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了凌晨了,还是来写写吧首先,这个影评是就事论事吐槽的,不喜者勿看勿评,谢谢“转山”看了很多影评之后,发现大家并不知道转山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转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信仰,在藏族很多人会去转山转湖的,比如,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德钦的“梅里雪山”都有人转的。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要转神山,让我期待了一下,结果,结果居然是说骑行滇藏线,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
如果有神山圣水情节的人我想他们一定当场骂娘了。
如果该片是想要表达骑行者的痛苦,那么应该告诉我们观众,主角是如何客服这些困难的,又从这些困难中让自己释怀了些什么?
主角做为一个菜鸟级的骑行者,从丽江到拉萨没有见到他的成长与思考,遇到那么多困难,接触了那么多的人给他的启发也蒸发掉了,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
电影一开始,我听到男主角清新的台湾口音,然后又是葬礼,马上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说的是一位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物里面的画,画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然后不顾一切的跑去寻找,路途可谓艰辛,最后成功了,回到台湾。
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不出乎意料的是,《转山》的结构果真如此。
男主角在哥哥的追悼会上拿走了死者留下的骑行日记,跟女朋友告别,场面没有台湾电影的煽情,男主角就只是想去完成哥哥为了的心愿。
面对自己的女朋友没有一点留恋,他是不是中分偏瘫还是有其他爱好,后来,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了。
然后是豆导的忠告“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这句话在很多影评里面出现了,估计马上要火了,或许整个故事就这么一句台词给HOLD住了吧。
但是,但是,这句文艺腔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你TM是想一起去陪葬还是去收尸呀!
那些喜欢拿这句话说事的人,你们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出发。
到达丽江。
又是我熟悉的场面,看到了五一街。
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个台湾老乡,居然还想耍花招骗点租房的钱。
弄假身份证?
不让过?
男主角聪明的偷了一张身份证就上路了。
这个情节有点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感觉,不知道来这一段插曲,导演用意何在?
是想表现主角机智过人?
表现主角落魄之余还要遭此一劫,更加让人怜悯他?
导演,片子本身就补偿,摆脱您讲点别的好不好!
高潮来了,碰到了晓川大哥。
云南人,给全局的气氛整合了一下。
被看客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台词还有那奇怪的腔调。
云南土话?
普通话?
云普?
都有说,但又都不是。
那个云普还真不正宗,我在云南生活过,就没有听到过他那么说话的,还是普通话气息浓厚了,要不就是为了调节情绪,现在国内搞笑不是流行这样的说话方式嘛。
怎么在这里就怪怪的了。
原来,他还结合了藏语。
此人牛X了。
其实,整个电影下来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一个乐观的骑行者,简单,开朗,有冒险经验,但从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绝对不是一个拿生命开玩笑的人。
这点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
第一个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藏民家里。
亲,我实在弄不懂那个地理位置了,如果是塌方不让过就是中甸到德钦路段,但后来他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是很好的,那么,只有可能是在虎跳峡一段了。
这里可是纳西族呀,说的可是纳西话呀。
是导演刻意想要表达藏族情愫了吧,把不熟悉那块的人给忽悠了吧。
去德钦那段,确实艰难,那个时候主角就想放弃,被晓川硬推着上路。
导演未免把这个情节放错了位置了吧,这才滇藏的起点呀,主角就要放弃了么?
亲。
到达梅里十三峰,晓川的举动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动。
见到内心的神峰,脱了衣服也要看个全貌,所有的意志只为了能见上神圣的卡瓦格博一面。
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想法,敢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我觉得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总比这个台湾小生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
只可惜,他的所有形象都被整个电影给毁了,最后居然还摔下悬崖(应该是要死的,后面会分析)死了就壮烈了,居然还没有死。
到达小山村,这里的情节很正常,藏族小朋友喜欢拿镜子做反光镜玩弄。
当主角第一次于女主人公见面的时候,还记得女主人公的眼神么?
以为自己小孩要受到欺负的眼神,这明显又是导演安排的,藏族妇女哪有如此凶神恶煞的表情?
即使是一个寡妇也绝对不可能。
导演啊导演,不懂西藏就不要来亵渎这里的神灵好不好!!!
除了风景动人你还能不能增加点情感的素材,最后看得像是没了老公的藏族妇女想要红杏出墙一样,请您尊重一下他们好不好!!!
藏族小朋友分别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下来也就这么一个故事表叙得稍微完整,但是导演尚欠火候,要表达男女寂寞生爱,表现藏族小朋友的单纯等等,一结合,就是大锅菜了,像个大集市,观众们也是哭笑不得。
过了这段,应该是要去芒康了。
悲催的晓川英雄前面还说着,这段路他熟悉,连续29公里的下坡。
后脚就摔下去了。
尼玛,导演你坑爹呀,在飞来寺看到路标上写着“连续29公路连续下坡”的路标居然搬到了这里。
路下面是什么导演你清楚不清楚?
下面可是滚滚澜沧江水呀?
晓川这么摔下去还有命没有?
主角意料之中的成为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抓到了一棵树有木有啊!!!
艹,不带你这么忽悠观众的。
晓川木有死,出现在一个豪华的医院里面。
在芒康上哪里去找那么高级的病房?
观众还以为穿越到自己的城市了。
当主角带着晓川的冰淇淋返回到梅里的时候,我以为晓川英勇的牺牲了,导演再一次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尼玛,我受不了你这么玩弄我心目的的偶像了!!!
从芒康直接扯到了亚拉山口,中间的东达山去哪里了?
导演就是为了追求忽悠观众的视觉,忽略掉了第一个山口吧,那72道拐还确实能吸引观众的眼光。
主角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去那里了,芒康到左贡这段土路,悬崖,不翼而飞。
车子坏了,修成那样,你还能上5000的海拔?
敢问主角您是推着上去的还是搭车上去的?
不要告诉我,那个坡您老是骑上去的。
到达然乌之后出现的地理位置错乱我也就不说了。
进入雪林里面,那个画面和《荒野生存》那么类似,要讲叙的故事也那么类似,我太佩服导演您了,您敢拿你这作品去和别人的相提并论,我一直想看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通过他这一路艰难的骑行想要表述什么我都找不到所谓的思想,您居然还敢用这个镜头。
而且还尼玛出来一个独角兽,不是牦牛有木有啊,那不是牦牛,就是独角兽,后面出来怎么又不是白胡子老爷爷?
整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一个小的情节,不着调的情节,导演没有一个讲叙明白,脱离带水,收尾收得莫名其妙。
其实我想说,这原本应该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可以是励志,可以是讲叙年轻人的冲动,可以是给成年人勇气的片子,结果我就只看到一个一根筋的人在那里骑呀骑,不符合逻辑的骑呀骑,是要我佩服他的勇气?
不好意思,对于一个足够疯狂,失去理智,毫无思想可言的人,在路上我也只是看不起而已呀,你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但真的,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好不好。
这段路上的波密,通麦,林芝的风景导演却没有抓住。
最后一个山口——米拉山口骑行除了体力上的挣扎,还有内心,这部电影失败的是内有人物内心的刻画,要到达最后一个垭口是主角内心应该是各种心情五味杂陈的。
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短短一段卖命骑行的片段。
到达山口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象征胜利的彩色经幡,只有红色的带子,导演是怕观众看不懂吗?
经幡本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呀,导演再一次不尊重西藏。
最后,主角到达拉萨,回到生活中,草草收尾。
【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了,主角应该是在波密了,看到一个男孩打电话,然后自己也给哥哥留言“哥,我想你了”】整个电影这里应该是点明了主旨,为什么主角能弃女朋友而踏上不归路的原因。
因为片子前面没有交代他与他哥哥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有多深,只看到了主角对女朋友的冷淡,如果不是基情四射,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原因致使他这么玩命了。
如果,导演只是想要把这部片子拍得平淡,省去了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如果只是作者当时真正的故事,遇到的那些人也只是把以前的故事拿出来说我到时理解。
这样的话电影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一趟旅行之中,主角碰到的人,发生的故事,零零散散,没有一个主旨,讲叙的东西太多,丧亲之痛,老乡雪上加霜,战友齐心协力,藏族的纯朴,再一次失去朋友的悲痛,动力大增,偶遇恶犬,自行车不给力的坏了,困难重重,客服一切困难,生病,回忆想家,咬牙也要走完全程。
其实是一个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确实也应该需要看到骑行者一路受的苦难,心里上一次很大的冲击。
但,这个片子失败了,错杂的把一个个片段结汇到一起,没有一个生动的,没有一个感动我的。
至少那么一秒也好啊。
最后,片子与“转山”扯上关系,与西藏扯上关系。
除了风景之外,就算有其他的配乐,朝圣者的元素在里面,看完之后绝无震撼之处。
更不要谈及心灵的启发,勾起我曾今的回忆之类的东西。
PS:今年搭车进藏的人超级多,明年骑行进藏的朋友估计又是大增特增。
大家好好体会在路上的感觉吧。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
这片子的核心观念有严重的问题。
一个没有任何骑行经验的小伙子凭着一时冲动就踏上滇藏线,期间导演还渲染艳遇,好像骑行就是勇气+基友+艳遇的组合,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歌颂和称羡的事迹。
首先,骑行不是一件耍帅装逼的事,不是有了想法就可以立马抱着“实现梦想”的决心毫无准备的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
很多人,因为热爱自行车给旅途带来的自由、热爱路上可以随时逗留的美景、热爱去创造一段不可复制的美好回忆而走上骑行的道路。
进藏线路的困难在于它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抵抗多变的气候和高原反应。
如果是一个热爱生命的骑行者,绝对不应该莽撞的随意的骑行进藏,因为骑行者首先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而不是为了耍帅体现自己的霸气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毫无准备的踏上这条路,至少应该有准备的进行训练和了解当地情况,确保自己不会不适应高原和当地气候。
很多人可能会说,顾虑太多会顾此失彼,一直拖着,最后一事无成。
但进藏线路多变的气候极易引起感冒从而引发肺水肿或脑水肿,无论哪种病症都是致命的;且环山公路的下坡需要高度的集中力、技巧,不然一瞬间就一命呜呼了;还需要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路途上会遇到什么事无法预知,如果遇事就像片中主人公那样摔车或者卖萌跟着老大哥走,那只能说他没死是因为运气好到了极点,而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是需要旅途的不断磨练积累经验的,有了经验,心理承受力才不至于太弱,不至于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崩溃。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到,主人公毫无经验的踏上滇藏线,连路线、路况、大陆基本概况都不事先查好,只能说幸好他遇到了作为炮灰的霸气大叔,而且一路运气都太好,不然他有九条命也不够活下去。
片中还渲染了他路上的重重困难,最坑爹的是,主人公选择了冬天骑行,不知道是为了耍帅还是什么,冬天在冰封的路面上骑下坡72道弯,还毫无经验,这种行为最终居然取得成功的结果,只能骗骗没概念的观众,冬天的冰封路面,普通汽车都hold不住,越野车都有可能出事,主人公一辆坏了就随便绑一下的自行车,居然没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主角。
而赞颂他的行为,无异于在鼓励一种对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就好像告诉广大青年“有梦想就去实现好了,路上遇到困难会有强力驴友帮助,遇到野狗它们会自动退散,遇到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莫名其妙走的。
”这种对梦想的过度重视很容易让年轻气盛的人们忽略了路途本身的艰辛和随时可能会丧命的危险。
虽然说所谓无知者无畏,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这不是一条单凭勇气就可以走完的路。
那些骑行的大哥们,至少都是有准备,或一直坚持训练、或有高手同行、或有很多长途骑行经验,这样才是对自己生命尊重和负责的态度。
梦想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另外,从影片拍摄角度来说,《转山》的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
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我在林芝的时候,听那些骑行川藏线的人讲到一个月的经历,讲到终于骑到然乌湖时的感动,心中就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而影片的拍摄没让我产生一点向往之情,平铺直叙,而对困难的刻画过于生硬,解决办法又过于随机,实在没有说服力。
最悲剧的是,高潮居然是布达拉宫灯亮了。
对于一个从没进藏过的人来说,见到布达拉宫的第一眼,我们一致的感觉是:不真实,像做梦,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已经站在了拉萨的土地上。
而影片只给我一个感觉:到了。
音乐、气氛完全没有烘托出来,那份历经辛酸最终到达拉萨的感动,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心灵冲击力的,但拍得太差了,一笔带过,毫无亮点。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缺点实在是太多了。
剧组人员到底对骑行和进藏有没有直观的认识我都怀疑,居然还敢出来误导大众,悲剧。
作为一个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早在一个月有余之前就开始关注这部《转山》。
甚至今天的大陆公映也是特意骑着单车到车行附近的影城去看的。
破天荒的期待以及下趟电影院并没有带来什么感动。
商业电影的噱头终究是屡试不爽又伤不起的东西。
带着台湾腔的台北小年轻、丽江旅社中回荡的《温暖》(当然这还是吟唱大理的歌)、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骑行理由——这似乎都是一些整日歌唱着大美西藏及时上路的小文艺小清新们钟爱的元素。
网上看到杜家毅在见面会上说,我拍这部电影是为了等我老了能有一个吹牛逼的资本,说我年轻的时候拍了一部真诚的电影。
我想说我看到的不是你想拍成的电影,而是你依然拍成的电影。
不是选择一个真诚的题材就代表一定拍出一部真诚的电影。
必须说明的是我并不反对就是没有目的不需要理由的上路,也神往那份莫须有的自由感和梦想。
只是觉得电影表达的东西很混乱,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艰涩。
这是一部以单车旅行为载体串联滇藏线的公路片,作为一个时常单车长途旅行一把的骑士我自然格外关注骑行本身。
在骑行的部分我看到了超越人类极限的120踏频连续攻坡,看到了时速起码40公里每小时U型弯放坡弯心摔车原地着陆毫发无损,摆拍也要有诚意啊,找茬的细节也就不再深究。
自然风景人文风俗的桥段也拍了,主人公内心世界成长似乎也刻画了,可总是感觉不到那份在路上的纯粹。
总感觉导演错把单车旅行中的附属品种种苦难当成了旅行本身的主题,而旅行的意义却是草草几笔带过。
单车是不是真的有勇气爬冰卧雪食物中毒勇斗恶犬一路拉豁最终战胜自我到达终点就是真正的牛逼?
那转山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山上转一圈了,其实,不在乎是圣洁的卡瓦格博还是平淡的山包,不在乎是连续高海拔的骑行还是一次惬意的郊游,有了一份包容天地感悟自然的情怀才是单车旅行的终极目标。
诚然我很佩服这样一次纯粹的坚韧的甚至是要以生命为代价的上路,但是我想仅仅是落入俗套生理极限的挑战是否就是我们单车上路所求感动的全部?
那我会真心感觉他只是在为死去的哥哥了愿而顺带变得坚韧不拔而已,仅此而已。
“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就像“有的事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的翻版,可是当旅行就是旅行,黑色只是黑色,阳光只是阳光,那生活也只是生活了。
是“骑行天地,有我心迹”还是“骑行天地,有我汗迹”,相信每一个单车骑士都会做出正确选择。
一句话先说我对这个电影情节的评价吧。
书豪不是为了完成他哥的遗愿去的拉萨,而是好基友去了,自己活着也没意思,破罐子破摔了。
这你妈哪是骑车?
明明是找死。
做为大陆我们这一代的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了,很难体会到那种兄弟之间的感情。
要把这个情节换成女友的遗愿来处理,效果会好很多吧。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可真看到电影以后,当初的那种感觉完全消失了,出了电影院,我都想喊一句,这TM是什么?
开始还在台湾的镜头,那个骑车的大导演说,别等到对方的追悼会上怎么怎么着的话时,就感觉和练习曲中的现在不去,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同出一辙。
这话一说完,骑车离开,同时自行车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噪音。
我就不明白了,一个喜欢骑车的人,怎么会让自己的车发出这种声音?
从来不保养吗?
接下来,男主不远万里把自己的单车托运到了云南,骑了不到两千公里就到了报废的地步,GAINT还好意思在影片最后的赞助公司中出现?
如果我是没骑过车的人,我看过之后是死都不会再选择GAINT了。
继续吐槽,刚到丽江,就被台湾老乡黑了一道。。。。
导演深知大陆广电的G点啊。
不好拿大陆开刀,只好自己人背这个黑锅了。
上路,刚遇到小川的时候,跟着小川骑得飞快,爬坡踏频能到120,刚到丽江不是还高反吗?
这会就成超人了?
看那驼包怎么也得有个三四十斤吧,居然还带着两条外胎,看来准备很充足啊,那你妈到后来爆胎了怎么自己都不会补?
还是说只带外胎没带内胎?
刚出发没多久你Y就耍脾气摔车不想骑,你Y想死就直接点,别连累别人啊。
还你妈的踢车撒气,你Y知道在路上你的车就是你的第二生命,你不想活也别拿车出气啊。
既然你们都带帐篷了,还赶什么夜路?
连续29公里下坡既然知道已经天黑了,也没车灯,还那么快放坡,小川自己既然是老鸟了,居然在这种情况下回头说话,不死等什么?
果然,差一点,男猪就这么扔下自己的同伴,又继续安心的骑车去了,你Y还是人吗?
就算小川被送到条件好的医院,他的家人又在那里等着,你也不能就这么安心的走了啊。
怒江72拐的放坡,男猪的前后闸线都崩了?
不会这么巧吧,还脚刹。。。。
给他哥打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小情绪刚被调动起来,猛然看见男猪挂下电话,骑车就跑了。。。。
电话卡不要啦?
你Y有钱是不是啊。。
我说怎么介绍骑2000公里“仅仅花费1800”,又住帐篷又蹭吃蹭喝的,这钱怎么花的?
原来都花在这种没用的事儿上了。
上了最后的山口后又把所有行李都扔了。。。。
Y是不知道前边还有多远吧?
又等着半死不活的时候被人救?
导演,求你了,以后别所这么热血的题材加上所谓的台湾装13文艺小清新了好吗?
求你拍片子前能问问真正骑过的人的经验吗?
我只说这么多了。
经过2天的劳累,被剧组拉去《转山》首映礼,吹了2天的风雪。
今日终于得了张辛苦的电影票,抱着看看的心情去的。
虽然我不是骑行者,但是我也是个背包客。
好歹这次也是滇藏线上来的,一开始我并不打算对这部电影做任何的评价,然后我的骑行的朋友是边看边骂对于电影中的某些地理性,我要吐槽一下。
一。
地理性主人公在然乌湖被人救了以后出发,居然还要经过安久拉山下来的隧道(就是拿冰柱装进水桶之后的场景).走过318的人都知道,只有过了安久拉山下山以后才是然乌湖.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没有常识了,还是剪辑出了问题。
还有一点就是然乌镇的邮局从来没开门口不管是去年我去了,还是今年都是一致大门紧锁,里面都开旅社l二 怒江72拐下来。。。。
猪脚被藏狗围攻,哪里实际根本连狗狗的影子都没有。
老子在那段连条狗的尾巴都未见到三。
基本沿路的村庄没有给个实际的景像,给人错觉,沿途都十分落后。
你可以看到里面。。
基本每到的一个点,基本上没有全貌..四,女猪脚-李桃,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记,基本也少了一些预考片上的情节。
说是猪脚,其实出场的时间,都没有小川多。
据我所知女猪脚扮演的是藏族女孩,事实上有个情况是在盐井特别是上盐井是纳西族,准确的说不是藏族,只是个被藏化的民族,只有纳西族的才信仰天主教,下盐井的藏族同胞都是佛教徒,给人错觉这里的人都是信仰 主的。
五,跳跃性省略了路中很多的地方,波密,通麦,鲁郎,八一,直接跳到了米拉山口,之后就是拉萨,或许没有出来过的人会被这部电影忽悠。
哪怕米拉山之后还有几个点了。。。
完全就是偷工减料。
基本上本片上映后来年,滇藏线还有川藏线南线骑车的人预计比今年更多了。
就像搭车去柏林出来后,今年的人那是明显多的多。
如果你也像被忽悠那请来看吧
我的一个驴友,搭车走的滇藏线,说看这个片子看哭了,作为一个在318飘过的人,怎能不对那条线投以最高热情,所以我一脸憧憬心怀壮阔,找了好久找到院线,急匆匆的下了班没吃晚饭就去看了。
好吧,正式开始说这个电影吧。
首先这是一个充斥着各种B味的电影。
开篇,进入剧情,还是满怀期待的,但是看到晓川说你跟得上我再说的时候我就喷了,尼玛不要这么装逼好么,你是来骑车的还是来装逼的,我在青海西藏318飘了那么久,怎么就没碰到一个这么装逼的骑行者,书豪这么一个苦逼的台湾青年,怎么一来就碰到这么一个B味十足的云南人。
然后冰激凌的桥段,藏族卓玛一见钟情我都勉强忍了。
你妹的到了怒江72拐交代这是冬天的时候我就喷了。
用我另一个骑车走过川藏线,跑了川藏几次的女孩子的话就是冬天去骑,不是2B是什么。
你能不能不要这么装逼啊,你是来误导每一个没走过的人冬天去送死么?
我简直是出离愤怒了。
好吧,狗血剧情和不合理安排我就说到这里,来说点其他的吧。
整部戏的亮点就是一路上出现的藏民们,好心的医生,会做好吃糌粑的大爹,磕长头朝圣的小伙子,每一个都值得赞扬。
看到小伙子头上磕出的老茧,羞涩的笑容,击撞人心。
其次就是梅里雪山,怒江72拐,5020米最高点飘洒经幡这些镜头。
冲击力十足,雪山风马信仰,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
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个片子起名叫转山也有些看法,因为没去阿里转冈仁波齐,也没去纳木错转个圣湖什么的,但是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太好的标题,也就此作罢,勉强接受了叫转山的说法,只是希望对藏文化不是很了解的人不要被误导,转山不是骑车去拉萨就叫转山,那叫朝圣!
好吧,其实我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是在工作间隙挤出时间忍不住敲出来的,最后说一句,无论是滇藏,川藏青藏又或是新藏,走走吧,你值得拥有!
小陶从南京发来短信,激情四射,狂赞《转山》。
我致电过去,他一番狂喷。
这让我恍惚间想起,若干年前,小强在编辑部时,谈起《变形金刚》时唾沫横飞,言必“3D是王道”的失控;以及秦五、迈子、小小,谈起邵氏电影时,双颊绯红的模样。
根据最近读《性心理学》有感,一定有什么东西触动了他们的荷尔蒙,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的“情感荷尔蒙电影”。
我可以理解小陶(我何尝不是如此)。
他结了婚,生活有了责任,快要当爹了,离开在上海追逐的电影梦回到了南京,套上了世俗生活的纸枷锁,《转山》中冲破一切去西藏,等同于放下一切去西藏。
那是最容易激起所有“老男孩”“老姑娘”沉睡青春荷尔蒙的核子武器。
《转山》用了各种武器准确命中像小陶和我一样的人试图逃离者的G点,如:1、现实生活的不尽如人意;2、主人公的使命感:3、在路上式的流浪意识;4、遭遇贫苦学生的道德征服感;5、友情与爱情;6、战胜恐惧……就像一条铺设的铁轨,《转山》和《变形金刚》某种程度上一样,区别在于,后者准备了爆炸、笑话、美腿、机器人刺激原始荷尔蒙。
套用一个烂大街的概念,《转山》针对小清新的荷尔蒙。
当然,《转山》准确、有效,摄影指导杜杰,牛!
音乐和剪辑,准确;导演杜家毅是个善于引导观众情绪的导演,他很聪明,知道小清新们最爱的尺度界限在哪里,我想,他可以是一个不错的商业类型片导演。
希望不要误会,我不是不喜欢《转山》,恰恰相反,我也看时三度哽咽、也激动。
更支持于这样一个摄制班底的拼命,甚至想看第二遍。
我只是在想,这样一个个体趣味性的电影,除了打中G点外,还能提供些什么呢?
如果能有更多对生命的诫问和思考,我想,这回是一部值得留在影史的电影,当然,我隐约知道,这向前的一步有多难。
现在的我,不知该如何跨越。
不管怎样,《转山》值得进电影院一看,值票价。
特别在这个孱弱的创作环境里,他能让你完全投入进故事中。
台湾大四男生张书豪,在哥哥意外去世后茫然无措。
葬礼上看到哥哥的骑行日记,他决定替哥哥完成遗愿——骑车去拉萨。
滇藏线,即便是最专业的骑手,都要花上半个月的时间。
初入社会的懵懂小伙经历了坑人骗钱的接机司机后,书豪遇到了骑行人李晓川,他是云南的一名蛋糕师,有三次单车入藏的丰富经验,于是两人结伴而行。
一如所有的公路电影,高山缺氧、四肢无力、长时间骑车磨破大腿内侧,都只是小case,张书豪自然要经历更大的波折。
在德钦,没能看见云雾后的梅里十三峰,便是导演埋下的伏笔——传说,初入西藏,如果能看到梅里十三峰,便能在往后的一年时间里,幸福安康。
告别了盐井可爱的藏族小男孩儿一家,俩人来到了曲孜卡,这里有连续29公里的下坡。
在这里,晓川不慎连人带车摔下了山崖,而书豪也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惊到,滚下了山坡•••书豪的伤势并不严重,第二天就能自由走动,可是李晓川就没这么幸运了,肋骨多处折断,也许会造成高位截瘫。
这一刻,张书豪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初就不应该来。
这注定是要一个人完成的孤独之旅。
骑过海拔四千多米的邦达72道拐,书豪的单车丢了个脚踏,后车胎漏气,还没来得及修理,又突然天降大雨;迷糊中躺倒马路中央的书豪,差点成了“车下亡魂”,被暴怒的卡车司机一顿饱揍;穿过怒江大峡谷,在一片白雪覆盖的针叶林里,因为食物中毒,半夜里开始发烧干呕,不省人事。
幻象频出的梦里,书豪见到了自己死去的哥哥。
所幸这孩子命大,第二天一早被湖边的牧民所救,送去看村里的土郎中。
昏睡两天的张书豪不等病好便起身离开,车行至此,他似乎开始和自己赌气较真了,最后,他终于到达了海拔5020M的米拉雪山,面向风云涌动的天空,撒下五色风马,随后一鼓作气,抵达行程终点——拉萨。
此时的他,已然完全褪去了初抵昆明时的阳光白净,肤色黝黑,胡子拉碴,穿着藏袍与藏民一起在夜幕下的布达拉宫载歌载舞。
作为一部纪实影片,《转山》所呈现出的滇藏风景,亦是无可比拟的壮阔——梅里雪山云雾中的幻美、盐井的淡美、业拉山的险美、米拉山暴雪的奇美;眼神明亮的藏族孩童,矫健的秃鹫,随风涌动的经幡,虔诚叩拜的修行少年•••突然想起刘瑜的一段话,她说:“我喜欢冰岛•••当然,我从来没有去过冰岛,我只是喜欢自己想像中的冰岛而已;荒无人烟,空气稀薄,伸手就能够着天空。
其实我也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喜欢西藏,但是喜欢西藏的人太多了,而我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所以我决定喜欢冰岛。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西藏?
因为拉萨的日光倾城,布达拉宫的蜿蜒迤逦?
因为仓央嘉措的痴狂不羁,磕长头匍匐在脚下的信仰之力?
还是那份伸手就能够着天空的高远?
亦或是,面对苍莽雪山和平原,由衷产生的那份天地孤影之感?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向往“在路上”?
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是为了实现自我?
我想,我们之所以那么渴望“走出去”,正是因为石头森然的城市里呆了太久,有了太多的束缚和欲望,如果不跳出这个禁锢,离开漂浮着油腻目光的人群,便不能更好地换一个角度审视并发现自己。
“出走”的重要性之于我们,一如瓦尔登湖之于梭罗。
所以公路题材的电影,才能长盛不衰,因为它承载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一直坚信,旅行使人卑微。
行走和读书,都是为了增加一份阅历,而已知的内容越多,圆圈越大,你所接触到的未知亦会更大,于是整个人愈发沉稳,虚怀若谷。
你会看到许多美景,遇上许多有故事的人,那一刻,小时候反复诵读的古诗词所要表达的幽微情感,你终于能够身临其境;而再专业的相机,都无法摄录那一刻直抵灵魂深处的感动。
于是我们把这些经历积攒起来,内化成自己的能量,满载而归。
就像电影里的一年以后,张书豪回到台湾,进入跨文化研究所,继续学生生活;而李晓川,亦带着身上的钉子,重新出发,因为他怀念“路上的味道”,因为他“热爱生活”。
《转山》监制陈国富说,是原著小说里传达的“梦想和不屈的力量”让他决心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有没有一个梦想,是你在心中日复一日不停地勾勒描绘,踟蹰不敢上色?
有没有一种信仰,能够支持你在一个人的朝圣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管明日是否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所以有时候,看到雪域高原上的藏族老人家穿戴齐整地坐在门前曝着太阳,看到那些日日夜夜跋涉在朝圣路上的苦行僧,总会默默地想,起码他们有一种单纯的信仰,支持他们的全部余生。
《练习曲》里有句话,是说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转山》的开头,哥哥的朋友也有说,“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我也想去西藏,去墨脱,想要画船听雨眠、长河落日圆,想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收获一份山长水远看不足的感动,可我至今仍羁绊原地停滞不前。
不出行的理由有很多——没钱没伴没时间,怕苦怕累怕危险;而出行的理由,“走”就一个字。
你想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不趁年轻的时候多去冲撞和体验?
我想我该噤声了,因为真正崇高的愿景,是你在自己心灵最隐秘的角落里和上苍的约定。
关于《转山》: 这是一部没有大牌,没有情节冲突,甚至连贴片广告都没有的电影。
但在时光和豆瓣上,我都打出了五星。
其实如果单纯从影片的角度来说,《转山》最多也就是四星的水平,其中还会有一颗星是打给西藏绝美的风景。
但《转山》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部会让所有背包客和单车族热泪盈眶的电影。
对于那些从未有过此种想法的人,或许永远不会理解片中台湾男主角骑行滇藏线的意义,就像背包客永远不会认同“平淡”这个词。
对于影片中的情节我无从证实,我没有骑行过滇藏线,甚至从没有踏上过那片土地,不知道片中细节的真假,不知道是不是每个骑行者都能够遇到像李晓川一样的大哥,不知道滇藏线的藏民们是否如片中一样热情淳朴,更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一个热情的小寡妇。
但我知道,这部电影最好的诠释了那些人们的梦想,《转山》不一定真实,但一定很真诚。
就像片子开头,男主哥哥的朋友所说的“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 作为一部完完全全的公路片,《转山》同样有它的败笔,节奏过快,男主气场不足等等等等,甚至凭空多出来的小寡妇那场戏明显可以看出剧组为了出卖点所导致的用力过猛,以至于让人觉得过犹不及。
但瑕不掩瑜,这这问题并不妨碍《转山》是一部好电影。
完美的摄影,完美的音乐,以及,滇藏线完美的景色。
所有像我一样有西藏梦的少年,去看《转山》吧,它会让你更加坚定梦想;而对“西藏”完全无感的人们,也去看《转山》吧,至少,你会感受到那些人们的真诚,当然,你也会对那片土地更加望而却步。
关于梦想: 李晓川说,我热爱生命,所以我必须走出去。
几天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影院看一部他们看起来毫无必要花钱去看的片子。
我答“支持一下”,实际上远非如此,去影院看《转山》,更为了我的梦想,那个隐藏已久的关于西藏的梦想。
在《转山》的页面上,排名第一的短评是“推荐给那些热爱旅行而不是旅游的人”。
连我自己都不敢肯定我是否属于前者。
我不是背包客,也不是单车族。
我缺乏上路的勇气,更缺乏上路的资金,甚至,在这样一个连《体坛周报》都要第二天才能买到的小城市里,说起“旅行”这个词儿,会被身边的绝大多数人嘲笑,并被认为是“有病”。
做了一辈子工人阶级的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们同样尊重我的选择,感谢他们的理解,让我能够一直保有这样的梦想。
从我八岁时第一次听到郑钧的《回到拉萨》,心里便有了这个关于西藏的梦想。
时至今日,我已经向无数人说过今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也许不会像张书豪一样骑车,也许不会去商业化严重的拉萨,但亲自踏上一次那片土地,早已成为了我一生最迫切要完成的愿望之一。
不知何时才能够真正踏上成都—稻城—亚丁—中甸—林芝—拉萨这条在我看来完美的徒步路线,但这几个似乎并不被人熟知的名字,也许会在很长时间内让我魂牵梦萦。
这个夏天,我的朋友独自踏上了搭车去拉萨的旅程。
我曾想过和他一起去,但最终没有能够成行。
这也成为了我2011年的一大遗憾。
所幸,我还有几十年用来实现我的这个梦想。
周星驰说过“人如果没有了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或许在你们看来,这个梦很俗气,也并不宏大,但正是如它一样的梦想们,构成了我活着的意义。
出发吧朋友,像张书豪一样。
你的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影片叙述了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在骑行中感悟人生,磨练自我,在年轻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枉费青春,立意很好。
转山不仅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余味悠长的冒险旅程,而且也是一场精神的修行。
层峦叠嶂,白云流转,晚霞中的布达拉宫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好一段西藏风情。
然而回到现实中来说还是不赞成过于冒险,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滇藏线较危险,没有骑行经验还是不要害人害己的好。
在路上,看的可能是有删节。
公路片真不好拍,这部电影是送给喜欢骑行在路上人们的礼物,种种挫折和行走的美妙称之为路上的味道,你懂的
公路进藏叫毛的转山啊
小宇宙微微颤抖了一下
人生,有时需要放弃一些,得到一些
台北县早就升格直辖市了,前面连国名都不写我看你寄给鬼。画面挺美,能有这水平不如拍纪录片,男女青年看得热血沸腾跑到青藏高原骑行到时候人身安全出问题网民又笑丫活该。4.6/10
木有人觉得这就是一装逼片么
怀念路上的日子啊。和月姐姐约了明年转山。
应该拍成纪录片会更合适,电影的质量并没有故事本身好,瑕疵太多,本以为老驴晓川的坠崖会是一个转折,去直到最后也没有等到。而寡妇的那段实在狗血与不合时宜,但总体来说仍值得一看。★★★
全片你给我一个高潮会死么。
自己走过的路 深有体会
文艺也不带这么做作,矫情,又苦逼的,同样是骑行主题的文艺片跟《练习曲》比差远了。一星给藏童,半星原声,半星风景。
兄弟情铺的太少,以至于整个旅程都有点。。。让人没有那么感同身受,是怎样的情感会让弟弟动意替哥哥走完来不及走的路?BTW,想到Lee也是从丽江一路骑到拉萨,真TM不容易啊,每一个这样的男人都由小清新变成了糙老爷们。。。监制陈国富,《出发》比《转山》好太多了
李小川的云南口音相当出彩。藏民司机的表演很有亮点。那个冰淇淋山很向往
最疯狂的愿望,一定最美。再次感谢那年卡瓦格博,以后吃着冰淇淋都会怀念我们的幸运~
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非常之粗制滥造,我可以说我是来看风景的嘛
这也叫励志?骗谁呢,这么草率,要不是主角,多少条命都不够死的,还来艳遇,艳遇你妹吖!台湾片就是肤浅。。。
被深深的吸引。
这种题材要么就拍纪录片要么就千万不要拍成流水账,可悲剧的是导演真给拍成了没有高潮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多一星给摄制组吧在西藏内鸟不生蛋的地方拍片挺不容易的,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往那跑
劇情發展莫名其妙,情緒處理也莫名其妙,雪山景色是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