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总是被编剧一改再改,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正如《聊斋志异•侠女篇》,化为娈童的白狐变成剧中上了月芙肉身的白狐。
不仅让同性恋元素淡出屏幕,还牵出另外三段情爱和纠葛。
一段是温文尔雅的千金小姐月芙和顾生,二人因病相识,在顾生讲故事哄月芙喝药的日子里,彼此互生情愫,若故事顺延下去发展,恐怕落入穷大夫和富小姐为争取爱情而抗争的故事俗套之中。
第二段便是附着在命垂一线的月芙上的白狐和她单相思的顾生。
白狐一开始觊觎顾生的俊朗外表,加以亲近和迷惑。
但我相信,这本来只关乎外表的花痴情最终变成了一份爱情,不然白狐也不会为顾生舍弃百年真身,甘愿附着在一凡人女子上(此处情节可斟酌,之前白狐也是上了月芙肉身,真身都没事。
有一种可能,白狐说谎)。
只可惜狐性不改,为得爱郎曾想伤害顾母,最后关头胁迫爱郎。
还有一段,便是月芙的生母和生父。
母亲被父亲伤害后,下了一个关联女儿的诅咒。
这恰恰因为这诅咒,才有了月芙喝药听故事,遇见顾生相缠绵。
这又回到了第一段情。
也正恰恰因为月芙病重,才逼迫月芙生父向白狐求救,才有了第二段情。
这三段可谓相关相连,互为因果。
而当观众为这其中剪不断的复杂关系看得如痴如醉之时,编剧才开始慢慢诉说蒲松龄所写的侠女正文。
不得不感叹,如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已不止于传统的单线叙事发展脉络。
他们经过无数次视觉上的小清新和重口味的洗礼和冲击,倘若情节不复杂错综,不曲折离奇,不双线三线进行,都难以调到众口都基本满意的高度。
于是,侠女这故事便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插曲中顺叙讲下去。
侠女慕娥,从小爱女扮男装,好习武惩恶,虽容貌清灵可人,却无一丝闺女姿态。
由一开始无忧无虑地帮捕头父亲和青梅竹马无愧抓采花贼,到后来眼睁睁看着她的亲人一个个被奸人所害——先是父亲和无愧,而后是母亲和二娘——一个活泼爱笑的女孩几日之间变成不苟言笑、一心寻仇的孤女。
而正是这样一个集悲剧和侠气于一身的女子,和男主角顾生之间的爱情最让我耿耿于怀。
慕娥对顾生的爱,来自于上山采药的相伴,来自于顾生初见女扮男装的慕娥却不拆穿其身份的特别。
谁知日后为月芙和顾生天天当信鸽,当红娘,她把这份小女生的好感埋在心内,铸于剑中。
练剑之时,心绪紊乱,往日种种,竟浮眼前。
无奈命运弄人,当慕娥心中充满了报仇和悲痛时,再遇顾生,眼中已毫无昔日小女生见到初恋那种闪烁之意和强掩饰之行。
最后,为了不愿逼迫顾生和她成亲,用一颗还魂丹成全顾生和月芙,只留下儿子,独自离去,给观众留下敬佩和唏嘘。
当日林间饯行,慕娥一句,“你知道慕娥对你的心思吗?
”直率而诚恳,久久难忘。
而我认为,顾生对慕娥是有真感情的。
这份感情是在月芙死后、二人重逢开始。
一开始,顾生只是同情慕娥而已,只想着救济当日这位相识的可怜人。
可是后来,顾生不仅对医治慕娥母分文不取,而且送柴送铁棍,有事找慕娥商量,送木偶逗其开心,声称生死之交是也。
直到有一天,顾生喝醉,反复思索花木兰居军营多年没被揭穿之理,又重提当日初见一眼识破慕娥女儿身,得出慕娥是个美人胚子的结论。
又到了后来,顾生说“对不起,我喝多了。
”“我会负责的,我不是个始乱终弃的人。
”“从此顾郎会好好待你,安心养胎吧。
”看到这里,难怪慕娥会误认为顾生对自己没有爱,只有愧疚和逼迫。
然而顾生那一次冲口而出,“难道这些天我为你做的事,你都没有看见吗?
”是的,慕娥没有看见,那复仇之刀已经明晃晃地挡住慕娥看到儿女私情了,她没有时间,也没有胆量好好地感受他人的关怀。
顾生最后阴差阳错,帮助慕娥铲除奸人,其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无不表现出对慕娥(不仅仅是慕娥腹中胎儿)的关爱。
几年后,当他听到月芙说慕娥离去,是因为不想顾生为了胎儿而不情愿成亲时,他说这的确是慕娥的性格。
这一份了解,与当初一眼识破女儿身的了解,可谓进一步,从外表到性格。
也许,顾生对慕娥,一直都是了解的;而慕娥对顾生,只有误解和成全。
不可否认,顾生对慕娥爱得不够深。
但这不能以那些才子佳人的小说定位,说什么顾生朝三暮四,月芙死了又爱另一个,说什么顾生爱得不深,不肯舍弃一切觅慕娥。
我们对懦弱书生和勇敢女子的刻版印象烙印太深,以至于我们总在苛责一切变心,期盼一颗不顾一切的真心,唯爱情至上。
蒲松龄笔下的顾生对侠女百般依恋,甜言爱语,可也没有舍弃一切的决绝。
家有老母,怎可说舍弃就舍弃?
男子本爱温柔女,他和月芙的爱情顺理成章,月芙死后,因和慕娥出生入死,暗生情愫也顺理成章,这份爱因为前者的轰轰烈烈,而难以全身心投入,也是顺理成章。
若我生为顾生,恐怕也不过如此。
也许,是因为慕娥和顾生的爱不完整,才愈发使我深刻。
也许,是因为钦羡慕娥那一身侠女气质,佩服慕娥离去的豁达和洒脱,才让我对此念念不忘,萦绕心间。
辛十四娘的演员和情节,是最为网友欣赏的。
可弱水三千,为何我偏偏只取那一瓢饮?
冲着刘诗诗去看了一遍《辛十四娘》,第一感觉就是,辛十四娘这个形象被刘诗诗演绎得真好,一袭白衣,一头盘发,虽为狐妖,却仙气十足,仅仅20岁的刘诗诗,简直把这个形象给演活了。
这部作品取材于《聊斋志异》的《辛十四娘》篇,基本沿袭了原作品的剧情走势,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确实比原作品更显得有血有肉。
电视剧讲述了狐妖辛十四娘经历了人世的情爱磨难以后,除掉恶魔,最终得道成仙的故事。
十四娘在铲除豺狼妖的过程中与男主冯生相识相爱,却又接连遭遇磨难,一家姐妹都惨遭毒手,最后甚至还遭到了自己的爱人的背叛。
善良的十四娘,终究还是原谅了冯生和无知的村民,虽然最终得道成仙,但是,其中的痛苦又有谁能体会呢,当自己的善心都被人们所误解,当自己最信任的丈夫都犹豫不决,只有阿禄一个人还在默默的支持她。
男主冯生,是典型的古代书生形象,很有才华,但是在关键时刻却显得十分懦弱,过于在意礼法与封建家长的看法,以致于都蒙蔽了自己的内心,不敢维护自己的爱妻。
并且由于他的交友不慎,最终带来灾祸。
不过,可圈可点的是,冯生的专情确实是一大亮点。
他不同普通人一般把妖看作害人之物,更能逾越人妖界限,爱上十四娘,确实难得。
剧中另外两位配角的形象也非常鲜明,尽管妖媚却大胆泼辣,做事果断的胡媚,以及看似懦弱胆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阿禄,尽管她们戏份不多,却也在剧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部电视剧歌颂了几位机智勇敢,形象各异的女性,在《辛十四娘》这一篇里,十四娘的善良勇敢,无私奉献,让刘诗诗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作品依然宣扬的是惩恶扬善,歌颂美好的爱情。
最后冯生和十四娘虽然不能白首,但是他们的故事却足以让观者所动。
如春自白1宦娘已死,如春苟活。
他有未完的心愿,双亲在世,孝心未尽,陪他们走完最后一段,便随宦娘而去!
原来,如春父母是父母,宦娘父母不是父母。
父母走了,但他知道,他过的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就此死去,九泉之下何脸面见父母?
活着也是一种孝心。
宦娘只有如春,如春还有戏班。
重新振作起来!
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戏曲。
宦娘看到也会为此欣慰吧?
还有那个,在最堕落最颓废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的女孩。
组成一个并不相爱但绝对幸福的家庭。
况且,也不一定就没有爱情吧?
只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想起你,独自落泪。
你说走就走,可知留下的人最是痛苦。
也曾想过一走了之,随你而去。
但想到父母的心愿,还有良弓和孩子。
只能背负双份的痛苦生不如死的活着…许多年后,与孙子说起这样的往事,依然会热泪盈眶吧?
2忽而,阴风阵阵,尘起烛灭3宦娘,你比我更决绝。
但你相信,我没负你;我没死,完全是生命本能的挣扎的不可抗力所致。
为什么后来我也没死?
人是复杂的,我当时被感性情绪左右了。
人活着总是有希望的。
但谁又知道活着比死去更痛苦呢!
4宦娘,你听我解释…
原因很简单,小时侯看“聊斋”的印象太深刻了,即使这片子一点也不恐怖,还漂亮得很,也很唯美浪漫,但是我还是经常做噩梦,与片子却无任何关系。
看完之后,却再也没有做噩梦了,不知道为什么了。
最喜欢辛十四娘,既古典又现代,漂亮得古典,追求很现代,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女孩子。
有人说,“聊斋”里的狐妖很像现在的女白领,呵呵!
白领们,加油吧,那时恭维啊!
这部聊斋奇女子讲述的都是一些鬼呀神呀,妖啊的故事。
都是以一个个女孩子为主题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刘诗诗所扮演的辛十四娘这一段。
这一段讲述的是老狐狸生了很多年轻美貌的女儿,其中以辛,十四娘最为,漂亮也最心善,总想着有一天可以得道成仙。
他也确确实实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可就是难以成功,最后和一个喜欢他的男子成亲了,我本来以为他们最后的结局会是真心相爱,白头偕老。
虽然说最后的结局跟我所想的有些出入。
但是这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他得到成仙了,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这部聊斋奇女子可以说算得上是聊斋系列当中我最喜欢的一部了,因为本身就是个女孩子,所以对这种故事比较有兴趣一些,聊斋奇女子讲述的跟以往的聊斋故事差不多,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而这个就是有所不同的,就是在里面每一个故事里面都围绕着一个女孩子为主角。
最喜欢的就是里面刘诗诗所扮演的辛十四娘。
这一章节。
可能是因为比较喜欢刘诗诗的原因吧,对这一章节是比较情有独钟的。
觉得刘诗诗在里面演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狐狸精,而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子。
当然了,最后的结局他也的确成为了一位仙子。
感觉这个的时候,唐人的作品简直就是巅峰,尤其是这个聊斋奇女子,我特别喜欢看,就是聊斋一系列的。
最喜欢这一部里面的辛14娘。
就是感觉这个时候刘诗诗特别漂亮,而且特别仙,这个剧情我也比较喜欢。
感觉就是这个时候的唐人制作的简直是巅峰。
要故事有故事,要情节与情节,而且那时候的服道化,还有演员选的都就是很好。
以下评论是之前在度娘空间自娱自乐的,终于在豆瓣安家,就搬过来撑下场面,免得最后被人说是水军 =============以下是原文照搬的分割线================2007年8月19日 话说,因为上学的缘故已经很久不看电视剧。
但放假回家了,电视上又有播,所以就看了很多人很看好的《聊斋奇女子之连城》。
说实在,从唐人上一辑《聊斋》开始,我就已经做好要不把《聊斋奇女子》当蒲松龄的《聊斋》看的心理准备。
如是的,我还是坚持看了《连城》。
当我渐渐对《连城》有些厌倦的时候,它居然让我哭了。
今天看到第六集,乔生的义父顾伯伯往生那一幕,看着一个可爱可亲的老伯就这样离开人世了,很是伤感。
尽管我知道他死后并不悲惨,然而他去了,所以我还是哭了。
本来我不是很想动笔写《连城》的评论,因为网上对它的赞誉太多。
然而其实《连城》并没有网友评价的那么好,想是写评的人都是剧中某些演员的粉丝,如是爱屋及乌罢了。
我承认,唐人的两辑《聊斋》系列制作的确颇为精良,但是我对剧组始终要顶着“原著 蒲松龄”的帽子感到极度不适。
因为编剧对于原著的改编实在太大了,虽然就改编后故事而言却有一定看点,然而改编后《聊斋》原著的精神和精髓确实改变了。
算了,既然说一早做好心理准备,我也不再说什么原著了。
说说我看《连城》前六集的一些看法。
首先,编剧为了制造换肉事件,两位史小姐几乎同时患上了要吃情郎肉才能治愈的怪病。
我说,这得病的前因后果太莫名其妙了吧。
好象只要爱上了乔生并遭挫折后都会得这个病……剧中的处理确实不好,纯粹为剧情服务的情节。
很早之前看网友评论中大大赞赏的传说中连城与乔生的“琴箫合奏”果然就是承接上一部唐人《聊斋》中用过的配乐。
这段配乐在上一辑唐人《聊斋》中已经用过多遍,尤其是在《阿宝》这个故事中。
很多阿宝和孙子楚一起呆在桃花丛中的时候用的都是这段配乐。
而且所谓“琴箫”,其实还是被唐人剧组误导后的“筝笛”罢了,剧中根本没有出现过所谓的“琴”和“箫”的声音。
并且,剧中连城和乔生演奏的指法也是错漏百出的。
不过指法的问题对于演员本身也不好追究太多,这是剧组的问题。
情节安排方面,第二集连城与丫鬟随同来到酒肆欲以琴音向乔生谢罪。
大家闺秀岂会在大庭广众之下特地去找一名男子?
如此做法只会败坏名节,尽管此女仅为“谢罪”。
这里的处理确实就不如宾娘私下给乔生送礼来得得体。
一个很有问题的问题,连城死了七日居然还没有入殓和下葬,这点尤失常理。
而且最不妥的是她的脸色居然仍和生时无异,这实在不是一般诡异!
还有一个问题,唐人的《聊斋》从《小谢》开始就已经强调鬼是不能见阳光的,但是无论是《小谢》还是《连城》,鬼被阳光照射的镜头实在不胜枚举,如此剧组自打嘴巴,前后矛盾了。
不过如果只是探讨剧情,这个细节就不计较了。
不过我始终保留意见:它不是《聊斋》。
==============8月23日 粤语版的《连城》用11集结束了故事,总体来说故事很是流畅,场面也挺大的(元宵招亲、欢乐窝一行)。
因为剪辑的问题,个人认为乔生爱的始终就是连城。
在三人相互告别的时候,乔生忆宾娘的片段几乎都是连城付身时候的片段,所以我就只得出乔生对宾娘的爱到底不如他对连城的爱的结论。
对于结局,个人觉得看似圆满却其实是背叛的。
乔生有两个女儿分别叫连城和宾娘,不是说他爱两位史小姐吗?
既然真的爱,就应该有单独终老的觉悟,但是他没有。
这里不计较他后来娶妻也或者是迫于无奈,但是说书人都喜欢添油加醋而且专挑好事情说的。
如是说,即是乔生无子。
无子就是无后了,这还真是“符合古人的所谓善有善报”啊!
据此,个人认为说书人的台词改为“乔生的儿女不少,其中大女儿叫连城,二女儿叫宾娘”之类的会更好。
至于结局那里插上了一个穿越时空的“蒲松龄”,用看笑话的角度去理解就无视他了。
但是,从编导们的这一个安排来看,就是说蒲松龄的《连城》是“抄袭”剧组的改编咯。
明明是剧组把原著改得体无完肤却反咬原著抄袭,这还真是“用心良苦”啊!
继续说一些剧情对白类的不妥之处。
连城从知道换肉真相及确认宾娘无辜的全过程还不到一夜,既然不够一夜,那么连城说“一直误会宾娘”的“一直”又从何说起?
改成“方才”或“适才”之类更符合实际,因为在这一夜之前连城从来没有误会宾娘“害死”她。
关于连城尸首的问题在后面的几集中继续莫名其妙。
好歹大户人家的千金,死了一个多月居然还没有下葬,并且也没有入殓,就放在灵堂那里,以古人的存尸技术来看,尸首不腐化都发臭啦!
这实在不符合实际了吧!
还有故事一开始是在春节期间,既然如此,演员们是不是穿得太单薄?
而且春天居然有菊花,古人的反季节鲜花培养技术原来这么高!
真是佩服之至!
原来曾经提及要吃情郎肉的病患病前后始末太莫名,在后来的剧情中继续体现前面安排两位小姐几乎同时患病是纯粹为剧情服务的。
因为宾娘答应嫁给王化成时候也遇上和之前差不多的状况,然而心情一样却没有再患病,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注意,我这里不是说宾娘要再病一次才不矛盾,而是说剧情前面的安排只是纯粹为后面剧情发展服务才这么编的。
由此,两位小姐都有同一个病的设定实在太做作。
我在上面虽然提过花期的问题,但是剧中不断强调连城=菊花、宾娘=大丽花的意境效果不错。
这个不断强调的细节给人一种十分唯美的感觉,撇开季节问题,其他剧组也可以参考这个做法来营造某种气氛。
很实在地说,《连城》的很多小设定确实是不错的。
宾娘的家丁叫“翻”“云”“覆”“雨”、王化成的家丁叫“福”“禄”“寿”、连城家的家丁叫“富”“甲”“天”“下”;连城的老爹阴阳怪气地总翘着兰花指;连城的丫鬟胆小又好吃;欢乐窝的三个小孩活泼可爱;眼盲心不盲的顾伯伯和蔼可亲……《连城》的情节再丰满一些的话完全是一个可以编至少20集的大故事,而且从现成的11集看来,编剧也确有这个能力。
不过唐人两辑《聊斋》都是这个样子,短一点也好,剧情显得流畅些。
最后说一下服饰的问题。
从对白中用过的典故之类的来说,故事都是明朝的,但是明朝服饰的典型出现不多,可以说又是杂糅的服饰搭配。
然而,除却设计理念中的现代元素,剧中服饰的偏向是隋唐五代,因为女性的服饰中很多高腰裙。
现在我不是说服饰杂糅就只有《聊斋奇女子》,而是说杂糅的时候也要有个时代的偏向。
以上就是《连城》的观后感,自娱自乐的文字。
《聊斋奇女子》乃是唐人出品,早年间唐人出品的古装电视剧可谓是部部精品,即便是放在今日去观看,依然意趣丛生,引人入胜。
犹记得在小学时代,晚上回去能看两集电视,早晨多早起一会儿,也能多看一集电视剧。
武侠的、仙侠的一类是最讨我喜欢的,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腻味。
现在很多人无法想象十几、二十年前的电视连续剧对孩童的吸引力,绚丽多彩的布景和悬念迭生的情节等等都创造了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世界,瑰丽奇诡。
饶是长大后的我已经看过成千上百部电视剧集,《聊斋奇女子》仍然是我最难忘的电视剧之一,不排除有童年滤镜的因素存在,但是我依旧为这部电视剧里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
以前看《聊斋》,就知道是精美的布景之下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神仙鬼怪,爱恨纠葛,生生死死,缠缠绵绵,而今再看一遍,才发现原来这志怪故事之内都是人情世故,神仙鬼怪的的皮囊下是对人生的启迪和领悟,借着鬼神之说,讲的全都是人事。
换言之,以前看只体会到了其中的趣味性,而今看是细细地体悟角色的心路历程,能从角色的身上找到自我,然后反过来由自身能理解角色们做出的选择。
唐人出品的这一部《聊斋奇女子》分为四个单元《连城》、《宦娘》、《侠女》、《辛十四娘》,各自独立成篇,除了有几个群演串场之外,可当成是互不关联的故事去看待。
个人最喜欢的是《辛十四娘》,《连城》篇前期最为欢快,《宦娘》氛围凄楚,最有鬼气森森的感觉,《侠女》的现实色彩最为浓重。
《连城》推第一篇为《连城》,不为其他,只为乔生。
良心相许的故事里,女主角出色,男主角也不能过于逊色。
在四篇男主角中,乔生还可堪托付终身。
以连城视角带入,乔生果真是良配,剜肉救心爱之人,太具有古代小说的意味了。
其他几位男主人公们或者懦弱无能,或者三心二意,在女主角们面前,立刻黯然失色。
情深者,可为所爱之人而死,亦可为所爱之人而再生。
其中连城听父亲下狠心要将她嫁给王化成,而非乔生,一气之下,病倒了,卧床不起,须得心上人的肉才可解此病症。
这一段有几分像《红楼梦》里宝玉听紫鹃之语,黛玉要回姑苏去,一下子就变得痴痴傻傻,不再清醒,只惦念着心上人。
为了情郎,气急攻心,重病卧床,这种情节也不只有才子佳人的小说里才有,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盖因情之所至而已。
连城气病了,需要心上人的肉正是戏眼所在。
乔生剜肉是真情,王化成不肯是假意。
宾娘因乔生剜肉,去送肉半途也晕倒路畔,亦需心上人,即乔生之肉相救。
宾娘之父为救爱女,明知后果,毅然决然以猪肉替换,害死了连城。
连城、宾娘、乔生三人羁绊愈深,如三股原本毫无干系的丝绳扣在了一处,难以解开。
《连城》使用的是“倩女离魂”的模板。
连城的肉躯死了,她的魂灵却存在。
她看得见身边其他人和事的变化、流动。
她的哀怨,她的情不由衷,她迫不得已,都在她成为魂灵的那一刻,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因为心中有爱,她贪恋人间,舍不得乔生,但又因为和乔生阴阳两隔,人鬼殊途,所以,她心中怨恨。
她须得知道始末,是宾娘之父为了视若珍宝的女儿的性命使出掉包计,她才无辜枉死,死在了成婚当日的大红蜡烛前、洞房的牙床上,双瞳睁开,死不瞑目。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她原谅了宾娘,尤其是宾娘父亲的所作所为。
她体悟到另一个和她一样的心情,她们爱着同一个人。
虽然她们是两个性格、才学都不同的人,但是却有相同的慧眼,发现了乔郎身上的好。
宾娘为连城挡刀,她戾气全消,解开了两人的心结。
两人都成了无主的孤魂野鬼。
依照城隍之言,她们与父亲们积德行善,可获得两张还阳符,而恶人作祟,还阳符只剩下了一张。
更不幸的是,混战中乔生也成了孤魂野鬼。
三人若是同时投胎,在世为人,未尝不可,只是佳话里的女子们,多有着舍己为人的性子。
特别是当这个人是她们的情郎,俊秀神采,才华横溢,有着说不完的优点时,她们自然是慷慨赴死,令情郎还阳。
这是她们早就拟定了的结局。
连城与宾娘,一静一动,恰如红白玫瑰。
乔生说的那句“我爱你们”,完全都是出于爱情吗?
他在连城死后爱上了宾娘吗?
又或者是爱上了连城附身以后的宾娘,宾娘的身上存在连城的影子,以至于令乔生忽略了容貌,模糊了自我的感受?
这些猜测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也有可能的是,乔生对她们二人的爱,超越了爱情的存在,非要用词语来形容,就是患难与共,出生入死。
在生死的边缘,灿然地生出了一道白色亮光似的情感,它绝非是安安稳稳、一帆风顺的日子里所能产生的微小波澜,是惊涛骇浪里的执手相依。
大风大浪过去了,乔生高中,娶妻生女,就不知道在午夜梦回时候,他是否会深庭信步,徘徊低吟,思念史氏二女。
原著中写道:“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
故事虽然被大刀阔斧修改,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也进行了调整,但是这份痴心是没有改变的。
情者,痴也。
如卓文君者当日是官宦女,亦可当垆卖酒,如杜丽娘者从未出过闺阁,亦可梦中隔年见情郎。
爱能超脱生死之界,跳出真假之别,更何况是跨越门户之见,阶级之限。
《连城》的故事实在是很老套,但每看一次,还是会被感动。
此类故事和牛郎织女、白蛇传等本质上是一样的,人们都在渴望有非人的因素打破由人而出现的桎梏。
正如沈从文先生写过的句子,人自己做上帝,自己造牢笼。
后面还需要再补上一句,人也自己打破牢笼。
《宦娘》《宦娘》是古代版本的《胭脂扣》,除却姓名能与原著相勾连,其他的部分与原著的授琴之恩,可以算是毫不相关了。
《胭脂扣》是由第三人袁永定引入后,以如花的视角徐徐展开的,十二少辜负了如花的一片深情;《宦娘》也是由第三人俏郎君引入,以赵宦娘视角展开,温如春也辜负了宦娘的一片深情。
如花深知人心难测,那鸦片烟是她对爱情最后的算计,烟花巷里所剩下不多的痴心都托付给了一人,然而这爱太过沉重、太过癫狂,十二少无法承担,贪生怕死,未共赴黄泉。
伊人以末流的手段在不堪之中寻求真情一丝,却化作烟云字。
与如花出场不同的是,起初的赵宦娘身为闺阁小姐,天真烂漫,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她偶遇温如春,再到两人并肩徐步,游山玩水,写词作曲,她眼中闪烁的都是两情相悦的欢喜。
从天真烂漫的闺阁小姐到心如死灰的复仇女子,再到为爱牺牲的无主游魂,宦娘的情感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了层层转变。
情深时为了温如春,她与父亲决裂,而后迫于钱财之力,她又落花坠溷,变成青楼女子,卖身还债。
父亲得知后认为这是歪风邪气,羞辱门庭,让祖宗蒙羞,让他无颜见人。
她自认蒲柳,蒙如春不弃,两人结作良缘。
若是童话,到这里大结局,就该戛然而止了。
但是,宦娘的故事还要继续。
现实世界的人们会对落水狗似的可怜人穷追猛打,言语羞辱。
烟花女子从良,不是易事。
从良后的宦娘耳畔眼前有男人们的耍弄嘲笑,有女人们的轻蔑讥刺。
宦娘如陷入水火之中,心痛难忍,羞愤交加。
一时半刻尚且能这么过去,但是日日月月,年年复年年都是如此呢?
宦娘决定一死了结此案。
“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不是焦仲卿、刘兰芝夫妇才能做的,赵宦娘认同此举。
温如春愿意随之赴死。
但,濒死之际,如春想起了家中老人尚在,挣扎着一口气,不愿死去。
求生意志和对他芳心暗许的良工救了他的性命。
只有赵宦娘孤身赴黄泉,凄凄惨惨戚戚,叫人忍不住宛然叹息。
人鬼殊途,他们就此阴阳相隔。
失忆后的温如春,成了阿牛,一个平平无奇的、脑子不太灵光、没了过去和记忆的粗使工人,哪里还有昔日那意气风发的多情伶人的模样。
赵宦娘化作厉鬼,居于楼阁之上,风声幽咽,月光暗淡。
高高的楼阁上藏了一个死去的女人,一段未亡的深情,还有一篇未完待续的故事。
爱到了极致,也就成了恨,好似一滩浓墨,化也化不开,近乎粘稠的状态。
她教阿牛抚琴,助他恢复记忆,帮他找回从前,觅回记忆。
宦娘压着满腔的恨意,同时,也压着满腔的爱意。
所有的不愿离去,是因为她心中有恨,也有爱。
只是当时的她未能清晰明了地知晓自己的心意。
那句活着真好,是温如春的感叹,但是,又何尝不是一把刀,正戳中宦娘的心间。
失忆后的温如春还能找回记忆,做回自己,因为他还活着。
而宦娘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再也无法重拾活在人世的快乐了。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对于如花和宦娘来说,那些美好的回忆都存在过,却都似水月镜花,难以留住。
她们为爱情献出生命,将爱情看作溺水者抓住的浮木,然而,这浮木是烫手的,它熊熊燃烧着,成了灰,抓也抓不住,只能任它在风中吹散,见不到影踪。
当她选择在火场里牺牲自我,也要救出温如春和葛良工的时候,爱情不再是一个少女美好单纯、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成为柴米油盐之外最真实的存在,是烈火焚身,又心甘情愿。
黑色纱衣轻轻笼罩在宦娘的白色长衫之外,发丝随着罡风飞舞着。
淡淡的、凄然的微笑,是宦娘此生最后的记号。
如春和良工在大劫难之后,婚配佳偶,俪影成双。
不带有羞耻,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与所爱之人去享受人世间一切俗气的快乐。
这是宦娘曾梦想过的场景,也是她今生今世都不可能再拥有的美好。
“相见如过千山转身已是万年换取柔情三千与君共饮夕阳那一个爱字牵人终身那一个恨字装满离愁笑看风月对天唱有梦不觉夜漫长”《辛十四娘》当年,辛十四娘(刘诗诗饰演)一袭白衣,飘然若仙,不似狐妖娇娆魅惑,反如姑射仙子高洁无垢,再加上年纪小,分辨不清楚明星面容,以至于那时候的我一度将她和小龙女(刘亦菲饰演,《神雕侠侣》)和小七(林依晨饰演,《天外飞仙》)当成了同一个人,放在如今,根本完全不一样,一眼就能分别。
可是初见的那种感觉就好比《天龙八部》里段誉初见玉像,只想惊呼神仙姐姐,也算得上对年幼时的我一种东方美学的启蒙吧。
倘若果真有古代神话穿说中的衣袂翩跹,披帛飘飘的女仙,那就该就是她的样子。
枫叶红艳欲燃,一位妙龄女子,头簪玉色花朵,身着白衣,端身抚琴,袅袅琴音,好似云雾渺茫,又似脉脉弱水,款款流淌如聆听者的心底。
这是我对辛十四娘的初印象。
辛十四娘在影视剧中已然是一个出尘脱俗的标志性人物了。
但是在小说里面,她喜着红衣,粉香扑鼻,镂空鞋底,惯作巧计。
末尾,她悠然自得地告知冯家仆人,名列仙籍,一点没有影视剧里辛十四娘百年道行化为一日、牺牲自我完成大业的悲壮。
小说里的她,像是名士,自在风流。
相对而言,影视剧里十四娘是求仙若渴,有了执念,就没有那么自在了。
倘若成仙,情爱之事就成了她来人世一遭,必须要度过的一个大劫。
此劫难或者让她心灰意冷,对人世绝望,万念俱灰之下,狠戾成魔,或者让她大彻大悟,修道成仙,了无牵挂。
起初,她不识什么是情,什么是爱,要冯生来告诉她,奉命成婚。
她体会了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也看到了什么是虚伪,什么是背叛,什么是冷漠,什么是自私。
原来人间就是一团混沌,那些她施粥赠药的人们,在得知她是狐妖,即便她没有伤害过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来伤害她。
囚车之中父亲问,十四娘,这就是你善心对待的人啊。
十四娘无语凝噎,环顾四周,满目苍茫。
那些振臂而呼,訾骂棍打她与父亲的人们还是平日和气备至,善良淳朴的乡里乡亲吗?
她不懂。
等禄儿奋不顾身挡在她的身前,斩钉截铁地为她分辨的时候,一切都在不言中。
她霎时间就懂了。
她的爱和期许都是为了有更加远大的愿景,不是为了成仙,才有此一劫,去过情关。
所谓的爱,不是与冯生的风花雪月,吟诗奏琴,也不是楚半山的色欲贪心,害人害己,也不是以前的她所做的施粥赠药,救厄扶困,是一心而往,虽千万人,吾往矣。
爱是只问付出,不求回报。
当日洪水泛滥,肆虐人间,全城百姓遭殃,郡君以一弱质女流的凡胎肉躯去拦阻洪水,想必有着更加坚定的决心。
舍得小我,才能完成大我。
畸缺者和伟大的人常常是难以区分的。
畸缺者,憎恶着世上各种各样的人,伟大的人爱世上各种各样的人。
为了不至于在她死后,百姓们还要受到豺狼妖和阎道长等的残害,她愿意用尽所有的妖力,去对抗他们。
豺狼妖和阎道长作法自毙,十四娘就此心愿完结。
十四娘从山上来,到天上去,这成仙一路,着实艰险,丢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失去了疼爱她的家人,但难得的是她那份悟道之心从未改变过,从未想着为对她情真意切的情郎冯生放弃她的志向。
比起早期那种仙人下凡,或妖怪修炼成人,和凡夫俗子成亲,妄图厮守终身,而遭遇重重阻隔来说,十四娘独树一帜,也是她性格使然。
在她的观念里,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长相守的愿景,一生一世一双人非她所愿。
小说里辛十四娘被郡君安排与冯生成婚后,始终是围绕着冯生转,是一个贤妻,一个当家主母,一朝老矣,消失无踪,还给家中留下了大量的金银,而电视剧里的辛十四娘的老去不止是因为冯生,更是因为身受重伤,道行即将散尽,她对世间的留恋更多的是对人世无常的感叹和物是人非的痛惜。
对于我等俗人而言,为了自私的人们,舍弃自我的性命,是一桩多么不划算的买卖啊。
麦家的《人生海海》里有这么一句话,引人思考,他说:“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但对于她这样的求仙问道者来说,此番也是历劫,她以悲悯的心态去看人情浇薄,人性丑陋,才能不嗔不怒,不怨不怼,如此方能渡化成仙。
当她看到了这些丑陋的人心以后,明知大限将至,还是挪出余下的银两,施粥赠药。
灰飞烟灭后依然愿意天降甘霖,造福世人。
“月高高星寥寥拂微风云飘遥孤江边心邈邈两世牵谁人晓回首间几多欢笑昨夜天残忆追旧年而如今人事早飞远”原著中的十四娘,没有背负那么重大的责任,她窕窈洒脱,重情重义,但也没因为这份重情重义害苦了自己,多年以后,还能记得致意主人,淡然一笑。
《侠女》一个人但凡是多获得点什么,也会失去些什么。
徐慕娥学习斩妖剑法是超乎寻常的顺利,因为她天赋异禀。
父亲学了多久都没有学会的招式,她轻而易举就学会了。
人人以为她粗心大意,没有那些女儿家的小心思。
她甘心化身鹊桥,搭起顾相如和林月芙相见的路,顾相如和林月芙你侬我侬时,她不经意瞥过的目光何尝不是一道枷锁,令她做了爱的囚徒。
林月芙和徐慕娥是两种不同的女性角色,一个捻针绣花,饱读诗书,温婉可人,一个舞刀弄枪,武艺高强,性格倔强。
林月芙与顾相如的那句瑶池仙子下凡了的定情之语,是徐慕娥不会领略到的闺房乐趣。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灭门之灾,亦是慕娥的心结。
顾相如怒斥慕娥的心里只有报仇雪恨,再无其他。
而他最该清清楚楚地知道的是,慕娥除了报仇雪恨之外,心里还有他。
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顾相如爱着林月芙,被白狐狸精诱惑,穿的清清爽爽,一副清俊出尘的模样,但是,他始终是眷恋繁华,这三千软丈红尘,始终吸引着他。
但是,对于慕娥来说,她的幸福和快乐,在父母和无愧死后,就近乎完结了。
顾相如以为林月芙身死,以为是慕娥狠心杀害。
慕娥背负的心酸和苦楚,又何尝比顾相如痛失所爱经受的苦楚少了一分半点。
其中的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千帆过尽,谁还记得当初那个偷偷学功夫,将父亲的一招一式尽数偷师过来的少女,昂首一笑的萧爽洒脱。
人生好漫长,好似有无穷无尽的、纠缠的痛苦与不得不去承担的事情,要去做,又太短暂了,就好似眨眼一瞬间,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美好的时光总好似昙花,悄然一现,然后,什么都不会留下了。
与顾相如的春风一度,今宵欢好,也许不是因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油然而生的欲望,而是两个失去至爱之人的失意者的相互依偎和彼此慰藉。
寒冷的冬夜,总要寻得一丝火光,才能照亮和温暖这寒凉的身体和内心。
林月芙是顾相如我见犹怜的爱人,是徐慕娥楚楚可怜的好友。
顾相如和徐慕娥两人身上爱情的味道变得很浅很淡,更类似于是逃亡路上结伴同行之人。
救活林月芙,送出自己的孩子,让她带着孩子一起去找顾相如,是“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
徐慕娥为他们二人造就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她孤身上路,赴身前程。
结局时慕娥诞下孩儿,救活林月芙,将孩子托付给月芙,令她去寻顾相如,是徐慕娥对红尘的最后一丝牵念。
她上山,问道,以除魔卫道为己任。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其他三篇,均是是人物命名,唯独到了她这里,是一个代号,是一个称呼。
金庸先生所著的《神雕侠侣》中郭靖曾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到了慕娥这里,她的眼光放宽,不仅仅是这一国之民,还为了还天下清明。
贪腐勾结,草菅人命。
如何放下,唯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能割舍,才能放下。
因为自己承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更能体会那些家破人亡的受害者们的心情。
因为自己曾经受到妖怪和恶人的伤害,所以不想再让其他人受到那些伤害。
结尾处,慕娥沿着一层层台阶向上走,一步步着实沉稳,那坚定的模样,叫我想起了《大宋少年志》里的女主角赵简。
彼时的慕娥与赵简是怀着一样的信念,此一去,是寻找她心中的道,实现她伟大的梦想和抱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有些人生来就是有必然要去做的事情,一生一世,都在完成那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宿命。
倘若一个人如慕娥一样找到一生的使命,便是可喜可贺的。
结语如果说《连城》和《宦娘》这两个篇章,还在纠结于男女情爱,风花雪月的话,那么《侠女》和《辛十四娘》这两个篇章,则是借由情爱完成了超我的实现。
冯生之于辛十四娘,顾相如至于慕娥,都是人生中难逃的劫难。
在他们的身上,她们看见了自我,一部分从未发现的自我。
当她们去察觉、认识、接受那一部分自我的时候,她们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所谓成仙,所谓得道,都是这段路程的小小奖赏,而这份奖赏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惨怛的,重大的。
辛家老小十几只狐狸,都是千百年的道行,修炼成人,却惨遭豺狼妖、阎道长、楚半山毒手,唯有十四娘一人生还,十四娘还被曾经赠药施粥的村民辱骂欺凌,险些命丧法场,被丈夫冯生误解、疑心、猜忌;慕娥也是灭门之祸,失去了疼爱她的父母双亲和竹马之交,为所爱之人保全孩儿,却遭遇背叛和误会,平静幸福的生活如镜花水月,一触即破。
《聊斋奇女子》的几位女性角色,或是尽态极妍,有情有义,或者天赋异禀,特立独行。
她们既然叫人怜惜,又叫人佩服。
如连城、宾娘、宦娘、月芙等让人怜惜,如十四娘、慕娥让人佩服。
这四个故事,没有动辄叫天下陪葬,毁天灭地,生灵涂炭,反倒是就围绕这几个人,这几件事情,环环相扣,前因后果,交代得明白清楚。
《聊斋》的故事,以女子为篇名的,多数是绮丽而艳情的。
某生偶遇一绝色佳人,机缘巧合之下,促成姻缘,但是,很难长久厮守,即便是琴瑟和鸣,鸳鸯谐趣,也终会有一日,佳人凄然,剖白告辞,最终结局很难两全。
常规的叙述方式中,男子往往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他们建功立业,他们著书立说,女子圈禁在一宅一院,一方天地之中。
自古以来的规训,是男子要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成为一国的栋梁,而女子是要安于居室,相夫教子,消耗所有的青春年华。
而这其中女子们一生除了父兄亲属,一生都难见外男,她们能成就自我的可能性在襁褓里就被扼杀了一大半。
聊斋的世界是混乱的,有阴有阳,有妖有鬼,而它的世界也是有秩序的,阴阳不能颠倒,妖鬼与人一样,也有统治者,是人间的翻版。
《聊斋》中的女子们以鬼狐之身超脱于人俗之外,不拘泥礼教与繁文缛节,她们或者六艺精绝,或者能广招财源,或者有通天本领等等,或者兼而有之。
这些情节设定在现代被许多人诟病为是穷酸书生们的意淫,经常使用的就是贾母的那一番言论,但是我们在诟病穷酸书生们的幻想的同时,会忘了那些如花一样的女子们的主动性,也忘却了贾母作为封建家长的顽固腐朽的思想。
她是封建礼教坚决的捍卫者,怎么可能不去贬斥那些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性情中人。
站在她的立场看来,那些闺阁小姐见了清俊男人不顾父母,就是没有礼义廉耻。
生为女身,遭受重重礼教的压迫,多的是身不由己。
《辛十四娘》的原文里就提到过十四娘是不愿意的,哪怕郡君的威严在面前她身为一个小小狐女也不肯直接从命婚配冯生,也是要和郡君谈条件的。
这是妖精,若是人类呢?
只有等死了以后,化身成为鬼魂,才能不继续受到礼教的压迫,来去自如,行动似风,有自主权。
聊斋系列的故事总是让人痴迷,用鬼神来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
聊斋奇女子里的四段故事,四种人生。
《辛十四娘》狐妖与书生的故事,一个一心向道,渴望修道成仙。
一个倾心爱慕,不论身份之别。
但豺狼妖当道欲为祸人间,为了除魔卫道,百年功力集于一日终得以捍卫正义,而十四娘也得以得道成仙。
很喜欢诗诗的这个角色,也很喜欢这个故事。
人与妖相恋,没有阴谋诡计,有的是体谅,是成全,并选择支持。
就算不能在一起,他们也会将彼此深深刻在心底。
《侠女》因揭发太守恶行被满门抄斩,为了报仇选择除魔卫道,却在爱情的边缘徘徊不决,终幡然醒悟选择放手。
最开始看到这个故事,对她最后选择的结局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对她而言是更好的选择,或许也别无其他选择了。
她和顾大夫或许从来就不是一条道上的,彼此的遇见算是一个错误,一段误入歧途的爱情,他们给不了对方任何承诺,还不如就这样潇洒的离开,我还是我,我的路无从选择,将剩下的一切都托付给你,望你安好。
《连城》连城与宾娘对乔生一见钟情,有爱,但也有计较。
所谓阴差阳错,更多地像是不谋而合,至他们三人全部被害身亡而仅有一人有机会还阳时,她们选择放手,选择她们爱的人。
爱,不是占有,而是付出。
有她们在,是乔生之幸,也是乔生一生的遗憾。
深情难付双人,总有一人被辜负。
但她们都是他心底最深沉最永恒的印记,埋藏在心里一辈子。
《宦娘》宦娘与温如春的爱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选择同死,是决绝,但温如春的临死逃脱却成为了宦娘眼中的弱懦。
良工爱他,为他付出一切。
宦娘与良工二人最终冰释前嫌,她选择放手,成全温如春与良工,祝福他们。
人永远不会遗忘,始终都会被记起。
爱永远都在,会被一直传递下去。
默默地祝福你们,学会成全。
每个故事里都有不一样的人生,但每段故事里却让我看到了她们对于爱情的态度,对于生活的希望。
选择放手不是弱懦,而是成全,希望你可以过的更好。
喜欢《月高高》这首歌,总给人一种怅然若失的惆怅和无奈,挺有心境的。
神他妈聊斋是言情小故事,烦死了。
绝对是看过
配乐,画面,剧情都不错。可惜现在少很多这样的好剧了。
最爱看辛十四娘,当时诗诗还没红,我就因为这个喜欢上她了,后来她红了,就没那么喜欢了,感觉演技老是一个模式,没改变。
连城还挺好看的
没想到当初的辛十四娘是刘诗诗
不好看感觉不好看
美女挺多
小诗诗的辛十四娘,好美
编剧太烂了,为了拖剧情编的什么垃圾故事,一点带入感和气氛都没有,表演风格整体浮夸,假,尴尬的要命
算不上奇女子,哪有什么传奇色彩,不凄美不动人非奇幻
连城 真是长得很不耐烦十四娘气质取胜
一般
一直都很喜欢聊斋系列的电视剧,但是这部当初看的时候有点失望
好多渣男
剧情渣是无可救药的…
为了诗诗看了十四娘部分,不喜欢男主
第一个故事看的让人打一星……都嫌多
以前的电视剧,真的太卡通了。就像第一个故事,俩父亲/女儿斗法,把人给斗麻了。好看在于元素丰富。
冲孙莉看的,但很一般,没聊斋1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