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介绍,说薛景求在这部片子里演技炸裂,又是一部烧脑神剧,所以兴致勃勃的找来一睹为快。
看完以后拍案叫绝,不单单是为薛景求精湛的演技,也为剧本天才的构思所折服。
很意外这部电影得这么低的分数,看懂剧情的人,应该会打8分以上。
剧中有很多反转,伏笔,很多观众看完后一头雾水,所以写一下我的理解。
(以下有大量剧透)我看的是导演剪辑版,对于上映版不做评述。
最初的情节交代了金炳秀(简称金)由于一次车祸引发了间歇性失忆,并在17年后恶化成阿尔兹海默症。
而在17年前他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连环杀手,17年后另一个神秘的连环杀手又出现在小镇之中。
叙事以金的日记展开,所以整个影片大部分情节都是以金的视角在讲述。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我们展现的是金脑海中的记忆,而金在每次犯病之后记忆就会消失,所以他只能勾勒出他以为的真实。
所以,不能相信你看到的。
解读电影的关键就是从这些不真实的片段中,拼凑真实。
有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还原真实,比如,他杀人的方式,都是锁喉,比如地上的鞋子代表真实在房间里的人(活人)
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下真实,金在童年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家暴,和父亲扭打,并杀死了父亲,在扭打中母亲用电熨斗重创他的头部,(母亲对他下手如此之狠,说明父亲死后也对他百般怨恨)姐姐的是他唯一慰藉,而之后姐姐也自杀离他而去(推测是他在接下来不堪的生活中杀了母亲,导致姐姐自杀,影片并未交代),从此开启了杀戮之旅。
并形成了几种人格,1)第一种人格,向往温情的男孩,2)第二种人格,充满仇恨的伸张正义的杀手(且不说是否正义)3)第二种人格的衍生品,仇视女人的杀手(除了女儿之外)
时间线来到了17年前,此时金已结婚生子,并已经成为一个老道的连环杀手,在发现了妻子出轨之后,愤而杀之,并加重的对女性的仇视,怀疑女儿(恩熙)不是亲生也欲杀之。
回程路上发生车祸,导致头部重创,引发的间歇性失忆,而恰恰因为失忆,让金唤醒了深埋在深处的人性,每次抽搐失忆,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的切换,他第一次抽搐失忆,让他忘记了自己是来杀女儿的(或者说暂时失去了第二种杀戮的人格,切换到了温情的人格),保住了自己的女儿命,并在之后17年间停止了杀戮,(第一次抽搐之后,眼神都变得温柔了起来,第二种人格暂时消失了。
赞一下薛景求的演技!
17年后,回到了叙事的开始,金因为间歇性失忆恶化,发展成老年痴呆,记忆快速衰退,此时已经不能准确记忆刚刚发生的事情,此时小镇上又出现了连环杀人案,金听到新闻播报会快速跑去看自己的鞋底是否有泥,因为他曾经是个杀人犯,担心自己记不住是不是自己杀的。
而真实是他已经无法控制第二种人格,并且第二种人格由另一种形式出现,压抑已久的对女性的仇视爆发,让他变成了专杀女性的连环杀手。
在杀完一个女子之后,和闵泰柱(简称闵)发生了撞车,杀人的记忆快速遗忘,但是闵的形象和杀人紧紧的联系起来,并幻想出闵是凶手的情节(发现尸体,验血,包括闵在赌场杀人都是幻象)
闵知道金告发自己,联想到撞车现场在凶案附近,于是对金展开了调查,并结识了金的女儿,互生情愫。
金知道闵接近女儿,越发认定闵的凶手身份,担心女儿受到威胁,并幻想了闵告知自己验血结果的电话(手机在锅里代表着幻象),以及捆绑自己威胁女儿的记忆。
情急之下把女儿送到姐姐的修道院,而实际姐姐早已自杀,是自己为了保护女儿,把女儿送到了荒宅,并注射了安眠药。
同时,告知了安所长自己的所在,希望安保护自己的女儿,安在来程中闵告诫金就是凶手,安点上了17年前收藏的最后一包香烟,决定把凶手诉之以法,不过被背后的金杀之,闵随后赶到,也被金杀害。
恩熙最后什么都不愿意说,因为她极力阻止父亲未果,并在醒后知道了爱人死去,也知道了父亲的初衷以及病症,所以沉默不语。
老练的杀手本能让金把闵的车和尸体沉于河中,并回到荒宅。
在最后的审讯中,金用支离破碎的记忆和幻象描述了整个他愿意看到的故事,(全剧终。
)解读整个电影,需要拆分金两种不同的人格,第一种人格,善良,温情,甚至有点怯懦,饱受记忆缺失的折磨,第二种人格,嗜血,冷静,精于隐匿罪行,在第二种人格出现的时候,他能记住所有的杀戮。
或者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仅仅是第一种人格。
而当第二种人格消失的时候,可怜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只能努力的拼凑着混乱不堪的记忆,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真实。
还有地上的鞋子反着的鞋子预示着第一种人格,最后把鞋子正过来穿,预示着第二种人格。
电影最后,金再次切换人格,变成了一脸邪恶的杀手。
并交代了所有的真实。
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隐匿了部分信息,所以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甚至你可以简单的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编的,他运用超高的技巧骗过了所有人,从头到尾都在他的策划之中,不过这样就多少缺了点趣味。
以上个人理解供参考,欢迎探讨
首先说一下,这片光靠主演的演技我觉得都不该给7.1分。
内容很紧凑。
其实大部分给低分的针对的都是结尾,其实我也觉得有点突兀,就是认为自己看懂了,然后最后给你来一下觉得自己好像完全成了老年痴呆。
这个结尾,看懂了是神剧,看不懂就是画蛇添足了。
第一次写影评,就是针对结尾,会有剧透,谨慎观看。
以下均为个人观点,勿喷,欢迎一起讨论。
结尾最后那么一下,金拿出的照片却是闵的。
让我完全懵逼。
后来仔细回想一下了一下情节。
有一个情节就是,警察队长说,17年前,烟店的小姑娘被杀之后他就再也不抽烟了。
按照金之前的习惯,杀人都是杀一些对别人有危害的人,为什么会杀一个烟店小姑娘?
这点当时让我有点怀疑。
而且17年前不可能是闵杀的,那时候闵还很小,肯定就是金杀的了。
再次回想,金在回忆17年前最后一次杀人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我为什么要杀她。
”这两个情节串起来就有点意思。
金最后拿出的照片,里面的确实闵。
有的人说,是因为告诉自己要把闵杀了,所以把照片放在里面,我觉得不太合理,这样很可能在失忆阶段把闵当成亲人,这点我觉得说的很勉强。
那么我有个猜想。
最后金拿出照片,是闵的,其实这张照片就是金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
金有双重人格,第一个人格,因为父亲的虐待,专门杀有危害的人。
第二重人格,因为母亲的背叛和妻子的背叛,专门杀女人。
所以金当时小时候是先杀了父亲,结果因为母亲的背叛又杀了母亲。
姐姐受不了上吊自杀。
(这就是为什么姐姐上吊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人)正因为有第二重人格,所以在无意识状态下回掐住自己的女儿。
也真是第二重人格,所以他杀了烟店小姑娘,却不知道“我为什么杀她”,因为在第二重人格杀人最后,他变成了第一重人格。
那么影片中的这个线索也说得通了。
同时,在水库边杀人的那天,巡警有不在场证明,这个也说的通了。
那么一切就说的通了,片中的闵其实只是一个巡警,是女儿的男友。
那么金在第一人格的时候,把自己的女儿交给男友,让男友带她走,为的就是防止第二重人格出现的时候杀了自己的女儿。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在证据确凿,女儿还可以做为人证的情况下,检察官却问他“你为什么杀了巡警闵泰周”总结一下,这片结尾,其实意思就是,金是自己的第一重人格,为了女儿的安全,和第二重人格做斗争。
最后说了一句,他还活着。
意思就是第二重人格并未消除。
我想应该是这个意思才解释的通吧。
其他暂时没想到,欢迎一起讨论。
写两句自己的拙见。
前方剧透预警。
起初刚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也觉得结尾无非是主角金炳寿又一次失忆,忘掉了自己已经杀掉了坏警察。
但后来拉片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解释不通的细节。
首先,结尾检察官给金炳寿出示的日记中写的是闵泰周“这家伙是杀人凶手”,这里显然是在指控闵泰周是杀人凶手。
但是影片中段,为了嫁祸于金炳寿,闵泰周明明已经修改过他的日记,虽然画面里显示的应该不是同一个地方,但按照正常人的做法来分析,闵泰周一定会浏览全部日记,把所有不利于他的指控全部删去,不会删掉一处留着一处,这显然很弱智。
再加上金炳寿会失忆,所以他不会将日记改回之前的内容。
这一点明显的矛盾,让我开始怀疑坏警察闵泰周是否真的存在,是否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
在拉片过程中,注意到一件很重要,影片却没有给出解释的地方。
金炳寿的姐姐为什么会自杀?
在影片中后段的地方,我们得知去当修女的姐姐其实是不存在的,都是金炳寿脑海中产生的幻觉,这一点的真实性通过女儿恩熙的话得到了证实。
而就在这之前,姐姐的幻觉曾经出现在金炳寿的家中抱着弟弟痛哭。
紧跟着下一个镜头给了门口的两双鞋,在这部电影中,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和意象。
而对于剧情的分析,毫无疑问也要从鞋入手。
这里,左边显然是金炳寿的白色运动鞋,右边是姐姐的红鞋。
而影片开头,金炳寿的父亲实施家暴的地方,也有两个镜头给了门口摆放的鞋。
上图是第一个镜头,是在金炳寿回到家之前,此时家中有三个人,父亲、母亲、姐姐。
图片中能看到三双鞋,摆放杂乱,象征着复杂危险的家庭关系。
中间的靴子是父亲的,当时的姐姐应该还是小孩,按理说不会穿的太成熟,所以右边的红鞋应该是母亲的,左边的蓝鞋明显是小码,属于姐姐。
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中间的位置也象征着所谓的“一家之主”。
这一点从下面这张图片也能看得出来。
这张图是第二个鞋的镜头,发生在金炳寿杀死父亲之后。
杀掉了父亲的金炳寿性格开始转变,从之前的懦弱变得更加强势,“一家之主”的位置也留给了唯一剩下的男性成员。
这里能看到鞋的摆放变得很整齐,再加上图中的台词,显然,这一家子开始了一段很和平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是看不出姐姐有任何值得自杀的理由的。
再回到这张图,姐姐抱着弟弟哭时门口的鞋。
姐姐的鞋和多年前母亲的鞋是类似款式的,再加上姐姐近乎于母亲般的拥抱方式,金炳寿显然把姐姐这个形象当做了母亲,而一个成年男性为什么会把不是母亲的人当作母亲,从其身上获取一种类似于母爱的关怀?
原因很简单,金炳寿从小就母爱缺失,没有从真正的母亲得到足够的母爱。
再回到影片开头父亲施暴的段落,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金炳寿刚刚到家,看到家里一团乱,镜头给了一个全景后,马上接金炳寿的第一人称视角。
你可以看到镜头由下到上,扫过散落一地的饭菜,最后停到的是母亲手上拿的一只崭新白色运动鞋,和另一边父亲枕着的另一只沾了泡菜汁的白色运动鞋,根本就没看母亲一眼。
(PS:这里还要说的一点是,日记中所记载的“泡菜汁”显然更像是母亲或姐姐的血迹,而运动鞋应该是父亲用来施暴的工具,是金炳寿的记忆模糊,才把血迹当做了泡菜汁。
)
而在日记中,记载的也是鞋被弄脏和姐姐的瑟瑟发抖。
这里按照正常的逻辑,一定是应该更在乎家暴第一受害者,也就是母亲的安危,而不是一双运动鞋是否被弄脏,而仅仅由于运动鞋被弄脏就杀掉父亲,这个动机显然也不成立。
这里我能想到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金炳寿的记忆在作怪,他的记忆每提到和母亲有关的地方就开始闪烁其词,影片从头到尾提到母亲的地方少得可怜,完全比不上姐姐的戏份,关于母亲之后的交代也几乎没有。
说白了,金炳寿不记得母亲了。
人会失忆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种解释是,选择性失忆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运作,人会本能的忘记潜意识里不愿意想起来的东西,这个东西有可能是对其伤害很深的一件事、一个人。
再回到修女姐姐抱着弟弟那一段,姐姐说的台词是,“就这样总忘掉记忆,会回到15岁之前啊,善良、无比单纯的我弟弟”。
这句话虽出自假想的姐姐之口,但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把说这句话的主体换成母亲。
也就是说,母亲希望儿子回到某个时间点(15岁)之前,这个时间点,不用明说也知道,就是金炳寿杀父之前。
换句话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亲。
结合金炳寿杀父之后的经历,能看出他在杀父后明显性情大变,开始频繁杀人,杀掉那些他认为该死的人,并乐在其中。
这显然与母亲的意愿相悖。
而每天朝夕相处之下,母亲和姐姐有很大概率已经发现了金炳寿杀人这个秘密,而金炳寿后来提到的“我们家开始有了和平”,应该就是从杀父到频繁杀人被母亲发现这一段时间。
前文说母亲希望儿子没杀父,显然不是希望父亲还活着,而是把杀父这件事当成了儿子性格转变的导火索,希望没杀父本质上是希望儿子还是那个“善良、无比单纯”的人。
结合这些分析来看,真正的修女有可能不是姐姐,而是被儿子逼的无可奈何,又不忍心大义灭亲,索性一走了之的母亲。
而姐姐自杀的真正原因,也许就是金炳寿杀人,再加上母亲的离家出走。
金炳寿选择性忘记母亲,也一定和姐姐自杀不无关系。
说到这里再提回坏警察闵泰周,回忆一下他杀人的原始动机是什么?
小时候遭遇家暴,为了保护母亲而杀父,又被母亲用电熨斗烫伤,从此恨所有女人。
再加上两个人的杀人手法都是勒死,这些简直和金炳寿的经历如出一辙。
很难想象编剧会把两个本无关系的角色的过往经历写得一模一样。
而金炳寿17年前终止杀人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因为良心发现或者杀腻味了,而是因为得了老年痴呆,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条件限制了他去杀人,另一种说法,他想杀却不能杀了。
在这样的窘境下,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一个和自己有相同杀人动机的,身处壮年的,身体健康的杀人狂,打破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更加没有道德底线地去杀人。
把自己对母亲的积怨全部发泄到其他女性身上,哪怕是无辜的女性。
只有当发泄的屠刀驾到了自己女儿的头上时,当事人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后面两个人的打斗戏,也可以看做是两个不同人格之间的斗争。
而结尾雪地的戏份,也许就是金炳寿意识到了自己的另一个人格还在身体中觊觎着些什么吧。
《杀人者的记忆法》。
9分。
元新渊编剧、导演,薛景求、金南佶、吴达洙主演作品。
听这部片的大名很久,但竟然一直没看。
大为震撼,绝对神作,尤其是男主薛景求,真的不像是演的,建议查查。
一定先看118分钟的公映版,再看128分钟的导演剪辑版,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两部电影。
当然导演剪辑版更好,更符合逻辑。
薛景求饰演的男主老金少年时饱受家庭暴力,一怒之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而随后又在母亲与姐姐的事情上饱受折磨,从此陷入除恶陷阱,开始不断杀人。
直到一场车祸后才收手。
多年后,老金开始出现老年痴呆症迹象,而小镇竟然又开始出现连环杀人案,作案手法和老金当年一样,这个时候,一个叫闵泰柱的警察走进了老金的生活。
剧情不赘述,因为128分钟版本已经基本解释了一切。
不得不说,薛景求的表演是癫狂的,无论是面对女儿的爱,面对被害者的狠,面对多年兄弟安警官的朴实,还是在臆想闵警官时的疯,都非常深刻,引人入胜!
这种演技,实在太可怕了。
到底是一个连环杀人犯还是两个连环杀人犯,男主用老年痴呆给自己脱罪,警察的身份杀人让我细思极恐,男主的头骨有缺陷更是让人害怕,因为母亲不想他成为杀人犯阻止他伤害了他,他杀了家暴的父亲和害他头部重创的母亲,姐姐自杀他希望姐姐活着。
他自诩正义使者,把杀狗取戒指的、把迷路孩子当奴隶的酗酒流浪汉,把害死一家人的高利贷从业者,还有自己外遇的妻子窦杀了。
当然这些杀人的理由可能都是他编造出来的,毕竟死者不会说话,反驳不了也没办法为自己辩证。
愤怒冲动导致车祸,忘了妻子,只记得女儿,不再杀人,但是肢体习惯杀人,他认出了杀人犯同类,举报,健忘,血迹证据,那个警察频繁出现女儿身边,是谁在作案,录音反转,通过录音记录的真相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何况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口诉,他是杀人犯,他成为警察身份时没有认出女儿,以为自己在斗智斗勇救女儿,实则是女儿身边的危险炸弹,清醒时有保护女儿的父爱,糊涂时就成为杀人如麻的杀人犯。
他的记忆只记得自己想记得或者想幻想的。
恶人自有恶人磨,即使是心里的恶魔,闵泰周还在,因为他还活着,警察已经灭口了,女儿不愿开口。
对于男主的杀人行为和找的借口,还有那些19个受害者,让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具体不记得怎么说了,大概就是意思说一个雕像你刻坏了,你可以慢慢去修改转变,而不是一棒子把雕像打碎,哪你还有什么可以雕的。
觉得自己也干过这种类似的事情,太轻视自己,有时候又太重视自己。
反正人生是一场漫漫修行,总有天你会找到自己。
珍惜当下的自己,至少你还活着,还可以改变。
即使已经过了很多年《杀人者的记忆法》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悬疑榜前三的位置,而且每一次看我都仍然会被编剧的脑洞跟薛景求老师(素媛)那神乎其神的演技所折服,导演真的可以说把悬疑这个电影要素展现的的玲离尽致,每次我看这部电影都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悬疑电影,每一处伏笔照应设计地都那么的巧妙,每一处转折也都那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丝毫不显得突兀和生硬,可以说整部电影没有一段剧情是让我觉得有瑕疵和无聊回到电影本身,这部导演剪辑版解决了所有公映版存在的问题,例如明明在强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结果最后却还是没有交代警察闵泰柱是好是坏,而且用了太多时间渲染父女情深,加上开放式的结尾,让人们整整吐槽了五年,豆瓣评分也只有可怜的7.8分,在悬疑片榜都排不到前一百,但导演剪辑版完美回应了这些问题,最后金炳秀的双重人格的反转让我真的是大收震撼,如果一开始就把导演剪辑版放出来,我真觉得至少前十会有一席之地,因为在我看来那个榜单上很多电影是远不如它的,像《禁闭岛》《看不见的客人》《致命魔术》《第六感》,这些电影我都是觉得出彩的点不多,只能说是比较合格勉强优秀的悬疑电影(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跟我比较喜欢的《致命ID》《蝴蝶效应》《记忆碎片》《盗梦空间》都是有极大的差距我一想不喜欢在悬疑电影上讨论艺术性,不是因为悬疑电影没有艺术,相反我觉得悬疑电影的艺术性是比一些其他类型的电影更高,但因为它披上了悬疑的枷锁,它就必须在这一个方面贡献更多的精力,这就造就了我们很少会关注它悬疑以外的因素
这电影有上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很难严谨地讨论。
但可以从一个最具看点的地方入手:就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男主以为最近的连环杀人案也是自己所为,因为病情导致自己忘记,担心自己这样下去会误杀女儿,准备自杀,但自杀前那一刻得到了关键线索,原来自己是被凶手布局,他需要一边对抗严重的病情一边证明自己的清白(至少是这部分)并惩罚凶手(自己的方式或法律意义上)。
如果电影最后的解释是一切都是主角的幻想、包括不合理的地方。
那有什么意思了?
反正就是大脑有问题,随便想随便编……比如再加一层,这些都是男主的幻想,剧情上可以成立,但很显然,人物大打折扣。
即——过犹不及。
因为我对这类电影早脱敏了,看得时候反而是这样的角度:用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去讲阿尔茨海默症,而不是以阿尔茨海默症来编织一个连环杀人悬疑惊悚片。
所以,我眼中的本片虽然商业元素很浓,但本质上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一样的。
虽然导演借鉴了大量同类型电影,但也确实弄出自己独特的味道出来,出于对创作的尊重,以导演剪辑版来评价的话,后面过于拖沓,反转画蛇添足。
电影想法非常好,但这么拍着实一般,如果让拉斯冯这类导演来拍,上限应该会很高。
男主角,薛景求,把一个老年痴呆患者+内心扭曲的变态+护女心切的父亲+杀人犯,串联起来,丝丝入扣,即便影片没有太多的视觉冲击力、即便剧情和人物一样显得静默,但就是这种“平庸”拉近了我与影片的距离,“真实”而带来的震撼,溢于言表。
薛景求,一个人撑起了整部影片,但不要单纯的认为它是一部犯罪悬疑片,因为它充满了情感,不要单纯的认为它是一部剧情片,因为它充满了疑惑,不要因为你给它单一的定性为某个类型而否定它。
它确实平凡,但又足够震撼。
起立,为薛景求鼓掌!
从一开始就觉得主角和闵警官的人设和对立太明显了,后边会不会有反转,随着剧情推进好像失忆者版的飓风营救,直到最后主角出隧道把穿反的鞋换正,这画面和非常嫌疑犯里主角结尾从瘸子到正常人如出一辙,原来前面的一切都是主角编的,他根本没失忆,阿尔滋海默症也是他给自己的人设,他编造的日记里唯一证明闵警官是连环杀人犯的证据就是录音机,而他恰恰用失忆把整个证据无效化,彻底洗白自己,再配合薛景求的演技,真厉害了。
特别烧脑了
叙事诡计的铺垫过于冗长和乏闷了,回忆的真假近乎于任性,还不如真演两个杀人犯智斗呢。老薛演得是真好
1.这部电影脑洞之清奇,使得它在哪里结尾都是非常精彩的。但是从他俩打起来以后就相当减分,这感觉就像前段时间看的王一博和梁朝伟的打戏,虽然是看得出你们很努力,但是在一部主打悬疑的电影里,你在体力上费尽就让人看着更费劲。2.这部影片展现的阿兹海默症的症状还是很有诚意的,不但记忆会缺失,还会乱,还会错,还会分不清时空甚至现实,家里以前就有老人深受这种痛苦,所以看着还是很有感触的。3.啊这姑娘这一天过的,自己的老爸是杀人魔,自己的男友又是杀人魔,自己的老爸还不是自己的老爸,然后自己还被打了一顿。这都摊上了什么事儿哦。
想拍记忆碎片,结果拍成了致命ID,老年痴呆症患者自己制造多重人格不是什么好故事,相比一级恐惧,非常嫌疑犯差太多了安所长千里送人头还可以解释成是主角虚构的,闵警察怎么也干同样的事儿,人物直接立不住全崩了。徒有虚名!(看的导演剪辑版)
失忆杀手对决缺脑杀手。笑点延迟无感,虚假回忆断片,最后的父女情有点感人,演员表现不错
【2.5】没兴趣去了解所谓更有条理的导演剪辑版是怎样的呈现思路,反正看的剧场版就是一个挺过火的廉价反转爽剧走向,剧本和“高级”二字毫不沾边。
真正的“现实”只有薛景求在养老院配合警察解读他的日记,其余剧情都是其错乱回忆的重组。其实警方对于薛景求就是杀人犯早有定论,但既受限于诉讼时效,更碍于他作为阿尔兹海默症的现状,所以没办法判决他而已。全片最大亮点就是薛景求的表演,薛景求真的是韩国几大资深演技派中选片及表演风格最“疯魔”的一个,堪称“灭绝人性”。崔岷植薛景求韩石圭宋康昊安圣基堪称韩国老一辈国宝级男演员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记忆碎片父女版……
一个人的演技撑起一部电影。。。王千源来试下镜——20180811
“不管以前还是现在,警察都是废物”,本着这个原则,设置了一出“杀人犯对杀人犯”的视觉障碍,迷惑了自己,也迷惑了观众,但当真相揭晓后,不带一丝感情的、发自内心的那一抹坏笑,真切地做到了凶手自己所说的天生坏种,不寒而栗。
我想我永远不会明白,人类为什么会喜欢看韩国电影。
对于真凶的身份设置得扑朔迷离,最后一分钟才揭开谜底。
薛叔的演技完全信得过
中规中矩毫无亮点,薛景求都救不了。剧本不行没办法。这种电影给高分的只能说韩国电影你看的少。
这才是电影,有以往种种的借鉴痕迹,又自成一格,扣人心弦。
非常嫌疑犯一级恐惧第六感…… 故弄玄虚强行反转的叙事线,为了塑造男主的挣扎与破碎以及男二的冷酷与破碎硬要把全片女性角色设计为荡妇和蠢货。
这么好的想法,拍得这么无聊也是不容易。
不是每位导演都叫李沧东,薛这次演的跟傻缺一样,吴达洙就是有人情味儿
有股朴赞郁的味道,老薛同志真的演什么是什么
西巴国的一贯风格,只管开脑洞,不管接不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