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一季

Black Mirror Season 1,黑镜子 第一季

主演:罗里·金尼尔,鲁伯特·艾弗雷特,丹尼尔·卡卢亚,托比·凯贝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艾伦·里奇,保罗·帕波维尔,汤姆·库伦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黑镜第一季》剧照

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一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一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英国迷你剧由3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彼此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以极端的黑色幽默讽刺和探讨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天佑吾主》:首相Michael Callow(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 饰)被熟睡中的紧急电话召回办公室,得知广受喜爱的王室 成员Susannah公主遭人劫持,绑匪提出的交换条件匪夷所思。备感受辱的首相诸般尝试解救公主未果,最终在强大的社交网络民意压力下就范。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在未来世界,衣着统一的人们只通过虚拟网络交流,依靠日复一日骑自行车赚取赖以为生的消费点数。不甘做行尸走肉的Bing(丹尼尔·卡卢亚 Daniel Kaluuya 饰)倾尽自己所有点数帮助天籁般歌声的Abi(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 饰)登上选秀舞台,却被Abi沦为艳星的事实深深打击。 《你的全部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沙漠女王犯罪心理减法怪谈百物语换脸·幻梦成真薛小冉的古代搭伙之旅情爱画廊再见了,我的克拉默小鸟凯瑟琳只能活一个你们这些家伙真麻烦!暴风雨的幻象玉氏夫人传红莲之王绮丽之国我们毕业的夏天背背篓的网球少年观音山邪恶力量第九季狂野人生吾家才女初长成大闹布达佩斯人怕出名屏住呼吸2云上太阳吉尔莫女孩第六季杀戮指令一霎一花独家记忆活色生香

《黑镜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黑色幽默中的社会百态

第一次接触到《黑镜》的时候,完全被其作品的深层意义所震撼到了。

对于此片,实在不能说是喜欢。

因为每看完一集心中都会有点抑郁。

但是就是想要看下去。

S01E01为什么说这一集令我最震撼,是因为最后领导者的那一幕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却因为大家的围观心态而没有避免。

在他实施罪犯的要求之前,公主已经被放了。

最后是罪犯赢了这场“戏”。

实在无法理解,民众为何对那样一个要求没有丝毫厌恶感,而是对那一幕充满了期待?

但其实这又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大家只想看领导者的笑话。

片中的人们在笑,屏幕前的我却心中悲凉。

没人想到要想方设法去救公主,而是全部守在电视机前看他的笑话。

但是,只要哪怕是一个人不那么专注于笑话,哪怕只要分散一点点的注意力,都会发现公主其实早已经被放出来了。

然而,街道上却没有一个人。

最后,领导者的家庭破灭了,而他在群众中的形象却高大了。

这让我想起了《悲惨世界》中的那句话:有罪的人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这一场悲剧并不是罪犯制造的,而是民众本身。

围观、麻木的心态,毁了一个人一个家。

S01E02最开始,我是很喜欢男主角的。

而且我以为他会改变一点什么的。

但当他答应做那个专题节目时,我就明白,他也成为了曾经他的厌恶的那类人。

他让我看到,要坚持去实现一个梦想很难,更难的是你要在一群有同样思想的人中坚持实现梦想。

男主被同化让我感觉比较意外,最后他手中拿起水果汁的时候,看似生活不同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同。

相比较,还是更之前努力奋斗的男主角更招人喜欢。

S01E03这一集的最大感受就是:不要去刨根究底地去追寻别人的过去,否则会伤害别人;不要反反复复地去回想令人痛苦或者烦闷的事,那样会伤害自己。

此片中,很多人说是反对科技的,不过我认为,科技只是一种事物,而人的思想才是关键。

男主一味地翻看曾经的事,想要把问题彻底弄个明白。

结果只会庸人自扰。

看完《黑镜》,觉得它是我看过的有良心的电视剧作品。

说是“神作”也不为过。

但是如果灌上这样的名称,又会觉得此剧会有一些神秘色彩。

我很想说我喜欢这部英剧,但却自觉不能用“喜欢”来表达我对这部剧的感觉。

编剧让我想起了鲁迅,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也会有同样的思想,同样的社会问题。

如果此剧真正能够给予人们反思并作出改变,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世界会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不是无可救药。

最后感谢一下剧组,看完全剧反思一下也算是对心灵的洗涤吧。

 2 ) 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你那天明明说过。

”“我没有。

”“你怎么每次都这样,说过的都不承认!

”“我没说过就没说过,说过我肯定记得!

”……

我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明明记得对方做过的事,对方却死活不承认,而自己又没有证据,吵到最后双方气愤至极,不欢而散。

末了,你还不忘在心里给自己两个耳刮子,恨不得时光倒流,拿个摄像机把当时的场景拍下来,这样到了争吵的关键时刻,你就能拿出证据来,甩到对方脸上,在对方一脸诧异的表情中暗爽不已。

在这一集里,黑镜团队满足了你这个心愿。

只需在脑中植入记忆芯片,你眼见耳闻的所有东西都能存储在芯片里,供你随时调用反复查看。

所有因为记忆偏差、证据不足而经历的委屈憋闷似乎都能一扫而空,想想都觉得神清气爽,想到这里真恨不得赶紧去植入一个。

诶,等等,好像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

如果装了这样一个东西,别人不就能把我的秘密看光光了。

所有打着维护正义、寻找真理、确保安全、提供帮助等理由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查看我的经历、监视我的生活、篡改我的记忆、谈论我的一切……就像这样▼

这样想想,还是别植入的好。

但是大家都植入了记忆芯片,我不植入,会不会显得我不合群,共同话题可能也没有了;甚至有人会觉得我这个人有问题;社会运行系统也会因为记忆芯片的大量植入而改变,你看就像影片中那样,面试时需要查看你的记忆芯片内容、报警也必须有芯片内容为佐证,否则无法报警。

就像这样▼

那到底植不植入呢?

这还是个个人选择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选择植入与否的决定,就像智能手机,不也有人坚持不用智能机,生活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嘛。

什么?

不用智能机怎么活?

共享单车没法骑、手机支付优惠不能享、qq微信无法实时聊天、滴滴打车没找落,导个航也挺费事,我不可能没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就是我的半条命!

看完这一集,我的第一反应是这集讲的好像是记忆过载的问题。

但是,当我真正静下心来思考时,我发现它讲的是现代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到了你无法拒绝的地步。

黑镜从来讲的都不是未来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它一直是用未来科技的外壳来讲当下社会在高速发展的科技下,出现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并将这种现象用一种夸张的手段无限放大。

这一集,讲的并非记忆过载,虽然它看起来很像。

但是所谓的记忆芯片,只是放在你脑中的视频存储器,你的双眼便是摄像头。

它每天24小时待命,将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存储下来,供你需要的时候翻看。

它与你的记忆毫无关系。

即便这些影像永久地存在这个芯片里,你记忆中该忘的还是会忘,该记得的还是会记得,即便你把那段影像从芯片里删去。

这个芯片的植入,并没有在生理上直接让你记忆超群,它只是在物理上给你脑中装了个可以随时调用的影像集。

你的记忆没有超载,甚至有可能记忆功能会退化,这里最多算是信息超载。

这个芯片总让我联想到普及于世的智能手机。

人手一机,便民利民,童叟无欺。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信息的沟通更加快捷,各种搭载在上面的APP,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因为这些便利,我们选择使用它及至一分一秒都离不开它。

但是它也有很多坏处。

我们与现实世界的日渐疏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浮于表面,注意力与意志力消磨殆尽,个人隐私被大肆侵犯,数据流跟踪让我们无处可逃。

就像影片中的记忆芯片一样。

它可以让你随时查看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让你发现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帮你拆穿欺骗与谎言;但是,它也让你的生活湮灭在碎片的信息里,让你的生活毫无隐私可言,也让你再也无法体验回忆的美好。

记忆芯片也让我想到电脑、电视这一类多媒体化的科技。

它们曾给我们带来许多神奇的体验,但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无所适从,以及累及一生的影响。

我们无法拒绝这些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但是又没有办法解决其中坏的影响。

我们怀抱着它们,起初我们还只是痛并快乐着,后来我们麻醉自己,假装看不见那些痛,这样快乐会持续得久一些。

然而,我们知道,这里是有病的,但是我们只能选择忽视。

因为,在这个被互联网及至以后的物联网笼罩的世界里,一只无形的大手推着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必须选择它们,因为选择它比放弃它容易,即便你我都不知道其中的利弊到底孰轻孰重。

但,不管孰轻孰重,我们已经失去了自由。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把“记忆芯片”挖出来吗?

我拿起身旁的手机,问了问自己,没有答案……但是,我知道,明天我还是会拿起手机,直到有更好的作为替代品。

或许,那替代品就是记忆芯片吧。

另附黑镜第一季1/2集杂感:1.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2.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更多精彩影评1.十二怒汉 | 当所有人都和你意见不同时,你会怎样?

2.每个人都可能是被嫌弃的松子3.这部让众人恐婚的片子 教会我如何去爱☺原创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各种转发,转载请联系作者

 3 ) 想得辛辣,做得溫柔

南都2月25日刊載之未刪節原版2011年12月,一套名叫《Black Mirror》的劇集在BBC播出,引起了國內觀眾的興趣,這是在《Downton Abbey》之後,又一套英國劇集在中國引起關注。

不過不同的是,後者經過美國艾美奬加持之後,才曲折地發起了熱議,前者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得到垂青。

在中國,不少愛好者給予此節目高水準評價,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雖然不至於轟動,卻成為小範圍的共識。

那麼,《Black Mirror》到底是甚麼?

製作人Charlie Brooker說,“Black Mirror”就是每一面牆,每一張寫字檯,每一塊手掌上都可以見到的,冰冷又閃亮的,電視,顯示屏和智能手機。

這樣的解釋當然讓我們明白了這一套短劇的主旨:它嘲笑和報復的,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和我們越來越無法割捨的精神枷鎖。

三集三個小時的構造,也是英劇最常見的短劇標準。

英國人的工業水準比美國要來得乾脆利落,絕不拖沓,三集或六集是他們通常鋪陳故事的結構。

而劇集選取的三集分別不同劇情的模式,製作人稱是因為美劇《The Twilight Zone》的影響。

後者當然是以怪異和扭曲著稱的美劇標榜,每一集一個故事,世界觀設定不同,甚至整個拍攝團隊也可以不同。

《Black Mirror》可以說將電視,網絡,智能手機釘死在架上,一集一集逐個擊破。

在第一集里,英國政府的無能和公眾媒體的貪婪被暴露地相當徹底。

同時中槍的,也少不了那些集體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

因為長時間讓人惡心的蜂鳴趕不走他們,極度暴力與非人道的內容也趕不走他們,最終他們只是將這場悲劇當做一個節目來獲取滿足和快感,在同時,遭綁架的公主遊蕩在無人的街區,卻沒有人報警和幫助。

第二集,則構造了另一個世界來影射網絡與人的關係。

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虛擬化,他們不再相互關心,最後人的意志為其他人片刻的快感所左右。

第三集是第三個世界。

人們將自己的見聞全部儲存起來,但生活和感情並沒有變得更容易和更快樂。

在製作投入和劇情安排上,《Black Mirror》並沒有失准,是典型的英倫製作,各方面都盡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沒有過於突出噱頭,算是沈穩之作。

但相比製作人喜愛的《The Twilight Zone》,《Black Mirror》顯然是討巧又溫和的。

前者並不是以諷刺和批判為主旨,劇集核心是令人驚嘆的想象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敢作敢為,主角未必能得到好的下場。

《Black Mirror》則以較平靜的態度處理故事主線,劇情簡介看似瘋狂,實際上相當文藝,瘋狂指數有限。

即便比起BBC前段時間的自家作品《Psychoville》,《Black Mirror》也極其斯文。

《Psychoville》並沒有另造一個世界,而是就以我們的現實為背景,加入光怪陸離的人物,形成鮮明的戲劇性。

這一點上,《Black Mirror》要認輸,因為它的戲劇性是普通的,儘管背景設定有新意,但是這些是即便在平常的世界里,也可以完美完成的戲劇衝突,力道就打了折扣。

用“文藝”二字來定位,恐怕最恰當不過了。

《Black Mirror》的立意和製作完成度頗高,但最後還是以溫和的手法展示出來,倒有悖於英國人的一貫特色。

這並不意味著其英國色彩的缺失,在英國最近的風風雨雨裡,傳播對於人生活和心靈的影響顯然是最需要也最迫切的命題。

最終,這樣一出諷刺短劇,還是依靠它所鄙夷的大眾傳播來到我們的視野,這樣的結局,想深一層比劇情本身還辛辣的多。

 4 ) 科技寓言,三观风暴

台湾同胞将电视剧称作“电视影集”,拿来形容《黑镜子》十分合适。

电视在西方崛起之初,这类每集题材、主角、情节与风格截然不同的剧集就占有一席之地,主打科幻惊悚的《阴阳魔界》(2002年有翻拍),悬念大师主持的《希区柯克剧场》等都是都是脍炙人口的早期经典,近年的例子有汇聚了一票大导演的《恐怖大师》等。

此类剧集彻底打破连续剧和系列剧的集与集连贯性,仿佛一出出迷你电影,大大扩展了单部剧集所能承载的容量。

美式影集注重气氛营造和惊奇效果,比较接近B级片的娱乐宗旨,当然也会兜售一些并不难懂的社会经验、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比如“善恶终有报”(希区柯克经常让犯罪者自食其果,善良的老太太意外发横财),“天赐往往是诅咒”(科幻影集中常有某人获得超能力后走上不归路),“贪婪会付出代价”(小混混得了便宜却掉入超现实陷阱)等等,很适合当成寓教于乐的寓言故事给小孩子看。

与美式的通俗娱乐不同,《黑镜子》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英伦岛国出品,绝不适合阖家观赏。

当然,它并没有什么过火的暴力色情镜头,但它所蕴涵的异端理念,影射的极端思维,在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眼里,无异于一场摧毁脆弱三观的思想风暴,比那些被道学家们视为洪水猛兽而大肆删减的镜头冲击力大多了。

第一季共三集《黑镜子》,都从两个层面传递出两套不同的主题思想,有一份“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思辨趣味,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很值得咀嚼品味。

第一集《国歌》在显性层面上,渲染网络信息的过度传播和大众趣味的日益低下,人人都无法避免成为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的牺牲品,道德良知和法律秩序铸就的森严壁垒被轰然引爆的资讯炮弹轻易攻陷,一个小小的行为艺术家仅凭一根细细的网线,就能令举国翻腾,令首相尊严扫地,一出对病入膏肓的媒体的犀利讽刺。

同时,《国歌》毫不客气的嘲弄了政治人物的虚伪和民众的麻木。

首相在公众眼中不像身居高位的国家公仆,倒像是以政治做舞台的跳梁小丑。

民众已然习惯政坛是一场秀,所以对首相大无畏“牺牲”的抉择,对他屈辱丑行的现场直播,无论持肯定或否定,无论聚众欢呼还是恶心反感,都是对政客表演的一种反应,仿佛在评价一出影视剧的优劣。

一年后的“平和如初”更是形成鲜明比照,政客继续着粉饰太平的表演,民众继续观赏表演、接受欺骗并甘之若饴,双方各自的自欺欺人看似是个大团圆结局——直到关上房门,首相的妻子以冷漠取代强颜欢笑,不顾丈夫的哀求独步上楼那一刻——朝夕相处的枕边人永远无法承受着屈辱的代价,道出了这疯狂恶心“秀”之荒唐不堪。

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将矛头对准精神上“娱乐至死”的芸芸众生,发挥十足的反乌托邦精神,打造出一个“虚拟包围现实”极权式未来世界。

一味填塞空虚精神和过剩消费欲的人们尝到了放纵自己的苦果,靠蹬单车这样重复而无意义的劳动,他们赚取只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货币,消费于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娱乐商品。

在一切都被精确量化的高科技牢笼中,人已不再是有独立性格的生命,而成为一个个蝼蚁、螺丝钉般的符号,沦为与行尸走肉无异。

一丝一毫的真实在这个世界都是奢求,那一阵真诚的歌声,那一声愤怒的呐喊,终究也被淹没在看客们的群情涌动中,踪迹难觅了。

该集的第二层指涉是利益对人性的腐化。

这仍是一个金字塔式社会,少数人摆脱了低级劳动,享受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亮相于无处不在的荧幕上供人心生欣羡,而参加选秀节目一举成名,是由劳苦大众跨入人上人的唯一途径。

女子歌声曼妙,渴望一鸣惊人,在爱人鼓舞下勇登舞台,却经评委一番威逼利诱堕落为色情明星。

心碎的痴情汉手持利刃上台复仇,将满腔怒火咆哮而出,仍被评委轻描淡写招安之。

如果说女子是被赛前饮料乱了心智,那么心智健全的男子那精心策划的壮举、那拼搏数月的意志,又为何也被寥寥数语尽化绕指柔呢?

想想那些终日抱怨社会不公,叫嚣着要革命的热血斗士,一旦沾染到一点既得利益阶层的甜头,还不是一样锐气尽失,心甘情愿同流合污去了。

何其相似,何其无奈。

第三集《你的全部历史》用一面科幻的镜子,照出了人心中的阴暗面,重新探讨了婚姻生活中的隐私和信任话题。

一个醋劲很大的男人反复检视着自己和妻子及其前男友的记忆视频,最终证实了另一半的不贞,也失去了原本珍惜的一切。

一个小小的存储装置,满载着隐私和秘密,成为男人窥探的对象,那一丝不安滚雪球般扩大,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引发无数猜忌,驱动着更肆意的言行,直至真相如洪水般吞噬了理智。

其实悲剧早在结局前就已注定,连做爱都要依靠回溯初夜的激情来维系,夫妻间还谈何信任、谈何亲密。

该集同样有另一层诉求,即对科技的悲观主义。

与美剧中大量太空歌剧描绘的“科技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乐观前景相比,该集的编导真是对高科技失望透顶。

记忆存储设备忠实记录一个人的感官接收,可“体内重温”,也可投射到屏幕逐格分析,小到重游鸳梦的娱乐工具,大到破获罪案的利器,算得上神通广大。

但当记忆可以借助高科技永不磨灭,永不变形,带来的不是昨日重现的美妙,而是与现实错位的精神分裂。

所以,任你如何反复回溯,也无法确认那面试官的一个口误是否意味着自己落马,只徒增烦恼,任你有能耐抽丝剥茧出妻子出轨的铁证,一个问题堪堪解决,更多麻烦接踵而来,将婚姻尽毁。

这样的产品,留着还有何用,不如操刀在手,将其挖除而后快。

三集影集,第一集是不带幻想元素的超现实故事,后两集是根植于科幻素材的未来遐想。

平心而论,这三个戏剧世界都不具有太大的可信度。

笔者不了解英国的反恐实力,但若一个行为艺术家单枪匹马就能绑架公主,继续步步将首相迫入当众受辱的山穷水尽,那这大不列颠的政要还有何人敢当?

进一步说,他若用同样伎俩要挟女王与犬同眠,莫非也要由他得逞?

关于“娱乐至死”的议题,很多社会学家都做过一番未来主义演绎,虽各不相同,但都与那一千五百万买一张成功券的绝望世道有着天壤之别,至少蹬单车发电的劳动方式就大大值得商榷。

至于存在记忆存储器的那个世界,与我们身处的21世纪初几无差异,这简直不可思议,如此革命性的设备一旦诞生,必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法律和伦理的如潮争议,带来社会规则、人伦观念以及相关保密技术的大变革,剧中只是司法部门增加了“记忆报案”的功能,显然太过潦草。

当然,哪位观众若和笔者一样有如上苛求,通常是被科幻大片宠坏大脑的后果。

《星际迷航》系列对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做了详尽的描绘,角色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方式也随之与时俱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少数派报告》、《机械公敌》的编导为了营造可信度,不惜请来社会学家、建筑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畅想一幅最符合逻辑的未来世界图景。

即使是财力雄厚的BBC,恐怕也没有实力与好莱坞电影大亨们一较高下,所以差强人意可以理解。

但正如本身蕴含的双重“密码”一样,投资有限并非该剧集因陋就简的唯一原因。

考虑到编导的创作意图,可能这样的简而化之反而是他们刻意追求。

《黑镜子》为人称道的是其警世寓意而非娱乐效果,气氛压抑,情绪悲观,节奏快速,每一句台词、每一处镜头细节都仿佛是在争分夺秒,要把这个世界的某一面尽力展现给观众(想想第二集那丝丝入扣的前后铺垫,少了任何一段就会逻辑不通),而且每一集都伴随着一个灰色的、绝望的、带有大量留白的结局,那种情绪到了高潮突然面临的空虚,逼得观众心怀一丝震惊去思索。

显然,相比“娱人”,主创对“育人”更感兴趣,他们不会费心制造一个在逻辑上“可信”的虚拟世界,因为当探讨的主题被淹没在满眼的焕然一新中,观众就会眼花缭乱而无法抓住重点。

只有当这个世界本身足够熟悉,足以引发共鸣,那具有警醒意味的讯息才得以顺利传达。

套用一句老土的话,这不是现实的真实,但达到了艺术的真实。

文/方聿南

 5 ) 电视,还是反电视?

最初酣畅淋漓的看完,无法把三部戏连到一块,更别说片名black mirror作何解释了。

后来渐渐明白,这就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题目内容很简单:这样一块屏幕,到底能用来作什么?

第一集:反传播,大小屏幕的搏斗,消息的控制权电视从发明至今不足百年,却已经成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最主要的消息载体之一。

最开始只是负责播放所属政府的政策法规与世界各地的新鲜事,作为政府的喉舌出现。

目前新闻仍处在电视节目的核心地位,即便手机和电脑慢慢偷走一部分电视观众,但难以撼动电视机作为最主要也最权威的消息传播地位。

这点,从第一集下午四点万人空巷大家全部都等在电视机前等待消息发布就能看出。

但电视本身作为传播消息的能力和地位已经受到公然挑衅:剧中youtube发送绑架消息,twitter爆料首相被掉包,甚至电视台与Z&*¥F职员用自己的裸露照片来换取独家爆料,消息快速而大量的传播所带来的全面失控远非权利所能控制。

此时,作为消息传播方的Z&*¥F与电视台,消息接收方的民众都在时时经历着考验。

消息真实吗?

消息来源可信吗?

如何表现事实?

字眼如何拿捏?

怎么传递给观众?

观众如何反馈?

我们在看什么?

我们为什么想看这些?。。。。。。

结尾,电视前面所有观众脸上的表情,即是对电视所承担的角色与电视后面那个看似强大的群体的失望。

公主踉踉跄跄回到这个城市,却只见万人空巷。

电视手机网络已无人关心事实真相,大家都只是消息的奴隶。

第二集:娱乐至上,观众角色的逆转,革命电视发展到现在,商家乃是制作电视节目的主体。

他们制作大量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黏住观众而从中牟利。

为了吸引观众,商家使出了各种手段,尺度也逐渐变宽。

此时电视的主题,是娱乐。

从最初简单温吞的电视节目到后来贩卖色情暴力,挖苦弱势群体,甚至哄骗观众鼓励其“实现”自我价值来到电视舞台卖力表现,形成“观众就是明星,明星就是观众”的良性循环(?

)。

商家在此刻弄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节目足够娱乐,就会有人看。

片中三个配角代表着那么几种典型观众:A 低情商观众,电视给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不分好坏(暴躁男)B 盲从型观众,别人看什么,他们看什么,没有自己的意见只好听别人的意见(金发男)C 理性型观众,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相信电视(马尾女)第二集的环境很特别,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被电视占据(确切的说,是挤压),人们通过运动来维持生存并增加扩展生活空间的可能,而你的生活空间里只有电视。

还有个有意思的设定就是,没有广告时间,想不看电视才要花钱。

这就是说,不是观众消费电视,而是电视在消费观众。

承受不了这种消费的就变成yellow man,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任人奚落嘲笑。

终于两个主角挑战了娱乐主义的下限与上限。

女主用纯真的视角看待眼前娱乐至上与消费主义,唤醒了一部分观众,但是马上被久经沙场的节目制作方诱惑,立刻从个体纯真抵抗群体盲从与复杂,变成了群体的反纯真围剿个体的单纯。

男主看不下去道德底线遭受践踏,借由体制提供的渠道努力攀登,最终毅然上台叫板整个体制。

哪想到评委(评委叫hope,囧)见招拆招,利用了以男主为首的少数派的愤怒情绪,再一次成功的消费了观众。

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想到还交待了一下男主:男主从体制的反抗者彻底变成了体制的卫道士,虽然生存空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他面对的只是更大的荧幕,更让他感到舒服的假象,和更大的寂寞。

第三集:电视内容的零加工,电视-观众主客体的一体化,自我消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电视在这一集终于回归了自己的根本属性:展示。

这是电视只是一块显示屏而已。

我们熟悉的新闻不见了,电视节目不见了,电视在实实在在的重播着观众自己的生活,成了检视自己生活的道具。

加上瞳孔摄像机这一超现实设定,电视真正完成了“所见即所得”的光荣使命。

播放的都是原汁原味的经历,而非出于政治或艺术的再加工。

表现出来的潜台词是“我们只相信我们曾经经历的现实生活”--人们的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没有电视节目制作方,只相信赤裸裸的真实。

而即使相信真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真实,这种赤裸裸的真实,无时无刻不在触碰着观众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

“我能够把什么样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

”“这些经历要给什么人看?

”“大家看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

片中的主角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和观众界限太过于模糊,不像以前出于政治或商业因素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当观众自己提供内容,要考虑的问题绝非一个人所能把控。

况且即使看到的是同一个样子,其他观众也会有五花八门的解释。

第一集中节目制作方有强大的班底仍然控制不了观众情绪的走向,第二集节目制作方固然赢了观众但无法直面良心的谴责,第三集则把前两集的矛盾焦点推向了一个极致,既要说服观众,也要保持本心,技术固然先进,也弥补不了真实场景对于看客最直面的冲击。

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是“真实”的手下败将。

没人能承受真实情景再现所带来的一切负情绪,即便屏幕里走动的是你最相信的人,而那些影像背后透出来的种种暗示,好像在追问我们,我们透过这片薄薄的屏幕到底要得到什么?

什么节目才值得相信?

什么是节目,而什么又是生活?

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本是为了放松,可关掉喧闹的节目,那块屏幕竟好像一个黑色镜子,映衬出我们自己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

 6 ) 背后的意义

《黑镜》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但都围绕我们当今的生活展开——如果我们够傻的话,我们的未来就是这样。

”英国剧评把这部电视剧比作部《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和《惊奇轶事》(Tales of the Unexpected)的融合,聚焦对社会的不安全感,以尖锐、悬疑、讽刺的故事形态娓娓道来。

如果我们的世界变成这样会如何?

如果说科技是毒品,它的确也会让人上瘾,那么它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

《黑镜子》正是把镜头聚焦在欢乐和不安之间的区域。

在过去10年间,在我们有机会和时间思考和质问之前,科技就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我们膜拜谷歌和苹果,Facebook比我们的父母更了解我们自己。

我们能够访问全球所有的资讯,但我们脑子里却装不下超过150字的Twitter。

在接受英国《卫报》专访时,布鲁克向《卫报》透露,“黑镜”的灵感来源于人人都有的“黑镜子”——每个家庭、每张桌子、每个手掌之间都有一个屏幕、一个监视器、一部智能手机,一面反映时下现实的黑镜子。

 7 ) 黑镜子S1E2的世界和现实

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的三集都是精品,其中S1E2最为突出,这部电视剧构建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乍一看难以想象,其实却只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夸张版和未来版。

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世界和黑镜子S1E2的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剧中的世界由一座座巨型居民楼组成,满21岁的普通人都要居住在里面(Bing说Abi是新来的,而Abi的解释是自己刚满21岁),每人拥有一个极小的居所,卧室面积只比两张单人床略大一点,另外还有一个浴室,在剧中出现的仅此而已(洗手间貌似是公用的)。

卧室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显示屏,这些显示屏是现有触摸屏的加强版,可以感知一定距离内的动作并作出反应。

(某次在某商场看到一个小女孩用手指在商场地图上拖了几下,见没有反应时问爸爸为什么这个不动,再联想到现在几岁大的孩子玩ipad时的熟练,笔者不由得感叹:我们的下一代注定是触摸屏一代了)剧中普通人都穿着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每天早上七点半被显示屏上的闹钟叫醒,搭乘电梯前往单车房骑固定的健身单车,以挣得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点数(Merit)。

这些和现代城市人的生活不是很相像吗?

我们虽然可以在无数品牌中选择不同颜色款式材料的衣服,但都是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大同小异的东西,我们日复一日做着的枯燥乏味而又简单重复的工作,和骑单车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点数不就是数字化的钱的吗?

除了别人的赠予外,骑单车似乎是获得点数(Merit)的唯一办法。

获取点数并不容易,因为Abi曾说自己只能挣到仅够喂饱自己的点数。

而Bing为了挣得自己的第二个1500万点数必须每天竭尽全力骑车,同时尽可能减少自己的一切消耗,连吃饭也要靠捡别人吃剩的东西。

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点数是万万不能的,就跟现实世界里没有钱万万不能一样。

刷牙的牙膏要消耗点数,吃饭要用点数,看喜欢的节目要用点数,不看自己不想看的广告也要被扣点数,不幸的是,各种节目广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连浴室镜子都会在你刷牙的时候播出广告,这是现实世界中无孔不入的广告轰炸的加强版,现实中我们至少看到广告可以换台,但剧中是无法换台的,即使闭上眼睛不看,也立刻会有无法忍受的噪音和光电效果逼迫你就范。

单车房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点数即时排行榜,低分者要身穿黄衣打扫卫生,同时遭到其他人理所当然的鄙视和谩骂,甚至低分者们也认同自己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对鄙视和谩骂只有默默承受,甚至不敢反唇相讥。

屏幕上会播放戏弄低分者的无聊娱乐节目,连付费的射击游戏也以这些黄衣胖子(身材肥胖者大多体能不佳,几乎必然会在骑单车竞赛中成为低分者)为反派。

这些人就是失败者,和现实社会中的失败者相比没有多大区别。

剧中的普通人有选择的权利,可以用挣得的点数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人规定你只能要这个不能要那个,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你其实根本没有选择余地,因为你的一切选择都已被设定好了。

你可以买各种看上去很酷的虚拟道具,但拥有一个小小的折纸企鹅都要偷偷摸摸;你的虚拟形象可以拥有各种不同的衣服,现实生活里你却只能穿一模一样的灰色衣服;你可以购买各种不同的食品,但它们全部都是从培养皿里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没有一样是天然的。

现实中我们也有选择的权利,也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选什么其实都是由别人为我们决定的。

现代商业社会中生活的我们早已被广告完全催眠,由他们决定去购买各种我们自以为需要而实际上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其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是iphone付费软件、网络游戏的装备一类的虚拟的东西,也许这样发展下去,虚拟世界的东西反而会越来越重要?

剧中绝大多数人对剧中这个体系的认可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这种生活乐在其中。

Bing旁边那位汉子显然极为享受这一切,被各种垃圾节目逗得乐不可支并慷慨消费merti,同时对大家都认为低人一等的穿黄衣者们极尽谩骂侮辱之能事。

红发男青年则不停用挣来的点数美化自己的个人虚拟形象,比如换发型、买虚拟道具等等。

剧中的普通人要想逃离这种生活,只有一个方法:用1500万点数(貌似价格是上升中的,因为起初Bing以为只是1200万,而不是要一下子耗尽自己全部积蓄的1500万)换来一次上Hot Shot选秀节目的机会。

而且,并不是你付了1500万就一定能上节目,还要指望评委们的大发慈悲或者心血来潮,在众多参赛者中选中你。

Hot Shot是所有普通人的节日,大家都会在自己的小单间里观看三位不知权力由谁赋予的尖酸刻薄的评委们用各种方式讽刺挖苦参赛者,或者让他们一步登天,而观众的即时反应会在大屏幕上以虚拟形象同步显示出来。

观众们的情绪大多会被评委们轻易操控,几分钟前才被Abi的歌声感动得流泪的红发青年,在听到评委们鼓动她放弃当歌手的想法改当色情女星时照样跟着大众起哄,大喊“Do it”。

显然剧中普通人的思维比我们现代人更为简单淳朴,更易操控,笔者以前就认为:越来越发达的大众传媒使我们不需要跑到人山人海之中才热烈的群体情绪所影响,并为之裹挟,成为头脑简单的二货,而只需要你在家里乖乖地看电视就行了。

看来黑镜子的作者和笔者的想法是一致的。

一步登天、远的枯燥重复的单车、穿上漂亮衣服而不是灰色的制服、看着窗外真实的风景而不是显示屏、吃着真正的天然食品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人造食品等等一切加在一起,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诱惑,无人可以抵挡,正如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人可以抵挡“成功”的巨大诱惑一样。

Abi在喝下上台前必喝的致幻剂后,在广大虚拟观众山呼海啸的呼声放弃了当歌手的理想,成为色情女星。

Bing可能以为自己比Abi更坚强、更能经受诱惑,可是他最后和Abi一样选择了出人头地,而不是事先计划的血溅五步。

他转而选择了把自己激愤的言辞变成了一种商品,正如很多现代明星把媒体塑造出的特立独行的形象变成商品销售给我们一样。

剧中的强大体系可以说是坚不可摧的。

要打破这个体系,似乎毫无办法,即使Bing刺穿了了自己的咽喉,难道体系就会改变吗?

恐怕不见得,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对这个体系怀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一具尸体并不足以改变这些,此外,说不定这个惨烈场面根本就不会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呢?

而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现代人虽然总是颇有牢骚,但同样也乐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企图做出出格的举动,都会沿着上学——工作挣钱消费——成为成功者或者失败者——死亡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即使少数几个人做出尝试,他们的声音也会像滴入大海的一滴水一样,淹没在无比强大的大众中,不为大多数人所闻。

黑镜子在短短一小时里浓缩了极大的信息量,有无数引人深思的亮点,无疑是近期最出色的电视剧之一。

我们中有的人在看完黑镜子之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看了一部很有深度的片子,拥有了独立思考的愉悦,比起沉迷于无聊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可以对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俯视时,难道没有感觉到一股寒意掠过后背:我们会不会只是在别人为我们设定好的选择范围中行使了自己虚幻的自主选择权,而我们实际上并不比沉迷于偶像剧的人高出一筹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8 ) 绝望三部曲

叁:活在谎言中,活在猜忌中,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一旦你选择真实的活着,你就会被全世界猜忌,你本身就成为一个谎言。

当你选择挖去那纠结的记忆体,那意味着什么?

还原真实?

不,那意味着你向谎言和猜忌妥协。

看看那个挖掉记忆体的美丽女人吧,她甚至无法在报警时取得警方的信任。

活在谎言中,活在猜忌中,这成了人们不得已的选择。

不然呢?

贰:虚无,这就是生活的代名词。

低阶的人民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为他们看不到的阶层提供着驱动一切的能量,他们很难逾越出自己的阶级。

在这个体系中,低阶大众唯一的活性就是娱乐,而这些娱乐本身也难以逾越出那个阶级,毫无意义的大胃王比赛,肉欲横流的色情文化,廉价的电子游戏,通俗流行的快餐音乐,当然还有看似充满希望的选秀文化。

那些看似跳出窠臼的人们,到底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一杯橙汁,一间大一点的房子,一只企鹅摆饰,一切依然是虚无,他们依仗着唯一的管道,以为通过选秀脱离了自己的阶层,可是到头来,生活还是虚无。

虚无可怕,更可怕的是无知,低阶的人民甚至无法得窥上层阶级的生活到底为何物,窗外的森林秘境,鸣鸟飞瀑,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存在,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我们在《天龙八部》里疯狂练级的时候,张朝阳正带着他的登山队在海拔6000米以上生火起灶,呼吸纯净的空气,触摸湛蓝的天空,感受真实的缺氧体验,而低阶的大众呢?

他正在用硬币刮开密码涂层,给虚拟的人物续航生命。

娱乐愚人,可是娱乐也是我们单调的生活里唯一的亮色,只要你不质疑一切,那你就可以活下去。

要么生,要么死,不然呢?

壹:政治是一场秀,主角不好当。

政治是一场秀,观众也不好当。

政客们在媒体前,在舆论下,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演技是没有下限的,而他们关上办公室门所做出来的决定,从所谓的道德上来看,也是没有下限的。

这种情绪起伏,不是一般的演员能够驾驭的。

观众能够看到的只是政客们要你们的看的东西,那些后台的东西是人民看不到的也很难想到的。

观众在无预告、无剧透的情况下,被操纵,被愚弄,被欺骗,被出卖,而且从头至尾还浑然不知,你说观众好当么?

不好当。

可是有些艺术家就是可以戳破政治真实的一面,虽然这在我们的国家完全行不通,但是对于那些民调出于民的国家,舆论操纵政治的戏码上演了。

这不是没有可能的!

当然在我们国家这完全不可能,连财产都不会公布的领导阶层们,让他们去操猪这不是扯淡么?

原配他们也不操啊!

如此的政治,就是人民仰仗的统治,对于上层来说,位置是最重要的,而人们所仰仗的治,就算是滥到姥姥家去也无伤大雅。

人民就是在这样的统治下过生活的,不然呢?

零:三部曲终结之时,我心忽冷忽暖,暖的是英国人竟然有如此天马行空的剧本,冷的是世间的炎凉正如这些剧本中所描写的一般真实。

这虚无的世界,这荒唐的政治,这无处不在的谎言和猜忌,可我们还得活下去,于是我们虚无的活着,在过程里寻找些许的真实,于是我们做愚昧的人民,在酒酣耳热之时,嘲笑一下那些远远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政客,于是我们编造属于自己的谎言,放任自己的猜忌,为自己的审判布置一个看似雅致的神台。

不这样的话,不然呢?

 9 ) 消费主义最终“上”了他们俩

看完了black mirror的第二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神作”。

将已经播出的两集连起来看,终于明白这是一部怎样的剧,用充满政治、社会和文化隐喻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给观众揭示一个阴暗的世界,对现代社会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恐惧是其主线。

第二集里描绘了一个美丽新世界般的现实,一群群衣着相同、身体健康的人在高科技和娱乐媒体及社交网络包围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骑单车的枯燥活动,我们可以轻易看出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下层民众机械劳作的一种隐喻:他们每天重复地做同样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为的只是供给电能和赚取足够的金钱满足自己的生存,而剩下的时间和金钱全部贡献给了低俗无聊但制作光鲜的电视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真人秀、游戏……主人公是剧中唯一对现实生活具有怀疑和反叛精神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深受此折磨的人。

他对这种科技和媒体构建起来的虚拟环境有天然的抵触,而剧中,苹果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以及主人公骑单车时总是选择的林荫路,正是暗示了其内心对自然真实的渴望。

后来他遇见了女主角。

这是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子,从她进入电梯的第一刻起,那挂在脸上的笑容跟周围毫无表情的人们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立即就抓住了主人公的心。

而后,在听到她唱歌后,主人公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他要帮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终于找到了一件“真实”的东西。

在这里,女主角叠的那个纸企鹅是她自己才华的物化表现,一种不同于周围钢铁塑料和电子构成环境的物体,一个代表人类直接创造的朴素的符号。

后来他们去了舞台,这仿佛是整个世界最受人瞩目的一个地方,活在下层的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为舞台上的主角,然后一举成名,摆脱现实枯燥无味的生活,虚拟的角色由自己设定,每个人坐在自己家里,虚幻地共享着娱乐经验,汇成了一片乌合之众的海洋,全然被三位评委所操纵着思想。

结果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女主角的嗓音博得了观众的热泪,但是那三位象征着权威——消费主义文化代言人——的评委,威逼利诱地向她提出了AV女优的工作,在不知所措中,“她”在消费主义市场中,用自己的肉体换取了那种一直渴望的——名声、地位和金钱。

看到这一幕的男主愤怒、绝望,压抑的他由于帮助她花光了自己的每一分钱,最后不得不被迫看了女主角表演的“作品”。

在绝望中,他想用利器把那块象征耻辱的标记去掉,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呻吟中女主唱起的那首曾让他无比着迷的歌,他决定重返那个舞台,改变这一切。

两个月的奋斗换来了登台的机会,在台上,他发疯似地宣泄着对体制的不满,以自己的生命相威胁,然而最最让人拍案叫绝的事情发生了,评委被他的“表演”折服了,提出要给他一个自己的评论节目!

面对着可以冲出底层生活的诱惑,他放弃了跟体制的对抗,接受了招安,接受了这个工作。

结果是一样的,女主角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在电视上被人“上”着,其实就是被这个体制、这个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文化所“上”了;而男主角出则是卖了自己的灵魂,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也变成了一种商品,成为了这个体制和文化的一部分,而他虔诚地把那片用来自杀玻璃的装在了精美的盒子里(反叛精神被消费主义所安置),喝着高级饮料——橙汁(注意已经不是曾经喜欢的天然的苹果),看着假企鹅(对应之前的纸企鹅),住在更大的房子里,用着更大的窗户欣赏着窗外电子虚拟的无尽森林,全然忘却了自己的仇恨和苦痛,他也被“上”了。

物欲横流的消费主义最终取得了胜利。

 10 ) 行为艺术:多数人暴政

让英国首相ML to a pig ,并全国直播,这绝对荒诞绝伦、匪夷所思,但英剧《黑镜子》第一季第一集《国歌》》(《National Anthem》)却让这成为了“现实”。

一个初级黑客(懂得隐匿IP地址)、电影或摄影爱好者(知道dogma 95)绑架了热心于公益事业而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英国公主,并拍摄了视频上传到youtube上,勒索条件是要求首相ML to a pig,并电视直播。

故事由此而展开。

而最后,他居然成功了。

这一切是何以可能的?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现代传播是片中的重要驱动因素。

很多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评论的。

现代传播尤其是YouTube和Twitter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起的作用成为了此种讨论的焦点。

网络时代信息(尤其是接近真实本源的“影像”信息)的实时传播、即时的评论反馈迅速形成民意造就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图景。

而剧集最后也正是传播技术实现了这最盛大的行为艺术——1.3亿人通过电视围观首相ML to a pig。

但是,绑匪绑架了公主,他不去勒索皇室,也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政治诉求,而是让首相ML to a pig(要求首相完成某种完全的个人行为)这和勒索一个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方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勒索要求根本不能成立。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绑匪做到了。

最初首相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他不可能对每一起绑架案件负责,更不会以自己的个人牺牲满足任何一个绑匪以解决问题。

这不在他任职的契约责任之内。

否则首相将是最高风险的职业,也没有人会竞选首相了,任何一个政敌将轻松将他击倒。

但随即新的民意产生了,在绑匪“切掉了公主的手指”视频发布之后,大多数人倾向于和绑匪合作,让首相ML to a pig,和平解决绑票事件。

这说明了不经过第二信号系统的直观影像给人的刺激是巨大而直接的。

绑匪的这一无理要求为什么会得到民意的“支持”呢,或者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的民意呢?

其一,人质是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公益人士,(虽然有个公主的身份,但在英国这个从大宪章以来有着虚君传统的国家,公主的身份算不了什么,连一般的下议院议员都不如),这足够调动起民众的关注度和同情心。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众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和权力让渡理论(社会契约论)的结合。

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强调“达到最大善”,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那么显然一个人的生命和另一个人在公众面前出丑相比,就很容易做出伦理价值判断:当然是公主的生命重要。

当功利主义伦理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伦理观的时候,这样的民意就有了伦理学基础。

但是,如果绑匪勒索的不是首相,而是一个普通的“第三方”民众呢,这样的民意还会发生吗,是否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这个人应该ML to a pig呢?

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大多数人会觉得要求荒谬无理。

因为这样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任何一个绑架案的受勒索方。

但为什么如果是首相就会认为“合理”呢?

这大概涉及权力让渡的理论,在自然法下每个人都生而自由,但为了更好的生活,必须结束散兵游勇的各自为战的状态,形成彼此进行合作的社会,而社会这样的共同体又必须建立良好的秩序,所以必须组建一个叫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而政府这样的公权力机关必须有运作经费和执行力,于是每个人必须交税并让渡一部分自己在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权力和自由,否则每个人的自由相互冲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也就无法保障和实施。

所以政府是一种恶,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恶。

但“主权在民“是这一框架的基本原则——国家意志的形成或决策权最终还是在大众或民意代表的手里。

而首相正是权力让渡的标志性符号,集中了每个个体让渡的权力,根据权责对应原则,就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

所以当绑匪点名勒索首相时,民意和绑匪就构成了共谋关系——绑匪绑架公主,民意绑架首相。

公主被绑呼唤弥赛亚,而首相就是现成的弥赛亚,被点名的弥赛亚,虽不是被上帝选中的人,却是被选民选中的人。

当然他也成了最屈辱的弥赛亚,他不是骑马挥剑杀死恶龙救出公主,而是要脱下裤子,众目睽睽之下ML to a pig来实行拯救。

与事件无直接相关的首相被民意逼迫上猪,这完成了一个典型的“大多数暴政”,首相上了猪,多数人上了首相。

但是且慢,民意是否有权决定首相是否ML to a pig呢?

当然不能。

民主只能决定公共领域的重大事务,如制定法律通过议案等,私人领域个体拥有完全的自由,只要他不触犯法律。

英国先贤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严复翻译时,命名为《群己权界论》)则早就系统的阐述了公共领域的岷主和私人领域的自由的关系——个人领域的自由和权利多数人以民主的方式也无权剥夺——不能由五个人投票决定分配第六个人的合法财产或决定他的生死。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英国的国家制度正是建立在对自由价值普遍尊重和认同的基石之上的。

也就是民意其实无权强迫首相。

首相受法律保护,完全有权拒绝“ML to a pig”。

那让首相不能拿法律当挡箭牌而只得乖乖就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相的女助理分析指出,如果不这样做首相的身家性命堪虞。

也就是将会有“民粹主义”激进分子铤而走险,进行报复。

正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才压迫首相屈从于民意的,成了这场最盛大的行为艺术的主演。

故事看似表现了民主的胜利——民众不但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而且还能送进摄影棚,但毋宁说更是揭示了民主的“bug”。

这场盛大的行为艺术的名字就叫多数人暴政。

我们可以设想绑匪的初衷是想 出一道难题给这个国度:自由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民主与自由的关系到底如何?

他挑选了行为艺术的前台表演阵容:首相、媒体、大众,也确定了这出戏的临场指导:功利主义伦理观、社会契约论、现代传播学,但他(可能)漏算了一个“民粹主义”( 这出戏中的唯一非理性因素),他从没想杀死公主,更没想到会自杀,他的计划投资成本只是一根手指,他将条件(ML to a pig)故意设置的如此荒谬以至于这样的“愿景”根本不可能成真。

但现实的演变还是超出了他的剧本。

行为艺术的导演(哲学家)很可能看到了这不愿看到的结果而选择了自杀——在一个最负自由主义盛名的国度里众人强暴了自由。

当然这一切也可能在他的剧本之内。

最后证伪的题目却被证实,答案变成了行为艺术,提问者成了导演和只露一面的无名演员。

他在这场博弈中完胜,但也完败,他只能如约死在了自己的剧本里。

剧集最后是首相携夫人在公共场合共同出现,谈笑风生、神采飞扬(首相的支持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回到家中 首相夫人却独上西楼将他弃之一边。

这样的的场景对比颇耐人寻味,这暗示了首相在公共场域的胜利但在个人领域的失败,仿佛应验了一个辩证法的魔咒。

整个故事既是A National anthem(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同时更是A personal elegy。

《黑镜第一季》短评

为表达而表达。。

4分钟前
  • 三途
  • 较差

这拍的跟盖里奇一样装逼 但是里奇拍的戏能让我愉快

5分钟前
  • LeeMin
  • 较差

拍得很精巧,可是剧情中过分渲染了人性中的窥探欲和嫉妒心。难以相信一个行为艺术家真的会为了玩笑而绑架公主并要求首相和猪做爱,于是剧中接着呈现的公众反应、媒体反映只是一种基于不切实背景的不必要折磨。这样的折磨甚至是没有必要去反思的,因为整个大假设太玄乎了。

8分钟前
  • 玑衡
  • 较差

1>3>2 不喜欢2的剧情背景 过分超现实 不喜欢3redo时的人眼 有点吓人不过这集还是满讽刺的 再次证明谎言和隐瞒终有暴露的一天 特别是在感情生活中 1还是比较写实的 貌似大家都喜欢1

12分钟前
  • itakeshi
  • 还行

考文垂的戈黛娃夫人男版…《世界奇妙物語》英版。

16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力荐

第一集3星吧,马虎可看,虽然也比较无聊,恶趣味;第二集只能飞快快进,0星。非常讨厌第二集的风格,弄点破科幻就把小孩们忽悠得一惊一乍的。。。不可思议的傻。直接影响观看欲,第三集没看。对这里人云亦云的疯狂好评表示无语。

20分钟前
  • 伊壁鸠鲁
  • 很差

只能说,我不懂黑色幽默.

23分钟前
  • /兽.
  • 较差

面对神作我唯有沉默。

2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有界万象

33分钟前
  • 达斯佛™
  • 还行

太悲观的剧 主题太沉重。。。不适合我。看了一集半 决定弃剧。。。

37分钟前
  • aquar11
  • 较差

第一季的三集概括起来就是,为了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而牺牲一下自己的面子是被民意强奸的,一个单调乏味的未来世界是消费主义的,屌丝想找到喜当爹的真相是可悲的,这世界是怎么了?

3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很差

打破伦理,拷问人性。

4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第三集还没看,感觉一般

42分钟前
  • 音符、时间、走走停停
  • 还行

英伦人民多奇志,多奇志啊多奇志

4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故事会

45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较差

第一集让我生理不适好多年忘了马裤,第二集太刻意,但在选秀泛滥的社会看还挺适合的,第三集还是挺赞,人人都有这个毛病,跟当初依赖手机一样,不信任与感官退化和失去自由的开始,反正一切根源都还是还反科技反社交网络反虚拟空间。但真的不是什么神作。剧本比反科技更强烈的,是反主角吧。

50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一些普遍的众人皆知的观点配上极端刻意的题材好像就会变得更有说服力似的……

55分钟前
  • 小黄豹
  • 还行

剧情太没逻辑了 漏洞太多 还是不能够容忍的大漏洞 真不知道九分怎么来的 真是乌合之众

58分钟前
  • 严肃地娱乐
  • 很差

看着遍地的五星,我勉强也只能给出两星,剧情极具枯燥乏味,强迫自己等待反转的结局,却没有带来丝毫的冲击

1小时前
  • 精分时代
  • 较差

年度最佳电视剧,没有之一,但你必须有不会被轻易摧毁的强大内心。1.可怜的猪 2.可怜的碎玻璃 3.可怜的记忆

1小时前
  • 劳里鲍勃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