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原之战,日本这一版本,把石田三成的野望给演绎出来了,这是一大进步。
毕竟往日的那种忠义形象实在是太古板化,令人喜欢不起来。
这一版本家康也变的很有特色。
说他是反派,他还并不让人讨厌,说他是奸雄,他还很有人格的魅力。
这应该是家康在关原之战的所有版本里演的最好的一版了。
其实关原之战,不论石田三成也好,德川家康也好,本身没有忠奸之分,石田三成赢了我想丰臣家的政权也不会稳固。
因为丰臣秀赖根本不该被立。
主少国疑这是大忌。
死秀吉不如活家康。
日本各大家主的现实表现让人心寒,同样让人觉得真实。
丰臣秀吉一介布衣登上天下之位本身就不会有多少人心服口服。
而晚年的秀吉又废了年长的秀次,立童子为继承人更是一大失误。
后来家康明知儿子秀中不是俊杰却依然不动其地位,这也是吸取了丰臣政权的教训。
关原之战的胜负可以说打一百次也会是同一个结局。
石田三成有岛左近为辅,大谷刑部为智囊。
对内不能团结西军诸侯,对外又不听劝谏刚愎自用。
最后兵败身死自取灭亡,怨不得人,怨不得命。
这部电影我给他8.0分,作为比较朴素的大河剧风格电影,这部应该是可以说不错的了。
日本人思维还是跳跃,男主什么时候爱上女主的也没个酝酿。
当然这比《大逃杀》结尾老师中枪后回光返照般的生龙活虎,还是容易接受多了。
总体上觉得很好,战争场面很真实。
古时的丘陵地可不就得有这么多树?
有树阵就排不开,不然光砍树都累死。
冷兵器打仗可不就得这么一堆人乱戳?
(不是反话)看多了中国古代片的大排场,看这个真是耳目一新。
网友常调侃古代日本打仗是村际械斗,我想起一篇文章说中国古代战争兵力,应该从明代开始才比较实在,再往前那些动不动几十上百万的很值得推敲。
而从明代援朝的军队规模看,其实跟侵朝日军差不多。
中国这个体量必定有比日本更大规模的战争,但把日本战争说成村斗还是夸张了。
细节很多。
丰臣秀吉的老态。
很少见影视剧里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这么像现实中垂死的老人了,瘦成猴了。
不过相应的,他年轻时这么瘦就不合适。
德川家康发言前对丰臣秀吉的观察。
我是先看的记录片《武士时代》,但是这个德川还是后来居上成了我心目中的德川。
《武士时代》那个太酷太硬了。
得这样会装、会察言观色笑脸迎人的家康,才让人觉得丰臣不搞他很自然。
大战前夕某大名力主夜袭德川本部。
后面可以看到,德川的守卫官盯瞩加强戒备,小心敌人偷袭。
这个画面只有几秒,观众稍不留意就会跟着该大名一起嘲笑男主固执己见。
丰臣的宫殿和男主军师的隐居小屋都很简单。
国内影视剧我只在《贞观之治》里看到这一点。
一切金碧辉煌光鲜靓丽的古代建筑都让我出戏。
不过,女主日夜奔波还那么白白净净,最后男主被砍头没几个人围观,以及其他?
也不合理。
看一部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的电影难啊。
《我的唐朝兄弟》很接近,不过场面偏小。
偶然地想起在武警部队工作的表哥曾跟我说过,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写作。
现在想想,他说的或许是对的,一旦你停止用文字来表达、来记录,想要再捡起来,真是很难的一件事。
所以才有了本文,说起来也算是勉为其难了。
我一直对日本电影中关于战争题材的片子情有独钟,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真实。
个人以为,真实是电影能够诠释人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这就好比《一代宗师》里梁朝伟给功夫下的定义:“功夫: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喽。
”——简单 直接 有效
石田三成战旗 - 大一大万大吉说回这部电影本身,内容丰满,剧情结构紧凑却不显急迫;演员塑造的人物性格张力十足,代入感极强。
我甚至可以断言这是本人2018年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影片,没有之一。
关于石田三成,人们似乎总是评价他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对手实在太过于强悍,说是德川家康是日本历史上少有的谋略家,狡猾又不乏铁血手腕。
面对这样的对手要想有胜算也确实比较难。
但从唯物辩证的角度上来说,任何事情,永远是内因决定外因。
很难想象,在最纷乱最失序的日本战国时期,三成尊崇的,竟然还是我们天朝二圣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所以他的结局,距今725年前的文天祥早已写定: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初芽 伊贺流忍者 倾慕于石田三成的执着与纯粹作为东亚朝贡体系的建立方,我们总是以一股自诩天朝的嘲讽意味来看待日本战国,不过是几百个亭长(乡长)之间的争霸。
其实不然,日本战国时期群雄纷起,大大小小的的割据势力过百,“合战”上千,风云人物辈出,有合纵之智,亦有连横的杀伐决断。
时局错综复杂,人物关系千丝万缕。
而能在这样纷乱的社会大背景下,取得“天下人”成就的,必然是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人物。
毫无疑问的,石田三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英雄——正直、勇敢、忠诚、纯粹,是典型的治世之能臣。
可生于纷乱的日本战国,只有乱世之奸雄(德川家康)才有可能是权利游戏的最终赢家。
这就是,天注定。
德川家康—— “猴子”丰臣秀吉政权五大老之笔头
上映之初就看了,今天补录,评论直接从朋友圈搬录了。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尽管本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可是人很难不局限于先入为主,所以,评论里许多对于美化和节奏快的问题,有时候在我看来恰恰是本作的有点和特色,并没有妨碍电影成功塑造那个关于日本战国定局的大战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以下是短评,短评竟然超字数了,我真是一个唠叨的人啊。
“我们很难想象为何本片的ost是这样的应景,当石田三成仰天哀叹时,当他进入刑场面临死亡之时都伴随着“関ヶ原 -メインテーマ- ”,悲壮凄侧。
正义的大朋友石田三成,做为西军实际领导者,在这场日本命运的大决战—-关原合战中作用和才能更近于几年前壬辰战争对垒的大明宋应昌,动员兵力调备军务督运军粮,才得以于石封十几倍于自己的德川家康对抗。
乱世以利益交换为凭借,不以道义和恩惠为联衔,石田三成宿命论的注定要失败。
想来他这样的人,以“大一大万大吉”做为旗印,取“一人为万众,则天下太平也”之意,这也正是石田三成所信奉的东西。
”
关原之战,是结束日本战国时代的大决战。
电影《关原之战》却没能成为经典,男主角石田三成也不能说是一个完人,甚至算不上一个好人。
我家小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问我“哪个是好人?
哪个是坏人”?
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
成年人或许是只讲利益,不讲好坏对错的。
但政治家以此精算形势,却往往难免行着踏错。
因为在政治家的标准来看,大部分的群众,见识其实与小儿无异。
所以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和价值观还是值得后人深思的,即大义名分并非可以忽略不计。
战斗民族在俄乌冲突中打成这个样子,我认为失去大义名分是主因,为政者不可慎之。
影片以石田三成为正面主角,以“大一大万大吉”为主题,但对义的描写模模糊糊,以致电影通篇看起来只是丰臣政权内部权力斗争,中国人对丰臣尚且没感觉,更何况是丰臣家的狗咬狗,因此更加无法进行角色代入,这是电影《关原之战》评价不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历史上的三成以及这个人的“大义”,多少总有让人动容之处。
在我看来,是要比“英雄”“黄金甲”之类要好的。
关原之战本来就千头万绪,电影忠实于司马的原著,对其历史背景铺排甚多,却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到了真正的战争场面有所不足,关原几十万大军对峙搞得像个村斗,战场排兵布阵交代不清,对于战争片的发烧友来说有点不爽,但对我这种小白,倒是可以借此了解一下日本战国历史。
影片从石田三成的“三献茶”开始。
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打猎路过长滨城一间寺院,打杂的童子献茶,先上一杯冷的,后上一小杯微温的,最后上热茶。
秀吉问缘故,童子答:将军进门后,满头大汗,如果我给你喝热茶,您不仅不解渴,还会因为茶太烫而责怪我,其实,并不是茶太烫,而是因为您一时无法适应。
我便给您了一碗凉水,见您解渴,便应该以身体为重,再喝凉水便会伤身体,我便给您了一点点不算太热的茶,仔细观察您的反映,见您已经逐步适应,才敢把刚起好的上茶奉给您。
秀吉大喜,遂收童子为侍从,他就是石田三成。
从“三献茶”的故事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三成,注重细节,头脑聪明,有条有理,很重礼仪。
三成受到秀吉的恩宠,年纪轻轻就成为19万石身价的大名。
此时的他依旧本性不改,对正直、清廉的人态度良好,当别人都排斥麻风病的大谷吉继、商人出身还信天主教的小西行长时候,石田三成尊重他们并且赢得了信任,这两个人成为了他的死党;石田三成对家臣也很慷慨,家臣大多忠心耿耿,比如把自己收入一半给还是浪人的岛左近,君臣同禄,在其领地内,石田三成的德政也深受居民热爱。
这样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为何会和丰臣七将产生矛盾甚至刀剑相向呢(影片中七本剑追杀三成)?
影片详细交待了,石田三成对于罪人、小人或做出让他觉得不齿的行为之人态度就很冷淡。
比如他如实报告了福岛正则、加藤清正在朝鲜杀平民的做法,引起了这些武将的反感。
三成对被武田吓得拉一裤子屎、被迫让儿子自杀的德川家康也没有好感,有一天,家康和三成一起在大佛殿,三成的手杖不小心落地,家康立即拾起来交给三成,三成连一声道谢也没有。
如果只看电影,就不明白小早川为什么叛变,西军为什么不团结,就是因为三成耿直得罪人太多?
但双方交恶并最终引发关原合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个人情感上的私仇,更多的则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在秀吉统治下,日本即将一统,代表武将的家康与代表文臣的三成也能同心协力。
但是,随着日本侵略朝鲜被我大明打败,发动战争的秀吉连气带病,一命呜呼。
秀吉担心自己的儿子秀赖年幼,去世前立德川家康等五大老和石田三成等五奉行。
要求这10人全力辅佐自己的儿子,于是各个都发了誓。
但石田三成想的是万事以丰臣家的家业为主,德川家康却意图替代丰臣谋求天下。
失去了秀吉的制约,德川家康公然违背秀吉遗言,欺负秀吉留下的孤儿寡母,玩弄权术,频繁与其他大名缔结婚约。
眼见着德川家康一步步蚕食着丰臣政权,秀吉的旧臣们却不能戮力同心对抗德川家康。
石田三成联合三奉行颁布《內府之条条》,细数德川家康罪行,打出讨伐家康的大义名分。
石田三成的家纹或军旗即为“大一大万大吉”,按照后世人的说法,大一大万大吉的意思是:大一即天下,如果全天下的人都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那么天下太平之日就会降临, 天下就会大吉。
可见三成是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的。
石田三成以区区奉行之身,不到二十万石,敢于挑战五大老的首席,领地比自己大十几倍的德川家康,这又是一种不畏强权的表现。
影片详细叙述了德川家康如何以高明的手段,拉拢诸大名私下结党进行反叛。
三成则发挥其组织能力,纠集关西诸侯,成立西军,对抗德川家康的东军。
双方在关原合战。
战争初期西军的局面不错,依山布阵把德川军包了起来。
三成长于民政,兵略却非所长,也不像家康那样会拉拢人心。
结果实力最强的队友小早川秀秋背刺,岛津家族作壁上观。
元帅毛利辉元干脆就宅在家中没有出兵。
而家康不愧是枭雄,他在大本营被忍者刺杀,待女阿茶抱住刺客对家康说,别犹豫,连我一起杀了,家康基本是同时拔刀将两人击杀的,没有分毫犹豫。
关原一战,石田三成先胜后败,大谷刑部为友情,明知是死,也毅然前往。
受火枪袭击重伤的岛左近突入地阵壮烈战死,实践了“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小西行长也用自己的生命回报了这份尊重。
石田三成没有自杀,他认为胜败乃兵家之常,失败不可舍命,应全力逃出战场,以图大事,此乃合乎兵法。
不过最后三成下痢倒在山洞里,又无食物,自知命该断绝,力劝收藏他的农夫去出首,于是被捕。
影片结尾,被抬向刑场路上的石田三成与恋人初芽对视,初芽低声轻语“大一大万大吉”以告慰之。
历史上还有一件小事,在刑场上,人们为三成念佛,遭拒绝,他的态度和平常一样镇静,毫无畏惧。
处刑前,三成口渴请卫兵给水喝,卫兵欲给他柿子替代,却被一口回绝:“吃柿子会生痰,对身体不好。
”旁人嘲笑道:“你都死到临头,何必挂念自己身体?
”三成反驳:“欲成大事者,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可以说,三成一直到死,都抱定着打倒德川一族的决心,甚至要带着健康的身体去九泉之下侍奉秀吉,其傲骨、气节、理念可见一斑。
有的人说成王败寇才是正义,那么我们可以跟中国的《三国演义》比较一下。
历史上炎汉是亡了国,后人也很难论定汉为正统,但关云长最后率领数十余骑落荒而走,中国民间仍奉之为战神;诸葛亮六出祁山寸功未立,却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丞相,云长血战汉水襄樊!
孔明星落秋风五丈原!
千古之下我们仍不禁为之落泪。
可见民心自有忠义二字,这不是愚忠二字所能解释的。
在后世两三百年里,德川家族统治了整个日本,因此把与其作对过的三成描写为傲慢的小人、误事的佞臣。
三百年后的明治维新之战,当年石田三成的猪队友毛利、岛津家族最终推了德川幕府,日本从此进入世界强国之列。
看到这个电影,第一反应是关原之战都拍电影了?
按这个拍法日本战国时代能拍100年吧。
看得出导演努力想展示出石田失败的原因,性格易冲动,刚直而不善于回旋,近江派和尾张派的矛盾啊,可惜有点功力不足的感觉,整个故事有些流水账,感觉就是讲述石田如何一步步调入老乌龟的陷阱的故事。
插入了三上茶、和大谷吉继的友谊、和茶茶的绯闻,两万石招募岛左近的典故,大一大万大吉?
不过按导演的演绎,岛左近两面下注最后是害了石田三成吧,这个桥段不知道是不是来源于真田昌幸下注关原之战,昌幸和次子幸村加入西军,长子信幸加入东军,但是昌幸虽然失败了却依靠信幸保全下来。
要不是岛左近让柳生宗章(五郎右卫门)加入了德川家,最后进了小早川阵营,也不会在关键时刻让柳生宗章杀了岛左近儿子,坑了小早川,也坑了石田,啧啧,导演究竟想表达什么。
气氛和场面都还不错,不过战争场景有点像农村宗族之间争夺水源,乱,可能是为了写实吧。
在日本,也有一段时期称为“战国时期”(1467-1585年)。
这段时期,日本各地大名(也即我们所说的诸侯)纷纷崛起,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最后决定日本命运的,是一场大战,此战之后,日本被德川幕府再次统一。
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关原之战関ヶ原
导演原田真人——
曾经那部新闻行业如泣如诉的悲剧《独家新闻》,就出自其手。
风格沉稳,张弛有度,叙事节奏缓慢,但细致入微,原田真人的电影,总有一种给你讲故事的感觉。
而在他的故事中,那些被称为“主角”的人们,却往往走向悲惨的命途。
我承认,这是他电影的另一种魅力所在,恰巧,这部《关原之战》,也是。
影片改编自司马辽太郎的同名小说,所以,和真实的日本历史及人物想比,应该掺杂了不少艺术加工成分。
由于对日本历史的知识空白,一般观众看起电影可能会有些摸不着北。
时光尽量将日本的历史知识杂糅进影片剧情中,以便众位更好的欣赏电影本身的乐趣。
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开篇就讲述了“三献茶”事件的故事。
三献茶,是日本的著名典故,相传当时年仅15岁的石田三成(也就是我们的男主,当时幼名为石田佐吉),为某寺院的童子在寺中学习。
一天丰臣秀吉(泷藤贤一 饰)外出打猎,口渴到访该寺讨一碗茶喝,于是佐吉端上一大碗凉茶,秀吉一饮而尽;后又捧半碗微热的茶,感觉已适应,最后献上一碗刚刚沏好的热茶。
后人问其为何如此,石田说,将军刚来,口感燥热,无心品尝,便献大碗凉茶以解渴;待解渴后,献中碗温茶以润口;待润口后,献小碗茗茶以品之。
其心思细腻聪敏过人让秀吉大为赏识,这是石田鱼跃龙门的开端。
回忆过后,以讨论关白大人的谋反事件开始。
所谓关白,是当时真正统治者丰臣秀吉的养子丰臣秀次,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一说真正谋反,正史中流传是丰臣秀吉为其新诞儿子丰臣秀赖扫清障碍)被流放至高野山后自尽,在伏见城议事对其遗孀处决问题。
两位主角,石田三成(冈田准一饰)和德川家康(役所广司饰),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荧幕上。
一个求保,一个主杀。
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基调,也在一个场景中予以奠定。
之后秀次的全部家眷均被斩杀,只有一个侍女初芽(有村架纯饰)幸存下来,成为石田三成的情报人员(历史中为伊贺忍者)。
在刑场上,石田无意间看到了名士岛左近(平岳大饰),便奔跑着前去招募。
岛左近,原本是筒井家臣,后因为BOSS太弱,成了浪人。
而竹林招募岛左近,是日本战国史上类似于“三顾茅庐”一般的佳话。
石田三成因为爱财,刚开始要岛左近作自己家臣,他不肯,后又称朋友,最后直接让其作自己兄长,最终岛左近被感动,而石田也愿意用自己俸禄的二分之一两万石为代价,君臣同禄。
影片中,与主角关系最亲密的两个人,就此也一一展示出来。
一转眼,来到三年后,此时的石田三成,已经是丰臣秀吉手下的红人,类似于文官第一,全国丞相的地位。
岛左近和石田关系已如刘备孔明一般,伏见城议事,此时又引出一段典故——竹仗事件。
石田三成在方广寺实地勘察时,用于现场指挥的竹杖无意间掉地上了,当时德川家康偶然路过,便拾起竹杖并递给了三成,而三成没有行礼也没有表示感谢,只是接过竹杖,掉头就往别的地方走了,被世人视为傲慢之举。
导演借助这个小细节,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借岛左近之口,指出石田的性格缺陷——为人太过耿直鲁莽,肆意而为,人缘极差。
转眼,丰臣秀吉病入膏肓,时日无多,天下眼见又起纷争。
遗言五大老(相当于我国皇帝驾崩时设立的五位托孤大臣)写下保证辅佐秀赖的书信后,丰成秀吉带着这些谎言草草去世。
于是,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开始一场权利的游戏。
他们各方拉拢,收集情报,排兵布阵,暗度陈仓,展开对决。
具体的阴谋环节和战争过程,这里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在电影中自己细品。
抛开历史,就电影本身而言,《关原之战》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我给10分,而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却只能给0分。
满分,因为人物的精致刻画和史实细节的还原。
历史人物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都说历史由战胜方书写,可原田真人却给我们不同的角度。
纵观全片,从头到尾,伟光正的主角光耀全都给了后来战败的石田三成。
他为妇孺求情,广施大爱;他救助婢女,还是个暖男。
他招募浪人,有情有义;他忠心耿耿,又是个忠臣。
同时,导演又毫不避讳石田作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短板。
太过直率鲁莽的性格,让他没什么盟友,人缘极差,直接导致后来决战中友军倒戈,全盘皆输,太过正义的行事方式,让他缺少军事才能,原本可以接受岛左近的意见,暗杀德川,或接受岛津义弘的策略,黑夜偷袭,可他坚持这些都有违武士道精神,倔强的认为单凭最后的决战就能获胜,哪知一败涂地。
导演提供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里,石田三成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将领,是个义士,却不是个好统帅。
复杂吗?
复杂。
可真实吗?
虽然不是纪录片,却也给我们凌厉的真实感。
抛开历史,但就看电影中这个角色,你脑子里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出现一连串的名字?
关羽,宋江,项羽,吕布,吴三桂……这就是历史电影的魅力,即便没有共同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我们也会因为一个角色,一种性格,联想到无数我们自己历史文化中的英雄。
这种可贵的通感式共鸣,在最后石田三成战败被杀时达到顶峰,也如同《三国》《水浒》这些中国名著一样,正义的一方最终战败的悲惨结局,给了残酷的历史现实一个合理的解释——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取决于鼠辈的。
这个鼠辈,并非曹操这样的奸雄,而是那些临阵倒戈,战中叛变之人。
反面,又不得不说一说德川家康。
电影开始,德川家康就一副职场老油条的样子,为了体现自己赶路的匆忙,没换正装(类似于中国上朝时的官服),就匆匆议事,其心机可见一斑。
武将小早川秀秋(后为石田友军,临阵倒戈直接导致石田失败)因追杀逃兵被石田弹劾,德川家康却乘机笼络,还把自己养子安排给秀秋作家臣,可见其老谋深算。
最后,石田的间谍,“顺风耳”去刺杀德川家康,他又毫不犹豫得将自己的贴身女谋士蛇白和间谍一起杀死自保,可见其心狠手辣。
可最后,胜利的天平却最终倒向了这样的人。
很多时候,历史是共通的,导演用这部细腻的历史电影,告诉我们,历史选择的继承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不论是枭雄曹操,还是小人刘邦,亦或是老油条德川家康,他们都是用自己最契合当时历史进程的品质,得到了胜利和天下,同时,也留给我们无数可以用电影慢慢体会的故事。
不论是日本的动漫,还是电影,比起中国,他们更加注重对真实细节的还原。
比如《灌篮高手》中的江之电平江道口——
比如《你的名字》中的东京须贺神社——
虽然没有经历过真实的日本历史,但我相信,这些考究的细节,仍然是导演不遗余力求证后,反映在电影中的。
这些细节,是对日本战国文化的尊重,也是导演对电影和历史共通的态度。
在战国时期,日本女性的地位很低,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芽被石田救下时,自称为“狗”的原因,
石田初次探访岛左近家,岛左近的妻子村花(坛蜜 饰)惊魂一瞥,
当见到客人后,有一个伸手用衣角捂住露在外边脚踝的动作——
可见当时日本女性的家庭地位及对礼仪的尊崇,更不用说当时风靡一时的“引眉染齿”了——
一般有身份的成年人都会染齿引眉。
女性在结婚后染齿,因此称呼夫家人有“铁浆亲(かねおや)”一词,指的是染齿用的铁浆。
不少武士上战场也染齿。
且当时引眉后画的眉毛很高画在额头之上,称为殿上眉。
图影片中丰臣秀吉的正室战国时期,战乱频繁,日本武士和士兵吃饭是大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日本特有的“腰兵粮”,里面放的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
士兵吃饭时,只需把这些东 西放进用清水煮开的味噌汤里,再加盐一搅和就大功告成了。
战国时期,日本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要到江户时代才出现。
影片中,对“腰兵粮”,也特意借初芽的口描述一番——
影片中的解释是这样的——
到了战国末期,大名们多数手持团扇坐于帐中指挥战役,盔甲的装饰性逐渐增强。
彼时夸张的头盔除了防御的作用外,主要勇于增加辨识度,为大名增添威严,所以头盔的造型也相当浮夸,《关原之战》中,这些大名的头盔造型,时光看了都不敢恭维,比如石田的独角兽——
岛左近的鸡毛盔——
还有这种类似兔耳朵和猫耳朵的,种类好不繁多。
另外,日本骑兵在战斗的时候,身后都会背一个“母衣笼”。
身背母衣笼的士兵,称为母衣众(母衣是用竹制骨架把布撑成一个大球,战斗时披在背后起装饰作用,亦可防流矢)。
这是另一种具有纹章的效果的道具,当骑手独自疾驰的时候母衣会被风撑起来,这往往也可以作为大名的骑马武士侍卫(马回众)的分辩特征。
电影中还借德川家康之口为我们详细解释了母衣笼的由来——
这些精致的细节,电影中实在太多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不得不感谢导演借电影,给我们一个了解窥探日本战国历史文化的机会。
但回过头来,电影本身的战争戏份,实在下不去眼,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战争片给“零分”的缘由。
从头到尾,不论是前边的突袭和散斗,还是之后的大规模决战,《关原之战》的战争戏,实在和片名不在一个档次,随便给几个镜头——
粗糙的场面调度让战争戏份的节奏趋于灾难,虽然人员众多,但丝毫没有大决战的战斗气质,反而呈现出一股“两个村儿打架”的乡土气息,着实不敢恭维。
看一看中国的《赤壁》——
《满城尽带黄金甲》——
印度的《巴霍巴利王》——
《权利的游戏》私生子之战就不说了——
不过,我大概理解导演的意图,重文戏轻武戏,也正是我认为《关原之战》偏向历史剧而非战争片的原因。
文武的不平衡,让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并不熟悉日本历史的观众眼里难以打发,膀胱经受折磨的同时,还要听一帮不认识的演员读一句都听不懂的台词,对于欣赏电影的部分观众,应该真的是“如坐针毡”了吧。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全盘抹杀《关原之战》的优点,除了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观,电影中主角失败所树立的悲壮,却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战败的牺牲和英勇的就义,就像是眼前发生的故事,一分钟一分钟挨下来,却也足以收获本该收获的历史认同感和震撼感。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对抗小人的传说,而是一个有操守的武士在战乱国度的摸爬滚打。
它的沉稳与细腻,或许正是那些拥有大预算大场面,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所谓“大片”,一直以来的盲点。
没看过原著,但是电影本来也是一种创作,所以并不在意忠不忠于原著。
片中场景的营造特别成功,尤其是配乐,时而静谧时而诡谲。
不得不说这次石田三成真的是帅的过头了,电影也是聚焦在三成身上拍摄的,尤其是最后与小早川的对话,又给了后者的反叛一个合理解释。
霓虹人的拍这些历史片似乎特别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人物内心,给他们的行为作出新的诠释。
最后女主大一大万大吉似乎是强行加戏吧,但是“一人为人人,人人助一人,则天下太平”不也是借他人之口将三成临死前的悲壮和遗憾塑造的更加淋漓尽致吗
汗 居然帮关原战神洗白了 原来柳生家的剑豪儿子被提前委派给小早川秀秋是为了关键的时候靠武力胁迫他倒戈我这真是服了…最后小早川秀秋和三成最后一面时 三成说“我之所以没自尽 是因为我还想苟活一阵 亲眼确认一下我在乎的人还活着 包括你在内” 你对丰臣家要不要这么有情有义啊 哭岛左近太帅 大谷吉继刑部太帅 即使只是出现一场戏的直江兼续小爱太帅 这些憎恶德川家康的人都统统太帅 有时不禁思索 如果 真田幸村能早点 再早点助西军一臂之力 一切是不是都会不同 真的义理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可能我是那个彻头彻尾的战败美学派吧…准一版的石田三成 似乎没有真田丸里山本耕史版的那么傲娇 但台词却丝毫不饶人 “无法对讨厌的人微笑奉承”“就是做不到”“我已经有正室和五个孩子,如果再纳侧室则对他们不义。
可是你是我恋人”(这耿直的表白啊)“你们这些无脑人 碍眼”“夜袭是不义之举,我不干” 岛左近说“你总是这样得理不饶人,千万要小心”……一如既往的耿直,一如既往的不圆滑…想来想去,没有一次在写这个故事时,加藤清正,福岛正则这些宁宁家乱糟糟的无脑莽夫是有好看的嘴脸的。
无脑莽夫固然无力得天下,可是不会打仗,单纯的以为自己可以凭一己奉行的文官能力和信义之心说服散乱而只顾保全自己的大名众(毛利辉元也好,岛津义弘也好),傲娇,高高在上,嘴巴毒,冷漠,其实内心光明磊落,坚守信念,相信他人,真性情的这个近江人石田三成,也是无法得天下的——更何况,他并不要天下,他要的只是尽忠主公的天下,尽忠正义,而已。
起初对三成的印象是关原之战的败者和在处刑之前为了养生而拒绝食用柿饼的怪人。
随着对日本战国史的了解,我对三成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石田治部少辅是一个聪明的人,从给秀吉奉上三碗茶的小和尚到名震天下的五奉行,无不体现了三成的聪慧和能力。
他同时也是一个重情义的武士,家臣岛左近和挚友大谷吉继愿意为他奋战到死,也说明了三成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可三成也是一个傲气十足的人,在他眼中,工作是武士的应然义务,三成并不注重人情。
非常典型的例子是对于征战朝鲜归来的大名们,三成并没有对他们的辛劳就行抚慰,只是简单的召开了一场茶会通知大名们即刻前往大阪。
在三成眼里,工作就是工作。
也正是因为他的傲气,三成与其一起成长的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等人交恶。
原本作为同时期小姓的优势,三成没有能够充分利用。
很多人认为小早川秀秋的临阵倒戈是一个偶然因素,但是偶然往往蕴含着必然,关原之战三成的失败不是偶然,三成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并不能像德川家康一样洞察人心并加以利用,也就造成了毛利辉元的按兵不动和岛津家的拒绝服从命令。
纵有绝代名将岛左近的奋勇作战,也难以挽回关原战场的失败。
虽然三成最后失败了,可是他作为一名悲剧英雄为历史所记载。
在秀吉的大茶会上,他并没有因为大谷吉继患有麻风病而拒绝与他共饮同一碗茶,他的毫不犹豫造就了一段为人所称赞的一生友谊。
天下又有何人愿意将自己一半的知行分享给一个落魄的浪人,三成赢得了岛左近的忠诚。
在众多大名都畏惧德川家康的权势而俯首称臣之时,三成挺身而出,为丰臣家拼尽全力。
三成虽然是关原之战的战败者 ,但他却是一名集勇气、情义于一身的悲情英雄。
大一大万大吉,三成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他的信仰。
司马辽太郎的作品以计谋和人心见长,这种十几万人大型野战的故事驾驭起来确实有缺陷,而且日本的影视作者们应该是受限于环境,完全没办法排出十几万人的感觉,倒像是几千人的遭遇战。与影片和其历史背景而言,真正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德川家康忍到了最后,石田三成作死了自己。
前面铺垫的太长了差点把我看睡着了……最后关原合战又草草结束,节奏把握严重失控……也就音乐美术还不错
争权夺利这种事情还在那里天天叫着正义正义的烦不烦啊,霓虹人就爱死石田三成呗= = 役所广司这版德川家康演得真好
九成没听懂,村花的角色删了比较好。最后还是哭了。正!义!在!西!军!
日本果然是同情败者真的是把石田三成拍成一个十足的好人这个倾向性也太夸张了最有意思的点应该是看到了比较现实的忍者的工作方式
成者王,败者寇!这俨然就是项羽刘邦的剧本,败者往往都是英雄,英雄拘于小节终成不了大事,成大事者谋者也!
题材堆积,主题未见。
同为最著名的历史战役,相形之下《赤壁》太丢人了。
三碗茶入秀吉眼,仁义书记石田桑,一往无前岛左近,西军战神小早川,六条河原望村花,翻云覆雨看家康。正义在西军,哈利路亚。。。
无聊了
流水账,不过是现在这些战争片的通病,尽力去还原但又被史实或小说束缚;不过,场面倒是坐实了日本战国其实是农村械斗的传言。
役所广司版家康还真是出乎意料的棒,三成偏执狂的正义感最后为毛输电影倒是交代得不够全面啊
整体有点乱,但是局部有亮点。按照某些国人的说法,日本的战国就是一群县长在打来打去,从人数上是差不多。这部电影战争场面拍的相当一般,照黑泽天皇那个时代差太多。
又名《关原之战是怎么打起来的以及石田三成的正义与女人》。选角很棒。节奏与手法让它看起来很像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电视剧。原来日本“有史以来最大的战争”真的是各位村长带着村民们斗殴,至少拍出来是这样。似乎极力想渲染战前波云诡谲的斗争筹谋和战场的残酷悲凉,然而实际达到的效果也就三成不能再多。
历史近乎偶然,但命运趋于必然,当必然的命运置于偶然的历史,必让这命运多了几分偶然、历史多了几分必然。三成视角的日本战国争雄演义,情节止于关原,但叙述却未止于关原,而对石田和德川的各自性格、信念及由此而生的准备和对抗进行了扎实又比较流畅的呈现,伊贺一族刻画有新意,后半段武戏力度稍欠
摻入主角的愛情感覺有點多餘......
乱 太乱了 要不是役所广司的家康疯狂卖萌我真是看不下去
打的太乱了,没点了解的根本看不懂
拍的真不错。日本人颇善于包装自己。这应该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恋。
大战场面如同儿戏,实在难副关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