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取景的电影多如过江之鲫,几年前在豆瓣建了一个叫“云南映画志”的豆列,一直搜集49年以来在云南拍摄的电影名录,大大小小已经有数百部,但能拍出云南味道的不多,因为很多人只是看中云南的景色,需要的是五颜六色的美丽背景,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没有当地人和真切的日常生活,缺乏云南人和云南味道。
《米花之味》安静沉淀,神清气爽,入味了,难能可贵。
此前,最有云南味道的电影,应该是刘杰的《碧罗雪山》,差点看得热泪盈眶,给了五星。
《米花之味》和《碧罗雪山》的故事都发生在滇西,只是一个发生在苦寒的怒江高山峡谷,讲的傈僳族同胞的贫瘠生活,一个是发生在中缅边境沧源县丰饶秀美的傣族寨子的留守故事。
《米花之味》是一部清新、克制、简洁的电影,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话题,却未做太多苦情、煽情的渲染,更多是对母女感情隔膜、关系疏离的日常生活侧写,作为外来人、“外省人”,看得出导演鹏飞和主演英泽,以及整个团队,身心基本融入了当地生活,细心认真地进入,没有突兀的、想当然的地方。
片子主创的这种努力,让我想起缅甸籍导演赵德胤的《冰毒》和《再见瓦城》等片,因为,从《米花之味》里的沧源县出去到缅甸腊戍,直线距离也就150公里左右,作为华裔盘踞之地,那里的人,就是讲《米花之味》里类似口音的云南临沧方言。
《冰毒》和《再见瓦城》里的吴可熙、柯震东,同样作为来自遥远大城市的“外来人”,摸爬滚打,一脸土色,学了一口没有违和感的方言,听来很亲切。
《米花之味》含蓄纯粹,平静湖面下的微澜,需要自己去想象,没有大起大落,在郁郁葱葱的初夏氛围里,民俗、宗教、教育各行其道,哪怕贫穷、疾病、死亡都不那么让人伤悲,只是那些早熟缺爱,没有机会与父母多相处的孩子,纯净眼神里流露出的有些无所谓的迷茫,让人有些揪心。
情与境相对写实,有日常生活的温度,生活中困境和本真,尤其是非职业的儿童演员,淳朴自然,亲切可爱,操场的窃窃私语,列队上学路上抢早餐,车上互相吐槽,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偷佛寺里敬奉的“钱树”,网吧玩游戏,这些小细节都非常有意思。
云南临沧市沧源县,傣族其实是“少数民族”,这里最多的民族是佤族,跟普洱市西盟县一起,是中国两个佤族聚居最多的自治县。
片子没有拍佤族,而是拍傣族,选择是对的,肤色黝黑,体型健壮,性格彪悍奔放的佤族,他们的生活可能更原生态,更清苦一些,但傣族部落温婉的生活空间,渗透于日常的佛事活动,秀美的傣族女性,可能更适合出现于这个温煦的片子。
团队上,鹏飞作为新导演其运气和际遇让人羡慕,一上来就有音乐铃木庆一、摄影廖本榕、声音杜笃之、剪辑陈博文、造型设计王佳惠……这样的阵容保驾护航,这是一般年轻导演想都不敢想的,所以电影的成色很扎实,有很好的平衡感和分寸感,没有犯年轻导演经常犯的错误。
要说遗憾,那就是《米花之味》要全是非职业演员、全部讲傣族话就好了,可能时间不够,女主角云南方言还没学好,部份转音上听着很夹生,寨子里一些傣族老人,显然也是汉人扮演的,比如女主角的父亲、孩子的爷爷,听口音,应该也是汉族演员。
所以还是原生态的云南边境孩子,以及有点黑、有点胖的当地男青年,是演得最入画的。
在西南大学光大礼堂观看的路演场。
虞吉老师观影前特地提起《芳华》、《无问西东》,将此归纳为“严肃文艺片”;《米花之味》跳出政治话题,将“严肃”化为“教导”,在浮躁的环境中呼吁缺失的宁静。
认识中有一个规律:越是离城市偏远的地方越容易存在纯净的景象。
影片中,不论风景还是信物,即使是人物冲突,也不会释放出耀眼的火花。
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最多的是以舞蹈为途径圆梦的人,《米花之味》则借此弥合母女情感的“裂痕”。
我们也许更需要学习的是一种“搁置”能力,因为我们太容易纠缠和焦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再多,只要面对佛像,一支舞蹈便可以暂时放下干戈。
然而这样的能力,我们却常在缺少勾心斗角的“偏远”地方才能看见,它们模式化地被我们定型在那些“小众”的区域,因此我们更加向往能给心灵带来洗礼的地方。
《米花之味》正是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向往西藏这样神圣的地方、因何“神圣”的原因。
想推荐一下<米花之味>。
如你所见,这部电影进入院线一天,到此刻也只有不到两千人评分。
电影本身关注度不高,就很容易错过了,这个周末它的排片只有0.3%,下周过后就不一定还能留在院线。
<米花之味>的故事发生在云南缅甸边境的一个傣族村寨,在大城市打工的叶喃回到家中,却失望地发现,女儿反叛,难以沟通。
一切都在飞快地变化,机场即将启用,要经营寨子旅游业的男人们即将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野心勃勃。
而叶喃坐在小桌旁吃到家乡的第一味米线时,也忽然觉得,其实并没有自己记忆中好味了。
而又有一些味道似乎始终都是静止的。
寨民们依然愿意天天炒熟瓜子热情参与寨里条件粗糙的文艺表演,却不肯踏出寨子一步去参加比赛。
供奉佛祖的山庙自古不允许女人入内,今天仍旧如是。
孩子重病时家长先请来神婆招魂,才肯送孩子去医院。
而临家的婆婆也永远喜欢在背后对外来的女人指指点点,即使叶喃从小就在她们身边长大。
作为一个闯入者观望这一切,叶喃完成了从满心期待,到心灰意冷,又回到安心落意的人物弧光。
她与女儿的心灵逐渐靠近,也对寨子即将消失的神性有了新的体会。
<米花之味>的片名会很容易联想到<秋刀鱼之味>,而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与小津也确实有气质上的接近之处。
米花,是傣族用来祈福的食物。
片中寨子时隔多年,即将再次祭奉山佛,叶喃和女儿围在锅旁一边炸米花,一边聊起要为山佛跳舞,从这一刻她们开始和解,古老的仪式让母女之间心神相连。
是这样的文本了,就算眼前的一切没什么可以留恋,就算米花也已经变了滋味,可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过牵连,就会愿意为你付出真心。
它是这样溶解悲悯,赞扬共情,给你充满善意的和解。
建筑在现实之上,却不沉溺于现实。
它呈现给你传统与文明的对撞,宗教与科技的矛盾,留守儿童与家长的创痛,它为你塑造叶喃闯入者与女儿反叛者的形象,又心平气和地接收这一切。
像溶解在汽水里的气泡,慢慢旋转,慢慢变成糖水。
我很喜欢这样轻盈又不俯视的姿态。
除了故事本身的动人之处,<米花之味>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本身的电影韵味依靠潮湿的影像与音乐准确地烘托出来,显得野生又自然。
电影配乐来自日本音乐家铃木庆一,如果你还记得今敏<东京教父>,会对他的风格有大概的印象。
摄影也尤其动人了,有几处镜头很神,正像记忆里云南无限通透的景观。
这已经是第二次看米花之味了,这次注意到特别多的细节,很有趣,无论是从导,到编,再到摄影和演,都处理得很细腻。
最想说说表演,女主的表演非常纯熟稳重。
高级的电影表演方式不需要大开大合,真正厉害的是面部和肢体细微变化的处理,尤其是眼神。
这点她完成得出色,表演方式是绝对的亮点,跟那些俗气的电视肥皂剧表演或者很多艺校出来匠气的套路完全不同。
第一次看电影就觉得女主气质不一般,美得高级。
后来看报道以及主创的映后交流才知道女主是北京人,而且十几岁开始就在海外读书。
本科竟然是伦敦政经的!
感叹的同时,也惊讶她能把这样一个和她本身环境天差地别的角色完成得这么好。
补充一句,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她才26岁,能够表现出一个母亲的质感,实属不易。
完全被圈粉!
如今烂片还有垃圾演员泛滥的电影市场太需要新的血液。
为英泽打call!
毒舌电影推荐《米花之味》,说是今年国产片最佳,我去看了。
一个云南边陲傣家寨子里即将步入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喃杭,一个离异之后回到乡村曾经的傣家女儿叶楠。
这一对母女在屏幕里的90分钟,好像什么故事都没有讲,我只是旁观了一段她们的生活,又好像什么故事都讲了,妈妈的爱,青春期的焦虑,生死,信仰。
挺喜欢这个电影的。
最后的那段舞蹈,母女俩自然地起舞,在石佛面前,没有观众,天地生灵是观众,没有祈祷,心里却都是满满的佛意,看得我泪流满面。
留守女童喃杭,偷窃,跟同学打架,成绩倒数,能看得出来,她心里有很多的情绪,妈妈感觉到了,外公也感觉到了,或许老师也是明白的。
只是大家好像都没有过多地去跟她谈她的情绪,谈她的想法,大家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默默地守护她。
不遵守纪录的时候,老师只让她把‘我错了”抄写三百遍。
老师是理解她心里的不安的。
外公劝解妈妈说:“小孩子嘛,总会有犯错的时候的,你小时候还把别人家的草垛给点着了呢!
”妈妈看着因为偷钱被公安带走的孩子,气得只想再也不管她。
只是当她发动汽车开到半路,看到那个在路边卖东西的小女孩脏脏的小脸,扒着车窗卖东西的时候,妈妈还是流泪了,掉转车头回去了。
回去了也是没有多余的话,在女儿的教学楼前站了站,又回去了。
可贵的是喃杭也懂得身边人的爱,也珍惜这种守护,所以她看着慢慢从教学楼离开的身影,长舒一口气说:“我妈妈差点不要我了。
”所以她会走到阿婆的面前道歉:“对不起,我偷了你的钱。
”所以她会盛装跟着队伍走那么远的路去祭奠石佛,所以她跟妈妈一起翩跹起舞。
看电影的时候我总想起那个半大不小的自己,虽然不曾偷窃,打架,成绩倒数,但是心里也是有很多激烈的情绪。
那时候父母长辈们都忙着把孩子养大,似乎没人在乎你的情绪,也没有人来过问你的情绪。
后来慢慢走着走着,这些情绪都慢慢被消化了。
不是因为时间过去,情绪会自动消失,而是因为虽然没有人来过问,但是他们一直站在我的身边。
一切看起来还是像原来一样,只是一切都不一样了。
喜欢《米花之味》,希望这样的国产片能更多一些。
别错过,女主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才知道不是当地人,音乐很强,中国很多电影民族风音乐为什么著名的都是日本人创作的…摄影很不错,不出挑,但很细致,故事也好,平平淡淡,但很回味,剧里最激烈的冲突也只是母亲敲了下木墙,即使吵架都是细声细语,洞穴拜石佛很空灵,随着bgm和佛唱,感觉一切又回到平和。
1.贫瘠的影像写实从未过时,“新现实主义”的遗产仍然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曼多萨);只是对于大多数青年导演来说,自身素质的不足与外部现实发生的剧烈变化,让他们不再具有精准捕捉真实的能力。
原因有二,一方面无疑与他们自身有关,阅历的匮乏极大地影响到他们透析现实的能力,而观看能力的不足则令他们将观察到的现实真相转化进影像的举动变得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则是发生于外部现实的变化不断遮蔽住发现真实的可能,这种变化需要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肇始之时所处的环境互相比对才能见分明。
“新现实主义”兴起于二战后,意大利的电影人面对周遭凋敝的现实环境,将摄影机直接搬入大街,让非职业演员入镜,以获得影像的真实质感。
这虽然有点老生常谈,但我们却尚未分析他们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的本质原因。
对他们来说,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已经从战前安逸的规整社会中逃逸出来,直接向他们显现。
原先习惯的感知方式对于新生活的捕捉也已经不再具有效力,他们被迫变为被动的观察者,直接将暴露的真实记录下来。
(《电影2:时间-影像)但随着战后经济发展、社会的重建,新的规则重新创建,从而将这种自我显露的真实性遮蔽。
首先是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进而发展到景观社会,最后是拟象社会,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分野越来越难见分明,真实也就如此这般遮蔽于多重的表象之下。
可以说,每一次社会的进程都将创造出一个地层,一层层将真实性叠加在下。
与此同时,人的感知方式也受到不同社会形态的规训,以适应资本主义相应的遮蔽模式。
2.这也是为何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遗产的继承总是先从乡村开始,相较于城市对现实之真实的遮蔽,乡村要弱得多。
不仅是资本尚未作为虚拟的运作模式进入乡村,景观的缺乏使得人们的感知仍然维系在自然的状态;同时也是因为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触摸依旧保持着手动姿势,现实的真实性如同自然裸露的躯壳与生活的表层等同。
这就意味着,地层并未形成,表象即厚度。
如果说乡村生活并未形成如城市生活那般对真实造成的层层堆积,那么孩童也不曾像成人那般将生活经验堆积于感知方式上。
一个作为外部的现实环境,一个作为感知主体,两者都使得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能够逃离遮蔽的绝境,使得乡村与孩童在那些继承“新现实主义”遗产的电影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我们只要观察一下伊朗电影就清楚了,90年代后,伊朗电影之所以异军突起,原因正在于伊朗电影人发现了捕捉现实生活之真实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制作儿童电影。
以乡村环境为背景,以孩童为表现对象,伊朗儿童电影便如此便为如何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遗产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回答。
相似的情形也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电影运动中发生,大陆“第五代”导演对于乡村题材的聚焦,并时常以孩童为表现对象(《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还有台湾新电影最开始的几部电影也多是孩童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冬冬的假期》)……3.因为外部与内部这双重困境,当下的青年导演对于如何捕捉到现实生活表层下的真实可谓感到困难重重。
“新现实主义”道路虽然依旧可行,乡村题材也是捕捉真实的简易路径;但因为认识不到自己修养的不足,不研磨自己观察现实的能力,毅然绝然尝试去捕捉真实,闹出笑话来再所难免。
《小寡妇成仙记》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真实不仅没有显露出来,反而因为导演的乖巧设计被进一步遮蔽。
试想一下,情形很可能是这样:导演本身还原现实之能力匮乏,便转而想用荒诞的形式从侧面捕捉真实,结果适得其反,整部作品遂变为一出可笑的闹剧。
原本已然显露的真实只需轻扫上面覆没的尘埃,如今却重新被遮蔽在影像的虚假之下。
《米花之味》似乎给出了另一条让人感觉惊喜的捕捉真实之路。
既然青年导演在阅历与观看水平上存在劣势,那么亦步亦趋地通过还原现实的方式来让影像获得真实感的举动未免过于危险。
对现实的真实还原建立在对生活表层的洞悉中,需要穿透积压在它之上的多个底层,而这是那些最伟大的导演才能做到的,比如侯孝贤和阿巴斯。
侯孝贤不仅对生活具有丰富的阅历(“混”),而且在对真实的洞悉上具有强悍的观察力,因而他能够用一种“蛮力”将日常生活还原于影像中(《海上花》《咖啡时光》),而阿巴斯则通过在现实表象中介入虚构的方式同样捕捉到了真实。
《米花之味》捕捉现实不再是“新现实主义”的方式,或者侯孝贤式的“还原”和阿巴斯式的“虚实”。
导演鹏飞很知道自己在内外两方面与这些大导演有的距离,同时他也不会认同传统乡村电影中复制现实的套路,这会让影像具有一种低劣做作、假情假意的色彩。
他找到了的那条与众不同的“反现实”道路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本色进行迂回的捕捉。
整部电影闪现着明亮的色调,乐观的情绪,俏皮的设计……彻底翻转了对一部表现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电影的期待,让人眼前一亮。
4.《米花之味》与《笨鸟》主题相似,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如果说《笨鸟》仍然框陷在挖掘生活表层下暗流涌动的套路中(性与暴力),那么《米花之味》彻底从此循规蹈矩中脱离出来,创造出自己的美学价值。
电影一开始女主角与小孩的对谈,那一组正反对打的特写镜头如此迷人,让人感觉讶异。
你可以感觉到演员脸上放射出的光芒,那种有如灵韵包围的效果似乎只曾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中出现过,那是演员坐在榻榻米上侧视着观众的近景镜头。
整部电影的环境虽然是乡村,主题是留守儿童,但其中洋溢的乐观情绪却让人心情飞跃。
母亲对女儿的不端行为(偷窃、网吧熬夜)的反映不是通过大骂,而是在沉默中让女儿反思,这也是为何我们会说其中有某种日本电影的影响,人物对周身情境感觉自在的状态几乎从未在中国电影中出现过。
这是一种“反现实”的美学。
色彩不再是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真实色彩,而具有一种过度明媚的失真效果;声效也不是按照实际生活中近大远小的效果进行还原,而是以一种相似的响度表现,比如人物说话的声音就与环境音保持在同一响度,而未做太大分明;配乐也与影像中表现的现实情境相互脱节,具有一种梦幻的效果;也就不必提及人物的表演,女主角身上携带的气质绝不是现实乡村生活中会有的……这一系列“反现实”的设计让整部电影具有了梦幻般的效果,让观众跌入奇妙的体验中。
这是抵达真实的另一条道路,与“新现实主义”模式具有本质差别,它揭示了另一重更为高级的真实,一如费里尼的电影。
如果说导演的前一部作品《地下香》确实具有蔡明亮的影子(导演曾和蔡明亮一起工作并担任《郊游》编剧),那么《米花之味》却丝毫瞥不出何处可能会是蔡明亮的身影。
它甚至建构在一种反蔡明亮影像美学的尝试上:蔡明亮的长镜头聚焦于凝视的深度,是将空间环境体验为情感的外化,具有深沉的凝思情绪;而《米花之味》却以一种平面化(表面)的方式建构:色彩不再具有明晰区分度,声音也以相同响度鸣响,表演直接揭示角色个性(无厚度)……不再有深度与厚度,一切都在影像表层建构起来,《米花之味》创造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观影体验,观众快乐着快乐本身,无论生活带有多么让人失望的色彩。
最近五一回家了一趟。
一坐高铁就喜欢看电影。
这部记录一下回来的火车上看的《米花之味》。
我之前不久在大荧幕上看了鹏飞导演的《又见奈良》,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极佳的观影体验。
回来就很想看鹏飞导演的其他作品。
《米花之味》也是熟悉的感觉:一场丰富的细节拼贴画,沉默坚毅而依旧十分有性格的英泽,只要用画面和眼神能说出来的绝不开口说话。
这种电影果然还是适合去电影院更投入沉浸的看,在高铁上看一分神就有点割裂。
(所以这么的是我的问题不是电影的问题哈哈)几个觉得很有意思的细节:(一写起来就觉得有意思的细节真的太多了)(1)看到女儿在网吧打游戏,英泽没有冲进去,而是买了杯咖啡和烟坐在车里等她。
(2)孩子们在寺庙前面蹭wifi,英泽去搭话孩子们说你鞋没脱。
英泽转身就去给网线拔了说佛祖要说睡觉了2333(英泽饰演的女性角色好像真的都很像,就是那种温柔坚毅特别有感染力(某种意义上的人狠话不多))(3)女儿最好的朋友因病去世,社工面对村民说筹来的钱是不是应该分了的质疑,说了句那我需要做个项目评估。
喃杭说我感受不到悲伤。
英泽说我也是。
(4)广场舞大妈不爱在村里的舞台上跳舞,联欢会要社工求着。
可是当风挂起来开始下雨的时候,观众开始往家里跑,她们还在舞台上。
(5)母女二人穿着傣族传统服饰走入溶洞,听到水滴的声音,空灵神圣。
女儿问是不是有野人?
二人走近却发现是水滴滴落在易拉罐上。
二人在溶洞里起舞,幽暗的岩壁上投射出二人的影子一高一矮。
(某种意义上的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现实的冲击?
)鹏飞导演好像很喜欢这样把社会问题拍成文艺片,《米花之味》的留守儿童问题,《又见奈良》的二战遗孤问题,都是沉重的话题,用文艺片的语言叙事,把社会问题变成折射在小人物身上的切片。
前半部分真的乏善可陈,本来看一半就打算放弃然后打两分,一分给片名,一分给题材。
构图和镜头设计太普通了,比较精准,但毫无新意。
说他像电影,但小演员和采景又很纪录;你说他是纪录片,某些设计又太刻意了、让人觉得无聊乏味。
某些镜头让我看得非常不适:排成一列走路的孩子、母亲刚回来时面对阿婆的俯拍镜头想要表现局促但却让人觉得只是礼貌。
母女不像母女,即便是想表现疏离感也做得不成功。
但后半部分也有值得一提的地方:母亲在网吧发现女儿后在车上睡了一晚,女儿发现后,母亲下车吃早饭,没有说让孩子一起吃,这里的处理我很喜欢;从警车里看到摩托车上的楠湘露,镜头交代两人关系,挺妙的。
女儿以为洞里的怪响是野人,走近后发现原来只是水滴打在罐子上的声音。
这里我个人理解的是:外来文化入侵在当地人眼中就像怪物的假象。
烟、机场、脱鞋…很不错。
但最后一颗星我给的还是最后结尾的部分:这部影片的配乐很不错,是我认为最亮眼的部分之一。
最后配上母女两人的洞穴起舞,算是和混乱的人生和解。
结尾很有感染力,很喜欢。
每一位作家创造了他自己的先驱者。
——博尔赫斯《卡夫卡及其先驱者》 1952在看过第二遍后,我仍然惊叹于《米花之味》的神奇,它所赋予的奇妙体验完全从留守儿童的民族志影像中超脱出来。
这是华语电影中从未有过的一种风格:在日常生活的贫瘠表象下潜藏着富足的幽默与俏皮,其可爱的盎然趣味令人不断回味。
在鹏飞的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发现他如何放弃掉处女作中从蔡明亮身上接受的滋养,并发展出一种“反现实”的影像风格:表现在过度明亮的摄影、戏剧点的铺陈和自然化的表演三者相互违抗获得的奇妙效果。
我们找到了导演鹏飞的“先驱者”:首先是那位不太为人所知的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擅长于营造一种基顿式的冷幽默,并不时表现出雅克·塔蒂电影中的“童趣”;然后是日本导演北野武,总是在让人一阵摸不着头脑的镜头剪辑后突然给予你一个用特写来突显的回答,让人会心一笑;最后很可能是是枝裕和(在访谈中,鹏飞多次提及),他电影中的演员如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自然感或许给了鹏飞一种策略,来抗拒苏雷曼与北野武电影中不甚自然的僵化风格。
《米花之味》虽然铺设了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外出务工的母亲回家后遭遇到各种问题,最后与留守的女儿相互和解;但电影反常地放弃了这个可以生发出一种普世价值观的戏剧套路,转而开发一个个幽默的戏剧点。
这自然是高妙的手法,一反常态,成功瓦解了叙事咬合精密的惯常逻辑。
在苏雷曼的《神的介入》(2002)中,便是由相似的手法完成:整部电影描述了一组生活在以色列军队占领区的巴勒斯坦人的日常幽默插曲,但没有完整故事和叙事动机。
这种依靠一个个幽默点的铺陈方式自然与稀疏平泛的日常生活相违背,苏雷曼丝毫不介意电影是在现实之上的重新建构,因而《神的介入》中出现了许多超现实的画面,表演也完全以僵化的方式展现。
对于鹏飞,僵化是他必须面对的难题:如何缓和剧情上的刻意设计,又能获得自然的效果。
他找到的对策也许是从是枝裕和的电影借鉴,让演员像在日常生活中那样表演,从而获知一种温情,而不是像苏雷曼或北野武电影中表面冷酷的幽默。
或许可以说,伊利亚·苏雷曼与是枝裕和这两位导演的结合,让鹏飞的《米花之味》获得了北野武电影中的影像效果:冷酷又不失温情,戏谑又不乏细腻。
而北野武正是鹏飞心目中最为挚爱的导演,他不仅将自己所有社交媒体中的头像都换成北野武,还不乏幽默地把微博的昵称改为“北野鹏”。
在此,鹏飞将自己安置在了由基顿、塔蒂、苏雷曼……等导演组成的冷面喜剧谱系上,并将其改造为一条走向现实的“反现实之路”,来表现那些最为困顿、难解的生活难题。
《米花之味》的出现,自然是今年华语电影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它给予了那些仍在不自觉地用影像写实的方式探测现实深度的惯常套路当头一棒。
就像鹏飞自己在映后交流中说的,他的内心“还是个孩子”。
82年出生的他,现在看来仍像20刚出头。
一个凭其天性拍电影的导演,我们能在他的电影中发现这种天性。
每当我们被他在电影中设计的幽默弄得哈哈大笑之时,就能感觉到背后那颗年轻又有趣的心灵。
让我们期待他以后的作品吧。
结尾的舞蹈多美,前面的演技就有多尴尬。
角度清奇、剑走偏锋,能在院线看到此片也是我的荣幸。
3.5
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家庭母女关系问题、城乡差距问题、传统科技问题。舞蹈结尾太讨巧了。
米花变了味,感情也变了味
妈妈这个演员很出戏,双胞胎段子和切巧克力段子用得十分影响观感,探讨浮于表面,外来视角很隔阂。除了音乐之外,没什么好的。导演太生涩了,没有气质。若有什么动人之处,只有这一句:来都来了,在哪儿跳,佛祖都能看到。结尾舞蹈写意一些,用壁上之影展现或许更好。
自然,狡黠,沁心,观察力超凡。姿态不妥协也不激进,心境不恋旧也不崇新,所谓矛盾,就像溶洞里一个易拉罐让水滴发出不一样的声音,真是个令人惊喜的比喻。
十分感动。人们敬畏神明与原始的信仰,神秘、老旧的习俗,戏虐又真实。故事深入到母女的心灵中,看到她们生命中残缺的、被拉扯的部分,也看到她们彼此心灵中来自血缘的亲近感。喜欢电影里中缅边境郁郁葱葱的山林和自然原始的民风,有一股来自本真的力量感。微弱却又顽强地,对抗文明所带来的阴暗部分。
也许是一部被低估的影片。留守儿童的缺爱,母女之间的隔阂,要多久才能弥补回来?米花轻盈,诉说着中国众多乡村间的尴尬和无奈。溶洞一舞,是母女间情感的弥合,而那些永远盼不到父母归来的孩子,又要魂归何处?
3.5/10。不好意思,没看完就离场。各种长镜头,说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但又各种过度的仪式化却似乎剥离了更多的真实性。而且这个对话的写作功底是真的糟糕,完全是普通话写作成得无比尴尬的方言对话,听得人头皮发麻…看得真的烦躁…男性导演拍得这种片似乎仍有大量极其固化的观念习惯附着其上,乃至于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真的滑稽…
云南话教程
西南选景、铃木庆一的配乐、刻意放缓的节奏,都是加分项,除此以外,也就是电视电影的水准。
支持大象点映
乡村民俗和怪力乱神简直是中国独立电影杀出重围的两大护法,干净清爽的摄影画面,可爱的配乐和不时出现的小幽默,留守儿童治愈生活流,叙事太散(不知是不是散文电影),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这个主题反而没有突出。溶洞里的那个易拉罐让我出戏到保护环境…?
总不喜欢这种缺失细节 砍掉旁枝 只剩一条笔直主杆直达目的地的 生怕你看不懂的 叙事方法。有亮点,结尾音乐不错,环境音不知道为什么有断点。感觉拍摄技术不大成熟。
女主实在不像农村出身的,看的我一直出戏,其他素人演员都好(意外的是演技也都还可以)。镜头成熟流畅,故事没有往深度挖掘。
真的很难看啊 最后就跳个舞怎么就母女和解了?哪点比得上青木瓜之味啊 还抄袭 真的呕
看不进去
开头的配乐好,故事比较一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的问题,但不能引领观众感受那种深处的无奈,镜头调度和表演都比较稚嫩,结尾溶洞的舞蹈很美。
开篇就被清亮的配乐和干净的山景吸引 从傣族留守叛逆少女的日常引出一系列传统与现代共存又互斥的问题 伴随飞机轰鸣声扑面而来的 除了游客随意丢弃的垃圾 还有潜移默化中已然改变的山水原味;地下溶洞那曲如孔雀般优雅的现实之舞太美;英语字幕由托尼雷恩操刀 杜笃之也为拟音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