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工歌手冈德曼
Gundermann
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
主演:彼得·施耐德,比亚内·梅德尔,亚历山大·谢尔,米兰·佩舍尔,希尔玛·艾奇霍恩,安娜·乌特伯格,索斯藤·默滕,阿克西尔·普拉尔,克里斯蒂安·斯基宾斯基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8
简介:该片是关于前东德歌手格哈德•冈德曼动荡生平的传记电影。冈德曼白天在露天煤矿驾驶着挖土车,但晚上却作为歌手登上舞台,以自己创作的音乐感染他人。他以生活和生死为题材,却也涉及政治和社会批判主题。凭借其颇具个人化和真实感、既忧郁又富有诗意的作品,他成为八十年代东德地区的大众偶 像,但也时常遭遇同上级的冲突。甚至在两德统..详细 >
三星到三星半之间,歌曲放送可以给到七分,冈德曼的作词太好了。比较平淡。乌特伯格太迷人。
西德的导演拍东德的题材是让人惊喜的,整体反应与中国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佩服的是导演的客观和对历史的反思。冈德曼自始至终都做的是自己。
类似于中国金鸡奖入围的水平,笑尿
并不“好看”,德国风格的精确、隐忍展现东德“小粉红”的罪与罚,最后他将自己的错误归结于“我没有个人空间,认为其他人也不应该有”。德国总是出这些人:弹古典乐的纳粹、理想主义斯塔西还有一丝不苟还原他们的导演和演员。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中学时代天天听Ernst Busch的人,对这种电影肯定是有加分的。
与自己和解?
大场景的色调很喜欢。但剪辑真的对不了解这段历史和冈德曼的观众非常不友好。
不大“好看”。男主颜值实在令人吃不下,但是和Gundermann本人倒是十分相似。双线叙事对于了解东德文化的德国人毫无压力但是对于外国人就有点吃力。男主的moral crisis实在是不讨喜的crisis……只能说他背叛了自己吧。
虽然影片涵盖了音乐家庭政治东西德斯塔西等各个方面 但看完后满脑子都是Krupp公司的那个斗轮挖掘机 不亏为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 应该是bagger 293 电影中的几个镜头让这台挖掘机呈现出了极其巨大而又孤独的美感
主人公是劳工歌手,可惜音乐风格太平庸
比起别的音乐传记片,这部多了一些深邃的意义。身为歌手的现在与非正式受雇于DDR安全局的过去,个人主义与当时东德大环境下的社会主义,彼此交错彼此冲突,正如最后他的坦言:他后悔的不过是对自己的背叛。P.S. 里面的音乐的确好听~超越了我对土德音乐的期待...
歌曲很好听,歌词和剧情融合得非常自然,最后的音乐会尤其感人;画面也很美,对时代气息的把握非常到位,特别是拍摄煤矿的广角镜头,瞬间让我明白了“工业美学”的含义;最可贵的还是对史塔西的反思。影片并没有简单地把加害者和受害者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谴责前者,同情后者,要求前者向后者道歉。相反,它恰恰在质疑这种流行的二元对立思维,尽力描绘东德社会中个人与种种组织的复杂关系。东德政权倒台后,人们尽可以指责一个人与当权者合作的行为是做了帮凶;但如果你是个看不清未来的局中人,又该如何行动呢?影片的双线叙事逐渐揭开主角与史塔西的复杂关系:他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既是合作者,也是反抗者。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文艺作品,也希望它们能有更多观众。
类似的题材我看过不少,几乎没有什么突破,而人物多面描写方面又似乎断裂的很生硬。
歌好听,形象也不赖。
是也乎,( ̄▽ ̄) 坚持了30分钟, 放弃...2小时....古典结构...将那时细节还原的很好, 工业化电影品质也在,但是, 真的没什么 calling for me.
很喜欢 很真实的记录 认可一个人完整的样子和他的处境 而不是装模作样赞颂或贬低。 另外音乐太好了
文学性极高的一部电影,个人遭遇和历史波澜双线进行,高度成熟的电影。受害人有很多种,有丧失生命和家庭的,也有这种怀着不安愧疚无法释怀的,一个凡人的平凡遭遇不过如此,本片艺术高度要比《气球》和《无主之作》好。
音乐特别好听
作为传记片略有些面面俱到,歌曲使用手法也较单一,但歌词本身写得真好。
说实话,我是看到中间偏后才看懂这电影是双线叙事。并不是没有发现不对劲,只觉得一些地方不符合逻辑,单纯以为是跳跃性的叙事,后来仔细想是因为它没有明显的“分割线”造成的,而且多数也只是平凡琐事,没有连续性也正常。这也是电影从4星降到3星的原因。涉及政治,政治立意却不明确,音乐非常好听,是加分项。说它打趴了《无主之作》,我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