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友人的强推转发下看了一些剧情与剧透。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到底会来自哪里?
你看,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哪怕像张桂梅那样了不起的、为了心中的理想与对孩子们承诺的善行付出一生的女性,依然要被拍成一种令人悲伤的“客体”与“依附”——就更别提,那些原本是日日干活的农村女性,还要替那个现实生活里有家暴倾向的酗酒丈夫,背上“酗酒”的名头。
我想起我家过去的某位住家阿姨,在跟我们吃年夜饭的时候,家里人看她吃得匆忙,便给她劝酒,说“阿姨你也喝一点点,喝一点点,过年了,放松放松!
” 那位来自河南农村的阿姨,紧张得满脸通红地拒绝: “ 不了不了,喝完酒没办法帮小王带孩子,过年了,她平时很辛苦,要多休息。
” 听她说这话,我是很羞愧的。
比起她帮助我身体力行照顾孩子所付出的劳动,我觉得我每日动动嘴皮子和手指头的劳动根本不值得一提。
我不知道别人对女性的尊重从何而来,但我对女性的尊重(起码是一部分关于尊重的思考),是我家的历位阿姨们教给我的。
这些普通的、平凡的农村妇女,为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从乡下走出来,到大城市,居住在一个又一个临时的房间,她们像家人又非家人,与每个人相处,照顾别人的孩子,清理别人的房间,甚至还要参与别人家庭的家长里短和鸡毛蒜皮。
问及她们自己的生活与家庭情况,都是一言蔽之,叹一声物质与心灵匮乏之下的生活本质,然后继续投入到别人家庭的生活中。
我有时候会觉得她们更像某种工具,而不像一个个鲜活的人,她们自己的想法、人生、欲望、思考与社会实践,都被卷入一堆关于别人家庭的混沌不清的迷雾里,职业素养要求她们剥离掉部分强烈的主体性与自主感,成为一个他人家庭的照顾与协助抚育者。
她们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供养给城市中的那些马不停蹄的工作女性,帮她们照顾孩子,承担了家庭中绝大部分的剥削与无偿劳动。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付出的那点微薄的工资与情感,真的能换回这么多的服务吗?
我这样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不是也在剥削她、她们?
这是一种职业,没错。
但遗憾的是,住家阿姨是不太会被允许下班的。
在北京那些年,我们家的阿姨都是只有过年才得回家几日,刚过初五,我又急匆匆地要她回来,不然我就不知道怎么自己带孩子。
16-17年,有一段时间我抑郁症很严重,创业压力很大,很少见朋友,很孤独又不想跟人接触的时候,我就跟阿姨商量,我们周末带孩子去哪玩吧!
在路上,我就跟她聊天,阿姨就挺开心。
她们特别容易信任别人微薄的善意,只是因为你耐心地听她说几句话,她就会把心底的事,知不无言地说给你听。
这些朴实善良的女性,只要你付出一点点尊重和善待,对待孩子也会更尽心尽力—— 因为她会把你给的尊重,回馈到孩子身上。
在我陷入抑郁症与自我存在困境的时候,我们家幼儿时期的熊仔,是被几个长期住家的阿姨带起来的。
所以,他性格里永远埋藏着那些阿姨留给他的朴实与本份,那些是我和我充满戏剧冲突的家庭环境没有办法提供给他的。
我现在看到熊的性格(像个卡皮巴拉一样),就会深深地感激那些用心地、像妈妈一样,甚至比我和我妈更深入地抚养我的孩子的阿姨们。
有时候我会跟熊讨论,你还记不记得某个阿姨,她曾经在你小时候看过你的?
—— 熊想一想,哪个?
有照片吗我看看。
可当我回头去找那些阿姨的照片,却发现她们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家庭相册之中,只有少许拍歪的镜头,露出某一位阿姨的侧脸、手或脚,她从来都没有成为家庭照片中的某一位角色,而她们却存在于无数连贯的、不可或缺的家庭记忆里。
唉,所以,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尊重从何而来呢?
我现在回头想,就是要从这些不被忽略的细枝末节里来。
我之所以想到这些,势必因为在尊重女性这件事上,我能做的很少。
人的职业与技能、特长,或许有所分别,但本质上,作为人的物质组成、人格尊严与人性的需求,却是一样的,一模一样的。
人都希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善待,不被虐待、剥削、欺骗、pua—— 或者被孤立与遗忘,有的人仅仅是因为幸运获得了一些机会,但另外一些人恐怕一生得不到。
所以,人又有什么好傲慢,又有什么好卑微呢?
物质主义分化成高与低,把人生分成高峰与低谷。
但事实上,人类本质上的平等,根本不会随着任何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贫穷、富有、自信、卑微、有、无、好运气、坏运气,或许都指向同一个坐标系,但对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尊重,是人成为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人可以是高山,亦可是流水、草甸、原野、荒漠、丘陵、孤岛、海洋与太空、萤火小虫或截流渡河的大象…… 人若自比、或可被比喻成任何东西。
她若本不是高山,就不值得被尊重了吗?
这在人类的逻辑上,是说不过去的。
对女性的尊重,依然来源于对人本质上平等的价值观认同。
我们总不能指望所有的山都是高山,而所有人都活成巅峰的样子吧?
比起那种奇怪的价值观,我更倾向于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值得尊重,无论是张桂梅老师,还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辛苦一辈子,还要被拍成“酗酒”,帮自己酗酒有家暴倾向的丈夫顶锅。
…… 她们每一个都是值得被善待与尊重的。
哪怕她不会成为高山。
4个多月前,《高山》上映后引来一大波舆论争议,我当时正是感染支原体病毒后康复的阶段,也正是我面对2024考研精神最高昂的阶段,当时听了看了也了解了很多也一直有关注《高山》及其争议,直到24年3月7日,距离上映时期大概是103天了,终于看完了,内心仿佛有很大的波澜需要肆意冲刷,又感觉周围都是棉柔柔的围墙,身处巨大无形又空洞的空间里,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
毫无疑问张桂梅校长是伟大的,她的华坪女高是伟大的,那群老师那群孩子也是伟大的,我也会感慨内心地认为中国共产党也是伟大的。
《我本是高山》情绪起承转合,剧情设计,画面布景,音乐音效,人物表现我认为都是OK的,6-7分的水准是有的,但刚刚打开豆瓣发现依旧没开分,豆瓣的打分系统已经被刷(打)分到低的不能开分的境地,我想这是抽象的,也是现实的,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导致了这么个结果,我们无可厚非。
我也来自贫困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经历让我毕生难忘,我吃过很多苦,我们那儿的很多人都吃过类似的苦,包括现在依旧有人处在泥潭的最底层。
哪怕现在的我坐在大上海的一所211的图书馆里,在明亮灯光下缓缓打出这些文字,我脑海中浮现的依旧是小学和初中的生活画面:在洪水过后的泥水里洗吃早饭的碗、在冬天凌晨的夜晚里打灯走去上学、在放学回家路上的每一块平整石头上趴着一遍遍抄写生字生词、在中学村子出租屋里吃自己亲手做的饱腹的饭、在小吃店里仅仅只懂得吃碗3元的米皮却没想过一碗能否吃得饱、在很多很多的时刻和场景都充满了回忆,不仅仅是艰辛的,也有很多温暖和令人坚强的记忆。
即使从纯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而言,八年级以前的生活令干廋若风的我从未迈开步子跑,但我或许此生最珍贵的回忆和对童年时光的眷恋依旧是写在这个年龄段那片山水间的,看《我本是高山》就是如此,看的是回忆,看的是自己,数次的情绪激荡,不仅仅是因为那群女孩子个人与命运搏击时的以及张校长踉踉跄跄和布满沟壑的身影,更是感慨、是自己内心的独白。
我认为《我本是高山》拥有充分的电影主旋律,传递出了的饱满和昂扬的情绪价值,不将它称为“主旋律电影”而叫做电影主旋律,因为它首先是一部电影,只是传达了一部分红的精神,本质还是电影。
在电影中,落后泥黄的学校,佝偻土灰的校长,质朴黝黑的女孩,耀眼闪红的日出;学校里晃动着的小手电,摩托车从悬崖上飘过,女孩儿们冲上山顶,歌声从楼下传到病房,被山英加油逼退的父辈;校长救赎自己,女孩救赎自己,母亲救赎自己,甚至那片土地也就救赎了自己。
我相信当卢老师大喊的声音“山英,你考上大学了”的穿过家门口的悬崖,又从家背后的大山上弹回来时,当山英听到这个消息晃荡着手中的马灯热泪盈眶喃喃低语“姐姐,我考上大学了”时,幽深的大山中、沟壑隔开的峭壁两侧,三点灯光为同一件事情而晃动和呐喊时,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就是这部电影所追求的最基本目的。
玖朵云听见了爱的呼唤,唐小萍与母亲共同的奔赴,山月所付出的全部,王彩娥、杨颜嘉……每个女孩儿都有了最基本的机会去走向这个全新的21世纪,有了感受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最基本门票,甚至有了自己也看一场电影的可能性。
我本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山月把它写在了门梁上,但却跟随时空而来,穿越山谷而来,从泥泞的操场上响起,在充满希望的大巴上响起,在飞疾作答的考场响起,在如此的挣扎与搏命奋斗之后,她们,终于笑了,笑的好看。
最后说一说争议,最使网友愤愤不平的是胡歌、酗酒母亲和徐影影老师这三个角色。
张桂梅校长在普罗大众眼里俨然已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此光辉万丈的形象,很多人不同意她的精神动力竟是逝去的丈夫,而非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唉),胡歌仅仅出现了四五次,工具人任务还没有完成就为这部电影带来了泼天的“富贵”,既讽刺又令人深思。
我个人认为这个角色的必要性设置得很恰到好处,作为大众心里的“神”张桂梅是光芒万丈的,作为普通女人她几十年的生活是艰辛的,所以她需要一个东西来救赎她自己,这个东西是党性、是华坪女高、是那群山里的女孩、也是逝去的丈夫。
党性通篇都有在提,张校长自始至终都佩戴着党徽,片尾的毕业合照也是直接打出了“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这点我相信审核这个电影的电影局、中宣部、每一个官方都看得清清楚楚。
自从张校长躺在医院里,听见女孩儿们唱的《红梅赞》时,她和丈夫的救赎就已经完成了,她走出了自己的执念,也完成了“胡歌工具人”的使命,所以我支持这个角色。
第二个时酗酒母亲的角色被男改女,很多人逮着猛“发表自己意见”。
就我观察,诚然在农村情境下,男性酗酒的可能性至少是女性的好多倍甚至十几倍二十倍,更何况唐小萍家庭情况那么差,她母亲还能有能力酗酒,只能说明母亲同样是需要救赎的一个形象,一个为了戏剧化和剧情表现所必要的角色。
但问题就在于此处的情节设置的太简陋了,拯救母亲这么个情节非常重要但最致命的是真实情况下是男的酗酒,这个争议也是当下大环境的产物,是随着女性主义进一步发展和男女更加趋向平等的产物,无可厚非。
第三个是徐老师撂挑子不干时说的“你要我还是要她”,这和酗酒母亲一样,单纯放在电影里其实很正常,她俩都只是工具人,前者需要被拯救,后者需要对比“男朋友”卢老师的始终坚持,这点我只能理解成这群老师中需要一个戏份较重的“男性角色”和长期以来大家可能认为的“女生更可能在华坪如此艰苦的物质精神条件下不堪忍受的意气用事”以及编剧功夫依旧不足的缘故。
综上都是本片的瑕疵,也确实是引发了它该有的争论,只是没想到影响会如此巨大,官方没想到,所以六公主都几次下场拯救舆论无功而返;片方没想到,所以如此设置且拍了出来上映;观众没想到,都2023年了你还如此不把男性女性问题高度重视,真以为消费者用脚投不了票吗?
在流媒体平台看的《我不是高山》,片尾曲的时候我打开了弹幕,很欣慰看到的几乎都是正向和令人动容的评论,无论这是平台的简化还是观众发自内心的话语,我都认为这样的一部电影式的主旋律,它做的很不错了,给个5星。
给一⭐是因为豆瓣最低分就一⭐抛开原型不谈,电影里许多人物的行为动机奇奇怪怪。
号称用金盒子包了一块好吃的巧克力,吃了一口发现是屎做的。
亡夫一出现,我和同事都在叹气“又来了又来了”,要是没有这个角色可能这片能值2⭐。
从没像现在这样,看到胡歌的脸就烦躁。
一把年纪了,好好挑挑本子吧。
说回矛盾的人物动机。
张校长(跟张桂梅老师没有一毛钱关系,就是爱蹭):要说她醉心教育事业吧,一闭眼就是亡夫,学生和同事都在质疑她是不是把虐待学生和同事当精神寄托;但是偏偏又有那么个镜头是一群老师入党宣誓。
是想表达什么?
是共产党都不近人情还是不近人情才能入党?
难绷+1付春盈:刚登场以为是个像卢老师一样搞事业的有志之士,婆婆不催生还答应带孩子,老公听她的,哦豁听起来可真幸福。
结果呢,入职不久就怀孕,挺着大肚子上课,抱着孩子备课,带了三年班就说要辞职陪孩子长大。
这副嘴脸像极了职场里既要又要还要的丧偶女性。
不是,大姐,当初你怀孕就让你回去了,孩子病了去请假校长也直接批了一学期让你别回来了,一边说我不走我不走一边又说校长不近人情。
主创团队想表达什么?
哪怕考出了山村最后也走不出丧偶式育儿的命运?
丧偶式育儿就这么值得歌颂啊?
难绷+1还有山村里女性的境况。
要说境况挺好吧,还能酗酒打孩子;要说不好吧,未成年被卖给村头老光棍当媳妇生下孩子三个月被打死了。
同一个村的女人命运的差距,怎么比人和猪还大呢?
难绷+然后说女孩子们。
要说家里穷吧,饭都吃不起,还要自带大鹅;要说家里不穷吧,逛街打电玩的时候怎么这么阔绰呢。
天天背校训,这么热血的校训谁听谁迷糊,偏偏就有思春少女对考上大学的憧憬是找个男朋友签手逛沙滩。
咋的?
女生读书的终极目的是找个城里的男朋友把自己嫁了?
难绷+1结尾有原型的纪录片片段,可以说,花絮比正片好看的电影我是第一次见,整部片子充满了小布尔乔亚的傲慢。
活人看了都晦气,真等人千古了,你们还打算怎么抹黑她?
难绷+1
张桂梅老师的故事本身就足够伟大,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法”来改编、演绎、创造。
一切无中生有的东西,都是对她本人精神的歪曲和侮辱。
张老师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是天下大同,这是她无数次对外表达过的,华坪女校的建立和发展,源自于一个坚韧不拔的共产党人团结基层党组织、长期奋斗、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结果。
张老师的偶像是江姐,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眼前浮现应该是英雄烈士,耳边响起的应该是《红梅赞》,而不是胡歌那张脸。
如果你的电影不表达这个,或者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把伟大理想弱化成个人的小情怀,这部电影就没有灵魂,你是在指鹿为马。
他们不但不明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理想,他们更不理解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他们嘴里只有“兄弟”,没有“同志”;他们心里只有个人情感,没有集体主义的大爱。
真正的共产党人,都是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他们的心,和群众的心是相通的,他们懂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懂他们,“张老师”们离人民群众很近,而影视圈的“贵族”们,离人民群众很远。
这是一部好影片,主旋律题材拍得这么好看真是太棒了。
我再次被主人公的原型张桂梅的事迹深深感动,也为编剧、导演和演员的精湛技艺称道点赞。
影片有一个突出的细节贯穿全剧,那就是张桂梅喜欢的歌曲《红梅赞》。
这首亿万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在这部影片中别有意义。
特别是那句歌词“唤醒百花齐开放”,让我对影片主题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主人公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刻在心并渗入教育工作的实践中。
面对大山里的孩子,尤其是女童,她生出一种大爱和责任。
她意识到要像革命前辈唤醒劳苦大众翻身解放一样,去唤醒群众,解放群众,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生命,让她们从精神上求得独立、自由和解放。
首先唤醒的是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愚昧的观念和男尊女卑的陋习抗争的精神。
这种传统观念和封建习俗势力强大,强大到可以置生命于不顾,视正义若漠然。
如果不是主人公不懈而决绝的斗争,是不可能唤醒女孩个体内生的觉悟,并使这种觉悟上升为追求平等和自由的群体力量。
我注意到张校长跟教育局长的对话,她说:“你们研究的是教育,我是在救人”。
我认为她是在唤醒和解救苦难中的女孩。
影片中全体女生高呼加油、声援女孩山英的场景激动人心,体现出强大的被“唤醒”的力量,这正是张校长倾尽所能为之奋斗的结果啊。
主人公也在唤醒我们的社会。
她不仅以自己的行动感召了山里的广大群众,让适龄女生都能进校读书,也极大地的影响了身边以卢南山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教师队伍,还有以付春盈为代表的、从大山里考出来又返回华坪的女孩,山区教育因此后继有人,张校长的事业有了传人。
张校长的行动也唤醒了体制内的认知和支持。
以梁局长为代表的各级领导的认识升华和大力支持,使得学校越办越好。
“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影片最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首届毕业生高考成绩揭晓,还有影片字幕打出的至今已有2000名女生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开启新的人生。
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时代漫山遍野红梅花开的壮美图景。
可能会有人对影片中华坪中学的拼命补课和应试教育有所批评,还有对张校长对教师的苛刻要求和不近人情以及对自己清教徒似的、自虐般的行为不解,但这就是主人公原型的生活,就是当年的实景啊。
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观影,去理解主人公的超凡境界和高尚情怀,而不必单单从教育的角度对影片过度评判。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这种牺牲平时也会有,包括时间、精力、亲情、爱情、健康……我们必须向这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用的生命影响生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向普罗大众中乐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去看海清的演技的,预告片看起来真的很好看,我去了电影院,看下来就一个感觉“太像了”,所以我看完是满意的,直到看到网上的评论的时候,后知后觉,真的太刻意了。
其实对于山区的孩子逃学,调皮,以及老师是因为丈夫去世为了麻痹自己才这么拼的初衷,我一开始是不感冒的,一个是因为山区孩子知道的少,孩子调皮我也能理解,然后胡歌我只认为是丰富了张老师的人设,最后我以为是张老师自己说她是因为怀念丈夫才投身教育电影才这么拍的,但是这并不是,结合其他几点来看,这就是电影团队,完全自我的,狭隘无知骄傲自大的想法。
.............................................................................1.第一点,“酗酒,家暴,农村,母亲”真小众啊,这个人设。。。。
2.第二点,有抱负的男老师和没有责任心的女老师。
3.最后知后觉的一点,影片就交代了两个学生家庭,一个是酗酒母亲,还有一个就是小女主,她的情况,看起来是爸爸和哥哥要嫁了她,但是,最后是奶奶把老师的大衣还回去,要带走山英,哪怕再多一个男性问题家庭呢,事实是并没有,电影中的所有的问题家庭,都在女性的主导下的。
回到张桂梅老师的初衷,这时候再看,改编成怀念忘夫,真是对张老师甚至整个女性极大的恶意,拍出这样电影的人,他不是蠢就是坏,我更倾向于是愚蠢,是那种傲慢的愚蠢,他们打心里认为,女性在事业上的杰出,一定不会是因为她们本身的信仰足够强大。
致敬张桂梅校长!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张桂梅校长一声“走出去,别回头”,不顾病痛,不辩质疑,倾其所有,从闭塞的落后束缚中把女娃们一次又一次拉起来。
让边远穷困山区的女孩们,从未开化走到开花,从山沟沟走出山外山,从不理解读书的意义到大声喊出“我要读书”“我要上大学”……
人的崛起首先是意志的崛起,女性的崛起亦然。
落后山区困住她们的不仅仅是思想,还有重男轻女观念下性别给她们带上的枷锁:“女孩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赶紧嫁人算了”“别人家肯出彩礼,还能有个好价钱”“女娃就得生娃娃”“生女儿不行,得生儿子”“你是我婆娘,我怎么就打不得了”“不听话就得找打”……
山区的女孩们用汗水和分数换取的不仅仅是学历,而是重新且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获得精神与物质独立的能力,获得对爱情和婚姻的阐释权,获得对自己的身体、子宫的绝对掌控权。
真实故事很感动,为现实而哭,但电影本身的话,不尽人意,差很多啊,片尾张校长的真实纪录影像是高光。
这部电影仅仅以一般宣传励志类电影的形式呈现,略显单薄,且人设上有矮化和片面化处理女性角色的嫌疑,其次,偷换概念,负面化女性角色,正面化男性角色,对张桂梅校长的精神塑造一点也不到位,失望😔
我觉得蛮不错的电影,满分💯的话可以打90分以上,很感人,纸巾必须带够,我和女儿用了好多张。
还有,海清的演技真的很好,演什么像什么啊。
至于网上那些批评的点,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吧,没必要互相强求认同,反正我个人觉得网上有个别人有点吹毛求疵,我觉得电影总体还是瑕不掩瑜,值得一看,推荐。
简单说说电影版和电视剧版本的优劣吧。
女主形象演技:电视剧版本胜,海清双目无神,纯纯扮丑。
宋佳无论是语气还是精气神都赢了。
故事:电影版胜,起码电影还有一点点挖掘张桂梅的坚持的原因,虽然完全变成爱情故事。
但电视剧这么长的时长,居然都几乎没有一点点过去。
场景:电影版胜,那个半成品的学校,完完全全的半成品,电视剧版本都装修好了,根本就是找了成品新装修的来。
电视剧版本的女生家庭,就是找了乡村,电影版真进了大山。
配角:电影版胜,电视剧版本的女老师们,个个光鲜亮丽,电影版就个个都蓬头垢脸了。
怎么说呢,哪怕是城市里来的老师,在艰苦的条件下也应该没那么油光那么多的妆容吧。
而且电视剧版本配角就纯NPC了,哪有一点点人物个性,聂远的教育局长啥的,纯纯搞笑捧哏,总而言之,电视剧版本的各种npc,感觉是在一个正常的县城,城市里做了个超级贫困生的学校。
而电影版在场景搭建上,就强得多。
人物个性上:两边出奇的一致,各种小故事就是硬是营造一个食古不化,自己可以骂老师学生,不许老师骂学生的固执老太婆形象,实在是令人失望,宋佳还有点笑容,海清则是基本从头到尾的苦瓜。
但电视剧对待001号的专门刻画,反而让我觉得有些愤怒,这确定是真实故事?
张桂梅三据五六七八拒001回归并且不安排人看着001的思想变化?
真特么笃定没饭吃没被子住纸箱的001绝对能回归?
最后,这种人物的故事,两者都不约而同的故意忽略建立华坪女高前的最艰辛的时期,那时候老公去世,仅凭个人热情和坚持,挣的了名字,才有后面可以让追随者跟过来的华坪女高,为什么没人关注她的思想变化,她理想信念的建立?
直接就开口不读书,就打工?
这是不可触及的部分吗?
还有,张桂梅福利院时期的教学,才是萌生创办华坪女高的重要节点吧?
为什么不去触及?
创办华坪女高前,她已经是全国人大代表,名满天下,可以说这时候的她,已经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完成的最后的准备,电影电视剧都直接跳到这点,实在是令人失望。
这造成整个电影电视剧人物假大空,大家根本不懂张桂梅为什么要如此坚持,里面所有的苦难的解决,都完美避开了张桂梅的党性以及党员精神力量。
特别是电视剧版本,几乎都是马副县长一转变,就解决了,这转变几乎都是几句话之间的事。
更加不要说,表达哪怕一点点张桂梅老师的独立自主的(真)女权主义思想。
哎,你们都在拍流水账啊你们知道吗?
所以,电视剧的高评分,我是不服气的,没错,这两者都应该低分。
可惜了,张桂梅段时间内电视剧电影齐出,应该不会有更好的编剧去挖掘这个模范人物的核心内在了。
这是为啥不给显示评分,看了电影才会知道,能昧着良心给打好评的,不是蠢就是恶毒心啊,真的快进⏩看都恶心的剧情和台词一开头我就心里不适,学校主体还跟工地没交房一样,四面透风就这样交付了,让学生使用?
不怕出危险?
开学一个大喇叭出声音乐能笑成这样?
真魔幻?
这明里暗里都在编排张校长,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那么像这个工地一样浮躁,校长像法西斯一样,出现了老公,就各种委屈求安慰?
任课老师衣着那叫一个光鲜亮丽,女学生都穷上不起学了,还逛夜市,上网吧玩个游戏?
老师出去逮学生?
导演编剧明里暗里的思维都是女的有个长头发就不爱学了,她们就没那脑子学,只想打扮?!
连张校长的规训都是那些女孩本身有大问题,从而达到模糊为什么办免费女高的问题,这都是些辍学的啊,不值得同情啊,每句话都带着恐怖的恶意,居然还好意思来赚钱,打着劳模的时候旗号,真的不冤,如果有负分,我真的会打,而抛开这一切外屁股,就电影本身而言,拍的真叫一个平庸至极,意味不明。
这还没说那个酗酒妈妈的问题,真的是太笑死人了,编剧的破防更是和隔壁的红楼梦一样,糊弄谁呢?
赚的恶心钱,还自我意识良好,要好评,是不是太癫了!
转:如何看待某电影恶意篡改真实情情节?一句话概括,“一群人又想用她的事迹往自己脸上贴金,又厌恶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灵魂。”这代导演,一切的思维逻辑都是“美式”的,他们关注的是所谓的“人性”和“自我”,而不是信仰和奉献。他们对中国的农村是充满恶意的,在他们眼里,中国的农民就是愚味、懒惰、放纵、奸滑的,中国农民的孩子就是不求上进、贪图享乐的,张老师这样的人一定是“偏执而极端”的,她的动机必然是来自于个人的某些情绪,而不是理想!他们最终讲出来的故事,是个“美式”的个人救赎的故事,影片中张老师一生都在追寻亡夫那个幻影,这就是美剧的套路,所谓“寻找内心的自我和真爱“。他们本身是反对张老师的,但为了名利,为了“往上走”,又不得不捏着鼻子拍他们不信的东西。
我不明白喷子在喷什么?全片看下来没有任何不适。而且有别于其他的命题作文,这个电影间接反映出的问题绝不是是非对错的问题。很多人是在和命运做抗争啊……
1.山区女孩跋山涉水去到学校,饭钱都费劲,哪里的钱逃课逃学去夜市那种地方消费流连?2.想塑造女学生不上进,其中一个因素是早恋,还是不止一个人,在女校,她们根本见不到异性,也没有通讯工具,早恋如何发生,又要如何被校长发现?3.校舍是怎么从破败清苦到高楼大厦,为什么镜头一转什么都有了,为此努力的过程为什么不展示?4.亡夫的篇幅真的有必要吗,有必要那么长吗,有必要刻画成校长的精神支柱吗?5.一群人宣誓那一段,没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除了念部分誓词,没有台词,我还以为他们是第一次入党呢,结束后看了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学校办不下去重温誓词坚定信仰,为什么这么拍,是不是故意淡化校长的信仰和理想?电影不配要人给分,拍得什么玩意,但是原型的故事实在传奇又伟大,看在原型的份上给两颗星
不尊重原型,不尊重观众,不尊重电影
没有拍出乡村农村女性究竟面临着什么问题,例如网吧那段甚至很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说非常符合现实啊,他们以前上学怎么怎么的,就挺悲哀的,很多人都无法感受艰辛。看纪录片那种环境,如果你和我说这两年发展起来的学校和乡村环境还行,但那时候2008年,因为女记者的报道她们刚赢来转机建立学校,结果你说那个时候家徒四壁穷的女孩子逃课为了上网逛街?还有究竟为什么女校存在,以及成立女校这么久的艰辛。不用特地编造故事塑造不堪的人物太突出拯救,去创造一个伟大,张校长她本来就伟大,她的强大的精神内核绝对不是依托于丈夫实现的,更多是对女孩子们的心疼和爱,是强大信仰支撑支持。那个酗酒的母亲,其实现实才最残酷,酗酒的父亲打生病的母亲,母亲离开用尽全力养着孩子,农村的女性酗酒很少,那样的家庭不能拯救吗?
设身处地想一下,张老师看完电影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被一群坏东西污蔑和歪曲她该多么无力,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不像年轻人对网络这么熟悉,维权太难了,她只能难过错信了一群骗子。他们这样欺负一个呕心沥血为信仰为理想奉献全部的人太可恶了。一群九漏鱼208高高在上俯视穷苦人的苦难,把别人的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当下饭小菜,其心可诛。
这么久了还不敢开分?
恋爱脑发作来山区支教但打骂学生最后撂挑子跑了的徐老师、热爱读书但最终还是生了孩子被家暴致死的山月、冲出山区还是被婆家催生被孩子牵绊的付老师,最可怕的辛勤燃灯的张校长被塑造成遇到困难就回忆亡夫的柔弱女性……们男导演再拍女性故事试试呢🔪海清这部电影演技也好拉,一开口就幻视童文洁训方一凡。
整了个烂活被全网骂直接关评分,乐死我了
臭老九编剧导演,不敢按照现实拍,一群没有信仰的初生
观影过程中哭了无数次,不耽误说这部电影可恨。篡改现实,篡改她的志向,避重就轻那些深重的苦难。摄影机在那里,赋予着拍摄者权力,你们得知道拍摄意味着什么,你们这样拍了是做了多大的恶,恶报会找上你们的。别再扯什么幻想的丈夫是为了使她更有“人性”,还有几万种方式让她的形象更有“人性”,也别再说酗酒的母亲是为了建立女性互助的情节,有几万种别的方式,甚至在主要情节里多着墨一点都可以。当真实摆在那里,你们却说它不符合创作需要,于是更改它,去符合你们所谓的创作逻辑,真是他爹的可笑。
好的故事却没有好的改编运。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可能是部还不错的励志电影,有感染力,有动情的点。但这绝不是一部好的女性题材及传记电影,特别不喜欢用死去丈夫的回忆做叙事的推进,无效且完全背离了人物特性,酗酒父亲改成母亲的设置既恶臭又失真。中国不是拍不好女性主义,30年代的《神女》,还有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都是非常好的范本(郑大圣居然还是黄蜀芹的儿子,这水平实在是太丢人了,一些虚焦镜头和莫名其妙的运镜实在是看不懂)。另外传记片中非常重要的表演部分我认为海清也没有完成得很好,演的痕迹还是很明显,反倒是小演员都还不错。
明明照拍就能拍得好的,非要添加一些…的桥段
明明是一个很感人的事迹 结果被拍成什么样了 内娱真的不适合翻拍
疼痛和苦难都让张桂梅及学生们受了,荣誉和掌声都让我本是高山的制作团队及演员们享受了。
不了解张桂梅老师,不过影片描述的有种爱pua员工的老板的感觉……假期说没就没,不让生娃不让回家。不过真的很伟大就是了,致敬
杨瑾导演的功力一直在线,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着重把重心放在了山区女孩自身的困境身上,不考上大学命运就只能任由安排。张桂梅是引路人,不求回报默默奉献,这些女学生才是主角,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命运真的看得我泪目,使得张校长角色更有质感。比起宏大叙事更专注个体的成长,尤其张桂梅校长的个人奋斗史极其感人,如何在逆境中如何保持信仰并不断改变自己,光这一点就值得我赞叹!
扣一分强制观看,再扣一分扭曲现实,最后扣一分故事线太烂
都2024年了,愣是不敢开分!
都这么长时间了,还不敢出分😅敢拿奖却不敢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