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因为荒诞的设定和有钱的事实而低估本片,这实在是一部真诚、精巧、轻柔、好看的电影。
Florence这个角色总让我想起Julie,平凡沉重的生活,残缺抱憾的家庭,世事无常的命运,都没有磨灭她的热爱和赤诚,她不仅抬起头快乐生活,还在一片心之湖泊里自在遨游。
梅姨真的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年龄、阶级、国籍、职业的可爱女人。
廊桥遗梦、妈妈咪呀、时尚女魔头、Julie&Julia…似乎她是在一边满足自己70岁不变的少女心,一边轻柔的告诉女孩们:你不必那样,你还可以这样。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梅姨,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作为一个普通的影迷,实在夫复何求。
休叔这次的角色,是我自K歌情人和英国式丑闻之后见过的,最迷人的他。
他了解现实,却执着造梦;他并不忠诚,却爱得无比深刻;他优雅得体,却苟活于混乱的现实;他现实地收起自己的梦想,却不愿爱人的梦想被现实戳破。
其实不止休叔,还有Cosme、粗野姑娘、声乐老师…原本的绿叶角色,都具有丰富的层次,同时每一个细节都铺垫得当,每一种生活的遗憾都用爱温和化解。
前者是创作技巧的成熟,后者则是灵魂温度和生活哲学的沉淀。
当看到了Florence明知丈夫另有情人但不戳破,看到了粗野的女人大声喝止嘘声维护演唱者,看到了Cosme轻柔地伸出左手联弹肖邦,那些瞬间让我觉得,情节是否荒诞、有没有钱作为支撑,其实都不重要,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支持,是真实存在的,这比什么都更激动人心。
抛开娴熟的技巧,温情的态度,这部影片也在试图让人思考:家庭和婚姻必须是一种范式吗?
音乐必须是严肃的吗?
对音乐的贡献应该如何衡量?
我想,家庭当然不止一种范式,只要彼此羁绊守护,付出真诚的爱意。
大部分人被婚姻和家庭的形式困住,在执着遵守既定范式的过程中忘记了出发点。
但真正的家人,根本不在意形式和称谓。
从这个意义上,我真的很爱休叔这个角色。
音乐未必是严肃的,但必须真诚,充沛的情感、活泼的互动、间或一些喜剧元素,同样可以慰藉观者身心。
从这个意义上,我真的很肯定Florence这样的歌者。
对音乐的贡献或许不同阶级有所差异,但用钱、用专业、用欣赏,彼此缺一不可,不存在谁更高贵、更重要。
艺术应该拥有“不是给钱就是爸爸”的傲气。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也真的很赞同纽约邮报记者诚实批判演唱水平的做法,作为乐评人,他是全片中唯一真诚的。
所以我自己,不管何时何地,都要真诚追逐喜爱的事物,跑调了也要感情充沛、喜悦昂扬地唱下去啊!
This is what we live for. This is the moment.永远记得说出这句话的梅姨,在即将开演的舞台上,激动狂喜地像个15岁小姑娘🥰
很少能這樣看了同一題材的兩部電影。
美版比較偏真人真事,也感覺出嘗試要往喜劇路線靠攏。
但始終不能覺得它是喜劇,所謂「有喜劇天賦的富豪」,只是人們嘲笑她歌藝的亮麗藉口。
法版改編幅度比較大,也更深刻。
闊綽的Florence很寂寞。
歌唱是她生活的意義,也用財力建構了音樂社交圈。
法版裡,全部的人都嘲笑她;美版裡,一些耳朵不好的闊太太似乎對她有真摯的友誼。
寂寞的Florence渴望愛。
法版裡,丈夫對她早已沒火花,反搭上受她贊助的朋友,對她更多是憐憫。
美版裡丈夫給她很多愛,似乎真的關心她,但一直覺得他是為了遺產。
法版瑪格麗特很少有丈夫陪伴,寵著她音樂喜好的反而是大管家,服侍她也保護她,讓她快樂。
但美版的Florence孤身一人的氣氛更強烈。
這位天生缺乏音感,又鍾情花腔女高音演唱的女士,在她首場盛大公開演出後一個月病逝。
梅莉史翠普歌喉本來就好,美版裡都是硬要唱壞,但不能辜負她的才藝,迴光返照中她仍堅信自己的歌聲很美好。
法版的凱瑟琳佛洛則是不會唱歌,她演的走調感覺更真誠。
如果有很多钱,足够多的钱,你会做什么?
现在流行的回答是,我会继续工作,然后想怼谁就怼谁。
对于女主人公来说,是歌唱。
她走调,唱得难听。
但是她要唱。
人是不是都有无法放弃的梦想和无法得到的东西。
所谓的天生的,就是没有办法唱到调上,怎么破?
她说,不管怎样,你不能说我没有唱过。
昨天看电视,有个跳舞的节目,里面有个舞者叫穆童。
医生让他做手术,因为他脊椎有突出,但做完手术后不再能够跳舞,只是能够避免以后有瘫痪的可能。
他反复思考,决定继续跳舞,不计较以后会瘫痪。
这件事情需要勇气,但是也有点愚蠢。
健康的人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如果有勇气说,我除了跳舞一无所有,那么拥抱跳舞拒绝一无所有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对一无所有的惧怕。
是不是害怕面对真正一无是处的自己。
另一方面,也能理解他。
生病的时候曾经无法阅读,问医生会不会永远这样,医生不知道。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必须到乡下去种地,才能活下去,我就去乡下种地。
但是想到我的头脑变得不一样,迟钝、愚昧、过时、没有价值,我觉得恐惧。
能否以优秀敏捷的头脑继续处理我对世界的认识,曾经是我的重心。
现在犹豫我这优秀的头脑也有不够优秀的地方,我高洁的道德也有不够道德的时候。
觉得就像蠢人看见了聪明人时的苦恼😖。
如果有很多钱,足够多的钱,我要周游世界,写游记;访问想结识的人,写访谈;花很多时间,读好书,写书评;看好电影,写影评;逛美术馆,逛博物馆,自由自在地生活。
最近失业了,也许我可以过这样的生活,然后假装很有钱。
假装没有被生活困住。
嗯。
不,她的丈夫并不爱她。
没人知道历史上的人物原型是什么样,但根据这部电影的铺垫,St. Clair并不爱她,原因如下:1. 他和所谓“情妇”关系很好。
“所谓情妇”是说,如果不站在弗洛伦斯的视角来看,明明这一对才是正常夫妻,各方面都很正常,有共同爱好和社交圈,一起吃饭睡觉,弗洛伦斯那根本是工作关系。
2. 实际生活中,在弗洛伦斯死后,St.Clair 和一个叫 Kathleen的人结婚了。
虽然没有证据说K某在实际生活中一直是St.Clair的地下情人,但电影选择把他的情人叫做“Kathleen”,意味着电影故事结束后,St.Clair和他的情人破镜重圆。
或者说是修成正果。
这怎么看都是真爱啊。
3. 电影用种种细节给我们展示St.Clair在弗洛伦斯面前装成另一个人。
他的本质是热爱爵士舞的大俗人,但在弗洛伦斯面前是个禁欲、高雅、动不动满嘴跑莎士比亚的英国贵族。
假得让人全身发麻。
戏精成这样,连5%的真我都没有,还谈什么真爱?
4. 弗洛伦斯看到的St.Clair根本不是他的真实人格,所以几乎完美无缺,事事尽心,百依百顺。
两个人从来不发生矛盾,从来不吵架,出了事都是St.Clair带着周围的人哄骗应付她。
这叫谈恋爱吗?
这叫哄富婆。
5. 弗洛伦斯要求St.Clair晚上留下来,St.Clair 在她身边和衣而睡。
-以下有剧透。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改编。
上世纪40年代,纽约有个富有的老太太叫弗洛伦斯。
她继承了大笔遗产,没有家人和子女,生活中只有一个“丈夫”——比她小N岁的St.Clair。
弗洛伦斯热爱古典音乐,经常赞助不赚钱的音乐会,在这个圈子里声望很高。
她自己也喜欢唱歌剧,自己开了个社交俱乐部,在里面登台演出。
这里面只有一个问题:这个弗洛伦斯啊,她唱歌实在不怎么好听。
因为她是个大好人,也挺有鉴赏力,这个俱乐部也捧出不少有才华的人。
所以她有很多朋友、著名音乐家、附庸风雅的有钱人来捧场。
大家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弗洛伦斯其实是懂音乐的,只是她有点汞中毒,加上年纪大了,加上大家都哄着她,以至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唱歌跑调。
特别是St.Clair,把整件事情包装地像模像样。
尽管他从来不住在弗洛伦斯家,而和一个“情人”住在一起。
周围的人都知道St.Clair另外有家,但是大家都不告诉弗洛伦斯。
大家都觉得弗洛伦斯这么老,大概快死了,让她生活在童话里到死吧。
但是阴差阳错,弗洛伦斯灌了一张唱片,仅仅只用来送朋友,也给她打开了知名度。
她又觉得二战中的士兵太辛苦了,为了慰劳他们,决定在肯尼迪大厅开一场独唱会,请士兵们来听。
这次演出中,泡泡戳破了,观众哗然。
负面评论登上报纸,弗洛伦斯看到以后病逝。
但是她觉得毫无遗憾。
-看到一半,我都没弄明白为什么这被分类为“喜剧”。
明显的笑点只有梅姨唱歌跑调。
第一次还挺搞笑的,场景设计也刻意搞笑,可再往后就不好笑了,我见过唱歌难听的人多了,从来没觉得很好笑。
只能把本剧理解为“黑色喜剧”。
前半部分是挺黑色,虽然画面温暖喜庆,人物可爱,然而难以掩盖整个故事讽刺的基调。
钱无所不能,有钱就能实现梦想,古典音乐家为了钱陪一个唱歌跑调的老太太玩,英国贵族后裔整天说着恶心兮兮的情话傍大款,暴发户参加滑稽可笑的音乐会附庸风雅,前线打着二战呢一群纽约富人搞这些乱七八糟。
这是个“皇帝的新衣”式笑话吧……然而后半部峰回路转,表面上要谋财害命的St.Clair突然真心维护起弗洛伦斯的声誉,以前也笑过弗洛伦斯的人突然大声指责现在嘲笑弗洛伦斯的新观众。
神秘的手提箱里不是什么感动人的秘密,而是一份长长的遗嘱名单。
新加入的钢琴师本来是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现在被加入遗嘱名单,成为皇帝的共犯。
这是什么发展啊?
这是什么强行HE啊?
更大的可能是,创作方受到某些压力,最后时刻修改了结尾。
这样硬扭的结果是,观众最后十分困惑,把一部本来至少7.5分的电影拉到7分以下。
不过我还是想给它找补一下。
这样强行温暖的结局,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电影中的)St.Clair固然是谋求遗产而来,但不妨碍他入戏太深,代入角色。
就算人生如戏,演员也可以在自己的角色中给其他角色真情实感。
就像《甜蜜蜜》中的张曼玉,傍上黑道大哥曾志伟完全是为了荣华富贵,并且心里一直想着以前的“好朋友”黎明。
但曾志伟死的时候,终于成了人人羡慕的“有钱寡妇”,却由笑转哭。
他们聚集在弗洛伦斯周围,都是为了钱。
弗洛伦斯又何尝不知道。
只不过她实在太爱唱歌了,她在梦中不可自拔,最后带着众人在这场戏中沉浸式演出。
他们真把自己当成弗洛伦斯的爱人、专业歌手的伴奏、歌剧名角的追随者……所幸这场梦随着弗洛伦斯去世,很快结束了,每个人都完满完成了自己的演出任务。
最触动我的,竟然是 Florence 的恋人 Mr. Bayfield。
Florence 的乐观、善良和坚持自我,在梅姨出神入化的演绎之下虽然成为了整个电影起承转合的关键,让人在这 110 分钟的电影里笑泪相替,但仍然无法掩盖主核心的略显“老套”。
唯独一点,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由 Hugh Grant扮演)之间对爱情的理解和维系,独特的相处模式,给了我 2016 年最后的一点感动。
继承了父亲遗产的 Florence 富得流油,但这是有代价的。
Florence 必须要按父亲的意愿来行事,这包括了她的第一次婚姻,然而丈夫却在新婚当晚将梅毒传染给她。
#当时梅毒仍然未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在 Florence 与 Mr. Bayfield 相遇的第一天起,寻常情侣之间的性成为了他们不可跨越的一道槛。
但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平衡,Florence 默许了 Mr. Bayfield 在外面拥有自己的情妇,Mr. Bayfield 将除了性爱之外的其他给予了 Florence,包括自己的演艺事业。
“三观正”的人或许会质疑 Florence 的软弱、Mr. Bayfield 的自私,认为“真爱”可以战胜一切,包括对性欲的追求。
我呸说这话的人,若能脸不红心不跳的,也不失为一条好(女)汉,我敬佩你的大义凛然和完美人生,希望你真的拥有自己所宣称的如此纯洁的爱情和人生。
大部分的时候人生并不能尽如人意,能把爱情经营得长久,靠的是两人的善良和对对方的信任。
是的,是善良和信任。
善良到可以体贴对方的实际需要,信任到可以坚信这不是对方伤害自己的借口。
#渣男/女请不要用这个贴来做出轨的正名#两个人相遇相知,总未能 100% 地相配,挡在 Florence 和 Mr. Bayfield 之间的是梅毒,有些人遇到的则是年龄相差太大、有些则是“性别相同,怎么谈恋爱”、又或者是长距离恋爱、父母不同意等等。
在遇到这样的困境时,我希望你们都可以仔细想想,怎么样的决定才是自己想要的。
想一下影响自己做这样或那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再想一下现在正在考虑的因素是为别人而考虑的,还是为自己所考虑的。
人生在世,能开心的时刻不多,遇到可以让自己开心的人也不多,而遇到一个让自己开心,而自己又能够让对方开心的机率就更少,实在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不去继续这样的一段感情。
所以即使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也请尽力用着善意和信任去解决,迎难而上。
也有人反驳说,这样的恋情能有结果吗?
定义一下什么是结果?
领证结婚?
生子?
如果是一心奔着结婚去的,不如直接相亲来得简单省事?
结婚不是我们的必然命运,只是人生的一个选择,合适的时间出现合适的人罢了。
恋爱(我更倾向于用 Fall in Love 来表达)不能以长期(所谓的“开花结果”)为目标,见步行步才是正确的恋爱观,不然就失去了恋爱的意义。
今天刚好有个大龄女青年跑来问我说,要不要和年龄相差将近 10 年的小朋友在一起,怕人言可畏。
我只回了一句:鲜肉都让你吃了,人言可畏算个毛。
自然是半开玩笑地回答,但我真心希望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少一些对外在因素的忌惮,多一些对自己幸福的大胆追求。
幸福有千万种,属于自己的那一种才是最真实的,切勿让世俗眼光局限了爱的形式。
这部电影,分类为喜剧,但因为提前看过一点剧情介绍,我的观影过程,其实是在担心的状态中度过的。
不过电影自带一种哀而不伤的气场,每每当你觉得编剧要煽情了,编剧总会适时安排一点小笑点,小吐槽,或者干脆来段Florence女士的歌声,瞬间你就笑崩了。
朋友看完问我:你觉得她自己知道自己唱得不好吗?
这也是我想问的问题。
但这位天后的想法好像生来就不是我等凡人可以妄加揣测的,她的身体不好可她依旧过着随心所欲的日子,在能不能唱歌这件事情上,就如同她弥留之际说的:“They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they can't say I didn't sing." 他的丈夫对她,到底是爱还是金钱的依赖?
看了前半部分,我会说,绝对是依赖,就算是爱,也是对金钱的爱。
但看到后半段,反而没那么肯定了。
Florence自己知道丈夫出轨吗?
她说自己在丈夫去打高尔夫的那一天总是特别的想念他,也许潜意识里她已经有所察觉了。
可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部电影好看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对人性中这些灰色地带的一种宽厚,它不急着告诉你这位传奇的女士的人生中发生过了什么,也不去判断这些事情是不是对她产生了什么负面的影响,电影讲述的是她此刻正经历着什么,她还想做什么,她是活在当下的人,努力的从每一天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希望,于是她的生活充满激情,也因此感染了其他的人。
再说回故事本身。
就是一群人给一个人编织了一张巨大的,关于梦想的假象。
这种故事如果现实批判性多一些,就是又一部《楚门的世界》;如果把这位天后定位为一个乐痴,那倒是可以拍成《霸王别姬》或者至少《莫扎特》那一类,但故事终于不是那样的走向。
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两段式的小品,前半段是《国王的新衣》,而女主角只是一个被蒙在鼓里的可怜人,但进入后半段,我们看到的是她用她的简单和对音乐的热情征服了更多的人,报纸杂志的赞美之言也说出了部分实话,她的音乐确实是另类的,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当一群人告诉国王他穿的衣服最好看,而只有那个孩子脱口而出国王他什么都没有穿的时候,也许那个孩子没有了解,人们只是想安慰那个国王,或者国王也喜欢那个没穿衣服的自己。
诚实,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最大的善意,我们的生命那么短,有时候适当的谎言,反而能让我们活的更接近真实的自己,是好事也说不定。
许久没有看过落泪的片子了。
众人笑我痴,我只独醉而不醒。
剧情很俗套,富家女为圆梦,挥金如土。
失意老公,为爱为钱两面生活。
周围龙套友谊出演。
为了爱,为了梦,又有何不可?
一开始都是光鲜的绸缎,慢慢展开出背后的疤。
年少轻狂的错,要用一生来弥补。
即便后面遇到了贴心爱人,也难掩悲伤。
梅姨的演技还是一如即往的精湛,休格兰特的演绎是自洛丁山后最棒的一次。
钢琴师在初听梅姨歌声时的表情,颇为华彩。
全篇透着旧日纽约的浓浓风情。
即使是要钱,即使是要欲,但是还是有爱,责任和坚持。
这种老派作风着实让我感动。
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梅姨饰演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是20世纪美国上流社会的女高音歌唱家,然而她却五音不全,中气不足。
已经70多岁高龄的她对于自己的缺陷毫无察觉,狂热地追求音乐。
休叔饰演的丈夫Clair Bayfield, 20多年来一直支持着Jenkins的音乐梦想,他屏蔽了外界对于妻子的嘲笑声和恶意评论,帮她创造出了“皇帝的新装” 般的梦幻童话。
76岁时,Jenkins决定在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开一场有3千观众参加的个人音乐会。
并且别出心裁地邀请了3千名二战士兵。
音乐会第一支曲子没唱几句,就有士兵在观众席上大声地嘲笑,让五音不全的Jenkins下台。
这时,一位年轻的伯爵夫人站出来,她曾经在Jenkins的演唱会上笑得连滚带爬,然而此时,她却带头鼓励所有人都起立,为Jenkins的勇气和执着鼓掌。
演出第二天,报纸媒体纷纷发表评论,Clair买走了公寓附近的报摊上,所有带有负面评价的报纸。
机缘巧合,Jenkins还是看到了那些报纸上的抨击,梦幻的泡泡被戳灭的一瞬间,她病发倒地。
躺在病床上的Jenkins含泪对Clair说了最后一句话,“People may say I couldn't sing,but no one can say I didn't sing”。
影片的前半部分,每每听到Jenkins动情地歌唱,发出像是在地铁上被高跟鞋踩到后的尖叫声,我都要笑得人仰马翻。
Jenkins的钢琴师也是笑点集中,他一副呆萌的样子,瘦瘦弱弱。
镜头多次给到钢琴师脸部特写,那副一脸无辜“我不知道发什么了什么的” 强忍着笑意的面部表情,无法扼制地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因为憋尿憋到脸部抽筋,表情不受控制。
当Jenkins在第一次演出结束后,体力不支请来医生,原来Jekins 18岁时嫁给了第一任丈夫,在新婚第一晚就染上了梅毒。
那个年代,梅毒还是不治之症,Jenkins活过了50岁,已经是个奇迹。
因为梅毒,Jenkins至今和Claire保持着无性婚姻。
Claire毫无保留支持着妻子,可是他每晚住在外面,自己的公寓里,年轻漂亮的女朋友和他保持着长期关系。
Claire爱Jenkins吗?
他对钢琴手说,“我和Jenkins是精神上的夫妻”,他为她竭尽所能,四处奔波,给她自信和支持。
Jenkins突然来访时,他本能地把刚刚睡醒的女朋友赤身裸体塞进衣柜;和女朋友约会时,听到公共场所有人播放着Jenkins的歌肆意嘲笑,便立即甩下女友和别人打架。
但是,他始终是有自己的需求。
Jenkins对钢琴师说,“每当Claire外出打高尔夫的那几天,时间就特别难熬。
”,“我太想念他了。
” 她还是个小女人,需要甜言蜜语,需要爱人时时刻刻在身边,她乐观强,执着,但是同时她也敏感脆弱。
她穿着睡衣,倚靠在房门边,对着要离去的Claire说,”今晚可以留下来陪我吗?
“她的内心底,或许是知道的,只是她可以包容Claire,如同Claire可以真的懂得她。
或许你无法理解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又或许是我们对爱的理解和定义太过狭隘呢?
爱从来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伴侣,而是你正好爱上了那个不完美的他,你恰恰选择包容,你恰恰那么懂她。
Jenkins临终前,看到自己穿着洁白华丽的礼服,天使般地站在舞台上歌唱,嗓音清澈美妙。
这就是她心目中的自己,她很幸福,一边笑一边流着眼泪,对Clair说,People may say I couldn't sing,but no one can say Ididn't sing.我的眼泪不停地留下来,即使是散场很久,一想起这句话,我也都会浑身颤抖。
我们的内心底总有一些想做,却没能立刻去做的事情。
这些梦想,不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反而像结疤的伤口,剥掉那个疤,过段时间又会长出来。
而我的遗憾是,我活着,每天看似忙忙碌碌,自己最在意的那些事情,却总在找借口,总是没有时间去做。
如果我们能面对自己的才华平庸,反而可以放下那些无谓的野心和抱负。
如果我们能把追求梦想的过程作为最重要的事情,那些所谓的成功,外界的评论,就显得微不足道。
那些东西,始终不能让我们通往内心真正的幸福,不是吗?
这部电影是回中国的路上看的。
此程看了三部电影,都非常touched!
一个女人,自年轻时患有梅毒、对音乐饱有无人比拟的热爱、却五音不全还要在舞台上展现自我,梦想自己能成为世人瞩目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她很有钱,大概这是世界上能圆自我梦想的前提,即使这个梦想这样超出人之常规。
有钱,让她成立私人俱乐部,请人来听她唱歌;有钱,可以让她成为音乐界知名人士,可以左右逢源,成为焦点;有钱,她可以包剧场,在卡耐基音乐厅开演唱会;有钱,她可以聘请最有才华的年轻钢琴家来为她伴奏,可以请最有名的音乐家来指导她唱歌……有钱,又有梦想,还有不畏世俗勇敢去实现梦想的勇气和热情,多么完美的童话世界!
但这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初。
故事能够打动人心的有两点,是她对音乐的“痴情”和她的丈夫对她的“爱与包容”。
这两点都基于了一个人的内在真实和爱的无伪。
她有钱,却一生为了音乐而挥金如土,最后为了生命最重要的一场演出,在事实的残酷下,梦想被戳穿后,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活的意义。
她是如此天真,到了七十几岁依然还有着童真的幻想,所以,她就显得如此可爱,让人在电影最后不得不潸然泪下。
梅姨的表演更是惟妙惟肖,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电影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她的丈夫。
这个男人,为了心爱的女人能始终生活在梦想里,不惜二十年如一日在现实生活里为她编织如花的现实而不遗余力。
他事无巨细,用一切可能手段堵截现实的残酷,来保护她的梦想不会被戳穿。
他们始终没有实际的性生活,却在夫妻名分和责任上无愧于心。
他生为男人,也有生理需求和情人,但为了她,他会抛弃自己的一切。
在她需要的时刻,他总会出现在她的身边。
一个似乎无所惊奇的故事,却回旋着人性的温暖。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和收获。
在这部故事里,似乎给人一个全新的认识:不管是艺术还是爱情,无所谓形式和人所固定的定义,只要诚实和心灵在,一切就是美丽的!
有钱真好。
你想唱歌,一排钢琴师随你挑,最顶尖严苛的声乐老师也要来奉承。
别人要奋斗一辈子未必有机会计入的演奏厅,你五音不全却不妨随意开个演唱会。
皇帝的新衣露馅了也没关系,仍然有人叫好,观众乖乖听到最后。
想出唱片就出唱片,录音师还得听你的。
想送电台就送电台,说播还真能播。
偶尔有人说出你也知道的大实话,却总是有人默默处理掉麻烦,为你留一片美好的世界。
到后世总该有个公认了吧,来,我们拍个电影,找一群大牌,变成搞笑励志故事。
有钱真好。
帮人洗两个碗的恩情胜过人家妈妈洗一辈子碗。
和几个朋友去喝茶还能穿得俏皮如少女。
有钱真好。
你到了80岁,头秃子,牙掉了,美人迟暮,却还有个王子模样的人,在你床边,轻抚你的头,给你念故事,吻你作晚安,然后叫你,我的小兔兔。
这真是一部神奇的片子。你以为女主周围充满了欺骗,结果发现人们是真的宠爱她。这个身家富有,可怜更可爱的老太太,就这样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本以为男一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结果到最后都是那个深爱她的人。出演生活大爆炸的犹太人分分钟让我出戏,但是喜剧效果表达得最好。老太太最后知道了真相,但她说,人们说我不会唱,但不能说我没唱过。
斯特里普的表演逆天,故事讲的也很讨喜,但归根结底还是小且平庸。丑角女性英雄作为主角,也许正是女性电影极度边缘化的真实写照。
还有什么角色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演不了的吗?!
这个和去年的“玛格丽特”应该是同一故事吧?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跑调跑得如此惊世骇俗的人物原型了。比较起来明显法国版更胜一筹,讽刺同时又不忘投注淡淡的怜悯,美国版完全走心灵鸡汤路线了。梅姑=奥斯卡真毒瘤...
大量使用动机后置的写法模糊了名利和爱意,用喜剧群像控制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和态度,是比《玛格丽特》更明智的改编思路。
每年看一眼梅姨就像小朋友每年收一回压岁钱,再多演几部吧!
英国腔调,时不常地就要来一下,不然总会觉得少点什么。
总体不错,叙事比较简单,人物设置上有些理想化,倒也无伤大雅,但是我感觉还是欠缺一些火候,整体不够精炼升华不足,开门见山的就展示了Florence的病情放在后段或许更好。梅姨的表演细腻柔缓,无懈可击,她能带动作为观众的情绪,就像最后一场戏那样令人动容,潸然泪下。
这不就是皇帝的新装,关键是女主自己也知道自己唱的难听,自己还沉浸其中了,选择始终活在谎言中,也就是他有钱,不然在现在早就被做成选秀基金供人娱乐了,另外越来越觉得斯特里普的表演痕迹严重了,演什么都像自己,休格兰特的声音真的好听
飞机上看的,一开始还行,但是看到后面简直是噪音,有可能因为梅姨是最不喜欢的女演员之一,演什么似乎都一样,相同题材《玫瑰人生》拍得多好
昨天去影院看了Florence Foster Jenkins。我和大家一样,基本从头至尾流泪,前面是笑的太厉害,后面是深为感动。这是真人真事,梅丽尔实在演的太好,尤其是跑调的唱功不容易。休格兰特终于演了一部令人起敬的电影。美工绝。詹金斯临终前说:也许有人认为我不会唱,但谁也不能说我没有唱。观众泪奔。
整体来说不知所云吧,故事情节对人物塑造毫无帮助,也没什么连续性,霍华德在大屏幕上的演技真是糟糕透顶,最出色的当属老绅士休格兰特!
只希望我人老珠黄的时候还有人叫我小兔几。
还是太轻佻-08/14/16 at AMC Loews 34th Street 14
真是机缘巧合,最近真是看到不少这类以老年生活为载体的电影。可能是因为研究让自己的视阈更宽阔了吧。
剧情实在有点苍白,人物也太单薄,很多感情都没有刻画清楚。
温馨。生活不易,我们要珍惜美好的。适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真幸福
拍的很好,但是原谅我真的get不到,真的。就不能该干嘛干嘛么?说句不好听的,每个行业都是要尊重的。为什么她因为热爱就可以为所欲为????这个世界上热爱的人还少么?就因为她有钱有title??
Florence is Trump. Her happiness is built on money, not ever o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