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刚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寒假,一个忙里偷闲的下午,桌面上的电影日历恰好是《自由之丘》的剧照,下面附着一段话:“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你没必要按照那种固有的模式来生活。
”这两样东西便是我打开这部电影的缘由。
是第一次看洪常秀导演的作品,第一次遇见如此般贴近生活的镜头,很朴实,叙述也很平淡,平淡中有别样的慰藉。
而最开始甚至觉得乏味无聊,但是与其他使我感到乏味无聊的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一直让我有看下去的强烈欲望,欲望这个词或许不贴切,又或许贴切。
在第一次看完电影以后,打了三星,我现在已回忆不起当时的心境,只知道几个小时前发现自己给这部片子打了三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看完电影以后漫长的几个月里,它的许多细节总会在我脑海里浮现。
着实喜爱这部电影里的平淡,它似能抚慰浮躁的内心。
我随即将评分改成了五星。
我认为这部电影我还有一个很喜欢的点是它的信叙,一开始对这部电影感到乏味可能也是因为对时间顺序感到困惑,看完影评后才明白是信叙,楼梯上打乱的信即暗示这一点。
这部电影有两天线索,一条是男主人公去韩国找一个女生,另一个线索是女主人公记忆或者书信的描述。
Mori从日本来到韩国,住在女孩家附近的旅馆。
他好像并不急于找到女孩,没有工作,整天拿着一本书往返回自由之丘咖啡馆和旅店之间,和旅店老板、咖啡店老板、其他访客聊天。
有趣的是,人们都问他一个相同的问题,来韩国是工作还是旅游,他只好回答说见一位朋友,有时甚至自己都说不清,那种尴尬的回避充满着不确定,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的爱那个女孩。
影片中多处细节流露出Mori的不确定,上床后女主问爱不爱我,Mori转头思考了一下才勉强回答;多次去女主的住处没有结果,于是怀疑自己不要再等;和他人聊天提到女主时不想表达太多,甚至都没有向其他人打听女主的下落;每天无所事事,却很累,常常睡觉到下午。
要说男主可能单身久了,偶尔打炮解决需求,在心爱的人面前也没多少话可讲,欢愉之后仍然郁闷的神情。
他是不是爱女主,不得而知,他努力想爱,但他无法控制那种无力感,为了那一丝游离而笼罩在心的深情,他做了这一次尝试,来到了韩国,至于结果如何,他并不能预知。
就像下一秒,在回旅馆的路上,他遇见了又高又大又漂亮的女房客,并不相识,却目送她远去。
另一条线是女主看书信,进而回忆两人相处的点滴,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让我们对Mori这个人物有了更多认识。
两条线索穿插在一起,有了某种奇妙的互文和时空呼应,越来越近,直到在旅馆房间见面,两人做爱,一起回日本。
然而也可能只是一个梦境,男主心中可望不可及的心愿。
自由之丘是咖啡馆的名字,两人先后都去过,又是故事展开的连接。
另外,触动我的,或者我解读的,里面还有一层意思,虽然内心漂泊不定,没有稳定的情绪和生活,但自由本身就是一种身份,一个归属,合家欢固然美好,但也难以做到,何不去追求心中的爱情和美好。
知道了中间留纸条的不是旧爱人啊,是咖啡馆老板娘。
电影里叙述乱原来源自旧爱人弄翻了信件!
(我确实没全身心投入看电影)电影叙述每一段插叙都是一页信件(我记了有10段)。
我得出的结论是结局是见旧爱人那段是就是做梦,虽然这解释关于"救女孩的对话“怎么会出现在梦中有点牵强。
但做个梦么,什么都有可能啊。
而且之前可能他确实去救了那个女孩(高个美女),因为中间有他跟着女孩那段,而且丢失了一页纸,可能就是描述救女孩的经过。
电影本身是不希望我们追究这个东西的,中间不是说不要在乎什么时间结构么,这样也就达到自由的境界了吧。
其实这个剧情意义不大,就是理解起来好玩。
我挺喜欢里面几段对话,也喜欢男主这种真诚的。
电影开始画面有种廉价电视剧的感觉,一点没正规电影的感觉。
演员表演的感觉也很好,特别是男主一开始的局促不安,很像初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感觉(不过前两年来过啊)。
打四分主要还是这个吧。
全文3166字,读完大概需要10分钟
洪尚秀,又名洪常秀。
导演还是剪完头发比较帅;))))引语:洪尚秀是韩国艺术电影里非常重要的一位导演——在发达的韩国电影工业之外,他以独特的电影风格为作为艺术的电影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
从他2014年的作品《自由之丘》开始,我持续看了他的13部作品,但在继续看下去之前想先做一个暂停,写作这篇文章整理一下对他和他作品的理解。
在这里我将把影片《自由之丘》作为分析的切入点,介绍他独特的叙事结构、影像风格,同时针对他与法国导演侯麦的比较做出我的理解阐释。
01.《自由之丘》的叙事结构分析故事的内容很简单:Mori是个日本男人。
两年前,他曾来首尔教日语,在语言学校认识了一个韩国女人——权。
两年后,他又来到首尔,想要再见到她。
在等待的两周里,他和青旅的房东、房东的侄子还有咖啡店的老板娘各自有一段交往。
最后权拿到Mori的信,赶在他离开韩国前一天与Mori相遇,一起回了日本。
整部电影只有66分钟,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展现等待的两周里Mori的生活。
在叙事方式上,导演采用了书信的结构,先倒叙权来到语言学校拿到Mori留给她的信,在她读信的过程中,Mori的这14天的生活也以影像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信一共14页,每一页上都是对一天生活的记录,一日的日记影像结束后,伴随着一段重复的音乐镜头就会切换到权翻页的画面。
从这里看来,故事讲述的形式是极大简化了的。
但又不尽然,整个故事并不是按照时间逻辑去叙述的——权在读完第一页信后下楼梯时失手信纸掉落,等她重新捡起,信的顺序也被打乱了,此外她还遗落了一页。
因此Mori在那两周中的生活就以一种打破时间先后顺序的方式被讲述,这不仅没有对观众把握故事情节造成困难,还恰到其分地表现了生活本身的琐碎和日常。
此外,影片在结构上的另一个亮点在结尾部分。
当权读完信与Mori相见一起回日本,这一段镜头先了给观众一个虚假暗示,让人以为故事在这里就圆满结尾了。
但下一秒镜头就切到了Mori从梦中醒来的画面。
这自然让人产生疑问:Mori与权最后相遇的那段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
我们当然可以梳理全片的顺序,试图给出一个没有逻辑破绽的结论:信的内容在讲述权与Mori相遇之前就结束了,相遇是真实的,而最后Mori从梦中醒来正是掉落的那页信纸上写的内容。
它记录的是Mori和咖啡店老板娘酒后第二天早上的事,这正好解释了他们关系发展的开端。
但如果我们还记得影片前面部分导演借Mori之口表达的那句话,那么另外的理解也是可能的。
他说:时间不是像你和我的躯体或是这张桌子一样的实体,我们的大脑构建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我觉得你没必要按照那种固有模式来生活。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权和Mori最后的相遇理解成Mori的梦。
而这种理解似乎与他等待过程中情绪的阴翳更契合。
时间本身是没有逻辑的,故事是站在Mori的主观视角下讲述的,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是模糊不清的。
总结来说,这部影片通过一种特殊叙事结构,不仅从形式上丰富了原本简单的故事,更可贵的是,这种形式与内容的配合助益了作者对时间的思考的表达。
正是这三者的结合,显示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又使之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
02.《自由之丘》的镜头语言分析
豆瓣上一则短评洪尚秀的镜头语言是常被人谈论的话题。
在这里我想要探讨他常用的三种运动镜头:变焦镜头,长镜头和摇镜头,以及这三者与他的电影美学之间的联系。
观看这部电影时的第一个镜头就让我眼前一亮。
这是一个长镜头、变焦镜头和摇镜头的组合:镜头先是给培训学校LOGO的一个大特写,交代地点,然后变焦镜头一拉,中景让权进入镜头之中,随着权从前台走到一旁沙发的运动,摄影机跟着摇动以使她始终在画面内,随后在权开始读信时,摄影机本身并未发生位移而是变焦镜头一推,给了权一个中景特写。
我们对于电影中变焦镜头的运用是相对陌生的,印象中那好像是业余拍视频的人才会运用的一种粗劣的镜头语言,镜头一推一拉显得突兀且机械。
也许正由如此,我们看的大部分电影会选择用快速剪辑的方式,只保留动作的开头和结果,或者将摄影机安装到可移动的车辆或者轨道上进行推拉镜头的拍摄。
而在洪尚秀那里,变焦的推拉镜头似乎已经成为了他的影像特征,变成了他整个电影美学的一部分。
对此,我的理解是,洪尚秀对变焦镜头的选用是很恰当的,原因在于:(1)直接利用变焦镜头本身的推拉功能,省去了铺设轨道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要知道,作为一个独立电影的导演,他每部电影的成本都差不多控制在十万美元之内。
(2)保持镜头的连贯。
刚才提到除了推拉镜头之外还有快速剪辑的这种选择,但为什么他不用呢?
原因也很简单。
观察他的镜头语言,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场景,能一镜到底的他绝不选用快速剪辑的方式,而辅之以极致的场面调度让一个镜头尽可能连贯,以此展现人物情绪、场景氛围的连贯。
(3)节约时间。
相比运动摄影机的推拉镜头,变焦镜头能够在实现镜头的连贯的同时省去推拉运动本身的过程,节约时间。
在拍摄其他一些需要强调这一运动过程的镜头(比如制造某种悬念)时这种变焦镜头的替换自然是不合适,但在洪尚秀这里是恰当的。
以一个固定的轴点拍摄的摇镜头和变焦镜头一样,使画面连贯,为长镜头提供可能,同时也突出时间空间的统一与人物联系。
影片中最突出的摇镜头在结尾讲述Mori和权相遇的那段接近四分钟的长镜头里。
画面从权进入Mori所寄居青旅的院子开始,摄影机随着权位置的变化进行缓慢跟摇,当权进入房间之后,镜头突然一甩,以一个闪摇将画面给到刚进院子的Mori和房东等三人。
这里的摇镜头和长镜头搭配灵活,让人记忆犹新。
纵观全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镜头都和上面分析的两个镜头十分相似。
时长66分钟的电影里只有66个镜头,平均算下来每个镜头长达一分钟。
这种省去繁杂剪辑的选择显现出导演对连贯性的追求。
而这种追求与他的美学特征是一致的:注重对人物情绪、心理的捕捉和表现。
03.同为作者电影导演,洪尚秀与侯麦叙事视角的不同作为一名独立制作的作者型导演,常有人将他与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放在一起比较。
他们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是拍摄一些小制作的电影,都游走在主流之外,都喜欢对类似的题材进行重复多次的探索,都爱拍一些看似轻松但实则意蕴丰富的小品电影。
但我想谈谈我所理解的他们的不同之处——叙事视角的差别。
这一点首先突出表现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
在我看来,侯麦的叙事视角是客观的,他者的。
区别于他电影里那些敏感得有些“神经质”的主人公,侯麦本人展现给人的是非常温和的姿态。
敏感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特质。
侯麦的敏感在于对周围人和事物的敏锐观察上,据说他生活在巴黎时,常喜欢做的一件事是随身带一个本子坐公交车。
他痴迷于人们日常的交谈,总能从中获取很多创作灵感。
为了保持低调,他在巴黎街头拍电影时坚持人数精简的剧组,这通常都不会引起人们注意,路人只以为他是电视台拍新闻的。
而洪尚秀的叙事视角更多是主观的。
这可以从他所热衷的对梦境的刻画看出。
他的敏感表现在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一种对自我的表达、阐释和剖析的渴望。
他的电影很多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也自然掺入了作者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例如《独自在海边的夜晚》(2017)被看作是对他与金敏喜恋情引起的轰动和质疑的回应;或是站在自己的身份视角上做的虚构,例如《这时对那时错》、《北村方向》都直接将剧中主角设定为导演身份进行表达的尝试。
金敏喜与洪尚秀此外从镜头语言来看,洪尚秀标志性的变焦推拉镜头就具有独特的表现人物主观心理的功用;而在侯麦的电影里,镜头以客观的中景摇镜头为主,很难看出导演的情感倾向,似乎他只是以一种理性的、稍稍疏远的姿态揭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叙事视角的差别更延伸成一种性别聚焦的不同。
侯麦用“道德故事”系列探讨恋爱与婚姻中男性的心理,用“人间四季”聚焦女性的友情与爱情,总之他是以旁观姿态去展现男性和女性这不同的性别之间各自的“真相”。
而洪尚秀更专注于探讨男性这个性别。
哪怕是在《我们善熙》里,主角看似是善熙,实际上主题是侧重与她交往的三个男性。
写在最后:洪尚秀绝对是韩国电影的一颗宝藏,他的珍贵之处在于能够将极端到有些任性的自我表达与艺术化的电影语言结合起来,在韩国电影的土壤里持续不断地发展,稳定且高产。
幸运的是他这份借用电影艺术的自我表达有恒定且数目不少的观众支持着,使之不至于沦落到一种自娱自乐的境地。
这大概是作为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双重幸运。
第一次看洪尚秀导演的电影,说实话,节奏挺舒服,镜头简单,就一个日本人去韩国找旧情人的故事?
我咋也没觉得找到了??
感觉就够纵情,够随心所欲,看了很多人的解释,故事是混乱的,感觉要多看2遍,把故事串联起来,那他想等的那个人还是没有等到,可是遇到了送上来的也是来者不拒,有啥爱情,有啥坚持还有就是,不要一边看电影,一边玩手机……
倒是非常喜欢洪尚秀这部只有六十多分钟的短章,反正男人虚伪、女人空虚,充斥着导演每一个枯燥而尴尬的电影场景,长久凝视也许让自己的空洞逐渐浮现出来,进而占据心灵。
一小时多的片长恰到好处,不会引起过度的空荡。
片中的日本男主人公无所事事在异国的首尔徘徊,出行寻找旧爱的目的如此清晰、强烈。
而过程中的散乱、颠倒、乏味、无聊,让每一个照面的人都惊诧于他的闲散:“你是艺术家吗?
”他们都问了主人公同一个问题。
影像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本质只是一种“语言”。
在《自由之丘》里,时间不再是钟表分针秒针的流转,也不像蜿蜒流水般涨落,时间变得错乱。
寄送到旧爱的信散落一地,拾起时不仅颠倒了次序,甚至遗失了一张。
主人公在首尔的行程也变得混乱了起来,也许细心梳理,我们能够勉强恢复信纸的顺序,但没有人会将说出的话重新收回重组,语言就是其自身,混乱就是电影里的时间语言,重组只是观众一厢情愿地命题作业罢了,生活根本未曾出过这一道题。
除了由信纸的散落造成的碎片叙事,遗失的一张纸还让电影的缺乏解释的各色细节都有了皈依,打了一架、厕所里三十分钟的时间流逝,主人公坐在马桶上,画面平静地停在那里,仿佛他在难得的安静中思考了诸多命题,或者是在同样的空虚中百无聊赖地等待。
总之,观众知道信纸掉了一张,也再不会出现,你永远不知道遗失的具体是什么,正如我们的记忆永远不可靠,你不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出于感觉的转换,或者出于大脑生理构造的天然特性,记忆中的一部分一直沉睡下去,或许有新的人事会唤醒它,但大多数时候它永远沉睡,正如遗失一张的信纸。
同样被混淆的还有现实与梦境,主人公在首尔,陷入日夜颠倒的生活,有时下午了还在睡,昏沉的睡意如同不清醒的旅途,出发时神情坚定,一路上大醉伶仃。
电影快结束时,观众似乎看到了洪尚秀电影里难得的一抹温情的色彩,主人公和他的旧爱走过夕阳渐沉的街道,同回日本生儿育女的自白,配上街头忽而亮起的霓虹广告,竟在粗糙的镜头下升起一抹温情和浪漫来。
可是主人公又在被打乱信纸的时间错乱中起来,和咖啡店里的老板娘交接,梦和现实颠倒错乱。
所以主人公一直在看的那本关于时间的书究竟是什么呢?
时间是倒错、混乱、如梦、缺失的状态,打乱且缺失的信、错乱的梦与宿醉,时间没什么惊喜,无聊、臃肿、重复、混乱。
将人放在这样的时间上去,让他阅读一本叫时间的书,究竟是什么呢?
主人公坚定而深情地来到异国寻找旧爱,门上的贴纸未经理睬,他等待,然后放弃,他和咖啡店里的老板娘对谈、拥抱乃至上床,凝望大个子的女孩,猜疑她的人生。
尽管他在咖啡店老板娘问他是否爱她时,选择了支支吾吾,起身不留痕迹地离开,正如这段浪漫也许发生于老板娘空虚的短暂时段,也许只是因为这家叫“自由之丘”的咖啡店来源于主人公的来处日本,或许是那只猫,他抓住的永远是梦。
看,主人公在时间上,很快将最初的目标变成了结尾如梦而又模棱两可的叙述,而一个多小时的时长里,观众只是看到操着一口日式英文,行在首尔的大街小巷,蹩脚地和韩国人交流的主人公,而喝酒时遇到的美国人,却讲得流利的韩语。
蹩脚的共同外语柔化了交流场景的尴尬,却也使得交流本身的不再可能更加鲜明,语言的隔阂并不是交流的阻碍本身,即使用上相同的语言,旅店老太太对日本人整体的莫名好感——也许更多是偏见,也没有丝毫改变。
而在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主人公都迷失在自己的目标之外,他时而宿醉、时而大睡,时而评点他人的人生,时而进出另一段关系。
“自由之丘”似乎提供的是一种自由选择、自我实现的期冀,而在主人公的那本时间的书里,出发时候的目标根本都不再重要,恍恍惚惚,时间就在昼与夜的昏昏沉沉中叙述过了,或者说,遗失过了。
“你是艺术家吗?
”主人公似乎不喜欢面对这个问题,好像“艺术家”是一种令人不知所措的脏话。
他拿着一本叫时间的小书,唯一有激情的讲述是面对咖啡店老板娘时,不过很快失语于老板娘只是喜爱看书的男人的那种无聊、幼稚的想象。
他手里这本叫时间的书,变成了他的时间本身,洪尚秀像是把自己移入了角色之中,站在摄影机后不动声色地书写这本书,至于读这本书的人,是像主人公一样经历这时间的混沌,还是像咖啡厅的老板娘一样当作解救自我空虚的简单想象,或者像多数其他说着不同语言的短暂相遇的人一样,疑惑而讽刺地问一句:“你是艺术家吗?
”这些“书写”之外的事情,都在这本书里,也只在这本叫时间的书里了。
(公众号:马他)“我虽然是笨蛋,但也请对我用点心。
记一段独白。
“我喜欢观察花朵还有树木,我能观察它们很长时间。
大概观察它们五分钟左右,会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然后我会忘掉一切,忘记了我是谁,我在做什么,忘记了这个世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不过在某一瞬间会觉得很安心,甚至能相信生活可以无所畏惧,并不是说它是一种观念上的理解,这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当以后记起这种感觉的时候,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勇气。
”
〈Hill Of Freedom〉译为《自由之丘》,它作为片中一家咖啡店的名字出现,“自由之丘”对于远道而来寻找从前爱人的男主角Mori来说更像一个驳岸,停下来是短暂的安心,走出去也有广阔天地。
如Mori描述手中所看的书一样,“时间不像我们的身体和桌子一样那么具体,大脑告诉我们时间是延续性的,人类其实不一定要这样诠释生命,但终究无法逃脱这种思维”,Mori的故事在导演的镜头里也这样被打乱了,按照延续性的时间来看,他便是在寻找旧时爱人Kwon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由之丘”咖啡店老板YoungSun,且拥有了短暂的情感连接,后找到爱人Kwon,共赴理想的生活。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从熟悉的民宿里醒来,发现身边是咖啡店老板YoungSun,一切不过一场空。
打乱时间的延续性后,我们可以自由地剪断、拼接这些Mori人生的片段,我们找不到开端,也无法定义结局,是圆满还是落空,不过只在人类此时此刻认知的一瞬间而已。
Mori一次一次错过旧时爱人Kwon的音讯,期待不断被消耗,Mori一次次又感受到和咖啡店老板YoungSun的情感关系中的承接,人的情绪在如此的生活中交替转换,未知的东西不再是迷人的,但好像也并没有因为被谁托起而感到满足,人好像只是卡在了这缝隙之中,无法到达任何,也并不知道这“缝隙”名为什么。
那拿走人生的“开端”和“结局”就好了,顺逆皆宜,或本就没什么顺逆。
题外话:任何一段爱情,过分执着都是悲剧的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会逐渐变成奢侈品。
年轻的时候,动了感情,顶多就是流流眼泪。
上了年纪之后,再动感情,可能半条命就没有了。
自由之丘人生的大智慧往往是一些很简单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
与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辈子,倒不如品尝一点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是甜。
”阿森一定知道这个道理,否则怎么会不远万里去找权。
在洪尚秀过往的电影中,多数男主人公都不那么长大光明。
当然,这样的设定符合人性的特点,但也很容易让角色脸谱化。
在《自由之丘》中,洪尚秀收起了自己对男性的讽刺,给影片中的角色和剧情赋予了更多生活气息。
什么叫生活气息?
这大概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对我而言,“生活气息”是在某个阶段呈现出来的人的精神状态和想象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时候想象着富足,体验着孤单;两个人的时候,期待着甜蜜,经受着琐碎。
这其实也是电影中阿森的状态。
导演洪尚秀并没有沿着完整的时间线来讲故事,所以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是凌乱而混沌的。
没有固定的时间,甚至连白昼和黑夜的界限都不那么明显。
不过,影片中有两个元素让人回味无穷:一只叫“梦想”的狗。
一本叫“时间”的书。
“自由之丘”是一家咖啡馆,老板娘叫善英,“梦想”是她的狗。
善英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份温暖的爱情,却找到了一个人渣男友。
《时间》是阿森随身携带的书,“时间”对阿森来说非常重要。
不管是两年前的错过还是两年后的寻找,“时间”都是阿森绕不开的咒语。
《自由之丘》不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但它的乏味和诗意一样明显。
乏味:剧情简单,角色行为单调,对话幼稚,英语蹩脚。
诗意:错乱的时间恰好可以凸显人性的荒诞以及爱情的悲剧性。
洪尚秀的电影其实是值得解读和思考的,从他的电影中可以看见我们最不愿意承认,却又时刻期待着发生的事情。
有男友的善英对阿森表白,并多次发生亲密关系。
来寻找前女友的阿森一边表达着对前女友的思念和爱,一边享受着和善英发生关系。
放在现实生活中,这叫不道德。
但这的确是大多数人的状态——身体和灵魂的分裂。
《自由之丘》中的人都居住在封闭的房间中,连整个生活圈子都是封闭而单调的。
狭窄苍白的社交让人们忘记了如何拒绝和寻找。
时间的流动和个人的固定状态形成巨大的反差,人和人的感情始终处于疏离之中,最后连自己到底爱什么样的人都搞不清楚了。
亦或许感情本身就是晦暗而复杂的,爱和性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
我们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因为自己很清楚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但生活从来都不会按照我们的念头来进行。
所以,我们的生活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梦境。
既然生活这么复杂,不如和洪尚秀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喝喝酒,调调情,养一只叫梦想的狗,读一本叫时间的书。
洪尚秀编剧、导演,加濑亮(最喜欢的日本男演员)主演,下载的是高清BD版本,所以认真的看了。
片头片尾还是熟悉的手写演职员介绍和配乐,男女絮絮叨叨的故事,标志性的推拉镜头。
这部电影时间不长,导演可能用几天就拍完了。
然后剪辑成14个片段,随机打乱。
Mori说到没有必要按固定的时间生活。
作者试图按顺序还原这个故事。
==========================================================================从加濑亮傍晚出门抽烟去咖啡店算作第一个片段,到到最后一个镜头一共有14个。
10. 第一次去喜欢的人家,家里没人。
在门上贴条。
让权看到贴条后去找他。
1. 傍晚第一次去咖啡馆,遇见咖啡女。
可以免费续杯。
11-12-4. 穿着条纹T,遇见旅店男。
没有在旅店吃早饭,出门吃完饭。
路上遇到寄宿女。
再去权家还 是没人。
晚上去咖啡馆遇到咖啡女渣男友,不欢而散。
3-5. 穿了灰色T。
发现狗,咖啡女领狗感谢Mori。
和外国男吃饭,喝多。
第二天早上和旅店老太谈话。
6-2-14-8.穿了深绿T。
再去权家还是没人,不想再去。
做奇怪梦。
晚上遇到咖啡女,和她一起吃饭,咖啡女喝多,回到Mori住所。
第二天早上咖啡女走后Mori继续睡,晚上和旅店男吃饭,回 旅店发现咖啡女的信,和咖啡女第一次睡。
7. 旅店女孩被骂。
9. 白色T 白天睡过,吃西瓜和旅店老太谈话。
13. 想去咖啡女家表明态度。
第二次睡。
这三个片段是独立的,没有和以上内容有很强的时间关联。
权女疗养回来后,收到信就去到咖啡店开始看,信是一周前的,看完当即决定带着行李去旅店找Mori。
第二天和Mori一起走了。
作者认为掉落的信的内容是关于Mori和旅店女孩的,女孩被骂的时候Mori表达了同情,和旅店男吃饭时也说对韩国女人的印象是又高又壮,从女孩被她爸接走的情节看,Mori和她认识。
关于Mori的what a strenge dream,作者认为没有明确所指的内容,奇怪的梦表达Mori当时的迷惘状态。
---Mori是礼貌、真诚的人,他帮咖啡女找狗,旅店男赞他good job。
和旅店男吃饭,表达如果有能力真的想帮助他,和旅店老太也有气氛友好的谈话。
最后他的真诚也打动了喜欢的人,和他一起走。
影片中有一段独立的片段,刚起来的Mori吃着西瓜和老板娘的对话,老板娘问感觉什么是幸福?
Mori就边吃西瓜边说观察植物是幸福。
我喜欢观察花朵,还有树木。
我能观察他们很久很久。
大概盯着看5分钟左右,会有一种很奇特的感觉,像和花朵在一起,会忘掉其他的一切——忘记我是谁,我在做什么,忘了这个世界,忘了时间的流逝等。
不过在某一瞬间会觉得很安心,真的会相信在生活里可以无所畏惧。
这并不是观念上的理解,而是一种真切的感受。
当以后每每记起这种感觉,它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勇气。
尬聊之王洪尚秀
萦绕不去的是男主的日语腔“thank u”, watched with dudley before i leave
洪常秀的电影,我就没看懂过,日韩友人讲英文
遗落的那页信纸写得什么好像也不那么重要。时间是不具有连续性的,梦又是如此真实的。怎么洪常秀电影里的狗都这么尴尬。《克莱尔的相机》里的狗也很尴尬。可能狗不觉得自己尴尬,只是我以为的。
当熟悉的黄底蓝字跃出,就完全投入到洪尚秀精心布置的光影世界里去了,除了必不可少的吃饭喝酒聊天外,此次以信件体的形式打乱了叙事顺序正好呼应了时间的主题,而男主角一直在读的书也是跟时间有关。至于在沟通方面依然有导演制造的小尴尬,尤其在大家都讲外语时这种喜感更甚。
時序和夢境,嘮叨日常開個玩笑。
4──你為工作還是旅行?──都不是。這段對話成為了每一段conversation的開篇題。其實什麼理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時間將一切凝固在記憶里。加瀨亮坦誠以待心上人,將來到首爾后發生的瑣事都鋪在紙面上,有沒有結果並不重要。至於曾經在床上對另一人說出的那句「我愛你」,都是文藝青年的捧場做戲。
对洪尚秀还是喜欢不起来。不过困在厕所和“碧池”大叔两段还有点意思。
用书信来故意打破叙事,不少人会一头雾水,不过就像那本《时间》的书里说的那样,我们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但你可以打破它。文艺腔调还是有的,喝喝小酒聊聊天,顺便找个炮友约约炮啥的。镜头上,推拉摇三板斧吧,简约不简单。
我看不懂
时间的连续性只是人类接受现实生活的一种错觉,看着一朵花就能忘记整个世界。日本鬼佬错乱时序版《在异国》,挺好玩
太任性了吧
結構大師
洪尚秀的电影都很舒服,把把妹,喝喝酒,抽抽烟,扯扯淡。这部片特别短,而且有一种“收到一封很厚的日记体信不小心顺序打乱了看”的新奇感受,男女主角分别是日本人、韩国人,他们讲英语,然后突然出现一个美国人的角色,讲一口流利的韩语,这种感觉真是太难形容了,大概就是“迷失首尔”吧
啥玩意儿 故弄玄虚 全程塑料英语尬聊 叙事故意让人分不清先后 也不告诉你真假 哪些是真实发生了的 哪些是梦 你跟我说这是实验电影?对不起个人非常厌恶这种故意让观众看不懂的处理。。并没有觉得很先锋很艺术。。。
看不下去
洪尚秀最拉的一部。
哥们,这次你干吗呢?
6.8,一如既往地简单镜头,吃饭、谈天,突出的特征是错杂的时间线,映照了男主一直拿着在读的那本《时间》。男主晚起是因为跟咖啡店那女人过夜了?
啊 花一个小时听韩国人和日本人用英语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