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erent,but no less.电驴上碰到这部片子,“自闭”两个字吸引了我,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不大容易得到正常快乐的人是怎样的。
对于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来说,TA独自享有整个世界,过着同样的日子,却像生活在不同的时间;你觉得TA怪吗?
但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孤独感、没有人际问题的人又有几个?
“总有人比你更强大或者更微不足道”,当我们是那个被嘲笑和打击的“非主流”时,我们也会需要自己的特殊机器吗?
Temple是幸运的,有始终爱她帮助她并且尊重她的家人,在上大学之前,她就找到了自己的治愈力量,一个是那台原本为牲口设计的一开始让人觉得荒谬可笑的“榨汁机”,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是她的恩师。
卡洛克博士在过道跟temple的妈妈一起讨论temple的那段,different but no less,这句话非常出彩——首先,没有无视她的缺陷和与众不同,人无完人,爱孩子也好爱学生也罢,都不应否认她本身的缺陷,也没有必要,只是,你要对所爱的人有信心——纵使她有许多“不同之处”,她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重要的是挖掘她的优点和长处,让她的生活在离开亲人和老师的爱护之后仍然能活出价值。
卡洛克博士做到了,用心良苦的老师不仅仅拯救了一个有缺陷的女孩,更重要的是,他使她成为了一个miracle,超越了“自闭症”这个听上去像是悲剧的描述词语。
当然,更无法忽视母亲的作用。
different but no less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是出自她的口中是多么艰难,实际上,她比谁都了解养大一个如此不同常人的孩子有多艰难,而正是她坚持告诉别人她的女儿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她的这种信心和爱护一直陪伴temple一生,如果没有她,temple会是怎样呢?
——去看看成千上万活在痛苦中的泛泛之辈,谁敢说他们都不如一个终身患自闭症、到四岁才学会说话的人呢?
换一个母亲,也许temple一辈子都不会开口,一辈子都会拒绝他人的拥抱。
母亲和老师,很重要,但他们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就好像我们无法改变自己已走过的轨迹。
成人之后,我们只能学会自我塑造;别说自己已经定型了无可改变了——你会比一个自闭症患者还难对付?
看看她发脾气失控的疯狂,看看她逃避到“榨汁机”时从痛苦到舒缓的过程,你会发现,所有的痛苦只要你去寻找,都有出口。
就算旁人不接受,你至少要像temple一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哪怕是一台可笑的机器。
再看temple一开始取得的成就。
在不知名的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Nobody cares。
但那是temple的骄傲,不管多微不足道,你自己的成就如果你自己都不在意,就更加没人在意。
许多失败者都有共同的问题,自卑;有些甚至是莫名其妙的自卑感,明明有许多成就,却视而不见,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成就拼命否认,最终你会习惯性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做好过。
为什么我们不从一个小小的水槽或者一篇小小的豆腐块开始让自己学着昂首挺胸活下去呢?
“你也是宇宙的孩子,不比草木和星辰卑微”——这句摘自今晚读的一首诗《despirata》,Max Ehnman.我觉得配合这部片子实在都让我感触良多。
中午躺在床上时哭到浑身发冷,想到的都是数年来自己的失败和痛楚,但此刻,我感觉又是踌躇满志的一个人。
没错,我们都有“与众不同”的权利,有自己的缺陷没什么,重要的是明白自己也有strive for happiness 的权利,不管多平凡,no less.
Different, but not less. I don’t understand why ppl are cruel for no reasons. Nature is cruel but we don’t have to be. We raise them for us. We owe them some respect. I don’t want my thoughts to die with me. I want to have done something. I could see all the details that other ppl were blind to. I have troubles with automatic doors. Im autistic. Just think it as a door. A door opened and I went through it. Yes u did. And I held it.
我注意到这样一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名字。
但是我看完后,我很感动,而且我想要说些什么。
因为我不是那种非常开朗非常热情的人。
我极度敏感,一个眼神,一张纸,一片掉在地上被人踩过的叶子,一句话都可以让我深思。
小时候,我很聪明,在我四岁时,我开始会乘法,由于我的父亲对我期望太高,每当一满页题我满页全部做对时,他会打我,或者让我再做一页满满的题,我以为那是我的错,所及我会继续。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根本不是我的问题。
是所有父母的虚荣心再作祟。
我几乎不和父母眼睛对眼睛说话,因为我害怕。
我出来工作后,我说我会每隔星期给他们打电话,但是我从来不打,即使我天天都想打,最后还是他们打过来。
我知道自己不是不爱他们,只是我习惯拒绝。
十八岁以后,我遇见过很多男人,他们都是那种让人可怜的男人,我一直装作很自信,其实我是用自己的面具吸引了他们,然后我们结束。
每段感情都是这样,我尝试着用书上教我们的知识去恋爱,但是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因为我会装作很不在乎,我拒绝主动打电话,主动示爱,主动接吻。
我甚至都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自闭情绪。
我像女主角一样需要别人的爱,但是我几乎从来不主动去挽别人,除非那个人已经得到我的检测,已经非常亲近,可以挽着。
我讨厌那些对任何人都很亲近的人。
我觉得他们没有自己的空间。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轻松。
不管怎么样,有人始终在支持你。
那就是你的家庭。
自闭往往不是问题,问题是人们如何去看待它,理解它,关于自闭的经典电影有很多,从不久前的《玛丽与马克思》、荷兰电影《本x》,到较为久远的《雨人》都是较为称赞的关于自闭症患者的电影,上帝在为他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往往不会忘记给他们开启另一扇门,他们既值得我们同情,更值得我们理解和尊敬,就像本片中的葛兰汀,一方面有严重的与人沟通障碍,一方面也给我们展示了自闭症患者独特的视角。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本片中的葛兰汀,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自幼患有严重的自闭症,却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坚持在一九八八年取得伊利诺大学的畜牧科学博士学位,成为当今世界少数的牲畜处理设备设计与建筑专家之一,本片就是葛兰丁的自传性质电影,在IMDB获得8.6的高分,电影本身极其精彩,感人至深,可以算的上今年最出色的几部电影之一了。
自闭症患者一般都喜爱离群独居,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语言上也有较大的障碍,本片的主角到了四岁是还不会说话,兴趣较为狭隘,认识事物较为刻板和一成不变,但在另一方面,一些自闭症患者拥有惊人的天赋,在数学、美术等方面拥有常人没有的能力,本片的主角就拥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在一些科学领域有惊人的造诣,《雨人》中的霍夫曼与《玛丽与马克思》中的马克思就在数学上有超常的天赋,感谢上帝,在给他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没有忘了给他们打开另一扇门。
电影围绕葛兰丁的青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展开,自闭症患者的成长历程是比常人更艰辛的,不仅是对于自己,也是对于家人,葛兰丁恐惧于肢体的接触,以至于四岁以后,其母亲就无法再拥抱自己的女儿,而自闭症患者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言行举止也使得葛兰丁从小便受到同龄人的嘲笑,而自闭症患者往往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害怕人群,害怕与人沟通,这点对于他们的自闭来说是更加不利的,但葛兰丁又是幸运的,她生命中遇到了好几位改变了她一生的人,其高中老师卡洛克博发现这个有令人惊叹视觉思维的学生之后,不断耐心的引导其人生的步伐,“人生是一扇门,一扇打开之后呈现给你崭新世界的大门,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决心去打开它”,就是这句话,不断的引导葛兰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走向自己的成功;当她站在毕业演讲台上难听的唱着You’ll never walk alone时,讲台下没有人嘲笑她,只有尊敬,只有感动的泪水,没有人不为这位患有严重自闭症的女孩所感动,其中艰辛也只有她与她不离不弃的母亲知道。
葛 兰丁的世界里环绕着爱,虽然遇到诸多的不顺,但是总有人去包容她,指导她,让她热爱这个世界,正确的面对死亡,她的自闭也给她带来很多的好处,她懂得去尊重生命,懂得单纯而好奇的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世俗的沾染,没有刻板圆滑的思维模式,一尘不染,就像《玛丽与马克思》中的马克思,《雨人》中的Raymond,单纯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上帝给他们关是一扇门的时候给他们打开了另一扇门,另一扇我们常人无法得以窥视的门,葛兰丁选择了去打开它。
本片除了传记与剧情的成分外,也算是一部励志电影,前半部分主要展现葛兰丁的自闭视角,后半部分算是葛兰丁的励志奋斗史,整片可以以两次的上台演讲而一分为二,前半部分以葛兰丁极其感染人的毕业演讲为点,后半部分直到在全美自闭症大会上的演讲为句号,这两次面对人群的自我表达是葛兰丁人生的两次重大突破,因为作为自闭症患者,本身是极其惧怕人群的,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诸多目光时也会紧张,更不用说自闭症患者,这点于常人无关紧要的小突破对于葛兰丁来说却是伟大的,她用自己的勇气打开了难以逾越的那扇门,走向崭新的世界,但她用她难听的歌喉唱出You’ll never walk alone,全世界都在倾听她,为她而阳光明媚!
本片足以成为今年最为出色的电影之一。
附本片女主角所唱歌曲 you ll never walk alone When you walk through a storm,当你在风暴中前行,Hold your head up high,请高昂起你的头,And don’t be afraid of the dark.不要畏惧黑暗,At the end of a storm,因为在风暴过后,There’s a golden sky,你会看到金色的天穹,And the sweet silver song of a lark.听到云雀甜美的歌声;Walk on through the wind,在风中走下去,Walk on through the rain,在雨里走下去,Though your dreams be tossed and blown..尽管你的梦想会经历风雨的摧残;Walk on, 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走下去,继续走下去,希望在你的心中,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并且,你永远不会独行;Walk on, walk on, with hope in your heart,走下去,继续走下去,希望在你的心中,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并且,你永远不会独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你永远不会独行……
对有性格缺陷类的电影无比着迷。
一个高学历的母亲,被告知4岁的女儿有自闭症,原因可能是缺乏母爱。
母亲得忍受多大的打击和委屈,做出多少努力和争取,教孩子说话,让她融入学校和社会,不用去担心未来的生活。
女主没有这样的母亲便没有后面的一切。
没谁可以一个人摸爬滚打。
因为母亲的鼓励,女主一直不抗拒自闭症患者这个称呼,反而自信,这是天赋,可以带她看到不一样的细节,“进入另一个世界”。
她讨厌应酬客套和废话,愿意从动物角度思考,或者说因为自己的缺憾,对其他弱者存在体谅。
她还要感谢宽容的环境,让她可以更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没有逼迫她一定要像正常人,让个体的“天才”成分发挥淋漓尽致。
从这点说来,是极其幸运的。
我是哭cry的状态看完这部电影的。
看完后,我还一个人沉浸在状态中哭了很久。
它极大极大地唤起了我的情绪共鸣。
并且是在内在深层的部分。
我仿佛为过去的自己,好好地,哀悼了一场。
《自闭历程》的电影属性,励志。
坦普·葛兰汀是电影的主人公原型。
她是来自星星的孩子。
她的成长过程很励志,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有母亲、姨妈,亦师亦友的卡罗尔博士,每个重要的成长转折点,都有人愿意陪伴她的成长。
无疑,她的生命是有爱包围的。
但,我更想聊聊,聊聊我在看电影过程中,感受到的我看坦普·葛兰汀的视角,或者说看着她,我想到的自己的一些经历。
电影的这句台词很有名:与众不同,而不是不如他人
坦普·葛兰汀很幸运,有妈妈带她去尝试住宿学校,遇见了人生的重大转机,遇见对她来说,重新打开了自我认识视角的卡罗尔博士。
你很特别,你有自闭症,这不意味着你比任何人少一点什么,你有不一样的看世界的视角。
当我看见电影中的Temple,瞪大眼珠,像甲亢似的,喉咙的血管吊起,声嘶竭力地为自己争取,我是自闭症,我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我竟然有些羡慕。
Temple有她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让她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痛苦,但是她如此勇敢,如此坦荡,当他人不理解她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可以用她自己并不好受的状态,但是为自己发声。
我是自闭症,我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东西。
她如此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坚定地说着。
如果我有机会穿越到我的小时候,我也想告诉小时候的我一声,你没有很奇怪,你只是有些特别,你会处理好的。
我想,成长到今天的我,一定是有给那个平行空间的小女孩传到话的。
我会戏谑我有疑似自闭抑郁了十多年的内在经历。
我自己知道我的内在是煎熬拧巴痛苦的。
我好像从很小地时候就封闭了我的头脑对情绪的理解,可是我又能很随便地感觉到周围此起彼伏的情绪。
这种感受就像Temple的视觉化思考吧。
对我来说,是我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
我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在想什么。
但是之前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这样在感知周围的。
我不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传递出的拧巴攻击自卑感,我更不知道我自己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看到Temple农场的姨妈,在教她什么是情绪的时候,我就刷地心酸羡慕了。
什么是笑,什么是哭,别人为什么一会儿突然发飙生气,为什么突然会哭,为什么会吵架,为什么会甩耳光,为什么会大吼大叫,什么是郁闷的情绪,什么是烦躁的情绪,什么是悲痛的情绪,什么是喜欢的情绪,人为什么会一开开心,一会难过,为什么一会他喜欢你,一会他不喜欢你,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喜欢好多人,为什么打是亲骂是爱,如果当年有人也能点拨我一下有多好。
不过当我想到这点的时候,我相信,我有穿梭时空,终于看见了内心那个无助不安的小女孩。
成长到今天,我还会因为对方陷入在情绪而愧疚,想要讨好。
我会感觉到我身体的胃和心脏紧缩,当愧疚的情绪袭来的时候,我会感受到对方语言里的心情,表情之下的心情,它们都会以一种能量的状态,被我的身体感知到,我会不自觉地就想要承担。
这是我的错,我让你们不高兴了。
等到看到对方的情绪好下来之后,我才会终于放下心。
中间的过程,我要处理好我内在的情绪能量团。
我要告诉自己,一部分是我感受到的对方的能量团,和我无关,我要让出空间,信任对方,他也有自己需要面对成长的课题;另一部分,我要看到是我的愧疚,我把自己看得太高又太低,觉得是我伤害了别人,是我在过程中,没有更好地达到圆通的境界处理。
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我要允许自己的存在,他人的存在,各种各样情绪的存在。
说实话,这个内在消化处理的成长,并不是那么好受的。
尤其是我知道自己确实看世界的视角和他们有不同,我要驯服我的小我的生气愤怒委屈,我知道我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张力,我要和它好好相处,让它到向内收的状态。
气定神闲,内敛,需要的时候,它也能被顺流调动,这是我想持续练习到达的状态。
我很感谢家人朋友的陪伴,我要时刻练习自己的耐心慈悲。
我会戏谑我是死宅。
加上现在买个菜都能送上门,我可以在家里一直宅着不出门。
一面是我挺习惯享受这种宅在家里的生活状态。
一面说实话,对别人来说可能很享受或者很容易的社交并不那么容易。
虽然在某种程度,我也可以把社交演绎得还可以。
就像Temple在牛场写论文,门卫不放她进去,她就开始观察模仿,让自己混迹进去一样。
我也会通过观察和尝试,把自己调动到社交模式。
有时候必要的社交是需要的,我比较容易感受到一些心思的情绪能量。
我要练习,练习透明,练习放空,练习自己的钝感,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自己身上,感觉到对方的不舒服后,要练习临在状态,不被愧疚感牵跑。
看见、承认、允许自己的社交属性是不同的,去发挥别人以为的弱势,那是我真正的舒适圈,比如宅在家里写作、看书、深度思考,这一点也花了我好久好久。
到初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是不敢和别人对视的。
我就刻意练习,让自己和别人对视,直勾勾地对着他们的眼睛看。
同学叫我出去玩,我会浑身不舒服。
到了高中,我才敢和亲近的同学说,我很不喜欢人多的场合。
但是那会儿我根本就没办法,从心里真正接受自己没法像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与社交,在人多的场合也能都玩得很好的状态。
我会羡慕,我会自卑,我会觉得自己不正常。
我又假装安慰自己,我和他们不一样。
但根本就没办法真的接受允许自己不一样。
读书的时候,被老师突然的表扬,我会很害怕。
我随便做了个作业,怎么就被表扬了呢。
被表扬,反而我就害怕了。
又有自大的一面,觉得我什么都不用做,随便弄弄就好了。
从来都没有机会去真正看见,自己在怎么思考的。
虽然在读书,但是真的内心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的,行吧,爹妈大人说读书有用那就读吧,如果他们有给我报家教,行吧,为了他们付出的钱、为了家教老师的付出,那我就为他们学习一下吧。
直到有机会在研究生的时候亲眼看到学神的学习方式,人家也是会在考试前通宵在图书馆复习,人家会专注地集中冲刺,人家会把平常的作业都很认真地写,我才知道,原来这叫做为自己学习啊——自我驱动。
写到这里就很想谢谢那个时空的,联络我一起去图书馆学习的同学。
大概是我内在拧巴综合征,压抑积攒得太久了。
看到Temple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古怪而坚定,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次次坚持,一次次承载着她内在满腔汹涌的敏感情绪,去交流,去争取。
我就被戳中了。
被农场的男性区别对待,她不顾他们的眼光、嘲讽;她设计的人性化屠宰系统,被不理解的时候,她可以如此坚定地表明对自己的自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说服当场人。
看着很励志,但是她承载的痛楚恐惧,她和个人内在世界的斗争,没有硝烟,但也是极具激烈的。
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会戳中我,让我哭cry的点吧。
有时候,一些感受情绪内在旅程,真的没法言说,唯有自己哀悼。
要长大啊。
生长痛是让人欣喜的。
会有旁观者对我说,我太懂事了。
一开始听到的时候我不解但是身体的感受很诚实,有心酸的能量团。
记得我的眼泪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对了,以前我都不允许自己哭,只要有感觉自己想哭了我就压下去,用一些骂骂咧咧的话压下去。
既然我有情绪直觉感受的天赋,那我就把它用在正向的地方。
去驯服,去管理,去和情绪感受做好朋友。
不要再以他们为耻、向外涣散能量。
学习慢下来,把脑内决策的过程和他人分享,打开圈禁自己的孤岛,建立情感沟通交流。
既然感觉不被看见会不舒服,那就自己走出去,带着真实的自己,让别人看见。
自己去主动创造。
真的很敬佩Temple。
她承受的内在压力是我不敢想象的。
Temple本人仍然有有眼神游移、嘴角紧张的特点。
在取得“成功”之后,她依旧会说,I’m still autistic.
自闭症不是病。
它可能是来自出生自然携带的某种印记。
它或许不会痊愈,但是我们可以像Temple一样,勇敢地选择打开一扇扇门,坚信打开门之后,就是新的世界。
你说我现在明白自己吗?
有些明白了,但也不明白。
但我知道,我能做的是继续去打开自己的一扇扇门,走下去。
就像Temple在哀悼马的逝去,卡罗尔博士的逝去一样,好好地哀悼,时更时新,要提醒自己,好好地生活,好好地为上一秒哀悼,带着美好的记忆,前行。
老实说,在腾讯搜索片子后,看到故事简介时,我就犹豫了。
即使在看到海报的时候,我就有预感它是好片。
但你知道的,在看这类题材的片子时,总是需要做一些心理准备,更何况是在吃饭的时候呢。
但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最后还是点开了,看到第一句台词时,我就知道,是我喜欢的类型,典型的人物片。
励志片一直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之前我喜欢《阳光小美女》家庭温暖励志片,励志的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现在我也很清楚地知道,我喜欢《自闭历程》。
说它是一部励志我不知道准不准确,如果能因此让更多人看到,那我觉得就是准确的。
它的励志,在于向内的自我认知鼓励。
但绝对不是好莱坞式的励志。
同样都是一个信念带你走向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是,它并没有神话这个信念。
这个信念它并不神奇,没有神迹,那信念的作用是什么呢?
信念的作用就是给了你一个不同的自我认知,给了你一个开始的可能。
能带给你神迹的只有你自己,就是从一个信念开始改变自我认知,并开始,坚持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遇到很多阻碍。
但因为你有了信念,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有了开始,并坚持下去,每一轮重复都在给你成倍的赋能。
那时,信念的神迹就慢慢显现了!
这就是信念的作用,而它就能展现给你看,信念的力量!
谢谢导演拍了这样一部电影。
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也很感谢导演用这样成熟的方式把它呈现了出来,让我把它看完,并深受影响!
与其说这是一部自闭症主人公的传记剧情片,我更愿称之它为成长教育片。
怎样的人会被称之为“自闭症”?
传统意义上讲,是那些专注在自己世界的难以与人正常交流的“患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星星的孩子”。
而本片的主角不同于典型的“自闭症”,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但同时她的心灵是尤为纯净的。
整部影片用第一视角的黑白镜头向我们展现主角眼中的世界,这一拍摄手法着实震慑到我。
原来他们眼中的一切是那么“精细、繁杂”。
当主角Temple遭遇嘲笑、嫌弃、厌恶时,我几乎能感同身受,因而当她遇见理解她的教授时;当她与盲人室友交好时;当她冲破自己内心那道门,站在众人面前演讲自己的一生时……我内心油然而出的是阵阵温暖和感动。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发现自己身上或多或少有“自闭”的因子。
电影中主角遭遇的是:不了解、不尊重、不接纳。
而我们,也曾经或是正在因为种种原因,迫使自己关上那扇“心门”,使自己陷入“自闭”。
我们何不尝试着去给陌生人,或者说给特殊的人群多一些关爱,不经意的一句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可能就是打开“心门”的勇气。
我们又何不尝试着勇敢一点,试着去开启一扇门,去面对、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可以对照看下主角真人跟表演的差距。
坦普·葛兰丁:这个世界需要各种心智http://www.ted.com/talks/temple_grandin_the_world_needs_all_kinds_of_minds.htmlPS:subtitle那里可以选择中文字幕,看着更省力点。
一直对自闭症感兴趣,电影表现很生动很真实,看到最后特别感动。
You’re different, but not less. 不管是否因为婴童时期缺少父母的关注和爱抚,艰难的成长历程要感谢她母亲的不放弃,感谢导师的慧眼和引导,感谢身边善待她的那些人,也感谢她自己的坚韧。
每一次,只要跨越这道门,就会有一个崭新的世界。
God may have stolen something from you, but still have given you a special gift. Just keep finding it out, accept it and be definitely yourself.
能传递正能量!!
。。。
节奏不是特别好 挺漂亮一妹纸也能弄成这副扮相 JO越老越有味道
inspiring。影片的叙事颇有点意思,自闭症患者Temple与牛羊等牲畜构成某种对位。Temple的视觉思维方式异于常人,似乎更接近牛羊。她受后者启发,制造了一种hug box来缓解自己的压力,从而完成高中乃至大学学业。而相似的思维方式使她发现了牛羊的行为方式,从而设计出一种帮助牛羊安乐死的屠宰方式/装置,也成就了自己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这听上去可能有点orz,但在影片的语境中却表现地非常自然,部分应归功于影片的视听语言,以及一些饶有趣味的隐喻性装置/实验(hug box、false perspective、circular dip structure)。就影片各种复杂的主题而言,这样的结构与技巧使用,可以说相当成功了。
只想说 在寄宿学校的那个视觉实验 不是一般的假 而是非常的假。。。明显就是糊弄。。 如果有不对的 希望看者自己去认真看
可惜没有心情
女主角的表演太夸张了,尤其是表情,多看会变丑!而且她演高中生的时候,看起来有三十几岁,太惊悚了!!!!
励志电影总看谁也受不了!
美式怪咖天才论,真实事件改编,一腔执拗脱俗的劲儿。千百次心理设障的尽头,只不过是一扇等待穿越的门。
感觉挺无聊的
幸运的是Temple一直遇到好心人,重要的是她每一次都打开了那扇门。
不是所有自闭症都能像天宝一样,能融入我们所谓正常的世界,一味的鼓励反而会适得其反吧。如果这是一部拍给世人的励志片,那么没有任何问题,但它在反向宣传甚至曲解抑郁症,我觉得这就不是一部好电影。
我非常喜欢,决定了,这期节目就做这个。
看了某集TED才确定过来看这片,很好看。如果他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他不一样。
自闭症成为天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克服很多常人看来习以为常的“困难”。
毫无感觉,观看体验简直是煎熬
打不动我
作为一个人物传记是不错的。不知道这些靠着努力和幸运成功弱势个体,是能给人以鼓励,还是给人压力。如果他们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天赋,则完全没有机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么?
很独特的电影,different but no less,我们要理解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勇敢一点,不过是扇门而已。
今年看过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