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妻子
Un couple,一对,一人伉俪(港),A Couple
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
主演:娜塔莉·布伏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索菲亚,列夫·托尔斯泰是她的丈夫。他们结婚36年,有13个孩子,其中9个活了下来。虽然他们住在同一个房子里,但他们经常写信给对方。他们是一对情绪失调的夫妇,经常争吵,彼此非常不愉快,但偶尔也会享受激情的和解时刻。这部影片是索菲亚的独白,讲述了他们一起生活的快乐和挣扎,取材..详细 >
闭眼睛听完的电影…
分分钟想逃 @Siskel
-.5
【HKIFF47 ONLINE】充满感情朗读课文一小时,耳朵是真听累了。
看完了,单纯看完了吧,感觉中年女人需要表达空间,但是电影显得相对还是太单薄
#HIIFF「人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凭什么?」没那么糟吧,只是我感觉这不太适合被拍成电影,更适合拍成独白剧,有点英剧talking heads的意思。中途确实看得有点走神,不过这是根据索菲亚的信件改编的,肯定会很私人化,观众不是很能共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提到中国的俗语“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笑死了。
就风景很美
风景很美,人很残忍
怀斯曼依旧再搞他的「真实电影」,而没有什么形式比女性口播更加「厌男」了,当托尔斯泰都可以被用来当做某种流行运动的靶子,要么是时代发生巨大变化,要么还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横行。
#4th HIIFF# 影展聚焦-大师新作。前入围2022威尼斯主竞赛。怀斯曼拍故事片也是活久见,虽说也是“历史翻案文”做法,而且是时下流行的“女性被伟大男性压抑折磨”的角度,不过实在是太人间真实了,明写女性收到的压抑和暴力,暗写艺术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深刻,大把金句;所谓“悲剧”是双方相互成就的稳定结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片子实际上是用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方法,正好解决了诸如《贤妻》这样的(文豪之妻)电影所不可能触及的深刻问题;或者是诸如《报丧女妖》这样要讲这么久的故事,这片子短短63分钟就讲清楚了。#年度十佳候选#
晚节不保
纪录片大师的首部虚构作品,找到文学作品改编的一个新奇角度,令影片在舞台戏剧、情节剧与人物纪录片之间徘徊。表面看是妻子对丈夫的表白诉苦,大段言说的直白形式渐显枯燥,消磨观众的同情心。事实上,却在暗中道出名人作家的偏执性格,对妻子的控制与嫉妒,更透过这种纪录式的言说,将外人看来一段完美的婚姻中的脆弱、矛盾、沟通问题暴露得触目惊心。从头到尾男人彻底隐身,只剩下女人在控诉,象征意味呼之欲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不幸的婚姻给女性带来的悲剧。
#斯特劳布# 托尔斯泰:一代pua大师,自私、自恋、自我。大部分作家,应作如是观。
+吧
一般的电影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情况下以视听语言的方式展示,而这部则是把视听为基础来讲文本,挺创新的。
很好,相当好,没有想到怀斯曼还能给我这样的惊喜,不过想到他的戏剧导演经验似乎一切也说得通。花园与海的多义性在 Sophia 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叙述中逐渐浮现,社会文化在为女性编织伊甸园的谎言的同时也为男性编织了关于开拓、冒险的航海谎言;而在不断地试错、自省之后,女性在花园的万物歌唱、万物共生中寻到了抵御日常、诗化日常的平静,而男性则持续像波涛一般持续地生活在冲突之中。非线性的、私人化的叙事强调了困境的反复与永恒,让我看得时候不断地联想到我的父母。
#NYFF60直到Q&A都怀疑是导演自己的故事,一个人借爱人之口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一度大为感动,结果发现只是史料再现。“自省”的文本和冥想般的花园sequence有一种自在的统一性。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种非常直观的如导演本人般的衰老。在内容上这种衰老是动人的,在形式上就让人很想睡觉。
背景乱象中残留着主体情绪,渲染过度的「控诉」游离于写实更偏向表象之风。场景捕捉的流动感很强,海风、树木、花海与人物搭建出的美学结构远胜于行文的影像诗本身。怀斯曼还是有本事的,只不过意象化表达有时过于私人化,晦涩过多则客观影响了观赏性。。
@海南岛2022
控诉丈夫从没给自己的孩子喂过水,却去男仆家挑水。抱怨丈夫因为愤怒打碎了所有瓷器,却不理解他生气的原因。怨恨丈夫有过太多离谱的外遇,自己却依然深爱着他。须臾一生,懂得人不能强迫让另一个人不离开自己。明白自己的丈夫不是朋友甚至不是爱人,他只是世人膜拜的文豪,却给予了自己有毒性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