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我老婆(小学语文老师)在寻找一部可以推荐给自己学生观看的电影的,我跟着看了一遍。
我自己也是一名初中班主任老师,也是想着如果不错的话推荐给家长,看完以后,我实在不敢苟同影片想要传达的思想(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有所偏差)。
我简单说说印象深刻的几个镜头:1.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大多是无效沟通,例如母亲解释父亲为何要做一个小编辑而没有去电视台这件事。
我想说,这个年纪的小孩懂什么是付出吗?
懂得这种爱吗?
可能是大人直接告诉他们这就是爱吧,他们大部分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种情感上的付出,即使经历过的也很少有人去引导过,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到。
当一个娃娃没有经历过或者理解到时,他只能硬记,妈妈说这才是对的,这是成功有效的教育吗?
我不赞同。
2. 孩子在试图反抗数学老师和学校时,父亲没有去站在孩子一边,反而巧妙回避问题以赢得主任谅解,这种不是在抹杀孩子的辩证思维吗?
孩子会不会觉得:为什么我觉得不对时不可以提出不同观点,为什么老师不理解,我最亲的父母也不理解我呢?
是不是我以后受到欺负时也不可以说不可以反抗?
比较正确的不应该是孩子做事的方式错了,家长和老师引导如何正确争取自己的权益吗。
3. 有一个镜头,告密女孩的表情我记忆深刻,这种给孩子看到的电影适合吗?
孩子演技不错,但是会不会有学生去模仿?
会不会造成校园暴力?
值得思考。
如果说以上是电影情节需要,就像我老婆讲的,这种一定会有反转,来教会孩子一些道理,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
没有我预设的会呈现出来的教育意义,没有太多的对前面不合理事件的解释。
这样的话,我不会推荐给学生和家长看,因为可能会给到一些家长本来就不太清楚的教育观蒙上不太好的一层阴影,给孩子一个模棱两可的引导,甚至是错误的引导。
儿童片,应该是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的,而不是给部分人共鸣的。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对于电影中增加的书中没有的情节,我觉得不影响观看,并丰富了剧情。
会更让我相信这是一群孩子的故事。
郑渊洁童话《罐头小人》真人电影就要上映了,有网友提出一个讨论:郑渊洁童话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我的看法是,“过时”与否,要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原著本身,一个是改编作品。
原著过时,不等于电影改编就不能拍出不过时的好作品。
比如《让子弹飞》。
那个土豪劣绅的故事和写法都过时了。
但电影呢?
还是看导演怎么处理。
郑渊洁童话,我认为有些确实过时了,有些则没有。
过不过时,跟作品里书写的年代没有关系。
甚至跟作品质量也没有必然联系。
说实话,王朔也过时了,但他写的不好吗?
不是。
实际上他的代表作与当时社会的对话和反馈是非常精彩的。
甚至王小波的一些作品也过时了,当代读者理解和共情的成本很高。
那要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说回郑渊洁。
他的资深读者会同意,郑渊洁童话都是时代的同期声。
因此他的写作有与当时的社会和人群对话的特性,既然是同期对话,就不可能像宏大叙事写作那样,使任何没有经历过故事背景的人也能平等无差别地进入叙事。
归根到底,它是流行文化、快餐文学。
故事背景是心照不宣,必须省略的。
但流行也分两种,一种只是过眼云烟的风潮,那阵风过去以后,就没有可供挖掘的意义了;一种则涉及了永恒的话题。
郑渊洁属于后者。
当然了,所谓“永恒话题”,无非人性、制度等。
甚至对制度的探讨也会过时。
而优秀的“流行文化”,最好的也不该是过去的作品。
应该层出不穷,推陈出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好的“流行文化”才健康和正常。
但作为杰出流行文化的代表,郑渊洁童话之后,新时代的中国童话基本丧失了与现实深入对话的能力。
在这个背景之下,讨论郑渊洁童话是否过时就变得略显复杂起来。
很多故事,其背后的社会形态确实早已发生了剧变,但它所探讨的主题在今天又缺乏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取而代之。
这种客观结果就会造成那些作品既过时,又有必要继续留在这个舞台,被珍惜、被重视——哪怕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已经产生了复杂的变化,作品探讨的程度也不再能解答我们当下的矛盾与困惑。
导演要改编这类作品,除了保留原著的核心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让它能够重新和现在这个时代的社会衔接,与当代的观众对话。
那么他要做的,首先就是不再把原著中“心照不宣”的背景一笔带过。
在美术上应该尽可能还原历史,或干脆改变时代,而不是用一些符号化的道具做做样子,搞得不伦不类,谁也无法代入(鉴于郑渊洁的创作特性,我认为还原时代是最合适的做法)。
总之就是尽其所能不择手段地把今天的观众骗进那个时代,即使是完全没有从任何途径了解和接触过那个时代的观众,也能够相信和感受到那个世界是确实存在的。
这是最基本的功课。
然后就是对原著主题和核心冲突的继承与再现,同时又要处理一个原著没有面对过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从今天这个时代再回望过去,同时反观现在,又产生了什么样新的答案和困惑。
而这个新的东西,正是电影需要格外面对和认真对话的部分。
这种超越原著的部分,也是改编的核心所在。
姜文的电影,没有哪一部是当代题材,但你会发现,他哪一部都没有过时。
而那些同期声拍出来的当代题材,比如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其社会背景也跟我们现在所经历的社会大相径庭,但我再次回看,还是觉得有意思,没过时。
至于那些过时的影视作品,就太多了,多到无须举例。
总之,过时与否,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并没有关系。
所以,郑渊洁童话过时了吗?
现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他的作品探讨了很多不朽的话题,这些话题至今和我们的生活仍密切相关。
但作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他所对话的第一排受众,是与写作时代同期的读者们。
在那个时代,他是最好的。
甚至截止到今天,在中国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童话中,他依然空前绝后(我希望有人能终结这个局面)。
“郑渊洁童话过时了吗?
”——在今天,最应该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郑渊洁童话,而是改编电影的导演和编剧们——如果你们要做,你们有理由不让它成为过时的存在。
这电影看的过程中让我很上头。
电影设定了一个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任何权利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任何被当成一个人的权利,学习不好的孩子的需求不会被满足,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扫操场,学习不好的孩子只配自己给自己倒水。
可以说这个世界的世界观是很扭曲的,而且到影片的最后我也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有任何改变。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不稳定的。
鲁西西因为在考场上睡着了考试没有及格,她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想到她之前成绩这么好,这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她的一次成绩不好直接抛弃了她。
相对应的,皮皮鲁在博士的帮助下成为了老师和家长心里的宝贝。
所以这不就是一个扭曲的世界嘛。
影片中的罐头小人来自于魔方大厦的罐头国,在那个国家小孩当家,因为莱克的到来,父母们都被关进了罐头。
这也是一个扭曲的国家,大人在这个国家没有任何权利,和电影中的世界刚好相反。
我不知道这种设定是不是郑渊洁想要讽刺社会上这种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但影片中完全没有对这种现象的批判,只有鲁西西的一次大吼,而鲁西西却因为这次反抗差点被开除。
在这次鲁西西被开除危机中,鲁西西的父母说出了她的父亲一直是一个小编辑的原因。
原来是因为她父亲工作的杂志社和她上的第一小学有关系,所以为了让她在这个最好的小学上学,他的父亲拒绝了很多更好的、更能够发挥个人价值、更感兴趣的工作机会。
她的母亲借着这件事情告诉鲁西西,父亲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所以她没有权利去要求任何事情,只能按照父母的安排,除了保证学习成绩并拿到那唯一一个上重点中学的名额,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对不起父母为她的付出的。
这部电影中的这对父母就是典型的中国父母吧,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说为了孩子,这样道德绑架和逼迫孩子去听他们的话。
而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母亲也说,当成绩不好的时候就不喜欢鲁西西了,还说谁会喜欢成绩不好的孩子。
这一段真的是像一个核弹一样直接在我的心中爆炸。
我回想自己的中学生涯,我无法想象如果成绩不好的话我过得会是什么样的日子。
我的母亲没有电影中这个母亲这么早的暴露这件事,我的母亲是在我上研究生之后才暴露了这件事情。
从那时起我再也不相信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句话。
就像什么都行其实就意味着什么都不行,无条件其实就意味着条件十分苛刻。
我相信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但是我的确再也不相信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所以他们就会爱我这件事情。
我猜这可能也是我“客体恒常性”很差的一个原因吧。
最后再看整部电影,剧情发展很奇怪,整个就是一个女孩要反抗这个不正常的世界而做出努力,但是失败了。
但是鲁西西毕竟是主角啊,要怎么样才能让叛逆的女孩重新获得人们的尊重呢?
于是电影设计了一个火灾,并让鲁西西成为了救火英雄。
但这种回归有什么意义呢?
这种回归也不能改变这个唯成绩论的世界。
皮皮鲁那么优秀的航模搭建能力没有人注意到,画画那么优秀的同学也没有人注意到,靠着博士获得了极其优秀的成绩的皮皮鲁被老师和家长视为掌上明珠。
从这里我感到他们并没有教育人和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愿望,每一个孩子似乎只是工具,他们嘴里说着希望孩子们成绩好、希望孩子们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把孩子们人的一面抹去,不去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孩子们的心情,把孩子们当作提线木偶来管教,甚至不惜用上威胁的手段。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当班主任看到自己班里学习很差的学生被大火困在楼上居然会撕心裂肺的要去救就显得十分不可信。
影片的最后罐头小人们离开了这个世界,要寻找魔方大厦的世界。
我想如果他们继续留在这里肯定不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至少他们在魔方大厦里的那个国家会把孩子当个人看。
郑渊洁的童话一直都被冠以大人也能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童话。
但是在这一部电影中,我看不到他对这种扭曲世界的讽刺,也没看到这个扭曲世界中的人有任何改变。
电影最后想表达的东西看上去是好朋友之间就算吵架了也要和好这种主题。
所以整部电影真的显得让人又无语、又上头、又拧巴。
所以让小朋友看这个玩意你想让他们学会什么?
靠作弊赢得大人的尊重么?
让大人看这个片又想让他们想起什么?
小时候被大人无视的感受么?
带着一年级儿子重温自己三十年前看的故事。
小孩的反馈如下:1.鲁西西挺漂亮的(之前给娃买了十二生肖和皮皮鲁传没买鲁西西的,他看了十二生肖强烈要求买鲁西西传,原因竟然是鲁西西(的插图)很漂亮,买了鲁西西传有些失望,觉得图不够漂亮,故事也不合胃口。
)2.真人电影真好看。
(第一次看真人童话电影)3.看了作弊那段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原来他根本还不知道有作弊这个概念,汗)4.被火灾吓到了。
下面是我这个中年书粉(连续买过八年的童话大王,后期的舒克贝塔对我的三观都形成过冲击)的感受:拍得不错,是儿童电影应该有的样子,就算内容改编过内核的确是郑渊洁风格。
都不是完美孩子大人,但传达的精神是跨越时代的,老师父母坏同学的洗白我觉得挺好的,儿童电影不需要给娃心理阴影。
浓浓的怀旧风,饼干罐都是锈迹斑斑的,除了校服款式有些突兀,虽然我看着亲切,但其实没有必要,特别是如果要做系列吸引当代观众的话。
特别适合做系列电影,魔方大厦可以等待了,舒克的直升机都准备好了。
几十年来太缺真人儿童电影了。
只放过一遍的小龙人是多少中年人的美好回忆。
逃生滑绳子太危险不适合模仿需要加强教育。
这片子的定位很精准,小学生和曾经的郑渊洁童话读者。
其实改改风格适当改编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郑渊洁童话其实有时候过于愤青和脸谱化了,但他传输的一些精神,比如不唯分数论,想象力,质疑权威,爱与勇气,正是几十年来中国小孩教育最缺的,与官方教育中和一下挺好的。
等长大了,大家自然也会辩证再认识的。
论郑渊洁童话的影响力,对几代人三观的影响,给任何奖项都是担当的起的。
最后,宣发真烂!
期待下一部。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
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
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
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
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一对双胞胎兄妹,鲁西西成绩优异,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皮皮鲁调皮贪玩不爱学习,受尽所有人的鄙视与不满。
有一天鲁西西在家里发现一个奇怪罐头,罐头里面出现了五个只有火柴棍高的小人,从此使兄妹俩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
电影改编自郑渊洁的同名童话,截至目前,票房5779万,豆瓣评分6.6。
客观来说,票房与评分是相对及格的,可能原因就是皮皮鲁是个大ip,在少年儿童心目中极具分量,另一个原因是影片本身探讨的教育话题,是众多家长所关心的。
但从影片质量和教育话题两方面来说,笔者认为都是失败的,有商量余地的。
关于影片质量,首先故事的热闹与戏剧程度欠缺。
如果对罐头小人的背景与来历充分渲染,使五人小组的超能力得到多的展示,无疑将会使电影更具可看性。
在考场作弊戏中,无端模仿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失去了小孩本该有的纯真与可爱所散发出来的喜剧性。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为了故事有对立有障碍设置了一个小反派,而且反派小姑娘已经坏的没有了底线,着实让人不解。
关于影片探讨的教育话题上,我们都清楚,多年来一方面大讲特讲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处处都是看考试成绩,两者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电影的表现中,徐老师和皮皮鲁妈妈就是典型的成绩论代表,动不动就以开除为要挟恐吓学生,学校可以如此肆意妄为吗?
提倡素质教育,就真的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电影既然要探讨这个内容,就应该凸显出这些所谓的“差生”,虽然学习不好,但他们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卓越发展,以此带来的他们在人格上的更加健全,与所谓成绩好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能达到此目的。
而电影只是点到为止,虽然说了,但完全没有力度。
另外,说个题外话,这个电影要想真的又好看又有教育意义,笔者认为,应该在让皮皮鲁、鲁西西与五个罐头小人形成互文关系。
比如说五个小人也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受到了教育上的不公平所以来到了现在的大人世界,他们是叛逆者,所以看到大人世界中同样有着相同处境的孩子,他们真的从内心联合起来对抗,这样才又好玩又好看又能引人深思。
作为郑渊洁忠实读者的我,在面对这样的改编作品,我很难此起彼伏。
老郑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极其简单的文字,酣畅淋漓的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正是多年前被灌输的彻彻底底的那位。
我的早期对人性、快乐、幸福、满足等初体验的好坏标准,均源自童话大王郑渊洁。
老郑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每月一期的童话,从来没有让你失望过,总是能体验到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加广阔的文字宇宙,老郑把中国特色融合在自己作品里,丝丝入扣,那些文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成长。
好了,说回来这部电影,我没看完,我看不完,看不完是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我都不知道这些演员在演什么,他们读过这部童话没?
儿童演员知道这个故事吗?
有没有人给他们仔细讲过五个罐头小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
故事的结局和最终立意,给皮皮鲁鲁西西乃至现实中的孩子到底带来了哪些启示?
我不愿意去分析这部童话,这部童话只是郑渊洁无数优秀作品中的一个,从一个离奇的事情,最终结合到舒克贝塔历险记里,发展成皮皮鲁鲁西西成年后的一段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老郑把作品能汇集联系的都已经做完了,在我心中,这个童话的世界波澜壮阔。
三体,至少可以靠特效描绘了末世情景;罐头小人是什么五毛特效,从电影开始放映,屏幕上显示的第一个字,我就开始失望。
这是童话大王的电影?
连字体都不愿意用心美化,和现在网络上充斥的大电影有什么区别?
哎,最后在讲一个迷惑。
班主任的脸。
老郑在童话中是夸张丑化那些不爱学生的坏老师。
可影片中的班主任,刻意与学生为敌,太做作。
哎。
毁童年系列。
三宗罪:1.低幼:当年的童话是小朋友们看的,现在这些小朋友已经为人父母。
考虑这些观众的情怀,如此低幼的故事完全不改编合适吗?
按照现在孩子的成熟度,感觉适合的年龄段不超过小学二年级。
当然这一点勉强还能忍。
那接下来就没法忍了……2.陈旧:新世纪都已经过去了20年,还是陈旧的80年代的剧情和人设。
现在的孩子还是这样的状态?现在的学校和老师还这么落后?现在的家长还是这么脸谱化的恶人?核心剧情里大作弊对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引导?通过构建学校封闭糟糕的管理和老师低智形象来建立作弊的正义性?先抹黑对手再给自己做坏事找理由,这是什么价值观引导?3.电影技术层面的拉垮:中国如此之多的儿童演员,且不说外形是不是匹配原著,这种脸谱化演技是谁教出来的?
全程都是努力在演,孩子的灵气荡然无存。
摄影、美术、服化道就更加惨不可言,跟演舞台剧似的。
童年经典还是留在记忆里比较美好,它就留在上世纪那个点看着我们前行就好了,何必拉出来鞭尸……
郑渊洁爷爷的文字,我一直认为不仅仅是给孩童看的,其中既有绮丽的幻想,又有残酷的现实,每个年龄,都能从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虽说郑渊洁爷爷一直被称之为〖童话大王〗。
若不是微博一直关注郑渊洁爷爷,我还真不知道〖皮皮鲁与鲁西西〗拍真人电影了。
郑渊洁爷爷最让我深刻的是〖白客〗〖生化保姆〗〖金拇指〗〖病菌集中营〗〖我是钱〗〖智齿〗和〖鬼车〗,其次〖魔方大厦〗〖舒克贝塔〗〖皮皮鲁总动员〗这些,还有〖童话大王〗杂志。
我记得前一段时间跟朋友提起郑渊洁爷爷,很多小年轻不知道。
但,他是我的独家记忆。
今天来看电影,我旁边一位家长信誓旦旦说这是给孩子看的。
我心想这才难道不是给家长们看的?
现实!
中国式传统家长、中国式传统刻板教育、偏见、固化思维,这仅仅是给孩子看的吗?
显然不是。
也正因为如此,这几年有声音说禁止郑渊洁的童话。
可是这些长大了的孩子渐渐地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了当孩子时候的渴望、不甘和受到不公平时候的委屈。
郑渊洁爷爷的文字就像是冷眼旁观的人类观察者。
描述了这个世界,也告诉孩子一些道理。
至于这些孩子长大是不是会忘记那就〖各人各命〗。
我们现实生活没有罐头小人来戏剧化地改变每个人的人生和观念。
至少,我很感谢郑渊洁爷爷从小教给我的就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大人的声音不该覆盖孩子的声音〗。
爱,不是枷锁;该是包容、理解和开明。
哦,对了,还有小孩子的世界,并不是都是单纯、美好、童真的。
纯粹的恶,也有。
p.s.艺术家那套衣服,我小时候也有。
电影里的学校跟我的小学楼梯都是一样的。
真的是我的童年。
p.s.小演员都很棒,全是自己上阵。
真的了不起。
看看现在的偶像明星,真不配。
p.s.最后艺术家跟鲁西西说〖做最精彩的自己〗的时候,泪流满面。
因为,我还没做到。
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很不错
本以为起码能打个情怀牌,结果根本看不进去,太粗糙了,小孩的演技也不好。
看哭了
真是完全从孩子的角度拍的电影啊,看到半小时的时候就忍不住哭了,为了保卫孩子们纯真的世界,他一辈子都拒绝成为一个成人世界里的大人,有这么一个人就值得了!总制片人是郑亚旗,期待红塔乐园和其他的改编,猕猴桃儿说要打十五颗星!
很简单的童话故事,电影院里的小孩子基本上都能看得懂,大人也能看得进去,只是里面那个“绿茶”小女孩的角色安排有点过了,完全没必要用大人的视角来如此描绘一个小女生。
所以这个大人也是可以看的,给7分吧~
不知道是我已经长大了还是什么原因,曾经很喜欢很喜欢的郑渊洁童话,如今改编电影却半点都看不下去。我心里的那个鲁西西绝不是这个画着整齐眉毛扮作大人的小孩子。
童年滤镜吧,给三颗星
小演员演的都很好,郑老师客串也算是个惊喜彩蛋,但剧情就Emmmm刚看完时觉得还不错但现在细想还是觉得哪里怪怪的
幸好没花钱
哪有皮皮鲁啊
3.5作为一部儿童电影能让5岁的小朋友有哭有笑的看了一个多小时就很不错了
2.5 还行
鲁西西好惨啊。优秀了一百次失败一次就被彻底否决的人是她,热心帮了同学要被开除的人是她,最懂事却要承受父母道德绑架的人是她,自身难保还被朋友质问无情的人是她,被敌人坑到有性命之忧还让敌人先逃的人还是她。但她还是选择那样做了。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样无私,都超越了一己之利,她捡回一条命时只记得为上尉可能丢了一条命而痛哭。我也跟着痛哭。没有罐头小人的我要经由今后的几十年去慢慢缝补自己的童年。
虽然人物脸谱化标签化还是过于明显,但作为给孩子看的电影还是足够有趣和合家欢的,一直以来还是很喜欢郑渊洁的童话故事的。
尴尬
粗浅的口号却喊不动 这个道理谁都懂
太好看了,中国从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像这部能把郑渊洁好看的故事拍成电影也好看的能力
3.5,视效怎么比《驯兔记》还差?整体还算童真有趣,又有讽刺和反思,看了原版童话,电影的主线故事更丰富了不少。魔方市的设定和郑渊洁客串的片尾彩蛋,完全可以做郑渊洁童话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宇宙或者魔方宇宙的。只不过5000万的票房,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人继续拍……
小学可以开除学生吗,小学还有什么保送重点中学?九年制义务教育不都是按学区来的吗?小孩让五个小人先回家,他们怎么回去?回去得多久?能活着到家吗?为了推进剧情最后还来个学校火灾也太狗血了吧。不过我那个上三年级的儿子很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