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星
Proxima,天涯比邻星(港),星星知我心(台),妈妈是个太空人(澳)
导演:艾丽斯·威诺古尔
主演:伊娃·格林,马特·狄龙,阿列克谢·法捷耶夫,拉斯·艾丁格,桑德拉·惠勒,格莱戈尔·科林,Zélie Boulant,Trond-Erik Vassal,Nancy Tate,Igor Filippov,Svetlana Nekhoroshikh,Anna S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语言:法语,英语,俄语,德语年份:2019
简介:威诺古尔表示该片就是聚焦宇航员在去往太空执行任务之前的准备工作,“活动正式进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宇航员来说是最难熬的一部分,因为你一旦到了太空中就万事俱备,而在此之前你要与亲属们道别,还要为身体做充足准备来适应环境,是关于你如何将恐惧与疼痛安置于生命之上的概念。我们意图是将其造成一个超级女英雄兼普通母亲的角色,母..详细 >
不好看......
有人会掏钱到这电影院去看这电影吗?
配乐是坂本龙一啊!
擦身体的是碘伏么🙃
要不是绿娃演的就跳过了
亲情记事,整体有些无聊了,临飞逃出基地见一面真的好么?感觉不如登月第一人那样自然。
当妈妈的宇航员,这个切入点太棒了
最后枉顾规定偷跑出隔离区外加擅自进入发射阵地?你以为警戒就是儿戏嘛,又有多少人要为此受处分……我是绿娃粉,但临近片尾的这段编得过于脑残,严重侮辱所有从事航天发射工作的人。一分给绿娃,一分给片尾彩蛋
两个吸引我看的原因,一个是女导演拍女航天员的故事,另一个是绿娃。结果这俩都挺让我失望的。
从《天空中的露西》再到《远漂》,女性与天际的关系是让人着迷和值得探讨的—前者承接孕育人类的重任,后者浩瀚装下了世间万物。比起“征服”与“抱负”,“走近”和“拥抱”好像更加贴合对两者间的互动的形容。电影中一次承载着诸多意义的科研任命,是证明自己在职场叱咤的利器,也同样是击碎家庭关系的助推机。宇航员、母亲、家庭、工作…诸多身份和任务慢慢地影响、成就和伤害了她,在启程前便抛给其最大的难题;她没有在证明什么,而是要完成对自己的允诺。这种细腻沉着的讨论和十分真实的场景拍摄让人信服母女俩的故事,它没有真正升空,却好像已经感受到了她的心境提前完成的触碰。
#2020 BJIFF 08# 8.28 我最喜欢这片子不是因为这片子拍得特好,而是这片子的主题和我以前拍的《离别》最像。离别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存在于不同的形式之中。本片是将母女离别放在了宇航员上天的背景下。同时形成了母亲追求职业发展和照顾女儿形成的冲突对抗。这个冲突也是当代职业女性的困境,没有另一半时,事业和家庭,只能二选一。侧面也提了下女性在男性职业环境中的困难,对抗各种歧视。当然,离别是依恋情感更好地升华,片子最后也落脚到这个点上了。
A / 开头还残留了一些cliche拼贴痕迹,而中段开始便彻底将女性的概念转向生成性的感知挖掘。在对不同影像介质的敏锐调用中,这种极为主动的扩展将日常生活擦拭出陌生的距离(一种大地上的“太空化”),又跨越距离将其包容进角色的身体与记忆(人的官能延展)。最终这种液态的通感在母亲与女儿的目光流动中突破单线的交互关系,在落地与升空之中,爱成为可被凝望所不断流溢播撒的动人呓语——或是喑哑。某种程度上是比《登月第一人》和《星际探索》更自信从容的宇航员题材作品。
如果训练是为了离开地球同时离开你,那我如何享受此刻地心引力和你的爱。约定要和你看火箭,即使在无菌室也要溜出来。世上没有完美的宇航员,也没有完美的母亲。身为母亲,我甚至不算称职。飞出地球很容易,难的是回来。我打包了所有与你有关的回忆飞向宇宙,注定错过所有离开后可以见证你成长的时间。
这不是一个科幻片,所以如果对这个有期待,那就错了。在情感上,我觉得非常有共鸣,平淡却有关怀。导演的镜头很成熟,绿娃的演技我觉得是可以拿奖的那种。
起飞倒数哄睡觉,拉练篝火背首诗,宇航员集训难为亲子关系,为实现对女儿的承诺不惜违规出逃,虽然可以体现母爱之伟大啥的,但某种程度上是如此缺乏职业精神,反而有悖女权主义了吧?最后连东正教神父都出来给宇航员开光也是有点汗啊;故事编得实在不太行
致敬所有女宇航员。最后骏马奔腾真是太好了…带着小马奔跑的马…飙泪。一个takeaway,别生孩子。
挺好的啊!
这b娃儿是狗撵摩托不懂科学,真他妈事多。
是我理解错了么……她在隔离期间偷溜出来,还是在执行任务前一晚,就为了带女儿看火箭?要真是这样的话,把女性刻画成不理智的情感动物,算什么女性叙事电影?
原来宇航员上太空前还要克服这么多心理障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