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YAFF看到这部电影,气质从众多亚洲电影中脱颖而出。
我十分佩服导演的勇气,她的将自己解构再放进故事里的勇气,以至于放映结束后我都不敢下笔为这部电影写影评。
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里极其细腻的私人情绪包裹着,像是泡热水澡似的,有一点陷在回忆里的窒息,但是也有回到子宫般的温暖。
电影里流淌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庭联结,那样精妙的动态关系我觉得不是美国人能轻易理解的。
导演用夏天的热度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围基调。
我本身就喜欢夏天,特别是夏天的雷阵雨,下雨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水分子的味道。
所以当影片里的雨落下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又多了一些。
在整体的风格上,导演玩味十足。
用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拍最简单的故事,大概是导演想做到的事情。
最夸张的类型融合指的就是伪纪录片和魔幻元素的融合。
在影片中我们能听到导演和她的奶奶(也是主演之一)的有关拍摄的对话,也能看到鱼花塘的妖怪带着女主叶子走进梦幻空间。
真实和魔幻跨越了多个维度里的出现,让观众不断失去时间感和空间感,只能沉浸在这一段像是记忆的旅程里。
看到一些评论里在诟病的结构零散问题,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手法是在重塑记忆的质感,一边观影一边拼凑着回忆,个人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抛开技术上的一切,我对于这部电影最欣赏的,是台词和表演。
不知道导演是如何与非专业演员合作并且指导他们表演的,但是呈现出的结果是我觉得在这一代青年导演中少见的真挚。
奶奶们的打趣,与孙女的闲聊,每一次交谈,他们开口的一瞬间就能把我带入到场景里。
台词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冗杂,全都服务于故事,可同时又完美地融入在导演已经创造出的情绪里。
两位老奶奶坐在餐桌前讨论智能台灯的那一段本身没有什么情感高潮,只是眼泪控制不住地从我的眼眶里溢出来。
我觉得我从荧幕上看见了自己的外婆:她时常说着说着就忘了自己在说什么;她会本来想叫醒午睡的我去吃晚饭,但是看见我还睡着就坐在我身边,等到我醒过来;她喜欢一边择菜,一边和她的姐妹说小区邻居的八卦,谁谁家的老婆跟别人跑了。
我时常看见她坐在房间的一角,好像有些迷茫,也好像有些胆怯。
我明白以共情来评判电影不够客观也不公平,但是在这部电影面前我好像没有办法不把我的主观情绪掺杂在评价中。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而且不少。
电影后半段故事发展略显疲态。
影片整体画面平淡,后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
有一个镜头里甚至我看到了剧组人员的穿帮......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改进的。
即便能看出导演的青涩,也丝毫挡不住影片本身散发的魅力。
这是极其少见的国产歌舞长片,我觉得就算冲着漂亮的舞美也值得一看。
希望导演能再接再厉,很期待之后的作品!
三星吧,很复杂,看的过程中就很复杂。
其实从这片里你能看出来一个目前国内文艺片创作者的现状,不肯放弃丝毫自我表达,从少数的自成一家的艺术片导演的成果经验中获得极强自信,创作主题局限在自己的经历、得失、原生家庭中,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记忆。
那么就会做出这样一个作品。
被阿彼察邦荼毒的一代吗?
一会儿路边野餐,一会儿布米叔叔?
有些害怕以后国产文艺片就都是这样了。
没会走呢先跑了,没有小姐的命偏得了公主病。
没有合理有序的逻辑叙事就开始自我表达,没有内容徒留形式。
100分钟,几乎看不到任何实在的内容,视听上也局限于环境和空间,不具什么视听美感,当然我也能感受到导演竭力把自己生活中寻找到的视线可及的美加入影片里,但还是不免淡薄且这些小设计在不断重复。
其实它的体量不适合做一个长片,我相信如果是个短片(当然它之前就做了几个短片)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短片,但是长片,不能光有意境,它需要内容。
看到导演介绍是学实验影像的,不知道和实验电影离的有多远,但看起来这其实是部非常私人的作品,所想带来共情共鸣很难达到,容易理解,但无法在情感上产生联结。
因为共情要有具体的类似的事件。
失去亲人的确是一件事,但是一件泛泛的事,太大了,失去亲人之后人悲伤的形式有很多种的,尤其在童年的失去和成年的失去,对死亡有所理解之后的失去,通通都是不一样的。
本片唯一让我有点儿共鸣的是一句唱歌女孩的台词,大致是什么我爸爸找我是因为我是他女儿而不是因为爱我,之类的,在我少不经事的叛逆的时期也曾把亲情浅薄的归结于此,这种细小的东西才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共情。
我们产生共情是因为我们有雷同的经历,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狗十三,它随便拎出来一段儿情节都能让女性思虑良久自己曾经的少年和青春,内容,足够具体的情节才能让人产生共情。
所以其实私人电影是不需要考虑观众的,甚至连观众能不能看懂都不在乎,但是她却在该在乎观众的时候不在乎了,不该在乎的时候又在乎了。
比如但凡她在乎观众都不应该把带有敲击声的戏持续那么就,严重引发观影不适。
如果你不在乎观众,就不应该过多去解释自己的影片意图,试图让观众理解你。
因为你是不会需要被理解的。
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割裂感。
想讲私人的情感,又竭力想让外人明白自己的个体感受。
前面云里雾里的地方,尽管每个镜头都停滞很长,没有运动,我看的有些不耐,但我是带着想努力看懂的好奇的,可等到爷爷第一次出现坐在沙发上的时候,完了,崩了。
从亦真亦幻和不知所谓的梦幻中被拽了出来,梦境和现实逐渐有了明确的分界线,目的性也明确了,思念亲人,并幻想失去的亲人也不放心自己,好吧,没有悬念了,所有的光怪陆离都带有了目的性。
说实话她要真能故作高深的给我绕90分钟我还真会挺佩服的,结果越到后面越崩,女孩和熊的出现直接挑明主旨,哑巴男孩说和爷爷来看她那场戏更是离谱,至此已经完全没有梦幻感了,而且那场室内戏拍的非常糟糕,像学生作品的小电影。
这里要说的是,尽管导演在翻来覆去的小空间里尽力营造镜头感,以及避免重复环境带来的疲惫,但是还是不免一种家里有啥拍啥,家外啥环境拍啥的廉价感。
所以其实生活中有些让人赞叹的美的场景放到电影里就未必显得那么美了,因为电影里有太多更美的东西。
观影结束后我也好奇她为什么要做打破第四堵墙的设定,万幸有人问了差不多的问题,原来导演还想搞更多的时空,更复杂的设计。
那么这里的逻辑是什么呢,什么时间出现哪个时空,这个时空后面为什么衔接那个时空,有没有文本的梳理呢,我实在看不出,只能看到非常的散碎杂乱,很可惜。
整体就是,追求形式讲不好故事,视听不具艺术性,内容找不到自洽的逻辑,影像镜头上也没有新的独创性。
所以这大概就是国内想做文艺片的年轻一代做出来的文艺片。
当然全片不是完全没有我喜欢的地方,比如我喜欢里面充斥着年代感,陈设,场景,电视内容(超级变变变),以及奶奶说的口口相传的吓唬小孩的故事(大马猴子吃手指)等。
它让我产生更大的担忧是,做出非常私人电影的人,能否产出下一个故事,下一个作品?
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由她创造的,而是她从生活中和经历中,“被迫”得到的。
Raven
我很讨厌“阵痛”这个说法。
有所谓的影评人或电影爱好者说,这片子是叶子告别成长的阵痛,我不赞成。
不管是什么痛,都绝不是一“阵”的,而是如埋在骨血的钢钉,每逢阴雨天就酸痛难忍。
再不济也要在医院复检的时候恶心你一回。
前半部分看得困。
细碎的光影像明亮的怪物;人参果的咚咚咚是临别倒计时;忽好忽坏的老式挂钟;和咯吱作响的锈风扇。
每一次对奶奶的呼唤,和无应答的敲门声,都让我觉得是生命走向终点的前奏。
但又每一次都起死回生。
小雨导演以风格化明显的拍摄方式来讨好文艺片爱好者们,但又很固执的把最私人的一部分套用在里面。
每一帧都在讲她自己的故事,我们所看不懂的、觉得无趣的那些,反而是她最珍视的。
催泪落点意外发生在触底反弹之后的“极乐”。
人、妖,动物,手牵手唱歌跳舞。
一半是现实意味特别浓特别生活化的方言台词,一方面又是很割裂很荒诞的视觉表述,观众被反复来回地拉扯到一个情绪的至高点然后“啪”——落地了。
我没什么兴趣参与别人的童年创伤,只是觉得插曲的作词特别有意思。
“所有生命都在显化痛苦的一面,像一道光线窥视着黑暗,太阳之下人们勉强支撑着笑脸。
”“为什么有人对我上下的打量,我觉得我很美我没不正常。
”我为这首词而哭。
《不要再见啊!
鱼花塘》這部片子把我小時候的記憶狠狠勾起。
在我姥爺去世後,姥姥的生命出現了巨大的震动。
她不再需要照顧任何人,不再需要做饭、打毛衣、准备针和药……怅然若失之间,或是在某种无法言说的悲痛之中,逐漸失去了記憶的能力,更不再感知空间和时间,甚至是不再认得至亲至爱。
但我仍葆有小时候在姥姥怀抱里的微妙记忆,她的温度、她的气味和她的声音。
妈妈说,我每次再哭闹,在姥姥的怀抱里就能安静下来。
我至今都留存着她打的有小动物图案毛线衣,甚至是每每想起她,我都不想再长大任何一点,我想吃她包的饺子、想和她说话、想永远在冬天的时候穿姥姥打的毛衣。
姥姥至今不愿离开她和姥爷共同居住的家,甚至是在她失去记忆后,也依然如此。
我想,这个屋子里固化了许多对她来说重要的记忆,洒进房间的稀疏的阳光、积尘的缝纫机、隔壁小孩笨拙的练琴声、老花镜、万年历……通通化作一场懒洋洋的梦,化作小妖怪,化作时钟,化作身旁的一切。
姥爷离开后,她将遗像摆在了屋子最显眼的位置,之后的日子里,她也只坐在姥爷曾经常坐的座椅。
我数次心疼她,心疼她所依附信念生活的人永远离开了她,心疼她的生命在姥爷离开后几乎戛然而止…… 我甚至质疑过,姥姥的生命有多少时间留给了自己,但我想,这也许是许多那个年代的女性的共同处境。
这是一部关于告别与成长的影片,但又是在说,我们可不可以不长大、可不可以不说再见。
最后,这部女性导演的片子在很多城市都缺少排片,可以多去支持!
看完之后 散步回家 在回来的路上 平时夜晚比较吓人的路都感觉充满了童趣 一切都好像特别可爱和明朗。
最终促使我来看这部电影的因素 还是因为爷爷在前几天的去世 我感觉确实有股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我来 可能真的神了 今天来参加放映的观众 都有爷爷奶奶推着我们来 可能我的爷爷真就在和我一起观影 我们确实一直都在讨论生死这个巨大的话题 亲人的离世我们总是免不了难过伤心 也害怕去面对 但是死亡这个话题 我知道 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 导演给出的答案就是亲人会一直在你身边。
导演是个爱笑的女孩 爱笑的女孩运气一定不会差!
导演说到合肥这座城市的特点就是 人们的休闲就是发呆 在观影过程中也感觉到影片中把生活用艺术的表达出来非常好。
映后主持人说似乎还没看到把长沙质感拍出来的电影 确实比较遗憾 但是也给了我一种想要表达的冲动 这部电影还挺给我力量的 给了我一种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表达的思路。
包括今天看的CODA 真的越来越觉得电影的真诚表达很重要了。
电影中真诚的一些情感流露 不做作 却有打动人心使人共鸣的力量。
最后夸一下影片的美术和灯光 画面简直太梦幻了 光影的运用很梦幻。
青年电影人 加油。
1月7号看了导演场的鱼花塘,观影体验挺好,电影结束后还有四十分钟与导演交流的机会,但我太社恐了,即便被不停怂恿仍固若金汤,哈哈,还是来豆瓣夸夸。
《鱼花塘》是个很私密的电影,大概就如同导演说的,影子是爷爷,光是爷爷,奶奶是奶奶,叶子是叶子,就连房子,也是真的房子。
这是她梦的切片,以她的个人想法为中心发散出来的,是她的过去与将来,是无法以上帝视角指指点点的故事。
对于观众来说同样是私密的,我可以透过导演的童年看到自己,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镜子,能反射出影子的玻璃门,大概都是提醒我们,不如想想自己。
于是我看到了男生女生向前冲,看到了超级变变变。
与电影中安静炎热的夏天一样,我们怀抱着黏腻的空气,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坐在客厅吃着干脆面,看着电视机里的节目,爷爷奶奶拿着巨大的蒲扇,一下一下扇动着,这画面刻在我记忆里从没改变。
我们每个人童年时代都有一个鱼花塘,或许是经常途径的公园小区,或许只是一棵树,我们在下面乘凉了许多年,虽说我们是对着鱼花塘说着不要再见,但割舍不下的是自己。
不要再见啊,搬家后走丢的小白狗;不要再见啊,小铁锅里煮的卤蚕豆;不要再见啊,微风刮过的小院儿;不要再见啊,我的爷爷奶奶;不要再见啊,我始终割舍不下的少年时代。
《鱼花塘》的故事节奏很有意思,像个回合制的游戏,太阳落山了,就进入了梦的世界,太阳升起来,才是真正放不下的世界。
叶子是平静的叶子,但只有入夜时分我们才能窥见她内心的不舍,是在太喜欢那条粉色裙子,有一种小时候吃的鲜花生日蛋糕的感觉。
第一场梦出现的时候,当黑熊开始唱歌,《鱼花塘》才真正出现,被困在房子里的叶子和走近鱼花塘的叶子,一个不舍,一个挽留,当小叶子穿着粉色毛衣出现的时候,大概是真的要告别了,叶子穿上小时候的毛衣,表达出自己最后的感受:不要告别,但不得不告别了,黑鱼精,女孩,熊,他们安慰着叶子,叶子坐在餐桌前回头看着我们,真正关于离别的情绪瞬间迸发出来,拉扯着我们,原来告别就是那么痛苦。
很喜欢《鱼花塘》里出现的光,外婆躺在床上,叶子站在身后,树叶的影子晃悠着沐浴在光里,亮堂的不像是真实的世界,记忆中的夏天就是这样,蝉鸣和亮的让人睁不开眼的阳光。
每当《鱼花塘》拉扯着叶子时,音乐就像一条流动的小溪,叮叮当当哗哗啦啦,有种童话般的感觉,在叶子与黑熊女孩手拉手转圈的时候,我不争气的流下一滴猪泪,真的真的,不想长大啊。
真的好喜欢导演的小漫画,如果说强烈的灯光变幻与音乐是打开梦境进入鱼花塘的钥匙,那小漫画就是真正的梦,是流动的,抓不住的,只能捕捉片刻的,情绪。
电影里每一段画面都是情绪,叶子和奶奶,奶奶和王奶奶的对话,听着听着就像是从电影院一下子飞回了老家的旧房子。
好喜欢情绪饱满的作品,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也没有让人听了之后感觉到疲惫的笑意,时间就那么从眼前流淌过去,我的过去也一泻千里!
真的抓不住啊。
太喜欢电影里打破第四面墙的对话和镜头了,最后所有人在草坪上跳舞,大小叶子站在一起,穿着粉色毛衣,我大哭,我大哭啊!
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说再见啊,为什么啊,可恶!
导演在最后说,当现实真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梦,我始终认为梦与光影是对现实的模仿,《鱼花塘》就在暧昧的画面下表现出了一种现实里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我们普通人的童年故事。
没有什么大的坎坷与一夜暴富般的命运转折,我们就在平淡的,一次次告别中体会着人类最宝贵的体验与情感,生死之外无大事。
刚刚从奶奶家回来,下周六去给爷爷烧纸钱。
这次是真的要说再见了,我的鱼花塘。
看完以后,给我的感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各种元素的胡乱堆砌,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单薄的人物,令人费解的动作语言表达,混乱的现实与梦境交织,可能是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说到底就是可能只有导演知道自己的意图,而作为电影受众的观众,完全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看下来给我的感受就是,无病呻吟。
导演说片子经过了好几次的剪辑,好几次的改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对故事线的把握也出现了混乱,甚至片子中可以出现剧本,摄影机,与片子毫无关系的“穿帮”,甚至于影片中还有台词字幕的错误,我不知道一个创作者在反复观看,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难道连明显的错误都察觉不到吗?
这不是创作者沾沾自喜的独具匠心,而是败笔。
失败的地方当然不只是这些,各种空洞冗长的空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影片内容的缺乏而强行融入的呢?
说说电影的主题,影片主题只有通过导演的讲述,才能让人知道,哦,原来是怀念自己的爷爷,顺便可以扣上思考死亡这一母题的大帽子,可是这些是通过导演的嘴巴让观众得知的,而不是通过影片的嘴巴。
其次,影片中众多元素无法解释,如,理发店主家的女儿,小妖精,披着熊皮的人,人参果,开场修理工,聋哑青年,邻居奶奶,放生的黑鱼,唱的歌曲,甚至体现导演私心的漫画,元素倒是很丰富,但是毫无意义,去掉这些好像对影片也没什么影响,可能只有凑时长的作用,以及显示导演会画漫画的作用吧。
影片的表达应该立足于叙事,影片说明白一件完整的事都做不到,想要进行自我的表达无异于空中楼阁,从何谈起,没有地基怎么建立起表达影片主题的大厦?
一个字概括:虚。
同为电影人,出于对创作者的尊重,我从不在任何一部影片没有放映结束时离场,只是在看完以后就是疑惑,疑惑,疑惑,不知道在现场表达得到情感共鸣的观众是从何体会的。
豆瓣一水的好评也让我觉得奇怪。
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部极度个人化的作品,也是最近看的影片中较少的叙事策略完全是非情节的一类影片,我能看出来的大概事件就是奶奶生了孩子之后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结婚却又离婚,然后把叶子留在了她的身边,于是叶子成为了一个似乎留守儿童的孩子,从小一直和自己的奶奶长大,而后来前些年爷爷去世了,奶奶的老年痴呆症也越来越严重,而影片的主人公叶子也很多年没有谈恋爱,也许是因为受到父母和家庭关系的影响,这些是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前史,影片的主体其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至于主体所呈现的内容,很难说,如果两个人我都存在的话,那就正如豆瓣简介中所说的是叶子过暑假回到了家和奶奶相处一段时间后对过去时光的某种和解与接受,但事实上从影片的呈现上来讲,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甚至没办法分辨哪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也导致了我们很难去发现一个人物的视点,这导致我们很难将影片极具跳跃性的叙事结构很好的统一起来。
在我看来,该影片很有可能是以奶奶去世之后,导演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以导演视角讲述的一个站在奶奶视角出发去看待自己生活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奶奶则是将自己想象成了孙女,也就是通过导演在影片中角色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以及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虽然躯体是孙女的形状,他的认知也是孙女,但实际上里面的人可能是奶奶。
但这个视角并不绝对,因为他也受到影片根本视角,也就是导演的场外视角的干预,导演有时候会像灵魂附身似的进入到自己的身体中,就比如影片最后一段小时候的叶子回家吃饭的戏,这里其实就是叶子本身的视角,而他在这段戏中有一个从沉溺于回忆到慢慢意识到回忆的非真实的过程,而这一点可能就与他作为导演的视角相关,也就是这个人物变化是因为导演在拍摄这部戏,所以沉迷于了梦幻之中,但是在越来越回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慢慢的到最后超出了自己的幻境,真正的勇于认识到了这些迷幻的所在,然后有了和这一切告别的勇气,所以其实本质上来讲这个影片的人物逻辑脉络在于导演作为一个回忆者自身的内心逻辑。
首先关于第一层作为呈现的具体形象的叶子与奶奶的关系,也就是影片故事中虚构的主要视角在我看来是奶奶的原因,也就说实际上这个叶子和奶奶是同一个人的原因在于叶子一直呈现出的很奇怪的走路姿势,虽然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叶子在医院中检查身体,但是一些结节很显然难以造成她缓慢,迟钝,一瘸一拐的走路姿势,而在影片中所交代的信息可以看出奶奶她的一条腿的关节一直有问题,这是影片最明显的一处提示。
另外其他的地方在他进行表演设计的时候,也偶尔会体现出老年人迟缓,迟钝的样子,比如上厕所的时候,以及他一睡一整天的习惯,包括他在一些环境中看到的歌舞表演,都是呈现出老歌的质感,而造成这一切的生理原因在于奶奶的老年痴呆症,她经常会回忆,幻想出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猜测,可能是因为奶奶在爷爷去世之后一直是一个人住因此对于陪伴和亲情有着极强的渴望,这也催生了他对叶子的幻想。
另一方面就是导演自身视角在影片中的呈现,这一视角的明显标志是影片媒介自反性表现的直接体现,影片中有很多的镜头直接呈现出了影片是一个剧组在拍戏,从倒影中展现出了剧组中的灯光,相机以及录音师等等,而这有时候会让影片中的叶子回过神,发现这其实是一场戏,除了这些在倒影中的呈现,叶子在跟奶奶讨论尿毒症的时候,一方面在字幕中英语字幕直接打出了director:,也就是导演说什么什么什么,而这里所呈现的后面的两人的对话内容也是说奶奶不想再演戏了,而在一些空镜头过后,我们看到奶奶原本坐的地方空无一人,但是讨论声依旧存在,而桌子上却放着大力胶和场记板等。
这种对于戏中戏的直接呈现显然表明了影片具有一种客观性,也就是导演本身的视角在影片中的作用。
站在这样一个视角上,我们也许就更能看懂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说,影片中人物逻辑实际上是导演作为一个回忆者的逻辑,事实上影片一开始的人物逻辑应该是一个刚开始准备回忆的,相对来说较为冷静的回忆者的内心,他进入了一个自己构建的回忆的场景,和回忆中的奶奶相互动,也许是直到奶奶说始终产生问题,第一次出现黑熊开始拨动钟表,然后进入幻境看到歌舞之后,导演开始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回忆的情绪,也越来越难以分辨自己和奶奶的关系以及现在时空与过去的关系,真实与幻觉的关系,当然在这之前影片已经展示了进入自己回忆幻境的导演看到一些能够唤起过去回忆性的事物之后对自己心境的影响,这也是对他作为一个回忆着内心变化的铺垫。
而后导演的主观情感以及奶奶一起附身在了叶子身上去感受和接受已经远去的有奶奶和爷爷和过去所勾织出的一个过去的回忆所组成的幻境,所以说与其说是以奶奶的视角看到了一些东西,不如说是作者主观上带着奶奶的视角再去看东西,是他想要通过奶奶的感受去体验那些过去的事物,以此更好的与奶奶和过去的事物做情感上的共鸣,或者说是告别,而这也是理解影片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导演尽力让自己沉浸于回忆的幻境之中,感受曾经这些回忆的美好以及他们已经流逝的恐惧,最终从梦中惊醒,也就是说从日神精神转换成了酒神精神,终于能够接受一切的逝去。
而实际上影片的故事的开始的实际事实应当是奶奶和爷爷全部都已经去世,爷爷去世在影片中的表现较为明显,而奶奶去世则是通过影片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以及最后他内心的独白和奶奶躺在床上的影像以及奶奶说自己已经不想演戏了,并且在那个段落中,原本坐着奶奶的椅子在空镜头之后空无一人再加上奶奶身患尿毒症却不去治愈,以及导演本身的视角选择等诸多细节所推断而出的。
所以其本质这个影片就是导演在失去奶奶之后对其进行了一番回忆,然后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的故事。
就影片的设计本身上来讲,该影片极具先锋性和巧思,也具有浓厚的情感,但但影片的最后只体现了情感以及导演个人的告别,并没有更明确地从中看到更加具有艺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人类整体问题的呈现和讨论,这也是影片在主题的价值意义上的局限性。
同时该影片也具有比较高的观影门槛,这不是说影片就应该简单易懂,事实上如果体现复杂暧昧的情感,有时候高门槛是不可避免的,但该影片显然是由于导演技法和艺术设计的一些问题,增强了影片原本就复杂难懂的东西。
这不仅是由导演以极具个人情感意识为主导作为主要叙事脉络的原因(当然这是主要原因),还有影片在一些段落中叙事节奏缓慢的影响,事实上影片很多地方的剪辑完全可以更加干脆利落,而这不仅能使得影片的叙事节奏有更轻快的跃升,也能使得影片在表达上更加准确,另一方面所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影片必须通过更加准确细腻的镜头语言,视听语言和表演语言来表现导演的所思所想,但是作为一个新导演,可能在这些地方还相对比较稚嫩,因此能够看得出他想要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努力,但是从语言上来讲仍然不够成熟,包括他的叙事策略以及具体的蒙太奇长镜头的用法,似乎都不是最好的能够让观众所理解自己内心想表达事物的方式。
屋中的光点一七年我的爷爷去世之后,我其实在家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那个家就是现在拍摄到的这个房子。
我观察到我住了一段时间,首先就是没什么事干了,我长期陷入在那种失去爷爷的emo当中,然后我就能观察到家里很多,以前没有观察到那种微妙的光线的变化,经常会有不知道哪里折射的光,就是透过我家的小区的绿化带,还有路过的行人,然后影子打在我身边的墙上,然后还有那种没有来源的光,就是在家里环绕,然后会在我和我奶奶的脚边停留。
还会有门窗都是关着的,但是感觉到有风吹进来。
那段时间我就把这些家里边的这种风或者风、影子,就是一种投射,情感的投射,好像是爷爷还没有离开我,爷爷虽然肉身已经不在了,但他某种灵魂或者精神的物质就是化作了万物,就是还留在这个房子里陪伴着我和奶奶。
其实是基于这样一种生活的感受,然后变成了影片当中现在的概念。
光是爷爷,然后风是爷爷,影子也是爷爷,然后他也是保安也是狼人,就是他在我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就是处显现,还留在我身边。
鱼花塘的妖怪其实熊的故事我不知道有没有观众也听过,可能我们中部地区都会有这样的传说,熊是我奶奶跟我说的一个故事,但是其实原版的那个故事要比现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要恐怖很多。
圆版的故事说的是小孩被马戏团拐走之后,老板拿一个铁的梳子,然后把他浑身梳到皮开肉绽,然后再把狗的皮扒下来,粘在他的身上,就他的皮肉就和狗皮长在一起了,他就变成了一个熊孩的造型。
我小时候其实是被这个故事吓唬过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在我害怕的过程中,其实就把熊的形象给可爱化想象了。
对,然后包括那时候电视上大风车什么之类的,里边都是一些什么金龟子大拇哥。
对,然后西游记里边的那些并不恐怖的像玩具一样的妖怪。
对,所以熊的形象就慢慢和那些大风车秋系里边的人物结合起来,然后现在可能就变成了影片当中熊的样子。
非职业演员这个片子的演员叶子是我的一个发小,然后我们就是关系非常的熟悉,30多年都在一起玩。
20多年我还不到30岁(笑),还有女主角的奶奶就是我自己的奶奶,然后还有影片当中其他一些角色,其实都是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就是被拽过来,然后包括还有一些剧组的工作人员,包括熊是我们的现场剪辑。
其实我和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挑选他们之前,我是会比较清楚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对,然后包括在写剧本的时候,我也会尽量的去把这个角色贴近他们本来的样貌然后保证他们来演的时候,其实就是更多的是在表演自己或者说自己的一个状态。
然后其他的可能就我看过侯孝贤导演的一些纪录片,他也是(用到)很多素人演员。
他的原则就是撞大运,你一直拍,然后拍到你要的那一条为止。
关于初剪和定剪当时其实是我和我们当时一个剪辑的朋友,一起想出了一个和现在影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一个方案,在那个版本里面我们加入了很多的纪录片的素材。
我平时拍的就是关于爷爷奶奶真实的生活的记录,然后其实加入那些记录的素材是觉得现在的影片它已经有的素材可能不足够支撑情感的浓度,可能加入了那些现实的素材之后,会可以帮助观众去理解这部影片的表达。
然后那个版本剪完以后,其实我和我的团队包括我们制片人看了之后都反响还不错,觉得这个影片好像可以定剪了,或者在这个方向上继续精进下去,其实是第三个版本。
但是剪完这个版本之后,我就一直特别的就不得劲,觉得怎么都不对很难受,那个版本我自己还是没有办法接受,因为其实这部影片我还是想建立一个鱼花塘这样的一个幻想的世界,只有这个世界存在,然后我的爷爷才可以永远活在地方,然后我的奶奶或许也可以永生,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了。
那个版本其实用现实的部分侵入了乐园,这个是我其实没有办法接受的,于是我是在10月底的时候从头开始剪辑。
那个版本我们大概剪了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顺着剧本版本去找,重新把线索再勾连或者节奏什么,反正做一些工作,最后决定说要定剪。
现在观众看到这个版本,一个晚上,然后我们觉得差不多定剪了,我们完整的看了一遍,然后我们看的时候,我自己大概看了20多分钟就开始哭,情绪一直就没有办法停下来过。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一个情感的浓度,所以当时一天结束,我就说应该就是定剪了。
对,是这样决定了现在的版本。
声音设计其实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写了很多的声音设计在里面,然后它有一个最基础的概念,跟你说太多创作的秘密了(笑)。
这就是因为这个影片其实他在努力想要还原一种做梦时候的感受,然后我就把我自己做梦时候很多感受就是想办法总结和记录下来,其实就是很多错位,比如说空间位置的错位,然后声音的错位,对,所以其实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在声音设计上做了很多,比如说你在这个空间听到的其实不是这个空间的声音,或者你把一些日常的声音当做是其他的声音。
这个影片当中用声音做了很多线索的串联,我们其实就是用错位的一个概念在一直往下继续,在现场录到尽可能多的这些现实的声音,我要捕捉所有一切的实感的部分,然后我们再在后期的时候把这些现实的东西做变形做错位,然后或者像DJ打碟一样做一些音效,都是我们用现实的声音做的变化,在他保证实感的基础上能做一些错位和变化,然后营造那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梦境的感受,大概是这样。
导演的身份与作品在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作品肯定会跟我有非常强的关系,因为我也没有再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后我的世界里可能只有我和我的家人和朋友。
跟你分享一个小的事情,就是我在做完这部影片之后,首先给了我的研究生老师去看,然后研究生老师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他跟我说了一段话,他说首先就是小雨恭喜你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然后你已经看见自己了。
但是你要知道当我们看向一面玻璃,然后你既可以从这面玻璃的倒影里看到你自己,你也可以把这面玻璃当做是一面窗户,你可以透过这面玻璃看到外面的世界,你可以关心更多的人,当时我刚做完这部影片,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当我完成这部影片,然后它开始走电影节,见到越来越多的观众之后,我觉得我好像完成了建立自己的过程。
所以在我之后的作品里,我觉得我或许有能力去关心更多的人,然后看更大的世界。
本文原发于澎湃,为《女导演的夏天》第二部分。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女导演的夏天 天下电影 抢救记忆 四比三的年代《不要再见啊,鱼花塘》是牛小雨前作《鱼花塘》(2013)和《青少年抑制》(2018)的继续和发展。
作为一部实验性较强的作品,导演对自己的主题倒是毫不卖关子,人物之间对死亡和失忆的探讨,一开始就把观众引上了解读影片的“正途”。
这回没人能再用“艺术电影/实验电影看不懂”这样拙劣的借口了。
影片是主角叶子与奶奶生活中的一系列片段,其间穿插着漫画、歌舞和其他风格化而超现实的场景,都来自想象:奶奶讲的市井传说,或是叶子小时候因孤独而幻想出来的事物。
当然,后者往往以前者为基础。
这一切又以一个人物线索和一个地点线索串联起来:过世的爷爷和神秘的鱼花塘。
爷爷灵魂永生又挂念家人所以会“回来”,鱼花塘中有各种精怪,这都是汉文化和当地文化中对生死和世界的理解与演绎。
让人不禁想起 2010 年金棕榈得主阿彼察邦对泰国本土传说的发掘。
说来也巧,《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节奏缓慢,但故事完整,可看性极强,甚至还设有悬念,这些也跟阿彼察邦很像。
与唐艺一样,牛小雨作品的底色也是一种自我表达,是她的人生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这里面的第一层就是家人、亲人、邻人,这些中国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际关系。
甚至在选角上,不但用的是素人演员,还根本就是导演的家人朋友。
其中奶奶的扮演者是牛小雨本人的外婆。
片中有一段奶奶作为演员与导演的对话,她在拍摄中对自己的时间感产生了怀疑,跟片中不知今夕何夕的人物相呼应。
这一段嵌入得恰到好处,让我们看到演员与人物之间虽有不同但没有彻底的割裂,而是一种连续性关系。
这也是作者的一种宣言,影片始终没有打破与观众的第四堵墙,但却消弭了创作与生活、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界限,让我们对摄影机的存在和主体性异常警觉。
这样一来,叶子才能顺理成章地重新见到爷爷,才能面对日渐失忆的奶奶。
牛小雨才能留住一个家庭即将逝去的记忆。
人的线索之外,鱼花塘这一地点也承载着厚重的回忆。
《青少年抑制》去西宁的时候,“导筒”就此曾问过牛小雨,她回答说:“鱼花塘是我从小到大上学的必经之路,合肥这整个城市的都市传说有一大半都集中发生在鱼花塘。
小时候觉得鱼花塘的树林和水里藏着无名尸、妖怪、鬼和全世界在逃的‘罪犯’,附近所有学校的风云男孩女孩也都会去鱼花塘谈恋爱,躲在树林里亲热。
鱼花塘是我童年全部想象的集合,是我的《双峰》。
”鱼花塘连接了作者的个人记忆与当地的集体记忆,二者相辅相成:她从集体记忆中汲取灵感,进而又用自己的才华记录、保存、传播了它,集体记忆通过她的作品超越了当地人的口口相传,进入了更为广阔、持久的人类记忆共同体。
片中对安徽方言的使用,有其实际考虑,比如素人演员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可能在自己惯用的语言中能更加自如。
但其效果惊人地好,在描摹普世人类情感的时候,找到了“个人”与“世界”之间的中转点——“故乡”。
影片的地方特色让它的故事、情感都更加令人信服,它让每个人想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从而感同身受。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还是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或者说是关于同年回忆的故事,并巧妙地处理了一些家庭关系。
叶子是(外)祖父母养大的,这跟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孩子一样(之后的一代人中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像合肥这样的城市里就比较少见了)。
有时候,特别是长大以后,他们会分不清、想不起某件事是跟父母做的,还是跟(外)祖父母。
影片后段,叶子在大夏天穿上一件有特殊意义的毛衣,所有被隔代抚养的小孩都会会心一笑,想起每个被捂得直冒汗的春秋。
这种个人化的经历带着一个时代的印记,代表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的共同体验。
牛小雨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体验,为我们留下了这种记忆。
记得小学时老师常说,祖辈带大的孩子分两种,一种被宠坏了没教养,一种内向孤僻不合群。
这种说法当然很极端,但都市中与奶奶爷爷外婆外公相依为命的孩子总是有些孤独,因为老人的精力有限,也不太愿意放孩子出去。
于是自己玩成了家常便饭。
而“自己玩”除了可能让人孤僻外,还会激发小孩无限的想象力。
毕竟要在有限的空间里愉悦自己,就需要“脑补”一切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比如假装自己的卧室是个神秘处所,比如在大脑中为自己杜撰几个朋友。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里有好几处关于童年与想象的场景,让人看得鼻子一酸。
不是伤心也没有悲情,就是自己的想象及其产生的背景在大银幕上被赋予了一种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牛小雨的作品,那个时代虽已随风而逝,却并非不留痕迹。
作家蒋韵说自己“每写完一个东西,总有一种抢救出什么的感觉:从自己的记忆中,从日渐老去的生命中。
像是和生命赛跑。
”牛小雨所进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无形的抗争。
她要用电影这种时间的游戏,把时间所带走的和即将带走的一切记录下来,把记忆与想象具像化,让逝者永生,让所信成为一种存在。
导演前作:
鱼花塘 (2013)暂无评分2013 / 中国大陆 / 短片 / 牛小雨 / 叶子 郑圣芝
青少年抑制 (2018)5.4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短片 / 牛小雨 / 叶子 郑圣芝
讲梦像毕赣,讲记忆像布米叔叔,又比两者都差点,毕赣的梦如此动人,阿彼察邦的梦境光怪陆离又真实可信
大型模仿秀,似我者死啊小妹妹
从纯粹的个人喜好上,影片狭小的室内空间让我提不起观看兴趣。但是在朴素的个人情感上,我与爷爷奶奶的家庭亲情描绘与展现打动我心
一个特别私人化的片子,竟然也莫名喜欢,爷爷生前唱着满江红,走后送来人参果,大段梦境和歌舞片段呈现爷爷离开的那段日子,细腻、梦幻,细细阐述导演面对死亡的过程和情愫,现场观众发言很多提到过世的亲人,有相同的情感基调应该能更好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另外,能卖掉房子拍电影的导演很难不支持。
很符合大众对于文艺片的刻板印象。
2.3、58,问答环节比电影精彩,有时候我们的深入浅出虽然呈现得不那么如意,但至少我们表达了,那就是迈向下一个阶段的关键一步。
看了眼导演研究生实验影像方向[苦涩]我头疼。提问导演,出乎意料地她对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让我感到很清晰!不空洞!艺联加油!!!
每到觉得有点无聊、这演的都是什么呀的时候,又突然觉得有点意思,总之国产小文艺片平均水平的样子吧
人家片子掏心窝子跟你唠,咱一天到晚装什么b呢
亦梦亦真,如露如电,整体完成度较好,《青少年抑制》是我当年评委时入选的片子,看到那个文本和《鱼花塘》结合到一起发展成这样的作品,整体上感觉还是不错的。但也有很多明显的问题,许多人拿阿彼察邦对比它,实际上还是归结于视听语言的设计上。本片有很多梦境,很多妖精鬼怪和时空错置的段落,但视听上没有明显地与现实进行区分,或者说没有营造出梦感。若目的是强调现实与虚幻之间界限的模糊,其实更需要进一步的视听设计。不是说非要有什么特效,而是在光线、景别、调度上做出一点点巧思。现在这样没有强调调色的生活化的场景和景别,当与梦境冲撞时,还是有些让人出戏,不免显得简陋一些。唯独幻象场面的对白可以直接从现实中挪用。
很喜欢 好像很久前下午三点半睡半醒做的光怪陆离的梦 醒来就忘记了内容 第二天碰见朋友 她叫住了我 和我有说有笑地聊起了梦里发生的事
各方面好过脐带
7.5/10
能看出是一部导演比较私人的作品,让我联想到自己很多在半梦半醒间做的梦境,而能把脑海中的东西表现出来,无疑是幸福的一件事。个人的观感是,觉得电影前期的导入有点慢了,与后半部分的虚构产生了一定融合不佳的问题。
“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船儿呀随着微风荡漾…”我还挺喜欢这段的,看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微笑。一个“我不想长大”的故事,但不知为什么一直想起《长江图》。鼓励大家多尝试。
借用一位豆油的评价,尊重导演的个人表达,但我不喜欢。最后一分钟音乐跳舞竟然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简直是不可思议😰看的途中我一直在思考,中国青年导演,是去了同一个新型类型片进修了吗😨
非常纯熟的技法。色彩、光影、声音及平面全方位的好。中途一度感觉模糊的现实和精神世界太过平静,但最后被淡淡的自述完全击中,并在片名出现的瞬间达成理解和感动。还想说,有比所有的孩子和妖怪一起跳舞更浪漫的事吗?
★★★☆ 作為導演長片處女作,那些不夠盡善盡美的毛糙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相比於中規中矩甚至還是加分項,結合故事中導演的自身故事投射,充滿了私人化的個人風格。光與影、日與夜、真實與夢境、現實與電影,層層相疊的對比讓電影構建了一個多重空間,空間中的一切無一不在傾訴著對於親人的依戀和思念。
烈日灼目,回忆灼心。
布米叔叔?视听、台词、情节有一项再有点灵气就能上4星——其他两个要花大钱,最现实的是打磨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