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开之后,纽约拔地而起后停在空中爆炸,从此这里变成一片废墟。
电影的金色边框框住一个个名字,层层叠叠的,尼克最后写了一地散落的书稿,提起笔,在封面上加上了「THE GREAT」。
纽约飞速的向上生长着,每一个窗口看上去都大同小异,没人知道房间里面的世界是百无聊赖还是活色生香,可是谁在乎呢,要知道整个城市都在向前跑着,没人会回头看看被时代裹挟前进的人。
故事总是开始在within and without的时刻,narrator也总是一个这样within and without的人,尼克站在窗口醉眼朦胧的望向窗外的时候,早该知道大繁华的赠品都是大毁灭,冷漠的人依旧能一如既往的活着,而自己这样会在混乱派对上停下来看一眼窗外的敏感者,才会一直带着各种折磨与遗憾,在心中尖叫着窒息着却无人倾听。
我原本期待盖茨比家的盛宴能够更奢华更糜烂,可惜导演似乎尽力的想让大家记住盖茨比曾是个没什么品位的穷小子,所以宴会的排场弄得跟迪斯尼乐园游行一样,焰火升起的时候我神情恍惚,几乎以为马上会听到中英粤三语的“亲爱的游客们我们已经到了闭园的时间”。
还好镜头从戒指向上拉升,火光照映下终于见到了熟悉的老朋友盖茨比。
不管莱昂纳多怎样被说“就是靠没表情和皱眉撑起全场”,我还是固执的相信这就该是盖茨比,该是帆船上的机灵小子盖茨比,该是一贫如洗的军官盖茨比,该是欺名盗世神秘莫测又无比纯白干净的盖茨比。
至于并没有冷艳而只有嘴角向下的无辜姑娘黛西,我还是愿意保留让她活在「成长教育」的清冷英伦抽烟喝酒上床会来的更好一点的意见,她的无害的美,撑不起黛西的无以伦比与脆弱不堪。
黛西不该是这样,我在期待她能笑的更放肆也在期待她更艳俗,黛西该是明白“当一个美丽的傻瓜就是一个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活法”的人,她应该更昂扬更挺拔,无忧亦无惧。
至于其他角色,其实大都与我的期望相差不多,但是又有没有完全一致的感觉,总之无功无过。
而颇受诟病的Jay-Z乱入,也没有将我带出戏很远,大概要明白纸醉金迷的纽约有多么荒唐脆弱,是需要在不合时宜的时刻出现时代错乱的音乐的吧。
比起盖茨比的大宅子,更让我惊艳的竟是修理厂。
修理厂的破败和那个大眼睛广告牌,竟然与我读书时所想一模一样,不,甚至更甚于我的想象,让我觉得自己的想象如此匮乏。
那些烟尘和叮当声,莽撞的修理厂老板和伧俗的老板娘,我想故事就是该被这种荒谬所终结,修理厂的所有沉闷都让我想起一句话,叫做“世界崩塌了,不是一声轰隆,而是一声唏嘘。
”我多么喜欢盖茨比与黛西相见的那一段啊,电影散场后那一帧帧画面不断地回放,让我一度被这个故事困住,身陷情绪的沼泽无法脱身。
盖茨比从后门溜走再从雨中出现的画面让我几乎想要合住书页或是离开影院,那个游刃有余从不畏惧的人变成十几岁的男孩,他的眼神尽头是对岸的绿光,他伸出手又不敢触碰的样子让人愿意相信世间任何一种形式的美好。
电影中他得意洋洋的展示自己的城堡的样子,他一件件向黛西扔衣服的样子,他笑得如同向来就是如此、从未走过黑暗的样子,这一切都是后来尼克所说的“我从未看到过世上有比盖茨比还要乐观的人”,也是尼克所说的“他是最美好的人”。
他太纯粹了,他就是上帝为什么要造人出来的原因。
菲茨杰拉德是个卓越的写作者,他让故事停在最绝望的地方,并且迅速的毫不留情的,把任何一点希望的火星细心的一一踩灭——没有希望,没有光明,我们活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把事情搞砸,而那些明白这个道理却又有能力与之和平共处的人,上帝选择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死去。
唯一让我欣喜的是,盖茨比倒下之前,还以为那个电话是黛西打来的。
I am being stuck in the story.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没有能让我觉得美好的结局。
让盖茨比和黛西在一起?
不,黛西不可能完全否认自己的过去也不可能放弃三十五万美金的订婚项链——谁能放弃呢,换我我也不可能——更何况这个结局伧俗不已。
让盖茨比一个人远走高飞?
不,他不会的,他是在码头对岸盖起一座房子,收集所有过路的星光,却只为邀请黛西在一个下午路过喝喝茶的人,他房间里的艳舞女郎宽阔泳池,他背后的蜚语流言万种猜测,都在陪他等着那个人,他不会走,他的人生只有和黛西在一起,或等着和黛西在一起。
让盖茨比继续等下去?
绿光对他失去意义的那一刻,这一个选项已经被他从清单中永久的划去。
盖茨比没有好结局。
他肮脏纯净,他太固执太善良太真诚又太世故。
他全盘接受命运抛给他的所有绝望,然后执拗的拖拽着命运走向他想要的方向。
可是一个人怎么能够打得败命运。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所有的人都是烂人。
没有人比得上盖茨比。
既然是名著改編就不得不談還原度的問題。
不論這部電影對20年代東西卵的聲色犬馬作了怎樣浮誇的再現,在我這裡都是不合格的。
如果非要作比喻的話,那麼導演就像是在臨摹一幅大師的油畫,塗塗抹抹自以為很像了,完成後卻發現只有顏色是一樣的。
畫布的質地,草稿的框架,油彩的厚度,統統不對。
電影略寫和刪減了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兩個情節。
第一處是Jordan Baker向Nick回憶五年前Daisy在婚前收到Gatsby的信之後歇斯底里的發狂,原著裡這樣寫:She began to cry—she cried and cried. I rushed out and found her mother’s maid and we locked the door and got her into a cold bath. She wouldn’t let go of the letter.連著上下文,這一段情節在我腦中非常激烈地上演著,好像能聽見Daisy是如何大叫著自己不要嫁了直到嘶啞了嗓音,也好像能看見女眷們是如何把她摁進冰涼的浴水中,讓她從癲狂中冷卻。
這段回憶是非常重要的,五年前的Daisy,在讀完信後幾乎被對Gatsby的思念和悔意擊垮,卻輕易被一盆的冷水「澆醒」,翌日仍戴上昂貴的珍珠項鍊完成婚禮。
Gtasby堅信往昔能夠重複,的確,人生運行的法則無非就是一再地重蹈覆轍,五年後上帝給了Daisy第二次機會,她卻仍然重複了第一次的選擇。
而如此重要的情節,電影卻只草草給了幾個鏡頭算是交代。
五年後在那個酷熱難當的午後,當Gatsby不斷向他的女神拋去渴求的目光卻最終耗盡耐心而失控,導演讓Daisy像受傷的小白兔一般瑟縮在旁流下畏懼的淚水。
我們便立即被她驚恐失措的神色誤導,以為她是被Gatsby突如其來的狂暴嚇到故而沒有選擇他。
其實她根本沒有改變過,一直以來她都不需要激情和衝動,在Fitzgerald那裡,Daisy和Tom都是站在American Dream的背面的人。
第二處是小說的末尾,Nick花了很大的功夫找到Gatsby生前最親近的朋友也是合夥人Wolfshiem,為的只是希望他能參加Gatsby的葬禮,但任他費盡了口舌跑斷了腿,仍未能說動Wolfshiem這個只求明哲保身的人。
Fitzgerald用了不少筆墨來寫Nick是如何邀請人們參加Gatsby的葬禮卻屢遭拒絕,電影卻未作任何描述,僅僅是俯拍了一下Gtasby那孤單的靈柩。
而我認為正是在Gatsby死後Nick的經歷(包括得知Jordan不負眾望地嫁給了某個財主),才讓他真正對東部徹底失望。
也正是從Gatsby死後Nick四處碰壁的描寫開始,Fitzgerald才開始真正坦露出自己在中西部和東部之間的徘徊,在一切物的聲音已盡後,那種within and without的立場卻更加明顯。
舍此以外,電影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最恨的就是那個蒼軟無力的旁白。
小說的確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但那絕不是一種寡淡的講述,Nick的聲音是混雜在東西卵那浮華世界的各種聲部中出現的,直到Gatsby死前,他都不是以一個「敘述人」的身份單獨存在的。
這也是為什麼小說愈是接近尾聲,那種巨大的悲劇感就愈強烈:當原本交響的聲部一個接一個靜下來,最後只剩下Nick一個聲音迴盪在長島的上空,你會被那種緩緩侵入的悲涼擊中。
電影在這一點上明顯是失敗了,讓Nick一個人從頭講到尾,忽略了眾聲的重要性,降低了故事的震撼力。
(或者說導演對「眾聲」的認識只膚淺地停留在馬戲團般的群舞和嘈雜的電子樂。
)同時因為旁白的身份,Nick始終像是個局外人,便體現不出他在書裡within and without的猶豫。
Gatsby是那個擁有城堡的人,是每一場盛大派對的主人,他的身世神秘莫測,他的生意更是見不得光。
他一生都在不擇手段地為那盞綠色的燈奮鬥,那道綠光是女神的剪影,也是美元的輪廓。
但他也是Fitzgerald激賞的人,因為他身上那種「天真」的特質,是Daisy和Tom這對資產階級夫妻早幾百年前就遺失的。
他以為只要比Tom富有,就能贏回Daisy,他太天真了,但正是這種天真,才能支撐住美國夢。
好像寫到這裡都還沒有點題。
毛尖在課上說,The Great Gatsby在文學史上之所以重要,甚至被認為比海明威的小說還重要,是因為它寫出了一代物的聲音,那是一代物在向人爭奪说话的权利。
如果說Gatsby是那個在一代物的聲音面前仍保有了純真的人,那麼我們呢?
導演砸了血本來重現Fitzgerald筆下1920年代的紐約,可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什麼都沒學到。
至於被好萊塢電影餵大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恐怕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也根本沒什麼別的期待。
也許從1920開始,人就再也沒有從物那裡奪回過話語權,we've been lost,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在生活這場盛大華美的派對裡,我們都只圖個不醉不歸,而那個在其中癡癡等待的人,恐怕再也不會有了。
史铁生的《往事》中有这么一个人,错爱上朋友的妻子冬雨。
将近三十年的等待,谁想只差一步时出了事故。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他都不曾怀疑过那个他坚定相信却从未发生的承诺。
他问,“如果我们做一个梦,一辈子都没有醒,那么,这个梦还是梦么?
”盖茨比也做了一场梦,梦中的他是上帝之子,是苦苦寻觅圣杯的朝圣者,是把信仰建立在精灵翅膀上的守灯人。
他做了一场梦,一辈子都没有醒。
《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读了四遍,74版电影看过两遍,且在这里谈谈13版观影感想。
有人说书和电影不能混为一谈,这点我也赞同,话虽如此,翻拍名著时保留原书的气质是非常重要的。
13电影中,醉生梦死的爵士乐变成了喧嚣浮夸的迪斯科。
原本与菲茨杰拉德一同隔岸观火的读者,看到一半忽地发觉自己正和演员一起疯狂燃烧,也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导演无疑下了许多功夫试图重现爵士时代,不过在我看来电影貌合神离,场景布置和音乐似是而非,显得有些滑稽。
Fashionable不等于flamboyant,暴发户式的铺张华丽只适用于盖茨比的花园。
可是影片前半段几乎每场都极尽奢华,old money西卵nouveau riche东卵并无明显分别,繁杂的背景反倒叫人头晕目眩。
总的来说前半段的画面过满,缺乏必要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回味的空间,感动共鸣的空间。
要知道一张空旷天空照片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清明上河图。
人们往往低估了含蓄、简洁画面中的奇妙张力。
由于过度堆砌造成了影片的失真感以及观影的距离感,观众无法很好地以尼克的视觉体验东部的风起云涌、世态炎凉。
虽然后半段空间和节奏都掌握得不错,还是无法补救之前的败笔,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蛇头虎尾的印象。
如此看来,3D制作难免有哗众取宠、弄巧成拙的嫌疑。
整本书中最令我唏嘘不已的段落要数第八章盖茨重返路易斯维尔的回忆:“他痛苦不堪而又不由自主地用他军饷所余的最后的钱到路易斯维尔去了一趟。
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走遍当年他俩在十一月的夜晚并肩散步的街道,又重访他俩当年开着她那辆白色汽车去过的那些偏僻地方。
正如黛西家的房子在他看来一向比别的房子更加神秘和欢乐,现在路易斯维尔这个城市本身,虽然她已一去不回,在他看来还是弥漫着一种忧郁的美。
”一去不返——当年让我红了眼眶的正是这句。
我曾经多次回到故乡长满梧桐的街道。
往事如风,世事如烟,时过境迁追忆皆为枉然。
心里明白,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徘徊于古都的大街小巷。
这段与结尾那句“回到往昔岁月”遥相呼应,可以说是书的灵魂,但我并未能在电影中体会到怅然若失的情绪。
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名著翻拍走出商业化和大制作的怪圈。
如果以黑白镜头捕捉爵士时代忧郁的美,想必是极好的。
【演员选角】莱昂纳多张弛有度的表演完全在意料之中,相比之下凯瑞对黛西这个角色的诠释大大超越了我的期待。
她微微下弯的嘴角和一颦一笑都很动人,也很符合书中黛西的形象:“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有两只明媚的眼睛,有一张明媚而热情的嘴,但是她声音甲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特质,那是为她倾倒过的男人都觉得难以忘怀的:一种抑扬动听的魅力。
”对乔丹贝克的扮演者很满意:”她穿晚礼服,穿所有的裙子,都像穿运动服一样——她的动作有一种矫健的姿势,仿佛她当初就是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在高尔夫球场上学走路的。
" 乔丹虽然本质上和黛西一样自私、不诚实,却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新新女性”。
参与竞争性比赛这点表明她更加独立,至少精神上是这样。
虽然这版的电影中乔丹的戏份大大减少,出现的几个镜头还是比较符合书中描写的。
【细节处理】加分】绿灯朦胧又梦幻。
每闪一下心也跟着揪一下。
屏幕上浮现的手写字深得我心。
盖茨比家扔衬衫那幕拍摄角度不错。
之后的钢琴别出心裁地被换成了管风琴。
结尾加的两笔THE GREAT非常妙,可谓点睛之笔。
少女时的黛西扮相很美。
盖茨比之死,电话铃声和三个镜头剪切得太妙了。
扣分】尼克不是七个小矮人为什么住在森林里?
盖茨比要修剪草坪结果一看尼玛全是土和树根!
盖茨比与黛西重逢时,虽然知道尼克作为叙事者必然在场,但存在感太强了吧,电灯泡瓦数略高。
盖茨比宴会上的舞曲简直不能再土了,动词打次的最炫夜店风,Disco beat根本不属于那个年代。
you can't repeat the past那个场景居然出现了流星!
马桶台神插入!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盖茨比和黛西的重逢场景电影院里哄笑一片。
导演真心没把握住度啊。
【经典桥段】对几处台词的更改甚不满意:1】"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 很有哲理、很让人回味的一句忠告,到电影里变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
2】“她的声音很轻率,”我说,“它充满了……”我犹疑了一下。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他忽然说。
正是这样。
我以前从来没有领悟过。
它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了当的声音,铙钹齐鸣的歌声。
盖茨比并非看不清黛西的本质,他非常明白。
他迷恋的恰恰是这样充满金钱的声音——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梦想爱情和欲望的化身。
正是这段对白将盖茨比从痴情汉升华到“了不起”的理想主义者,删除它是个可怕的错误。
3】”屋子里唯一完全静止的东西是一张庞大的长沙发椅,上面有两个年轻的女人,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的大气球上。
“ 非常经典的一幕,可惜窗帘的效果过于夸张却给了我一种”玄幻“的感觉。
认为这里人物对话的节奏没有掌握好,镜头的转换快得令人目不暇接。
黛西对待女儿矫揉造作的态度是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部分,不知为何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竟然删去了这段,盖茨比看到黛西女儿的反应也被省略了。
“盖茨比和我先后弯下腰来,握一握她不情愿地伸出的小手。
然后他惊奇地盯着孩子看。
我想他以前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有这个孩子存在。
” 盖茨比对现实的否认总是不可思议地彻底。
4】尼克和乔丹的对手戏少得可怜。
作为盖茨比和黛西的doubles, 乔丹和尼克对于叙事的完整性不可或缺。
他们的关系平行发展,从互相吸引到分道扬镳,是支撑书中的主线情节的框架之一。
可是导演居然更改了设定,连乔丹和尼克连暧昧期都掐掉,让我难以接受。
电影中乔丹这个人物并不丰满,连她曾用权钱买通证人掩盖比赛作弊这点都没有出现。
乔丹之于尼克是一种诱惑,相当于当年的黛西之于盖茨比。
当然尼克更加清醒、理智。
他喜欢过她,但在清楚地认识到两人价值观的差距后选择了离开。
5】汤姆情妇的派对。
尼克喝得酩酊大醉。
那一章末尾的一句台词I am simultaneously within and without在书中是唯一一次出现,导演在盖茨比和黛西重逢的桥段再次使用(again, I am within and without)。
个人感觉第二次的插入十分生硬,不太妥当。
情妇家那只很萌的狗在书中也占了一些篇幅。
茉特尔问道狗的性别,汤姆很粗鲁地打断:it's a bitch,暴躁残忍的性格一下跃然纸上。
很遗憾这一幕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
从某种角度来说茉特尔和盖茨比都在追求美国梦。
书中的威尔逊太太并非像电影里那样单薄、令人反感。
她在派对上半真半假、自言自语地说着自己出轨的动机:“我心里翻来覆去想的只有一句话:‘你又不能永远活着。
你又不能永远活着。
’” 他们都是逆流而上的船夫,虽不曾相识却拥有相似的命运。
影片中她和盖茨比在加油站的戏剧性交集处理的非常粗糙。
好在茉特尔死亡的场景处理得很出彩。
”她的嘴大张着,嘴角撕破了一点,仿佛她在放出储存了一辈子的无比旺盛的精力的时候噎了一下。
“ 杀死她的不是梦想而是尘埃。
6】盖茨比的父亲没有出现。
【实在忍不住吐槽一句:那些一味追捧电影的,你们看过书和其他版本没有就说忠于原著!
少了那么多经典桥段还还原度99%?!
】尽管电影有些遗憾,不少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
最后一夜,当尼克望着盖茨比说出那句he has an extraordinary gift for hope,莱昂纳多眼中闪烁着憧憬与希望。
他的神情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仿佛与黛西朝朝暮暮的日子近在咫尺。
于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狠狠地疼了。
或许,对于每一个不甘在命运洪流中沉浮的人来说,梦便是唯一的现实。
和着王小波那句感叹,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更何况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难重重。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击水而上,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1. 电影在剧本上非常忠实于原著,除了极个别细节没有拍,比如在原著里盖茨比的葬礼不仅仅只有Nick,还有盖茨比的老父亲以及之前他和Jordan在书房里遇到的那个眼睛男。
但这种程度的的损益无伤于电影的忠实度。
2. 导演功力有被诟病的理由。
诚如有人形容的大意是,该片有最好的剧本和最好的演员,何以排出一种三流MV的感觉。
中间那些海天盛筵场景令我也有看MV的感觉,大概是剪片太追求炫技不得反而不能尊重电影节奏之故吧。
然而还是要表扬忠实程度,虽然部分场景是MV质感而且3D令人不适,但场景、服饰甚至某女歌手穿着红色的礼服、半哭半唱且把睫毛膏流淌为黑泪的细节都是忠实于原著的。
欢宴后仆人收拾残局的疲惫也刻画得很细腻。
3. 言情感过浓。
本来期待中的美国20's初的投机无度、物欲崇拜和感官放纵的氛围,只有后两点被点中了。
长岛、纽约和灰烬谷三个地区参差对照的叙事伦理感,通过若干剧情以及飞车画面虽有触及,但仍然浮于表面。
东卵和西卵之间老牌世家大户和新兴暴发户之间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本来可以来得更清晰更用力一点。
当然,这一部分大多见于小说的第一人称Nick的夹议部分里,不如言情部分有情节推动的能力。
4. 服装大赞、首饰大赞、妆容大赞。
因为一次大战节约金属的缘故,妇女们一度放弃购买早期bra,而20年代初以平胸为美,以适合长项链的风潮,大家更在乎戴bra这回事。
所以Daisy和Jordan,虽华衣靓饰,却毫不掩饰激凸和垂坠这回事。
真空上阵、钻石头饰、珍珠绕项长链、直身长裙和短发真心美不胜收。
5. 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用20's的“爵士乐世界编年史”?
虽然眼下OST也很棒了,总有浓浓的穿越感。
一看名单,哦,Jay-z,一切都懂了。
6. 现在人人都知道了,Daisy是一个绿茶婊。
其实这场孽情也不是绿茶婊的错,是Gatsby从头至尾图森破图拿衣服。
他总迷信自己天赋异禀,可以扭转乾坤,却看不清:同一阶级的人永远在一起。
光光是有钱,还远远不足以匹配出身不同的有钱人。
绿茶婊和酒色徒丈夫,无论各自再有何不堪、无论各自在外的艳遇如何刺激销魂,甚至包装以“真爱”之名,他们只要在狂欢过后暂时足以掐灭掉皮肤下面那点空虚寂寞冷,还是会乖乖回家,然后拥抱在一起,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同盟,“外御其侮”。
其实Gatsby爱Daisy的动机也不尽然如何高贵。
小说里说Gatsby从小英俊强健,早早体验女色,被女人宠在怀里。
然而,他说Daisy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家闺秀”,这样不属于他的世界的女人偶尔给了他一个吻,变成了一个危险而虚无的鼓励,更让他笃定了自己是上帝之子、与众不同且攻无不克的心理暗示。
啊,多么危险。
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
从他把对一个女人的追逐与一个持之以恒的梦想捆绑在一起后,这段不了情才开始升华,升华为一种生机勃勃、勇往直前的东西,让其变得美丽。
虽然现在人人都知道,这段不了情只是注定幻灭的泡沫。
然而Gatsby在其中追逐的姿态太坚定、太自信了,以至于太美丽,而太美丽的东西总以悲剧结尾,令人动容。
与此对比的是,旧世家经历过战争和新兴暴发户的双重洗劫,变得愈发孱弱、空虚和胆怯起来,不再敢于与时代的变迁迎头相击,也不再有胆量体会真实却可能带来痛的冒险。
而只有Gatsby这类人敢。
这令同样出生世家但是来纽约但惶恐打拼的Nick感到不可思议且崇拜起来。
于是到了最后,只有Nick对Gatsby是真情。
他对他倾心相托,他对他倾心相爱。
好基友为好基友扶柩而哭,从此他累觉不爱。
7. Gatsby的形象美感,有一部分也来自于他的道德毁誉参半。
为了求财求权求地位,他的手上没少沾血。
但是面对爱人时,他大张旗鼓地准备、送来了一花房的花,却又手足无措、状如初恋;他冒着涉案的风险,忐忑难安却仍怀侥幸地等待着一个不可能再打来的电话;他一掷千金购买到所有美丽的一切,为的是光明正大地得到Daisy,从此终生依眷于一处,而非填补一个丈夫出轨的闺中寂寞少妇的偷情欲望。
看看,一个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是会变得多么死心塌地和愚蠢之极。
很可惜,你的爱情只是别人的奸情。
也因此Nick说他们都是烂人,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你。
你是一个折戟沉沙的“美国梦”,然而庆幸的是,故事终结于仲夏之后的初秋,你的凛冬未至,你死在了最美丽的时候。
夏天究竟是多美丽呢——红色或白色的玫瑰,围拱成门、成墙,每一朵都美得惊人,可聚集在一起在如此盛大的日子里却微不足道;一盆盆湃在水晶缸里的浮瓜沉李,却无人惊叹,它们即昭示着自然的富饶,也是人类的不屑一顾。
衣香鬓影、喧歌闹舞、摇摇摆摆,红男绿女如飞蛾般穿梭——啊,这就是专属于夏天的喧闹和美丽。
烟火“啪啪”得升起,与月亮差似仿佛——这本是你的舞台,而你却于无人处静静看着那些蜂拥而来的脸庞,"他们像蠕虫一样合合欢笑着,喝下的许多酒在人里面晃荡晃荡,透明透亮的成了个酒瓶,香水瓶,或者其他那种,躺在一盒子的淡绿碎卷纸条里的贵重的礼物"(出自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
只有极大的物质和感官上演时,他们才是活着的;一合眼,与无人处,他们与你无关,是死的。
可是你忘了,你也只是夏天的烟花。
虽然升到得那么高, 然后很快就熄灭,这个世界只来得及发出“嘘”的一声,连一滴哀悼的眼泪都没有。
抛开原著以及改编一说,就其故事本身,电影就已经把我打动。
影片中的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废话,空话,都连贯,且可以拿来品味分析。
影片中的场景绝不浪费,每一幕乃至道具,都精心安排。
陈述难周,想谈一谈自己对各角色的理解(当然,仅限于影片本身): -盖茨比是怎样一个人 朋友对盖茨比的故事零背景,观看之前,凭借自己的揣想,以为他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位神秘的,有手腕的富贾形象。
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她既没有看到他的手腕力,领袖气质,或者一切与高大与了不起挂钩的个性,而且,当汤姆点出他卑贱的出生、这一生命中根本无法抹去的痛处时,那一瞬间面对的只有他被打回原型的可怜的渺小,他被彻底击败了。
盖茨比是一个[小人物],无论他如何抓住机会往上爬,无论他把宫殿豪宅装置得多巨细靡遗,往派对里塞多少各路人种,他都是最[不堪一击]的那一个,他的郑重,他无可救药的乐观,他高度理想主义的爱,都敌不过汤姆一句有力的叱问。
他甚至是害怕面对这种叱问的,他是害怕直面他们的,其一,五年不仅是他需要变成能配得上黛西的人、造梦的过程,也因为他恐惧,他恐惧一种主动的,对那个阶级,对黛西的对峙,他从未选择过主动,即便把别墅造在东卵,造在黛西的对面,即便他的住所已经成为纽约最发光的派对府邸,他也从未主动邀请过黛西,而是[等待],等待她偶然得知,再偶然参与,他继续准备,第一个经过窥视慎重邀请的,仍然不是黛西,而是比邻而居的尼克,他太用力了,也紧拽着他的渺小不放,深知自己的痛处,一方面隐藏,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暴露-一方面准备,练习绅士作派,一方面在第一次偶遇汤姆时又不可抑制紧张地出逃(这是其二)。
当他整整衣领,企图回复那一刻的失态再跻身到汤姆、黛西那个富庶阶层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他一瞬间的显形和狼狈的承认之中永远选择了拒绝。
盖茨比懂得爱吗?
黛西不懂。
但是他也不懂。
虽然在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
盖茨比爱的不是黛西,是一个被黛西的吻完成了的、只在他的世界被奉为巅峰和美的黛西。
盖茨比的想象力无懈可击,置办轻纱、亚麻、晴纶、白棉、丝绸,只为取一点点荒唐地抛下去、再抛下去,甘愿让它们风纱起舞,堆叠在黛西的身体之下,掩映在她的笑容之后。
他的每一种浪漫是那么用力,以求换得的效果是那么轻,这是极致的浪漫,而天平永远失衡。
尽管浪漫中必有低俗,越纯粹的浪漫也越有显见的低俗。
盖茨比迷恋的本质,无非是黛西长得美,身份高贵,如此美丽又高贵的姑娘,却在五年前的舞会上,在自己的闺阁献出她芳香的唇。
笔者自己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可以为了所爱的人,也确实为了他做出了各种匪夷所思,蓬荜生辉的美妙的事。
也发出“他是爱,是让我得各种病的人”的感谓。
但是谁可以否定这一虚荣的起点,无疑是因为他美,又有希腊人的身体。
浪漫中必有低俗,必有本能。
是经人的原欲出发的一次有趣的折射。
只是有的人毕生追随这折射的光芒,为它幻化出无与伦比的绝景,而有的人仅把它视为物理现象罢了。
-为什么盖茨比了不起 首先是他极致的浪漫和纯粹的幻化。
就像尼克说的“当时草坪和车道上挤满了人,暗地里猜测他的为人是多么的龌龊——而他就站在这些台阶之上,隐藏着他纯洁的梦想”,但“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那一大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
在盛世浮华,一片纸醉金迷的20年代纽约,究竟有多少人不在沙滩上穿泳衣戴宽檐帽不互相攀比,一边在没有名字的房间和情妇颠鸾倒凤,一边又在玻璃高脚杯之后极尽揣度身边人的龌龊事。
尼克是一个典型的观察者的形象,他置身舞池之中,又抽离狂欢之后,端着酒杯冷静地看待黄金时代发生的一切,他没有批评,在盖茨比的派对上也只是体验,但是他被盖茨比打动了,他被这一时代盛情和冷漠之中一个绝无仅有的形象打动了。
他就是盖茨比。
没有人象他一样,历经五年打造这一幻境,对派对毫不在乎,对身边人毫不在乎,他对现实的这个世界毫不在乎,他做这一切,仅仅是为了黛西,为了永远回到和她相吻的过去的那一刻。
天平的一端是一个梦的粒子,那么小,天平的另一端是五年的光阴,繁复又阴险的生意,是大得空旷热闹得又满是人的梦想中的豪宅,是一遍一遍的设想,坚定和用力过猛,那么不可思议地大。
其次,也是更打动我的,就是他做到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高度幻想的梦,也作为一个令人惊异的现实永远存在下去。
这和写旷世之作的爱情,让人肝肠寸断的戏曲,写“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的诗歌不同,作品是经过演化的,虚构的,扩充出来的想象之物,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青春就那几年,盖茨比不只做梦,还把梦做成了现实。
刚刚说道,盖茨比不懂爱,他爱的是黛西的幻象,有一句评论说“特别有才的男人,都会因女人而生,因女人而死。
并不仅仅是因为多情,其实往往是因为这些男人都太爱他们自己了。
”,盖茨比也确实算是为黛西而生死,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黛西,所以尽管他自私,不懂爱,爱的不是真正的黛西,但是他做到了,他是用他仅有一次,也仅仅允许一次的生命和青春做到的,而不仅仅是那些誓为女人生为女人死,视女人为生命之源,实则又自私的男人,他们憧憬,渴望,陶醉又绝望于自己的幻境,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做。
盖茨比令人感动的还有,第一次在尼克家见黛西时的那种青春期的郑重和紧张,就像所有生命中的第一次的约会一样。
不知道怎么用力,焦灼紧张,四肢显得多余,肌肉总在抽搐,为摆设和出场费劲心思,在心里预想数万遍。
他太紧张了,就像我们曾经所体会过,最终也已经黯然消去的紧张一样,可是渐渐地,这种面对心爱的人的对谈,已经变成了一种技巧性的东西,心跳的频率变得稳步,即便充满爱火,也不会对外再具象化这一心悸不已的戏剧。
但是盖茨比,他把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体会过的面对挚爱的人不能呼吸,不停走动,郑重从前门而入,整一整衣领,又痕迹味极重地制造偶然这一只属于遥远过去的仪式彻底具象化了,这几乎是我边笑边哭看完的一场戏,笑是因为他不随年龄,财产和经历所配比减缩的笨拙和紧张,这部分的他,确实如他所愿的那般,还停留在过去的漩涡之中,加上舞台效果的点缀,莱昂纳多令人全然融于戏中的演技,如同尼克视角般所能体会到的荒谬与新奇,哭是因为,他的可笑,他的可怜,这注定只能成为一场悲剧的伏笔,而又哭又笑也是因为,他青春期般的行为,用力过重的脸谱,点燃了我心中已经奄奄一息的仪式,再也保持不了的慌张和用不尽其所的勇气。
-黛西和汤姆 汤姆和黛西是一类人。
他们也会爱上别人。
就像汤姆爱上修车伙计的老婆,而黛西喜欢盖茨比。
且不管这是怎样的一种爱,是肉体的欢愉,还是对空虚的填补,不管它们有没有资格被唤做爱,在修车员的老婆死了以后,汤姆也会忍不住,失控叫别人让开,眼中淌着几滴泪。
而当黛西对汤姆说我从来没有爱过你,汤姆甚至没有动感情,而是反问,“是吗你真的没有爱过我吗?
” 他连一点点的失态都没有,他太了解黛西了,太了解他们是属于那个阶层,彼此的结合又如何置身在此之中得以稳固。
所以他不会失控,不会感到伤心,他知道在这个阶层的[替代品],如何可以替代爱而给予黛西,而这些东西又如何在无法离开也突破不了这个阶层的黛西身上作用。
对于他们来说,爱是一种服从性的火花。
任何东西都只会在[稳固]的前提下作用。
不禁想到[霍乱时期的爱情]之中,出生名望贵族的乌尔比诺医生连和黑白混血的庶女偷情,连做爱也只得是“日常完成一只静脉注射的时间”,而当他的妻子抱怨她一点也不幸福的时候,乌尔比诺医生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要永远记住。。。
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
” -而实则任何汤姆黛西,或者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 达萨的结合,都有我们世俗人的影子,任意一段家庭关系,尤其在权力,声望,财富和稳固的外围影响下,能够替代爱情的作用品,在生活中取得的经济效益往往更大。
而况且真的有人会懂得爱情吗?
真的有人懂得它并持之以恒实践它吗?
连盖茨比也并不懂它,实践它的时候也惨遭溃败。
黛西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但她是一个经典的形象,她难以忘怀。
可能女人潜意识里都有一个想要成为她,抑或至少体验她的愿景。
黛西令我觉得的是[虚幻],而不是[虚伪]。
开场不久她就说,“她想要的都有了,去了所有的地方,做了所有的事”,现在不知该干什么。
所有女人世俗中渴望的一切她都有了,甚至在她出生之前她就有了,她依循着这种命运的轨迹,因为都有了,所以显得什么都没有,她不知道自己还想要什么,再能追求什么。
尼克说她身上有一股热情,但是这种热情,既不照在她身上,也没有映射在别人处,她好像连一个真实的影子都不是,在她所有的台词之中,我没有听到一句事出她的意见的话,她只是寒暄,回应,在一个空虚的凹处寻找一点圆满,在遇到阻力的时候本能地退回。
她很完美,从相貌,服饰,出生,仪态,一颦一笑,倒在一堆织物里,回旋的舞姿,都让人赏心悦目,完美,而经不起丑陋。
她爱盖茨比吗?
盖茨比是为[她空虚心灵注入的札记]。
她躺在一堆衣料上哭,是因为相比盖茨比给她的强行的梦幻一针,她这五年来的生活显得实在太空虚而泛泛而谈,她经不起这种照射。
她迅速回应了盖茨比,做得不比任何一个伴侣差,但是就连她对爱的勇气,也是借来的,当盖茨比让她复述她不爱汤姆,第一次她沉默,第二次她被逼到无路可退,才一句一句鹦鹉学舌,结巴又没有思想地说出,“我从来就没有爱过你”,仿佛事到如此,她不得已为如此的事态才脱得口。
同时,完美经不起丑陋,汤姆逼问盖茨比牛津大学的学历和卖假酒的事宜,她一次次遏止汤姆,与其看作是她不愿令盖茨比难堪,倒不如说她也不愿盖茨比的伤疤被揭开,怕自己真的爱上一个有辱声誉作肮脏生意的无名鼠辈令自己难堪,尽管她隐隐约约知道盖茨比在捣的鬼,听到过风声看到过轶闻,但她仍不愿直面去面对这一切,她愿意虚幻而柔软,做另一个优雅又稍不显空虚的梦。
所以,当盖茨比终于忍不住向汤姆动手,脸上的肌肉因为愤怒僵硬又变形,她几乎是以对立的态度害怕他,几乎再一次不经过思索地重回了她的阵营。
因为他不再是[盖茨比]了,他就是汤姆口中那个出生低贱,卖假酒,和他们都不同的人。
她和乔登都觉得,和他们不同的人是多么可怕而粗鲁。
黛西还会怀念盖茨比吗?
不会了。
她不知道对她重要的是什么,她没有[重力]的概念,不明白意义,找不到自己,她只是[反应式]的:天气真热,于是进城吃冰块;要参加晚会,精心准备头饰,披上皮裘;丈夫出轨,痛苦,体面地忍受;杀了人不知所措,接受汤姆重申的“爱”,回到金钱堆里,和丈夫去旅行。
她和盖茨比,成了她“去了所有的地方,做了可以做的事”中的一件。
盖茨比是她梦中的梦。
梦中的梦破碎了,她就又回到她的虚浮里,继续做梦中人,做浮华梦。
黛西聪明吗?
尽管她希望生女儿,而且是傻女儿。
我们只可以说,她躲过的地方是其他女人的坑。
这之中又有多少由阶级决定的条件式反应,却也不得而知。
黛西和阶级,虽然空虚浮华,但也耐人寻味,这也是反应上级阶层的作品层出不穷,又屡出经典的缘由。
每个女人身上,也都有黛西的影子。
-尼克和乔登 尼克对自己的定义一直很清楚,既置身其中,又抽离在外。
他一直是以观察者的形象存在之中的。
他和乔登一开始都是他者,甚至是很相像,盖茨比要乔登帮忙,乔登又惊奇又没有推脱;盖茨比想要给尼克一份工作,作为对他邀请黛西喝下午茶的回报,尼克推辞了,“抽离在外”,说这只是一个小忙。
尼克和乔登在这里并无二致,隶属和黛西对等的阶级,是她的表弟和好友,友好又礼貌,对美好的种子总抱有期待。
尼克的这一形象贯穿始终,派对里,他喝酒,迷醉,和乔登跳舞,但也突然“清醒”,抿嘴并不发一言地观察,他无法全然,由头至尾地投入,他需要吸纳,回省,感受,但并不介入。
他保持中立,客观,在淅淅沥沥的树下静静等待黛西和盖茨比的二人幽会,除了对盖茨比仅有的两句褒扬外,他对事件几乎不发以言论。
但是在他不介入的状态过程中,他(心理)生病了。
他再也无法忍受大都市和身处之中的人的冷漠自私,残酷虚伪。
这是一个典型的创造者的形象,他保持敞开,无条件地吸纳事体本身,再借由创造的方式(自然不仅仅是写作),开启,反思,治疗,并最终固形这一症结。
尼克有情感,同情心和定见,但他没有让它们参与其中,他不想左右,更不想塑造,他想要理解,和真实地呈现,“置身其中,又抽离在外”。
尼克的这种观察者的姿态,是记者,是作家,是精神分析家,也是一切被真相刺穿的聆听者。
记得去巴塞罗那参加婚礼的时候,我和新郎的爸爸交谈,其父是“老鲨鱼”路易其,撒丁岛的精神分析师。
他说意大利仍旧沿袭精神分析的老法,即病患者背对治疗师,危坐在他的前方,而治疗室除了记录,便是保持沉默。
我问他那情绪不会受到影响吗?
他说,当然会啊。
有的时候坐在后面直掉眼泪,但为了不影响患者的讲述,只能尽量不发出抽泣声,语气没有动态,保持一体的平静。
这个故事打动了我:他们可能比其他人更具同理心和充沛的情感,却任意放任自己在别人的脉流之中而并不左右,保持独立的思想却并不评判,还要忍受情绪的冲击和事体的积压,这难能可贵。
我愿意成为尼克。
回到影片之中,乔登本来也是观察者,但她和黛西一起,被盖茨比的袭击惊呆了。
回到黛西家的时候,她邀请尼克进门,尼克拒绝,她和尼克的那扇门,就此被她关上了。
她仍然依附在那一个阶级之中,而他又一次脱离在外,对这一切有了更清晰,更令他厌恶的感受。
他的情绪被对立的乔登,黛西和盖茨比夹击,现实的灰色隙缝一点点班驳开来。
而此时的乔登,作为和尼克态度的一个托照,成为了一个阶级的帮凶,缄默者和典型的女人。
她甚至是“诚实而可以信赖的”,而且她比黛西更象一个独立的女人:她未婚,参加派对,和不同的男人跳舞,又是一名优秀的高尔夫运动员,却仍然和黛西有着一模一样的反应,而这一切,对于她们又显得那么自然和理所当然。
(此文为转载,很抱歉我没能找到出处,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告知。
)年轻的时候我时常被这样一种姑娘吸引,她们穿着简单的T恤或是套头衫,拎着不知名的手袋踩着平底鞋,出现在经济型小汽车的驾驶位或者是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上,和她们出去吃饭的时候可以毫无压力的去麻辣烫和烤串。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她们都足够漂亮,漂亮到需要克服太多诱惑拒绝无数男人,非常努力地才能过上普通女孩的生活。
当跟她们同等姿色的女孩拎着迪奥坐在奥迪的副驾驶上的时候,我觉得她们简直就像天使一样。
我想,当出身贫寒身无分文的普通军官Gatsby最初和Daisy女神相恋的时候,他一定和我曾经一样,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女神寄予平凡的自己的那份感情当做一种恩赐,认定她一定是最浪漫最潇洒最不在乎物质的姑娘。
Gatsby和我都错了。
感觉型和价值型从感性和理性的维度,我们一般把姑娘简单地分为两类,如果说所谓感性的姑娘是更注重感情的感觉型,那理性的姑娘就是更务实的价值型。
可现实远比这复杂的多。
盖茨比们忽略了一批高段位选手,比如Daisy和我开头提到的那些天使们中的大部分,借用某顶级PUA的说法,我们称其为伪装成感觉型的价值型。
她们深知男人们固有的天真导致他们普遍青睐感觉型的姑娘,毕竟无论财富多寡价值高低,谁都更渴望一个女人最终选择了自己是因为喜欢跟自己在一起的感觉。
和那些情商过低到处晒名牌强调宁愿在宝马里哭泣的姑娘相比,让男人觉得更喜欢在自行车上面笑的姑娘,最终往往却更容易坐在宝马里。
我相信,Daisy五年前是爱过Gatsby的,可怜Gatsby却把那短暂的激情误以为成终生不渝的一生所爱,如果他战死在沙场,这将是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
所以,即使当Gatsby自以为成功逆袭回到Daisy身边的时候,他其实依然也只是那短暂的激情。
Daisy价值型的内在属性,那份激情是远不足以让她彻底放弃Tom,孩子及已有的生活圈子和习惯,更不用说考虑到Gatsby的巨额财富来路不明(在原著中这是一个deal breaker,电影中为了使Daisy的形象更复杂被弱化了)。
可她伪装出来的感觉型却令盖茨比无比相信,自己最爱的人是他。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绝大多数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长线关系中都会逐渐向价值型逐渐靠拢,她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渴望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飙升,稳定和可预见性最终会压到一切成为决定性因素,那也就是该接盘侠们出场的时候了。
但与此同时,她们并不会彻底排斥一切短暂的激情,短期关系中她们足够入戏或是说也是真心喜欢那些带给她们难忘感觉的男人,只是她们最终选择的长期关系,依然还是要回归到对自己对安全感的诉求上。
你说作为一个女人,Tom和Gatsby该如何选呢?
提到Daisy是伪装成感觉型的价值型的典范,你对她们的另一位鼻祖林徽因一定不陌生,而徐志摩就是众盖茨比们中的一员。
盖茨比们就像烤串,饮食习惯再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想吃上几次,但绝对不会因它挺好吃就天天改吃烤串了。
烤串们却永远想不通这个道理。
屌丝的宿命第一次读The Great Gatsby原著的时候我尚年幼,和很多人一样,被Gatsby的一片痴心感动到几乎落泪,为Daisy的负心薄幸痛恨得咬牙切齿。
可现在回头来看,Daisy就和我后来遇到的很多姑娘一样,并非好人可也不是坏人,她只是一个女人。
而Gatsby,即使不考虑到他积累的财富风险系数太高埋下了最终悲剧的导火索,从头至尾也都是彻头彻尾的屌丝。
屌丝因为年轻的时候生活的首要困扰是缺钱,这份先天不足导致了思维上的缺陷,总是误以为有了钱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那些生来就伴随着巨额财富的人一定明白,即使再有钱,生活依然有很多困惑和痛苦。
Gatsby用了五年的时间,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极好的运气,成功暴富。
可他对Daisy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依然是纯粹的屌丝。
和资深高富帅Tom比起来,Gatsby的需求感太强,安全感太缺,电影和书里都有太多细节,什么谎称自己是牛津毕业,初次见面刻意布置的花房,那本贴满剪报的日记,偷情时不断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甚至最后顶替Daisy车祸的罪行,凡此种种,对于Daisy这个级别见过世面的美女而言,都是吸引力暴跌的自毁行为。
事实上,Gatsby之所以是Gatsby,当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达到迎娶Daisy标准。
而凡是以迎合某个女人的标准为出发点的付出和努力,大多都以悲剧告终。
这些年我逐渐领会,美女的直觉是如此的敏锐,敏锐到她们自己都未必察觉,但凡一个男人内心存有需求感和不安,无论他多么擅长掩饰,言语和行为多么克制,在女人面前永远都会暴露无遗。
这或许是自然选择赐予女性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帮助她们选择到最适合的异性繁衍。
当一个姑娘感觉到一个男人为她所做的一切是必须用清晰可见的回报做交换时,她们的本能绝非感动而是逃避。
男人却往往以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以至于这场交易无法完成,结果逼得越紧,她也就逃得越远。
到了这般地步,无论你坐拥多少财富,多么风趣幽默,泡过多少女神,在那个姑娘心里都毫无意义。
太多高富帅沦为屌丝的悲情故事,它们的本质上都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不安是女人的天性,所以她们一生都在寻找内心存有真正安全感的男人,而非一个会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情绪激动不知所措的孩子。
Gatsby消失了五年重新出现,夜夜笙歌,挥金如土,可一上来就要求Daisy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和习惯的生活,回到自己身边。
这又是多么强烈的需求感和不安?
事实上,当你试图用说服的方式让一个喜欢的姑娘爱上你的时候,你已经失掉了当初她喜欢你的一切特质。
盖茨比们的救赎电影版中,最动人的场面,我觉得莫过于Gatsby初见Daisy那场戏。
莱昂纳多在女神到来后匆忙出逃,又在大雨中狂奔回来,他第一眼看到Daisy时那个眼神,温柔的令人心碎。
那个眼神熟悉又陌生,让人想起年少时的自己,又诧异它现在到了哪里?
真爱和需求感仿佛天生是一对邪恶的孪生兄弟,相生相克,曾经经历过的人都明白深陷其中时那无尽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纠结。
由此衍生出“表白必死,认真你就输了,谁先动心谁完蛋” 之类貌似高手的忠告,实际都背离了问题的核心。
需求感的本身就是恐惧。
害怕失去,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再也遇不到,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Gatsby后来为Daisy所做的一切,无不包含了上述恐惧的每一种,充分暴露了自己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而女人天生最排斥的就是心中存着太多恐惧的男人。
所以因爱而生的需求感真的就无可救药了吗,盖茨比们真的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女神和一个混球在一起而无动于衷么?
你得需要经历很多痛苦才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真爱是可以和需求感分离开的。
当你化解掉一切需求感的时候,才只留下爱,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Gatsby并不懂得,像Daisy这种姑娘,你是绝对无法将她硬拉倒你身边的,你只能大步向前走,让她自己转过身去追寻你。
如果她最终没有跟过来,那感到遗憾的应该是她而非你。
男人年轻的时候的思维方式大多是线性的,遇到感情问题后首先想到的依然是用一系列线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缺钱则拼命赚钱,出身卑微则刷名校强加光环,但求能满足一切已知条件然后导出理想的结果。
但人的感情微妙之处便在于,大部分问题都无法用太直接的方式去解决,感情的本质,就是无能为力。
承认我们对大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并且心平气和的面对无能为力,是从根本上破除需求感的第一步。
Gatsby回来了,他依然深爱着Daisy,可如果他是一个只有爱而没有需求感的人,又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他大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Daisy自己还爱着她,也渴望跟Daisy重新开始,真挚诚恳无需扭捏,只要一切是建立在Daisy自己愿意的前提下。
他理解并尊重她的选择,更不纠结她是否爱过别人。
在Daisy做任何决定之前,他完全可以和其他姑娘正常的交往,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交圈子(而不是天天只跟Daisy的表哥玩),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将自己非法获得的财富快速洗白,日子过的浪漫而坚实。
其实没有需求感也不代表不作为,愿意自己喜欢的女人开心和讨好喜欢的女人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小说和电影中,Gatsby显然是后者),他可以依然邀请Daisy参加到他精彩刺激的生活中来,偶尔送个礼物也无妨,但内心深处必须真正放下“你看我们曾经如此相爱现在又为你了做了这么多你没有理由不抛弃家庭选择我”的一切念头,这份放下无法假装也无法掩饰,她一定会感受的到的。
至于Daisy最终会如何做,那完全只是她自己的事情。
你不得不相信的是,“男人从来都无法真正选择女人,只能给她们一个选择他的机会。
”不执著,不躲闪,不掩饰,不证明,却依然相信爱情,才是盖茨比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愿天下所有Gatsby和Daisy终成眷属吧。
首先要夸夸这部电影的摄影师、导演等等,真的是每一帧都美如画啊!
来,上图
言归正传。
卑微出身的盖茨比,打小就想改变自己命运,跻身上流社会。
一次意外,他遇到了黛西,在见到黛西的那一刻,他就知道不能爱上她,他承受不起这份爱,造化弄人,他还是爱上她了!
也正因如此,他用五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梦想,成为人上人,片中对盖茨比成功的经历未做详细论述,但是却从侧面描写出他的成功之路很传奇。
黛西就是他成功的动力,却也是他的死劫。
为了黛西,他建造了豪宅,他说这个房子只有黛西来的时候才熠熠生辉
也为了黛西,每天晚上举行大型派对,他希望黛西听闻之后也会来,所以他尽力把派对搞大,以至于让城市里的人都知道。
黛西来了,他们终于在一起了!
他和黛西一起度过了一段很美妙的生活,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生活!盖茨比对黛西的爱,真真是称得起“了不起”三个字,以至于他可以为黛西顶罪,替她而死
多情总被无情伤,盖茨比的深情没有得到黛西的爱,她连盖茨比的葬礼都不愿参加,曾经爱的那么深,无情起来,也是那么让人心寒!
如果就把这片当成一部搭配「屌丝逆袭未遂」大俗套爱情剧的复古时装展示会来看,那还是看得过的。
通过观看本片,能对「屌丝」、「逆袭」、「高富帅」、「白富美」、「贱人就是矫情」等等「某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阶段现象有一次全面地、深入地、形象地了解(但是我觉得中国观众没有这种需要,我们完全可以看活的)。
除了blingbling还是bling得让不拜金的姑娘小伙也心旌摇曳的「豪门の幸福生活」之外,前屌丝李乐多在成功施展「还我漂漂拳」之后再次为了金发女神将俊脸长腿沉入水底,更是令得曾围观过大船的观众们唏(喜)嘘(闻)不(乐)已(见)如果游泳池那场戏使用席帝的My heart will go on作背景音乐那才适合不过呢。
如果有观众,比如我,非那么想不开要把它当成The great Gatsby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来看……嘛,其实片名还是完美贴合原著风采的。
为了避免在观影时受折磨,千万不要在看电影前去读原作!
姐姐我就是血的教训!
(前半部的读后在https://petitespot.wordpress.com/2013/05/15/%E5%9C%A8%E7%9C%8B%E7%89%87%E4%B9%8B%E5%89%8D%E9%9A%8F%E4%BE%BF%E8%AF%B4%E4%B8%8Bgatsby/,要是翻不过墙就算了)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是以吾辈击进,奋逆水之舟,永被推入逝波而无休)这是小说的总结性发言。
东方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一个金光灿灿欣欣向钱的时代里,几个眷怀昔日不舍初衷的老灵魂,西方注脚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如何平衡丰富的物质与空虚的心灵?
小说里有很多对位的符号。
就像原文中Baker小姐说的“It takes two to make an accident.”Tom住的「东蛋」和Gatsby与「我」住的「西蛋」,Daisy的珍珠项链和Myrtle的皮质狗链,Daisy问护士"it was a boy or a girl"和Myrtle问狗贩子““Is it a boy or a girl”,加油站前广告牌上Doctor T. J. Eckleburg的眼睛和Gatsby葬礼上唯一的「别人」owl-eyed man。
隔海相对,一个时代vs一个时代,一个阶级vs一个阶级,一个妻子及情妇vs一个妻子及情妇,一双眼睛vs一双眼睛。
总是在「平衡着什么」的Baker和「半爱着她」的Carraway,既在局中亦在局外。
而到了电影里,除了东西两蛋俱在,其他的全都只得一半。
Myrtle的狗倒是出镜了,狗链却没有出现,更加离谱的是代替这样「情节道具」的居然是珍珠项链!
Baker这个角色倒是有,她和Carraway的感情线被剪了,更加离谱的是她最后的恣态几乎是「决绝弃去」!
且不说这些「离谱」的部分是否合乎情理,只从这些细节的处理上不难看出导演(也就是编剧)的趣味并不走敏感纤细文艺清新这个路线,而是追求「盛大热闹」与「戏剧冲突」。
于是Baker那句"take two to make an accident"的预示性关键台词自然不说了;小说中那些故意在几句话间断后重复的台词(比如Gatsby向Carraway两次提到"trying to forget something very sad that had happened to me")自然不见了;Dan Cody在海上航行了五年后死在他的gold digger妻子手上这种「逝波」自然不提了;Carraway那几乎与Gatsy所编撰的身世重合的「老钱」出身也自然不用了。
那两个多钟头的时间却要干什么呢?
当然是let's party!
一个有「名著」头衔保护的「大场面集锦」多么难得!
越喧嚣越美丽!
The louder the better!
书中令Carraway厌倦不已恨不能脱身的Myrtle家的八婆聚会转身就变成了让他爱上NY的轰趴;书中特意说明”It wasn’t a bit funny“的Carraway家的下午茶变成了全片的笑点集合地;书中即使再觉难以忍受也只有表情不受控的佳公子Carraway摇身变成drama queen在各种不适宜的场合失控地大呼小叫,原作中表示「在他(Tom)家里我实在说不出口」的绅士派Gatsby自也当仁不当把「一闪而逝的杀人表情」转成「在爱人面前拔老拳砸向她老公的面门」的鲁提辖cosplay。
等一下!
这不就变成到处能见的三俗肥皂剧了么?
没关系,把原著的关键性的描述都用旁白念出来不就行了!
镜头语言呈现不出来的,台词里安排不到位的,演员表现不能够的,用旁白一说就什么都有了不是么!
观众都是智商不足70的理解战五渣,能享受如此华美灿烂又简单易懂的「配图说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什么「文本解读」什么subtlety,图森破乃已无啊,骚年!
鲁赫曼大导演教给你说,买个名著的版权,弄一群大明星来,不管拖不拖时间都把场面做大,不管有没有必要都搞成3D的,就能做出一部好电影了!
在旁白孜孜不倦的帮助下,本片的演员们基本上只要穿得漂漂亮亮地摆pose就可以了——至多就是在「摊牌」这种「抓马高潮」部分临时表演一下「神经病」。
根本不存在什么角色塑造啊人物连贯内心层次啊这些演员的基本修养问题。
饶是这么简单的要求,女主角居然也做不到!!!
Mulligan无疑是「极简主义」的推崇者,从我头一次在《华尔街》看到她至今,除了「面无表情」之外她脸上只出现过三种神态:歪着嘴笑,歪着嘴眼中噙泪,歪着嘴大喊大叫。
(PS:鉴于本片中无数大特写又是3D,友情建议有对称强迫症的同学在入场前先吞食一点镇静剂)另外在拍摄本片前她肯定向另一位花瓶界的翘楚暮光女讨教学习过走路姿势。
Carraway去Tom家吃晚饭那场戏里,看着这位正在饰演「大家闺秀」的妹子僵着肩膀脚动手不摆地走去花园,我就彻底放弃从Daisy这个角色上发现哪怕一丝半毫原著中「集天真浪漫与不负责任与一体充满诱惑的女神」的影子了。
就算在花瓶界,这也是只配拿来插鸡毛掸子的那一款。
这也倒好,正所谓「没有希望就无所谓失望」,以后再看她演戏可就省心了。
--------我是带盐的分割线---------又被投诉看不懂。
自己读了一下,确实不体贴没有读过小说的同学。
所以下面为这些同学带盐,理一下大概的人物关系和一些个人觉得很重要但电影里没有拍的细节。
良心建议还没有看过电影的回避。
1. Daisy, Carraway, Baker, Gatsby和Wilston夫妇都来自西部,所以这一群人其实来自「西部时代」(电影最后用旁白总结交待)。
Daisy和Baker「顺流」变成了「东部时代」的人,而Gatsby和Carraway固守「西蛋」,前者最后死在了那里。
Wilston本来是想把老婆Myrtle带回西部,也双双悲剧。
2. Daisy跟Myrtle是被对照来写的。
Myrtle的狗相当于Daisy的女儿。
Myrtle买狗的场景在书里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她问狗贩子是"boy or girl",狗贩说是boy而Tom一口咬定是bitch。
小说里暴露Myrtle奸情并最终决定她命运的是一条皮质狗链。
如果这些细节不出现的话,Myrtle说要买狗的那句台词也就多余。
另外Tom是不会把珍珠项链这种象征「高贵」的礼物送给Myrtle的3. Gatsby曾经很风流,Daisy也有过很多男朋友。
Baker第一次见到Gatsby时,他们坐在Daisy的白车里,白色象征「纯洁」。
Gatsby曾对Daisy许诺「照顾她」。
他参军后,Daisy迫于社会环境需要做一个抉择。
她重新结交了许多男人后才嫁给Tom。
戴上Tom送的昂贵珍珠项链嫁给他的那天起,Daisy就再也回不去了。
Daisy最令人倾倒的魅力是她的嗓音。
Gatsby形容说是"full of money"(感受一下)4. Nick Carraway来自一个「老钱」家庭,影片开头那句话的完整版是”“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他的家族自称是Buccleuch公爵的后代,但实际上是在Nick叔公这一代才发家致富的。
Nick上的是耶鲁,但只正经念过一年。
这段身世跟Gatsby「宣称」的非常像。
因家教关系,Carraway是一个「不轻意直陈观点」的人,他才不会大声说出「我受不了你们」这样的话。
5. Baker比Daisy小几岁,非常「佩服」Daisy。
书中描写她说「好似用颧骨平衡着什么东西」。
Carraway认为Baker喜欢说谎并靠此技巧来维持很雀跃的肢体(浪漫)和很淡漠的神态(实际)之间的平衡。
Baker就是正在「东部化」的Daisy。
她跟Carraway的关系进展也跟Daisy和Gatsby同步。
最后分手时她对Carraway说"I don’t give a damn about you now, but it was a new experience for me, and I felt a little dizzy for a while.”(「我现在对你的事已全无兴趣,不过这对我倒是个新奇的体验,有那么一会儿我竟也有几分心醉」)实际上是借她说出了Daisy对Gatsby的感觉。
6.因为以上这些人彼此之间错综的关系。
所以小说里的人与人之间都是「同谋」关系。
Tom带Carraway去见情妇Myrtle使之成为「同谋」,Gatsby委托Baker向Carraway提出「请Daissy来唱下午茶」的要求,使两者成为自己的「同谋」。
Gatsby想要靠给Nick介绍业务来深化他们的「同谋」却被后者拒绝(所以影片中Garraway说这是"favor"不妥当,他对Gatsby始终持「保留意见」)各种「同谋」关系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从酒店里摊牌到Gatsby被枪杀这段高潮戏集中体现了所有这些「同谋」关系的变化。
7. “It takes two to make an accident.”是Carraway吐槽Baker的驾驶技术太糟时后者的辩解。
这句话既体现了Baker的carelessness和「不负责任」,对Myrtle车祸做了预告,也是对所有「同谋」关系造成的悲剧的注解。
在两人正式分手时,Baker对Carraway重复了这句话。
因为Carraway只是half loved her,她又too wise,所以他们的关系才没有演变成悲剧收场。
8. owl-eyed man就是Carraway和Baker在图书馆里遇到的那个老头。
他在小说中的台词是「这些(指Gatsby的书)都是真的」。
意即无论他表面上看起来是怎么样的人,围绕他有什么样的谣言,他的内心都是真诚的。
事实上Carraway直到车祸后才认识这一点并「终于认同Gatsby」。
Carraway打遍电话寻遍友人未果后,这个他一直不知道名字的老头不请自来地参加了Gatsby的葬礼。
9. Tom一开始就知道Gatsby是暴发户绝不可能是牛津人的原因是后者穿的衣服和开的车太鲜艳(「老钱」们多用深色)原话Tom是说「他穿粉色西装」,Carraway看Gatsby的最后一眼也强调了「粉色西装」。
这些鲜色是Gatsby内心的「浪漫」与「激情」的外在表现。
是以有扔衣服的那一段和Daisy哭着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衬衣」。
10. 小说里使用了夏、秋、冬三季来发现从「金光灿灿」到「大雪茫茫真干净」的人事变迁。
但是「冬天」出现在Carraway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里,地点是Wisconsin,此州名的意思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通过这段回忆,Carraway意识到「我是冬天的一部分」以及「这是一个关于西部/方的故事」,也即意味着「西部/方时代」的逝去。
大致上就是这样。
至于译本我并不知道哪个比较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读中文版的时候是遥远的初中……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所以叫小孩读「名著」根本没有意义。
记得大学时候在北大上过胡子老师的电影中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学,这是门著名的课,也是我在北大上过最愉快的课。
文学和电影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爱上哈利波特之时就明白。
而且其实有时候我们喜欢文学改编作品,并不说得清到底是喜欢电影本身,还是对文学作品爱屋及乌。
就象这部The Great Gatsby。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喜爱最初其实就来自于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之后看了原著,进而扫了几眼The Great Gatsby,感觉的确作家可以跻身美国文学最顶级的作家行列,而且菲茨杰拉德是特别的,他的每个故事,在简单而略带戏谑的表面之下,总有一个悲伤到极致的灵魂内核。
一旦这悲哀被你看穿,便会让你痛苦的久久无法自拔。
就象Daisy和Benjamin的奇遇与最终注定的分离,象Gatsby大喜大悲,极近奢华又极度空虚的人生。
最后你总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注定无法改变命运,一切希望憧憬都只是虚幻的泡影。
这时的你该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是继续相信,等待,还是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做与命运最后的抗争,菲茨杰拉德每次都会温柔的给你一个答案,他没有残忍的告诉Gatsby有关Daisy和Tom离开的真相,也让Benjamin与Daisy在人生最美的时刻相遇了。
所以他是痛苦而又善良的,在自己看透这个世界的不堪之后,虽然笃定要向世人揭示,却又不忍夺去倾听者美好的愿望。
<The Great Gatsby>是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数评论家把这部作品形容为"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我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更倾向于它"叙述了一代人'美国梦'的破灭"。
只能说在来美国之前,我也曾醉心于"American Dream"这个充满梦幻的词语。
纽约曼哈顿的繁华,好莱坞电影梦工厂,美国似乎总是在对全世界说,everything is possible in USA,只要你有梦想,美国就可以帮你实现,追求你想要的人生。
Gatsby出身贫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更换了姓名,不断追求努力突破自我,American Dream这个有魔力的词语不断鞭策着他象车轮一样滚滚向前,他遇到了美丽的富家女孩,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和名声,当他认为他已经拥有了一切,却发现空虚的灵魂只能用聚集社会上各种"有意思的人"来填补。
那是美国社会资本极度膨胀后的畸形,太多人在浮华的社会中不知道还能继续期待什么,只能用醉酒和狂欢麻痹自己。
而Gatsby选择用观看这一切迷乱来麻痹自己。
他认为自己可以让心爱的女人说从没爱过丈夫,认为她会义无反顾跟自己走,但最后结局和他在过程中发现的一样,为什么她不喜欢这里呢,为什么我为她准备了这一切而他只是想逃走呢,一切都不对了,为什么一切都错了呢。
这句话从他的口中说出是多么令人心痛。
Gatsby做错了什么么,他只是一个可爱的男孩,书中最美的一个情节,再见Daisy时他紧张的在雨中绕房子跑了几圈,他真的只是一个孩子,会情绪失控,会天真的相信"我当然可以重温过去",会痴痴的等一夜又一天,等待一个根本不在乎他的人。
今日当我真正坐在美国的电影院里看着这一切的时候,这悲哀的感觉才会如此真实。
是不是我也曾怀揣过这样那样的梦想而渴望来到美国,是不是也有很多人给这虚幻推波助澜过,是不是也有更多人在嘲笑我。
记得在洛杉矶机场安检的时候,连工作人员都会轻易的问你一句,来加州想做演员吗,big dream,yeah?
虽然对洛杉矶并不十分喜爱,但那全城弥漫的电影气息,不能不让我着迷,有一刻也会忍不住幻想,为了留在这电影梦工厂里我可以做任何事,I have a dream and I gonna make it come true. 但现实就是,Gatsby 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去死,但他依旧无法真正进入Daisy的生活,更无需说进入她的心。
书本与电影往往各有各的魅力,文字给你想象的空间,当看到电影把它呈现出来时,恰恰就是你想的最美的样子,就会欣喜万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不同于畅销小说,你可以崇拜与敬畏,当然也可以批判,但一定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Gatsby对原著完美的呈现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剧情几乎没有大改动的基础上,对每场重头戏都有极美的演绎。
适当的特效对整体虚幻感觉的渲染恰到好处,旁观者Nick沉静的声音,一句句缓缓进入你灵魂的最深处,讲述一段传奇的人生,更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影片配乐更是一绝,现代流行歌曲的另类演绎配合已远离我们很久的年代,竟然也可以如此契合。
其实在当下,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异军突起的电影并不少见,也可被称为好电影。
但像Gatsby这样从拍摄,演员,配乐,后期制作都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缺陷的电影,已经太少了。
Buz的水准与大气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电影真正认真的态度。
也许这正是当下浮华的电影界所缺少的吧。
看完的老公不停摇头摆脑:“一个屌丝非要泡富二代mm,泡不到2逼了,就转身去混黑社会;混完黑社会有底气了,回头找这群富二代玩、继续努力泡mm,成功泡上被大声疾呼拆穿:你丫不是富二代!
出身决定一切!
于是又傻逼了。
最后屌丝以挡枪死的二逼行为刷了存在感,其中一个还算他朋友的富二代很同情他,把这事儿写成了本书,就叫了不起的盖兹比”于是总结:“这个故事教育我们,不和同类一起玩,总是不安全的;不要妄想泡富二代mm。
哪怕是脑子有病的富二代mm。
”我吐了。
小李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帅,女主虽美,但真的很不喜欢她这样犹犹豫豫的墨迹的性格,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毁了男主
Gatsby爱的是执念,Daisy爱的是金钱,从深层次而言他们两个爱的都是自己,只有冷眼旁观从局外人最终不自觉入局的Nick才是真爱,而Nick恰恰是各种意义上的居间者。Nick才是影片里的真悲剧。一堆人追问great在何处,你出身贫困打拼成盖茨比你也是强人,当然言情手法拉低了强人格调。
这部电影空有华丽的外表,内核却是一个略微狗血的爱情故事,主题空泛,结尾仓促。菲茨杰拉德不知会做何感想。所以相比于此,我更想看《了不起的比尔·盖茨》。
真的很好看啊……!!!
我實在是太愛這部電影了,我已經似乎很久都沒有被這樣一部電影深深打動了。雖然有人說它有些over the top,但這些稍顯做作的藝術手法反而120%的更完美詮釋了小說——我看到是小說更深的另一面,導演想要表現的那一面,也是我身同感受的那一面。總之,比看到《雲圖》和《普羅米修斯》更澎湃一些
you can&#39;t repeat the past
what a liar, a bitch, a scum, and a gay.
尽管他明白旧梦不能重温,可他身上就带着那股莽撞劲儿,不撞的头破血流就绝不回头,这是拓荒者身上最可贵的精神,但并不适用纽约,因为在纽约,一切规矩早已被制定。从第一眼爱上黛西,他就僭越了。黛西也从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傻姑娘,她精明又冷静,理智又清醒,就是这份清醒让她在每一次面对人生必须做出选择之时做出当下最合适的选择。真正傻的是盖茨比啊,他就像一天真的孩子,想要逃开底层人的束缚,被戳穿的一瞬间却如何都无法掩盖内心的卑微与恼羞成怒。‘It’s so sad because it’s so hard to make her understand, it’s so hard to make her understand.’ 其实啊,黛西谁都不爱,她爱的是她自己,她爱的是上流社会富太太的金钱荣耀地位与虚荣。
浮夸且肤浅,好似廉价土嗨迪士高
华丽的场景中上演着无聊的故事
乘飞机终于有时间看一下这个电影,可惜没早看,要不我就能说其实拍得不坏。迪卡普里奥的拿捏很准,富有和glamour (这个词很难翻,名利场上独领风骚的意思吧)是一种梦,纯洁坚贞的爱也是一种梦,两种梦混在一起的人是有的,比如菲茨杰拉德自己,比如盖茨,都比较悲剧。这个片子对小说的把握还是不错的
带着宝石,穿着黑西装。回眸一下,整个人都灿烂了
如果你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
It matters a lot to me,,, i was holding her hands firmly in mine....
绿茶婊
太无聊了,看睡着了。说点啥呢,共产主义必胜吧。打倒资本主义。
天花乱坠的现代时髦音乐+就像在眼前浮现的完美3D,都给人以错觉,以为这故事就是真实在眼前发生,其实是从另一角度诠释,纸醉金迷皆是虚幻,无论是貌似乱入的音乐,或是那奢华的Party,但无论如何堕落与浮华,但是盖茨比始终坚定不为社会所腐化的内心是The Great,莱昂纳多演的很棒,看得出他的用功。
我没有读过原著,但我也能感觉到电影把红楼梦改编成了情深深雨蒙蒙。这应该是一个大时代下人性悲凉的故事,但导演似乎只执着于用最绚丽的柔光和最凄美的音乐实现他心中的美丽爱情故事。红磨坊经验犹在,本片声光效果俱佳,尤其是非party上的背景配乐。至于party上么,是不是最好多用点20世纪初的音乐?
为什么一直没标看过……
古怪的剧情,故作奢华,它到底想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