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选角很好,能引发观众“又觉得他该死又不愿意他死”的共鸣。
感觉导演和编剧尽力了。
剧本的起伏中规中矩,最后说服全部人的理由的确显示了高瞻远瞩。
宣传阵地不能丢。
功与过能相抵吗?
原作有一段:“为什么敌人的枪林弹雨没有打中黄克功,一个十六岁的女娃把他打入了死牢?
现象是,有些长征过来的干部,自以为对革命有功,高人一等,放纵起来,不愿过艰苦紧张的生活,摆资格,比阔气,讲吃讲穿,铺张浪费,突击恋爱,急着找老婆,这是现象。
本质是,居功自傲。
在井冈山,黄克功敢向一个女人开枪?
”审判长对姜片往事的那段自述看起来不像正常人会讲的话,一种陷入回忆的背台词感觉,生硬得完全不觉得感动而是立刻出戏了……想看斯诺的西行漫记了,黄土和窑洞之间,他感受到了什么呢?
在电影票房吧看了这部片子的影评才找来看的,主要是题材很新奇,没想到我档也会拍这种片子,据说历史上黄克功童鞋很快就承认了的,并不像片子里那样先抵赖后又被查出不是走火,由于军功在身,他有狂的资本,认为不会受到处罚,很多人也想用戴罪立功的说辞来挽救他一命,但是事情闹的太大了,国民党都嘲笑这起桃色凶案,等着看笑话,估计当时老毛的心里也是压力山大,雷经天原本还打算判个死刑,然后让老毛办个特赦,这样就完美收官了,片子中边区的设施简陋到让人发笑的地步,为了这个案件的公开审理,连个装犯人的笼子都要赶制,最后判决死刑的时候,黄克功还在难受中,没想到老毛的信件到了,以为获得特赦,真是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老毛无情的补了一刀,黄克功连喊叫的力气都没有了,心死了,说两点不好的,一是受害者刘茜丑爆了,二是前半段有些晃镜头,本狼历来痛恨晃镜头,想减掉一星的,但是后半段的镜头挺稳,还是给四星吧
丑死人的受害者,找个年轻漂亮的不行吗导演
小妞不知道咱们跟共产国际的关系很恶劣吗
两手准备之一....棺材
两手准备之二.....马
胡耀邦童鞋,为什么你的衣服上用那么多扣子,不浪费么
翻了很多评论都说王凯的脸扭曲了自己的三观,还有说王凯的颜颜是这部电影最大的bug。
首先我的观点是否决这些观点!
我确实是因为王凯才看这部电影的,这点我丝毫不否认。
但是后来我百度了一下黄克功本人也很帅的。
刘茜之所以会拒绝黄克功,是因为性格及观念上的不和。
好吧我承认,这种主旋律电影不是我的菜。
但是我真的有很认真的看这部电影,王凯的演技确实没话说。
电影确实没有很出彩,我确实是个看脸的人,不过我的三观还是很正的。
看完电影后依然很正,谢谢!
#黄克功案件##主旋律电影#此片胜在立意新颖,角度另辟蹊径。
从反面人物的事例去警示世人,而不像那些通篇“红本本”一样描写伟人的角度来歌功颂德。
可见创作者们的态度从最初就是相当用心的,真诚的作品自有他的可爱。
我上一次看这类非大制作主旋律片还要追溯到初中——那时候看#离开雷锋的日子[电影]#,哭了。
离开雷锋的日子,也是另辟蹊径的片子,从雷锋牺牲后,他的战友用一生缅怀他,贯彻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完成自我救赎的角度来写的故事。
主旋律电影最怕的就是 假大空 ,小人物出彩就贵在真实。
戏剧艺术需要的是矛盾来制造故事,在错位中营造气氛。
雷锋是,这部也是。
#黄克功案件#是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少年英雄”沦为“杀人凶手”的可悲故事。
#真人真事#就是创作的基础。
这里的红军英雄不再都是完人,不再都是高大上的存在,他们也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思想斗争。
他们一样会怕死,会哭,会偏袒,会痛苦,会犹豫……像普通的师友,普通的同僚朋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多元素地加入“人性”的真实正是主旋律在慢慢贴近生活的力证。
演员的多元化也丰富者作品的风格气质。
#王凯#的黄克功是惊艳的!
因为他长得太正,太不像一个杀人犯了!
但是正是这个眼睛里闪烁着战狼一般桀骜不逊光芒的“少年英雄”干了最残忍最让人不齿的事——这让人错愕,让人看着他突然流泪突然服软时会忍不住想放过他……但是法不容情!
如果杀人不偿命,那么死者何安?!
所以,摆在审判长面前的一切观众似乎都能感同身受了。
这部的里最重的戏份落在了审判长的演员身上,而那位老师也成功地演出了那份矛盾深刻和不舍决绝。
四两拨千斤——如果王凯演黄克功是铆足了劲拌狠,那么杨老师就是体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浩然感。
劲瘦的两个人在一起,一张一弛,构成了片子最美好也最残忍的画面。
总之就是大家都知道结局的故事,看故事,看演员表演。
值得一试。
#好电影看完要安利##好电影推荐##那些年我们错过的好电影#[/cp]
此案演绎的还是靠谱,基本合情理的。
看到很多太过激烈的评语,忍不住再说点儿:在法制不健全的时候,基本的道德底线、公理、是非观等就是准绳了。
抗大有声誉,工厂、村落、家族、家庭、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声誉; 即便个人不属于任何组织、单位、家族,甚至是孤儿,他至少属于一政府一国家,这些也都有自己的声誉——如果你是这其中的一员,你只要认同你的身份,不管你处于哪一位置,包括事件中对立的双方,你必然会关心关注并积极促使或希望更公正更合理合适的说法与结果。
这应该是正常的啊,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样做,不恰好更公正更明主更文明了么!
我突然好佩服自己啊,不知不觉说了段这么有哲理的话,哈哈
本来想打4星,但总觉得剧本的人物塑造哪里不对。
相对历史真实情况,无论选角还是情节,都有美化凶手,丑化被害人的倾向——不要说形象不重要,假如“凶手”和“死者”经过演员的化妆和表演,人物形象仍然让观众产生“他这么帅这么痴情,这么个女的居然会拒绝他求婚”这样的观感,整个案子还不串味?
虽然这并不影响法律的公正,似乎也能烘托法治精神的神圣不可犯,但总觉得编剧的情感有点奇怪:除一号男主和站在他背后的老毛之外,每个要求杀人偿命判死刑的人物,都被处理得像反派,甚至被害人都被塑造得像反派。
好,姑且就认可编剧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吧,我们谈故事。
这本该是一个突出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矛盾,最终强调程序正义对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的故事,可全部情节的安排,恰恰绕开了这一点,跑去强调了外界关注、民心向悖对一个政党取得和捍卫执政威信的重要性,excuse me?
这是舆论裹挟左右执法部门执法的节奏?
说好的法治精神呢?
看之前就看到弹幕说要注意三观。
因为并不清楚黄克功这个案件,心里还很奇怪,注意什么三观?
随着剧情一点点展开,觉得自己的三观果然歪了。
不谈自带滤镜,客观的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我凯这部电影处理的很到位,性格火爆,目光凌厉,说白了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人,一个普普通通的普通人,有感情有脾气有私欲。
看电影时三观一直在歪,靠着墙回忆美好,坐在那的阴鸷,得知自己会被枪决的绝望,拿起枪自杀而最后又怀着希望,心疼!
洗澡时听说拍完又发烧,心疼!
审判时那些民意代表的话真想一鞋底拍死他们,我凯站在那里的落寞,心疼!
那老大爷字字如血之陈诉,战友们大喊赦免黄克功,他又怀揣希望,心疼!
毛主席的信送到法庭时,我相信黄克功心里一定是在窃喜,随着老雷的最后一个字落下,黄克功的那一滴泪黯然落下却又淡然拭掉,心疼!
可是看完了,我在不停的反思,黄克功到底该不该死?
又去查了资料,害怕电影经过了艺术加工影响判断……我想,真实的黄克功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26岁有如此战功,他一定是自傲的。
和刘茜的恋爱我觉得一定是,一个满腔热血怀揣理想的女学生和一个金戈铁马战功赫赫的抗战英雄。
可能如度娘所说,两个月的交往发觉并不合适,一个追求浪漫,追求精神交往的女学生,可以说,对黄克功只是一种盲目的崇拜。
但是黄克功怎么想的呢?
我想应该是:老子一个红军团级干部,被你个小丫头片子看不上!
其实,经历过战火的军人,尤其是得志的军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类似的想法!
并不是说他们不对,应该说那个战火纷飞,杀人如剁菜的年代,人命真的不值钱!
那个大爷说的很值得反思,我一家都死在日本鬼子手里,找谁偿命?
一个军人最希望的是马革裹尸,这也就有了黄克功请命去前线战场……我觉得从这个角度看,应该给予这个英雄一个军人该有的尊严!
不过,如果站在那个女学生的角度呢?
刘茜,她连自己死亡的方式都无处控诉!
如果我是那个女学生呢?
我是女学生的家属朋友亲人呢?
凭什么你黄克功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你选择去战场?
你杀人之前给她选择了吗?
我想毛主席是爱才的,注意了一下背景1937年!
此事发生以后,在国统区,国民党的喉舌《中央日报》则将其作为“桃色事件”大肆渲染,攻击和污蔑边区政府“封建割据”、“无法无天”、“蹂躏人权”。
这些叫嚣,一时混淆了视听,引起了部分不明真相人士的猜疑和不满。
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边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召开会议,经过慎重讨论,决定将黄克功处以死刑。
这件事被称为“黄克功事件”。
(摘自度娘)别人怎么看不论,我嗅到了一丝政治的气味,一招杀鸡儆猴,或者说,被架到了火上不得不杀,再或者说,一个拿给天下人看的处决,告诉天下人:GD法纪严明!
话说回来,静下心来想这件事,总归是杀人不对,依法判决无可厚非!
若不如此,以后全国的战功英雄都可以杀人以后去战场赎罪了……还好,我三观回来了!
出身不好就注定有罪吗?
那出身好呢,犯了法也可以减免刑罚?
有功的人在法律面前高人一等,这根本不是什么法律,法律要的就是人人平等。
平等,什么是平等?
老师和学生能平等吗?
首长和士兵能平等吗?
战友和敌人能平等吗?
黄克功之所以有恃无恐,敢动枪杀人,就是因为有这个红军法律在保护他。
我承认,黄克功和刘茜在很多方面是无法平等的,但是在法律这架天平上,必须平等。
这就是人民法律的意义。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倒下,或是牺牲在战场上,或是病死在窗前,可是我们并不害怕。
我们依然敢冲到战场的最前面,敢在工作当中耗尽最后的力气。
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后继有人。
他们会接过我们手中的枪,替我们实现我们未完成的革命事业。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赦免了黄克功,还会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参加我们的队伍?
我已经给自己判了三个死刑:放弃优待红军高人一等的旧法令,这是判处我想维护红军荣誉狭隘偏见的死刑;我判黄克功死刑,就是判处了我感情用事的死刑;我解除了等待上司的意见,唯上而定唯命是从的思想,就是判处了我不愿独立审判怕承担责任的死刑。
我们不搞官贵民贱,如果我们宽容了黄克功,共产党就不姓共。
人民就会与我们不共戴天,就会像骂国民党特权腐败一样反对我们。
革命不是我们一代人的事情,如果我们今天不判黄克功死刑,就是判了我们未来的死刑。
在影评里,被法律、正义、平等所带来的震撼让我觉得这些话都不值一提: 王凯演得很好,黄克功的自私、偏执、占有欲。
在监狱里,看似是李兴国在说服他,给他希望,他也了解毛主席,可是求生欲望和夹杂着恃功的自尊心,让他心底总有一次侥幸。
我觉得选角是很好的,刘茜相对普通的长相,黄克功的帅气、英勇,甚至蒙太奇里可以看到两人的暧昧——刘茜不是一个完美受害者。
之前看到很多人吐槽女主角的颜值,王凯的帅气带跑了三观,我真的希望那些只是玩笑话,虽然我感到这是一件严肃、沉重、深刻到甚至不太能接受玩笑的案件。
主席的年轻扮相一开始让我不太适应,似乎还少了一颗痣?
太标准的普通话,我觉得很不适应。
“没内味儿”。
你瞧,法庭上的一呼百应、振臂高呼,是不是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带节奏”呢?
群众代表,是不是就像今天的大V、意见领袖呢?
最后插一句,从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来讲,刘茜的安全意识太差了啊,大晚上单独跟黄克功去荒山野岭先放一边,黄克功掏枪后还继续输出激怒黄克功的语言,从现实上讲,很不提倡啊!
毋庸置疑,黄克功是个传奇人物,黄克功案件在当年也轰动全国。
在当时的年代,黄克功的影响力和90年代的小虎队或者现在的吴尊差不多,几乎是全民偶像。
年轻帅气,枪林弹雨里走过勇猛自不必说,又是将才会带兵就更加难能可贵了,是当时前线少不得的人物,几乎是哪里难啃派他去啃哪里,那个时候勇猛且能带兵会打仗的将领如海底寻珠般珍贵,黄克功也因此深得主席喜爱。
而这次案件,被国民党抓住了小辫子大肆炒作,其实是算准了不会对黄克功怎么样想在棋局上将一军,也使得一场桃色新闻变成一场政治棋局,主席挥泪斩马谡,赢了棋局失了爱将,稳了政局得了民心。
仅仅是一桩案件,却是一场两方将领对弈的棋局。
如果这只是一场桃色新闻,那么要好解决得多,但上升到人命关天,使难以收场。
冲动是魔鬼让这个一代英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话说小情侣吵架撕撕巴巴煸嘴巴子的常见,家庭暴力到武刀弄枪的地步还不太多见,搞对象谈恋爱要死要活要上吊的威胁也常有,但随身带着枪不答应结婚就点射爆头的危险系数还是太大了。
黄克功少年英才意气风发,出身苦寒根红苗正,一身伤疤却也都是军功章一样的见证,被个小资气质的较劲儿小姑娘迷了心窍乃至失了尊严。
那个年代的作为全民偶像的抗战英雄找老婆几乎是指哪儿打哪儿,也是太自信没有让组织说合,而非巴巴地一腔爱恋上赶着捧着给个年芳十六的小姑娘却被扔地上摔八瓣还要穿钉子鞋上去踩两脚,英雄怒发冲冠两枪毙了青春好年华,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直至被捕,黄克功都并没有认为自己会因此失了性命,他觉得自己的对于这场战争乃至整个国家的价值都远远大于一个女学生,而这才是他以为的护身符。
而价值真是可以如此衡量的吗?
功勋可以换人命吗?
在那个内忧外患且法制尚不健全的年代,黄克功用生命的代价做了回答。
数万万百姓等着他来保护,他杀一个人可以原谅吗?
这个当时震惊全国的大案如今被导演搬上大银幕,还原历史,且与时俱进的表达了我党一贯的鲜明观点,那么就是不可原谅。
更难得的是导演在镜头语言及叙事顺序上下足了功夫,把这故事讲得分外好看悬疑十足。
片子没有把笔墨用在儿女情长上,前半部下功夫在悬疑,后半部下功夫在感情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树立并存,使得一部影片即好看又立得住。
正是因为有着对国家的大情,才使得老一辈革命家舍掉了小家的小情,保住了新中国的法制正轨,而这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稳定向前的立国之本。
而在任何时代,这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而黄克功和张灵甫命运的不同,也彰显了两党的价值观与法制的根本不同,也直接导演了两党的命运最终的不同,而这才是一盘棋的棋眼所在。
纯粹为了王凯来看的,片子意外的还算不错。就是挺讽刺的,说是法治,但是最后还是老毛的一封信一锤定音。不过黄克功真长成电影里这样,也就没拒婚这回事儿了吧
明明处处都在树立dang优秀的形象,为什么我还得找ziyuan看!黄克功这个角色真的多面,王凯有时候的几个眼神让我能感觉到这个角色内心深处为自己、有些凶恶的一面。里面的学生形象也真是让我有点觉得黄克功说的话也是有点正确的。审判那场戏有点可怜,导演用王凯的形象真的确实让人有点可怜黄克功。不过也不知道是导演还是编剧的锅,真的除了几个主角的角色塑造的是有点丰满的,其他几个配角尤其是刘倩,塑造的也过于片面了,真的好难看出来她是怎么样,都让我一度怀疑黄克功和她谈恋爱是不是假的诶,不过也真的是有可能她爱上了个东北学生???(黄克功明明根正苗红的好孩子?好吧也不知道后面性格会不会暴躁起来)最后关于法律的讨论有点呵呵。黄克功也真的是为大局而死了。
之前不了解这个案件的相关资料,一开始还很担心是一个传统的主旋律抗日电影,但后面发现并不是,这只是一个外壳,核心的还是关于法律面前是否能否真正做到人人平等?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时刻,故事简单、拍的也很简单,但是确实是一个需要花费胆量才能去开发的故事,放在现在估计题材本身很难通过吧.......
还不错,就是王凯太帅了,而且就算黄克功该死也不能改变女主是个绿茶的事实,完全作死不同情
虽然是主旋律的电影,但是没有什么说教,故事性很强。王凯贡献了极其惊艳的表演,黄克功的偏执和阴翳被他演绎得很到位,河边杀人那场戏真的吓到我了……他用实力证明,他不仅能演正义的使者,反派人物也根本不在话下。
去除主旨,影片在许多方面质量还行,但对正常国家的人来说原本无争议的事情因煽情而变得值得讨论了。
凯凯王颜值太高,故事逻辑就不通了。。。。。。
王凯真是正剧里的颜值担当。以后反派还是不要颜值这么高了,B站上已经是一片三观随枪声崩掉...
为什么要选这种故事,根本不适合拍电影啊,omg
这部凯开演的真的很不错诶,虽然电影还是弥漫着迷之尴尬感…
长这样还需要逼婚吗拜托 真的明白了王凯说的什么叫加了道疤更帅了 她不嫁我嫁啊啊啊啊 无条件给五星
没有叙事能力还拍什么故事片,片中很多一带而过的情节反而应当细细讲述。
我看得目不转睛啊,这要是美国拍估计会拍成拿奥斯卡奖的大片,共产党将领、情杀、破案、庭审、社会舆论的压力……许多吸引人的元素啊。
王凯在黄克功中的表现可谓是一大亮点,眉宇间就把人物亦正亦邪,居功自傲之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主席补了最后一刀
免费被安排看了这样一场电影,男主蛮帅,虽是抗战功臣,情商几乎为负,在感情问题上幼稚到极点,因爱生恨,杀了陕北公学的女学生。审判结果不偏不倚,毛主席的决策还是很正确的。共产党员不能有更高的特权,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如果今天也是这样,那真是极好。
看到王凯的微博推荐看的,挺好看的主旋律电影呀。越来越觉得王凯的眼睛有戏。
王凯在里面简直是全延安的颜值担当……看真实照片黄克功本人也真心不算差,那时候的女青年心理状况不好把握啊!不过依法办事的精神很值得推广,关键是男主从头到尾都没有忏悔过,没觉得自己做错,这点就不符合从宽的条件了!然后,里面各人物的名字,听着都得颤一颤。
这是一部用颜值考验观众三观的电影,导演你把直男癌杀人犯拍的这么帅合适嘛……
槽点有点多。。。容我慢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