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是 泰国、嘉义、大阪、爪哇那几集。
初创一代们最初都是因为生活所迫,为了维持家庭生活,而开始了街头美食的事业,希望孩子能比自己过得更好,有些希望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有些则希望孩子们不要受受这份付辛苦。
部分二代们从父母手里接过产业,接受过更好教育的他们开始改变,利用机器,减少人工付出,扩张开设分店,接受网络预定外卖,他们在传统中尝试创新。
美食家,不分贵贱,没有被命运压垮的他们都在为当地文化做着自己的贡献。
很喜欢第二集。
我非常喜欢小孩,当我在生活里表现出对孩子的喜欢时,总听到有人说,“赶快自己生一个。
”喜欢小孩跟自己生孩子有什么关系,人为什么喜欢小孩就必须自己生小孩,人为什么只能爱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吗。
我把所有的孩子当孩子,甚至我觉得我遇见的所有人都是孩子,我都要去爱他们,帮助他们,喜欢他们,这才是爱的本质。
老爷爷说,“把员工当孩子,把客人当家人”,如果每个经商者都这样想,就不会有那么多职场问题、商品问题。
就是因为把员工当自己的孩子,才不会去压榨他们,就是因为把客人当家人,才会做真正安全健康的食物给它们。
而只爱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只想给自己家赚钱,就会压榨员工,偷工减料,节省经费,用不好的食材给别人吃,以实现自己的财富积累,这才是真正的自私。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想法源头,墨家讲,“兼爱,非攻”,却随着历史消失殆尽。
这部作品是美食纪录片,但好的美食纪录片绝不只是记录美食,它没有刻意讲述道理,只是通过人物故事经历,给人以潜意识影响,从而实现影视教化大众的作用。
至于“套路”,我并不认为该如此形容它。
套路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是懒惰,套来套去,空有躯壳。
而如果具是有专业的影视基础,通过规范化的形制呈现出丰厚饱满的思考,那就应该被称为“规范”。
规范不等于套路。
台湾观光的一大卖点便是夜市美食。
而在台湾美食家心目中,相较于商业化驱动下迎合游客的台北夜市,青山环绕的嘉义夜市才是台湾味道的灵魂所在。
林聪明沙锅鱼头、火鸡肉饭、阿姨豆花……无一不是从爷爷辈就开始在街边摆摊的料理,其中的瓮羊肉更是从隋朝起就有的配方和制作工艺。
这些6、70岁的摊主还在用传统的制作方法坚持着他们的料理:豆花要用柴火烧制,因为店主认为柴火烧出来的对身体才比较好;双手颤抖的阿姆妈仍然坚持用自己手工炼制的猪油和葱头淋饭,因为只有这样才够香;更绝的是瓮羊肉的店主,他的烹饪需要戴上防毒面具,因为瓮羊肉以泥封口后,要埋在地里以火熏上三天三夜,熏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烟尘,即便是戴上防毒面具,也要清痰3个小时才能把肺里的烟尘吐尽。
老板在采访时说,不会让晚辈们再继承这个手艺了,因为实在太辛苦,满院子的烟尘侵害小孩子的尚未长好的肺。
自己做为这门手艺的拥有者,能做到的,只有不让这门手艺断在自己手上。
同样可能要消失的,还有阿姨豆花,老板不确定小辈们还愿不愿意沿用柴火烧制的方法,毕竟那太过耗时耗力。
本土美食家在旁白中说,夜市美食正不可避免地被融合和规模化。
传统、正宗两个字不出意外应该会成为传说一样的前浪。
但我并不是一个对传统有执念的人,没有证据表明传统的工艺和手法能与健康、滋补划等号。
为什么柴火烧出来的豆花就比煤气烧出来的健康呢?
为什么非要抱着传统工艺的执念让一种美食离我们而去?
希望来自新一代的继承者。
林聪明沙锅鱼头新一代掌门人生长在一个强势的原生家庭。
当年在台北攻读观光系的她毕业后被父母要求继承家族夜市摊位。
火车上她为不得不放弃梦想而潸然泪下,先后几次想改变鱼头的售卖方式被父母拒绝。
这样一个姑娘,选择在父母外出旅行时搞”政(比喻)变“,推出网购鱼头和打包外卖鱼头。
她更为现代的经营理念获得市场的认可,除了继续保有大排长龙的摊位外,她还有了分店、网店。
而这种认可,也最终说服了父母放弃对她的掌控以及对传统的执念,退居二线为女儿打工。
爸爸在接受采访时说,做她的爸爸挺好、做她的员工也挺好。
变迁本就是一定会发生的事。
传统是值得骄傲的文化,它可以存在于历史的记述中、存在于代代相传的故事中,传统的魅力在于不可追和无限想象。
比起再也吃不到烧熏山羊肉,我更希望能坐在饭桌前,品尝着做电热煲出来的羊肉,听老板讲祖辈曾经用多么艰辛的办法才能得到眼前的这道菜。
之前看过韩国钟元大叔 的【街头美食斗士】,非常酣畅淋漓,全部是接地气的小吃,特写,大口吞下。
抱着这样的预期在看Netflix的新剧【街头美食】,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每集锁定一个目的地,1主角厨师+2,3配角厨师的人生故事。
他们无一不是被命运捉弄,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以烧菜作为谋生手段,然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靠着匠人精神,成就了伟大的街头美食。
其中,最触动我的是大阪街边居酒屋老板的故事。
他六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打击过大开始酗酒,对他施暴。
他吓到不敢回家,带着被子和枕头在码头露宿。
可说到这里,他竟然是以帮父亲的口吻说“他不是一个酗酒的人,只是母亲过世对他打击太大”。
我的眼泪开始打转。
因为家里不给他支付学费,他初中后便辍学去大阪谋生。
起初在一家餐厅里坐刷碗工,就这样2,3年后开始学习料理,如饥似渴的。
后面他靠着一定要拥有一家自己的居酒屋的强驱动力,没日没夜,勤恳工作。
想着“我存下1000万日元(约60万人民币)就去开一家自己的居酒屋,然后娶妻生子“。
结果,他终于存够了钱,却遇到父亲去世。
是的,就是那位酗酒家暴他的父亲。
然后他花了600万为父亲料理后事,开店面的梦想也一下击破。
呵呵,命运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吧。
还好,他并没有被打倒,用剩下的钱做了一个临时摊位,座位都没有的那种。
每天只睡四小时,没有休息日,高负荷的工作。
幸好客人很喜欢,生意越来越好。
他开心的说:“生意很好,然后我们有了自来水和简易WC。
”满脸幸福。
我忍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
也许是命运待他太残忍了,所以对任何一点点的馈赠都显得那么感激和知足。
在这个物质过剩,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习惯了那些注定成功的故事,习惯了所有的鲜花背后都有背景支持。
哦,他爸爸是个厉害的厨师,所以他理应出色。
哦,他是因为财团支持所以才做到这个位子。
上次如此感动,是看【三块广告牌】,一个案件的发生,然后平凡人的无助展露无疑,可在无助中又透露着善意,所以说小人物最是打动人。
虽然美食,但是亚洲,但是街头……《绝味街头》系列目前有美国篇,亚洲篇,拉美篇,后两部分自己已经看过,美国篇还没有看,自己最近看完的是亚洲篇,所以就从这部说起。
这一部分用了九集选择了亚洲的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中的街头小吃,每集三十分钟左右,所以可能是选择了一种小吃也可能是选择了几种小吃,如果是几种的话基本上是穿插着进行讲述……这里面有泰国曼谷,有越南胡志明市,有中国台湾嘉义,印度德里、韩国首尔、印尼某岛、新加坡、日本大阪、菲律宾……当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甚至是一条大街上就有许许多多的小吃街边摊,所以就算是你讲述的再丰富再全面也是众口难调,每个人心中的最美好每个人心中的最好吃必然不一样,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绝味街头”的定义可能就不单单是“好吃”这个限定语了,比如说亚洲篇中,在泰国曼谷,通过“曼谷痣姐”这一个甚至拥有米其林星的街边美食创造者的故事,对于当地的城市管理,对于市民的传统习惯,对于女性的独立和力量,多个角度进行了讲述,说实话,自己看到带着护目镜在灶火撩人的街头厨房亲力亲为,这一刻,不管是做的食物是什么都足够让人叹服了……日本大阪这一集中,集中讲述了一个老爷爷的居酒屋的故事,食物与他家暴父亲给予他的童年紧紧联系却也是他疗愈自我的一种途径,对于他居酒屋发展的艰辛之路虽然采访中寥寥数语但是背后的艰难可见一斑,而这一集中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在老爷爷积攒够了金钱可以开店的时候遇到自己的父亲病故,然后他虽然对其记忆并不都是美好的却依旧选择花费自己的大半积蓄为其举办风光的葬礼……台湾没有选择了台北而是选择嘉义,在这个时候自己想到的是,如果单纯的如果,如果当时选择的是内地,任何一个城市,到底可以看到什么,随处可见的一百个城市一百个小摊一样的东西么(当时自己忽然想哭),嘉义这边选择的人估计看过康熙来了会有一丢丢印象,在奶飞纪录片滤镜之下居然英语也流利了讲话也有条理了,而这边依旧是逃不开家庭,传承,支撑……印度德里,在长期的殖民文化中同样拥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元素;韩国首尔。
这一集中的刀砍面的女性摊主,虽然三十分钟里面不单单是她一个人的故事但是自己感觉满满的都是她的故事,无论是开始摆摊时候其他小摊贩的欺压和捣乱,还是自己面对家庭债务和抚养子女而不得不把整个家庭抗在肩头,甚至是战后时期童年的困苦岁月,忽然想起了《弹子球游戏》这部小说,而最后说的这位阿姨没有和自己丈夫离婚,只能说,倒是符合自己的认识,一点也没有为了拔高而拔高……印尼这一集有的时候,同样的事情,我们了解了当事人的想法我们会有一个认识,但是我们如果 不知道当事人的想法却非要将其上升到国家社会发展诸如此类宏大命题中只能说是纸上谈兵和自我虚伪式感动,仅此而已,自己觉得就算是七八十岁高龄依旧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如果有些人硬是说这么大的岁数还得摆摊好可怜啊,只能说,有这样的认识的人,其实也好可怜啊……新加坡这一集其实充分抓住了移民和文化融合的特质,有些人也许觉得其背后有一些暗示,但是曾几何时我们都是想太多,而这种想太多还是暗搓搓的,如果是直来直往的想太多也好,自己印象最深的是追梦美国最后还是回归自己的家族然后还选择了跨越文化的爱情的结合,看起来很美,是不是呢……菲律宾一集,只能说,这种爱情,也是不错的,是不是……总的来说,如上所述,也许有些人看得出来,自己根本就没有真的从食物上去将自己的感受,正如编剧选题的时候不是“舌尖体”那样从食材选择、制作工艺等方面为了食物而食物,主题“街头美食”就注定已经将其限定为从街边摊路边摊发展而来,无论现在有些成了网红店模式还是拥有自己的食物故事甚至多家连锁店,但是街头美食的灵魂从来不是多么好的食材也不是多么虔诚的制作工艺,这其中,正如故事中,有些人只是为了生存,有些人只是为了传承,有些人只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代,有一些人只是为了记忆,当然他们也并不是完全糊弄自己的顾客的,街头小吃的竞争是激烈的,能够生存下来并且蒸蒸日上的,必然是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技巧,但是绝对不是毒害食客或者是欺辱食客的甚至是只赚昧心钱的存在,九集故事,其实自己更加明显的体会到文化差异的地方是其中介绍的大部门街头小吃经营者并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继续这个工作,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地位,更加好的未来,这种理念与某些国家那种希望传统被传承希望文化被延续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细细体会,很有趣的呢,个人评分9.2分,推荐指数四星。
好吧。
吃货可以歇息,这不是常规的美食纪录片。
它更高级。
人和动物的区别,以前都以“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来区分,现代,恐怕要看对待吃食的态度。
人和动物对待吃的问题上,诉求绝不可类同。
那些一味引流口水的片子,我也深受其诱。
《街头绝味》绝没有让我垂涎三尺,但让我领略了一场平民精神的款待,让我觉得更舒坦。
我理解的片子的核心:人生不易、接受平凡、食物带来希望。
对于期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梦想家来说,这里的人生都是弱鸡的自我安慰。
但朴实得让人觉得生活越单纯越自在。
当我们用千年历史、文化符号来解读美食的时候,人,始终被忽略至微。
这挺符合中国美食的传承体系:做饭的人卖的是手艺,而美食之趣都是借助文人之笔,生出妙花,生出意境,生出滋味。
厨师属于三教九流中的贩夫走卒,无缘把对菜肴的理解和人生味道传世后人。
所以当我们浏览多数中国美食纪录片时,也会延续固有的模式,哪怕是烹饪大师出镜,也是只知技巧搭配的手艺人——说好听了是手艺人。
《街头绝味》干了一件模式出轨的事,它不讲食之味,而是专注底层人的价值观。
食物,只是价值观实现的工具。
所以,这里的食物没有稀奇,都是东南亚各地的平凡不过的小吃。
节目有意把观众的眼睛、耳朵,引到人生故事中去。
当然,《街头绝味》还是邀请了一些文化学者、电台主持、作家来助阵,铺垫一些形而上的观点。
相比于毁誉参半的《舌尖III》,《街头绝味》在人生故事上的处理更巧妙一些,这大概缘于他们有着以人为本的习惯。
《舌尖III》生硬一些。
但是因食见人已经是共识了。
当我们听到那些平凡的故事时,我们能否被人物、故事吸引,是个讲故事的方法论问题。
如何讲故事,曾经在专业领域是开过培训班的,这确实是我们的弱项。
人生不易,接受平凡。
这种人生观能否在当今社会行的通,取决于观众的内心,能否引起共鸣,也取决于观众的三观建设和情感点。
我推荐第二集,即日本老人一集,人格的魅力和行为魅力,让这一集更有看头。
重要的是,他的笑,他的泪,至少在人性这个基本层面上,做到了极致,又点到为至,不过分渲染,却回味无穷。
《街头绝味》有它制作的缺点,比如台湾一集(也包括其它两三集),内容硬货较少,比较缺营养,有些掺水的意味。
但是不能否认,这是一季好片子。
它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而不仅是食物关怀。
文笔有限,欢迎指正。
我一直觉得,夜市小吃摊有着城市里最鲜活的那一面。
不同于白日里的步履匆匆,夜市里的人们卸下了疲惫与麻木,在食物的烟火香气里,变得生动起来。
这是一部以东南亚街头小吃为主题的美食纪录片——《街头绝味》。
其实,我更喜欢它的港版译名《街边有厨神》。
和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这部片的主角不再是小吃,而是小吃摊的摊主。
这一点,恰恰也是最打动我的。
因为给每一份食物赋予生命,让它们变得独一无二的,正是食物的料理者们。
在他们眼里,你能看到对料理的热爱,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所造就的风味。
这份热爱与坚持,就让泰国曼谷街头的一个路边摊,获得了米其林一星。
这个路边摊就是我们生活里常见的那种。
四五张简陋的桌椅,食材配料码在一旁,几眼黝黑的灶台,火苗四窜,铁锅用得油光发亮,鼓风机呼呼直响。
摊主痣姐,今年已经74岁了。
“出道”40多年以来,她几乎没休过假,一直坚持在街头料理属于她的美食。
至今,她已经研发出了100多种料理。
同样每日与料理打交道的我,深知这个数字背后蕴含了多少的苦功和不易。
或许选择这个行业是偶然,做出成绩多少需要天赋,但坚持才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看到74岁的痣姐在灶前舞锅弄铲时的神采飞扬,听她坚定而缓慢地说出:“炭火跟铁锅就是我的信念,它们教我变聪明,教我变勇敢,所以只要我还有体力的一天,就会继续做菜。
这就是我。
“我感受到了会心一击,仿佛两个拥有相似热爱的灵魂在隔空击掌!
我从小就爱泡在厨房里。
一开始,是看着外婆和菜妈变魔术一样地,把各色食材变成美味的菜肴;渐渐地,我自己变成了在厨房施法的人,解锁了越来越多的食材与料理;再后来,通过我的分享,更多的人加入了这个拥有神奇魔力的厨房世界。
不断增加的关注人数,真心实意的留言,每天一起云吃饭的陪伴……有越来越多的理由支撑我前行,但我知道,亲手做出美食的快乐,才是我泡在厨房里的初心。
那颗因为热爱事物而扑通扑通跳动的心,是做不得假的。
小时候,我一直想成为一个很酷的大人,却说不清到底什么样才叫酷。
看到痣姐,我才恍然: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心和孤注一掷的勇气,将生命变得沸腾起来,就是我想要追求的“很酷”的人生。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热爱的与坚持的从未改变,想来也算没有辜负小时候的期待吧。
你的热爱是什么?
你又坚持了什么?
如果你还没找到答案,不如去看看这部纪录片,看一看不同境遇里,那些如你我一般的小人物们是如何熠熠闪光的。
当然,你也可以单纯地将它看作是城市美食图册,先用眼睛代替身体,把各种滋味尝一遍。
《街头绝味》第一季讲述了泰国曼谷、日本大阪、印度新德里、印尼日惹、中国台湾嘉义、韩国首尔、越南胡志明、新加坡、菲律宾宿务九个城市的街头美食。
这些隐匿于街头巷尾的美食,满是人间烟火味。
但是,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我更愿意将它看作草根创业纪录片。
有别于同类纪录片将大笔墨放诸食材鲜度、技巧难度、菜品质量等美食元素上,《街头绝味》更注重于挖掘美食背后的掌勺人故事。
以第一集为例,泰国街头美食top1痣姐投身美食界前,曾经是一名裁缝。
二十岁那年,一场大火让她一无所有。
“我该怎么办,我才二十岁。
”机缘巧合之下,她来到妈妈的小吃店里帮忙,开启了自学烹饪之路。
虽是半路出家,但是她天赋异禀,且不断创新,精益求精,从街头走到了米其林的颁奖舞台上。
第二集的日本居酒屋老爷爷是个开朗乐观的人,许多食客慕名而来,除了因为美食,还因为想见他。
在他的居酒屋里,他就是个喜剧演员,一边炒菜,一边和食客开玩笑、玩游戏。
很难想象,这样的笑容背后,其实有着坎坷的命运。
爷爷的童年并不顺利,六岁失去母亲,父亲变得酗酒且暴力。
“一放学我就回家拿杯子枕头,到小学的屋顶上。
”面对镜头,乐观的爷爷眼角竟泛着泪光。
长大后他花了很长时间攒够了开店的钱,不幸的是,他的爸爸去世了,葬礼坟墓花了700万日元,余款只剩400万日元,开店梦碎。
听着他们的阐述,我恍然明白,这些美食饱含着他们的热爱、认同与骄傲。
“我不喜欢随便放假。
”“我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我没有遗憾。
”“我最大的愿望是在工作中倒下。
”这是草根大厨最朴素动人的热爱与坚韧啊!
此外,这部片子的画面极具电影感。
虽是美国出品,但是色调却不是美国风格,反而有日韩电影的深沉感,让人想起《小偷家族》《釜山行》等电影。
放几张图,自行感受吧。
五一期间,就是吃吃玩玩睡睡,既如此,那就推荐一部“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系列剧。
美剧《街边有食神》作品类型:纪录片故事概述:亚洲街边美食一览开播时间:2019年4月26日开播,9集,已完结
街边美食,不错的主题,独特的意境,勾起满满食欲,意犹未尽。
第一集,泰式美食(曼谷)关键人物:痣姐
饮食文化:夜市/海鲜
相关料理:叉烧手工鸡蛋面、冬阴汤、咖喱...
故事主旨:付出终有回报(泰式风情之米其林一星餐馆)
第二集,日本料理(大阪)关键人物:筑元丰次
饮食文化:居酒屋/烧烤
相关料理:乌冬面、串烧、生鱼片
故事主旨:笑看人生
第三集,印度美食(德里)关键人物:达陈
饮食文化:街头小摊
相关料理:咖喱角、脆饼、炸马铃薯饼
故事主旨:聚力(如板球汇聚人心、香辛料凝聚味蕾)
第四集,印度尼西亚美食(日惹)关键人物:沙蒂南奶奶
饮食文化:街市之传统糕点
相关料理:卤味饭、木薯面、点心
故事主旨:抚慰人心的点心
第五集,台湾美食(嘉义)关键人物:林佳慧
饮食文化:台湾夜市
相关料理:砂锅鱼头、火鸡肉饭、豆花、土窑羊肉
故事主旨:传承的力量
第六集,韩国美食(首尔)关键人物:赵尹善
饮食文化:泡菜
相关料理:酱油蟹、绿豆煎饼、水饺
故事主旨:生活让人坚强
第七集,越南美食(吴志明市)关键人物:阿卓
饮食文化:法国文化的廉价延续
相关料理:螺肉、越南法包、河粉
故事主旨:成长(城市的成长、个人的成长、美食的成长)
第八集,新加坡美食关键人物:阿伊莎哈希姆
饮食文化:融合(东南亚饮食文化的融合/创新)
相关料理:云吞面、海南鸡饭、蒸米糕
故事主旨:寻根之旅(把根留住)
第九集,菲律宾美食(宿务)关键人物:安多伊
饮食文化:渔民生活
相关料理:鳗鱼汤、烤乳猪、河豚海鲜汤
故事主旨:分享的意义
这些故事中,建议各位挑着看,因为不是每一集都值得仔细观赏,笔者比较推荐“泰国篇”、“日本篇”、“印尼篇”,至于其他的,吸引力略有欠缺,尤其是见识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后,感觉这些老外口中的“美食”不过如此,完全不能与中国的经典菜式相提并论,弱爆了。
终编剧★★★☆☆(每一集,套路差不多,看多了,实在倦)导演★★★★☆(美食、人情,缺一不可)剧情★★★☆☆(来看一看中国的美食节目,岂不自惭形秽)视效★★★★☆(美食的色,冠绝整剧)音效★★★★☆(不同国家,不同配乐,特色明显)推荐度★★★☆☆(挑着看,不是所有都我们的菜)
说起街头美食,会想起,吃了很多次但还想继续吃的煎饼果子、烤串、炸串、油墩子(油炸萝卜丝饼,但很少看到了)、汤包、春卷……而我们也总是无法拒绝关于美食的故事:汪曾祺、陆文夫写吃、陈晓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松重丰扮演井之头五郎成为孤独的美食家、白钟元化身街头美食斗士……这一次Netflix也推出了一档美食纪录片,第一季选取了亚洲的9个城市,介绍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街头美食。
每一集的结构都比较模式化,【当地一位美食家的介绍+小吃摊主的采访(主+次)+简单制作流程+食物特写+城市风光】,时间在20分钟出头,相当紧凑,在美食与风景的交替中,观看过程也不会变得乏味。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一档纯粹的美食纪录片,尽管片名是《街头美食》,但重点绝对不是食物,而是制作那些食物的厨师,他们的故事才是这档纪录片的重中之重。
在镜头下,他们不仅仅是街头食物的厨师,更是街头斗士、艺术家、魔术师、改革者,是给予者施舍者而非索取者,用食物召集大家聚集到一起,并且代表着一种不向艰苦屈服的精神,简而言之,生命力,从贫瘠的生活中破茧而出,在不起眼的街头中绽放出耀眼光芒,犹如史诗、战斗、革命,亦或是盛大表演。
泰国曼谷·痣姐
73岁的痣姐,连续工作40年,当之无愧的街头美食女王。
年轻时迫于生计做着一份缝纫机女工的工作,突然某一天家中大火,她变得一无所有,不得不去街边摊帮忙。
面对街边摊的繁琐,她的母亲怀疑她无法胜任,她却凭借着毅力与热情创造出了一道又一道属于自己的美食,至今已累计了100多道菜式。
40年里,唯一一天的休息,是去领了米其林一星的奖。
日本大阪·筑元丰次
总能说出充满哲理的语句,会让人想起北野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喜剧演员,一个演说家,总之不是街头厨子,这个叫筑元丰次的老头总是充满活力,他自称是“诈骗犯”,意思是将别人不用的食材变成美味的食物“骗钱”,而人们也乐于在他的东洋居酒屋前排起长龙,等待他的美食,聆听他的话语,甚至接受他的戏弄。
经过漫长的打拼后,他终于成为了居酒屋老板,在回顾人生之路时却还是忍不住唏嘘起来,母亲早逝,父亲酗酒,童年充斥着来自父亲的暴力,最开心的事情不过是和同学一起吃营养餐,却被父亲告知付不起营养餐的钱。
他去挖野餐炒来吃,睡在屋顶或码头,仅仅是为了活下去。
曾经幻想着这样的生活,成为居酒屋老板,有一栋自己的房子,有妻子和孩子,如今他成为了老板,将居酒屋当成家,视员工为自己的孩子,在一天工作结束时告诫他们:“你们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印度德里·达陈
印度德里是一座十分复杂的城市,拥挤,不同的族群,充满多元文明,因此也拥有着十分多元的饮食文化,而擅长制作恰特的达陈无疑是街头小吃的佼佼者之一。
在他的美食理念中,“家人”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他的童年不幸,父亲沉溺于各种毒品,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不得不走上街头。
他的姐妹为了帮助他曾经偷偷买了首饰,他的哥哥如今是他的帮手,孩子们也一同参与进来,他的事业有多失败,但又重头再来,有了家人的支持,似乎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印度尼西亚日惹市·沙蒂南奶奶
90岁的沙蒂南依然活跃于街头,她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市场点心(应该是一种糯米、焦糖、椰子粉做成的甜食)也依然备受人们的喜爱。
小学六年级之后便没有再上学,先是跟着母亲学习售卖点心,然后开始学习如何制作。
少年时代,父亲的出轨令母亲保守打击,不久之后母亲也去世,沙蒂南陷入失落的情绪之中。
但生活还在继续,她没有想着要放弃,再次重返街头出售自己的传统手艺,也在街头结识了自己的丈夫。
“他并不帅,很普通,我也是平凡的女孩。
”这样的爱情从上个世纪一直持续到现在,两个人佝偻着背脊,牵着手,一同准备着每天的售卖,而人们也乐于在她的摊位前上很长时间的队,听她的欢笑声。
台湾嘉义·林佳慧
上学的时候,林佳慧最讨厌的事情是被同学喊外号,她的外号是“鱼头”,因为从爷爷辈开始,她的家庭就开始在街头摆摊售卖沙锅鱼头。
大鱼头裹上面粉下油锅炸至金黄酥脆,沙锅则是木耳、猪肉、洋葱、蒜头、辣椒、豆腐、炸豆皮以及大量的大白菜一同熬煮,量多味足,传统手艺深受食客喜爱。
林佳慧在父亲的影响下,大学毕业后回家帮忙,为了提高效率她决心改革,增加POS机、洗碗机、网络订单量,也因此和父母产生了小矛盾,索性趁他们出国游玩,统统搞定,让父母回来时习惯改变。
现在,她并不讨厌“鱼头”这个外号,相反觉得是一种夸奖。
除了以上街头食神之外,还有在韩国首尔售卖刀切面的赵尹善女士,越南胡志明市卖螺肉的蔡金方氏,在新加坡经营蒸米高店铺和公司的阿伊莎哈希姆,在菲律宾宿务兜售鳗鱼汤的弗洛伦西欧·艾斯卡巴斯……当然还有更多美食和厨师,海南鸡饭、云吞面、中式春卷、烤乳猪、火鸡饭、卤肉饭、章鱼烧、大阪烧……
所有的人文化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是普通人,都生于街头,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创造街头食物的同时又受益于此,完成了梦想,得到了稳定的生活、爱情等等。
平凡的生活与食物中诞生了不平凡的光芒,恰恰是因为那些对生活怀抱希望和热爱的人,比起空有口号的正能量,这档美食纪录片看起来更励志更热血。
最打动我的是那句不经意的话,在首尔卖酱油蟹的大姐忽然说了一句,“……但是精彩的故事,一开始都会有失败”,仿佛是整季的总结一般,在街边卖小吃,也成了一场对生活的绝地反击!
注:本文图片来自纪录片《街头美食》-END-
美好的东西都是在寻找的那个过程中
和油管上那些street food video不一样,这纪录片是有故事的。只是NF只能1.5倍速,没什么耐心。
有很现代的,也有像是上世纪的画风,每一集菜品介绍的并不多,都是介绍大厨们背后的故事,街头美食也能得米其林,这样的故事当然好看
本土化做的太好,反而让我这个外国人看着很出戏,讲话时为什么要进行后期翻译配音呢?观感非常差,网飞迷惑行为…
路边摊,一直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存在,也是一座城市很重要的一部分
想想也知道netflix也不可能夸中国街头小吃 然后带动中国旅游业
看了一半,网飞这水平?你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呢???吃的没拍好,厨子没拍好,纪录片也没拍好,流水线产品
饿!饿!饿!
每个人都让人印象深刻。比美食更重要的是美食背后的人。坚韧有力量的泰国“痣姐”,日本“以工作为老婆”的爷爷,使家人重新团聚的德里大哥,靠市场甜点养活一家十多口的驼背奶奶,有25个grandchildren的菲律宾爷爷等等。韩国人市场同行竞争内卷那个让人感觉太不好了,相反越南卖螺的大姐周围邻居互帮互助让人心生温暖。依靠小吃还清欠债养家糊口,女人很坚韧有力量!
没有抓住“street”的感觉
美食英雄!目前最爱大阪那集,看哭。
除了台湾这集(嘉译),其他都拍的很差,摄像、故事、剪辑以及对美食本身的理解,都很糟糕
展现了南美多民族文化中的底层街头风味。星空一般的南美城市夜景有点迷幻,跟白昼的拥挤破落形成一个强烈对照。街头烧烤等美食跟人生一串一样充满人情味加持,只在展现食物视点的技术上还不够突出。
讲述老板姓自己的故事。不喜欢。
我认为比舌尖好,没有那种假大空的叙事,集中于个体,同样温暖感人
共性: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被质疑被拒绝❌一切为了下一代,最开心的时候是看到顾客享受自己的食物,推陈出新
定位于街头美食,表象上是随性了,实质上却和《主厨的餐桌》系列别无二致,大卫· 盖伯的这个套路看多了就没感觉了。
我是想来看美食的,每集花大把时间介绍厨师的艰苦人生做什么
他们的命运坎坷悲痛,他们的美食狂放欢乐,他们用伤痕累累的双手拯救自己!🤘🏼🤘🏼🤘🏼
不懂吃的就别硬凑,是拍个人采访故事集呢还是街头美食?能感觉到一股硬生生的套路模板,以及对它国美食文化的自信(但却压根狗屁不懂)。学习一下韩国大叔的街头美食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