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东京一处不随时间变化的小街,有美丽蜿蜒的河流,古老的店铺,温馨的教堂,一位牧师爷爷,和一位袜子店老板娘。
影片一如既往的温情,闲适,充满人情味。
儿子本想看望老妈,谁知老妈很忙。
家里很热闹,仿佛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不久儿子发现,老妈恋爱了。
儿子在公司里将好友裁员,孙女对上大学感到迷茫,儿子工作不顺心,婚姻不如意,孙女离家出走,带着一堆烦心事的儿子,儿媳,孙女都到了母亲家里寻求慰藉,母亲的家这成了情感的避风港。
在日常的叙事中,有一种温情逐渐弥漫出来。
温情的来源就是母亲和牧师的夕阳恋。
和这个温馨融洽的恋爱故事相对比的是儿子和儿媳的分居,儿子公司不断裁员的冰冷现实。
影片中讲述了三代人的各自人生:母亲渴望爱情,儿子陷入困境,孙女感到迷茫。
影片延续了《东京家族》,《家族之苦》的叙事结构,通过3代人之间的互动,表现了美好情感和珍贵人性。
轻喜剧的风格,令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逐渐变成云淡风轻的往事。
山田洋次,被称为“国民的山田”,电影中反映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和社会风貌。
最终儿子做出了符合道义的决定,帮助被裁员的朋友留在了公司,但他的工作也干到头了。
他回到了母亲家里,和孙女,母亲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日当天的绚烂烟花暗喻着他人生的新的开始。
3代人从此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虽然各有各的苦衷,但却充满希望和幸福,因为亲情的纽带将他们牢牢的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一家人。
影片以母亲的夕阳恋为主线,儿子的工作和婚姻为副线,讲述了3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
虽然结局并非尽如人意,但一家人终于开心温暖的生活在一起,本身就是对当今冰冷残酷的社会现状的一种疗愈和弥合。
山田洋次善于挖掘人心中那点滴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隐形的纽带,将善良美好的人性基因注入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故事中,引起观众的由衷的共鸣。
从《寅次郎的故事》,《黄昏清兵卫》,到《东京家族》,《母亲》,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充满温情,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于细微之处见大义。
从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总能看见变迁的时代和不变的人性。
他的目光细腻,温和,总是平视着世界,将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生,变成真善美的化身。
赶上了全球首映,本来是冲着永野去看的这部电影结果戏份好少,但第一场的哭戏已经足够表现出能力了。
不过虽然是家庭片却还是好多细节令人震撼,我看过的山田洋次导演的电影不多,大概三、四部,所以印象里山田的电影都是十分规整,有点老派,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做模板教学的作品,但是当拾荒的老头在天桥上发狂描述大轰炸的时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气质,没有一点战争的镜头,只靠现场的车滴船鸣等等就能表现出惨烈感,神经质般的情感抒发不仅激起角色的释放,对观众也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像给空荡荡的心脏打上兴奋剂一般。
最后是烟花,剧里出现了无数次7.29的烟花大会海报,还以为会是一家人重归于好,穿好浴衣参加大会的俗套剧情,结果是妈妈在自家的二楼、在故事的发生地,而且是烟花已经绽放后才看到了烟花,就像那句名台词“我们所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所以最后在都市楼房中绽放的烟花是份礼物 是山田洋次导演给每个观众的礼物。
4星半。
比起家族系列,山田洋之的母亲系列我倒是都没看过。
吉永小百合确实是能让儿子同学连生气都一直念念不忘的“漂亮妈妈”呀。
剧本太细啦,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去建立人物。
大泉洋出场时只是西装革履谨慎行事的人事部长,手下小姑娘稚嫩得都不会帮忙打马虎眼;然后又成了邻居眼中久未回家,是因为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但是镜头一转,你才知道这卸下面具的大人物私生活有多不如意,老婆女儿跑了,家里能说话的只有一台脑子不太好的扫地机器人,日常只能叫酸辣拉面外卖充饥。
在久违的“回家找妈”过程中,大泉洋从各种一惊一乍里软化了下来,终于找回本心,也终于抛掉了社畜的外壳。
社畜看这种片子未必会赞赏他的选择,但无法不共情,以及无法不好笑。
一种奇特的明朗,就像台词说的,反正不会再糟了。
小百合的恋爱插曲戛然而止,是让人意外的一笔。
本来大家都跟孙女一样磕到了,好好的把人家老牧师扔到北海道去干嘛。
但继任牧师是外国人这个细节仍然很好笑,小百合(小小声抱怨):听不懂了!
孙女是扮做叛逆酷妹的甜妹!
给父亲洗洗脑挺好的。
同学就,专注拖后腿一百年呀喂!
有点记不得了,导演是每部都会加反战元素?
45年那场东京大轰炸到底带给90岁的老先生多深的阴影啊。
这一部学的新词汇是“佃煮”。
好温馨,好浪漫哦。
没有生活的阅历积淀,没有对电影各种方面的积累,不可能拍的这么闪亮。
必是大师精作。
那感觉太饱满了,连细节都挑不出刺来。
如果一条条过细节似乎又很普通。
生活里可见。
但是又处处打动你。
让观众共情,又轻松。
全局没有一个反派。
依然故事有跌宕起伏。
每一件事的陈述都好清晰。
大爱此片。
btw,学了一个新词儿,原来日本文化中的足袋,是这个样子呀,哈哈。
没想到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山田洋次90岁高龄的作品。
《你好妈妈》是他“母亲三部曲”的最终章,真实的再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在面对人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寻找自我呢?
这部《你好,妈妈》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笑中带泪,导演用细腻勾勒出祖孙三代在混沌的生活中努力寻找自我,迎来明天的勇气。
在大公司担任人事部长的昭夫,面临必须裁掉昔日同学的窘境。
另一方面,中年男人婚姻貌合神离,父女关系也频频触礁。
他久违地回老家探望母亲福江,却发现家裡已经没了自己的位置,而失踪的女儿居然理所当然的在奶奶家蹭饭吃,和福江的亲密程度更甚於自己。
或许是为了夺回母亲的关注,昭夫开始频繁地回老家刷存在感,却发现母亲似乎变了许多。
甚至和邻近的教会牧师发展出了暧昧关系,让他倍受打击。
女儿舞倒是乐见其成,赞成奶奶恋爱。
福江和孙女小舞聊天,慢慢地打开了记忆的匣子。
她第一段婚姻,是不顾父母反对勇敢追爱换来的。
尽管那段恋爱故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非常不可思议,但至少这是她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
儿子成年后,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教会牧师走得很近。
福江如少女般陷入了爱情烦恼中。
没想到当她打算鼓起勇气告白时,牧师临时决定回到故乡北海道的教会传教,这消息对福江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也让她正视起自己的心意。
吉永小百合所饰演的福江,在丧偶之后独居在邻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护著丈夫所创立的足袋店。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一对神仙眷侣,直到在福江和孙女的谈话中才发现,身为女性,很难从严肃寡言的丈夫身上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所以寡居多年的她会对兴趣爱好都相似的牧师产生一种依恋之情。
但八十岁的福江还能有面对爱的勇气,而反观中年儿子却忘记了爱的本质,被世俗名利牵绊,是他对眼前的纠结与抉择,究竟為什麼让他不快乐。
片中的昭夫,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努力读书按部就班的工作。
于是在面临主流价值观裹挟的新世代青年,只能懦弱的面对人生种种考验。
山田洋次的执导下,不论是老家小院里的绣球花,还是隅田川上的绚烂的烟火,在隅田川的老城区里,山田洋次将人间的温情一笔一划的刻在了荧幕上,这些江户时代来来往往的人们,美丽与哀愁。
《你好,妈妈》正是因为母亲的强大与独立,才重新召唤他们重新建立了紧密的亲情纽带。
“我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房子,所以我住回了妈妈的家。
那么,拜托你了,妈妈。
”看到最后男主的独白,有许多感动,想到了那些脆弱的想家的时候,想到了每次生病回家妈妈都不厌其烦地照顾(大部分时候,回家也都是因为生病)。
影片中的妈妈好温暖,好温柔,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可爱,影片淡淡的幽默感全部来源于这些人们的可爱。
可能这种幽默到最后已经开始让人觉得不够有趣,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也可能导致后面困意上来,但不可否认生活流是温馨的,观影的过程是舒适的。
因为男主父母家开的是一家足袋店,镜头一般都放的比较低,带一点仰视,好像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们也成就着某种伟大。
由于日本房间空间设计的缘故以及门帘的存在,影片中许多遮挡的镜头让人担忧人与人之间的间隙是否能够被缝合,好在最后人们之间是彼此拥抱的。
牧师离开时,妈妈说也要带自己一起去,最后妈妈朋友的突然入画使得这场戏的悲伤被削弱。
妈妈哭的时候说“我都这么难过了,不能让我放纵一次吗?”。
她依然关心儿子的难处,听完儿子的处境,对他说“现在我的痛苦因为你双倍了”。
妈妈的恋爱没有了,最后是一个成全了儿子的归家的结局。
不得不感叹,好温柔的妈妈,好强大的妈妈。
因为提前看过影评,倒没对故事本身期待值过高,看完后反而是预期外的惊喜。
片中构图精妙但充满人情味,场景光暖而明媚。
只是有时台词的衔接和情绪转折有些生硬,制造的职场困境又显得过于朴素且与时代脱节。
但我想从短评中其他观众说的“闲笔”伊野先生,谈谈个人理解中这看似脱钩于时代的亲子隔阂。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反而很鲜活且充满记忆点,可谓“闲笔不闲”。
东京大轰炸把他的家人和归宿烧得一干二净,他因为从桥上翻进河里逃过一劫,而活到快入土还是一无所有,来到桥上差点乘着醉意翻身一跃,却被正在巡逻的年轻巡查拦下,巡查小哥笑着对男主娓娓道来老人的前尘往事。
也许桥与河水不是温柔的,但人情却是温柔的。
此时又突然想到牧师说伊野是“天使”——上帝也不会让儿时救了他的现在反而伤害他。
“你们做警察的那时候(大轰炸时)干嘛去了!
”“伊野先生,我那时还没出生。
”这段对话我也很喜欢。
生活在战时的老人们注定要与他们的子孙辈,出现相比和平年代的亲子们更强的代沟,就像那不再是生活必需品的足袋。
年轻人永远不能亲历老辈遇到的一切,而老辈也不会且无法强迫他们共情自己,反过来也如此。
就像儿子无法理解一生从不摆架子的母亲,为什么老了反而想任性一次,为什么会因为措手不及的失恋而尤其难过;母亲也无法理解精英儿子这个“开人的”怎么会比“被开的”更纠结难受?
结局看似淡淡的,在我看来却是亲辈对子辈无偿的爱和子辈对亲辈的理解与感恩,达成了亲情中最为圆满的两情相悦。
你说这未免显得高高在上,但现实中有几多亲子能做得到这一点?
(如果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欣赏此片,也许会有不同理解,交给其他观众置评)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这句话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面向老年人的。
这是一部属于长者的院线电影。
(在香港 称呼岁数大的人为长者而不是老年人我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
)长者也是院线电影的受众群之一,他们不应当被排除在外。
因此对于这次观影,有相当一部分感动与美好是戏外的经历带来的,甚至于它比电影本身还要值得我纪念、回味,因为这段经历确实让我感到余韵悠长。
另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观影氛围会深刻影响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所在的这个场次平均年龄目测超过了六十岁。
观影过程中每次遇到编剧安排好的笑点全场一定会有人笑出声来。
大家都很开心。
一种小津安二郎老电影的既视感,看到导演,原来是山田洋次的电影,难怪了。
「牧师:其实是我讨厌那里了,在大学里,就是要我必须去看周围所有人的脸色干活,与其说我是研究文学的,倒不所说我是研究人家教授脸色好坏的,研究怎么才能让自己混到教授职称,这种事情真是又痛苦又恼人,时间一久,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
昭夫:白领工作也是一样的啊!
从普通社员做起,然后混到课长,次长,部长,尽在那里研究领导的脸色了,这些人的脸色是最最不好揣摩的了,而且现在公司雇佣的临时工和派遣工越来越多,这些人说不定什么时候,说被开除就被开除了,连我都厌烦了这种情形,不对!
我已经烦到忍无可忍了!
我都想辞职不干了,以后当个牧师也好啊。
」短短的一段对话,说出了社会的现状,每个人都处在这个烦恼的漩涡之中。
好的电影可以让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寻找到自己迷茫不知所措时,远方的那盏路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寺尾聪还是老样子,只是“胖”了一点。
话说十年前看他的脸就是老陈的脸,哈哈哈!
小百合还是那样优雅,气质如一朵百合,静静地绽放。
以前就试想过,日本现在的中青年演员里谁老了会有和她相似的气质感。
最合适的人,引入眼帘的便是竹内结子,可惜她已经走了好多年了。
🙏🏻这部里有仍然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一一来说说,首当其冲的便是,不稳定的社会工作环境,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近年的日剧。
作为人事部长的昭夫,解决青梅竹马被辞职的问题,开端,昭夫虽然看上去很烦恼,但是一开始的处理也就是所有人事处理被弃员工的那一套。
观影人中一定有人会有被硌得慌的感觉。
即使你作为人事部长感觉自己去劝退员工是一件让自己也烦恼的事,也没有人会同情这种“加害方”,观众更关心“被害方”。
后面慢慢展开的故事中,以主角昭夫的视角把所有个人问题,他(她)人问题揉捏进来。
缓解了看似“无病呻吟”的昭夫虚伪的一面。
最终什么都改变了,或者本质上什么都没有改变,昭夫本想为青梅竹马争取被劝退后最大赔偿金,自己却被降职,索性辞职不干了。
而被劝退的青梅竹马却留下来贬职到子公司,会不会就从子公司这个中转站再次被踢出局,那就是另一个故事。
至少目前保护了一个普通的萨拉利满,让home less的队伍没有再增加人员。
第二个问题,是homeless,日剧里一直有一个不变的主题,流浪人群,很多剧里都只是涉及到为什么这些人必须沦落如今这般窘境。
而这部里却展示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领了退休金的老年群体,如果通过做志愿者一样的存在去帮助流浪群体,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孤独。
而对于受帮助的群体,可以让他们稍稍能缓解冬日里的寒冷。
这部里没有流浪人群受帮助后感恩涕零的矫情剧情,反而是有点不领情的状态,才是真实的写照。
演流浪汉的老演员也是一个资深的演技派了,他演步履蹒跚还在坚持用一辆破烂自行车拉易拉罐的情形让人感慨,谁也不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可是他是自愿成为这样的人的吗?
电影里同时也表现出了这样的人群也有自己的喜好,爱恋,嫉恶,对于天天把人人平等挂在嘴边的一些虚情假意的人是一种讽刺吧。
结尾绽放的烟花,让人想到了《百花》,那个只能看到一半的烟花,同样也是母子两人的故事,很日式的故事,或者说很接近百姓生活的日常。
过的不顺心时候就回归这如水一般柔软而又普通的日常吧。
这是一部细腻而温暖的电影。
虽然,影片中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烦恼。
流浪汉大叔:不管有没有女人,生活都够烦的。
活着很烦啊。
儿子昭夫:我都有点烦这种环境了,我都想辞职不干,以后去当个牧师也好啊。
妈妈福江:怕有一天走不了路,下不来床。
到时候,不管干什么都得别人照顾我,这种事情多不好意思呀。
人生不如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放下烦恼,换一种活法也不错。
于是,昭夫终于辞职了,也签字离婚了。
这时他发现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当他和妈妈仰望夏夜中绽放的烟花时,那一瞬间的绚丽和美好,给了他从来没有过的放松和享受。
是妈妈给了他温暖和力量,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要过快乐的新生活。
还是牧师说的好:人不能把压力都揽在肩上,应该每天乐呵呵地生活。
整部电影治愈而温暖,正像片尾的小提琴曲一样,如清澈的泉水,似轻柔的春雨,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宁静安详的美好感受。
3.5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不认真,没用被狠狠戳中。失恋的妈妈和失意的儿子,在绽放烟火下依旧可以明亮起来。
一切都好。 除了那个浪费宝贵交流额度的人。
长得好看就是不一样,人老了恋爱也能被原谅
#bjiff14 第一部 以日影作为北影节的开篇实在太幸福了 好温暖好明媚 太真实以至于让人忽略剧情 不管这个世界上再多的破事烂事 只要妈妈在 就还有退路 在外面是独当一面的大人 在家是和妈妈赌气乱蹬腿的五十岁小孩 真的哭死 (小舞好漂亮(今年因为身体没有之前好 临近北影节突然产生畏难情绪 这部作为第一部真的有治愈到
狗屁倒灶,无聊
山田洋次正常发挥。
受不了这个妈宝男了,职场的部分像过家家一样,矮化到完全失真,所有人的表演都是刻板的琼瑶剧演法(两位老人家稍微真挚一点)why?? 救救日本
23-11-03 14:05 @油麻地
上海影城世界首映,就一个提问名额,提问者说自己是个独立导演今年电影要开机和您的电影很像是一种传承,“刚刚看您电影给了我许多启发”。我真服了,91岁山田洋次好不容易来一次中国就来看你表演来了。# siff第35部
献给失败者!请大家从今天开始以失败为荣!
SIFF第十场 山田洋次依然有市场 对这个资历/年纪的导演要求其拍出价值观先锋的女权电影无疑是强人所难 现场的反应来看 “过时”的日式传统家庭依然有着深厚的人气基础 况且小百合饰演的妈妈image生活丰富 谈谈恋爱 做做volunteer 其阅历和胸襟不知胜过中国电视剧电影里多少所谓的“中女”
或许我们不应对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导演要求过多,但这次山田洋次导演的作品中确实欠缺了一些过往电影中擅长的那种真实的生活感,而更像一部稍微有些漂浮在空中的话剧作品,所以在人物情感上也就没有《家族之苦》系列中的那种真挚,当然,这其中一定有几个演员表演上的问题,对于山田导演这个年纪仍然有动力拍新电影这种行为,还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太絮叨了,客气到很不习惯
昭夫最后还是帮了老朋友。剧中关于脚的几个特写,比较有意思。#20240401
祝导演长命百岁。
Siff25第七场,3.5,完成了每届siff看一部山田洋次的仪式感。很不幸的就是东亚家庭喜剧给人的观感总是在会心和不适感中交替,先说缺点吧(其实就是山田洋次一贯的局限)女性角色带有古板传统的圣母式奉献温柔与包容,男性角色的巨婴感在可爱和讨厌之间横跳,戏剧感有时会因程式化的表演和镜头变得微微尴尬。但是另一方面这个老头始终保持一种天然善良的温柔感,每次看他的电影都会觉得这些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困局好像确实没什么大不了,喜剧的意义可以变得可爱纯粹而轻盈。以及,真的是隔代传啊,吉永小百合和咩酱美的我从头到尾都在心里反复感慨,实在是太漂亮了……
没想到《电影之神》竟然不是90岁的山田洋次退休作,这部又回归导演拿手的日本家庭戏,老中青三代人的日常相处,没有冲突,没有转折,就是琐碎的日常和渺小的烦恼。永野芽郁要是能多拍几部山田洋次的电影就好了。
笑料依旧 但没有家族之苦系列的好看了 说教和观点输出过多
逃不脱的爱n吃女。唉,就这样吧。
对山田洋次来说,这个风格是一种坚持,但撇去对他的滤镜来说,不论是节奏还是叙事,或许都是一种跟不上时代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