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被无差别杀害,在悲痛中活了三年,花光了钱,遭受了无数白眼,无法报仇,最后连自杀也做不到。
心里有个公主梦,现实却是与丈夫和婆婆过着无味的生活,以为遇见了足以改变自己人生的人,却发现只是另一个失败者。
受伤后和男友分手,从学生时代起一直喜欢着的直男朋友,却怀疑自己猥亵了他的儿子,再努力地解释都显得无力。
三位主角之间被细微的丝线相连着,好像三个故事都没有关系,却有一种奇妙的相通性。
主妇写着小说,画着漫画,想象着自己是皇家公主的时候,她是快乐的,可出门买避孕套,回来和丈夫进行无味的性生活的时候却又是乏味的。
律师在医院看着喜欢的直男在石膏上写“早日康复”时开心地怀念着过去,后来被直男怀疑时却只能绝望地对着挂断的电话说我一直喜欢你啊。
男人在工作时是单位里的专家,凭听觉就能判断出哪里有问题,但自从妻子去世以来生活已经烂到了无法继续的程度。
好像生活对他们真的是太残酷了,但又好像还没有那么绝望。
主妇和吸毒男第一次见面,居然是为了捉一只鸡,这一段实在很难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个人在草地上大笑着奔跑,配合虚化的光影,持续了几十秒,俨然是罗曼蒂克的少女漫画风格,然而这组浪漫的镜头最终以吸毒男将鸡脖子拧断结束,就好像两个人的关系,主妇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托付给他,却在最后一瞬间崩塌了。
这部电影虽然名叫恋人们,从头到尾却几乎没有两个人浪漫相处的场景。
(抓鸡和养鸡场的两段最后都被毁氛围)看到快一半我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而是在经历了生活这些不好受的事情之后,依然能够被爱着。
用了140分钟的时间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却也看得津津有味。
不过对我来说这还是一部致郁系,看完觉得生活没意思不想谈恋爱系列。
最后虽然天气放晴,大家脸上出现了笑脸,也只当是电影给我们留下一点美好幻想吧。
因为其实主角们悲惨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心态的变化使自己不再那么绝望。
我们和电影里的几位主人公一样,就算是小人物,就算生活平淡无奇,也依然好好活着、爱着。
希望我们都能在琐碎的人生里有所成长。
日本电影的舒缓,已经作为一种民族影像被接受。
即便像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内核虽然保留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但其风格也是对此的一种模仿:松弛影像。
与此相异,桥口亮辅并未追求日常生活的松散质感,他截取现实生活中间接观察到的断面,并将其组接起来。
这已经不再是一种松弛影像,而是紧致影像。
如果不是环绕这些关键动作往前与往后延拓时间,添加进无意义的纯粹时间,那么桥口亮辅的电影就将引发类似动作-影像的机械效应。
但事实与此相反,这些纯粹时间的保留加重了影像的生活质感,并且通过对演员表演(《恋人们》中素人演员的惊人力量)的挖掘和多线交叉的叙事方式,瓦解了这种效应。
每一处场景因而都将围绕着一个事件或一些动作而展开,并引发表现背后潜藏着的心理秘密:这是桥口亮辅制造幽默的方式。
《在恋人们》中,当那位天真的同事一本正经地讲述自己被美女搭讪,求得“美女水”,并认定其为真命天女之时,那是富于生命活力的个体与冷漠的群体环境间的疏离,人物的天真将这种冷幽默透散出温暖的质感。
同样发生于《周围的事》中的数个场景,随着固定机位的延长,摄影机失去了审视的力度,如同滞留于这一“尴尬”场景中的它物,无奈又急切地分享主角们暴露的情感秘密,并从中获得乐趣。
桥口亮辅一直都是制造幽默场景的高手。
他的空间不像杨德昌电影中暴露出物理特性,而是包裹着电影里的失意人群,并始终给予温暖。
摄影机也不再是作为观察的工具,在大多数时刻,隐藏于镜头背后的桥口亮辅消失不见,如同谜一般消散于影像中。
作为导演,桥口亮辅没有观点需要表露,他放任所创造的人物自行融进场景,与周围环境交互,并为自己的失意人生寻找出口。
“Le vent selève,il faut tenter de vivre”,保罗•瓦雷里的这句诗最好地概括了桥口亮辅电影的主题。
桥口亮辅的电影便由这样一些要素构成:紧致影像(关键动作的断续),人物与场景间的融解(摄影机的物性),温暖的幽默感(生活无论多么困意,都要继续活下去)。
拿导演的每一部电影跟巅峰之作比不够公平。
三线穿插的描述有很多动人细节,主妇段足够出彩,啤酒把玩那段把小情愫小手段剖析的很到位;亡妻男越往后越让人腻歪的受不了,要不是独臂配角哥演技中流砥柱,男主独哭好几分钟那段估计就得骂街了;律师段典型绿叶,有导演私心的社会谴责。
桥口监督黑化的讨论还在继续,反观从头到尾哪部不黑呢,即使最美好的《周围的事》,也是从绝望里找希望,牙碎咽肚继续生活的永恒主题。
恋对于生,更像一段段短暂的幻觉。
《恋人たち》 是日本2015电影旬报十佳大奖的冠军可是怎么说呢 这部电影没有像同是旬报十佳的《百元之恋》那样闷着丧着让人突然浑身上下都要燃烧起来也不像《5CM》那样充满了一些无厘头却治愈的奇遇它从头 真的是从头丧到了结束故事在三个不幸的人身上展开:妻子被患有精神病的犯人无差别杀害的鳏夫在浑浑噩噩的主妇生活中渴望爱情的中年大妈被社会(甚至是自己喜欢的人)歧视的同性恋律师这部电影有多现实多残酷呢现实到刚刚还在感叹山雾浩渺景色真美爱情真好之后就开始脱裤子随地撒尿你以为横空出现的浪漫恋情要拯救混沌的日子了下一秒就发现所托的还是个只会吸毒的人渣曾以为社保大厅的工作人员听了鳏夫的悲惨经历会有一丝怜悯哪怕是带整天只吃裙带菜的他去吃个食堂啥的啊下一秒他只是递过来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以为说出“这样下去会受伤的啊”的混蛋律师是良心发现了下一秒发现原来他只是不想让自己利益受损谁TM在意你的死活在被质问“这就是你的良心时”对方笑笑“可是我也活在泥淖里了啊 我能怎么拯救你呢”每一个细节都充斥着赤裸的现实残酷地被剖开呈现在镜头前 在观众心上划下千沟万壑想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豆瓣的本周推荐对《恋人们》的推荐语是这样一句话“唯有爱情,才能让痛苦不再成为生活的日常”...可是看完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啊?
看到一句很戳心的短评“在庸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把爱情当成救命稻草,被灵光一闪的爱情迷得目眩神晕,但如果爱恋成为命运,那就是一桩悲剧。
”妻子被杀害的鳏夫就是这样一个悲剧常常觉得自己是个LOSER头脑简单 也不会说话有的时候总觉得要打一辈子光棍了可是出现了那么一个人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仿佛一丝熹微拯救于暗夜铁窗觉得丧的不行的自己也没那么不行了“可是你又走了...我真的觉得活不下去了。
”电影是戏剧化了的现实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面对这样的死别可是生离 实在是平常中的平常吧怎么办啊,我总担心你要走说句特别丧气的话这样有过又失去的绝望实在让玻璃心的我难过要爆炸了同性恋律师对比他年轻的伴侣说“你能像个成人吗?
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
”他总是在笑 吊儿郎当的 肆无忌惮地不断闪过“他笑的好恶心啊”这样的弹幕可是我在他的笑里感受到了那么多的心酸与无奈我们都在泥潭里挣扎在无望的想念里强颜欢笑在他人的倾诉里沉溺于自己的情绪在很多的时刻,不努力地用笑着的表情说下去真的会撑不住吧后来他握着手机看着车上来来去去行色匆匆的行人发出温暖明亮的光的商店街时对着已被挂断的电话说出那些告白时他可曾想过自己也已经是个不应该有这样控制不了的情绪的“成人”了?
我想起了那个秋色很好的下午温暖的光线从落地窗里照进办公室他用拐杖静静地一遍遍地描摹着爱人的影子轮廓眼里流露出不为人知的小小幸福电影是沉闷得无法言说结尾也没有太明亮的反转犯人依旧逍遥法外出柜的律师可能永远也无法再回归以前的生活主妇还是困在那一个狭窄逼仄的小空间里只是乘着船从桥洞里出来的男主那个说着“我是蠢货 我活不下去 也没有勇气自杀”的男人还是看着天空些许的蓝色露出了稍稍快乐的表情不会像合家欢电影一样最后来个大反转犯人罪有应得 主人公得到爱情和金钱每个小人物的生活好像还是很糟糕好像还是一个人很艰辛地活着但是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心我也感受到了每个人都在和我一样艰难地烦恼着“大吃大笑的才是人生啊”摸爬滚打对抗世事无常才是常态人啊总还是要努力抓紧一些希望吧
如果要说2000年代最佳的日本电影,那么是枝裕和导演的《步履不停》和桥口亮辅导演的《周围的事》都绝对能算上。
这些影片的那种温柔让人产生一种拯救了人生的感觉。
《步履不停》是2008年6月28日在日本上映的,《周围的事》是同年6月7日。
同样都是2008年6月的作品,仿佛就还在昨天,真是让人充满了怀念。
到现在,已经过去七年了,今年是枝裕和导演上映了《海街diary》,桥口导演也完成了七年磨一剑的全新力作,这部让人充满们期待的新作,就是《恋人们》。
坦白说,这是一部令人吃惊的电影。
甚至达到了“电影应该是怎样的呢?
”这种概念和尺度完全用不上的境地,每一瞬间都带给人无与伦比的震撼,并且被演员们精彩的演出给激烈刺激到。
影片一开场,是一名演员的独白,他那么真挚地回忆着与妻子的回忆。
那种真实的语调让你分辨不出他到底是在演戏还是怎样。
不过这是用九州方言来进行叙述,所以到底能听懂几分可就难说了,更让人在意的其实是他叙述的节奏和语调。
他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独白?
他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
台词用线性的方式蜿蜒往前发展,就仿佛是在路上反复盘旋的蛇,桥口亮辅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通过语言逐渐深入我们的心。
片中我们要欣赏到三个“爱”的故事,主人公有三人,他们是在研讨会上被发掘的新人演员,其中一名登场人物,是妻子被神出鬼没的匪徒杀害,心早已一如死水的阿笃(筱原笃 饰);和老公以及婆婆住在一起最终受不了跟别的男人跑了的瞳子(成岛瞳子 饰);完美主义,本身是一名律师,暗恋交往很久的同性好友的四之宫(池田良 饰)。
三人的故事交互描写(只有很少时间的交错)交织成了让人看不够的140分钟。
影片名为“恋人们”,爱人却并“不在”。
再回想起开头那段独白,有种痛彻心扉的悲哀感。
那种哀痛至今没有得到治愈,他人无心的一句话可能就让你深刻入骨。
当面临前所未见巨大悲剧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克服它呢。
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绝望让人印象深刻,这真的是很痛苦,好想被谁保护。
而他所处的社会无情地把他抛弃在了角落,这就是现如今日本的“空气”。
和《周围的事》一样,本片也通过主人公们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接触,把现代日本的真实现状表现了出来。
而片中阿笃从事的是确认桥梁强度的工作,很明显是对作品本身很强的寓意。
让这部如同三面镜一样的群像剧,越加立体深刻。
他身穿工作服和同事们一起搭乘小型电梯,在东京高速公路的桥墩子下用锤子敲打着混凝土,用耳朵仔细听,去辨认有没有破损的地方。
这场戏呈现出了两层含义,其一反映出内心有着深邃伤痕的他,心得以安稳,能够停靠在宁静的港湾,确认他心灵支柱的强度。
人都会为了自我防卫做些事情不是吗。
另一个意思就是检验我们生活的日本的支撑。
也所以当他们大叫着“一切都坏掉了!
”的时候,生存在同时代的日本观众们印象深刻。
但是本片并不是在宣扬人心地脆弱以及不堪负荷,而是坚信人类的力量能到的极限。
就算片中让人痛哭到呼吸停止的场面,深刻的台词之间也有着幽默的光芒闪耀着。
感受到这种化学反应的,绝不仅是观众,仿佛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感情在萌芽。
Akeboshi演奏的音乐一如既往的好,非常贴切主人公们的心情,太阳东升、西下,契合着日常的点点滴滴,又注入了些微的祝福。
而随着视野逐渐广阔,就像是聚精会神培育的花朵,带出了希望的心情。
这部电影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结尾描述,但是却让人感觉到绝对不要放弃希望的坚持。
另外,凭借《去见瀑布》和《天皇的料理人》备受关注的黑田大辅(在片中的角色叫黑田),扮演的是一直守护着阿笃的善良的天使。
这个角色也引人深思,过去也有着什么故事吧。
最后露出了如同菩萨一般的笑容,他说“我想和你说更多话”,似乎有什么暗示,用温柔包围人类,带出坚强力量的语言。
微信公众号:Wasting-YT昨晚到2点半,看完桥口亮辅的《恋人们》。
三段故事,压抑沉闷。
难过到加上日来的工作疲累觉得这个内脏都在扭曲。
人都有承受一次不幸的能力,害怕的是接二连三的晦气和失败,这样才会对周遭慢慢判处死刑。
他觉得很难过,绝望得快要撑不下了。
三段故事,一个妻子被无差别杀害的丈夫,一个常年饱受丈夫和婆婆压迫的妇人,还有一个看似精英却遭社会歧视的同性恋。
这个丈夫心思单纯,对妻子的死难以承受,四处求得律师打官司赔偿,一无所获,饱尝社会冷漠,连最后买个兴奋剂还上当受骗,买成了漂白粉。
这个妇人偶遇一位杀鸡屠夫,他看得懂妇人喜爱的漫画小说,问她,你有梦想吗?
妇人以为开起了人生新篇章,到头来发现屠夫只是个吸毒者。
同性恋一心一意喜欢学生时代的老师,老师成家立业,偶然被发现性向后,疏远排离,其实他还没有说出他喜欢老师,喜欢这么久了。
电话那头已经挂断了,他说喜欢过你。
大概每一个细节都是灰暗,每一个转折之后都是更绝望一分。
两个小时20分钟,除了最后我当作“强行”给点希望的蓝天,大部分都在努力铺陈叙述压抑的氛围。
初看以为《恋人们》大概会讲述些爱情的美好和恋人间的感动故事,没想到“恋人”更像是变成了讥讽。
大概导演对于“恋爱”与“婚姻”抱着十分苦大仇深的看法,看完简直是要对婚姻绝望,对社会唾弃了。
缺爱的人是不是特别好骗?
妇人和屠夫再说感同身受,电影里的丈夫和妇人都渴望周遭的人能够理解自己,因此丈夫不断地解释、吼叫生活对他的残忍,妇人不顾一切地冲向看似带给她“梦想”的屠夫。
他们都失败了。
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现实最多就是给予你一分钟的同情或是几天的幻想,我们不过都难得抽出时间“拯救”一下身边的可怜人,挥霍一下自己的同情心,而后是利益至上,自身重要罢了。
片子里的每一分钟都在向我们讲述这个道理,残忍阴暗的现实。
不是不理解,只是终究事不关己。
用我们以为的好心慰藉别人,世界上最可恶的事啦。
周五去看了陈粒演唱会,巧的是她也说到高潮都是私密的,没人能做到感同身受,所以要我们好好体验,自己“排毒养颜”。
最后放一首阿粒的《任朝暮》,演唱会哭了三次,TM的居然连祝星都唱了。
关于故事:“有失去爱人的人,也有找到爱人的人。
”—导演:桥口亮辅电影里镜头的角度,让我觉得我全程像一个一不小心步入别人生活的窥探者,这个生活离我们很近,甚至于,我的邻居,我的母亲,我自己,正在经历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因为忘带钥匙而在楼下转悠,平日看着很大的小区此时连个藏身的地方都没有,我靠在一个柱子后面,发着呆,对面那栋楼突然传出了女人的尖叫声和哭声,我往那边走了走,试图想听清楚,那声音却又渐渐消下去,我又重新靠在石柱上,偏头笑一下,“真傻,要是我一定不会闹。
”不会闹,又怎么样呢,会一直把它埋在心里,一直到我能消化掉,烂掉,直到,雨过天晴。
影片里的每个人,都被困在生活里,恋爱里,有点像钱钟书的围城,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
失去伴侣独自哀嚎的大叔:他一个人躺在冰凉的地板上,听着楼下小家庭的喧闹,百无聊赖地翻着手机。
“原来是朋友的那些人,现在还把你当朋友么?
”偶尔走在大街上,总能遇见一些自言自语看起来特别阴暗的,奇怪的人—这样的大叔,志野。
自从妻子在三年前被罪犯无辜杀害后,大叔就陷入长时间的消沉之中,生活潦倒,不断的被打击,直到杀掉他妻子的凶手因为精神不稳定而逃避了罪责,积年累月的情绪让他变得绝望。
他尝试杀掉罪犯,尝试自杀,尝试吸毒,都失败了。
就是这样,他也没有极端到成为一个令人唾弃的杀人犯,没有变成一个为情自杀的痴男怨女,也没有变成一个尝试打破社会规则的吸毒者,就是一个平庸的,战战兢兢生活的,胆小又懦弱的,笨蛋。
其实生活最可怕的,最恶心人的地方就是无能为力。
大叔在办医保时,遇见的公务员:“这就是你的良心吗?
对,是的,拿好。
”上诉时遇见的律师:“我明白了。
放弃吧,这样下去会受伤的。
没关系,我已经,完全伤透了。
不是的,是我会受伤的。
”你愤怒,你绝望,你想撕裂这一切,但是,你什么都没做,因为你什么都做不了。
或许啊,我是说或许有一天,你有能力去做了,可是那些人啊事啊早就消失不见踪影了。
围城里的主妇:走样的身材,泛黄的皮肤,做不完的家务,终日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丈夫,一个反复利用保鲜膜的婆婆...这不是电影,这就是我的奶奶,我的母亲,那个无所事事的,就是你,我,他,每一个人。
主妇的梦想是整个电影是唯一治愈的部分。
主妇骑着自行车被男人拦住,两个人就像回到了少年时代般肆无忌惮,田野里奔跑,可以放缓加上暖虚的镜头,欢快愉悦的钢琴伴奏,我被感动了,无关戏剧刻意的煽情。
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觉得女主是一个活着的人:当你经历过高山大海,经历过奔波潦倒,经历过荣华富贵,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样看待你自己,你怎么看待生活。
人只要精神还在,一切就还有慢慢活,慢慢盼的念头。
不过煽情当然不会是结尾,女人认真打扮之后拉着行李去男人家里,屋子里的狼藉和进行到一半的注射都与平日热情认真的男人形成反差,刚刚燃起的激情就像美人鱼的泡沫,啪,碎了。
女人回到家里,生活还是要继续。
男律师的禁忌之恋:男律师一直暗恋自己的好友,陪着他从学生时代一直到结婚生孩子,这个平静是什么时候被打破的呢?
或许女性本来就是多疑的。
好友的妻子看见律师宠溺地摸了摸孩子的耳垂,又被律师毫无预兆的出柜,再然后呢,他对小孩子做奇怪事情的传闻就渐渐传了出来。
好友不再理他。
他独自一人站在热闹的街头给好友打电话,“话说,我,不是喜欢你嘛。
从学生时代起,就一直喜欢你。
可是,从来都没对你说过,也没做过让你讨厌的事,我对你出柜时,你不是让我别在意嘛,你结婚了,不是一直有来往嘛,我不会对孩子做奇怪的事,之前一起喝酒,一起毕业旅行,一起有那么多的回忆,不是什么意义都没有了吗。
”你看,不爱的人,连招呼都不打就可以走了。
那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和你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我的头顶悬了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害怕你像今天这样突然走掉。
有人说,觉得导演的结局很仓促,或者是大量的念白显得多余,可是我很喜欢。
就像一不小心偷窥一段别人的生活,没有开头,没有结尾。
没有刻意营造飞蛾扑火或者皆大欢喜,但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很开心的,遇到一些事情开始变得消极,开始怀疑世界,这只是生病了而已,我们会慢慢,慢慢地好起来。
关于风格:导演在拍大叔说话的时候直接拉了一个焦距,吓cry我了,感觉像在看一个特别糙的法制栏目。
拍女人去养鸡场的时候,所以我...这是来到了农业频道么?
固定不动的长镜头,两段之间的空镜头和较少的台词,大量的留白,包括采用的业余演员,都可以看出导演在这部电影里有着极强烈的新现实主义风格。
导演就是想拍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然后我们就看到了。
人是自私的人:导演在电影里没有很刻意的强调戏剧冲突,也没有简单的道德判断。
片子看完了,你不会有一个很强烈的好恶。
像律师,公务员,你不能说他坏,他的职业就是那个样子,可能他对男主凶了一点,可他回到家里,说不定也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包括律师对好友的深情和宽容。
因为我们也是这样啊,从来都是只对我们喜欢的人好,只对我们想要的人。
城是寂寞的城:每一个人都在用力的讲话,却从没有人肯认真的听一听讲了什么,不觉得很可怜么。
大叔站在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或是嬉笑打闹,就他一个人,站在那儿,堂皇的,孤单的,凄凉的,寂寞的。
(这个镜头觉得有点像在致敬《偷自行车的人》,安东为了找到自己的车去警察局报案,被拒绝之后也是一个人站在大厅里。
)我也还记得,学徒在众人的追问和那个女孩后来怎么样的时候,喝了一口酒,说:“决心也有被现实打败的时候,我努力了,但是失败了。
”
私藏了几天,趁公众号还没发现这部佳作,还是忍不住拿出来分享一下感受。
中秋节这几天朋友圈都在狂刷韩国丧尸电影《釜山行》,以及抑郁症患者乔任梁的意外去世,而我却将这部由完全龙套新人主演的现实题材闷片翻来倒去的看了将近三遍。
巧合的是,蓧原笃扮演的主人公之一无疑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影片讲述了不同身份阶层的三个日本普通人的压抑生活与追求:妻子被无差别杀人犯刺死后,蓧原笃求助于法律,然而法律似乎更庇护加害者,因此他陷入了长期的郁闷与困惑;主妇成嶋瞳子与丈夫结婚多年,生活沉闷到完全没有波澜,而她遇到的鸡场屠宰工大叔光石研,有情趣有梦想,看上去是个很可靠的男人,然而当她决定离家出走拿着行李到大叔家里时,才发现对方不过是个可悲的吸毒男人;而保险公司职员池田良是个同性恋者,被歧视暗害导致自己骨折也只能咬牙忍受,更糟糕的是他也无法取得自己恋人的谅解而分手,而他曾经暧昧一直单恋的学长,还与妻子一起怀疑他是否对他们的孩子有过不合适的猥亵行为。
影片用无数平实的细节打动人心,抑郁症患者一个人的喃喃自语,翻看手机通讯录名单却谁也没有打;主妇与鸡场屠宰工抓鸡时的神采飞扬;好像一直笑着的保险公司职员,面对学长已经挂了的电话,仍然深情表白自己的感受。
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果然不愧是拍出《周围的事》的导演啊,果然不愧是去年日本电影旬报评出的十大佳片的冠军啊,果然是去年旬报最佳导演获得者啊。
有意思的是,今年看到最好的三部日本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与无差别杀人事件有关,正好三个角度:这部反映的是被无差别杀人犯伤害的家庭,三浦友和主演的《葛城事件》讲述的是无差别杀人犯的家庭是怎样的存在,而森田刚主演的《白昼之雨》则深刻剖析了究竟无差别杀人犯是怎样才会产生的。
而我们的无差别杀人事件白银案,据说也要搬上大银幕了,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
弱弱的情绪牵动。
虽然不会到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但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看完。
并且喜欢。
小人物的故事和悲喜。
都是非专业演员但荧幕表现非常优秀。
除了演员特质外导演真的是太厉害了。
主妇的部分非常完整而且亮眼。
女演员简直是完美极的演绎了这个平凡而有少女心的主妇的故事。
最近太感慨了。
我们的荧幕上还在放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样的爆米花片子。
但是韩国和日本已经拍出了这样优秀的反应当代生活的电影作品。
这是五年十年后仍然可以被观赏的电影作品啊!
看的时候没有特别的意识到片名。
恋人们。
这说起来是一个讲爱情的故事呢。
注意到了三个人物各有一段独白。
导演还是比较模式化的在处理三个人物的情感主题。
失妻男的那段有点太直白过了。
律师男的那部分故事整体较弱,独白也是。
主妇那段,恰到好处。
因为之前的铺垫做的很好。
主妇泣不成声但并没有说出她的梦想。
然而观剧的人似乎已经懂了她的意思。
三个人物都向往着美好感情。
只是现实很惨淡。
然而他们擦擦眼泪还是继续生活了下去。
普通人都是这样。
而且导演很善意的给每个人一个温暖的结尾。
失妻男对着天空的那一点也是让人觉得豁然开阔的感觉。
有些郁结的节似乎也松开了一些。
翻译自导演自传散文集「まっすぐ」后记,有误的地方请指正!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电影《恋人们》的最后一幕——演职员表播送完毕后黑色画面转亮,映出主人公淳(アツシ)窗户大敞的房间。
在此之前一片狼藉也没人在乎的栖身地被收拾得清爽整洁,走廊上洗过的衣物随风摇曳。
镜头在这样的房间里慢慢推进,尽头是此前一直紧闭的空间。
那里摆放着不幸横死的妻子的牌位。
如今却有明亮的阳光洒进来,牌位旁边是妻子儿时便喜爱的郁金香,在花瓶里盛放。
尽管主人公积郁的悲伤与痛悔并未消逝,也无力就此走出,但至少这个画面暗示着,他正在一点一点重返停滞的人生、失去的生活。
我想象着电影中始终未曾露面的妻子,带着明亮的微笑对丈夫说“阿淳,加油啊”的模样,拍下了这一幕。
有好几次我收到观众提问,“为什么是黄色的郁金香呢?
也有其他颜色的不是吗?
”要解释的话实在说来话长,只能简单答道,“因为是那位太太喜欢的花。
”其实是有一些缘由的。
《二十岁的低烧》(「二十才の微熱」1993)拍摄完不久,我受到了柏林电影节的邀请。
那时我刚刚三十出头,第一次去海外,第一次参加电影节,手忙脚乱地办了护照,飞机上还在反反复复记着导游手册上的英语单词。
“May I have a coffee?
”一对外国老夫妻听着类似的自言自语,表情写满了不可置信,“这孩子居然在看这个啊。
”抵达柏林的我,完完全全是个刚进城的乡下人。
也不会说英语,于是也没去观光,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观看电影节上映的影片上。
其中某些作品如果在本国上映,导演大概会立刻被捕吧?
或者说,我从画面感到导演的鲜血在流淌。
“啊,我自己是以这样强韧的心态在创作吗?
为什么能与这样的作品一同受到邀请呢?
”我惭愧地想着,同时也是第一次意识到拍出电影送到这个世上的自觉与责任。
电影节期间每天晚上都有各种各样的聚会召开。
一次聚会上我与巴乌塔(バウター)相识了。
我三十岁,他三十三岁。
荷兰人,新闻记者,任职于电影发行公司,红发的同性恋者。
荷兰人的名字发音很难,这里只记下名字。
一进入会场,我与巴乌塔目光交汇,那个瞬间我就明白他对我有意思了。
我装作听不懂英语的样子(事实上也确实不懂),对频频搭话的他不停说着“thank you, thank you”——原因在于他不怎么是我喜欢的类型。
《二十岁的低烧》在当年的影展上大受欢迎,我也受到了很多邀请。
那时候年轻,只要是受邀的电影节基本上都去了。
赶趟似的一场接一场的,换成现在一定要累死的(笑)。
每一场电影节,都一定会有巴乌塔在场。
“这个老外在干嘛啊!
”每次他过来打招呼,我都用“thank you”含糊过去。
这样的情景接连上演了两年。
1995年《流砂幻爱》(「渚のシンドバッド」)拍摄,次年在荷兰鹿特丹影展上获奖。
巴乌塔当然也在,向我表达了热烈祝贺,但不是理想型也没办法。
于是我果断甩开诱惑前往了下一站。
那时候的我并非自视甚高,但确实是个固执又晚熟的人。
又参加了几场北欧的影展之后,因为某个采访当地风俗业的杂志企划,我再次回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在杂志社预定的宾馆登记入住后,我打开房间,桌子上摆着好大一束黄色的郁金香,旁边有张便条,用罗马字写道:“早安,日本!
”我一下就想到是巴乌塔,明明也没有说地址,他是怎么查到的呢?
现在想想可能有点恐怖,那个时候却真真切切被打动了。
“都被追到这个份上,看来只有嫁给他了。
”(笑)之后我们交往了两年。
可惜还是由于语言和距离的问题,最后我写信“以后做一对商业上的好搭档吧”向他提出了分手。
不过我们确实也如信上所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那之后,《三心两性》(「ハッシュ!
」2001)制作完成得以参加戛纳影展,也是多亏了他尽心尽力;后来这部电影在七十多个国家公开上映,也要感谢当时在发行公司工作的他为了世界发行权东奔西走。
真的很感谢他,于公于私都是一位出色的搭档。
然后好些年过去,到了《周围的事》(「ぐるりのこと」2008)等待上映的2007年春天。
我收到消息,巴乌塔被强盗刺伤了。
在外国,自动取款机毫无防护措施。
据说他是深夜取钱的时候,被人从背后刺中了腹部。
尽管没有生命危险,他还是住了一个月的院。
接着又过了两年。
《周围的事》上映一年后的四月,有人告诉我巴乌塔去世了。
死因是沐浴中的心脏麻痹。
他一向是个谨慎的人,或许还是那次事件带来的精神冲击太大了。
巴乌塔是有钱人家出身,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沿岸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座五层高的气派宅院。
但是其中四层都租给了别人,他每天就起居在四叠半大小的阁楼,真是个怪人。
再加上工作狂,三百六十五天满世界到处飞,跟很多电影人交情深厚。
我想,“阿姆斯特丹一定会有一场盛大的葬礼吧。
”但我却无法前往。
我一遍一遍道歉,“巴乌塔,对不起。
我去不了你的葬礼。
”就算已经分手,但受过巴乌塔那么无微不至的照料,我却连他的葬礼也无法出席。
这件事让我无比自责。
“我做人太失败了。
”然而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前去。
这次连载(本书最初作为散文集连载)里多次提到过,最后也成为《恋人们》(「恋人たち」2015)主人公的原型,当时的我精神上正疲乏得走投无路。
姑且称其为A吧,这个A,长年以来盗取我的财产,为了不被暴露做了很多隐蔽工作,无数次对我进行人格羞辱。
《周围的事》获得各种奖项的时候这种压迫更是非比寻常,我甚至连一分钟享受获奖喜悦的喘息时间都没有。
你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当时的我也在想,“为什么是我要遭到这种对待?
”然而无论怎么想也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
(后来我也明白了,为了不暴露侵吞财产的罪行他必须将那个“桥口亮辅”践踏在地。
)从友人处得知巴乌塔的死讯后,A马上给我打了电话。
我很快就猜到是关于巴乌塔的事。
“就是因为你不讲道理的折磨,我才连参加葬礼的力气都没有!
”我愤怒地朝电话吼道。
那一头的A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巴乌塔死了啊。
”那一刻我第一次尝到了血液逆流的味道。
大概为了往我伤口上撒盐,A才特地打了这通电话。
A施加在我身上的,就是这样一桩接着一桩阴险恶毒的暴行。
几个月后,我冷静下来,终于识破A的企图,在心里做了决定。
提出起诉,让A得到应有的惩罚。
等一切结束以后,抱着一大束黄色郁金香,去到阿姆斯特丹巴乌塔的墓前。
会不会有点浪漫过头呢?
不过这个决定还未完全实现。
所以至少在电影里,摆上一束黄色郁金香吧——这就是我拍摄《恋人们》最后一个镜头的理由。
(2016年2月,桥口亮辅)
很讨厌那个GAY也!
桥口亮辅叫我好等!可惜期待太大有点失望
没必要请那么丑的演员的,没必要那么丧的。
丧
Back to usual life . 三个人,面对三个恋人,三段独白,三个孤独触底的场景,很棒。
今年最好的日本电影。对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刻画不能再真实了,真实得不寒而栗(甚至是律师那段的所有设定,都得到了gay friend的首肯)。后半稍欠控制力,有点”长”,但总得来说,两个小时很好看,akeboshi的音乐特别棒,轻快昂扬!
拍摄像优质的GV/AV电影(贬),居然有个本来是全身的镜头突然zoom到大头位置,膈应······
这个片可以关注一下,这个导演我觉得也很有意思,有时间需要写篇文章来絮叨絮叨.....
太可怕了
悲欢并不想通 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好俗气,get不到
压抑
温吞,细碎,黏稠,以及,闷。可能状态不好,始终未能入戏。
三段故事链接到现实中,件件都能致郁,但鸡汤的说,确实都是如何活下去的故事啊,当然不会给出解决方法,摸爬滚打对抗世事无常才是生存常态。
无趣,闷罐子,影片很长,看得很难受。
又是买的最后一排座位,热空调开着简直喘不过气来。身上穿的紧身牛仔裤坐着特别憋,不停调整姿势也没用。哎,还忘了戴眼镜,全程只能靠字号稍大一些的英文字幕解决。看得完全没有耐心,只想快点散场
片名叫《恋人们》,但关乎爱情的内容着墨甚少,只有律师那一条线有很隐晦的体现,并且爱得隐忍又卑微。另外三个主人公从头至尾都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绝望,主妇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桥梁检修工游走在杀他与自杀的折磨之中,庸庸碌碌的日常,就这样被生活推着往前走。“我的同事真的太阴沉了,那改天把他叫到家里来一起看电视吧”,我们如同关在黑暗中的奴隶,有的人像鸡一样,为公司生蛋,有的人像猪一样,为公司产肉,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疲累生活里苟延残喘,谁不是在微笑着挣扎着活下去呢?或许明天的阴影的缝隙中洒下一缕久违的阳光呢。
生活最后总有它的去处。20170526@广州中华广场影院3排9座完美的座位角度超棒的银幕。
筱原笃的眼神简直了QAQ!感觉他瘦点会更帅?筱冢淳这一角色充斥着真实般的讽刺,正义得不到伸张,律师还嫌弃你烦。安藤玉惠演的东南亚模样贱精活脱脱天朝的无良野蛮刻薄女奸商形象!池田良长得超像一位我认识的人。律师的小受男友可爱死了!!!!!日版蓝赛尔弟弟QAQ!!!
整体平淡。可能多线的原因,感情刻画不够细腻,缺乏情绪爆发点,以致于最后的结局略显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