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的欧美片并不多,上一次看羞耻的第一季就觉得欧美的人的开放甚至超乎我的想象,他们把性生活看的那样稀疏平常,把毒品放在生活里,还那样理所当然,但是越是这样混乱的背景两个人的相互吸引才显得更加真实而诚挚。
埃文我以为他是个渣男,但是他的个人魅力确实很大,他可以忧郁的与你躺在一处探索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也可以和你疯狂的去找新奇的事情,他的疯狂与忧郁着飘忽不定着为他添了一份神秘 伊萨克被他吸引再正常不过了,一生之中何其有幸遇到这样的一个人,跑进陌生人家里与你在窒息和深蓝中摸索出氧气,在和舞伴接吻暧昧恒生中与你目光连接,时不时送给你一张画讨好你,每一次的擦肩都是他更加令人魂牵梦萦的理由。
喜欢一个人,为一个人着迷竟然是这样的顺理成章。
除了爱情方面的展现生动 我认为skam也是伊萨克的成长史,“我不是同性恋”他对那个世界不理解浅薄地排斥这个身份 到后来慢慢的理解,他们不只是同性恋,更是在为自己权利敢于发声的勇士,让更多人成为自己,他们不一定都是娘炮但是他们利用人们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关注这件事情,让大家接受男人可以女性化也可以男性化,成为自己就是了不起。
一个混小子最后居然可以安慰着躁郁症的恋人教他不要想太远,只想下一个分分秒秒;和朋友与家人也做到了完美和解,他的成长令我震惊。
宗教信仰与人的价值认同,宗教只是宗教,人活着总该信些什么,基督也好,平行宇宙也好,都是一个人价值的过程,任何信仰都不会阻碍你成为自己,他只会让你更好的成为自己。
很多年前bigbang出了一首歌叫《love song》,这是粗略听起来非常美丽的爱情歌谣,然而当你深入探究含义时,却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失去了他的至爱,强烈的痛苦让整个世界都失去了意义,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我在这个令人害怕的世界上毫无意义,把我带去那个有月亮、星星,还有你的地方吧我们曾经那么美好 You know 是你教会了我如何去爱”在他的眼里,死亡并不是可怕的、未知的事情,死亡是恋人所在的地方,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存在:“想让你不再孤单,现在向你而来的我”这是致命又决绝的誓言。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再一次思考爱情的意义。
对于浪漫爱好者而言爱情突如其来,毫无招架之力“我无法用头脑思考,只是下意识觉得他就是对的人”“是他让我明白了真爱的含义”然而对于没有经历的人来说,这样的“一见钟情”却是没有可能出现的谎言。
有的人总是试图告诉我们诸如一见钟情不是爱,最高的爱是付出和牺牲。
当然我不知道光是牺牲的爱,对于当事人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一见钟情只是开始,爱的开始是如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是非常美丽的。
对于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而言,他们总是更喜欢爱情开始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如此,因为爱情的开始是最美丽的。
然而对于一个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的成年人来说,在爱情的过程中认识到外界的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年人之间不应该存在脸红脖子粗的关系”,因为成年人应该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在经历爱情的过程中慢慢理解恋人的想法是和你截然不同的,慢慢学会爱,学会爱对方,让自己变得更好,变成更有责任感的人,甚至从中获得活着的意义...很多人就是这么做的,并且做得卓有成效。
然而,即使对成年人来说,爱情也是一个交织着信任与背叛,欲望与厌倦,真实与欺骗,一个激烈的领域。
因为爱并不完全与憎恨相反,有时候愈是爱恋,就越是憎恨,它与幸福的属性相反,有时候是非常痛苦的。
爱别人是为了活下去,有时候却会让你死亡...这就是我对爱情的看法,因为它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因为它有让人痛苦的能力,所以它格外令人着迷。
2016年拥有很多我喜欢的电视剧,想必对很多人(尤其是腐女)而言,这一年最不得不看的电视剧就是来自挪威的《skam》第三季。
这部剧再b站上有将近300万的播放量,一万多评论,很多人不止一遍地刷这部剧,在刷完剧意犹未尽的时候跑到网易云搜背景音乐。
就像很多天前我偶尔看到的那条评论:你不仅仅是在看剧,你是在创造历史。
《skam》创造了isak和even式的爱情(被称为是evak),有的小伙伴告诉我她甚至迟迟刷不到结局,因为把之前双男主的部分重刷了太多次。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很怀疑自己,这个甜里带着玻璃渣,预算又少可以当做低配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只不过这个Romance的主人公都是男人),为何我刷了这么多次。
实际上这是一个美好到理想的爱情故事,故事层面虽然不是荡气回肠那种但是非常精妙(观众希望看到的“精妙”的故事只有爱情故事,希望作者们多注意到这一点)。
主人公isak是个普通的高中生(除了他长得特别好看),因为他不太好也不太坏。
他经常撒谎而且是个深柜的同志,经常撩妹子(电视剧开头就展现了撩妹子的场景),但是他不是没有共情能力的变态,欺骗朋友的时候他会由衷地感到抱歉,不喜欢打扫房间被舍友说之后也会因为羞耻努力改正。
实际上每天撩着妹子只是isak的“拟态”,他以此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性向,沟通和小伙伴们的正常生活。
直到他在校园里遇到了一个帅气地出奇的男生even,even深深地吸引了他,颠覆了他的整个人生,这是一见钟情的教科书般的呈现,没有even的联系方式时,他在社交网络上徒劳地搜索着他的名字,通过一段小视频偷窥着他的爱好,去看心仪的男孩子喜欢的电影,认识他之后又不得不因为even可爱的女朋友苦恼,即使是产生了身体关系也无法打消他的疑虑。
他深深爱着的人让他每天惴惴不安,压力太大以至于无法入睡。
一句话,even掌控了他所有的的情绪,他却对even的心情没有把握。
我们对isak的情绪感同身受,当然它是小小的个人挫折,但是往大里说这却是整个人类经历的苦闷:每个人都是孤独地生活在世界上,区别在于你何时和这种孤独息息相通。
对于isak来说,强烈的无力感来自于这样的时刻:even有个可爱的女朋友,他在我家过夜之后却为所欲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我该死地不能放弃他。
他的心情唤起了观众的同感。
整个剧的操作方式也很容易情场失意的你产生代入感,一切都是非常真实的,你可以在FB和推特上看到剧中人物的账号,他们经常po跟剧情有关系的照片和聊天记录,它们本身就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剧中人物和他们的扮演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和共同感,它就好像是剧中人物isak说的那样,搭建了一个平行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不同,但是非常相似,在那个世界,even和isak的爱情不仅仅可能,而且是确凿无疑的正在进行时。
这可以说是所有伟大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都具有的吊诡的共同点:我们承认他们是和我们现实世界不同的“艺术品”,但是它们总是用各种方式“说服”我们他们讲述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其实是真的,而且唯有我们相信它是“真的”,我们才会真的爱上它。
艺术世界本身就是现实世界的“平行宇宙”。
这部剧整个都是从isak的角度描述,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且纠结的是isak如何爱上even的故事。
但是这个电视剧却不仅仅是关于isak如何爱上even的故事,它也是even如何走向isak的故事,也许这也是整部剧经得起重刷的原因。
就像even在最后一集承认的那样,他在开学的时候就看到了isak,加入抱抱社团是试图见到isak,这不仅仅是轻飘飘的一句宣言,因为整个剧集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安排下所有伏笔的。
是even制造了每一次不经意的巧遇,就像他在食堂坐在isak对面,在厕所里洗了两次手,飞跑着登上和isak同一趟的bus...这就是even,他爱得非常艺术、克制、欲言又止又格外绝望,因为有着艺术家特有的孤注一掷,是他用电影里的故事重塑了他们的爱情。
even还斟酌着爱着isak的方式,哪怕是最后得到他又失去他...重刷这部剧感觉信息量巨大,isak焦虑着even的心情,焦虑着如何向周围人坦白如何出柜,而even其实早已张开怀抱,等着他的到来。
多么感人的结局。
非常喜欢木原音濑写的爱情故事,在她的故事里主人公同样无法掌握恋人的心情。
只不过和《skam》不同,主人公心仪的人往往慢上好几拍,他爱我,而我却不想爱他,对于渺小的人类来说,这些各式各样的误解足以产生多少纠结啊,然而不管怎样,在小说中主人公还是会迎来互相拯救的美好结局。
相反,现实生活中的人多多少少会有爱着他他却不爱我的经历。
希望在你寂寞地要死的时候,那个同样会把你从孤独中拯救出来的人,也会向你而来。
目前,他只是尚未到达。
最后一部分,关于同性恋。
当然腐女就是这么一种生物,作为普通人却经常深深考虑社会少数人的事情,因此恶补各种历史,当然这都是为了我们面对各种耽美小说/耽美漫画/动画/drama/同人志/同志写的外国名著/低俗的网剧/GV的时候发出心照不宣的微笑...这部剧和我们看到的日本耽美不同,我们亚洲的东西会忽略社会意义(因为不敢说)。
对于我们称之为同性恋的宽泛行为,有时候词语的不同就代表了一切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有很多提到鸡奸,这是所有的世情小说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它指的更多是行为而不是一种身份,同志在中国古代也许并不真实存在,他们是活在阴影之中的人,就像是鲁迅说的鬼。
在西方,它同时包含了各种词汇,homosexuals这个词汇是拉丁词缀,充满了医学用语的学术气息,queer是众多蔑称之一,怪不得美剧要用“queer as folk”这样意味深长的宣言了,带有古老感的sodomy,其实本身不仅仅指男同性恋,其实也包括了对女性进行鸡奸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明确的界定那是萨德和普鲁斯特小说里的事情。
电视剧中的isak因此犹豫不决:在现代,身为“同性恋”意味着你与他人不同,但是同样意味着你需要为自身奋斗,并且享受着相应的权力。
现实中总是遇到奇异的事情,喜欢同性的人不愿意争取平权,因为不愿意因此过上与众不同的生活。
就像很多人身为女人,却不承认女权。
也许很多人已经确信努力不会有意义,这对于任何人都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也许只是很简单的,认为女权主义者或者同志这样的标签过于drama了。
我们正在经历着大时代,很多国家通过了同志婚姻平权的法律,这在不久之前似乎都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战期间同性恋属于种族灭绝的对象,他们被关在集中营里被残忍地屠杀,即使在集中营里也是等级最低的,他们的存在在战争后却很少被提起,因为在当时的其他国家同性恋仍然是病,虽然不会像以前的几百年那样,遭遇不时的屠杀、镇压这种人身消灭。
根本在于几百年来有那些人一直明确着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他们追求着群体的权益,很多曾经真实存在的人因此斗争、因此死亡。
有时候我会感慨,对于有的人来说,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权力真的非常难得啊,完全靠投胎,特别是电视剧里小天使的爸爸妈妈小伙伴们同学们一致表示理解的时候,首先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但是更重要的是挪威在观念上真的是十分十分先进。
而当你是个中国人的时候,你都会怀疑改变是否会到来。
我总是相信成年人应该有自我选择的权力,我觉得爱是非常人性的东西,在很多观念上,我们实际是相当受惠于西方的。
同性恋拥有和别人一样的权力,并且会为了自身出来奋斗,所有的人也会承认他们与他人性向不同,有着和别人相同的追求幸福的权力...我希望将来,这些东西才是“人之常情”。
最后,拉拉杂杂地谈了很多感想,似乎最后总是免不了跑到消极的方面...不过对于我来说很多时候乐观反而是虚伪 我喜欢极端的爱情 喜欢描述痛苦的艺术品 喜欢看到不足和悲哀 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东西是不幸的...年度第一篇感想完成...
'Love is a smoke raised with the fume of sighs;Being purged, a fire sparkling in lovers' eyes;Being vexed, a sea nourished with loving tears.What is it else? A madness most discreet,A choking gall, and a preserving sweet.' Shakespeare, Romeo & Juliet莎士比亚说:爱情,是在叹息中的漫起的烟;被净化的,是闪烁在恋人眼中的火光;被扰恼的,是恋人用眼泪填满的海;还有别的什么吗?
最审慎的疯狂,哽喉的苦胆,还有,吃不到嘴的蜜糖。
2016年的尾巴遇到skam踏上一段青涩的初恋,跟着Isak一起在遥远的北欧,清冷的挪威遇到让他从小恶魔变为小天使的男孩,他高高瘦瘦,金色的头发带着冬日暖阳的味道,嘴角弯起的弧度像咖啡厅醇浓的卡布基诺,温暖甜蜜的泡沫,或许在一开始isak以为这一切不过是泡沫,美丽的泡沫,虽然一刹的花火……
If I walk would you run. 如果我靠近 你会逃避吗 If I stop would you come. 如果我止步 你会走进我吗初遇便是心动,isak在社交网络上疯狂搜索他的讯息,反复的看他仅有的那段视频,每一句都细细琢磨,他喜欢Baz Luhrmann,那么便打开罗密欧与朱丽叶,他喜欢NAS那么他现在也成了isak的最爱,爱情电影让人潸然泪下,小天使或许那时就已沉溺其中,之后的所有不过是越陷越深,看着他璨如星辰的眼睛,身体和心理都无法的拒绝的开始欺骗朋友欺骗同学,是的,遇到那个人,其他都是浮云,为了和他再次相遇,我愿意花光所有力气。
爱情让人无法拒绝,也曾挣扎,也曾彷徨,也曾呆呆的做着心理测试,试图证明自己是个直男,然而一切都在那个少年和他的女友再次出现的那刻化作叹息中漫起的烟……那是最审慎的疯狂,哽喉的苦胆,还有,吃不到嘴的蜜糖。
世间最美是暗恋,比暗恋更美的是过尽千帆之后那句:我是为了你才去抱抱团……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关注到你了……
you‘re the man of my life你是我的梦中情人却不知,在他成为你的梦中情人前,你早已是他追逐的启明星,生命的阳光。
感谢even让我知道躁郁症,让我了解躁郁症,情绪高昂时它会想辱骂别人,会高谈阔论,会激昂而兴奋;情绪低潮时却会自我封闭,抑郁,甚至自杀,而even从头至尾都不愿伤害isak,他宁愿自己躲起来舔舐伤口,他把自己包裹在阳光般的笑容背后,所有人以为他一直都会从容不迫,一直都会温和而幽默。
但是我们知道他不是,他是个病人,他随时随地都在自我拉扯,自我挣扎,就是这样真实的even打动我的心,我的灵魂,伴随着isak的视角我们跟着小天使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守着even,陪伴着一起完成isak and even minute by minute……
谢谢塔利亚和轰母,谢谢编剧麻麻,谢谢北欧辽阔深沉的文化,谢谢独自把它完整翻译完的宅子。
谢谢你们所有人,让我遇到他们,让我感受他们的感受,经历他们的经历,爱着他们的爱情。
skam没有美式青春剧的糜烂荒诞的男女关系排列,没有英剧的讽刺冷幽默,他是挪威清新的风,从遥远的北欧吹来,拂过世界,掀起波澜,因为一部剧爱上一个国家,因为skam挪威成了人生必去的地方之一,谢谢skam的正能量,谢谢所有爱着他的人。
剧中所有的演员几乎都在现实互相认识,他们是朋友是同学是亲戚,独特的更新方式加上事实的挪威生活,他让这个远在东方的我们窥探到了一小部分北欧青少年的生活,有迷茫,有不安,有自我疑惑,也有恋爱,也有吵架,也有友谊决裂……派对、性、大麻、一夜情这些国外青少年不可避免的东西在这同样存在,编剧没有忽略他,她正面的点出了这些,却也在第一季借着穆斯林女孩sona的口说出挪威女孩的现状。
skam是正能量的,学会交流,相信爱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语言是唯一的桥梁。
生活就在当下,LIFE IS NOW
记录一些Isak说的话吧That i really want my life to be real. Even if that means it'll be absolutely awful at times, it's still way better than... For everthing to be fake and boring. You never know who will die tomorrow, you know. And whether you believe in Allah, or Jesus, or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or parallel universes, there's only one thing we all know for certain, That life is...Now.Isak 是个成长式的人物,其实,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在成长。
在爱情,友情,亲情的面前,每个人都是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
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区别就在于,人和人之间的经历不同。
Noora独立倔强,某些方面是受她的家庭影响,还有不愉快的初恋。
独立、倔强在某些时候是优势,但在William面前,有时就变成了负担。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我猜生活中性格像noora的女孩不在少数,因为我自身也是这种人,遇到事总是自己扛,羞于张嘴向他人寻求帮助,有的时候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是不会表达的问题。
但凡和朋友沟通一下,事情也许就出现了转机。
所以,朋友间珍贵的友谊也是这部剧亮点。
挪威五美(在b站弹幕上看到的哈哈)各有特点,Eva 平易近人,Noora美丽坚强,Vilde善良又话唠,Sara智慧担当大姐大(总是神之视角开导众人),Chris幽默担当。
看着她们的打闹、哭笑会唤起青春期自己的影子,非常有共鸣。
总之,笑中有泪的一部剧。
以上记录的,是我观看整3季的一些想法。
关于第三季Isak 和Even的主线,就四个字,又甜又虐!!
“我不是Gay,我只是恰巧遇到了那个人。
”非常同意这句话。
在你遇到真爱之前,你能确认或说服自己爱的是同性?
或者这样说,我不是同性恋,只是我爱的那个人恰好是同性。
爱情到底是荷尔蒙的碰撞,还是两个心灵的互相欣赏,天哪,这个问题太难了。
应该是两个都有吧??
Isak像个懵懂又可爱的小姑娘一样, 再三确认自己深深地爱上了Even之后,他们已经接吻,他得到了Even行动上的回应,但是他的内心还在犹豫、踌躇不定,他的内心是恐惧出柜的,源于社会对于gay团体的刻板印象。
他不想因为爱上Even就被称之为gay,他更不会因为爱上Even就像多数眼中的gay一样穿着紧身衣、涂着假睫毛,和陌生同性have sex。
他只是爱上一个人,而这个人不会对他的举止行为产生任何影响,唯一的不同就是他的爱人是同性。
他告诉gay舍友Eskild, 对他说他们不是一类人,但是Eskild告诉他,"About those who had worn tights and mascara and went out and fought for the right to be who they are. They are people who, throughout the years, have chosen to endure harassment and hate...who have been beaten up and killed. And that's not because that they are so insanely keen on being different. But because they would rather die than pretand to be something they are not. "这是本季最有意义的一段话之一,我想这也是拍摄此剧的目的。
Eskild道出了LGBT群体的心声。
虽然他们和大多数人不同,但这就是他们舒适的生活方式。
多年来他们有勇气袒露差异,忍受冷眼嘲笑甚至是羞辱。
然而,多少他们的同类人群对此望而却步,就是因为那些引以为豪的“大多数”的指责和道德谴责。
而那些有底气展现自己的人,他们才是勇者,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又是承担着压力的弱势群体,多么悲哀。
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被认同!
尽管如此,与我国相比,挪威算是非常非常开放式的国家。
看完之后,想惊呼一声“Oh my god”或许有东西方文化的因素,挪威作为北欧国家,不论是性教育方面还是对待两性、以及LGBT群体的态度,都算的上非常开明。
我国的青少年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寓教于乐的青春片!
不论是BG还是BL,我都相信这是一部优秀的教育片。
伴随着寻求真爱or成长的过程,主角们可能会遇到意外怀孕、猥亵儿童的哥哥、狂躁症的爱人,但最终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融合在剧情之中。
和看英剧、美剧不同,这部剧节奏舒缓,连角色们的对话都不紧不慢。
但不要担心啦,情节也非常饱满紧凑。
BGM总是应景的响起,而且种类丰富,每集都有新发现总之是一部良心好剧,值得这个评分。
最近看了几部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挪威的青春教育片《skam》、韩国的古装片《霜花店》以及美国电影《断背山》,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主人公,沦陷在了同一份感情中。
其中,最想推荐的是skam这部剧,先不说剧中两个男主人公颜值爆表(十几岁美少年的组合总是让人赏心悦目,这条法则全球通用),就说高甜虐死单身狗的剧情让老夫我尽管在网络言情熏陶下早已见怪不惊,还是少女心泛滥得无可救药。
不得不说,两人的眼神戏拍得太好,小天使对E神应该算是一见钟情,偷瞄E神怕被发现,但是忍不住总要去看他,天然呆萌又一往情深。
E神的帅是一种酷炫不羁,带有艺术气息的帅,而小天使的帅在于他有一张异常精致的脸庞,眉如画,深褐色的眼睛灵气逼人,漂亮的唇形让人忍不住想要去吻他。
来张图你们自己感受:
开头真的特别心疼小天使,他由于接受的教育还是比较反感gay的,不相信自己是gay,于是故意盯着女生的胸部,故意和女生亲近,还交了个女朋友Emma,可事实证明这些真的对他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他一打开电脑手就不自觉开始搜E神的资料,还把E神喜欢的电影看了一遍,看着视频中的E神笑的一脸花痴。
接着,小天使坐公交偶遇E神,小天使的内心:这么好的机会!
于是向E神借身份证买酒(挪威规定买酒需要成年的身份证明,小天使还未满18岁),E神没带在身上,于是邀请小天使去他家,小天使求之不得,自此两人的关系逐渐亲密。
这时候的小天使已经万分纠结了,怀疑自己的性取向,绝望的在网上做了个gay test,迷茫又困惑的小眼神简直要笑死我。
在一次party上,小天使和E神各带女友,结果趁两个女友结伴去卫生间的时候,E神拉着小天使就走,哈哈顿时b站的弹幕上飘过一条条的“高能预警”,果然,E神把小天使带去了游泳池,在水底的两个人情不自禁地拥吻了起来,之后的两人就开始各种虐狗,各种场合,各种地点,一言不合就吻上,看的我老脸一红。
好了,甜到极致后开始虐模式,E神半夜发疯裸着身体跑出去,小天使这才知道他有躁狂症,E神痛苦地对小天使说分开吧,自己以后会伤害到他。
小天使面对E神一直都是一副懵懂的样子,其实对事物看的特别透彻,智商也一直在线,他直视E神的眼睛,说了一段让我快泪崩的话:“也许明天就会有一个原子弹掉在我们头顶,然后我们的对话就会变成对时间的一种浪费,所以你他妈的不如停止谈论未来,我们只用担心下一分钟发生的事情。
”“那我们这一分钟做什么?
”E神问。
“这分钟……我们接吻”说完,小天使就吻了上去。
他们的满足,像是要溢出屏幕,漫延到真实的人生中。
不问明天,不问未来,这一秒,我们在一起,这一秒,我们充分而快乐地度过,下一秒就算是死了,也心甘情愿,不留遗憾。
拥有了你,就拥有了全世界,不管明天怎样,我陪着你一起走下去,走过这漫长岁月。
让我感动的还有周围人对他们两个的态度,小天使的朋友很平静地接受了他是gay,女生们知道后觉得小天使很酷,小天使最担心妈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而不能接受,结果妈妈给他发了一条短信:从我在1996年6月21日,21:21看到你的那一秒开始,我就一直爱着你,我也会一直爱着你,永远。
真的, 那一刻,我特别特别感动。
无论是《断背山》还是《霜花店》,同性恋总给我一种见光死的感觉,受尽世俗之人的冷眼和歧视,《断背山》里的恩尼斯和杰克明明相爱,可却分别娶妻生子,每年只能定期几天约会,杰克骨子里是一个浪漫主义,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他多次提出要与恩尼斯私奔,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永远在一起。
可恩尼斯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同性恋是一种病,他不能大方承认对杰克的爱,不敢与杰克私奔,因为这有悖他的道德观。
但这样只能伤害更多的人,他的老婆最终知道了他与杰克的私情,大受打击。
他的迟疑和他的瞻前顾后让他最终失去了杰克。
他总说以后吧以后,好像两人真的有未来似的,可须知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假如你连现在的一秒都把握不住,又何谈以后的成千上万秒呢?
杰克死了,突然的很,恩尼斯知道时呆住了,他突然意识到此生挚爱从来就是杰克,他想共度余生的人从来就不是他老婆,而是杰克,可是已经晚了,他输给了世俗的眼光,输给了自己的道德观。
看到结尾,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镜头,是杰克提议私奔被恩尼斯拒绝后的一句咆哮:you are too much for me,而字幕上翻译成了我爱你爱到心痛。
是的,gay最大的悲哀不是败给别人的眼光,而是败给自己,明明相爱,却有一方拒绝承认。
没有对比就没有skam的可贵之处,它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错过的遗憾。
它用周围人温暖的祝福,两个主人公浓浓的爱意和真诚的对白告诉我们,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不是病,是正常而美好的情感,对,爱了就是爱了,首先你爱了那个灵魂,其次才有那个灵魂所属人的性别问题。
这是北欧挪威拍的一部青春教育片,在这里,我看不见任何对同性恋的歧视,我甚至看见了在美国都没有的开明,两个小演员看上去干净清澈,一如北欧蔚蓝的天和海。
北欧这里有种令人着迷的悠闲浪漫氛围,这里的人也不忙,慢悠悠的,享受生活,享受当下。
就像小天使说的那样:“无论你相信真主阿拉”“或者是上帝又或者是进化论或平行宇宙”“只有一件事我们是确定的”“That life is”“now”话不多说了,强烈安利你们去看,2017年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一部剧,没有之一!!!
EP1 第一集
和人讨论到Isak时,谈到了小演员Tarjei的演技,有很多感触,想一想,还是决定单独写一篇长评说一说观感。
SKAM这部剧是低成本拍摄,导演用手提式摄影来拍,用第一视角来叙述是非常聪明的方式,也是真的很冒险,摇晃的镜头可以弱化布景道具等不足的问题,但是也容易让观众观看时失去焦点,容易变成粗制滥造的烂片。
所以这部剧导演兼编剧确实非常用心,她花大量时间去了解这些年轻人,台词也是边拍边改,看花絮导演要求很细,也很会抓特点去挖掘演员,才能让这些十多二十岁的业余演员表现这么好。
在有限的条件下,这部剧可以说是精致,难怪成为经典,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在全世界走红,被多国翻拍。
翻版的版本们,制作成本要好很多,细化的剧情、化妆、布景、道具、灯光、机位都要专业很多,后期制作要精良一些,因此某些方面是要比原版好,但是也容易同化于类似的作品,我看时缺少惊艳之感。
具体来说给我惊艳的小演员Tarjei,外形也算是老天赏饭吃,长得可爱漂亮也有特色,看到经常有人提到“像爱神弓的嘴唇”“睫毛精”等等,而他的演戏天赋也绝对称得上优秀。
手提式摄影,拍摄时要死死抓住焦点,才能让观众不被摇晃的镜头失神,因此第一视角也是个双刃剑,演好了极出彩,演不好会被不够连贯的剧情铺叙方式给带出戏。
在这种手提摄影,晃动的脸部大特写考验下,Tarjei展现出了极强的潜质,丰富的微表情,真实自然的情绪表达,极富层次的细腻表演,使得观众觉得感同身受并令人信服。
总体来说,SKAM的演员基本都是比较真实自然的,虽然有一些青涩,所以细腻有层次,可能是Tarjei明显高于其他演员,并且突显而出的地方。
细腻有层次,我有几方面的感受:一、表演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我一个业余观众自己的观感,我想专业学表演的不会这么说,演员是怎么形容这种表演的我也不知道,我想大家大概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我第一次看剧的时候,先看的第三季,就是从第二集公交车那段开始盯住了他,被他带了进去,他演戏的节奏感很舒服。
以公交车为例,几句话,停顿的点找的非常合适,一点也不拖沓,也不会快进或者跳跃,搭上他的丰富微表情,人物非常鲜活。
二、对待不同人物关系,不同态度和情绪区分,还要抓住所扮演人物的特征保持连贯性Isak对Even、朋友、室友、女生时,不同的人物关系有着明显不同的态度。
Tarjei处理的很细腻,情绪区别明显,而且是细小的区分,不会去夸大情绪,不会为了强行区分而使情绪反应超出人物本身。
比如,他看Even和对待Jonas时,都是很柔和的,能看出亲密感,但又不会让观众觉得他对Jonas也是恋爱的感觉。
为什么会让观众有这种不同的观感,我仔细看了下,他看Even时嘴角会微微上翘,非常细微的细节,处理的非常的棒。
再比如,他看眉哥、看逗哥、看福禄寿的眼神,是不一样的,我观看这些时,对小演员表现出来的演技是惊叹的,三个不同的朋友,都能用眼神语气情绪处理的那么细,而不是只用台词去区分。
同样是谈论出柜话题,对眉哥,眼神是关切的,语气是谨慎的,试探是层层递进的,语气也是小心翼翼变化着的,可以感受到紧张和害怕。
对逗哥黑哥,眼神中的关切少了几分,没有多少害怕,而是带点小尴尬,有一种纯朋友式的坦然。
对福禄寿,整体的几次谈话,眼神是淡然的,说话很直接,语气是变化的,前期语气中尴尬比较多,是带点疏离的,感受得出芥蒂,后期疏离是慢慢消除的,感受得到接受。
而仅就出柜那次谈心,是从淡然慢慢到羞愧的。
想到花絮中,第二季结束时,工作人员问Tarjei如何看福禄寿和Isak的关系,Tarjei说他不觉得福禄寿对Isak有爱恋,更像同情,福禄寿更像是个领路人,第三季还没开拍,演员已经对人物关系有了详细清晰的理解。
再说,表演中要抓住所扮演人物的某些特征,保持人物连贯性。
Tarjei也抓住了Isak的一些特点,贯穿了全剧整系列,使得人物很统一。
举个例子,“RAP式说话”。
Isak的人物设定是喜欢rap的少年,当他一次说话超过三句时都带着rap腔,这个特点抓的极好,这一特点也延续四季,使得人物很统一。
看过演员Tarjei的采访节目、颁奖典礼等现场,演员本人很聪明,反应灵敏说话简练,舔嘴唇可能是演员的习惯,但“RAP式说话”显然是针对角色的表演设计。
在抓住特征的基础上,“rap式说话”在整个系列中也是有细腻的变化的。
第一二季的Isak是个谎话精,他说话时微表情变化多,但语气是比较连贯的rap,第三季开头两集也保持了这种说话细节。
到第三季当isak对even的感觉有了认识后,“rap式说话”开始出现更多的磕磕绊绊,还带着尴尬的情绪,结尾和Evan的长对话也是这个特点。
再到第四季,“rap式说话”依然带着点磕磕绊绊,但尴尬的情绪没了,淡然坦荡的情绪多了,和Sana的长对话非常明显。
从这一细节处理上,也可以看出人物的成长。
三、丰富细腻的表演层次Tarjei扮演的Isak,自然而生活化的微表情就不用说了,很丰富又没有一点夸张。
他表演的层次是很温润的推进,你能感受到情绪的推进,最难得的是波动很小,层次很细,因为细,也使得他随剧情推进后的表演空间很大,这点是我觉得他最具天赋也是最厉害的地方,翻拍版本的演员都赶不上他的地方。
这个层次不只是剧情上,而是表演上,是眼神语气情绪控制等的层次,仅就主角剧情的表演,翻拍的其他小天使演员我能看到两个层次,好点的可能有三到四个层次。
但是Tarjei,在Isak对Even的情感变化,大致上我至少看到了六到七个大的层次,一二集是一个层次,三四集是一个层次,五六集是一个层级,七集是一个层次,八集是一个层次,九集是一个层次,十集是一个层次。
在Isak对Jonas有三个情感层次变化,在Isak对福禄寿也有三个情感层次变化。
我为什么会说Tarjei有六七个层次?
我举个例子:类似的场景,都是和even分开,不确定对方感情的情况下和朋友聊天,第九集中间在教室一段,和第七集在家的一段,拿掉字幕,听不懂剧情的情况下去看,仍然能看出哪段发生在前,哪段发生在后,Tarjei是一种递进的表演,不会说遇到类似的情况,情绪又退回来的,说明了他在演同一场景时,可以拿出不同的细节表演。
所以当第四季花絮,放出一段导演让Tarjei同一句话给出不同情绪时,他轻松的来了个情绪波动很小的“五连拍”,他确实是掌握了这样的表演技巧。
如果再细化到一些更小的细节层次来分析。
我看到外网夸Tarjei演技时,经常有人提到第三季第七集结尾,Isak开门给Even时的表演,镜头给了三次特写,嘟着小嘴,第一次是生气的,第二次是很想亲又没消气,第三次是管他的就是要亲,层次变化非常细腻。
我就想到了同样类似的场景,第四季最后一集那段,同样嘟着小嘴,同样生气又想亲,整个过程层次更多更丰富,我尤其喜欢他消完气后,撒娇式的瞪了Even一眼,一下就击中了做为观众的我,人物更加的鲜活生动,然后傲娇的点点头和索吻无缝衔接,非常的厉害。
很多演员处理类似表演,可能因为缺乏技巧而太用力的去强调专注,反而使得表演寡淡生硬。
再举个例子,剧中他总共只哭了三次,三次哭戏还是连在一起放的,但能很明显看到这三个哭也是递进和变化的,即使不看字幕也能理解到剧情。
如果有强烈对比的情绪去演哭泣,演出几个层次不算太难,你可以默默哭,可以小声哭,可以大声哭,可以暴风骤雨式哭,可以哭到失控岔气,肯定能分出几个层次,但这就超出了人物本身,那就不叫好了,而是夸张。
难的就是用对比细小的情绪去演。
SKAM的原版剧情其实是平淡的,尤其第三季的剧情,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大委屈,没有复杂的情节和人物矛盾,有的是对青春期的疑惑不定,对成为少数人群的害怕,对初恋的迷茫和小委屈。
所以Isak的三次哭泣都只是一滴泪!
一滴泪三个层次!
第一次的一滴泪,Even的反常,Isak追出去的着急慌乱,得到安全消息时松口气,这时又得到一个大消息,情绪千回百转,猝不及防,这时候的委屈是突如其来的,还没弄明白为什么伤感,就感受到了很强烈的伤感,是撞出来的一种情绪,短促而凶猛,这一滴泪急促的流出来,像珍珠钻石一样,演员的表演十分准确。
第二次的一滴泪,长镜头,情绪一直低落迷茫,妈妈发来一条很温暖的短信,这时候的情绪有伤感有委屈,又有一丝暖意,暖意把低落的情绪释放,又能暂时温暖伤感,所以这时只需一滴泪足以释放。
我们看演员的表现,一滴眼泪卡准情绪点,缓缓的滑过脸颊,在留下的过程中,情绪完全释放,不留后续,不会再有第二滴泪,表演非常精准。
第三次的一滴泪,又是长镜头,紧张失望低落一点点累积,和父亲的对话中,不想告诉父亲真相,选择说谎,又想真实做自己,情绪想放不放,很压抑的状态,又脆弱的含着,一捅就破,情绪爆发的时候是连贯的,一滴泪释放不完,紧接着要继续连贯和递进的情绪,更强烈的情绪要出来,这时又突然压下去,把情绪收起来。
这段表演很高级很难,颁奖礼上Tarjei提名片段选的就是这段。
Isak的小演员Tarjei绝对极具天赋,不愧是唯一提名演技奖项的。
看私下的周边,演员是个很有规划和理想的人,热爱表演也很专注,他表演气质是细腻温润的,本人也很欣赏这位小演员。
不过,有点担心的是,可能在亚洲还好,在欧美,青少年男性细腻的角色非常少,通常是要被社会折磨的大叔角色较多这种气质,年轻演员想突围出来,大多是棱角分明的极端角色,这样的角色竞争也是很激烈的,而且挪威毕竟国小人少,机会本就非常少,多少年才出了SKAM这么一部走向世界的剧。
我也有看了他的电影处女作,角色气质和Isak区别很大,表演一如既往的细腻准确,也再次说明了他是个好演员,但也是不容易被奖项青睐的角色,作为观众还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期待他通过舞台剧上不断磨练,更希望看到他再有走到世界观众面前的表演机会。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我看上你的时候,你就已经爱上了我”!
今年冬天最暖的编剧在挪威🇳🇴,一部SKAM让人再一次相信世间还存在如此美好、不被外界所左右的爱情。
没有第三者,撕X,家族势力的瞎掺合,一眼望去,纯净的就像男孩们的瞳色。
20岁不到的小人精,将神态、表情、动作拿捏到位,从暗恋、热恋、相伴相知一路走来,让观者在痴汉笑和姨妈哭中来回切换,爱不释手、神伤到爆!
最后仅祝愿:所有的金风玉露,都会变成朝朝暮暮!
该怎么形容这部剧呢?
是毒品吧?
看的人都反复重刷,嗑到迷幻,看完都高呼厌世,活不下去了。
然而其实它就是一部简单的校园青春剧,有爱情有成长。
平常的东西有时却是最可贵的。
虽然讲的是两个少年之间的爱情,但除了男主对自己的GAY身份有所挣扎之外,这段感情与异性爱情有什么区别吗?
恋爱时的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在网上搜索对方信息、让朋友出主意、孤独失眠……凡此种种,作为曾经的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谁会不感同身受?
看这部剧时,仿佛自己也谈了一场恋爱,甚至比自己谈恋爱还要投入,还要甜蜜,还要难以自拔,以至于当剧集完结时,失恋般空空落落,只好反复回味恋爱时发生过的事情,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
“大部分的电视剧都低估了年轻人。
当你处在15岁到19岁这个阶段的时候,你会很多沉重的事情,而与此同时许多奇妙的事情也会发生。
Skam将这些糟糕透顶的和美妙无比的事情通过一些人、一些事,以一种大部分人从未见过的形式表现在一个世界中。
”——《卫报》我没见过一部耽美剧,对待同性情感与异性情感并无明显不同,不贴标签不刻意卖腐我很少见到一部校园青春剧,把青少年的问题与成年人的问题看得一样重要,尽力客观真实地表现,不做作不矫情这部剧从剧本、镜头到表演,处处真实感惊人,又比现实稍许戏剧化一点,突出美好的纯爱,难免不使观众们深陷其中,信以为真。
本来应该分别夸导演和编剧,不过幸好是一个人,Julie Andem,对她,我所知甚少,但仅凭《SKAM》第三季,我已奉她为女神。
作为导演,我佩服她仅用极低的成本,就制作出如此高质量的作品。
佩服《SKAM》第三季时而有纪录片感,时而有MV感,最后几集甚至升华到电影感,然而都毫不突兀,也从不无聊。
我赞美她的配乐,词曲都与内容如此契合,竟连一首据说是挪威烂俗的口水歌都一举变成了粉丝的大爱。
但我最最要赞美的,是她的选角,是她对演员表演的调教,每位演员都很好,但我还是最感谢她,带给我们最可爱的Isak和Even!
作为编剧,我爱她每一个用心的细节,爱她让人忘却是台词的台词,爱她传递出反性别歧视、反宗教暴力又毫不显得说教,爱她既让我们相信美好,又不隐藏现实的残酷性。
爱带给我们愉悦,也带给我们痛苦,但感谢爱,让我们成长。
因为爱,主角Isak愿意不再隐藏而真实地做自己,他学会承担责任,明白珍惜当下的可贵,变得成熟勇敢起来。
从前两季的小恶魔变成了真正的小天使。
爱第三季的结尾,但是其实很怕编剧在下一季拆散他们,不管在哪一个平行世界,我都希望Isak和Even能够坚强而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诚心祈祷,希望编剧对他们好一点,再好一点。
最后大力赞美演员!
虽然是编剧塑造了非常棒的角色,但很难想象,这群表演经验极少的年轻人竟然可以演得这么自然,这么出色。
Even的扮演者由于姓氏的谐音,被中国粉丝称为轰母,本职工作是咖啡馆的店员,学过几个月的表演。
他的长相不算完美,但是身材很棒,193碾压性的身高,随便站在哪里都鹤立鸡群,最可怕的是有一双会放电的眼睛。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真的被频频电到,这几乎是不曾发生的事情。
现在看多了,免疫性增加了,但是他突然出现在Isak家门口的那里还是帅爆了,带着微微笑意说HELLO,之后欲言又止的眼神,因为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生气,唉,一说就又想刷一遍了。
啧啧,没活路了。
不过要承认,他的表演确实要感谢和他演对手戏的人,就是小天使Isak,因为对方给出了极棒的反应,俩人的互动才能产生极大的戏剧张力。
SKAM中为我们贡献出最精彩表演的,无疑是主角Isak的扮演者——Tarjei Sandvik Moe(中国粉丝的爱称是他爷),1999年生人的他现年才17岁。
在采访中,直男气息爆棚的他爷表示自己想要专职当一名演员。
嗯,我很看好他。
他的表演非常细腻动人,表情丰富但恰如其分。
怼好友、泡妹子时,他都是伶牙俐齿的坏小子,但是在他梦中情人Even面前,他立刻变成一个甜糯乖萌的小软糖,让人想一口把他吞下去。
一开始总是躲闪男神的目光,能傻傻地被男神轻易骗到,谈起情敌时毫无自信,向好友坦白性向时犹疑不决,以为失恋时委屈伤心,甚至到后期知道了男神也不完美时变得强势了几分……不同的情境他都给出了极棒的答卷,更可怕的是几乎感觉不到是在表演。
他垂下眼睑的时候,他流下一滴眼泪时,他抬头索吻时,甚至是他无奈地小翻白眼时,观众的心都可以被轻易击中。
更何况,他还那么年轻,那么好看。
这是一部太好太好的作品,好到当你看完的时候,会因为怕再看不到这么好的作品而生无可恋。
因为深陷其中,所以我只好通过写剧论来缓解。
我猜很多剪视频和写同人的人也都是如此,官方已如此大手,我们所做大都是多余。
多美的文字都不及,他俩互看对方时的一个眼神。
Du får meg til å kjøre meg opp你是我的燃点和热情Det e ingenting som kan kjøre meg ned现在没有什么能让我后退Du får alt til å sprenge i kok你让一切都燃烧起来D e ingen andre eg heller gjør det her med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让我这样怦然心动——《5 Fine Frøkner》
六年了,是谁在2022年又刷了一遍?
是我。
就从我第一次看到这部剧时说起吧。
2016年10月29号,一个大三女大学生正在寝室无聊的刷着b站,突然瞥到一个外国小男孩的封面,就是isak和sana讨论生物进化论那一part,感觉这个小男孩好奶,就点进去瞅一眼,那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就此掉进了evak的漩涡。
那时候是一位up主从挪威官网搬运过来的,然后自己加的中文字幕,当时正好更新到那一part。
看完这个片段之后,本身就是颜狗的我大为震撼,迅速把up之前搬运的全部看完,然后加入了当时还不是很多人的弹幕军中。
因为看的人实在不多,但是大家都很热情,up就建了一个qq群,大家都愉快的在群里玩耍,我也一样。
当时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群里和大家一起追剧。
因为这个剧是跟随现实时间一起来的,剧情几点发生,就在当天几点准时更新。
举个例子,isak他们决定在周五晚上六点半开趴,那官网就在挪威时间周五的六点半准时更新轰趴的片段,而我们这些在地球另一端的剧粉们就等着up扒下来迅速加上字幕上传到b站再享用。
但是因为b站审核时间真的太长,我们都等不及,up后来就第一时间把生肉甩到群里去,我们就一边看主角们叽里呱啦一边猜剧情。
之后群里也有懂挪威语的留学姐妹帮我们做剧情梗概。
除了剧情片段之外,官方还创建了角色的ig账号,好像真的创造出了一个平行世界一样,谁给谁发短信了,谁po了照片,大家都扒下来传到群里,当时有一点动静群里都欢天喜地,那时候真的乐此不疲大家一起看剧太有乐趣了。
当时我们群里的姐妹都是设置的挪威时间,就是为了第一时间能看到更新的part。
又过了几天,国内的群满足不了我了,我在群里姐妹的推荐下下载了whats app,进去以后好家伙,真的和世界同步了,各个国家的姐妹都嗨起来了,大家大聊特聊,都是为了skam聚到了一起,我当时的英语水平真的光速发展,用各种方法翻了墙,注册了推、ins、油管、脸书,关注了一切可以关注的账号,真的是蛮疯狂的,但是真的很快乐。
我们是这部剧传播的见证者,慢慢的这部剧的热度越来越高,大家都在安利身边人观看。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e神和小天使这两个名称的传开。
起初就是群里的一位姐妹突发奇想喊的e神,因为even大长腿真男神。
小天使是我们一致认为isak当之无愧,谁知道从群里传开并一直传到了现在。
这是我距离信息传播最近的一次,真的很奇妙。
我们在群里一起因为isak开心而开心,因为isak难过而难过。
这部剧真的治愈了我,让我了解到了地球另一边青少年的生活,让我当时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心里萌生了对世界的向往,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去挪威看看,但是内心也充满了期待。
剧中人物之间的沟通都是高速又有效的,让我知道人与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问题。
这部剧让我汲取最多的是他们本身和周围的人对待感情的态度,爱是自由的,没有回避,没有害怕。
大家都很勇敢,不论是和男生还是和女生在一起,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那个人。
我虽然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接受,但我自己会接受,不是接受同性恋,是接受爱。
我觉得这让我成长,让我自己更加开明和强大。
说回追剧本身吧,后来这部剧越来越火,关注度越来越高,又有别的很多up开始搬运,营销号也发现了这个宝藏,于是各种宣传推广都来了。
最初的这位up开始感受到了压力,后来被b站注意到,开始各种删减,原本所有的镜头都可以看的到的,后来全没了,真的很遗憾。
等到完结的时候,up说想送给剧组一个礼物,想让他们知道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也有一群爱着他们的人,就让我们投稿,自己制作一张和evak的照片,然后她再制作成一个合集视频。
我也投了,up先发在了b站,我看到了真的很开心,还有别的粉丝的照片,大家都很真诚。
后来不知道有没有传递给剧组,不过我已经很满足了。
有在挪威的姐妹有遇到Henrikholm和Tarjei也向他们传达了中国粉丝对他们的喜爱,他们很惊喜,Tarjei当时还感叹说中国?
好遥远的国家啊。
他真的很惊讶自己出演的电视剧竟然在这么远的地方也有人知道并喜爱。
henrik还专门录了一个To Chinese fans的小视频,真的感觉到了他的用心,感觉我们不是粉丝而是朋友。
这部剧能让大家这么疯狂也是有原因的,不仅各个细节都到位,短信照片什么都有,后来连even给isak拍的微电影也放出来了,就是他说的《不会在水下闭气的男孩》,就是说哪一位粉丝不会为他们疯狂啊!
真的超级贴心了。
最后的最后,时间慢慢过去,各国开始翻拍,我又开始追起了法版,也爱上了两位主角,但是再也没有这样追skam的经历了。
现在六年过去了,我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是因为之前看了青春王室。
同样的北欧小清新,就想把skam再刷一遍。
其实也不知道刷了多少遍了,因为每一个场景每一段都反复拖进度条观看,每一句话甚至语音语调都熟记于心。
但是却总也看不够,可能不是怀念剧情,而是怀念那时候追剧的时光和青春吧。
最后就像isak说的,life is now平行时空的evak在继续,现实世界的我也在继续前行,我也会永远记得这部剧,永远记得那段时光。
各种意义上的2016 LGBT最佳了……少年的成长和懵懂爱意,两位年轻的演员贡献了真诚而又恰如其分的演绎。最关键是颜值还辣么高啊啊啊啊啊啊!
文化差异有点大,字幕组叫不着调(很赞),我看得有点摸不着头脑。一些对话和镜头非常令人惊喜,但剧的节奏让我有些混乱。去搜了下挪威是不是非常冷,因为剧里的人物都好冷静。All chill. (冷笑话)
说实话两个男孩都长得很一般,恋爱故事也平平无奇无法令人共情。所幸身边围绕着一群天使般的朋友:成熟善良,耐心包容着撒谎成性、自私浅薄还不能面对真实自己的男主。除此之外,勉强靠 BGM 撑起的一季剧。
矮的那个很可爱,高个子长得和斯嘉丽约翰逊好像啊,太出戏了,我控制不住我寄己啊!
2017.10.25 其实是在去土耳其航班上看完,差一点儿,今天在长春补完。被过誉
怎样才能投胎到北欧!!!!!!
看了让人觉得 即使是满是缺憾的自己 果然也还是想要去恋爱 尝试在两座孤岛间 架一座桥
颜值当然ok,但我真的很生气,攻为什么一边交女朋友,一边和受玩亲亲。
少年很美好 镜头晃的我头晕
略。
“神演技在线 不敢相信生活中竟然是直男”,这条能成为热评可见这剧吸引了多少阅片量极少的小白,演技是好但没有到神的地步,直男感很明显好吧。有甜有虐的青春男孩爱情故事本来是我喜欢的,各方面也还不错,但我对这部剧没什么感觉,总觉得缺了让我悸动的一个点
在处理好个人的感情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长大了。
主线没问题,但我不能接受这编剧容忍并且默许男同性恋利用和欺骗女性的行为。
终究也是没能看完 总觉得让人心里不舒服 北欧好压抑的环境
我不是觉得这季主题有问题,是真的太腻歪了,没有剧情的新鲜感了,格局也小了很多,但评分却是最高的一季,腐女力量真强大。
每个人都演那么自然是怎么做到的。。。
我去EVEN好像靳东,整部剧大半时间在出戏= =
那些自然入微的小事让人感同身受,好友之间、同学之间、亲情之间、社会环境对宗教信仰/性别取向的尊重、宽容和维护让人感动~北欧真心是和谐的社会~
你来了,你走了。之前是你看着我,现在轮到我守护你。
不管了我就是颜控,EVEN太能撩了,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