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感觉有点像是导演拿着一堆散乱但细腻的人类学纪录片素材搭了条科幻故事线出来,青山绿水出毕赣式的影像看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但这片子给我最大的触动应该是,让我意识到所有的“太空旅行首先是时间性的尔后才是空间性的”。
SIFF25 (2/5) 很私人的记忆,美丽的林中生活;看我看这场有7个人(可能多于这个数)走了,原来不是只有我打哈欠
#2020广州新亚影·月光放映世界之后是荒蛮,混沌初开。
黄浦剧场 一个人看两人份的上影节
一部人类学电影,把走进深山做田野的过程拍摄出来了,从树房子、山洞房子被迁到砖土房子甚至离开大山走向平原的过程,承载记忆的“物”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关于家园和生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负片切换表达生死在外行看来十分震撼。
3~4
太好了吧😭💔
很浓重的林愁(乡愁),对于一种曾经的部落、族群、文化现象的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旁白低吟的反复的甚至镜头重复的拍摄着那个山洞。但相对于《萤火虫》,便显得诗意不足、艺术性有余了。
500个分钟昂贵的记录洞穴人生活的胶片素材拼接而成的一部像纪录片似的剧情片,毫无意义的移动空镜配着导演要去火星的迷惑独白。实验电影?散文电影?艺术家的思想难以理解。
当然了,我在路上了,想了想还是要加一颗小星星。那些埋藏在心底的疑惑并没有被解释,但是那种阴雨、孤独蔓延在我的现实生活,似乎电影在此刻与生命交融。负片,让我眼前一亮。
3.5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土地、洞穴、房屋、坟墓,试图从火星来想象家园的模样,但其实地球之内仅仅从山上到山下已是艰难的迁徙。当树房子被火烧成灰烬,被驱逐的个人如何在旧的环境找到依凭,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所在;爬上与父亲一同种下的柚子树的姿态被新的孩童传承,或许这是家园记忆延续的方式。很喜欢用负片来悼念的形式,从与死者的对话到洞穴标记,再到用普遍的悼念视角反思我们用图像记忆的方式,人像在负片中被刻意模糊化,可能是表达了对想象和故事记忆家园的偏好。通过火星设定关照地球上原住民的家园变迁来反思现代化进程,确实蛮有意思,不过也完全算不上科幻吧(倒确实可以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ref)。不过将一切乡愁都投射到深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还是太简单的浪漫化。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还可以。但你放在科幻片单元我是真的很恼火
10/05/2019, Francesca Beale Theatre @ NYFF57. 奇妙,有趣。Slowly revealed nostalgia.
如何回到儿时的家?为躲避越南战争,他被父亲带着生活在丛林里,四十年后他们被发现,居住的树屋被一把火烧掉。她从小与家人生活在洞穴里,靠父亲打猎为生,十一岁的时候被强行安置住到村庄里。对于他和她(越南中部广义省和广平省)来说,再也回不去家,却忘不了关于家的记忆。现代文明自诩进步,房屋不断被重建,大部分记忆被拆除,靠影像留下来的只是碎片记忆。
200822北影节1中间。“庭有柚子树,先父旧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建房矣。”
導演的世界觀、歷史觀很寬廣,越南之於地球,地球之於火星。龐大的宇宙,我們所處的土地就是神聖的。真是讓人看到最驚喜的了!
Nostalgia is to return home with pain. 一部关于家与无家可归的民族志电影,从遥远的时空回望故乡的土地和土地上被迫放弃家、离开家的原住民族,诗性的旁白、对殖民与战争余波的关切和对影像之暴力的反思让我看到不少郑明河(尤其是《遗忘越南》)的痕迹。虽然是火星来电,火星却作为反射思乡之情的空洞,唯有Ernst Karel的声效设计将人带离实实在在的地球,到达无风无声的电波颤动的未来。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感觉有点像是导演拿着一堆散乱但细腻的人类学纪录片素材搭了条科幻故事线出来,青山绿水出毕赣式的影像看多了有点审美疲劳。但这片子给我最大的触动应该是,让我意识到所有的“太空旅行首先是时间性的尔后才是空间性的”。
SIFF25 (2/5) 很私人的记忆,美丽的林中生活;看我看这场有7个人(可能多于这个数)走了,原来不是只有我打哈欠
#2020广州新亚影·月光放映世界之后是荒蛮,混沌初开。
黄浦剧场 一个人看两人份的上影节
一部人类学电影,把走进深山做田野的过程拍摄出来了,从树房子、山洞房子被迁到砖土房子甚至离开大山走向平原的过程,承载记忆的“物”发生了变化,于是人们关于家园和生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正负片切换表达生死在外行看来十分震撼。
3~4
太好了吧😭💔
很浓重的林愁(乡愁),对于一种曾经的部落、族群、文化现象的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旁白低吟的反复的甚至镜头重复的拍摄着那个山洞。但相对于《萤火虫》,便显得诗意不足、艺术性有余了。
500个分钟昂贵的记录洞穴人生活的胶片素材拼接而成的一部像纪录片似的剧情片,毫无意义的移动空镜配着导演要去火星的迷惑独白。实验电影?散文电影?艺术家的思想难以理解。
当然了,我在路上了,想了想还是要加一颗小星星。那些埋藏在心底的疑惑并没有被解释,但是那种阴雨、孤独蔓延在我的现实生活,似乎电影在此刻与生命交融。负片,让我眼前一亮。
3.5
“我们的记忆依赖影像,而他们的记忆充满着想象。” 落雨天变慢变潮湿
土地、洞穴、房屋、坟墓,试图从火星来想象家园的模样,但其实地球之内仅仅从山上到山下已是艰难的迁徙。当树房子被火烧成灰烬,被驱逐的个人如何在旧的环境找到依凭,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所在;爬上与父亲一同种下的柚子树的姿态被新的孩童传承,或许这是家园记忆延续的方式。很喜欢用负片来悼念的形式,从与死者的对话到洞穴标记,再到用普遍的悼念视角反思我们用图像记忆的方式,人像在负片中被刻意模糊化,可能是表达了对想象和故事记忆家园的偏好。通过火星设定关照地球上原住民的家园变迁来反思现代化进程,确实蛮有意思,不过也完全算不上科幻吧(倒确实可以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的ref)。不过将一切乡愁都投射到深山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也还是太简单的浪漫化。
三层叙事的低吟,明显迈向边界之外的脚步,对于到火星可能还有点距离
还可以。但你放在科幻片单元我是真的很恼火
10/05/2019, Francesca Beale Theatre @ NYFF57. 奇妙,有趣。Slowly revealed nostalgia.
如何回到儿时的家?为躲避越南战争,他被父亲带着生活在丛林里,四十年后他们被发现,居住的树屋被一把火烧掉。她从小与家人生活在洞穴里,靠父亲打猎为生,十一岁的时候被强行安置住到村庄里。对于他和她(越南中部广义省和广平省)来说,再也回不去家,却忘不了关于家的记忆。现代文明自诩进步,房屋不断被重建,大部分记忆被拆除,靠影像留下来的只是碎片记忆。
200822北影节1中间。“庭有柚子树,先父旧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可建房矣。”
導演的世界觀、歷史觀很寬廣,越南之於地球,地球之於火星。龐大的宇宙,我們所處的土地就是神聖的。真是讓人看到最驚喜的了!
Nostalgia is to return home with pain. 一部关于家与无家可归的民族志电影,从遥远的时空回望故乡的土地和土地上被迫放弃家、离开家的原住民族,诗性的旁白、对殖民与战争余波的关切和对影像之暴力的反思让我看到不少郑明河(尤其是《遗忘越南》)的痕迹。虽然是火星来电,火星却作为反射思乡之情的空洞,唯有Ernst Karel的声效设计将人带离实实在在的地球,到达无风无声的电波颤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