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虽然短但是故事很棒,男主表演超级到位,无论是演男一还是女一细节神态都很妥当。
蛮喜欢结尾的,在照相的那一瞬间,我觉得Emma似乎看到了第三人格出现的可能性。
所以细细分析应该是有三重人格:John是第一层,懦弱无力反抗也不想成长,希望安于现状地生活;Emma是第二层,性格内向但想要与别人交流,而且非常具有爱心,渴望家庭,照顾着John的起居饮食,贤妻良母;而第三层人格虽然暂时尚未出现(或者已经出现?
在旅店杀人的那个瞬间),应该是John母亲那样的施虐者人格。
Emma这个人格个性相对于John更为强大,如果没有火车这一事件,或许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变。
但事件发生了之后,在她与别人交往之后,她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这么多事情,于是她消灭了John,想要活得更加精彩。
电影中拉开厚重的窗帘也意味着这一转变。
而故事之所以匆匆结束,就在于Emma这个富有爱心与同情心的女子,担心未来在照顾Jake的过程中,那个可能性的施虐者人格的出现,让Jake遭受到John经历过的童年。
她看到了John曾经经历过的一生,感受到了John的痛苦,于是她匆忙地送走Jake,把自己封闭回了那个厚重的壳子里面。
整部片子无论是John还是Emma(虽然他们是同一个人)的个性分析下来都是个性十分善良的人,但却遭受到了童年由John母亲带来的恶从而悲惨地活着。
细究下来,实在可惜。
相框住的童年 用快门拍下框住瞬间,将世间那一刻美好抓住。
而象征美好回忆的相框却是我一生走不出的门,木框牢牢困住了里头的自我。
自我分裂出的性格,最终以同样方式杀死了童年的我。
约翰是个穿着大人外衣的孩子。
长大的约翰依旧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与童年的小约翰无异。
与陌生人交谈时面部表情是紧绷的状态,嘴巴下意识抿嘴,对应约翰母亲对约翰的要求“别跟陌生人说话”突出了这一个人的紧张和恐惧,以及不敢说话的特征,,以及母亲不断的斥责所造成的影响相契合。
使他遇见熟人习惯称呼太太或先生而不是直呼其名,“落实母亲不让和陌生人说话的要求”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眼神闪躲,行为拘谨,低头不敢与人对视。
成年的约翰即使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会把巧克力和棒球卡分开装、在院子打开棒球卡盒、吃巧克力都会下意识往向母亲的窗户,那都是小时候就养成的习惯。
那藏在木板地底下棒球卡盒是约翰对童年仅存的记忆。
那份仅存的童年记忆,也只能藏匿于木板底下,见不到光明,藏匿在阴冷的角落。
表明即使长大了母亲不在了,约翰依旧摆脱不了母亲的阴影。
那个挂着轮胎秋千的湖畔三次出现暗示约翰不同处境。
约翰在湖边会解开领带、衬衫的扣子、外套扔到一边,这里是约翰最舒适的空间、是他的秘密基地更是避风港,是他唯一能感到安心地方。
约翰在湖边的光线是变化的,第一次约翰在湖边的光线是柔和不刺眼,采用早上八九点的太阳。
表明约翰的处境是好的,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第二次约翰在湖边的光线是刺眼的,采用正午的太阳光线照射刺眼,正午的光线就像小镇所有人注意力都放在约翰的身上,会让约翰感受到不适,同时增加了一个扔石头的行动,体现出来他无论如何,他似乎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不知所措,会让约翰表现忧郁惆怅。
第三次约翰在湖边间,采用落日六到七点的夕阳光,这样的一个时间段的变化会导致光线的变化,这是导演刻意而为之的,造成视觉上的观感的不同。
表明约翰感觉到自己的那个主权已经被极度冒犯了,但是他又不知道该跟谁说,无助的心理。
艾玛的出现来自对于母亲的依赖。
母亲的去世给约翰造成巨大的打击,约翰便分裂出一个理想中温柔母亲形象——艾玛来照顾他。
最开始的艾玛穿着家庭主妇样式的服饰,搭配上温婉的外表散发出母亲形象,照顾约翰像小时候那样喜欢并照顾约翰。
艾玛身上还是带有约翰的影子的:艾玛开门拿报纸都是极其小心的,习惯性的将家里面的窗帘全都拉上、当有外来者在这个家的时候,她明明作为这个家的主人,但是她是在不断的去选择退让然后倚靠在墙面,这样去体现出她内心的恐惧。
表明这个女人她没有接触过外界是长期独居,有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常年紧闭让光线是整体的光线色调是暗淡光线表现出昏暗,给人一种压抑和封闭的感觉。
加上家具陈旧,营造出一种贫困和孤独的氛围。
房子用色呈深色。
房子的墙面呈暗紫色,然后后面的那个粉色。
光影之下呈现的这种暗红色,给观众带来压迫感和压抑感。
小镇上用色比较浅如天蓝色呈现一种轻松有活力。
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色彩视觉差。
艾玛总是从窗帘背后多次偷窥外界都显得那么谨小慎微。
但她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眼神透露出对孩子的渴望。
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都成为艾玛走出去,艾玛性格转变的动机。
火车失控事件打破了这段关系的平衡。
艾玛暴露在人群之中,预示两个人格以火车事件为切口开始争夺。
影片反复出现时钟镜头,出现了五次。
前面两次的时间定格在八点十五成为艾玛和约翰人格转变的约定时间后面三次的镜头时钟的时间超过了八点十五暗示艾玛开始打破两个人格间平衡,艾玛开始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占据属于约翰的时间,艾玛享受约翰的早餐表明艾玛的人格向约翰少年时期的母亲转变。
开始向母亲专制的一面靠拢,也向约翰提出了“不要跟任何人说话”的要求,开始束缚翰。
当玛吉带着雅各布出现在艾玛面前是,艾玛的眼神中透露出了母性的光芒。
当他们出门,响起了快速的鼓点又逐渐变的尖锐,象征着艾玛心中萌生出一个想法——得到这个孩子。
通过玛姬家里的光线打在人的脸上去表现人的内心状态、侧面光影会容易去塑造出这个人的善恶之面。
当了解到这是约翰的孩子时,开始找渠道去了解领养孩子流程。
回到家中的艾玛。
走上楼梯,音乐开始变得沉重,光线阴森。
艾玛迈进了约翰母亲的房间,母亲的房间里落满了灰尘,母亲死后就再也没有人进去过,里面排满了约翰童年的照片,那些都是约翰被相框困住童年的真实写照。
艾玛躺在床上入睡,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照顾约翰的妻子形象转换成约翰青年母亲的形象。
约翰只想安静的活着,不想被小镇的聚光灯照射到他身上。
但火车事件打破他生活的宁静,他用木板钉起被火车冲破的栅栏、找人拆解火车。
拒绝他人在他家庭院举行政治活动。
他只是想恢复生活以往的宁静,不愿被人打扰。
但约翰想法与艾玛的想法相反,成为两个人争夺主格的主要动机。
而当发现艾玛要对雅各布下手时他终究还是坐不住了,想带他女友还有他的那个孩子离开那个孔雀镇,摆脱艾玛的控制,去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不想艾玛夺走玛姬的孩子不希望让雅各布也被框在相框之中。
开始反抗艾玛的侵蚀,当他收到行长夫人送给她他的相框时,约翰随手砸掉,表明约翰不愿再次想起痛苦的回忆。
然而幼稚的他敌不过她的“母亲”。
约翰为了不被艾玛控制呆在湖边。
展现的光线完全暗了,没有任何细微光芒表明约翰已经跌入谷底了,只有在湖边是远离他家的地方,是他唯一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一个地方。
是约翰内心无助的外化。
他为了不让自己变回艾玛,一个人焦虑的蜷缩在湖边那颗大树底下。
他清空了所有关于艾玛的东西和收拾行李,来到了一家宾馆。
打开行李箱却是艾玛的服饰。
导演没有用两个人格相互对话表明两个人的争夺,而是用演员精确的肢体表演去向观众展示,艾玛格完全侵蚀了约翰的人格,简单而高效表明约翰消失了。
最终艾玛得偿所愿收养了雅各布。
她给雅各布穿上了西装,打起了领带。
一切就如同当年约翰那样,拿起了相机给他拍照时,约翰以往悲惨的童年的记忆开始闪回,母亲的房间,树下的秋千摇摇欲坠,小孩的呼救声,溺水的声音…艾玛心里的良知被唤起,她决定不在重蹈覆辙约翰悲惨童年。
让玛吉带着孩子离开,门关上的那一刻花园响起了掌声。
艾玛紧锁房门,望着窗外,深呼吸几次后,坐在窗前拉紧窗帘偷窥外面,与影片开头重新对应。
对孩子的过度控制会导致孩子锁在木框里,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肉体上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
孩子需要通过一生去治愈童年的不幸,而这种不幸往往会伴随着他的下一代继续的循环往复发展下去形成一个闭环,不如解开孩子的枷锁,还给孩子一片平静的湖。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
john的女性人格emma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他死去母亲的翻版。
每日每日,早起做好饭,收拾好一切,给john以家人般的照顾的是emma。
john出外工作,回到家看到emma的字条,一切是那么的协调。
还有john背着emma私藏的私房钱。
这样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协调看着与幸福的家庭万般相似。
直到火车头开进了他家的院子,emma暴露在了众人的眼前。
比起真正受到惊吓的emma,john似乎更加的怯弱,紧张与不安让人产生奇怪的联想。
再到maggie出现,这个john母亲付钱给john“长大”的妓女,带着与年幼的john长得一模一样的jack出现在他们家,试图以几年前的温情以及私生子作为筹码来要钱。
john惊恐不安,上楼去换上了女装,让emma武装自己,去和maggie谈。
这里实在太巧妙,同为女人,看似更能理解maggi的窘迫,却更易拒绝maggi的请求。
emma和maggie,虚幻和现实,冷漠和温情。
maggie的出现让emma的欲望更加强大。
作为一个男人,john很软弱。
作为一个女人,emma很强硬。
这样一种深深烙印在生命中的阴阳失衡使得john走向了毁灭。
最后一个镜头,作为emma削去了john的眉毛,各种柔美的女性笑容展露无遗。
但是谁又能肯定说emma赢得了这场战争呢?
他童年受母亲的影响,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立认知的能力和社交能力。
母亲的强压让他的意志只是母亲意志的转移。
导致母亲的意志一直存在在潜意识里,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母亲去世他无法适应主导意识的消失,分裂出自己的妻子。
在薄弱的自我意志和母亲灌输的意志的对抗中,自我意志败下阵来。
遂母亲意志占据了他的身体。
最后母亲的意志希望通过小孩子继续延续下去,但是自我意志做出了最后的抗争。
结尾母亲意志主导精神却无法延续。
《爱玛》是一本小说,大致上是讲一个本来热衷于帮闲忙的女人差点把自己的幸福都帮掉了。
《孔雀镇》是一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本来不存在的女人从入世到出世的经历。
本片中的Emma显然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也明白幸福掌握在谁手里,她也恰好有能力保卫她的幸福。
影片开始于一个忙碌的早晨,不同于《秘窗》层层剥茧最后才揭晓真相,影片把真相早早地摆了出来,让看客们将john的小秘密了然于心,看着以苏珊大妈为首的镇民们乐呵呵地调侃:靠,男女都分不清!
艾斯沃斯将婴儿依恋划分成三个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很明显john无可选择地在第三种依恋中开始了生命历程:他无法忍受任何一次和母亲的短暂分离,但当和母亲在一起时又反抗与其接触。
现实情况是,无论是病态还是常态,一旦个体适应了固定的生存模式,还是比较怡然自得的,但一旦情况失去原有的平衡,一切就不同了,john不是《CM》里的变态连环杀手,他没有把母亲的尸体留在枕边,靠蚕食幻想和实现妄想刺激度日,他只是在没有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创造了一位新朋友——Emma。
他们过着朝八晚五的规律生活,各自在平行世界里悠然见南山。
火车头闯进院子这等奇事的发生本身就意味着故事的虚构性,这不是什么真人真事改编或者大喜大悲的民间传说,就像john常常玩的打水漂的游戏,这是个对世界没多大影响的涟漪罢了。
Emma见人是迟早的事,在这么大阵仗中现身倒是出乎意料,前面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入世到出世的故事,Emma睁开眼的那一刻便是她的入世,顺便一提的是,本片的侧重点并不在于john的病态挣扎,片中二人的正面交流非常局限,仅john在9号房间打开行李那一幕最为深刻,影片把重点集中在Emma身上,john的戏份反而相对减弱。
Emma的入世多少有一点被动的成分,意料不到的出场后,苏珊大妈一句:but you are your own women提醒了她原来我是可以走出家门的。
接下去事情就走向混沌了。
先是政治家的集会邀请,然后是Maggie的出现。
Emma越来越觉得john之于自己不再是甜蜜的早餐提醒,而是午夜十二点令人扫兴的钟声。
于是她设计了精彩的剧本然后付诸实施,结果是皆大欢喜,政治家得到乐集会,maggie也离开了孔雀镇,Emma顺利驱逐了john。
片中一个很明显的象征画面是伫立在一片田野中的房子,它应该是指john,最后一次画面中只剩下绿油油一片田地,房子消失了,这个画面就出现在john被烧死的那个晚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john主体人格已经丧失了。
但是为什么Emma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有的生活轨道呢,因为一个作为前提的事实仍然存在——一个大家早就知道的真相:john=Emma。
她的入世一早就注定了以出世结尾。
无论Emma的表现与john如何不同,对待邻居太太和蔼可亲,说话简单利索,甚至性别都与john截然不同,这一切都掩盖不了他们是一体的这件事。
在大多数情况下,Emma是关怀着john的,她温情的煮早餐,收拾屋子,发现john的铁罐默不作声,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母亲的房间而不是自己的,包括最后的放生,都是典型的john的特质,放生时她说的话甚至和john一分不差。
原来,这只是Emma和john平淡生活的一次插曲,而已。
两个主线人格,在生活日复一日的规律作息中有序维持着John的生活和内心秩序。
因为一个不可撤销的意外,规律的生活被打破了,这也让John陷入了恐慌。
随之而来的是Emma意外的走出了房子,看到了更多的人和事,也开始发挥这个人格的影响力。
Emma如此强的存在感进一步让John陷入更深的恐慌。
Emma一直想要一个孩子,她看到John小时候的照片,忍不住想要一个一样的小孩。
而John最大的恐惧就是让自己的经历在其他孩子身上重现。
John本能的对Emma要孩子的动机持怀疑态度,他认为Emma会让一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再次重演。
John努力的阻止一切,可是Emma技高一筹。
两个人格拼的你死我活,而在这个水火不容的紧急时刻,Emma想要孩子的强烈愿望最终让她出现了进化。
此时出现的Emma进化版人格Emma PRO,成为了合理解决所有人格冲突的唯一路径。
John要把所有的钱给Maggie,让Maggie离开,Emma想要Maggie留下来。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John成为Maggie,那么钱就自然而然可以留在自己手里,Maggie也可以留下来了。
Emma PRO 告诉那个男人,自己的名字是Maggie,也是为了合理化与John之间的冲突。
Emma PRO的进化是全方位的,她可以使用John的社会身份,使用John的嗓音,也可以使用Emma的社交功能,Emma PRO整合了一部分John的记忆和人格。
Emma PRO刮掉了眉毛,画上了更细的眉毛,这已经让John没有“回来”的可能了。
Emma PRO使用谋略“杀死”了一个男人,让John社会性死亡。
并且最终让竞选活动在后院举办。
影片最后,Emma PRO鬼使神差的让孩子拿着同样的玩具,拍了一张同样的照片时,John的回忆闪现。
在我们都担心故事出现恐怖循环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了Emma PRO原来是一个善良的人格。
她不仅曾经在生活上照顾John,她也真正的关心John。
她让Maggie带着钱,带着孩子离开。
她担心一切重演,她理解了John,也进一步整合了John的记忆。
这部电影讲述一个严重创伤的解离型人格,如何逐渐整合的过程。
很悲伤,也很感人,因为即使John被如此残暴的对待,他的心中依然有爱,他在救赎孩子,也在救赎过去的自己。
以前看过的精神分裂的影片,都是把精神分裂,这一最具爆炸性的信息雪藏到片尾最后一分钟,尽管之前情节中有许多隐秘性的细枝末节在暗示着结尾的可能性,但故事中的冲突和发展却将观众引领到结局的反方向。
这种最后一分钟霎那间恍然大悟的震撼效果,与其说是导演故弄玄虚、别出心裁的表现手法,倒不如说是商业要素和艺术效果的有机嫁接。
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真相最后一分钟大揭密”是导演们屡试不爽的良药,更是让观众无条件买单的无敌法宝。
无论是具有精神分裂题材教科书之称的《精神病患者》,还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搏击俱乐部》,抑或分裂达人《致命ID》,皆是如此。
而电影《孔雀镇》却采用了与以上影片截然不同的拍摄理念,反其道而行,在片首十分钟就交代了主人公的分裂性格,以直白坦露的镜头语言,浓郁的文艺基调,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饱受母亲变态之爱的悲催形象。
此片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切入方式,对我等备受精分大片智商考验后思考及视觉倍感疲倦一族来说,无异于一股清新的空气,他独特的气息吸引我毫无警惕地轻松看下去。
主人公约翰由于长期生活在母亲的变态之爱中,尽管已经成年,但心理甚至生理还远没成长起来,或者说潜意识里他一直在自我压抑这种成长,当母亲死亡后,生活失去了重心,那个一贯颐气指使的人没了,生活的惯性戛然而止,脆弱和怯懦的个性使他妥协于现实。
于是,“在妈妈死后,我认识了艾玛”,也就是说,在他母亲死后,他精神分裂成两种人格,一个是原来的自己,另一个就是负责他饮食起居的艾玛。
显然,艾玛身上有着母亲性格的投射,对约翰体贴入微的关爱,显示了母亲爱之深的一面;对约翰强硬的口气和自我主张的行径,则暴露了母亲暴戾变态的专制嘴脸。
而对于约翰来说,这种专制恰好是他软弱无主见个性的保护伞,他希望在艾玛的“照顾”下,规律而温馨的日子能一天天过下去。
然而艾玛却不受约翰控制,那个工于心计的“女人”俨然母亲的灵魂附体,这显然是约翰预料之外的,生活的规律被打破,艾玛的强势让约翰手足无措,一个思考和社交能力依然滞留在童年的人,挣扎抗争的结果只有死亡。
通常受虐者逃避痛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爱上施虐者,另一种是变成施虐者。
本片主人公和《精神病患者》的男主一样,都选择了后者。
片中约翰精神分裂成两种人格,最初各自行事,双方的记忆和思考各自独立互不干涉,但凭借潜意识的了解和感知,能预见对方行为的目的,后来分裂出的性格逐渐占据强势地位,弱势性格逐渐模糊消亡,且弱势性格的一方已对强势性格造成某种困扰,所以弱势性格势必被除去。
影片中艾玛用约翰的男中音打电话,以及约翰以艾玛的社交手段揶揄上司的时候,表明艾玛的强势性格已然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说两种性格已经合二为一,这也是他决定杀死另外一个性格的开始。
本片的主人公约翰由爱尔兰男星斯里安-墨菲饰演,消瘦的形体和精致的五官,再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一个亦男亦女的变态形象演绎的入木三分。
他之于本片,就像盖-皮尔斯之于《记忆碎片》,克里斯蒂安-贝尔之于《机械师》,完全一个人的表演撑起全片。
因《朱诺》一炮走红的艾伦-佩姬在片中也有不错的表现,但在斯里安-墨菲的气场下,就显得有些不温不火。
故事中有些细节引起我一探究竟的兴趣,镇长太太对于儿子的死亡讳莫如深,还有她把鞋排放整齐的情节都让我联想到约翰的母亲,是否镇长太太也是个具有虐爱变态倾向的母亲?
儿子14岁的死亡是否缘于青春期对于母亲专制之爱的叛逆行为?
影片结尾时艾玛给小男孩拍照和打开标有约翰玩具的箱子的镜头,也让我联想到约翰的母亲是不是也跟艾玛一样,是变态分裂后的产物,约翰跟那个险些被收养的小男孩一样,只是一个供她寻找自己人生乐趣的玩具。
该片整体感觉文艺有余,惊悚不足,导演对于结尾的处理有些过于匆忙和粗暴,作为精神分裂这种绝望灰暗的题材,个人以为还是把绝望和灰暗进行到底更好一些,影片的震撼效果也更强烈,对观众的触动也就更深广。
故事一开始还是挺有意思的。
John从小受到母亲的虐待,直到一年前他妈妈终于结束了伟大的虐恋事业,撒手人间。
但是John妈人走了,余威仍在。
John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平衡内心的痛苦,逃避施虐的痛苦通常有两种选择,爱上施虐者,或者变成施虐者。
鉴于John妈以死,John只能选择后者,于是他分裂出了一个叫做Emma的女性人格,代替他的母亲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从那以后,John开始了他愉快和谐的精神分裂生活。
每天早上他化身Emma,开始做早餐,然后在8点15分,Emma变回John吃掉自己所做的早餐,背着Emma盘算一下自己的私房钱。
下班后,John在公园内惬意地荡一会子秋千,享受一下私人世界,晚上回家睡觉。
男主外,女主内。
Emma做家务,John赚外快,其乐融融。
直到有一天,这平静的小日子被一个火车头打破。
(不要怀疑,真是Bloody火车头阿)飘逸的地方来了,当Emma在家愉快的晒衣服的时候,一辆脱轨的火车撞入他家的后院,当场撞飞了Emma。
群众观光团闻风赶到,目击了女装的Emma。
(还活着,被火车头撞飞居然还活着!
毫发无伤!
)然后一致认为Emma是John背着大家娶进门的媳妇。
Emma落荒而逃,回屋换回John,然后精神恍惚的去上班。
John和Emma一致认为院子里的火车头是个麻烦,让他们随时面临着暴露的危险。
但是由于铁路运营部门的效率低下,那个火车头还的得在院子里呆个两三天。
John还没有盘算好怎么将Emma的事搪塞过去,好死不死这个时候镇长和镇长夫人大早上来到他家。
把正在做早饭的Emma撞个现行。
原来镇长要利用这个火车头做政治斗争工具,准备在他家开后院围着火车头开大会。
拖走火车头的计划也无限期拖延。
于是乎,John这个平凡的精神分裂者也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故事到这里可是吊足了我胃口,我以为我会看到一部充满怪诞情节和政治讽刺,香艳又刺激的心理恐怖片儿。
但是我错了,剧情随后的走向就十分寡淡了。
大致是Emma想领养一个小John,而把John人格给勒杀了,里人格代替了表人格,却又后悔不已,于是放小John一条生路。
最后以Emma宅在家里偷窥外面的世界为结尾。
没有Emma香艳戏,没有Emma虐童戏,没有EmmaXEllen,SusanXEmma,SusanXJohn诸如此类各种配对戏,没有床戏,没有双重人格现形戏。
这些显而易见的爆点,全部都被回避了,不待这么讲故事的阿!
同样令人失望的一老一小两个戏骨,Susan和Ellen,这部戏里她们的角色太单薄,使她们用华丽的演技演绎了两个CPU角色。
Susan一直在风情万种的说:你能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么?
Emma同意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了!
John同意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了么?
Ellen一直在楚楚可怜的说:John能给我点钱么?
John说要给我钱的!
John给我钱的话我就要!
模式单一目的明确。
故事讲的不精彩,却也有细腻的地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震撼人心。
Emma为了勒杀John,在镜前剃掉自己的眉毛。
John俊俏的眉毛如叹息般滑落,同时Emma眼中显现了决意,一种拥抱病态自我而放弃懦弱自我的决意。
这种病态的坚强让人心也隐隐作痛。
豆瓣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多古怪的片都有人能看出好来。
这部我没挖掘出来,坐等高人救场。
偶尔看到预告片,期待了好几个月,一直以为是比较偏门所以下不到,后来发现翻译成《孔雀镇》我一直找的是《孔雀城》。
对多重人格很感兴趣,之前看的《致命ID》要精巧的多,但是多重人格始终没有在现实世界碰面,而且所有故事发生在人格世界不免有种“做梦”的感觉。
《孔雀镇》的精彩在于他们在现实世界正面交锋,并且以某种方式真正的终结了对方。
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想,她知道自己仅仅是创造出来的么?
还是根本不自觉。
到最后看来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存在不过是自己身体里的另一个灵魂,只是不确定知道对方都做过什么。
艾玛后来甚至能假冒对方,真是太有意思了。
想看那本《二十四重人格》
一点也不惊悚和恐怖,谁给了它惊悚的标签!?
过着不尽如人意的压抑的生活的男主角,分裂出女性人格,但依然自闭而矛盾着,因为可悲的是无论哪个人格都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而只是为了和自己的较劲,停留在童年的阴影。
男主角扮女装能扮到如此,且为了电影牺牲眉毛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剧情实在是少了点跌宕起伏的激情,扑朔迷离倒是有,可惜也不是步步为营揭露谜底的快感,而是不知所谓的平淡。
ending弱掉 剔除眉毛的情节蛮好
恐怖片不像恐怖片,悬疑片不像悬疑片,浪费了艾伦佩吉,墨菲的女装扮相也太假。
这才是人格分裂,不要随便说自己有人格分裂了,因为全世界到目前发现且证实是人格分裂的案例不超过100例,如果你说过你人格分裂那只是你蛋痛!!!
刘著
Cillian Murphy 的女装扮相很不错
精神病吧,自己又是丈夫又是妻子的,不漏馅才奇怪呢,没看懂片子到底要讲什么
演员演技真的太棒!
人格分裂的题材都拍烂了。最后选择了女性身份真是明智啊,比男性身份美貌多了=w=
竭力逃出,但怎奈是个死循环!Peac0ck.2010.DVDRip.XviD-GFW
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片子里有很多符号。比如照片,玩具,巧克力。最好的是剃掉眉毛的情节。说明完全性放弃男性身份。
整个就是一人格分裂啊自从火车出轨了生活也出轨了于是里人格杀死表人格。
啊……我热爱这片儿。
瞧瞧这张怪异的脸,是多喜欢演女人。
设定意味深长。多重性格,人格分裂的两个人总是极度冲突,一个会想毁掉另外一个。尽管他只是要一个安静的生活,从小母亲留下的阴影还是让他崩溃分裂。要说这个什么墨菲吧真是一看就是演变态的料,他做正常人的话我还真看不下去!
看过,除了片名就没其它映像了
我一直偏好這類型電影,多出來的人格,本格拼死維護自己不被抹殺,自救時的驚險,然而這部電影的約翰活得太可憐,結局是非我所希望,但是這還是最好的。
故事没什么...
有种诡异的美,Cillian Murphy 的女装扮相实在是太美了,看他那娇小的身材。。
CM扮女人的时候销魂死了,连声线都是细细的,那一幕他着女装用男声打电话的戏让我佩服他到了极点。这真不是一般的好演员,为了CM也要给四星。EP反倒没有让人印象很深刻。ps.某些SB做自己看过电影的Tag能不能别那么剧透,为别人着想一下会死啊!
变装前后,明显能看出来是一个人啊,你如果不相信这个设定,整部电影都是垃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