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为什么善良软弱的人总被别人压制压制压制呢?就在于他总会为别人控制住自己的真心,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最后导致没有个人目标和尊严. 大卫最后终于在万人面前守住了自己的目标,不停地为之抗争,最后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求婚,真是祝福他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反思造成自己柔弱的根源,为什么不愿意"直面惨淡的人生",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愤怒,不要为外物所打扰. 生活中的大卫一直为了升迁工作碌碌,忍受着老板的情绪剥削,真的从来没有把情绪爆发出来,他只是絮絮道道地自己压抑自己,自己控制自己.他为了讨好老板,为他端茶倒水,做一切琐碎的小事,就连自己的工作成果被窃取了,他还是什么都不说. 剧情很巧妙地安排了大卫一直被环境所扰,明明起因不是在他,他只是很轻微地犯下一点错误,后果就被无限放大,以致于他三次进法庭,在最后一次进法庭的时候,他终于将自己的情绪爆发出来了. 中间的三个阶段的治疗,第一个阶段,让他自己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情绪,就出现了在上班高峰,主干道,临时停车下来唱"西城故事",用这个方法让他达到不受外物影响的,自我调整情绪的后果,当然这个阶段的最后一点是让他直面更真实的同性恋生活(不怎么好描述);第二阶段,先用勾引美女的过程去证明他的吸引力,带回自信,然后用他女友的电话刺激大卫的情绪,让他蕴量愤怒的情绪,随后在回来的路上找到曾经羞辱过他,并将这个阴影一直留在他心中的小学同学,通过与同学的正面情绪碰撞,舒缓了他内心的压力,解决了这个心理问题的根源;最后一个阶段,就是用他对女友的爱,逼迫他直面自己的爱,大胆直接十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对女友求婚,同时也在众人面前与女友大胆KISS,放在以前,他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其实,这个治疗过程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目标),不被其他事物干扰,创造自己的情绪环境(所以敢于在桥上唱歌,最后还唱出了感情),清楚说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奔向自己的目标--成功. 简单说到这里,这个片子真的很不错,愿大家都克服自己的心理阴影,最后走向成功.
看完这不电影以后我觉得由种淋漓尽致的感觉,实在是太爆笑了.电影中有一句话我印象也很深刻,我们应该区分什么是unheaithy anger什么是right anger.还有Body带着Daff去和尚庙里找那个小时候欺侮过Daff的那个人算帐的时候也很爆笑.总之这部电影真的很有幽默感,尤其是Daff的对白.Adam Sandler总是很擅长面无表情的讲一些很好笑的话.心情不好的人强烈建议看一下这部电影.结尾很出人意料哦.
愤怒管理,一开始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原以为是告诉人不要发脾气,控制自己的脾气,但是看到最后,才明白,不是不要发脾气,而是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该生气的时候就是要生气,该表达的时候就是要表达!
想想中国人几十年的教育,说什么公道自在人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委曲求全,这些词语都与人性相悖,如果想活的快乐一点,就是要学会say yes and say no。
作为妈妈,想到的就是如何教我的孩子,希望我的孩子在和朋友相处时在社会打拼时,能一直明确自己想要的。
车厘子/文Temper's the one thing you can't get rid of, by losing it.脾气是一种发了就收不回的东西。
——《愤怒管理》(Anger Management),20031昨晚去餐厅吃饭,问服务员有没有宝宝椅,服务员很干脆地回答没有。
见我不甘心,服务员解释道,我们一共四张宝宝椅,今天有宴席,还有两张在楼上。
我另找一位美女服务员询问,美女很干脆地回答有,并说片刻便送过来。
果然,片刻之后,美女就将宝宝椅送到。
前服务员这时跑过来,拿出一张意见卡,说:您对我有什么意见,可以写在这张卡上,也可以到前台投诉。
我有点莫名其妙,全过程也就跟前服务员说了一句话,目的也很简单,只是想让孩子有个独立的座椅,以便自己能轻轻松松地吃顿饭而已,怎么就被人误解为恶意了呢?
哈尼说,你应该庆幸他只是叫你投诉,而不是直接往你头上泼火锅汤。
2这位服务员让我想起了我的前任老板。
那时,我不幸小产,跟老板请了两星期病假。
病假虽批准了,但工作还得照做,组稿、写稿、审稿,常常弄到半夜,体力不支,加上小产之后身心俱痛,那两个星期的工作简直比上班还痛苦无穷倍。
同事送稿子来时告诉我,老板某天突然去到我办公室,当着全体同事的面,对着我的办公椅,破口大骂,大意是,我到底还想不想上班了,不上班就不要占着电脑不用,不如给新来的实习生,叨叨叨。
具体原话有多难听,我就不加赘述了,以免有辱诸位视听。
我是问心无愧的。
实情他是知道的,假是他亲口批准的,工作我一项不落照做了。
对着我的空座椅发这么一通火,这是要做给谁看?
休完假后,像没事发生一样继续回去上班,却发现当月工资除去该扣除的,莫名其妙被多扣了500大洋。
我问老板这500扣款有何说法,他说,没有任何说法,我不高兴就扣了。
然后,我辞职了。
这份工作是我梦寐以求,并花费了前半生的努力才最终追求得来的,辞职后,发现那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一个决定。
我该做什么呢?
责骂老板无理无情?
跟他对骂一场?
或是演绎得更加受伤一点,像个小白兔一样控诉这个恶意满满的世界?
工作中,我一向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因为是自己一直以来梦想的工作,我一直告诫自己,为了梦想,一切都值得,只要能让我好好工作,我什么都可以不计较。
所以入职初始,老板无端克扣工资,我忍;不签合同不买保险,我忍;无故撤掉我谈下的广告,我忍;不明理由地拿下我邀约的记者的稿件,我忍;全社春游,独独撇下我们这个团队,我忍;我编著的书,他署名,我忍……无可忍。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为什么我这样善良又勤奋的人会受到老板的剥削和压制?
看了电影《愤怒管理》,我懂了。
3《愤怒管理》讲述的就是我的故事。
主人公大卫为了升迁,工作碌碌。
为了讨好老板,替他端茶倒水,做一切琐碎小事,自己的设计成果被老板窃取,他还是忍受着老板的情绪剥削,什么也不说,絮絮叨叨地压抑自己,控制自己。
大卫的心理医生巴迪说:这世上有两种愤怒的人。
一种是外爆型愤怒,一种是内爆型愤怒。
外爆型是那种因为收银员不收他们的优惠券就对收银员大吼大叫的人,内爆型是那个成天默默不说话,最后持枪扫射店里的每一个人的收银员。
你就是那名收银员。
大卫辩解:我应该是躲在冷冻食品区拨报警电话的个人。
无论是外爆型愤怒,还是内爆型愤怒,这两种人在性格上都极为敏感,容易把周围人的微小的动作看做成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前者的表现是拳脚相向暴粗口,发泄完之后就没事。
后者则是每次都把愤怒压抑在心头,表情上会变得扭曲不自然,直到某一天某个导火线导致人格大厦瞬间崩塌,身体犹如脱缰的野马,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力。
外爆型愤怒人格在执行肢体攻击时立即释放了压力,这也就给环境发出了一个信号,环境中的其它个体可以从这个信号中得到信息,在冲突中理解了对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的不安全感。
但是对于内爆型愤怒人格来说,长期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泄压手段大多是幻想,导致注意力低下,异常敏感,让外人觉得不可捉摸,难以相处,无法理解。
对于一个愤怒型的人来说,人际关系会陷入一边混乱,他的防御攻击和恐惧紧张威胁着周遭环境的每一个个体的安全感。
当一个外爆型愤怒人格遇上一个内爆型愤怒人格的时候,就是我的前任老板和我的相处模式。
4大卫第一次上愤怒管理课时,巴迪问了大卫一个问题:你是谁?
大卫说:我是一家大型宠物用品公司的文书。
巴迪说:我不想知道你的工作,只想知道你是谁?
大卫说:我是个好人,我喜欢打网球。
巴迪说:我不想了解你的爱好,只需告诉我你是谁。
大卫说:那你说我是谁?
巴迪说:你想让别人告诉你你是谁?
巴迪从大卫的吞吞吐吐中大概了解到他的性格弱点和对自我认识的障碍。
工作只是一个身份。
如果换了工作,那么“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了?
是好人还是坏人,只是自己的一个身份认同,爱好也只是一个看待自己的角度。
我们之所以受苦的根源,都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总是为了迎合别人压抑自己的真心,违背自己的意愿行事,不敢说出自己的愤怒,最后导致失去个人目标和尊严。
我们到底是谁?
又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了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
张德芬曾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过:“记住——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
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往内看。
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
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的难看,让我们心怀怨忿或是心存恐惧。
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
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富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5反思了自己柔弱的根源,就应该直面惨淡的人生,守住目标,并为之抗争到底。
我是从自己的梦想工作辞职了,可我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没停止过,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前任老板回头再找我回去复工时,我“呵呵”两个字回答了他。
至于那位没有拿来宝宝椅,并主动要求我投诉他的服务员,我想他该看看《愤怒管理》了,我真的只是想轻轻松松吃顿饭而已。
以特殊的方式治疗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和羞辱.治疗师有句话说的挺有道理:有种愤怒,会让人时不时的发火.还有种愤怒,从不发泄,但最后却会杀人.所以适当的宣泄,适当的表达,都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生活.
从“初恋50次”到的“别惹佐汉”,ADAM的片子我看了不少。
昨天又加上了这部ANGER MANAGEMENT。
电影本身不想多说了,典型的ADAM风格,今天我只想说说ADAM.虽然他的喜剧有的人看来很低俗或者低级,但是从他的电影想表达的含义来看,他一直是在很用心的拍电影,用他自己的方式。
还有就是,他电影里有几个配角好像一直就没有换过。
最典型的就是那个龙套男John Turturro hehe,好多ADAM的片子他都会来插一脚。
变形金刚里面他一出来我就想笑,前些天看金钱本色又看到他了,哈哈,真是演了好多年配角了。
电影《愤怒管理》采用了一种情绪管理及相关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在电影的片名就已经告诉了观众。
“愤怒管理”,是治疗主人公戴维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谓愤怒管理,就是指如何去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愤怒情绪。
在影片里戴维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极易发脾气,愤怒。
所以女朋友则找到了情绪管理大师德夫帮助自己的男朋友改变这一心理障碍。
德夫采取了跟随治疗,带着戴维走遍所有可以去的地方,使用了3个阶段来为戴维进行治疗,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所有安排的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治疗的一部分。
只有当事者被蒙在鼓里。
第一阶段,是让戴维学会如何表达愤怒,因为愤怒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反应,通常是因为感到不公或无法接受的挫折而引起的。
无论情绪是忍耐,还是一触即发。
在情绪管理中,愤怒都是一种红色警报。
当然戴维是内爆型的愤怒,在第一阶段德夫则想让他演变为外爆型。
因为内爆型的愤怒若一味的压抑愤怒则会极其容易产生心理机能障碍。
就好比早些年时那个马加爵,忍无可忍,走到杀人的地步。
这就是内爆型的愤怒,极其危险。
所以在影片中,德夫时不时的就会去挑逗戴维,让他学会发怒,学会发泄,学会愤怒在什么时间爆发才是对的,什么时间不应作出反应。
这样一来就可以令身心健康起来。
第二阶段,就是开始要学会如何自我控制愤怒了。
当在第一阶段德夫让戴维学会了怎么去发泄情绪,怎么反应愤怒后。
就要开始教她该如何收放自如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只会对愤怒做出反应,而不懂得怎么去控制。
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定时炸弹了。
所以德夫开始让戴维知道“我为什么要愤怒,这样做值得吗?
这样做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从而达到自我安慰的情绪管理。
也就是说让愤怒消失在萌芽的阶段。
就像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德夫带着戴维去酒吧时,鼓励并煽动戴维与酒吧里的一位美女搭讪。
很自然的第一次失败了。
戴维没有了自信心,沮丧的回到座位上时,德夫教了他一套话,再次煽动他前去搭讪。
这次成功搭讪后发现德夫不见了。
在这个时候戴维没有愤怒,而是抱怨了。
在这里可以很好的发现戴维开始渐渐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镜头一转,来到了美女的家中,美女因为觉得戴维耍自己把他赶了出去。
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戴维还没有那么愤怒,只是骂了几句就离开了。
但是当他来到德夫家时,听到德夫说自己女朋友来过电话并且告诉自己的女朋友,自己跟别人去约会了的时候。
影片给戴维来了一个特写,可以看出他脸部表情开始有愤怒的抽搐。
直到德夫再一次激怒他时,他彻底爆发了。
但是德夫却笑了。
并且还恭喜他可以进行第三阶段的治疗了。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戴维已经开始学会愤怒该在哪种时间作出怎样的反应。
说到第三阶段,在电影里的确有点虐心了。
因为这一段是治疗的最后阶段,至关重要的情感矫正。
当德夫开始建议他跟自己女朋友分开一段时间时,他真的提了出来。
但是却发现跟自己女朋友在一起的是德夫时,那愤怒又开始了。
几年感情的女友,瞬间被人占有。
多年感情化为灰烬时,是谁也无法接受的。
所以因为冲动的愤怒,戴维被法庭颁布了一项禁令。
这就是错误愤怒反应的结果。
当他在法院门口看到德夫并没有真正受伤时,他顿时感觉自己被欺骗了,但这时他的情绪管理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他没有愤怒,而是开始计划如何追回自己的女朋友。
这也就是全片的最高潮的部分。
在运动会上大声的表白。
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
这就是最后的阶段,情感矫正。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棒的关于心理治疗的喜剧电影。
在影片里没有太多的说教,更多的是把心理治疗方法直接表演出来,让观众更容易看懂,理解。
德夫针对戴维的治疗,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以怒制怒,该怒则怒。
影评人:龚翔
这部电影是一部喜剧。
剧情虽然有些荒诞,但是却融入了一个心理学道理。
正如Buddy医生(尼科尔森饰演)说的,情绪不正常的人有两类:如果两种人分别在杂货店和店员发生争执,一种会当即与店员发生激烈冲突,而另一类则看上去会忍气吞声,但是隔天会用枪将商店里的所有店员杀死。
有的人会当即用愤怒去发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有的人则总是将愤怒累积在自己心里,最终导致崩溃。
崩溃也有两种,一种自我破坏,例如自杀,而一种则是对社会和环境的破坏,例如那个杀死32个校友和老师的韩国人。
片名Anger Management,片如其名。
片子不错,让我看到了我自己有的时候。
对人也会和和气气,但是在大城市有的时候自己不知为何就会感觉很压抑,从而会有间歇性震怒!!!
人的确应该学会管理自己从情绪,坦荡荡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少一些不必要的小谎言。
自己的小理论往往都不一定对的。
还是相信科学,相信老爸。
他们说的很多都是对的。
我发现我越来越听爸爸的话了!!
一开始看不懂,看些影评慢慢感受到了。
说的是一个自己压抑自己的人,在飞机上提出合理的要求却被空姐忽略,压抑自己然后被欺负;在职场上辛苦多年却被老板无视,压抑自己然后被欺负;女朋友被别人骗走了,终于不压抑自己了,但方法又没用对。
其实这样活着很压抑,好在有人拯救了他~(PS:其实导演想表达挺多,但拍出的影片确实差点。
人别一直压抑自己,愤怒是要控制,却不是完全没有,有时不是自己的错你怪自己,在心理学上也是病)
亚当桑德勒!
低俗的搞笑
烂片,特别结局为结局而结局
生气的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着别人大嚷大叫的,另一种是保持沉默一直忍耐直到某天爆发出来把周围人都杀光的,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第二种人。这部片子讲的就是一个心理学医生如何正确疏导患者的愤怒情绪,看似搞笑却基于严谨的心理学治疗手段,值得一看。
就没见尼科尔森演过几个情绪正常的角色
虽然亚当桑德勒如此让我没有眼缘,但为了老杰克还是看了。整个故事根本就说不通啊,刚开始男主就莫名其妙被设计了,他并没有愤怒啊!而且老杰克演的这个人到最后更像是婚庆公司的,有点无聊。
2010.3.26.下载:太逗了这片儿,里面的人都特可爱,那只大胖猫还很加菲,那小眼神儿啊~适合我最近的心情。
又是一部美式SB个人主义的片子
好吧,结尾那里实在太烂
16th September 2007,@my temporary dorm 204,CCTV6
But he is right about one thing, I was an angry guy, mainly angry at myself.
老实说,我并没看到预期的两个男人吵架的火爆场景,毕竟JACK气场上面还是压倒了Adam。总体来说是不错的片子,笑点不太高但是还是蛮轻松的一部剧。没看到最后我一直都觉得这男主角蛮正常的,估计是因为我本身也需要Anger Management了~哈哈哈~觉得有点小拖,小遗憾。
愤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泄型,一种是压抑型,发泄属于外放,瞬间爆发,压抑属于内忍,长期隐忍。电影中的亚当属于压抑型的愤怒,敢怒不敢言,造成了自己的愤怒无处发泄和排解,扭曲了自己的性格和信心,影响了生活和工作。其实,适当的发泄可以疏导情绪,请适当的愤怒吧!
adam还是不错的,jack也没那么讨厌了
没有搞明白
真发生那些事,不生气还是人吗
开头感觉有点烂,不过后来还是有点意思的。
最后一段很赞啊。
姓逗,叫逗你玩。
尼克森真是个魅力无限的老头。这种千篇一律的喜剧让亚当演总是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