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冲动加之我的冲动(抖森颜值的诱惑)之下就去看了这部剧(录播),事前了解甚少。
整体印象:这不是传统的罗马勇士的故事,看着反而更像是高中历史中学到的雅典小国寡民直接民主治下的执政官/将军与民众的矛盾。
对罗马历史知之不多,作为法科生,对其印象更多是其辉煌的法律成就,(从共和国时期《十二铜表法》到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以及更多超越时代的法律思想,无不体现着其先进性),剧中其实也有体现,如护民官即是以人民的名义运用法律对马歇斯进行审判。
马歇斯的形象联系当下,会让我忍不住想到已落幕的美剧,某种程度上,他像是希拉里与川普的集合体: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与他对普通民众的思想皆体现着精英主义,功勋卓著;而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则像一个化外之民,纯粹诚实、不愿妥协。
他的个性注定其不能成为一个执政官,他不会对民众谄媚即使他所做是为了国家和平也是为了民众的安宁生活。
当他选择了流放,是对自我的一种解脱,但是当他走上了国家的对立面,就注定了悲剧。
如果他坚持战争并胜利,他在故国被征服后也很难作为征服者立足,毕竟他是罗马人;如果战争失败,他只会被罗马执政者与民众处死;他在母亲的劝说下止战,但是此时已不能和平,伏尔斯人没有道理花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后成全一个被流放的敌人回国与家人团聚,他在与母亲的道别即是诀别。
马歇斯的悲剧里,罗马的平民是不是推手呢?
这里面的民众反复无常、懦弱愚蠢,似乎有些面目可憎,但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经典名句犹在耳畔“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现在的“文明社会”下,民众仍然容易被舆论煽动情绪,因此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以鄙视那个时代的人。
在那个出身与命运有着几乎必然性联系的时候,马歇斯对平民的嘲讽足以说明他内心缺少包容,更不用谈悲悯。
他的英勇不是为了元帅的赞扬不是为了给民众展示伤疤,他只是被母亲教育得如此,他的国民身份贵族身份、他的男性气概与内心的征服欲望让他愿意为国奋战,或许与其说他心中有国家无国民,不如说他更多的是只有自己。
护民官这种人物,可能是最令人讨厌的,利用民众制造舆论以扳倒政敌,面对战争又满是怯懦不能承担重任。
剧场的舞台很小,演员的爆发力都聚集在小小一方天地,故事本身带来更多的思考。
与其脍炙人口的作品对比,萨翁晚年最后这出悲剧显得既冷门又绕口,但却是导演和演员野心值的试金石。
它长长的挑战者名单屡屡将其祭上高台:彼得·霍尔前后两次执导,两届男主分别是劳伦斯·奥利佛和伊恩·麦克莱恩;还有布莱希特、安东尼·霍普金斯,以及拉尔夫·费因斯自编自导的伊拉克电影版,国内则有林兆华VS濮存昕的人艺版大将军。
而这一版则是丹马尔仓库2014年复排的抖森版。
总体而言完好地呈现了萨翁原作的粗糙艰粝。
的确,莎士比亚标准悲剧中诗性的暗喻、形而上的内省在此剧中消退殆尽,只留下对暴民民主的描写和黩武主义的刻划。
但也许,在这场暴君与暴民的殊死对决中,莎士比亚根本无心臧否,只是将暴力终场后的残肢丢在你面前,就足以让观众躁动400年。
除了放逐的主题和孤龙英雄的命运让人热血贲张,更多的人将其当作政治预言,甚至断言这部戏是专为华盛顿官场所作。
最后说一下抖森。
丹马尔极简、工业、暗黑的演出场地凸显了他,他略带学生气的表演因为袒裎而分外真诚,尽显其有血有肉、能文能武、既残酷又天真、时而铁血时而妈宝的全能魅力。
第一次,他在我眼中褪去网红光环,还原成一个演员。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几部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经典的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没错,它不属于四大悲剧之一,但它同样经典),也大概知道它们讲了些什么故事,但完整地看过原著或者整场演出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是通俗文学大行其道,而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代,这很正常,更何况我们和莎剧之间还隔着语言、文化和时间的重重障碍。
我也是不爱看莎剧的。
最开始看戏的时候,我只关注两点:1、这戏演的热不热闹,能不能让我笑出来;2、有没有帅哥(…)。
凡是男神出演的话剧,我都看了不下三四遍,这就是一种粉丝效应。
追话剧演员比追明星的成就感和体验都要好太多了。
你不用埋没在茫茫人海,通过社交网络为他远程应援。
幸运的话,他还能记住你的名字。
一个喜欢的演员毫无疑问能成功地把你带入戏剧的殿堂。
在我一度以为莎剧要像这样排除出我的剧单之后,我偶然接触到了Tom Hiddleston主演的《科利奥兰纳斯》,一看就是两遍。
抖森版本的《科利奥兰纳斯》属于NT live的项目。
(NT Live项目经由专业拍摄团队对话剧的现场演出进行录制,并将其保存为影像资料,为戏剧爱好者提供便利。
)
不少戏剧评论家抨击NT live项目破坏了话剧的现场感,使话剧和电影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尤其在话剧空间被不断压缩的今天,把话剧的最大特点也是优势之一的“现场感”抹杀掉后,话剧的前景将更为堪忧。
不可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以拥有众多战争场面著称的《科利奥兰纳斯》为例。
在大银幕上观看这部作品的时候,虽然是以演剧的形式呈现的,但演员们动辄声嘶力竭的吼叫,以及粗糙的、缺少特效的打斗场面都很容易让观众出戏,这种欣赏方式显然无法和在现场获得的刺激相提并论。
但是如果没有NT live项目,恐怕我们非得去到伦敦西区,再花上一大笔钱才能看到抖森出演的戏剧。
再者,对于莎剧来说,可能地理位置都还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因素。
即便你到了现场,莎剧大量的古英语台词还是会让你听到崩溃。
所以,NT live确实为全球的戏剧观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起到了不错的宣传作用。
我不打算去分析这个故事,因为它并不难懂。
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都有其非常鲜明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往往也是他的悲剧来源。
哈姆莱特的特点是犹豫、是延宕;李尔王的特点是刚愎自用、是虚荣;奥赛罗的特点是猜忌、是轻信;麦克白则是一个野心家。
科利奥兰纳斯的特点是傲慢,这一点在剧中多次被强调。
他的本名叫Gaius Marcius,罗马的一名猛将,因攻下科里奥利城有功,被尊称为科利奥兰纳斯Coriolanus。
他很勇敢,一个人攻入伏尔斯人的城池,在大家都以为他战死了的时候,他为罗马军队打开了城门,罗马人大获全胜。
他无疑是一个英雄,但英雄必定会受到民众的爱戴吗?
这出戏讨论的就是英雄和群众,民主与独裁之间的关系。
科利奥兰纳斯出身贵族,他看不起平民,也不愿讨好他们。
结果他因傲慢被民众厌恶,在两位护民官的煽动下,他被他曾用生命保卫过的国家和人民驱逐出境。
暴怒之下,他转而和伏尔斯人结成同盟,兵临罗马城下。
他被复仇女神激红了眼,发誓要让愚蠢的罗马暴民付出代价。
但家人的游说最终让他放弃了这种报复,他同意为双方缔结和平。
伏尔斯人当然不可能放过他们的昔日劲敌,科利奥兰纳斯最终被处以死刑。
抖森版的科利奥兰纳斯还原度是很高的。
首先是外形上的契合,Donmar剧场很小,抖森被小小的舞台衬托的非常高大魁梧,一眼看去就是那种披上铠甲就能战斗的罗马战神。
科利奥兰纳斯出身贵族,他的傲慢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这点对一直被视为英国绅士的抖森来说同样十分契合。
在名门中学——伊顿公学毕业后,他又在剑桥大学的博布罗克学院古典文学专业修学,之后转入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更为专业的舞台技巧。
抖森对莎士比亚是非常狂热的,甚至可以算得上是脑残粉。
洛基的身上都有莎剧的影子
台词张口就能来,古英语?
统统不是问题。
在《科利奥兰纳斯》之前,抖森就主演过《亨利五世》、《亨利四世》、《奥赛罗》等莎剧。
他是通过舞台成长,再转战大银幕的演员。
一般有这种经历的演员演技都很过硬。
因此,当抖森出演科里奥兰纳斯时,被人们形容为是再次回归到了他最熟悉的戏剧领域。
The British actor has returned to his classical stage roots with an acclaimed starring role in William Shakespeare’s “Coriolanus.”这个英国演员回到了他传统古典的舞台上,在威廉·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科里奥兰纳斯》中担任主演。
在这出戏里,抖森两次泪洒舞台。
第一次在他被驱逐出境的时候,第二次是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子来劝他放弃攻打罗马的时候,后者要更为动人。
抖森听着母亲说话眼眶越来越红,然后两颗明亮的大眼睛像是蓄水池一样慢慢被泪水噙满。
莎剧的台词古典又冗长,很难听着那些离生活很远的台词落泪,但是抖森做到了,而且他竟然能控制自己流泪的时机和节奏!
他的眼泪不是一洒到底的,而是突然充满,再故意克制,落泪的时候是他差不多做好了决定的时刻,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的结局,他放弃攻打罗马就等同于背叛伏尔斯人,他的死是注定的。
这出戏在Donmar Warehouse上演,这儿曾经是一个储藏蔬菜的仓库,类似于北京的798吧。
后来改建成一个正式的剧场,整个剧院只有250个座位,三面环绕舞台。
坐在前排的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超级近,演员几乎就在鼻子尖儿跟前儿念台词。
两层楼高的排演间
二楼排演室
这种几乎把“第四堵墙”打破的剧院格局对于演员和创作者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从呈现的效果来看,这出戏编排的十分成功,我尤其喜欢创作者对舞台空间的运用。
舞台空间被认为是“戏剧突围、摆脱新媒体对其压迫的方式之一。
”这不仅仅是演员表演的空间,而且是由舞台上的一切共同营造出来的一种假定性的空间。
“舞台空间不仅是一个对演员表演有用的物理空间,通过符号化,它还是一个供审美知觉观照的审美空间。
”《科利奥兰纳斯》的舞台布景是极简而现代的。
演出开始,一个金发小男孩儿根据灯光的指示在舞台上用红色的油漆画出一个四方形。
关于这个方形的意义我没有找到官方的答案,甚至几乎没有关于它的讨论,但这显然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在影单里推过《方形》这部电影。
影片当中,“方形”作为X-royal Museum的一件当代艺术展品,它的意义是“这个方形是信任和关爱的圣所,在这里,我们分享着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科利奥兰纳斯》的方形,我的理解是它首先是一个角斗场,科利奥兰纳斯和他的劲敌奥菲狄乌斯的那场一对一的角斗就是在方形之内发生的。
其次,在议员开会的时候,它又象征着秩序,从四面八方冲出来的百姓,则被视为是在“方形”之外的“暴民”。
Donmar Warehouse的舞台空间是有限的,它如何去表现恢弘的战争场面呢?
电影可以运用CG特效和远镜头来实现这种需求。
但是舞台不行,它只能展现出冰山一角,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部分都要靠观众自行去想像。
在表现科利奥兰纳斯一人攻入对方城池的时候,舞台上有一把真的梯子,其余的梯子则是用多媒体映在背景墙上。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抖森能顺着那把真的梯子爬到舞台顶端,但其余次要演员的表演,让你产生了一种他们也在爬梯子的错觉,这是舞台剧演员的专业素养。
似乎每个舞台剧演员都是飞檐走壁的一把好手。
抖森不仅上能爬梯子,下能滚地摔,最后还被一根铁链吊了起来,连转了几圈。
抖森被铁链倒吊起来,奥菲狄乌斯用一把刀刺进了他的胸膛,血顺着抖森的脸流到奥菲狄乌斯的头顶、脸和上身。
这是抖森第二次被血糊满脸。
第一次是他打开了伏尔斯人的城门,他自豪的、满身是血的走出来。
你很少会在戏剧表演才开场二十分钟的时候,就看到演员被血糊满脸,清洗就是一大问题。
但这一难题却被主创者直接搬上舞台,变相成一种表演,造成了奇妙的效果。
主创团队大概是希望给观众提供一种更为真实的体验,尤其要塑造这么一个战争英雄,战争的过程越为真实,观众得到的刺激就会越大,从而悲剧性也会越强。
《科利奥兰纳斯》。
英国国家剧院。
抖森就是行走的荷尔蒙本蒙,这个反差更衬托出了对洛基的另一种演绎是多么优秀。
现在已经不是民主制是不是福山所谓《历史的终结》的问题了,在这个民主受到空前质疑的时代,它的低效率、群氓、随意的一面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来。
这时候我们就会把目光重新投到民主的源头:柏拉图对此的鄙薄,科利奥兰纳斯的悲歌,陶片放逐法的喜剧…无论是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还是燕垒生的《天行健》,早已预示了今天的这个故事:两种制度如同DNA一样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却又不死不休。
《科利奥兰纳斯》是莎翁晚年所著的一部古罗马历史悲剧。
主题是英雄和民众的关系。
马歇斯(后因立下战功被称为科利奥兰纳斯)在战场上一位伟大的勇士,但在处理与国家民众之间的关系时却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他本身因为出身贵族,自幼按照贵族的传统行事和思维,认为自己理应处于领导阶层,底层民众生来就是该被统治的。
马歇斯身上也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他注重荣誉,却不爱夸耀自己。
骁勇善战,以一挡百为罗马立下赫赫战功,在选举执政的时候,却不愿把身上的伤痕展示给群众或者用描述自己的战绩来换取权力。
他高傲,却也高傲的太纯粹,以至于他的不愿邀功在罗马人的眼里变成了居功自傲,他对民众冷漠的姿态在挑唆者的曲解下变成了对人民的仇视。
于是马歇斯在罗马城内的荣誉和权力在尚未稳固之时就开始坍塌。
他的对手奥菲狄乌斯有一段讲述科利奥兰纳斯的话一针见血:“也许因为他一帆风顺的命运,使他沾上骄傲的习气,损坏了他完善的人格;也许因为他见事不明,不善于利用自己的机会;也许因为他本性难移,只适宜于顶蓝披甲,不适宜于雍容揖让,刚毅严肃本是治军的正道,他却用来对待和平时期的民众。
这几重原因他虽然并不完全犯着,可是每一种都犯几分,只要犯了其中之一,就可以使他为人民所畏惧,因而被他们憎恨以至于放逐。
”罗马的民众在戏中的形象是无知而可鄙的,攻打科利奥里城之时罗马很多士兵都怕死畏惧不前,只有马歇斯孤身奋战力挽狂澜。
他浑身是血杀出重围时,罗马人敬他爱他,转而却愚蠢的受护民官的蛊惑背弃了马歇斯。
护民官害怕马歇斯掌权之后他们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于是无休止的放大马歇斯对人民恶劣的态度,煽动民众违背自己先前的意愿去反对他执政。
罗马人驱逐了科利奥兰纳斯,无异于把自己最强有力的盾牌拱手让与了敌人。
而在知晓马歇斯被敌军伏尔斯人收容,并且赋予军权势要把罗马攻下时,罗马城内的民众和护民官无不开始对曾经所驱逐的人摇尾乞怜。
奥菲狄乌斯在战场上作为对手,和科利奥兰纳斯势同水火,但是作为双方军队的核心人物,都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神勇战将,在战场之下也难免会惺惺相惜。
马歇斯被罗马驱逐之后到安息城投靠伏尔斯人,奥菲狄乌斯能够放下之前的仇恨,欣然接受他,一方面是英雄相惜,另一方面也是要利用这位战争机器去实现自己攻下罗马的夙愿。
之后马歇斯因战功而在伏尔斯人中威望日渐壮大,奥菲狄乌斯又生妒忌。
于是在马歇斯家人劝说他回心转意不再攻打罗马时,奥菲狄乌斯必定是要将他除之而后快了。
英国演员在舞台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历练之后,演技的功底一直被演艺界称道,这次有幸见识,真是有被震惊到。
从第一幕众人刚出场时,演员强大的气场和讲台词时深厚的底气就已经把我震慑住了。
众配角中饰演马歇斯母亲的演员受到的好评最多,无论是马歇斯被驱逐的戏还是最后劝说他回心转意的段落,她将一个母亲为了拯救儿子恨不得与全天下为敌的情感十分充沛的表现了出来,令人动容。
汤姆希德勒斯顿饰演主角科利奥兰纳斯,终于看到了他演的莎翁戏剧,他在戏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演技和过硬的台词功底完全刷新了我的记忆。
他在几场戏里的台词都有大段大段的独白,在议会上和众人对峙、被驱逐时对护民官的控诉的两个段落里,他的演技爆发力十足,愤怒的情感也完全迸发着,从特写镜头中都能看到脸上因怒火暴起出的青筋。
而在最后一场被劝说的戏,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他的悔恨的眼泪始终没有停过,与家人痛哭的拥抱在一起,实在是太令人感动。
感谢资料馆带来这么精彩的放映活动,能够在大银幕上欣赏到如此出色的演员们演绎的莎士比亚戏剧,真的是非常有幸。
6.5@NTHome!
莎学指数再加一!
再次感叹莎士比亚的故事中真是有世间一切啊!
像我一样冲着哈老师而不是抖森去看的,算是minority吧哈哈!
这部戏是哈老师身材巅峰了吧!
虽然是话剧,但我们排排声音还是好亮!
但同样也被森森的表现所震撼,从与家人见面后的转变到结尾,这部分的情感累积真的冲击力太致命了呜呜!
他的表演是真的投入了真情啊!
而且真的是美好的肉体啊啊啊!
然后拍男男relation从不会失手你腐,又怎会少了男男之吻,而且吻过之后的对白,是真的erotic,这怎么能不想歪呢!
还想说一个细节,tribune的两个成员一男一女坐在一起的时候,那位男士的manspreading,无论是不是有意安排都很真实。
一个题外话,读了此次重映森森的采访,他说lockdown期间会回看以前的网球比赛,尤其是14年温网决赛,他觉得非常comforting~哈哈哈这个隐形的鸡哥粉丝真是让我开心~惊喜看到了Alfred Enoch aka 《HP》的迪安托马斯小哥,而且之后《红色》里也看到他~当然还有老熟人麦哥Donmar Warehouse剧院的大名也是很熟悉了,虽然还没去过现场。
开场介绍了解了这以前就是催熟香蕉果蔬用的一个仓库,因为曾经考文特花园这片就是著名的果蔬市场,《窈窕淑女》故事的开头,Eliza Doolittle就是在这里碰到了Professor Higgins。
整个剧院里依然保持着仓库式studio的样貌,tbh本小剧场ptsd患者对这种小studio开始都保持怀疑,但这样的历史,确实是真正的人民的剧院啊~set design也很赞,简单但不贫穷,一目了然展现出一种原始的粗粝,地面画出两个斜方框很有设计感~最后吐槽一下字幕,”mid-week matinée”(周内的下午场)居然翻成“周中维护”,毕竟是NT做的,太不应该了!
(btw虽然但是,所以为啥没有采访哈老师!!
大概在一开始就知道了会有些昏昏欲睡的结果,也是迟迟没有买票的原因,最后还是耐不住抖森的吸引。
旁边的哥们在上半场进行到一半开始打呼,在下半场更是直接消失(笑)一度怀疑自己的英语听力是已经退化到如此地步,后来发现可能台词也有一部分的古英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吧,略有安慰。
也更加叹服抖森的台词功底。
现在想想,大概是14年爬上抖森的墙头,作为本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逐渐脱离欧美圈转向日圈,前几天看到翻译军团做的loki电视剧上映的宣传视频,翻译校对还是那些熟悉的名字,感谢着他们的热爱,感慨着时间的流逝。
想想当时快高考的自己也是冲着抖森认真学习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英语,也忘记了最后是否功不唐捐。
14年的舞台剧,也是入坑的时间,当时的我想不到今天,也想不到会在影院看到这部作品吧。
在最简单的舞台上做最精彩的表演,布景转场,甚至连场地都只有小小的一方空地,过激的动作都有可能触碰到前排的观众,幻想着如果在现场会是怎样的震撼,但是也明白在现场估计对于台词也是一知半解。
科里奥兰纳斯应该是莎翁不算出名的一部戏剧吧,也曾做作地卖弄着学问把这个人物写在高考的作文里,在上映的那段时间看过一些片段。
这次完整地观看了之后也开始思考,只能是这样了么?
似乎只能是这样了吧,科里奥兰纳斯的内核本身就是一部悲剧,马歇斯天性蔑视民众的性格,护民官的教唆,叛逃醒悟与最后死亡的结局,每一个节点都指向着错误的方向,每个人都做错了,但是也合理着,罗马平民如乌合之众,捧起马歇斯的是他们,摔下马歇斯的也是他们。
或许对于马歇斯来说,对于整部戏剧来说,在进攻罗马前死在伏尔斯的剑下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一点碎碎念,实名羡慕扮演马歇斯妻子的演员,每一次出场都会亲吻抖森(仰天)不过演技也是非常在线的,中间一些情绪爆发的片段也十分到位。
以及抖森的腿是真的长啊!!!
岁月不饶人,对比前几天loki剧集宣传片,似乎抖森的发际线又往后移了不少(捂脸)
冲着抖森的名字点进去的,但看到最后我想说剧情角色的精彩程度还有其他演员的卖力演出也是这部剧最重要的一部分,抖森并非“独挑大梁”(夏洛克大哥和肉排的出演真是让我“哇哦”了出来)【马歇斯】 马歇斯绝对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正如旁人评价他“他的内心在想什么他的嘴巴就说什么”,他英勇却也自大,他可以在敌前痛骂我的友军也会一个人冲锋陷阵后带着一头鲜血和满身伤口回来鼓舞起士兵的战意,他总是愧于接受战友的赞颂却也理直气壮的可以轻视普通的民众。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了踏足政坛,即学不会像个政客为获得民众假意的卑躬屈膝,也做不到在面对民众的愤怒面前学会忍让与退步。
哪怕在故事后半场投奔敌人时他面对考密涅斯的态度也并非充满屈辱地请求收留,而是仍然挺直了脊背以谈判者、合作者的姿态将自己变成考密涅斯手中的一把剑。
但是很可惜他的光芒太过盛大,哪怕他自始至终忠于复仇忠于考密涅斯都无法阻止旁人对他的嫉妒与猜忌。
而考密涅斯最终因马歇斯的放弃复仇而大动肝火有几分是“被放鸽子”的气愤几分是为曾经死去民子的复仇,又有几分是借机除掉一个可敬可畏的“臣子&敌人”又有谁知道呢?
过刚易折、水至清则无鱼放在马歇斯身上挺合适的。
他就好像是天上的战神下凡走了一圈,神怎么可能平视凡人呢?
但神又怎能理解人心的复杂呢?
(感谢这部剧的近景让我100%get到了抖森的美丽之处,他和肉排对戏时一个脸部大特写真是美翻了)【民众】“民众”绝对是一把足够愚蠢又足够强大的剑,躲在人群中的人一旦获得了一丝权利,便会开始胡思乱想,被舆论的声音左右,将曾经敢怒不敢言的委屈放大一万倍,攥紧手中的那一张红纸就仿佛攥住了审判一个人生死的定音锤,裹在人群中喊的比谁都大声——“反正没人知道其中有我,还有两个护民官做垫背”当民众把 马歇斯驱逐出城时尽情砸向他蔬菜垃圾咒骂他厌恶他,他们根本没想过未来的某一天曾经保护自己的战神会成为对立面的复仇者。
而当燃烧罗马的火焰终于快要烧到眼前,他们又瑟缩成一团抱在一起高呼当初自己的无辜与被迫,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民众”压根没有一丝闪光点,就是愚蠢盲目的人形墙头草。
那两个护民官更是这种人的突出代表,以“人民的名义”为矛,将自己幻想成勇斗恶龙的勇士,为成功驱逐“恶龙”而沾沾自喜。
而当他们失去民众的拥护,又变成了两个单薄可笑的个体时,两个傻眼的人只能去祈求“恶龙”的母亲去驯服他,啧啧啧【马歇斯母亲】马歇斯母亲这个角色是我在这部剧中觉得最饱满,演员演的最好的一个角色,虽然抖森的马歇斯也是充满了悲剧感,但他这个角色没准是因为太过直线纯粹而缺少了任性的一种“复杂感”。
(这也是马歇斯悲剧结尾的原因) 马歇斯的母亲我觉得也并非是真心实意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的儿子,在她心里荣耀与利益是与儿子捆绑在一起的, 马歇斯有那么几分感觉是被她当作了获得荣誉的工具,而且还是共享非私有制的。
当看到儿子浑身的伤痕她从未有过一丝心痛而是充满自豪与喜悦,诚然古罗马时人们就是会将伤痕当做男人的勋章,可是他的妻子却因为丈夫受伤而担忧哭泣,所以这种“伤痕荣誉”并非是刻在所有人的骨子中的,是 马歇斯的母亲选择将荣誉放在了儿子的前面。
最初人民将 马歇斯逐出罗马时她痛失爱子(荣誉)必定是愤恨的,她变得像一个普通母亲一样疯狂地诅咒护民官,诅咒没有名字的民众们,但很快她就重新变得坚强,告诉儿媳“Juno like!
”如果故事停留在此刻, 马歇斯下落不明,她带着对儿子的期盼坚强地活下去没准还能被观众当成一个女战士样的母亲。
但很可惜莎士比亚这个老贼默默地吸了一口烟,提笔写下一行字“做你娘嘞春秋大梦!
哪儿有这么便宜的事儿!
”随着知道自己培养起来的战神化身复仇者想要攻打罗马时,她的内心就从罗马群众的对立者变成了拥护人,在她的心里罗马的尊严,自己的尊严要胜过一切。
我想她比谁都清楚自己携老带幼去他儿子那里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做法会给 马歇斯带来怎样的后果,以至于最终马歇斯握着她的手在微微颤抖,相顾无言许久后只是叹息般地说“oh mother…mother…what have u done” 马歇斯终于认命了,他神祗一般的人生最终折在了自己母亲手上,他真正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在母亲的逼迫前软弱了流泪了。
在被驱逐出罗马,浑身挂满垃圾时的 马歇斯眼中含着委屈与仇恨,到如今他的眼中只剩认命后的一片死灰。
而相比儿媳的痛哭跑走,她的表情像是凝滞了一般,望着儿子的脸她可能有太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她亲手葬送了儿子的生命,用近乎泼妇的方式逼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但她的底线和尊严又逼迫她不得不这么做,她能说什么呢?
是歉意?
是道别?
还是致敬?
作为马歇斯的母亲,她已经失去开口的资格了,而除去“母亲”外,马歇斯早已对亲朋挚友冷眼拒绝,她更是没有立场再说什么话。
【马歇斯妻子】讲真吼妻子这个角色我觉得有点薄弱,她在这部剧中情感爆发的阶段就两块:丈夫被驱逐出城、和婆婆规劝丈夫停战,这是这部剧剧情最高潮的两个点,其余时间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衬托婆婆的刚毅不屈还有和抖森kiss、kiss还tm的是kiss,弹幕里都酸疯了……简言之这部剧中除了马歇斯从一而终外,其余几乎所有角色都经历了心理转变,民众从支持到反叛再到畏惧;母亲从用户儿子到最后送儿上路;妻子从心疼丈夫到后来用自己和儿子的命威胁马歇斯;敌人从痛恨到与他共同奋战再到最后的反目;与这些人相比马歇斯是真的格格不入,他就像棱角分明的玻璃品掉入砂砾堆,磨不掉身上的刺最终在颠簸中粉身碎骨
大家好,我是直男妹。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
凭借《雷神》《复仇者联盟》中的洛基,圈粉无数。
也让无数粉丝认识了这样一个腿长逆天,帅气十足,气质满分的男人。
用导演乔茜·洛克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来总结他就是无与伦比的性感
汤姆·希德勒斯顿除了是一个魅力十足的演员,还是一个学霸。
小学在英国最厉害的小学之一——牛津龙校就读,中学就读于伊顿公学,这所学校出过20多位首相,培养了诸多文学界,经济政治界的精英,连英国王室也会首选这里。
大学是剑桥,毕业后又进入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学习。
妥妥的学霸男神。
而这部由抖森主演的话剧《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相对小众的政治剧,因为比较冷门,所以之前感兴趣的人较少。
但因为抖森的魅力,这部话剧门票一手而空,很多都是彻夜排队。
一开始有人对于抖森出演这部话剧是有质疑的,因为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悲情的大英雄。
但抖森的年轻反而把莎士比亚的话剧和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紧密的连接起来。
话剧一开场,是一群平民因为饥荒对统治阶层有了强烈的不满,饥饿的平民们开始游街抗议,科里奥兰纳斯一登场就表示了对元老院的忠诚,对平民的不屑和厌恶。
而不同阶层的人,对科利奥兰纳斯有着不同的评价。
饥饿的平民恨他入骨,憎恨他的傲慢无礼,贵族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宣扬他的辉煌战绩。
矛盾从一开幕,就赤裸裸的显露在观众面前。
与其他在平民面前为了利益虚伪说谎的贵族不同,科里奥兰纳斯明知道自己说的话,会让平民厌恶他,反对他,他依然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说场面话。
他诚实的犹如一杯清水,明知道虚伪能为他带来更多的好处,他却决不肯说谎,因为他觉得那对他来说是一种侮辱。
极度诚实,极其有才华,但同时也极其厌恶平民。
刚看了五分钟,我就被这部话剧深深吸引,必须列入必看话剧清单。
话剧主角科利奥兰纳斯,是公元前5五世纪古罗马的传奇将军。
莎士比亚以他为原型创作了《科利奥兰纳斯》,这是莎士比亚以罗马史为题材写的最后一部悲剧。
莎士比亚写这部话剧的时间,是1607年至1608年。
当时英格兰中部地区发生暴动,有瘟疫流行,充斥着饥饿和粮食短缺。
所以有人认为,这部话剧创作的灵感,或许来源当时的现实状况。
这部话剧在1623年出版,1681年上演太特的改编本。
但并没有引起反响,因为《科利奥兰纳斯》在莎士比亚作品中,是非常冷门的一部作品。
2012年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将这部话剧搬上大荧幕,原因是拉尔夫·费因斯在伦敦的Almeida剧场出演过科利奥兰纳斯,可见虽然是冷门,但是角色魅力无限。
而这部冷门,在2014年作为舞台剧在多玛剧院上映时,十分钟一售而空,当时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新浪官方微博上举办的“中国观众最想想看到的莎翁剧”投票活动数据显示,《科利奥兰纳斯》得票率高达57.1%,排名第一,远超《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
这部话剧的魅力之大到,抖森在话剧中穿过的这个亲笔签名铠甲,刚拍卖就飙到了1700英镑。
(最后成交价格,没看) 凭借这版《科利奥兰纳斯》,抖森提名英国最高戏剧奖奥利弗奖的最佳男演员,并获得《旗帜晚报》戏剧奖的最佳男演员奖。
因为疫情, NT LIVE特别上线了限时免费的现场录制版,让全世界的观众可以一饱眼福,感受话剧的艺术魅力。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故事本身。
抖森饰演的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非常勇敢,战无不胜的将军。
他诚实,忠于自己的妻子,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对荣誉一点都不贪婪。
明明反败为胜都是因为他的勇猛,他却拒绝主帅给他更多的奖赏。
说是所有士兵一起攻下的,只需要给他普通士兵的酬劳就好。
而真正让这位大英雄最终悲剧结局的,不是他厌恶平民的缺点,而恰恰是他对于母亲的十分孝顺。
用现代的话来说,这位大英雄就是一个十足的妈宝男。
可见妈宝不仅毁掉一个美好的婚姻,也会毁掉一个英雄的所有。
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是一个十分骄傲,固执,并且对权力和荣誉有着极大渴望的人,虚荣心非常强。
科利奥兰纳斯出征打仗,他老婆担心的每天流泪,怕他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而科利奥兰纳斯的母亲却说,如果科利奥兰纳斯能死在战场上,她会以他为骄傲!
科利奥兰纳斯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敌军,大获全胜后元老院推选他为下一任执政,原本他是不愿意的,但他的母亲非常希望他能去,于是他去了。
在平民领袖故意设计陷害他,逼他道歉时,他宁可不当权也不道歉,但他母亲逼他,于是他去了。
最后他被平民领袖逼到流放,愤怒的他投靠敌军,攻打罗马,就在即将胜利的时刻,他的母亲求他放弃,他最终放弃,最后因背叛盟友而被杀死。
他的好友,他的儿子,他的妻子都无法让他背弃对盟友的承诺,而唯独他无法拒绝他的母亲。
正如剧中那时他还未取得科利奥兰纳斯称号时,平民路人的几句台词所说:马歇斯所做过的所有丰功伟绩,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不是为了罗马,而是“取悦于他的母亲”,“他因此而骄傲”。
莎士比亚的戏剧虽然属于古典艺术,可话剧中所表达的观点依然非常的现代。
孩子和父母原本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但很多的父母却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
各种各样的教育悲剧,原本可以不需要发生的。
希望为人父母都明白孩子从出生开始,便不再属于你,他们有他们的天地,而你应该自己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精彩。
“也许是因为他一帆风顺的命运,使他变得骄傲,损坏了他的人格;也许因为他本性难移,以治军的态度来处理政事……” 他军功卓越、本性善良,却视底层民众卑贱,不愿卑躬屈膝换取选票;民众狂暴愚昧、狭隘无知、易被煽动,竟把保卫国家的勇士逐出城外……看至中段,还以为悲剧是马歇斯征服罗马后被狡诈的伏尔斯人杀害;但看到意念坚如磐石的战士被求情的母亲妻儿击中软肋同意缔造合约时,猝不及防的转折就像是对注定的悲剧奏响的沉重哀歌——杀他之时,塔勒斯都已无力愤怒,只为他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呢。
从马歇斯自己,他的母亲妻子朋友,到民众,乃至塔勒斯,又有哪个是赢家?
马歇斯的性格是悲剧结局的重要的根源之一:不屑于也不会同人民打交道,却偏要做执政者;被逐出后一定有仇必报,要转而攻打自己曾捍卫的城市;战友朋友求情都不为所动,却在母亲妻儿的泪水下放弃曾要坚定守护誓言……母亲为了让儿子活成自己所想,为了自己看重的荣誉、城邦,强加个人意志于儿子,更不惜进行道德绑架——若她知儿子的最终结局,不知是否会再掉一滴眼泪,或者也许仅会觉得自己以此换来城邦和平更显伟大吧。
强势的母亲带来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灌输,使得马歇斯的性格是偏执的、难以变通的,同样也是愚孝的(妈宝男),而缄默可怜的妻子更为悲剧增添凄凉。
在塔勒斯把刀伸向马歇斯的结局时刻,回想他曾经迎接对方到来时的欣喜和激动相拥,又何尝不是一种嘲讽……————抖森演技也太棒了吧!
最后二十分钟简直震撼。
更不用提从头到尾都在散发的强劲雄性荷尔蒙。
肉排的气势也完全不输,好想知道抖森贴面他的络腮胡是什么感觉(真不愧是腐国)。
节奏紧凑、台词华丽,舞台很小能看到观众的影子,现场代入感一定超棒!
羡慕。
有很可爱的笑点,总体节奏蛮好,演员也都超敬业,真是佩服。
剧本确实经典,为后世所鉴。丝毫不在意服装、形式的演绎方式也很棒。前面铺垫稍显冗长,后面爆发不是很够。我真的好讨厌好讨厌马歇斯的妈妈,把儿子养育成了战争机器,根本不是真正爱他。很喜欢马歇斯,a flawed but charming man.(这么高的评分是不是抖森粉丝团弄出来的噗
【2024.2.23 北京喜剧院】
线下,一般
疫情宅家,看着抖森念着莎士比亚裸着半身,真是太治愈了。但比起其他两位老戏骨,抖森还是太嫩了。莎士比亚那些年就看透的世界我们至今还困惑其中,为之起落,太阳之下并无新事。
寇流兰本就是我除了驯悍记外就最不喜欢的莎剧,完全引不起共鸣,所有人物除了Menenius外人人面目可憎。看哭了完全是因为欣慰Tom的成长。从剧场起步的演员的灵魂终究还是在剧场里。
这部莎翁我站主题,群氓与英雄各暴其短的较量,足见历史深刻,当然抖森的跋扈、屈尊和柔情演的都蛮好(开始觉得有点太自带光环后来扪英雄泪就瞬间路转粉了),让最后的结局很有爆发力。依稀记得当年看人艺林兆华版,舞美有相似处。就拍摄而言不太赞同老是给小舞台大俯拍,然后洛克的访谈决定以后都避走
从妈妈说:this is the last!开始哭,一直到剧终停不下来
小剧场先锋剧,莎翁,大佬确实还是大佬,会人物,背景,时代赋予的光芒与禁锢,他们的耀眼与晦暗....准确,丰满,生动。没有给到4星矢因为自身欣赏受限,服装 舞台 布景 仍让我容易跳脱。有些书不宜读太早。
反差很大的角色,抖森诠释及格了
抖森的个人最佳
剧本转折上本来就有缺陷,女导演又给女性角色投入了太多戏份,其实本该有很多内容可挖的一个题材,到了下半场简直是崩盘式的悲剧。
换上透视白袍人民果然就会为了抖森献出选票【拿去 都拿去
@江苏大剧院
tip:莎士比亚戏剧展还有很多余票(展映影院:北京 CBD万达和合生汇寰映影城)
形式不错 内容空洞 在莎翁的作品中算不上一流
有不小的改动,甚至台词都有变动,几处接吻属实是没必要。而且有演员一会是罗马市民,一会是伏尔斯士兵,太出戏了。
這是我看的第一版Coriolanus,完全被說服!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蘊含了人性、政治的話題。對稱而呼應的結構讓故事更像是個隱喻,上半場是民主/代議制無法容納英雄,而在下半場,即便是獨裁制,群眾交出了權力,但他們殷切的盼望仍讓他身不由己。年輕化的抖森讓故事更具現代感,母親的演出是最大的閃光點。
节奏比哈姆雷特好,很喜欢上部分。政治悲剧也是家庭悲剧。转场也很有设计,转场音乐风格失真,有噪音摇滚内感觉了,喜欢
我应该在初中看的,那个时候抱有抖森loki的角色滤镜应该能看下去。
托福很容易就看到了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