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

大腕,Big Shot's Funeral

主演:葛优,关之琳,英达,保罗·马祖斯基,唐纳德·萨瑟兰,李诚儒,张涵予,傅彪,刘仪伟,克里斯托弗·巴登,何平,牛飘,杜宝宝,李晓耕,许晓力,叶宏,袁德旺,张晞临,杨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01

《大腕》剧照

大腕 剧照 NO.1大腕 剧照 NO.2大腕 剧照 NO.3大腕 剧照 NO.4大腕 剧照 NO.5大腕 剧照 NO.6大腕 剧照 NO.13大腕 剧照 NO.14大腕 剧照 NO.15大腕 剧照 NO.16大腕 剧照 NO.17大腕 剧照 NO.18大腕 剧照 NO.19大腕 剧照 NO.20

《大腕》剧情介绍

大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尤优(葛优饰)接到个美差,拍一部宣传记录片记录好莱坞大腕导演泰勒(唐纳德•萨瑟兰饰)在中国拍摄影片的工作过程。一开始工作顺利,但随着制片人托尼(保罗•莫索尔斯基饰)的到来,事情起了变化。闲下来的尤优和泰勒、泰勒的助手露茜(关之琳饰)到寺庙游览,三人相处得非常愉快。不料几天后泰勒因心脏病发作,生命垂危,他希望尤优能为自己操办个喜丧葬礼,尤优揽下活儿。 尤优找到老同学王小柱(英达饰),泰勒将死对王来说是一个难得商机,对托尼来说也是如此,惟有尤优和露茜是怀着朴实感情面对此事。王小柱开始出谋献策,拉了好多赞助,众多商家不惜花大钱在葬礼上做广告。局面变得无法收拾,却不料,在葬礼的背后另有玄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妙女神探第六季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七季不安感第四季通天干探蒲生家的路边餐馆亚特兰大第一季爱在湘西危险女婿阴阳路8:棺材仔蛟龙行动降临酒精计划绝对隐私远方的小伙伴野兽们的战争煎酿三宝我的世界你好良辰好景再逢君跳出我天地地面之洞大漠雄心雪国列车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去联谊却发现没有女生东京审判热血街头惠安女郑板桥曾经我们不懂爱酿魂

《大腕》长篇影评

 1 ) 大腕实现的一句台词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二千美金吧?

)二千美金?

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冯小刚此言早已实现.....另现在贵的房子2W美金一方的都有据说惨剧

 2 ) 在贺岁片里做实验,一边讽刺一边检讨

1不止是黑色幽默那么简单,瞧最后那几段戏中戏中戏的结构。

讽刺只是电影的第一层,第一层是对电影里展现的商业文明发达的生活的解构,冯小刚在最后半小时开始对电影本身进行一次次解构,演员从镜头里到镜头外,镜头外又变成镜头里,而结尾处泰勒在自己的电影杀青后假死又活的那个时刻,他也正处于冯小刚的镜头里,电影与现实的界限被戏中戏中戏的结构一次次消解。

如此的消解展现出了导演对世界的无意义感。

2尤优和泰勒的人格分别照应导演内心世界世俗与艺术的两个部分,泰勒从开头的用电影进行建构到后来的用电影进行解构,恰恰反映了冯小刚的艺术思想转变之路,面对商业化浪潮的无力与自暴自弃感。

而尤优一边在商业化中一边也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与温暖,不也反映了冯小刚近年来对电影行业商业化矛盾的心态,解释着他导出私人订制又导出只有芸知道的奇怪举动。

 3 ) [光影围城]北京皇帝的人生不是悲剧,我的人生才是!

大腕Big Shot's Funeral故事地点:北京故事时间:2001年导演:冯小刚片名:《大腕》主题:溥仪的人生怎么会是悲剧?

我的人生才是!

冯小刚在90年代拍的电影曾被视为中国贺岁片的代名词,他的风格被称为“冯氏喜剧”。

什么是冯氏喜剧?

天宫放映员定义为:小人物的大生活,小生活的大意义。

他在九十年代风格是平易近人的,葛大爷往电影里一站,马上知道他是我们的邻居,不会产生任何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在2000年以后,冯氏喜剧开始转向,葛大爷开始不是邻居,慢慢变得遥远。

就比如《非诚勿扰》虽然复制了《甲方乙方》,但葛大爷已经不是葛大爷了。

葛大爷的逆袭,应该是从《大腕》开始的。

在这部电影里,葛大爷本来悲剧的人生开始变成喜剧,从此之后葛大爷多数的形象都是衣着鲜亮的成功人士(即使小偷也是大拿级别的)。

一个大腕导演泰勒要重拍《末代皇帝》,问下岗找私活的尤优,他是否认为溥仪的人生是悲剧。

这句话如果问一般生活在小幸福中的人们,或者和天宫放映员一样爱装的人,大概会这么说:“我认为他的一生是个悲剧,大清国亡了,自己每天都在逃难,婉容背叛他,民国鄙视他,日本人利用他……”然而,尤优却说了大实话:“No!

他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养着。

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的人生才是悲剧!

No money No woman 才是悲剧!

”谁的人生是悲剧?

历史不会记录多少小人物,所以他们的悲剧被淹没了。

多少人只看到了帝王将相的悲剧,而忘却了同时代的小人物的悲剧。

溥仪在回忆录里也曾说过,比起他统治下的臣民,自己是幸福和快乐的。

创作枯竭的泰勒开始思考死亡,进而因为与尤优讨论出的灵感,要做一个大胆的先锋电影实验——给自己办个喜丧。

什么是喜丧?

喜丧就是喜剧葬礼,人死之后是要庆祝的。

为什么庆祝?

尤优给泰勒的解释是,早死早脱生。

为什么中国古代人有喜丧的传统?

因为活着太难,能在人间活到高寿,然后到另一世界,难道不该庆祝么?

这个观点泰勒接受了。

要给国际级别的导演办一场喜丧,而且要自己筹钱,怎么办?

没办法,中国人传统都是自己给自己攒棺材本,运气好有儿女办丧事,运气不好齐桓公的悲剧天天发生。

所以尤优是头疼的,他只能和爱装的二道贩子王小柱把泰勒的葬礼卖出去。

怎么卖?

像商业晚会运营一样卖。

铺天盖地就一个主题:贴广告!

比如,迎宾小姐要集体说:“请节哀!

下辈子做女人挺好!

”——(丰乳霜广告);又比如,丧乐要快两个拍子——(乐哈哈矿泉水)。

那么问题来了,这道德么?

天宫观点:本片实际上在探讨和批判的正是泛商业化的道德边界问题。

在市场化大潮泛滥的社会,谁敢说自己的生活不是为了钱?

即使是没有市场化,谁不是为了生活赚钱?

没有钱,饿死了是谈不到发展的。

以什么样的方法赚钱以及自己要赚多少钱就是个人选择问题了。

泰勒实际上做了一个人性测试,他测试了一个他所欣赏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给了他一个运气机会,看他会不会取得成功。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人,他的悲剧是不是因为没有好的运气降临到他的身上?

答案是:是。

尤优是一个连英语都说不好的下岗混子,但是他的活动策划能力和商业眼光并不比所谓“大咖”差。

更何况,他居然还有商业伦理道德,坚决反对盗版。

尤优说:“我们做喜剧葬礼是出卖自己,而盗版是出卖别人。

”他给的商业伦理底线是:不能出卖别人。

这些是泰勒非常满意尤优的地方。

在泰勒葬礼的操作中,尤优的原则性让露西(泰勒的助理和红颜知己)慢慢感动。

比如,他坚决不同意泰勒有情人、他坚决不同意有纠错功能的VCD机在葬礼上打广告;又比如,葬礼盈利后,他要把钱捐给埃塞俄比亚的灾民。

露西最后忍受不了,告诉了尤优:“泰勒没有死,你被我们玩了!

”尤优只能装疯,到精神病院躲债。

在疯人院,有很多的商业精英,他们宣传着自己的商业理念和运营技巧。

有人说的已经在当时和现在转换成了现实,比如张涵予饰演的疯人告诉人们怎样能做好网络推广;也比如李成儒饰演的疯人告诉我们一个房地产界的所谓真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

实际上,冯小刚通过本片告诉我们:为了在商业世界里面生存(生钱),即使是再精神错乱的想法也会被人采纳。

因为自从得了精神病,我整个人都会精神很多。

露西问尤优,为什么彪哥(傅彪饰演)会看起来比自己对泰勒感情更深,尤优说:“废话,我给他钱了!

”最后,尤优结束了他悲剧的人生,为什么?

因为泰勒给他钱了。

更多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宫过客;ID:Sisyphus_in_the_dark[光影围城]北京皇帝的人生不是悲剧,我的人生才是!

 4 ) 重看《大腕》,原来这是冯氏电影的葬礼

看贺岁片,选择冯小刚的作品,几乎成为了我这十年来的惯例,春节晚会可以不看,冯导的电影却不能不看。

《大腕》上映的时候,我还在广州工作,大家都知道,北方的幽默和南方的幽默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广东人更偏爱的是星爷的那种无厘头,而《大腕》展示的这种讽刺机智的黑色幽默,却是我很喜欢的。

一个电影厂的下岗职工,为了给一个大导演办一场风光体面的“喜剧葬礼”,不得不与其老同学联手,进行了形式多样、遍地开花、匪夷所思的各种商业运作。

从一开始的他们到处找赞助商,到最后赞助商追着他们一定要安排个广告位置,可以说事情的发展是不受控制地逐渐偏离了这个葬礼的初衷。

这部影片不仅仅能让你笑得前仰后合,在笑过之后还能发人深省,影片表现的是广告和金钱对现代人生活无孔不入的一种讥讽,却没曾想,这样的讥讽对象,在10年之后换成了冯导自己的作品。

今年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终结了冯氏电影的十年神话,至少是终结了在我心目中的十年神话,如今重看《大腕》,我才知道,那是冯导为自己的电影作品所设计的葬礼,终于在10年后,在非2中成为现实。

《大腕》中,在葬礼的各个环节,都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美名其曰,是葬礼需要,其实,是根据广告的需要而去设计的内容。

而在《非诚勿扰2》中,整部电影也同样植入了五花八门的广告,冯导解释,现代生活片出现广告植入很正常,这都是影片的需要,不可能让角色都不开车,不用手机吧?

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每年那么多的时装片,也不见导演们都把镜头对准各种品牌的商标吧?

大家还记得《大腕》葬礼迎宾小姐那个镜头吧,一大排的美女,向来宾鞠躬致意之后,还不忘说一句“做女人挺好”,当时我们看着是觉得很搞笑的,但是现在我们在《非诚勿扰2》中看到工作人员敲开秦奋的家门,说“这是秦先生在淘宝网上订购的轮椅”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当初是如何讽刺别人,而现在又是如何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两部电影的对比,真是最大的笑话。

说实话,我们并非不能够接受广告植入,但是需要的是适度,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还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为什么冯导之前的电影虽然也有一些植入广告,争议的声音却没有那么大,因为其至少还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可是这非2,已经不能被称之为电影了,它更象是海南某度假地产广告片+奔驰汽车广告片+剑南春酒广告片+朵唯手机广告片+中国人寿广告片+艾美酒店广告片+海南航空广告片,整个就是一个广告片集锦而已。

这些个品牌用这部电影镜头随意剪辑一下,都能剪出来很不错的广告片,还是大牌来主演的。

想起了《大腕》那段精彩而经典的台词,送给冯导: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

成功电影就是拍什么电影, 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

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 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高!

 5 ) 层层的寓意

导演的寓意是多层次性的,象征符号也是充满了整部电影的.可惜,在制作上匠气太足,形成了一个时时被打断,被分裂的文本(a disruptive text),不是一个非常享受的信息接收过程.神经病院的那段,感觉是冯小刚看过福柯的书后来导的(个人感受,不足为论):那种"理性"与"疯狂"的冲突;那种"审视"与"被审视"的轮转,传达出来的寓意就象福引用帕斯卡的话:"人必然是疯狂的,不疯也许只是疯狂的另一种形式."在精神病院外发生的种种,以及导演着这种种事件的人,难道不是种种形式的疯癫?英达的英语太出乎我意料之外了.之前是知道他在美国进修过,特别是学习了美国的情景剧.但我没料到他的口音能够这么美国,而且自然.看来,演员学语言的确是有天赋的.话说回来,英达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另一层寓意:语言上的接轨并非是真正的接轨.对话,不是简单的语言共通.TYLER这个角色是个定义非常模糊的角色,他并不是一个反东方主义的"赛义德",东方对他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让他质疑已建立起来的,且通过"他者"形象"建立起来的镜像的契机.所谓模糊,是因为他对于东西方的对话架构始终处在隔靴搔痒的位置,这是不是又一个象征着美国激进知识分子的寓意呢?善良的冯小刚还是仁慈地塑造了Yoyo这个角色,一个时时游走在金钱诱惑,市场主导,生存压力和所谓良心,道德,友情,爱情之间的角色.这是寓意着现当今中国吗?

 6 ) 广告疯

这片子以外国佬拍末代皇帝开篇,硬是把披着挥洒白发的高鼻梁蓝眼睛按在了紫禁城里,你得看着红墙金瓦的背景加着白种人看得习惯才行。

皇帝喝着可乐,慈禧嚼着口香糖。

这算什么!

你走在地铁站的换乘通道里,坐在大巴上看着另一辆大巴和你一起等红灯,带上3D眼睛等着看电影,在哪里都能看到广告,有那些酱油和豆豉酱被拍在墙上,也会有某些人物的大头被摁在大巴上,你就眼睁睁看着那些影视明星的门牙被大巴的尾气熏得乌黑也无能为力,只怪广告行业的恶俗。

对于我们这些可爱的观众,抱怨电影植入广告的问题不是才刚开始,纯真的观众实在不会在意导演们和广告商的合作能带来多少收入,我们只会为导演们无奈地把那些酒水品牌的商标刻意放到镜头前还让演员摆正的动作感到排斥,不禁叫嚷:少几个广告会死啊!

《大腕》拍得很棒,它直面的用黑色幽默辱骂着广告商的恶劣,拼接着中英文以讽刺广告和赚钱的钱串子脑袋,你能看到两个秃头挤在一起摔跤,一个操着北京话,叫着:“你大爷的!

”另一个说着外语,叹:“it’s not your business.”还是多嘴说几句:故事说了一个天才的电影导演泰勒假去世,让男主角尤尤给他班葬礼的闹剧,尤尤被泰勒导演授权办自己的葬礼,而且是个喜剧葬礼,于是就忙碌于筹备,其中却发现泰勒没有给尤尤葬礼的费用,而是要他自己承担,尤尤立即崩溃,急中生智,想到狂拉广告赚钱的方法,结果,葬礼从头到尾无处不被广告占满,而泰勒也在这时“复活”,尤尤怕广告商讨债,打击太大,进了精神病院,最后,最后就不能说了,自己看吧。

回头看看广告商和尤尤,那些中国劣质盗版的商家和假冒伪劣的广告商,秉持着不赚钱不干的信条,广告商完全一幅把钱一沓沓地拍在桌子上的煤老板架势,主办方一幅满脑子下着套坑你的嘴脸,双方来回倒钱的过程不亦乐乎,还有那些整天盼着发大水,着大火的记者媒体,全局的人都瞅准了泰勒去世的卖点想大赚一笔,硬是想出来把哀乐以两倍速度演奏成进行曲的馊主意,把广告的份儿赛满泰勒从头到脚,布满整个会场,以至于片中导演冯小刚没憋住气,借葛优的嘴呼唤:你们这样的民族工业趁早破产!

和保护知识产权。

片子最后配上了王菲的《白痴》,就像在嘲笑那些讲排场的主办方,讽中国人操着洋文和中国人谈中国生意只为了装范儿,劝告他们,别脱了裤子放屁!

 7 ) 斯

到了今天,有必要重新回过头再看一遍这个电影,这部冯小刚的巅峰作品。

这是冯小刚第一次尝试摆脱单纯的商业喜剧电影路线,在他的电影中加入严肃主题。

他做的相当成功。

他描绘了一个商业的疯狂的世界,描绘了在这个世界之中难得的还能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追求自己理想的泰勒和尤优。

这部电影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唯一一部成功的黑色喜剧。

除了这个主旨,它流畅的叙事,冷峻的镜头,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

它拍摄于2001年,对那之后的中国话剧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发现,那之后的中国主流文艺话剧都走的是这个路线,黑色喜剧。

可惜的是,它的影响却似乎只停留在了话剧上。

票房的惨败让其他制片商和导演不敢再进行类似尝试,也让冯小刚刚刚涉足就放弃了文艺电影的拍摄,开始了他漫长的摸索。

2001年之后,《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每一部都好像是冯小刚从没有拍过的类型。

频繁地更换创作类型,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每个他拍过的类型他都已经拍到极致了不用拍了,而恰恰相反是因为大概他自己也感觉到,在放弃纯粹的《甲方乙方》一样的喜剧贺岁片并且放弃文艺片的尝试之后,他找不到方向和手感了。

那四部电影几乎一部不如一部。

直到今年的《非诚勿扰》,简直像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拍的。

节奏完全失控,情节混乱不堪,镜头毫无意义,象拍马屁一样地去迎合大众对于经济危机的兴趣,早已忘记了他之前的贺岁电影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迎合,而使讽刺。

这电影他想说这世界诚恳的人太少了,大家都各怀鬼胎。

可他却用不好笑的噱头、世界各地的风景、毫无关联的对白将本来可以用1小时解决的问题拉长成了2个半小时的“东亚国家地理”。

梁笑笑的自杀简直像是在开玩笑。

被打捞起来则更像是在嘲笑观众的智商。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葛优努力的表演,那基本就是一坨屎。

 8 ) 大腕经典台词

1,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儿)大着呢!

没错!

我跟你讲啊,中国现在有两千七百万台DVD ,每一台机器每年消费十张DVD ,每一张DVD我们抽一块钱的版税。

这一块钱乘十是十块钱十乘两千七百万,这就是两亿七千万哪!

两亿七千万!

2,想靠电子商务挣钱的那都是糊涂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

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

靠的就是点击率啊!

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儿直接就卖给下家儿了,我还告诉你啊,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你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八百万到一千万。

多了我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3,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 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 ,二十四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儿,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

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葛优):有那么一家儿疯人院,疯人院病人太多,都是傻子,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人手又不够,院长就想了一个主意:用病人管病人。

每层楼里选一个病人当楼长,当然得选那种神志比较正常的。

于是院长就来到了一楼,他拿着个苹果问他们这是什么?

好多病人摇头。

(关之琳):哎。

(葛优):这时候突然有一个病人举手:“我知道”。

院长说:“你说你说。

”“苹果”。

院长说:“干什么用的?

”“吃的”院长说好你就是一楼的楼长。

(关之琳着急):哎,他们在测试你呀,你不要搞砸啦。

(葛优):院长又来到了二楼,他拿了一个香蕉问病人:“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

”病人都表示不知道,忽然又有一个病人举手;“是香蕉”院长问:“干什么用的?

”“吃的”院长问:“怎么吃啊?

”“剥开吃”“好,你就是二楼的楼长”院长又来到了三楼,他拿了一个…… 那个……有一大喇叭,还有一摇把儿那是……那是什么什么来着?

:“留声机”。

(葛优一拍手):你就是三楼的楼长。

 9 ) 想靠电子商务挣钱的,全都是糊涂蛋!

最近重新看了遍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

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

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

那时候的冯小刚导演,接二连三地推出贺岁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晓得人仰马翻。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经典之作,同样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导演和编剧,搭配着几个非常有特色的演员,才成就这些经典之作。

电影《大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国际大导演泰勒前来中国,希望重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

同时制片方希望把这位国际大导演在中国的工作过程也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

所以聘请了从电影厂下岗的摄影师尤优担任这个职位。

在拍摄过程中,泰勒却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拍摄。

在他看来,贝托鲁奇版的《末代皇帝》拍出来的是西方人喜欢看到的中国的样子,而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他希望能够打破现代人的固执和偏见,真正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末代皇帝。

所以当他问起尤优对皇帝的一生是不是悲剧的时候,典型小市民的尤优直接回答:不是,皇帝有很多女人,一天换一个,全是朝廷养着,不是悲剧;而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才是悲剧。

简单直接,或许这才是中国小老百姓对皇帝真正的看法。

皇帝他老人家锦衣玉食,后宫三千,一生遭遇再惨也不能是悲剧;生活在温饱问题的警戒线上的我们可能才是悲剧。

尤优在电影中就是所有中国小老百姓的代表,下岗、离婚、没钱、唯利是图却又讲究道义;而泰勒正是代表着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重拍《末代皇帝》,正是希望能够修正过去对中国的印象。

随着泰勒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电影公司处于利益考虑用其他不知名导演来代替他完成工作,最后依旧署名泰勒。

一气之下的他,直接昏死过去,并在临死之前交代尤优给他一个“喜剧葬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的一次对话,尤优告诉他在中国年龄过了70岁的老人死去之后,人民称之为“喜丧”,亲朋好友并不会过分伤心,反而举杯相庆。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泰勒理解成一个“喜剧的葬礼”。

担此大任的尤优找到了多年老同学,现在正在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行业的王小柱。

两个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两个人开始策划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

这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本该是个二流子的王小柱在第一次见到泰勒的私人秘书时,却表现得非常正式,西装革履谈吐高贵,颇像国家接待外宾的仪式,连会谈的场地都和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一样。

终于从场地到活动,从出场嘉宾和演出人员都一一策划好,他们却发现泰勒根本没有钱用来办这次葬礼。

骑虎难下的两个人只能亲自到处拉赞助去,却吃力不讨好。

尤优灵机一动,自己拉赞助倒不如让赞助商直接找自己,所以他决定全球直播泰勒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植入广告卖出去。

果然,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开始竞标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上的广告,各个出价不菲。

最后竟演变成以这个葬礼赚钱的程度,泰勒的尸体要穿着一身“标驴”运动装,带着“梅地亚”手表,“杜十娘”纯金项链,左脚穿着“标驴”运动鞋,右脚穿着“铁东尼”皮鞋,带着“杀手牌”太阳镜,并且要露出“硕士伦”隐形眼镜,嘴含“大清神茶”一包,还要躺着一套名牌实木家具上。

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

在竞价拍卖广告时,有一家盗版DVD播放机生产商高价拍得一个广告位,尤优却当场表示竞价无效,因为他们是盗版企业。

一怒之下的尤优直接把这个广告做成“打击盗版,支持正版”的公益广告。

尤优说:用葬礼赚钱,那是出卖自己;用盗版赚钱,那是出卖别人。

终于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在医院中昏迷不醒的泰勒死了,可这时的泰勒却醒过来了。

这场闹剧没了主角自然不了了之,而尤优和王小柱却因为害怕赞助商追债成精神病人。

这家精神病院住着无数个有着“宏大商业计划”的“商人”,分分钟上下几千万。

2亿7000万的音像行业,拿钱砸的网站套现,“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高级房地产公寓开发,这些在当年可能听起来都是笑话,也只有精神病院中的“疯子”才敢说的话,到如今都已经一一变成现实了。

现在看来最搞笑的就是张涵予饰演的“疯子”说的那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全都是糊涂蛋。

马爸爸打脸就问你疼不疼。

当然他所说的拿钱砸网站吸引点击量然后立马套现的方法也让无数人发家致富了。

还有那个4000美金一平的高级公寓 ,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

现如今,普通公寓都要4000美金了,更何况高级公寓甚至别墅。

所以现在再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感觉当年冯小刚要按照电影中所说的去经商,搞不好早成了大富豪了,还在这拍电影?

当然,冯导后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借鉴这部电影。

电影中,在葬礼上植入广告,只要客户给钱,什么都可以。

所以冯导在《非诚勿扰2》中也这么干了一回,整部电影就是一连串广告的集合体。

《非诚勿扰2》电影虽然不太好看,但冯导用现实把《大腕》电影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真是精彩绝伦。

但总的来说,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个靠电子商务挣钱的“糊涂蛋”。

 10 ) 功亏一篑

冯导差一点儿就把自己弄成个公共知识分子了,然而就差了那么一点儿。

无论房地产商的歇斯底里,还是国际名导的温情主义,都显得那样沐猴而冠,那样力不从心。

大团圆的结尾,似乎有几分自我辩护的味道,然而相对于前面某些片段那种卯足了劲儿的力度,这无论如何是功亏一篑。

还需要补钙——中国导演、中国编剧们都需要补钙!

《大腕》短评

只是“李菁的妹妹”那种调侃到极致的套路 但100分钟的电影就一个广告的点还是太单薄了 只有大会堂会见桥段有趣

7分钟前
  • 街头的有为青年
  • 较差

没那欣赏水平。。

10分钟前
  • 悟卍空
  • 较差

冯小刚想学伍迪艾伦,没学出内味儿,又想杂耍 夹私货想把自己的京圈笑话打造成大众口味儿可惜屁味太臭了

15分钟前
  • 三十郎
  • 较差

是我目前看过他最好的片,对文化的解构,对消费主义的讽刺,预言如今都已成真,音乐是三宝的、片尾曲是王菲的、关之琳是还活跃的,连葛优都是有点小帅的,我那会太小对当年人们迎接新世纪的心情已不得而知,但我知道了文化是会走下坡路的,人也一样

17分钟前
  • 田半
  • 力荐

cctv-6

18分钟前
  • 考玛
  • 较差

最可怕的是,喜剧里的东西,多年后基本都实现了。比如说,房价早已超过了四千美金起……

22分钟前
  • 就很能激发人的
  • 力荐

#第四部冯小刚# 令人作呕的典型冯小刚北方段子式油腻低俗喜剧。而且是个纯喜剧也算了,冯裤子还想夹带私货企图深刻一把,批判消费主义什么的,弄的不伦不类,既不搞笑也没深度。然后以他这几年的作风,可以说是自己打自己脸了

27分钟前
  • 你压着我腿毛了
  • 很差

极尽讽刺之能事,遗憾的是结局很烂。

31分钟前
  • H.K.X.L
  • 很差

2021年审慎重看,印象里的屌片变得一般般了,起承转合都在套路里,每个情节点之间的过度还杂而乱,没比现在5分以下电影好到哪里去。男女主角关系也没有任何铺垫,女主角就是现在所说的工具角色了,没有任何自己的性格。台词好,摄影好,美术道具好,片尾曲也好!

32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无才无德无气量,奈何天朝有土壤,投机倒把捞票房,国师巨导美名扬。七条微博喷粪汤,誓为婊子争牌坊,丧心病狂缝小肛,送君一星做狗粮。

33分钟前
  • 白发生
  • 很差

冯导那会儿多么靠谱

35分钟前
  • 袁长庚
  • 推荐

以辛辣的讽刺来批判商业,却又在片尾BMW赞助字幕中拥抱商业。既骂了它还把钱挣了。冯小刚抖尽了机灵来保留自己的血性和愤怒,其后期作品就只剩下拥抱了。这大概是人生的无奈之处:你得全力对抗,才不会被吞噬,所以年轻时多热血,中年后尽显圆滑。

37分钟前
  • Bearkiii
  • 推荐

明显不如前几部了,不够纯粹了,瞎搅合一通的结果

38分钟前
  • 一笑
  • 较差

no money no good今天泰勒先生是真没了

39分钟前
  • lei
  • 力荐

唯一亮点就是在精神病院。

43分钟前
  • 作别灵
  • 较差

很有抱负的讽刺喜剧,也绝对是冯小刚电影中最讲究叙事技巧的一部。泰勒最后拍摄完成的那部电影,几乎可以称得上是1984式的现代商业社会寓言。就是作为一部喜剧片,我怎么感觉有点闷?

44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荒唐之极,一部讽刺植入广告的电影还那么多植入广告。较早的中外合拍片,就是植入广告的代名词。

48分钟前
  • 惊蛰
  • 较差

冯小刚讽刺喜剧集大成之作,且力度是空前的,以及不留余地的输出展现,歇斯底里到了癫狂的地步。虽难免有失真与过火之嫌,但按现在的语境看,这片子的前瞻性与讽刺性几乎都一一得到了反应与预言,这可能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也许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疯子”,清醒的人也不一定正常,因此这样的命题往往都是相对而言的。结尾疯人院那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53分钟前
  • 发条橙
  • 推荐

冯小刚广告套路垃圾电影的启蒙作品

57分钟前
  • 不问鬼神
  • 还行

当年的冯小刚真的很有趣啊。。。

1小时前
  • 余小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