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来得及看了影片的后半段,看影评想象前半段。
是一部很细腻的片子,去中心化的表达反而很深入人心。
“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广大时代的负荷者”,生活是一阵微风,没有波澜壮阔,石破天惊,有的只是风拂过后淡淡的凉意,失望,低下头后想了想,决定还是要爱生活。
女孩的眼睛像一面湖,也只有淡淡的涟漪而已。
生活是时时刻刻一个个跳蚤小心翼翼的嗫咬。
生活正是如此的,没有悲壮,就没有英雄的心情。
说起来她的家人们庸俗、势力、贪财、推诿,讽刺虽然是有的,但又算不上是一个不幸的家庭,他们毕竟还有着很深的亲情,在欢快时刻的自然流露,他们没有人是罪犯、精神病、抑郁症和暴徒,也没有人与家庭关系决裂。
中年无成、老年失去权力和尊严,青年无人照拂和贴心关爱,而他们只是万千普通家庭中的一个投影罢了,没有人会为此而深恶痛绝,决心改变,那样就该是另外的人生和故事了。
生活的苦味就在于让你有些难受却又没有创口值得言说,只能不幸而不争地努力活着。
影片的最后他们找回了垫子,一起欢呼,进而又为金钱和琐事争吵。
女孩子眼里看到这些,有些无奈,继续决定维护这个不可能完整纯粹的家庭的关系。
这就是事实,是未来几十年的常态,并不会因为一个装着几十万欧元的床垫而翻覆。
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在和女孩找寻无果后,回忆起了年轻的时候,和她的丈夫在荒凉的岛屿的蜜月“他在风中喊我,我知道他喊得可能只是我们该回去了,但我希望他喊得是他爱我。
”生活中布满了不值得展示的小小遗憾,失望、无奈,然后理解,慢慢养成小黑洞,理想与渴望连同那些可能性一点点消失了。
愿景和生活之间,差一个早已消失的床垫,日复一日,人们枕着微风一般的遗憾入眠。
——你觉得你死了之后会怎么样?
——我觉得不会怎么样——也许转生成别人再回来——像是总统啊或者歌手——也许是个残疾人,或者流浪汉——不会吧——或者变成科隆回来了·············——变成比你现在更好的东西——这不存在——OK——除非变成年轻的我,而且会飞——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已经知道之前做过的错事,所以你可以在第二次人生中改正它们,——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是错的事情,——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这一次你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在想什么了,所以你知道他们是不是说谎,是不是喜欢你,或者他们是不是在床垫里面藏了私房钱。
——相信我,你不会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他们说的话就已经够糟糕了最后他们找到了床垫,有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你们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
什么都没有发生!
无意点开的电影,我承认是被电影名字吸引了,当然还有小姑娘在公车上的那半分钟,美的纯净。
家庭电影,真实的一家人,还有寡言却不失可爱的老奶奶。
平实质朴的叙述风格,参杂着几次小小的波澜,广播事件,生日新闻,以及最后圆满的结尾。
全家欢的电影,夹杂着对那个贫瘠年代的片段式展现,略显深度不足,垃圾场的人生探讨有强行拔高之嫌。
影片中老人有五个孩子,却一直为赡养老人、平日花销而推来推去,13岁的小女孩生活在这样利害关系分明的家庭里,厌恶大人丑恶嘴脸,自己依然善良,就像那双眼睛,虽明亮清澈又有一些灰色笼罩。
影片中13岁的小女孩故事的最后,当小女孩找到床垫准备搬走时,掏出一大把钞票放到了那个人的鞋里,也许是不安,也许是可怜。
回家后外婆问在哪里找到的,小女孩却说是一直被认为什么都做不好的小儿子找到的。
平日里发生的点滴事情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庆幸的是,她依然保有善良,没有被同化污染。
所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80多岁的外婆喜欢和10岁出头的小姑娘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天,谈人生,谈过去,都是肺腑之言。
而相比于她的五个孩子,满脑子都是金钱、利益、工作…,不但没有耐性听老母亲的话,还认为是因为老年痴呆导致记忆模糊,胡乱之言。
当确认床垫被找回,有几十万欧元的时候,他们没有反思自己对待老母亲的态度,一心扑到钱上,商讨如何分配母亲毕生的积蓄。
整个故事较平淡,但中间的小插曲及结尾的小高潮可以让观众内心有波澜,是基于对人性思考之上的。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曾猜想结局会是外婆和小女孩一起找到了床垫,外婆选择把钞票捐出去用于公益事业。
看完之后想这样的结局可能少了些母亲对亲生儿女不求回报的爱吧。
但是不是会多些教育意义?
引发观众对另一方面的思考呢?
还需要结合瑞典的人文关怀再下结论。
爱尔兰电影就像爱尔兰动画,轻松中直指生活的真谛。
剧中一老一少留下深刻印象,老婆婆参透人性,淡定从容,少女清纯的眼神中又盖上了一层层的悲凉,在垃圾场寻找百万欧元的隐喻,老婆婆与少女在垃圾场关于终极问题的对答;最终少女面对失而复得床垫以及亲友争吵出门的两端沉思特写,真的很美。
相对适应中国式的翻译,原名生活是微风,才有爱尔兰的灵性。
电影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儿女们虽然各自有自己的算计,但是也确实都面临着生活的艰难困苦,在老母亲的生日中也真心在为老母亲祝寿,希望母亲能够开心。
所以要说坏,其实也不是那种绝对的坏,还是有真心让母亲开心的心意的,只是到了付钱的时候,需要和兄弟姐妹分担的部分,就泾渭分明了。
面对孝,孔子也说色难,电影中,子女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听老人说话的人都没有,态度上有的更是没有尊重。
以至于老人后来为了引起关注,撒谎说床垫里面有百万欧元。
不由得让人心生同情。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一个人在周围都不认可自己的情况下,还能够很好的坚持自我吗?
回到老人所处的位置上,子女们除了在老人生日的时候,平时都没有人听她的意见,听她说话,她即使说了也会被质疑。
但是电影里,老人的认识是那么准确,见地是那么独到,那么优秀的她在面对子女们对自己的持续怀疑中,也会真实的怀疑自己,也会放弃对床垫的持续寻找,遑论普罗大众呢。
《床垫里的百万欧元》是一个喜剧故事。
故事写一个80岁的老人把毕生的储蓄藏在了床垫里,床垫被儿女们卖掉,最终又找回来的故事。
第一个馅饼:儿子是个不得志的人,找不到工作也丢了老婆,只能跟母亲住在一起。
这天母亲买了一张彩票,让儿子一起看电视开奖,不料中了奖,头等大奖。
就在儿子欣喜若狂的时候,孙女揭开了谜底:那是上一期的中奖号码,是奶奶专门按那个号码买的,现在是开奖回放。
看着儿子的表情,全家老小8人笑翻了天。
原来,这是一个假馅饼。
爱尔兰式幽默。
儿子太缺钱了,家里人逗他玩的。
第二个馅饼:母亲就要过生日了,儿女们把母亲家装扮一新。
母亲却忧心仲仲,原来,被儿女们处理掉的床垫里,藏着母亲一生的积蓄,100万欧元。
儿女们闻听大惊失色,并立即开始行动,此举惊动了全国,次日就有1500个寻找床垫的人,涌向各个垃圾堆。
床垫很快被找到,但是里面并没有100万,区区680欧元而已。
原来,这又是一个假馅饼。
看来一万公里以外的人,也和我们一样,都是酷爱钱的。
第三个馅饼:就在全家老小沮丧失望,一致认为母亲是老糊涂了,脑力不清,应该送进养老院的时候,契机出现了。
母亲固执地认为,已经找到的不是她的床垫。
于是孙女独自一人出门,居然跟在一个流浪汉的后面,找到了奶奶的床垫,并且把它拖回到了家里。
这里这个关键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勉强。
毕竟把这个“找到了藏着百万欧元的床垫”的剧情支撑点,交给一个13岁的小女孩,随随便便地完成了,显得突兀夸张,可信度不高。
当然,这或许正是编剧的想法,怎样找到床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找到了。
圆满。
天上终于掉下馅饼来了。
对于儿女们来说,即便母亲最终说“里面并没有100万,只有几十万。
我这样说,只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
”这也不影响什么。
对他们来说,从来不知道的宝藏露面了,出现了,这就是他们的大馅饼。
他们共同的大馅饼。
一出喜剧。
喜剧的背后,总是有着淡淡的伤感。
整个电影很平淡,没有高潮,要说高潮的话,应该是在最后,一直牵动人心的床垫终于出现,很妙的是最后到底有多少钱,子女们瓜分这笔钱没有表现出来。
老太太在找到床垫后说其实这里面没有一百万,我只是想你们把我说的话当回事,觉得很可悲。
人性都是贪婪自私的,不论古人今人还是外国人中国人,随着生命一步步走向终点,人越来越无能为力,所以在年轻时候快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
比较不错的一部电影,最喜欢的镜头是祖孙两人坐在车上,奶奶说,你说你冷,小美女,我不冷。
你就说你冷,我不冷。
你说你冷,好吧,我觉得有点冷。
那这个给你。
这个镜头简直萌化我了,超级可爱的祖孙俩,让我想起来和自己姥姥相处的时光了。
剧中另一个亮点就是祖孙两人的对话,一老一小对于人生的对话,宛若处在河的两端,一个是刚刚起步,还未尝过人生的苦难,却有着少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一个是走过了岁月,历经人生沧桑,看过繁华落尽,却是大道归简,返璞归真。
云淡风轻讲述人生种种不可能。
你不可能知道人们在想什么,他们说出来就已经够多的了。
影片总体下来有些太过于平淡了,感觉就像一杯温水,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的转折,个人评分四星。
一部值得看的好片子,没想到观众这么少。
表面上,是个家庭喜剧,讲寻找藏钱的床垫子。
其实电影说的一直都是生活本身的无可奈何,和床垫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把床垫子的部分拆掉,就是活生生的日常生活。
片名[Life's a breeze]直译过来就是"生活是微风"从十几岁到八十岁,各种年龄段的种种真实的不幸。
所以电影里萝莉问了婆婆好几次,“如果生命能重来,你想怎么样?
你想成为谁?
”“你相信有地狱吗?
”婆婆的回答都是些可怕的【生活真相】电影从争论里开始,在吵闹里结束。
整部电影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被父母搪塞敷衍,中午只能啃面包就香蕉。
中年人没能获得体面有尊严,富裕充实的生活,只能靠啃老领救济金,彼此推诿,互相嘲笑……这样去生活。
老年人更是没人重视,被视为多余的、没用的、占着房子痴呆犯傻的“老东西”电视广播一造谣,人民群众就往前冲。
91%的人表示,,如果找到会把钱还给老太太,简直笑死,原来世界上只有9%的人保持了诚实。
每个欢乐的高潮之后都是令人尴尬的时刻。
彩票梗、生日聚会梗、上电视成名梗、萝莉成为关注中心梗……最后都留下一个生活的黑洞。。。
小萝莉就看着这群长辈因为披萨费、脱衣舞男的费用尴尬的摊手,就好像他们面对生活的时候,总是说一句"什么?你开玩笑吗?"然后指望别人来解决问题,或者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这妹子演的真好,清澈的眼睛里,蒙着一层失望的阴影。
老太太精明缄默,对这群儿女的想法心知肚明。
唯一失算,就是没想到他们能把房间给收拾了,顺便把一百万给扔了。
在找床垫的过程里,老太太展现了足智多谋的一面。
她深知人心底的贪婪,所以让傻儿子开车跟踪,也知道电视曝光后,儿女中没有人相信她,所以找小萝莉一起寻找。
两个人在垃圾场聊天,聊出了生活的真相。
“你不会想要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光是听到他们说出来的话就够糟糕了。
”是啊,这就是生活。
所以“如果能重来一次,一定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不是对的事。
”最后小萝莉把床垫找到,一家人欢乐相聚的梗,我不喜欢,我更倾向于她和奶奶两个人把这笔钱一次性痛快花光,一毛钱也不给那些把老太太当累赘的儿女!
对!
一毛钱都不给他们!
唉,不过生活就是按别人的剧本上演,谁管你喜不喜欢。
关注老年人。。配乐不错,小女孩演的蛮好,比大人成熟
一定要尽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别到了想做的时候 发现很多条件越发不具备了
三星半,很愉快的电影
爱尔兰语结课观影,冷漠又温馨的家庭体验。Go raibh maith agat. Slán!
妹子养眼 剧情悲哀
看得尴尬的喜剧……
蛮有趣的故事,所谓家人,所谓利益,成年人的蝇营狗苟,年迈后的无能为力。
太无聊了,前面看了三十几分钟都快无聊的睡着了,最后还是看解说把它看完了,38分的电影拍成83分钟,导演也是够了
是喜剧 是闹剧 也是悲剧
生活,失落,惊喜。
信任是多么重要
喜欢小女孩的帽子,很可爱!那个叫科隆的哥们不会是克隆出来的吧?!这智商真是醉了!不错的喜剧,如果可以重来,那么过好自己的人生,哪怕是错的!
大家把老太太的床垫搞丢了,于是去垃圾场找床垫
我给这个电影打“英国”标签是不是要被揍。不过为了归类简单吧。这个电影对于现在的我已经是难以下咽的地步了。平静的纪实电影。啧。也不至于说它差。就是,没意思。让我想起阿尔•帕西诺的《曼戈霍恩》。
喜剧包裹的冷漠故事,或许对于有钱和没钱,各个文化都有一样的心思算计。展开一些,虽然小女孩作为纯真的代表,但周围亲人全是另一副模样,谁知道孩子成年后会不会也成为那个样子?要知道大人们也是从纯真走来。片子节奏较慢,适合喜静的人。
生活和家庭就是一地鸡毛,从没例外。想要重视的老人和被生活各种折磨无力的子女们,都没办法给对方需要的。只有女主一个小孩想法比较简单,陪老人两个人找床垫,她找到床垫那段比较愉悦。虽然,最后一小段,大家一起推着抬着床垫来找老人分享很欢乐,仿佛这个家庭很美满。拍到这里就够了,分钱伤感情。并不是父母的就是理所当然是子女的,她给你才是你的。
荒诞喜剧
看来空巢老人的问题,全世界都有,小女孩维系这个家,操碎了心~
明明是悲剧
名字已经透露了基本的套路和要素,但仍挡不住就要看看导演怎样玩耍。贪心的并没有那么贪,慈爱的也并没有多么慈,大家嬉笑忙活一场,也都只是因为生活折腾才出得来味道。甭管什么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