没有升起来,结束得有些突兀。
或许结尾那段应该放缓一些。
3.btw,男人真的是“民主式专/制”的专家,话术用得溜溜的,“我想当网球运动员”,“你不想当网球运动员”,披着自主性外衣强塞训诫。
大男孩因为仰慕之心没有识破,到后面也是强撑不住了——发现了自己被告知“想要”什么,被填充整个人格,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what a nightmare。
当然训诫背后都是脆弱,“you can't do that cause it will hurt my feelings”,唯一的实话。
4.没有写出的女性故事是:女性被内置为家务的承担者,这一方面限制了她的发展,但当你outrun them all,艰难地承受梦想和生活的重量,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
在这个意义上女人远比男人强壮,你的房子就是你的人,女人在发布新书、照顾孩子、谈恋爱的同时家中仍然井井有条,而男人却没能力做顿牛排,没法找到适合孩子的桌子。
不肯为生活费心,一辈子做个被宠坏的孩子,专注于自己的艺术,这恐怕是男人的奢侈。
而女人必须承受这一切,不是跃居其上,就是被其杀死。
5.我很想说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blabla,把鱿鱼和鲸的寓意领悟下,但思绪散乱。
或许这散乱正适合本电影,没有超越生活的东西,你越过无序的、琐碎的、东倒西歪的一切,找到了自己的心,这就可以了。
不需要其他任何超越来告诉你生活的核心。
艺术本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嘛。
先来讨论下大陆的通用译名“鱿鱼和鲸”,这典型是金山词霸的翻译,而没有看过整个电影,片名由来是Walt小时候害怕看到博物馆里乌贼和鲸搏斗的模型,从而引出童年对母亲的亲近和长大之后疏远的对比,以及我个人觉得乌贼和鲸的争斗有些象征着Walt的父母,同样有着高超的生存实力,同样的生存环境,也许还有很大程度的惺惺相惜,但是却不得不面对不可避免的争斗。
不过说到译名的问题,还要扯到动物学,鱿鱼(枪乌贼)和乌贼(墨鱼)属于同一纲不同科,虽然squid广义上代表乌贼和鱿鱼,但是看到电影最后,看到博物馆里的模型,我才知道那个能够和鲸达到搏斗级别的,只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巨乌贼,而鲸很可能是知名的抹香鲸。
而之前这个奇怪的“鱿鱼和鲸”总让我以为这是道菜名呢。
言归正传说电影,作为去年美国最出色的独立制片之一,提名获奖无数,电影的确有它独到的可爱之处,导演加编剧Noah Baumbach带着自传的色彩塑造了Walt这个恋父的少年从父母离异之后的盲目偏执而经历过一系列的波折而成长起来的过程,用有着新浪潮遗风的文艺镜头展现了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夫妻关系、亲子感情和儿童教育等等众多问题。
不过用这种笔调进行下去,我就可以说: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被腐化的知识分子家庭的空虚虚伪本质,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的凶残本质(声明:我没疯),但是实际上,这是普遍存在的,像市场经济一样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这些家庭关系的本质是属于全人类的。
两个同样都是文学博士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七年之痒之后情感淡漠而面对离婚的时候,感情处理上却都拙劣的很,分家时候的理性简直可笑,而自认为是文化人屡次嘲笑“庸人”的父亲无法阻止妻子的多次外遇,还把儿子教育的像他的翻版;母亲虽然是文坛的新星,但是得到了父亲的提携帮助之后却不断的外遇甚至和邻居上床加剧婚姻的破裂;大儿子Walt把父亲当作行事的标准,故作清高而且撒谎抄袭,找了一个纯朴的女友之后居然想着要勾到更好;小儿子Frank热爱着网球并想做和这个家庭背景不符的网球教练,在家庭变故之后居然变成了一个“嗜好”自慰的小孩……家庭变故给每个成员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根源却是早已深种。
Noah Baumbach说过新浪潮对自己的影响,而在略有些泛黄的色调下的影片也有了些怀旧的粗糙的质感和那种疏离却渴求的文艺气息,硬生生的仿佛让时间倒流。
配乐很精彩,Dean Wareham和Britta Phillips是Galaxie 500和Luna的灵魂人物,他们创作了主题歌曲,Lou Reed也现身,当然最吸引我的是Walt的“翻唱”Hey You,那让人想起了Pink Floyd,想起了挡在眼前无尽的墙,横亘于彼此的心中,不完整的心,那才是一切的根源。
“罗生门”的意思,是指在某一事件中,“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情况,使得事实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难以真相大白。
”而从《鱿鱼和鲸》这部电影中,体现出的恰恰是在生活中不停上演着的家庭罗生门。
罗生门状态的本质是个体间彼此立场和利益的对立冲突,人们喋喋不休争论着的目的不是探讨出事实真相是什么,而是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
“Mom and I versus you and dad.”影片的第一句台词似乎就暗示了我们这部片子的主题,即家庭生活中个体力量间的冲突、团结和抗衡。
导演没有组织集中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却在平缓的节奏与不动声色的细节中,把这些琐碎却尖锐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例如:餐桌上,少年问父亲狄更斯的《双城记》是否很好,父亲说这本书是好作家的坏作品,母亲却说他应该通过自己的阅读去进行评判。
父亲的文学创作处于低谷,母亲却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并大受青睐。
小儿子希望成为一个职业球员,而不是父亲希望的成为一个艺术家,他说自己是艺术的门外汉。
母亲和小儿子的网球教练有了外遇,父亲则一直在后悔自己年轻时没能更风流。
少年和父亲同时喜欢上了父亲的一个女学生。
一家四口对打网球,父亲和小儿子对打乒乓球,小儿子和少年互打拳击的场景。
等等等等。
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与处在中年危机的大人,各怀心事,却又不得不共同面对家庭濒临分崩离析的困境。
他们彼此既抵触又纠缠,却谁都无力脱离——这种关系正像极了缠斗在一起的鱿鱼和鲸。
影片中少年提到,自己儿时与母亲一起去自然博物馆看巨型的鱿鱼和鲸鱼缠斗的标本,那画面让他感到无比恐惧,不由用手捂上眼睛。
这时妈妈会向他描述这个画面,他说,仍旧很可怕,但是没那么可怕了。
有的人说,乌贼与鲸象征着我们与生活,展现了”生活巨大的烦恼和猛烈的战争”,而我觉得,它们各自代表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双方,他们的争斗则体现出了大人在生活矛盾面前的纠缠和抗衡。
孩子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只能站在一边,处于观望的位置。
然而,这种剧烈尖锐的矛盾使得孩子难以直接面对和承受,只好捂上眼睛,任由大人其中的一方向自己描述画面,尽管这画面已经透过了大人的主观视角,不再是客观的事实。
影片的开始,少年站在父亲的一方,仰望着父亲的威严。
他崇拜父亲,甚至直接依据父亲的评价去和别人描述一本文学作品,而不亲自阅读;他把家庭的矛盾归因于母亲,指责她的出轨和事业上的虚荣。
而小儿子则站在母亲这一边对抗父亲,逃离父亲的房子去母亲家,反对父亲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家庭的罗生门中,大人捧有自己的剧本各执一词,孩子则依从于其中一方的立场,临场助阵后,又借助其他的方式发泄属于自己的不满和苦闷。
譬如少年的抄袭风波,还有小儿子的喝酒。
生活以一种混沌的狼狈状态呈现,并且保持着惯有的状态继续向前,而最终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难堪的僵持的,是属于孩子的成长。
经历过第一次宣布分居的家庭会议后,影片的结尾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又进行了一次争吵,此时的两个孩子没有仅仅在无力的哭泣,在计较猫归谁养,他们隐约已从父母的视角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哥哥替弟弟挡下了发脾气的父亲,弟弟主动提出让哥哥带走猫。
两个孩子似乎在大人的矛盾阴影下第一次产生了某种未有过的和解。
当父亲心脏病犯,巨大的身体轰然倒地,少年俯视着他,仿佛看见一个权威的倒塌。
他不再屈从。
影片的最后,少年一个人跑到自然博物馆,站在儿时不敢直面的鱿鱼和鲸面前,静静注视。
巨大的标本和他单薄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蓝色忧郁的光线在他年少的脸上投下阴影。
生活还在继续,如同眼前搏斗的画面,仍会让人恐惧和迷茫。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敢于独自直视,一种独立的意识和勇气在慢慢觉醒。
他还会去生活。
并且在生活中,继续成长。
电影里面,华特曾质问过母亲,“你究竟有没有爱过父亲。
”琼没有回答。
我想,毫无疑问是有的吧。
毕竟,大抵爱过才会断得那么犹豫不决,藕断丝连吧。
(虽然孩子也是一个因素)事业蒸蒸日上的琼和困顿失意的柏纳是不相容的。
柏纳有着极强的个人意识,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影响身边的人。
把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当成应当,把自己的过错都当成无心之失,无伤大雅。
而琼,事业上升期,春风得意,有着自己对文学独立的见解和认知体系。
更重要的是,她需要一个给自己温柔与宽慰的异性。
于是,这两个性格不合的高级知识分子,心平气和地谈好了分居与共同监护权,半推半就地开始追寻新的恋情,顺利或者不顺利。
这样的情况大概可以算是,残垣断壁底下最好的结局了。
影影绰绰地缭绕着旧情,又孕育着萌动的新生。
蓦地想起了张爱玲的《心经》里面有小寒的一句话,“有了爱的婚姻往往是痛苦的。
你自己知道。
”里面当然是堆陈满愤懑和无奈,却也是不无道理。
最初的花前月下、你侬我侬,被柴米油盐、关系的转变,胁迫到一个逼仄的、困窘的境地。
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情感、欲望的交换与互相满足,多了很多可能不情愿、不甘心的义务、责任。
风花雪月的娇嫩浪漫受不了这样的庸常与束缚的侵蚀。
也就开始慢慢地转变成亲情、与家庭关系,为了自我保护,也囿于伦理道德。
爱呢?
婚姻带太多的爱很痛苦,也就不要了。
以文学谋生的琼和柏纳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妥协与退让。
爱情既然已经在婚姻里变质腐烂了,那就断了吧。
现实则不那么常见这般洒脱。
一来,父辈还有不少当初因为出身或背景走到一起的。
开始就没有爱,也就谈不上为爱的腐烂,而心疼而分开。
生儿育女、养育成人不自觉地挤占了自我,成为全部。
而自由恋爱的,父辈也好,同辈也罢,不少因为性格渐生隔阂,或摩擦累计,或种种琐细,离婚、吵着离婚、事实离婚。
不过,离婚的终究少数。
情愿那么冷着、拖着。
默许现状的合理性,自认命运的安排。
如果说有了爱的婚姻是痛苦的,那么身边我看到的有一部分是本来就没有什么爱,或者隐忍着活生生等爱死绝了。
拖着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
不能说分了、离了,搁着、放着,那个好那个不好。
只是有时看到身边的人,会想,分了不知道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其中一定会失去什么的,也一定会伤害一些人,自己也可能兜兜转转依旧找不到真爱。
但根本不会存在什么保护了所有人,大家都幸福的途径和结果。
琼和柏纳的矛盾与分局,是华特和法兰克身上问题的诱因。
但华特和法兰克也因此上了宝贵的一课吧。
琼和柏纳也各自磕磕绊绊地走着寻爱之旅。
至少在影片的终点,隐隐约约地指向了一个不怎么坏,可能还会不错的未来。
柏纳和琼的爱情,大概在柏纳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有过最好的光景。
之后,一点点黯淡、退色,最后岌岌可危。
双方意识到,所幸也就趁早放弃了,给那段也曾刻骨铭心的爱情,留一点念想的尾巴。
有了爱的婚姻是痛苦的。
可能爱情这种东西,本来就不能真正融入婚姻成为日常。
它需要倾心倾力、款款深情。
它可以调剂生活,却不可能成为一种稀松的生活。
如果没有办法平衡家庭关系和爱,或许分开,可以各自安好。
一点和电影不是很相关的感想。
电影讲的是家庭中青春期儿子的成长过程。
听到成长历程你是不是觉得很无聊,叛逆小子通过一番说教或者煽情片段成为励志少年什么的…阿尼呦,故事只是呈现了生活中的琐碎平凡的小事,主人公也没有什么非比寻常的特性或是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但我们可以看到儿子在成长中发生的变化。
也因为这个变化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所以看起来很真实。
先介绍下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曾经是为成功的作家,性情暴躁,自大傲慢,观点刻薄尖锐。
母亲受父亲影响成为作家,作品发表在各处,获得好评不断,但婚内出轨。
俩人正处在分居状态中。
大儿子w应该是本片着重讲述的对象了。
从片头的网球赛就可以看出家庭划分出的小帮派。
w从小仰慕父亲,受到他很大影响,除在各方各面模仿父亲之外,对父亲的看法也从不考虑正确与否,全盘接受。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w回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发现父亲看待母亲及其它事情角度偏颇,他去医院跟父亲商量想在本来是父亲日的星期六能去找母亲谈心却被父亲固执地拒绝,w突然哭了出来。
影片结束在w又去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的博物馆,亲眼看了自己小时候总也不敢看的鱿鱼和鲸的雕塑,它们可能代表着父母之间的争斗,或者一切原来不敢也没想过要去独立面对的事物,而他现在已经决定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了。
最后,关于小儿子,我还没有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意义…
Ivan从外形到举止都跟David Foster Wallace一毛一样(甚至还打网球嗷!) Bernard对Ivan的嫉妒实际是关于才华的隐喻。
Jesse Eisenberg几年后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演了去采访David Foster Wallace的滚石小记者David Lipsky。
Lipsky对David Foster Wallace的仰慕,像是种从“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Walter对Bernard情感的延伸。
也就是说,在“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里,Jesse Eisenberg他爸仰慕了在“The End of the Tour”里他自己直接仰慕了的David Foster Wallace。
所以David Foster Wallace实际上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Noah Baumbach所敬仰如父的伟大作家。
哇呀我在说些什么...
比韦斯·安德森自己执导的片子更靠近新浪潮一些,《精疲力尽》的最后一句台词,《母亲与娼妓》的海报,小儿子弗兰克翻出母亲内衣类似路易·马勒的《好奇心》。最后奔跑着去到博物馆,则像是《四百下》的结尾加上“玫瑰花蕾”式的对童年的复归。
Hey you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Jesse和EG家的HY君好像啊= = 脸型,猫背,宅男气质.....
3.5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一个正走下坡路的自我为中心的混账爹的家庭故事。故事一般,没有起伏,看得昏昏欲睡,而且过后就忘。
还蛮有趣的。
讲两代人各自的生活情感困境,骨子里还是文艺小清新 。
年轻时的卷毛还挺好看
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没有头绪,没有主题,难道这就是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命运吗
有点在一种小情调里自我陶醉。
翻译好坑爹,“戈达尔”翻译成“高大德”
导演和杰畜都是恋童癖吧呵呵,这女生比你女儿都要小四五岁呢,你这货跟她还有感情戏过于恶心变态了吧杰畜这货这个老头
糟糕透顶的一家人
好像期待還是高了點,有些有趣的細節,但太想著力營造中產階級的破碎氛圍,對於生活的掌控程度還是沒到那個段數,剪輯的點的選取也略有奇怪
成长故事小品。
两个儿子都很……最后站在鲸前面。
太晦涩的文艺片 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应该如何协调 中间很多象征地用事物提示了电影里人物的个性 比如哥哥喜欢猫,而弟弟却喜欢乌龟
孩子的自我成长,家庭在其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好喜欢Noah的电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