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先在电视上看到的。。。。。
我怎么都是先看电视再在网上看的,就像《远方的山楂树》。
别说,这两片子还真像。
都是那个年代的,而且连演员都有好几个是一模一样的。
谁能想到在《远方的山楂树》里袁大头喜欢的宋贺男,现在变成宋倒贴袁了。
风水果然轮流转啊。
听说这片弟弟娶了嫂子。。。。
嗯。。。
对了,要说的是,估计是从这片开始,我看剧的倍速由原来的2倍变成3倍了。
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没有oped了,像同时在追的《乌鸦小姐和蜥蜴先生》,《小舍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视剧的音乐都给省略了,以前都有的呢,现乐坛如此衰败令我唏嘘,但这剧有。
oped都是同一首,而且还很应景,符合电视电视剧的主题,肯定是专门为电视剧写的。
这也比那些随便找一首来当主题曲的好了。
赵迎彤终于和老五结婚了,她的病情也公开了。
我突然代入了下,如果你一个亲戚要走了,无论如何都要回去见她一面。
赵迎彤还是走了。
竹子:下辈子我们还做母女。
她仿佛看到门口的赵迎彤喊了声,妈。
空荡荡的大门。
她还是回赫山了,去陪她了。
脾气也好了,说明上年纪了,我们都老了。
还有,才发现这剧名也取得好啊。
妈妈在等你。
她一直都在等待。
离开,回来。
“妈妈在等你”“妈,我向你保证好好改造,别再来了。。。。。。
大老远的”,最后那几个字。
豆瓣上看了下,不仅评分低5.7,而且影评也少,才15,有一半差评的。
我很疑惑。
怀疑是我老了。
为什么我总跟大家不一样呢。
对我来说,一部剧或一部电影,只要它讲道理有逻辑,它就应该及格。
反过来说,如果它不讲道理和逻辑,那么不管它情节啊特效啊演员啊多么好,我也看不下去。。。。
好吧,有时候完全是看演员的颜值看下去的,比如潘春春的那部,波涛汹涌的老师。
但我也是跳着看重点,而且现在想来也就记得波涛汹涌了。
我是推荐这剧的,8分。
什么叫为母则刚,对我来说,这就是!
竹子太不容易了。
这苦难接踵而至。
复婚好难吗?
不复婚还要跟老孔这么近,脑子是个好东西。
还自以为自己把前夫捏住了。
虽然我不了解70年代的人情世故,但,如果女主是有心迎回前夫,为毛不去省城,还要贴住个老孔。
这老孔是个人吗,非要祸害别人才高兴。
所以猪肝台出品,果真爆肝品。
每天7点都是煎熬,有同意的举举爪。
我也要饮单身保身茶,毕竟这剧有毒
1.贪污受贿,当妈的以及一家人都不怪这儿子贪污受贿,反而各种责怪办案的儿子……2.啥,原妻子拉扯带大一群儿子,结果老公回来取了个年轻妻子,关键这一大家子还能和和乐乐,这老头还在家充老子。
总之一堆狗血,乱七八糟!
真是,污了我的眼睛啥啥啥啥啥啥啥张延,男人婆为啥要演这狗血剧!!!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啥时候才能不出这么一堆狗血剧啊
一个军人,周青编出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另寻他欢了,可笑的是,上位的女军医还来看望前任,亲切地喊着大姐,更可笑的,女军医死了,周青又恬不知耻回来找女主,这特么让人忍无可忍了……编剧下手真狠啊,五个孩子,老大死了,老五爱上大嫂子,然后大嫂子也死了,二女儿老公坐牢了,老四贪污被抓了,一家人都三观不正地批判抓他的老五,然后老五又植物人了,这剧情太狗血了……这种毁三观的垃圾剧怎么能通过审核堂而皇之在中央台播放的呢?
看这部剧之前本来以为赵老师又饰演军人形象一定是个伟光正的人物,出乎意料居然是反一号,是一个为争夺权力专门整人的这么一个人。
老师这次是友情出演,但第一集就有出场,第10集就下线了,剧中还有其他反面人物,但基本从中期就开始洗白了,唯独赵老师饰演的司马俊完全没有洗白,在76年那场运动结束之后,直接就撤职带走审查了,连句台词也没有,也没有跟其他主演有互动,下线的好仓促,我都没缓过神来。
不过不出意外的是每当老师出场的时候弹幕里都会有称赞老师演技的,每当看到都很开心,嘻嘻!!!
老师戏份结束之后后面的我就没看了,就看了下最后一集,因为这部戏整体来说比较悲伤,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啥的都有,虽说最后还有点大团圆的味道,我还是不太想看,因为总会有悲伤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最后说一下,毛不易的《一荤一素》真的很好听,我很久之前就听过了。
石竹经历了这么多带大了五个孩子,是她支撑起了整个家,给孩子们搭建了一片成长的天空。
我在这部剧里看到的更多,其实是一个家长对待不同孩子的教育方式。
石竹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其实是严厉和温柔并存的,仔细来看她是深深的了解着每一个孩子。
因此对待不同孩子也会有不一样的方式。
在面对老大的时候石竹就是苦口婆心和令行禁止相结合,因为当时丈夫前途未卜,其他孩子还都年幼,所以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老大的身上,虽然他或许当时也还并不懂得这时要为一家人承担起的责任。
对待自己最疼爱的也是唯一的女儿,石竹的教育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动她,以身作则帮助女儿渡过难关。
虽然最开始不同意女儿和女婿的婚事,但在婚后女婿犯了错误,大家都在劝女儿离婚的时候,只有石竹站出来力挺女儿要振作,因为她知道女婿已经诚心悔过,不能轻易就这样放弃自己的婚姻。
面对老三晓岸的时候,石竹又像是一个有些智慧的长者,因为她读书不多,所以自己对于晓岸的教育也完全是凭借着自己的人生经验。
虽然学识并非渊博,但石竹深知知识的力量,后来晓岸考上大学之后,她没有“以经验论高低”,而是愿意听取他的建议,有事也会找晓岸商量。
而对于家里的双胞胎晓晓、晓风,石竹则是采用了不打不成才的方式,鼓励和棍棒双管齐下,希望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规范晓晓晓风调皮的行为。
但这种赏罚分明也是建立在三观道义的基础之上。
在知道晓晓、晓风帮助彤彤一家藏起勋章的时候,她并没有对“偷盗”的行为给予惩罚,而是在知道了孩子们明白偷盗不对的前提下对他们帮助朋友的这个做法给予了肯定。
实石竹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在她心里的这杆秤准确的衡量了她自己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
石竹用自己曲折的人生阅历来教育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些观念放在现代或许不太适用,但也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石竹就像是这个家庭的圆心,孩子们围绕着这个圆心,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温暖的亲情细密绵长,如春风润物般无声但却伟大。
刚好吃饭的时候央八在播第一集,就和妈妈一起看了下。
其实还不错,出乎预料的我竟然能跟着看下去。
一直以来我可能比较钟爱综艺,印象里还真没怎么看过这样的伦理剧。
也算一个新的尝试吧。
不过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被这种年代剧触动到。
我其实是没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对当时的事也知之甚少。
但这并不影响观感。
因为是年代剧,当时人的想法、决策与现代人会有很大差别,所以其实个人认为看这种题材的剧应该放下之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通过剧中人物的服装以及对话带入当时的场景,就可以很真切的中感受到当时那个年代的人文环境。
也算是一次“精神穿越”。
听妈妈说,竹子就是当时那个年代很典型的一种形象。
大大咧咧的热心肠,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打抱不平,但若是自己吃了亏却会忍下来。
当时的年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街坊邻居都互相熟络并相互照应着,有什么事情大家也都会互相帮衬。
就像剧中,主人公竹子就有一个好姐妹月如,她知道竹子家里孩子多肉票不够的情况,便把自己家的肉票主动送给竹子。
或许现在的我们并不能体会到肉票的珍贵,可是在当时,这样的礼物就意义非凡。
温馨画面随后而来的便是狂风暴雨的来袭。
竹子的老公在团部任职,却被无辜牵连进政治事件中。
事态严峻,竹子不得不在现实的痛击下思考自己以及五个孩子的后路。
看过几集之后,其实发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索然无味。
第一集就能看出当时的环境、男女主人公以及几个孩子的性格也都很明了。
从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件中还原了当时社会的人生百态。
不论是商贩的弄虚作假,还是竹子的见义勇为,甚至是忍痛说出“划清界限”的那种不忍的决绝,每个情节都带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从剧中抽离,真庆幸自己出生在现在的这个时代。
由感而发。
或许对于一个肥皂剧而言本不该这么认真,但这个点确实戳到了我。
一边是晓杨和彤彤都因为不甘自己的命运,不愿分开想长厢厮守而相约殉情;一边是孔大爷情场失意头戴绿帽,“被离婚”后想就此了结。
也是命运的安排,他们在河边桥头碰见了。
本来已经壮好胆决心自杀的孔大爷,看到两位年轻人自寻死路的时候,毫不犹豫的在第一时间喊停了他们。
一个有将死之心的人在最后时刻救下了两个年轻的生命,也救下了自己。
他们的经历或许在当时的自己看来是悲惨和阴暗的,但其实转念一想,在阴暗之中寻找光明,反而会变得更加简单。
像是《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面的情节一样,电影中欧维的经历或许是巧合,但老孔的情况放在当时的中国其实是真实有可能发生的。
老孔是热心的,他见不得别人寻短见,更见不得两个年轻人放弃了自己的大好的前程,结束自己的性命。
晓杨和彤彤还年轻,他们以为遇到了相濡以沫的爱情,若不能相互厮守便已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殉情这种设定在现在社会可能很少见,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大家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无力反抗,唯一能掌控的便是自己的生命。
老孔救下晓杨和彤彤的这一小段情节颇有种中国式的黑色幽默。
在看到老孔匆匆忙忙从爬到一半的栏杆上跳下来,赶去拦住晓杨和彤彤的时候,让人不禁发笑却又忍不住叹气。
老孔对他们说出的苦口婆心的话听上去是在劝孩子们,但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吧。
看着身材小小又有点笨重的老孔心急地在孩子们面前边说边跳,仿佛看到了中国版“欧维”的影子。
一个刚刚与死神妥协的人转身就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两条人命。
也正是他救下来的人让他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
所以其实很难界定,究竟是谁救了谁,或许,是自己救了自己。
一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竹子在丈夫误会自己离婚并另娶后,依然爱孩子如故,关心丈夫这个人如故,甚至理解和尊重丈夫的现任妻子。
知道大结局了,竹子才说,无论如何,她是因为“爱你这个人,和你因为相爱有了孩子们,有了一个家”,不是责任,是因为爱才让她一次次在困难中带着孩子们重新活过来。
可也因为爱,所以想起来提起来,就会钻心的疼。
她的爱,真挚热烈深沉,绵延了一辈子。
不见得,每个人一生都会像竹子一样经历那么多磨难和不幸依然坚强,但像她这样,深爱的,担当着的人我见过,我外婆是,我妈妈也是。
起先觉得是挺好看,有年代写实的味道,也曾觉得是片名起得不行,光看名字,还以为是清新都市时尚狗血伦理剧。
但越看越不是味,原来是年代狗血伦理剧,张延演得还不错,撑起了整部原本感觉这剧情要垮的戏。
张延人设没问题,家庭的悲欢离合也没问题,年代感也没大问题,问题在具体剧情的处理上,让人感觉很狗血。
比如:老公一个部队干部,夫妻也是时代不得已名义上离婚。
夫妻感情还在,居然因为误会前妻跟了街坊老头了,于是也不求证,就见异思迁了。
完了就算真相大白,回家还理直气壮的,还在家里吆五喝六。
院长人也不错,但舔着脸到竹子家,搞得也像家庭成员似的,还要认竹子姐姐,竹子还说什么年代不同了,老赵还想一个大一个小啊,她是你的男人,和我无关,什么的。
但剧情反映出来的感觉,就是一大一小原谅了渣男。
再说,张延一个儿子小她12岁,一个小她17岁,几张老脸老儿子,还装小鲜肉,看着也实在怪。
再有,现在电影电视动不动靠白血病、癌症晚期、植物人来煽情,实在是很无语。
而且,媳妇得了白血病,当院长的公公的新老婆也帮着瞒着竹子一家,这合适么?
媳妇上飞机去美国,煽情了半天,结果过了安检,又突然想不去了,早干嘛去了?
回来又可以煽情落泪一番,这反转合理么?
最后晓风成了植物人,居然部队电话不打一个,也没说送了医院,让家属去看,而是为了有个揪心的桥段,直接抬人到竹子家门口,给大家一个惊“痛”,要是家里老人吓个好歹,植物人一个,部队管么?
这种冷血的部队是反动派国民党部队吗???
剧情瞎编到搞笑死了。
但演得确实挺那么感人似的。
这就很恶劣。
很少看电视剧,我虽然也被吸引着看,也有感人处,但觉得这剧离烂其实不远,还是没有好好往真实年代剧写。
剧情冲突此起彼伏,妈妈太苦了,毛不易的歌好听
周晓风人设太好了,一荤一素太催泪了。这世间的妈妈都希望儿女健康平安快乐就好,用一双手让所有都有了温度。
这是什么垃圾!
那个小四合院还挺亲切的,好像小的时候外婆家就是这样子的
看完这个剧就像赶快的回到家里找妈妈抱抱求安慰,这个剧情其实还是挺好看的,也有很多的细节,而且剧情也比较的贴地气吧
齐鲁台报到回校了,不看了
说死就死?
基本没啥烟火气。
收视是高,可台词和那几个儿子看着就这么违和呢
央八放过好几轮了,又开始了!妈妈是演得挺好,但真的不能理解为啥一直放这种垃圾片!那家的老五自己拿枪被举报,好心老孔代坐牢,后面居然还好意思当警察了?还有种种不堪情节就不细数了,都是啥落后思想啊?
喜欢这样子的剧情,尤其是最后石竹和孩子们一起在四合院过年的时候
最后一集,周团长去逝了子女都不回来?然后强行弄个大团圆的结局,编剧有没有常识的?
其实我觉得害可以 女主很坚强
剧情还是挺好的有很多的情感的表达方式都很细腻,所以看着还挺好的
看见是男人婆就看了一会,没意思
很好啊
张延演技很好
导演牛逼 啥剧情走向都能搁一块儿拍
又一部陪爸妈看的电视剧😂😂😂
跟着大人们一起看了。四川台就爱放这种感动自己的女性牺牲自己为大家的电视剧,希望我以后成为老太太的时候依然能够潇洒自如。ps毛不易的片尾曲是有惊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