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段大段完全漆黑的场景,这个片子真的特别抓人!
看完很伤,但又很欣慰!
可能,一方是爱情,一方是友情。
但无论是怎样的感情,对方于自己而言,都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生活的一部分。
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长之痛所付出的代价。
额头的那个吻,让一切爱恨情仇,生死离别都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能给的只有这么多,也是全部了。
就像夏天走了,雪花来了。
不论好与坏,一切都会过去的。
这个影片宛如烈酒一般,刚看完只是淡淡的悲伤和沉思,回归自己的生活中会发觉《心之石》中的情绪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才发现自己大醉了一场。
高纬度的日光、粼粼的水面、无忧的少年,在北欧绝美的风光中看起来一切都无比美好,但夏天往往是烦闷的,这个故事也是如此。
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男孩却因相似的家庭创伤产生特殊的情愫。
虽然没有及时察觉,但欲望在无声增长,爱意在樊笼里满溢,性意识逐渐觉醒,明白他们是不可能的人。
克里斯蒂安都无法接受自己,他就像被抛弃的石头鱼、啄掉自己双脚的海鸥、被咬死的羊。
这些动物的尸体直接暴露在镜头之中,让观众的感官在被威胁的压抑不安之中,同时也隐喻着人物的命运 。
村民们对委屈的隐忍和对孤独的煎熬,搭配着冷峻的北欧风光、诗意的构图和美妙的光影,带来别样的观影体验。
克里斯蒂安如同影片结尾的石头鱼,在黑暗之中漂浮着,孤立无援,但庆幸的是,石头鱼最后还是动了起来,没有像别人放弃自己那样放弃自己,或许压抑与成长是共存的。
冷峻沉暗,却又清新凌冽的冰岛风格。
美得让人压抑。
Thor和Christian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北欧乡村中相伴成长,是每天都要见面的好友。
是,Christian想放生误钓上的石鱼Thor帮助保护它;是,会踹废弃汽车砸掉车窗一起搞破坏;是,Thor喜欢一个女孩子Christian会尽其所能帮他追到手;是,为了帮Thor在他女朋友面前保住面子,Christian会做很多不想做甚至做了会被父亲暴打的事…… 他们是这样要好的朋友。
但也是,Thor因为年纪尚小没发育成熟被同伴在泳池狂扯泳裤嘲笑时,Christian一把推开两个小鬼大喊“别惹他”;也是,Thor的姐姐要求两人化妆后相拥静坐为她提供画画素材时,Christian对Thor克制而浓郁的眼神;也是,在湖边帐篷里Christian鬼迷心窍与Hanna亲吻抚摸后惊慌不安却在Thor握住手时立刻平稳下来的心脏;也是,Thor被Christian的爸爸强制要求在悬崖上掏鸟蛋拉绳上升时,突生意外险逃坠崖危险后Christian牢牢的拥抱;也是,被出柜被Thor无意地推开被看见Thor与女友的亲密后痛不欲生在马厩里崩溃选择自杀的Christian……他们也是这样一个苦苦暗恋一个不知如何面对的微妙朋友。
看过很多LGBT的电影,似乎都逃脱不了“克制”二字。
大面积的“留黑”虽然快要让我眼瞎,但看到屏幕里自己的眼睛,仿佛突然看清了自己,也着实贴近故事情节。
禁锢下的浓郁更加戳心,但也更加压抑,就像湖边露营的那个早晨,Christian穿条内裤走到湖中央,深吸一口气后闷头砸入湖水,在水中无声地呐喊着。
他们是否成长了?
其实我无法判断,因为成长实在抽象,每个人对成长的定义也不同,唯一确定的是,他们不复初始的单纯,装了太多心事,变成了正宗的致郁冰岛人。
是的,在这个几乎处于上帝视角的国家,国民患抑郁症的概率却十分高,大概是,活到了一定的高度吧。
我猜那晚Christian在马厩里,眼前不断闪过的是那条被人踩死的小丑鱼、那只被绑住只能自断双脚选择自由的海鸥、那些被豺狗咬过不得不击杀焚烧的绵羊……异类,生存或是毁灭?
自杀后的Christian抢救了回来,被父母关在家里,拒绝Thor的会见。
Thor爬窗翻入Christian的卧室,得知他要搬家,听他说“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Thor还说会去新家看他,Christian缓缓地答应了。
此时Christian的妈妈发现儿子卧室门反锁害怕他又自杀,吓得立刻锤门,Thor必须要走了。
Thor在Christian的额头印下一吻。
石鱼被钓起后依然不太讨喜,孩子却只是骂了句脏话,然后把它抛了出去。
沉啊沉啊沉啊……石鱼突然抖动尾巴,灵活地翻身游走了。
这个月初在冰岛旅行时,本打算在雷克雅未克一间艺术电影院观看这片子,结果却因为时间安排不当而错过。
作为残酷青春题材再加上同性话题,这部导演处女作长片本可以有许多噱头,然而导演基本摒弃了好莱坞式的戏剧冲突手法,整个剧本像是无数个生活琐碎细节拼贴而成,观感上缺乏所谓的高潮,也没有赚人热泪的突出场景,除了在悬崖边上惊险的一段。
剪辑似乎存在一些问题,没能将角色情绪连贯起来。
不少场景前后衔接过于随意,看不出任何戏剧发展的脉络,太过琐碎稍显冗长的篇幅(全片近两个小时),呈现出生活流的真实感,当然这也是欧洲艺术电影的风格。
可惜导演没能展现出任何突出的作者风格来,如果动物的场景拍得更丰满些的话,隐喻味道就自然出来了。
另外,在这个冰岛小镇上,民众对于性倾向和作风大胆的女性竟然抱着如此态度,这是令我最诧异的一点。
因为我刚刚游历完冰岛回来,我从没觉得冰岛人的思想会如此保守,也许是导演在编写剧本时有意而为之。
至于让我感同身受的莫过于剧中对冰岛自然地貌和荒凉风景的描绘,山峦、河流、湖泊、草地的模样,全都跟我在旅行时亲历的丝毫不差。
而这些自然风景倒是跟剧中人物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契合得不错。
这算得上是影片给我最大的满足。
1之前看过冰岛导演谷德蒙松的15分钟短片《鲸之谷》,跟北欧大多数电影很像,走的是阴冷致郁风。
后来在2016的威尼斯电影节上,有了《心之石》,这是导演基于《鲸之谷》所创作的长片。
北欧导演拍的电影,无论主题多奇异,多变态,多纯爱,都喜欢采用干净的画风,极端的构图下是充满隔阂感的一种变相温柔。
《心之石》一开头,是几个少年在码头捕鱼的镜头,湛蓝的海水吸附着难得的阳光,这里的少年给人一种多愁善感、忧郁的气质。
男主角克里斯蒂安和比他小的索尔陆续登场,在导演有意的特写镜头下,两个男孩之间若隐若现的暧昧关系浮出水面。
很明显,克里斯蒂安暗恋着索尔,但索尔却喜欢贝丝。
你爱他,他爱她,这样的爱情链是同志感情生活的常态。
这让我想起《蓝色大门》里的桂纶镁和陈柏霖,同样也是一个弯,一个直。
2对于克里斯蒂安如困兽之斗的情感,导演设计了很多伏笔或是暗喻,开场那只被少年们嫌弃的石鱼,那只宁愿折翼也要忍痛挣脱绳索的飞鸟,都在诉说着同性之爱的不被认同。
这在《鲸之谷》也有过呼应,那只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暗示困境无处不在,压抑,崩溃在所难免。
作为同性恋的克里斯蒂安,他爱索尔,但他说不出口,反倒去帮他追贝丝。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快乐,那快乐是谁制造的,重要吗?
不重要。
他对索尔的爱纯粹得叫人心碎。
常常觉得人类很奇怪,热衷于分类游戏,譬如要把爱情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把它们打上标签,再区别对待。
可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爱,都是一个不断产生多巴胺的化学反应,在科学层面上,这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人类总是将精力放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反而失去对爱情真谛的领悟。
电影中,导演小心翼翼地用克制的手法表现克里斯蒂安情感的细微变化,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同志的情感世界。
戳中我的点在于,克里斯蒂安消化感情的方式。
在玩大冒险时索尔随意地亲了他一下,他感到生气,对克里斯蒂安来说,那是一种伤害,如果你是在认真地爱一个人。
他站在悬崖边,我理解,那种想要跳下去的冲动,在那一刻,这是唯一不伤心的方法。
克里斯蒂安喜欢用潜水来逃避,喜欢砸车发泄,这样的暴力是孤独,静寂的,不会有人关怀,也没有人能感应得到。
我想到那只拥有52兹声波的鲸鱼,最后孤独地死去。
同志就像拥有独立频道的巨鲸,要找到相符的伴侣可能需要花费一生,与异性恋相比,他们的追爱过程更纯粹,更简单,但辛苦也是成倍增加。
3克里斯蒂安最后试图自杀,《鲸之谷》里的男孩也在一开头就打算自我了结,自杀这件事比起陷进一段没结果的感情来得简单。
我们都会笑那种怯于大胆求爱的人,但,如果曝光自己的性取向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呢?
我们都太自以为是了,哪里知道,同性恋的自杀不只是为了逃避,更多是为了保护所爱之人。
索尔或许终于明白,那样的爱是何种概念。
可是爱不能强求,所以克里斯蒂安选择消失,剩下最后一点尊严。
杜鲁门卡波特说:“爱,因为不识地理,所以没有边界。
”同性之爱永远等于放逐之爱,不在规定的边界内,只好钻进逼仄的空间里寻找喘息的机会。
静谧而忧伤的镜头,压抑的色调,仿佛随时都会撕开一道裂谷。
无论是《断背山》和《卡罗尔》,还是《我自己的爱达荷》和《心之石》,里面描述的同性之爱都细腻到不行。
任何爱情都会附随着代价,可在同性之爱中,代价尤为沉重。
电影的最后镜头,那只不讨人喜欢的石鱼被一个少年嫌弃地摔入大海,镜头久久定格在下坠的石鱼。
过了不知多少秒,那条似乎已经死掉的石鱼抖了抖尾巴,向着光亮处游去。
两个钟头的压抑总算迎来了一个还算温暖的结局,克里斯蒂安也成功获救。
索尔半夜偷偷潜入克里斯蒂安的寝室,在他额头轻轻地一吻,有人说索尔被掰弯了,但我觉得,有没有被掰弯并不是重点。
那一吻,更多的是对他情感的感应和接收,有抱歉,也有理解。
少年之间的情感如同冰岛冰蓝色的海域,偶尔会飘过几只海鸥,带着忧伤和纯洁。
情感的渲染和片名成功匹配,那颗心中的石头不断地坠落,下方是未知的领域,是绝境,也可能是涅槃。
ps:我的公众号:filmpublic
《部分》我感觉体内里的血液在涌动它们徘徊在两侧心房扑通 扑通我触摸到的心跳南瓜藤顺着大地的方向肆虐生长无论果实再重藤也能盛得起它的重量身藏巨毒的石头鱼钻进深处黑暗和痛楚环绕四周眼泪与海水汇集一生它们离世界很远无边际的天和海是生命的部分《部分》 我感觉体内里的血液在涌动它们徘徊在两侧心房扑通 扑通那隐黯却触及的心跳南瓜藤顺着木栏肆意生长无论果实装得多重,那青苔慢漫的枝叶也装得下它 全部的力量世界的另一头身藏巨毒的石头鱼钻进日暮和渔歌一起 历过浅海,踏遍万川却依旧 离我很远原来 漫无边际的天空和海洋也是生命的部分
刚看完了《心之石》,北欧风,静谧又冷峻,一群青春期萌动的孩子,绝美。
影片从片头的一群男孩钓鱼开始,片尾又以一个小男孩钓鱼结束,而两次钓上来的石斑鱼却有着不同的命运,片头的它被男孩们踩死后被Thor丢进海里,片尾的它被小男孩骂了几句后被丢入海里获得重生。
Christian便是那石斑鱼,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不被人们接受,加上父母长期的吵架,公开出柜后的事例带来的恐惧,Thor不理解并与其他女孩在一起,他绝望了,他歇斯底里地哭,却无人理解。
他对Thor的喜欢从一开始的调侃打闹,过渡到默默注视Thor与其他女孩的互动,最后以认真的一个吻结束么,这份情感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至于它是什么形式,已然不重要了。
影片中的Christian应该是自杀过三次,第一次在帐篷过夜后,独自一人走到那小湖边,然后慢慢走进湖中心,把头扎进湖中,泥沙涌起,污浊翻腾,直到最后,他才猛地从湖中仰起了头。
第二次是在悬崖边,面对父亲的施压,和周围人异样的态度,他走向悬崖,闭上了眼,呼吸短促,忽的一声,被父亲拦下才终了。
第三次,是在马厩里放声大哭后,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做了什么,之后再次出现是以一个在异地医院里的病人这种台词穿插在影片中的。
Christian无疑是我最心疼的人,相比Thor,他承受的要多得多。
Thor,他倔强又害羞,对于性这种陌生的东西,他充满了青春期男孩的好奇和兴奋。
然而这种冲动,造成的一系列事情,却给Christian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面对家庭的破碎,好友的奇怪举动,他困惑又恼怒,凭什么,他要承受这一切,凭什么他不能安安静静地抱得美人归。
结束Christian和Thor,再来看影片本身,影片中很多人不解的是,有些片段,或者说,大部分片段,着色基调是很深又很暗的,有些就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得到或急促或扬长的低语,有时候只能听到在床上翻身所引起的被褥摩擦的声响。
影片本身就不是喜剧片,加上同性恋这根线由始至终贯穿,基调是哀伤的,甚至是悲痛的。
整体很协调,拍摄风格极美,有些场景截图完全可以说是摄影作品。
不过,两个小时的片子,对于我来说有点长,中间断了一段时间,并没有连续完整地看下去,或许一开始就知道是悲剧,所以才不忍心看下去吧。
最后,表白结尾Thor给Christian的额头吻,以及颜值爆表的Christian。
心中若有石,方知其轻重。
索尔和克里斯蒂安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好到身边的好事之徒会揶揄他们为情侣。
在两位少年间青春期的情愫正在萌发。
一个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女性家庭成员的性早熟影响着他;一个父权中心,父亲有暴力倾向,鄙视同性恋者。
于是,常常有孩子们偷偷离开家,在路上相伴着的黎明与深夜,画面中总是有着低照度的冷峻。
索尔家中有个浪荡的单身母亲(索尔心血来潮钓上的一筐鱼被她搁置在门外腐烂),一个强势吵闹的姐姐(会嘲笑他在被窝里手淫)和一个爱写诗画画不被家人理解的小姐姐。
索尔和镜子里的自己尝试亲吻,把梳子上的毛发放到下身来弥补未发育的缺失,克里斯蒂安会温柔地帮他化解别人对他的嘲弄(被脱裤子扔外面,游泳,尿床),他暗恋一个女孩,克里斯蒂安就帮他玩抓人和婚礼游戏促成他们。
两个女孩和他们玩真心话大冒险时,欲盖弥彰地回避心中的目标,选择和对方亲吻,这起哄了旁观者的欲望,也起哄让克里斯蒂安和索尔亲吻,索尔不在意地执行,却让克里斯蒂安反倒生了闷气。
四人行偷马野营,却两两各生情愫,五味杂陈。
克里斯蒂安清晨将全身埋进浑浊的池里大喊发泄,水外却空荡无声。
他面对着父亲的暴揍,镇里长辈的丑闻前鉴和同龄好事者对亲密画像的嘲讽,就像孩子们钓上石鱼后鄙夷的踩踏, 像被豺狗咬过的羊被无情射杀。
他们本无错,却被逼得只能断脚而飞。
克里斯蒂安有靠近悬崖的轻生冲动,最后被其父亲教唆下悬崖的却是索尔。
悬崖失手回温的那个紧紧的拥抱,是克里斯蒂安对父亲的厌弃和对爱的唤醒。
幸好,克里斯蒂安躲在马厩里自杀未遂,得到了索尔翻窗来的一个额头吻,这或许是这位笨拙朋友最大限度的温柔。
希望克里斯蒂安像结尾的那条石鱼被放逐大海吧,再也不要被打捞被唾弃,被世人惊扰。
冰岛乡村小男孩的性觉醒和性成熟故事,充斥着阴郁、冷峻和沉重等北欧电影特有的气氛元素,表现出了初入青春期的男孩对于性认知的相似性和让人惊讶的迥异矛盾性,从旁观者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二人关系和情绪起承转合式的微妙变化,伤感得无以复加,不禁感叹在压抑的大环境下人物命运的卑微,小演员的表现堪称完美。
这么小的宝贝们,演戏真的是很细腻。
电影两个小时,有种从白天看到晚上的错觉,仿佛在这之中经历了冰岛的夏天。
整个电影越到后面,基调越暗,有三分之一的几乎留黑的画面,这些画面几乎都是克里斯蒂安的特写,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有点惊慌失措,深怕留黑的部分看不清会影响理解剧情,慢慢的就明白了,两位主角的大特写在分别独处的时候都非常多,只是不同的是,索尔的独处特写是有光线的,可以看清眼睛、表情,而克里斯蒂安的独处特写是没有光亮的,可能是因为“同志”这个身份是他不愿意让别人看见的,所以用了大量黑色模糊的画面以及急促的呼吸声来表现真正的克里斯蒂安,我觉得演员最棒的是,即使没有丝毫光线,仅凭借呼吸,衣服摩擦,也能让观众明白此时的克里斯蒂安是怎样的状态,怎样的心情。
听说这是导演的真实经历,片尾也标注了影片是献给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不过导演的那位朋友没能活下来,所以在影片片末做了改动,给了克里斯蒂安一个有希望的结局,以及一个无法言说的额头亲吻。
我对你那超越友谊的情感,就如同被打捞起的石鱼,众人都嘲笑它丑陋,见不得光,只有我心疼它,如同心疼我自己。
画面非常美,就是拉一坨屎也美。少年也很美,做什么事都好看。爱上直男的故事,青春阵痛。
这是什么青春性觉醒,潮湿又阴暗,男孩女孩的精力都无处释放,一片漆黑,看得极度不舒服。
好几处画面黑的看都看不清,剧情沉闷又乏味。无聊到爆。
一个执着于男子气概的小男生,一个因自己的同志倾向而不安的温柔小哥,所以电影是想说这种相互之间没有明确暧昧情愫的亲密男性伙伴在当地的恐同氛围下也会遭到殃及,受到压迫?看到最后只觉得不知道要关注什么感受什么,甚至连冰岛风景都没拍出多少特色。最可怕的是,夜戏加起来总共约有半个小时,却一律像请不起灯光师一样只有声音没有图像。一开始我还试图分辨这是谁那是谁、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后来就干脆肆意对着黑漆漆的屏幕上自己的倒影品味容貌焦虑了。演克里斯蒂安的演员长相很温柔,有一点点像薇姬·克里普斯。
电影是个好电影,但就是黑乎乎的看不太清。
「I can go and visit you in Reykjavík.」
三星半,越来越低龄也是最初的性意识,大概影片最大缺点是黑整体调亮一度一些地方也需要打光并且这样也完全不会影响摄影的美和影片的北欧气场。
都黑成马赛克了
从未试过看同性片这么揪心伤怀,最心碎的是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躲在柜子里不敢昂首出柜。金黄卷毛小正太Blær Hinriksson帅入心坎!!!年纪轻轻演技杠,暗恋关怀般的深情眼神顾之神魂颠倒。不是很喜欢这样的结局,所以最后一个镜头表达的是仰面朝天倒地的人最终都会翻转身子勇敢地继续前进?
冰冷的空气,稚嫩的少年,一切青春的幻想都是那么真挚,摄影精致得令人窒息。
阴冷晦涩的镜头和冰岛一样,但叙事的内核却多元,性的启蒙,性向的自我认同,压抑的环境下形成的舆论和不可挑战的权威,两个少年的摸索,成长的阵痛不可言喻的展现。
整部片子1/3处在全乌漆嘛黑,1/3处在半乌漆嘛黑,基本只能欣赏手机屏幕里我自己的大脸,主要是对那个金发小帅锅的热爱支撑着我看完了全片。
3.5。
十几岁的孩子,私处的毛还没有长,可青春的萌动就这么来了。C是个先天的同性恋者,性向明确。T是个直男。两个人就像鸟和鱼,本不同属一个世界。所以,C把头埋入水中大叫,深夜在马厩里哭泣…..每一次都让人心疼。
青春的冰岛,从夏天到冬天,苏醒到绝望。为什么我们需要gay pride?因为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是这么的不知所措惊恐万分。有被冰岛美景震撼到。几个拥抱就可以缓过神的瞬间,玩笑的契机,缓慢的拍摄调度。自然隐喻,水的洗涤和呼吸,鱼、羊、格子的反复交映,还有依稀普通市井生活和生活的窘迫。色调冷峻又温柔,喜欢喜欢喜欢。
冰岛风光太美了 阴冷的色调里那种风势呼呼但静默无声的感觉(想了很久 记起是因为短片 鲸之谷 而爬回来的片
配不上封面 全片一半靠猜 眼已瞎
克里斯蒂安是那条因为与众不同而被打死的石鱼,是被豺狗咬死的温柔无辜的绵羊,但也是那只咬断双脚逃走的海鸟,也是最后那条被丢进海后,翻转过来,尾巴一摆,最后游向幽暗海底深处的与众不同的石鱼。非常喜欢片中与世隔绝暗无天日的北欧小渔村,极寒极夜的高纬度环境,少年们性觉醒的美和痛,阴郁冷峻
看过,忘了 就记得很北欧,很少年挣扎迷茫压抑
Why did I watch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