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座》里的Clara,30年前得了乳腺癌,切除了一边的乳房,幸存下来。
故事从30年前海滩上的一首queen开始,再进入姑母的生日派对。
那真是位优雅的女士,70岁了还让人觉得性感。
亲朋致辞的时候,姑母望着屋子里的古董柜子,想起一些性爱瞬间,露出神秘笑容。
直到电影看完,我也没明白那几个片段是什么用意。
能把谜团留给观众自己,也算是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
时间滑到现在,丈夫早已去世,孩子们也都长大,Clara独自一人居住在姑母的旧房子里。
对面是一片海滩,她有时下海,感受一下汹涌的海浪,那身黑色游泳衣很漂亮。
留长发,保持体形,听好听的黑胶唱片。
让人想起《将来的事》里的于佩尔,同样令人敬佩的独立女性。
直到有一天,地产商找上门,希望她可以同意卖掉房子,她是这栋大楼里最后的钉子户。
我对地产商的孙子还挺有好感的,长得挺帅,还总是谜之微笑。
我还少女心的以为他跟Clara之间能发生点什么。
可这不是《五十度灰》啊,哪来那么多中年妇女长了毛的大春梦。。
Clara不吃这套,任凭地产商使出各种招数,她自岿然不动。
其实这么看,巴西社会还挺和谐的,起码对待钉子户,蛮温和。
有时候也觉得Clara有点不通人情,无视邻居的告诫,儿女的规劝,爱谁谁!
也是,大姐就像《她》里的女主角,10几岁时遭受血腥屠杀的洗礼;而她,也曾从死神手里逃脱。
所以,舞会上遇到的称心男人,摸到她少了一边的乳房退却,她也遗憾。
回到房间,放一张自己喜欢的老唱片,回复强大。
你们丫在楼上开性爱派对也难不倒她,大不了找个牛郎也来狂欢一场(插一句,牛郎还挺帅的。。。
)其实整件事是说,一个人生来的自由和尊严,凭什么理由可以践踏。
Clara认识的一个海岸救生员有一次问她,是不是在和自己调情?
她回答说,真没那意思,敞亮,自信从容。
这比多少女性自由洒脱,也包括好多男性。
活明白了,就再没什么恐惧。
地产商放了好多白蚁到楼里,妄图蛀空这座建筑,逼她妥协。
大姐提着一箱子白蚁,倒在地产商的办公室里。
那个英俊的地产商孙子,确实是个孙子,著名的谜之微笑,终于僵在了那里。
写到这儿,我好像明白了30年前的派对上,姑母的那些回忆片段。
(本文原在于作者微信订阅号 叨叨小宇宙 欢迎订阅)
个人碎碎念有些地方,可以是一个凝固的场景,保存了一些遥远记忆;可以是个夜晚永远亮着灯的书房,还有灯下痛苦写作交稿的人;可以是满室阳光绿植的光影,还可以是清晨六点被砸门叫醒送早餐的恼怒回忆,离开这间居所,到哪里心里都是空空的。
是的啊,我此刻想起的就是西一巷。
电影看完就想哭泣。
我已经在这个世界步履不停地走了很久,我也知道未来还要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去做更好的人。
可是啊,西一巷的那些时光始终在我心底。
如果我也写一本《最美好的回忆》,萨冈赌赢了钱去买了房子,我是在那里度过了纯粹的时光。
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看到评论里满是钉子户的定义,也知道了所谓的强拆,远不及在我天朝发生的那么狠厉。
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深入,观影体验遭到了颠覆。
与其说重点在钉子户,倒不如说这就是一个老去的中产阶级女人如何检视自己的存在与生活的故事,拆迁只是一团不大不小的漩涡,盘踞在那段生活的中央,搅弄是非。
制造噪声、火烧床垫、甚至于投放蚁窝,僭越侵权,很过分是么?
确实,但这是相对的,我们本就见识过比这来得更惨烈更过分的事件,矛盾诚然相同,但外在表现却相差殊甚。
到最后,主人公还是请了律师,揣上烂木头,去手撕建筑商去了。
她没有输。
巴西的社会裂层很大,电影里也说了,排水沟的那边就是贫民区,这边就是富人区。
克拉拉是生活在这边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她与建筑商的碰撞,不同于贫民与建筑商的碰撞,她有一定的武器能保护自己,粉身碎骨的也未必是她。
所以你会发现,她确实被这团漩涡带着跑,但漩涡本身并没有对她造成摧毁性的打击。
于是,故事重心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的审慎与思索中去了。
就像很多人提到的那样,我也认为克拉拉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
早年罹患癌症,丧夫多年,是一名女性乐评家的标签并不成问题,反而容易让人对之有一分钦佩。
但执顽倔强渗透了进来,克拉拉在生活和情感的方方面面无不犟得很,搭配起影片的冗长,凸显出一种打散了的游离感,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得自我束缚。
克拉拉反对拆迁的理由是,公寓承载了过往的记忆,一如她同子女所说的,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她的确很执着于此,故事也始终在她对过往的追忆中推进,每一次闪回都似乎同她现在的生活密不可分。
外化之后,这就是她所生存的空间,既是这栋公寓,也是过往,两者是不分的。
导演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采用的手法很有趣。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闪回,出人意料的闪回。
这确实能制造叙事张力,就像那个八斗柜一样,普普通通,但是看过电影之后,就由不得你不记着它。
这样的手法打通了影片同观者之间的一条小道,突出表达的东西就能通过,也能被观者所记住。
这很棒,我很喜欢。
然而恰是这样初衷,恰也成了影片很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就是过分冗长。
导演将故事重心悉数着落到克拉拉的身上不算,还把旁左的一切都当成了为塑造角色服务的道具,这就使得针对黑心建筑商的批判力度下落,角色身上也出现了过度塑造的痕迹。
着力太深,既分散了主题,也险些刺穿角色。
这一问题,一直到片子的最后,才因为一场高潮而得到回补。
在此之前,故事多数时候都是处在平淡散漫的状态下,你可能会看得津津有味,你也可能会看得昏昏欲睡。
倘若就这么下去,持续到收尾,至少对我而言,整个故事就会出现濒临破碎的感觉。
当然,好在没有。
一场手撕建筑商的高潮,将前头所费心营造的所有丝丝缕缕的力量聚集起来,做了一次彻底的爆发。
故事就此戛然而止,情节线索却似乎还在黑屏之后蔓延。
撇去这些,巴西社会的问题那么多,远不是这么一部电影能够装载得下的,因此,能够容纳一个剖面、甚至只是一类群体的状态,那其实都算是成功的吧。
害怕面对衰老、面对性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很多问题,很多人顺其自然的事情或许都不是这样的 电影之于我到底是生命的全部和消遣的娱乐?
白蚁的侵蚀只是一个片段,一个部分,可是腐坏的东西远不止这栋楼。
这就是生活啊,我们不得不适应,学着妥协、学着解决问题,一路修行。
这部电影看了3天,犯困很多次,流泪很多次。
还好 我还有爱的能力。
来自巴西的这部电影很好看,先锋,透彻,剪辑、叙事、都好看。
注定孤独地走过这一生,审视、纠结。
有时候妄想着一下子到老年 有时候真的艰难到活不下去
作为资深影评人出身小克莱伯·门多萨 Kleber Mendonça Filho,显然很清楚电影视听性的重要性,本片也延续了《舍间声响》的美学,如果前作多线性的剧本为创作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尝试可能,这次围绕女主人公克拉拉的经历则做出了更符合叙事的取舍。
之前对居住空间构图的巧思这次则更多的运用了镜头的移动,之前对周围声响的收取这次则更多运用了歌曲音乐,都恰当的辅助了人物的处境以及心境的变化,效果俱佳。
当然影片真正令人欣赏的还是希冀传达出对于生活中每一个小细节的心怀感恩,这体现在克拉拉的坚守也表现在她的为人处世。
巴西国际级女演员索妮亚·布拉加 Sonia Braga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她自身略带骄傲又不失优雅的气质很好的作用到这个有点“作”的人物,如果是一位世俗感更强的演员,影片则会呈现另一番声讨社会的景象,只是对于作者可能将会丧失自己视听追求的同步性。
片名为《水瓶座》,女主人公生活的大楼也命名为《水瓶座》。
很多人不解其意,弹幕中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部与星座有关的电影。
其实只要不嫌影片节奏缓慢,耐心观看影片的人就会了解“水瓶座”的真实意含。
因为女主人公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有一次媒体在她家里安排一次采访。
激进的女记者登堂入室,看到她家里一排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满了黑胶唱片,采访时就借此开门见山暗讽她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是女主人公从容起身从架子上抽出一张约翰.列侬被谋杀前录制,于1980年12月发行的最后一张唱片《双重幻想》,但是唱片内层夹着一张洛杉矶时报1980年12月8日发表的一篇列侬遇害前的报道《约翰.列侬的未来计划》。
她说:“这张报纸,就像瓶子里的纸条,它成为了特殊的象征。
”包括后来女儿不理解既然在她留下来的生活质量就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她为什么还执意选择不搬走。
她甚至因此遭受之前邻居们的指责和埋怨,冒着生命危险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以及她对女儿说:“这栋房子,就是我。
”以及她的女儿说她是,“看着是一个老太婆的小女孩”,其实都是指向一个漂流瓶的隐喻——现在的瓶子,里面装有的是过去的时间。
影片采用三段式奏鸣曲结构。
第一章《克拉拉的头发》回顾30年前,女主角战胜癌症后为一位挚爱至深却终身未嫁的姨婆庆生的一场家宴;第二章《克拉拉的爱情》时空线带我们来到了丧夫17年后的克拉拉的独居生活:写作、集黑胶、去与贫民窟一线之隔的海边,很爱她的一个侄子,与女儿现实的观念有矛盾。
在一场舞会上似乎邂逅mr.right但在车里,他问,“我越界了吗?
”她道,“是我做过手术。
”他问,“乳房?
”他随即离开她的身体,她回到家,放唱片独舞那一幕很动人;第三章《克拉拉的癌症》她梦到乳房的血迹晕透了白色衬衫。
地产财阀为了将她驱逐,动用很多见不得光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在她住宿建筑的其他房间都布满白蚁,至她的生命于危楼之中。
“除非我死,否则是不会离开这里的。
”她来到地产大楼,为那些不择手段的商人带来一手提箱的白蚁。
至少,我很喜欢这部影片在此落幕。
它没有过多的渲染和阐释。
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甚至连开发商的奸诈险恶都包装在礼数周全的外表之下。
以及电影镜头对开发商那些迷你楼盘模型的透明外罩的特写,就仿佛意味着,在一个真空的瓶子里,酝酿出了人生和世界对垒关系的朴实写照。
《水瓶座》,一部气质独特又神秘莫测的散文式大片。
同是“钉子户”,导演却有着独特和出乎意料的电影深浅。
一边深情的,多变的描摹着一位年老的女性肖像,一边不露声色又不断加力的进行着社会批判。
女主克拉拉不仅是描绘下的一位性感、知性,生动,孤独,同时又强硬的女性,而且被设定为一个乐评人,这使得影片中的音乐充分而和谐地参与到叙事中,电影语言也因之丰富而充满活力,与“物件主义”共同的有机地编织着克拉拉的个人历史。
影片的前两章就是在松散的不疾不徐的描述着克拉拉的日常和过往的回忆。
那些“物件主义”的房屋、家具、照片、碟片,尤其是那个代表着传承反复出现的衣柜,像是围绕着克拉拉的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符号丛林,她优雅的行进在其中。
同时在日渐老去的现在与青春活力的回忆穿插中形成一种叙事的张力。
而另一面,她作为一个“钉子户”也在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不断与房地产商做着抗争。
这是巴西导演门多萨的第二部作品。
他似乎喜爱把城市和建筑作为电影的角色和力量使用。
他在上部作品《舍间声响》中,横向的描述了一个城市居区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群像。
这一次则通过克拉拉的个人生活变迁展现一座城市在个体纵向的生命记忆里所延展出的历史厚度。
克拉拉和她的“水瓶座”就像不装断变幻的时空中的一个定点,或是轴心,通过抓住这一个体历史,将来自开发商和社会变革的外部攻击的不安与动摇感传递出来,以此达到导演所要传达的批判之意,诸如在时间,政治,市场,记忆的力量和文化身份中遗失的价值观。
电影的最后在克拉拉与开发商的对抗拉到一个高点,以克拉拉把生满白蚁的腐木摔在房地产商的办公桌上铿锵有力的结束。
从叙述逻辑上看似稍有突兀,而从背后的主题逻辑上看却似恰到好处。
无论是“水瓶座”,还是其它建筑,似乎只是导演的一种框架装置,里面装满了他想要装进的东西。
又是戛纳片。
且142分的超长长度。
看风格极强的戛纳片,总有种消化不良之感。
那种带有地域性或个人主义的表达,总让人在主题性和审美上鲜有亲切感。
不若奥斯卡片有着全球性的“政治正确”和审美层次令人观之舒服愉悦。
但戛纳片的艺术性和突破性又让人充满好奇,于是,说不上喜欢,只是欣赏,或者学习。
说到喜欢,2016年的电影在喜欢一词上是轻描淡写的。
至今没有烟花盛开的降落。
看这部电影时,还想到两个关联。
一是联想到是枝裕和,他的电影是用庭院,公寓这种空间来装载人的情感和生命状态。
是空间为我所用。
水瓶座是用人的形态来应映照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以此来溶解出物理变换中的价值观及文化的变化。
二是,女主是有着巴西玛丽莲梦露之称的索尼娅•布拉加演绎的,让人想到两位老一辈的华人优秀女演员陈冲和潘红。
女主克拉拉像是两位的合体,集性感,知性,生动,轫性于一体。
当初在电影网站下载这部电影,纯粹是为了片名,《水瓶座》,因着我也是水瓶座的关系,先入为主,不得不看才下载了下来。
在PAD上存了很久,今天闲暇,翻出来细看,才发现原来是建筑物的名字叫水瓶座。
影片冗长而缓慢的节奏,导致我看得并不是很认真,中途不时去洗个水果拆个酸奶的,慢慢慢慢的讲述,夹杂着好听的西班牙音乐,像极了朋友聚餐时放松而随意的一场无内容聚会。
故事大概进到一半时我才看明白了剧情,而片尾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结局,激情成了导演要表达的一种依附,重点是老年女性面对强大阻力的坚持,是啊,活到这个年龄,有过放荡肆意的青春,有过家庭的社会补给,有过很多很多人生的经历,到头来,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
女主无论从长相还是着装,都是人群里及抓眼球的,这样的美,却仍然抵不过内心的强大带来的魅力。
我喜欢看到年老的女性直面自己的身体,直面自己的需求,我想要的,不因为许多的否决而放弃掉。
坚持要住的公寓里满是人生的印记,一个舒适而自我的空间需求,打败了所有。
无论我年龄几何,子女几多,容貌衰老,仍然无法阻止我要做的自己。
在所有所有的先决条件之前,我才是最最重要的。
所以,愿我年老时也是这样。
年轻时,更要放浪形骸白眼翻给所有的应该,哈哈。
爱想爱的人,做想做的事,放飞长发,涂着红唇,内心里住个君王,倔强得 像个小朋友,又像个老太太。
这是一场漫长与挣扎而被持续回忆出新意的个人旅程,年华渐逝的女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不断制造出惊艳而旖旎的盛宴涟漪,并投射出了这个看似新兴的年轻城市无数的光影碎片。
看似表面冷酷实则内心炙热的克拉拉,用泛黄而陈旧的回忆点缀出她对家园的依恋与不舍。
优雅而温柔的弦乐时常会在夜间缭绕,当她望向阳台前的大海,温柔的晚风依旧荡漾如初。
就如同晚年的她,即使容颜会衰老、美丽会消褪,但权利的博弈永远会在不断的自我认知中青春动人且昂扬向上。
在“水瓶座”这座无辜而和谐的城池中,我们看到了丰富激情而生气盎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由内而外激荡着的丰沛的感情和旺盛的欲望,传递出了那种无可争议的内心不安与无法改变的立场动摇。
通过多彩的音乐语言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门多萨古典而悠扬却又现代且激情的独特口味,这种不用风格间的激情碰撞,在克拉拉的心灵世界构建了一个摩登无畏而潺潺不绝的音乐王国。
我们的生命随年月流去,随白发老去,随故人离去,随往事淡去,随梦境睡去,随初心远去。
若生命中的悲伤不再流露痕迹,那就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快乐。
当回忆和信仰不断交织,面对陌生的入侵,她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战士,用自己的方式向外部灌注了一个女人的坚韧而性感的永恒斗争。
在真相的不明所以之前,我们所有人都是暴风雨里的孤舟,络绎不绝的寻找却遗失,丢弃却徘徊。
这间公寓别的单间的人都走了,反过来骂那个钉子户,就是因为女主,导致他们这些离开的人一直拿不到合同上的全部赔款。
子女对于母亲坚持的不解(母亲在这里见证一大家子的成长,不仅是孩子,还有上一辈人的回忆,除了这些,还有母亲日常的生活都在这里,朋友也在这里,消遣也在这里,这是一个熟悉的圈子,邻里邻外都是熟人,可以去做笑哈哈的运动,也可以去海滩上游个泳),认为这间公寓已经是很高的出价了。
母亲说,就是这么间公寓,见证了你们的成长,紧靠美丽的海滩。
你为什么要去主动跟房产商聊,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没有你说的安不安全,而且我也有退休金,除了这套公寓我还有别的房产,我任何时候都可以帮你们任何一个人一把,这没什么,而这间公寓,是我跟你们爸爸一同留下的遗产,而这,都是你们的。
在巴西,也有这种随着城市化拆迁的地区,那些过去的回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标准的小区公寓。
或许是想展示不同阶级的对抗与联系,但讲的实在是太冗长,而且三段式的联系也不足。
一个拆迁户的心路历程。。。
独乳老妇是隐喻巴西残缺的社会制度?
影片四星,女主墙上的巴里林登海报再加一星。
乱七八糟
剧情太冗长了,核心理念平淡如水,而且穿插了很多无法形成共鸣的巴西音乐,纯粹是文艺片。
看电影去晚了却在门口看见了女主Sônia Braga,没忍住夸了一句你真美,结果大妈过来给了一个大熊抱。这个电影就是这样一个感觉,所有的镜头都在围着女主转,特写中景远景应有尽有,就是这样一个味道淡淡的生活切片,当下与回忆交杂,疾病、人情疏离、房产之争,人物挖得很透,但是主题实在是散
钉子户与开发商的鏖战更像是旧日美好对现实困局的排斥,不仅关乎个体,也关乎社会时局。
剪辑还可以。当代审美的可悲之处在于,“成熟的”、“中产阶级的”往往等同于“西方的”、“欧洲中心的”,本片就是其典型代表。故也不难理解第三世界导演在电影节的异军突起:他们提供了一种可以用理论所诠释的美学,同时也因为独特的地域性而别具一格。
全是因为短短的大尺度床戏才下的这部电影。怎么说呢,这种写实性描绘确实够细腻,但是也够冗长。看克拉拉最后手撕房地产商确实有一点爽,但是也只是爽那么一下。就像饥渴时叫的那个牛郎,爽一晚就过了。克拉拉钉子户的立场算不上站在完全正义的角度。由此带来的拉锯战只觉得头疼。
片中铺陈散发出浓浓的不熟悉的味道,很多地方我只看却不见,但老太绝不会认同服装师Bvien对拆哪是福的设计灵感,她是一位头发甩甩何不潇洒走一回的抗癌斗士,在音乐中律动。希望城建“白蚁”与她的斗争能在下一集得到充分展开。
如果开发商的角色是政府,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的吧。
好沉闷,太平稳,故事推进又慢又散。风格介于小津和伯格曼之间,但又缺乏他们的精髓。是一部看得打瞌睡的电影。
女主演技好好(女主看得我好上头),剧本很好,还没搞懂剧本路数,明明很散,但又极引人入胜,elite们被撕破虚伪面具,马上带上暴躁痛苦面具。这栋公寓有两个进家的门,一个在客厅,一个在厨房。导演可以把一个橱子拍的色情、搞笑、梦幻、悲凉
果然,门多萨是喜欢成人电影的..
并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啊
道行还太浅,除了前面的两个转场,其它整不明白。
是住所也是家,那里承载了记忆和情感,她有权选择住在哪里。但又不仅仅是地产霸权,独立女性的退休生活折射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导演的美学、对室内空间的辗转和音乐的运用都很棒,个人来说我特别能和女主共情。
节奏非常慢,配乐非常惊艳,色调也很好,很有生活感,情感比较内敛,很日常。但是有几个迅速的远景到近景或者反切的镜头我非常不喜欢,剧情线不是特别明显,电影的焦点和立意也不是很突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
死活看不下去
全片的节奏都很慵懒 苍白没营养 至少可以减掉一个小时 只有最后一场办公室对抗戏才突然显露出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