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国人能拍出这么好看的悬疑电影,看开头像是异次元杀阵,看中间像是禁闭岛,看到安西照镜子不停的换衣服才发现这是致命ID,从安西照镜子后就是不停的解说迷雾重重的剧情了,告诉大家安西是一个多重人格的精神病,安西坐在桌子前演示自己的多重人格,我看很多人都说演技爆表啦,我只想说妈的智障,安西演技固然不错但是她演饰的多重人格还是不算很好,容易出戏,我看的当时都笑了,怪不得分类会有喜剧了,从这里开始剧情就显得无趣的多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这一点导演就不如致命ID做的好,场景剧情漏洞百出,最后那个医生彩蛋真的是太搞笑了,致命ID是医生揭穿了哪些多重人格让男主意识到自己是精神病并拒绝和忘掉那些人格并恢复正常,但是有一个小孩子的人格医生却忽略了,导致小孩子的人格再次占据主人公并杀掉了那一车人,而疯子的结局确是主人公的医生人格杀死了其他的六中人格,感觉很无语,既然医生人格从电影一开始在仓库就已经掌控主人公所有人格了命运了,还在那玩弄这些人格有意思吗?
《你好,疯子》在北大做试映,陈坤说,一开始看时觉得平平无奇、昏昏欲睡,越到后边越叹为观止,直至影片终止,觉出实属当今华语影坛独一无二之杰作。
不管这是真实想法还是说话策略,坤哥道出了本片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断裂——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主题内容与运镜基调上都截然不同。
于是难免心生疑惑,这两部分在全片的整体逻辑中如何自洽?
观影之后,大概会对后半段的印象更深一些。
不仅是因为这一部分对前半段的海量信息基本没再提及,也与这一部分的故事更贴近个人生活有关,更离不开演员万茜的精彩表演。
这一部分可被视为女孩安希的个人成长史,成人礼是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
安希与人生不同阶段中幻想出来的不同人格依依不舍地诀别,有父亲、恋人、闺蜜、保护者……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城南旧事》,同样是女孩的成长史,同样以离去作为对过去的告别。
如果说《城南旧事》以浓郁的东方味道揭露了成长的隐秘,《你好,疯子》则借助成熟的类型模式展示了成长的复杂。
按照拉康的镜像理论,主体建构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成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而主体的最终形成以“我”的出现为标识。
在这一意义上,安希的成长经历获得了普遍意义。
饶晓志导演曾多次谈及《你好,疯子》的灵感来源。
运送精神病人的司机一时疏忽,让三名患者逃脱。
司机诓骗了三个正常人送到精神病院。
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呢?
这一问题构成了影片前半部分的推进动因。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稍稍调整一下,可能更符合影片的内容也变得更加精准、有趣——一个社会怎么能够证明自己是一个正常社会?
为此,影片中的七人组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尝试。
第一阶段,文化占据了主动,记者和律师成为这个微型社会的领导核心。
对于绝对权威,他们利用知识和经验采取了一定的策略,但态度无疑是对抗性的。
第二阶段,暴力轻而易举地摧毁了文明,膀大腰圆的出租车司机武力夺权,开启了专制独裁统治。
对于绝对权威,统治者故意视而不见。
而正如第一阶段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第二阶段的暴力统治反被暴力反抗所终结。
到了第三阶段,终于意识到团结合作重要性的七人组中产生了现代民主政治的雏形,对于绝对权威也开始曲意逢迎。
同样的结局再次降临,在一场近乎闹剧的民主投票中,三比三的票数僵持不下,民主对此无能为力而后轰然倒塌。
不经意间,《你好,疯子》的前半部分粗略勾勒出贵族政治-专制政治-民主政治的社会发展史并逐一呈现了其在特定情形下的脆弱。
如此说来,《你好,疯子》的前后两部分确实显得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细读之下,还是可以从片中找到二者勾连耦合的蛛丝马迹。
首先是《你好,疯子》的“进化论”海报。
海报上的画面并非出自影片的关键场景,对主线情节亦没有多大影响,然而却被如此大张旗鼓地标示出来,意欲着重凸显的自然是“进化”这一统领全片的动作。
影片中,“进化”的主体既是女孩安希,也是人类社会。
其次是延续自剧场版本的彩蛋。
在浓墨重彩的成人礼后,封闭空间陡然变得开阔,压抑了整场的观影情绪刚刚舒展下来,惊喜(或曰惊吓)不期而至,院长竟然是安希的另一重人格。
原来,尘埃并未落定,未完待续的,仍然是女孩的成长和社会的进化,而唯一的阻碍就藏匿在自身之中。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你好,疯子》中的女孩和社会具有高度同一性,影片的前后部分不过是功能不同的同素异形体。
只是,对于女孩如何再经历一轮杀人游戏获得新的成长,我们可想而知;对于社会要再度过怎样漫长的挣扎搏击又复归何种样态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事实上,这部电影看到一半,结构已经足够清晰了。
并没有多么悬疑,中间的音效效果还是不错的,听得有点瘆得慌。
后期的感情渲染太快,寥寥数语说出女主心声并且得病的原因,没有感觉太感动,过渡的有点生硬。
就结尾的那个彩蛋来说,因为之前有看过一个国外视频。
结局反转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没有多大的意外,但我宁愿希望结局是完美的。
就演员演技来说,四分绝对是值得的。
人格的分裂是为了保护自己,试想安西的最后人格是一个精神病医生,那么她已经病入膏肓了,电影对于精神病人和医生的治疗埋下伏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认自己有病,到暴力点击,证明正常,承认治疗,主动配合。
期间,可以从点到线上细想,安西当时就是从这些阶段经历过来的。
之后,她应该对治疗百毒不侵了,可以反侦探医生的心理疏导,在遇到刺激以后,又会产生新的人格,再进行自我防护。
对于人格分裂症患者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是把他分裂的其他人格通通杀掉 只留下主人格么?
看完《你好 疯子》后 我真的好疑惑 杀掉陪伴安希的那六个人格 只留下她自己 让她长大变得成熟真的是最好的结果么?
我知道 这一定不是她想要的 她是个愿意用自己的牺牲去拯救那六个人格的人 那六个人格选择为了她牺牲 好迷惑啊 大概他们也是真的爱她吧我觉得这个片子真的可以封神了 万茜太绝了 她坐在椅子上一人饰演七个人格那里 还有最后拿着枪向六个人格自白那里 被惊艳到眼泪都流出来了 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但是我还有几点好疑惑:为什么不断重复安希溺水的场景 溺水对她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最后的结尾是精神病医生也是安希分裂出的人格的意思吧 那为什么安希不知道呢?
所以最后精神病医生那个人格会和主人格争夺安希的身体么?
还有那六个个人格为什么会忘记之前的事情 为什么几个人格突然开始厮杀 是精神病医生那个人格在搞鬼还是怎样...我觉得我没看懂 智商好捉急 有空还要多看两遍但是这个片子真的没让我失望 去年看《演员的品格》时有表演这个片段 有被几个学生的表演惊艳到 便不由的对万茜的表演好奇 没想到万茜真的太太太绝了 跟她比起来那几个学生还是差很远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可是算是我近期来看过的内地良作,我看的电影不多,学渣的我只是想说说我的个人观点。
要喷请温柔,不看请推出,学渣写的影评你以为高深到哪里?
(摊手)话剧原谅我没有看过,因为我想看的时候已经找不到(苦笑)从开头的各自互不相识互相猜疑,慢慢的各种真相浮出水面,到后来的释怀,各位演员的演技爆棚与利用特效做出的各种场景可以看出大家的用心良苦。
彩蛋的反转和细思恐极可以说是让各位观众倒吸一口。
后面是我对该剧的个人理解:七个“素不相识”的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关进了一家精神病院,各自为了证明不是精神病而逃出疯人院使出浑身解数。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每位的职业与社会地位都在描述着社会人性的缩影。
对权力的滥用、彼此的利益倾轧、浮夸的谎言和弱肉强食的价值观。
可以说我印象深刻的亮点之一是李正问韩沐山精神病的主要特点(虽然想吐槽你是宠物医生):1.精神病人不能连贯的进行逻辑思维 2.精神病人不具备集体意识 3.精神病人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4.精神病人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有病”医生加的这第四条还有那句“你有病吗”每个人都可以是疯子,而你该如何证明呢。
该剧中从开头到结尾中间都埋下了伏笔,开始萧乃恩拿起的画,只有一份的药物。
安希接的电话,在水中的画面。
割腕,枪。
还有就是最后彩蛋的画龙点睛让我对该片产生了两种观点,刚开始的我和大多数观客一致认为安希是主人格而那七位是她的侧人格。
但后面的彩蛋让我有了另一种想法,安希真的是主人格吗?
我个人有两个假设(脑洞大开):假设1.如果七个加上院长其中有主人格的话,那么应该是安希。
可以定义为院长借主人格的手要把主人格的援军消灭掉好抢夺。
最后的两人出现的地点也不是医院(表示真心没见过厕所这么大又好的医院)可以解释为院长制造出精神病院想借安希的手来消灭其他人格。
假设2.如果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主人格呢?
这样想我就细思恐极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开始的主人格安希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侧人格。
而她的那七个人格也可以是她的侧人格,也就是侧侧人格也不无可能。
而主人格正在接受治疗要驱逐其他人格,安希想消灭其他人格替代主人格。
最后院长说的那句话“安希,现在就剩下我们两了。
”可以定义为最后的掠夺。
一下为学渣个人观点(脑洞),谢谢看完的观众。
辛苦你们了(鞠躬)
《你好,疯子》是一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
这是一部有着浓烈的荒诞色彩、黑色喜剧的电影。
其实,与其说是喜剧,倒不如说是悲剧,因为剧情笑点铺排的背后,是直戳心魂“逼良为‘疯’”的人性鏖戮。
故而让人看得不寒而栗,甚至有些毛骨悚然。
加上精神病院幽闭、破败、诡谲的空间,以及配乐、灯光等硬件的加持,以及一众主演(在我看来影片没有配角,全是主角)的程开挂的演技,将“疯子”们的种种极端、奇异、惊愕行为演绎的淋漓尽致,让人有一种置身精神病院的直观体验感。
虽然不是恐怖惊悚片,但《你好,疯子》对恐怖、惊悚氛围的营造,远胜于国产恐怖电影。
对悬念的设置,悬疑的打造,也别出心裁新意十足。
晚上看了《你好,疯子》,又一部话剧改编电影的影片,剧本很好,就是格局不够大,人物张力有限,看起来还是有“舞台”的影子。
剧情方面劝大家不要看简介,容易误导人,这不是一部喜剧片,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你会跟随着思考,并进入疯子的世界,直到发现八个人格(对,8个人格,看了彩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是7个)都是疯子的想象,一切都是一个疯子的自我救赎。
精彩并且感人的地方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前面的铺垫其实挺沉闷的,需要观众有点耐心看下去。
很多疯子之所以疯,是因为陷在自己想象的世界无法自拔,已经无法认清想象与现实的界限,而想象的东西共同点是它必然是疯子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物,这些人和事物在疯子的脑海里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变成关闭自己的囚笼,如果想摆脱只有逃离想象或者消灭想象,让本体得以解脱回归现实世界。
演员方面大家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包括我也有些人不认得,但其实都是有演技的实力演员,比如老戏骨金士杰老师,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万茜(军中乐团饰演妮妮),莫小棋(北京爱情故事饰演伍媚),周一围(绣春刀饰演丁修),王自健相声演员(今晚80后脱口秀主持人),曹卫宇、李虹辰、刘亮佐相对来说不太熟悉。
特别夸一下万茜(女主安希),一人分饰7个人格的时候,演技爆炸。
客观得说,影片讲述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最终打动我的也倒不是烧脑剧情,而是每个人都懂的孤独感,引用金士杰老师的一句话:“活着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情,还很恐惧”。
影片整体我打7分,值得喜欢去尝试不同电影类型和热爱思考脑洞大开的人去看。
(PS:影片结尾有彩蛋,但是喜欢美好结局的朋友请不要看彩蛋。
)
极度不好的观影体验。
选电影的时候那一段好像没什么太好的片子,奔着喜剧的标签去的,结果到那开头就跟恐怖片一样让我这个从来不看恐怖片的人吓得一哆嗦,朋友请的电影也不好意思走,只能全程捂眼。
没有体会到尴尬强硬的笑点,话剧特征太明显,感觉最后一段所谓的飙演技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出神入化,很多都是通过动作来体现的,可能我本身就不喜欢这部电影所以真的欣赏不来。
不知道是我自己的感受还是真的是这样,感觉表演都很用力,尤其是王自健,一直不太能理解他的说话方式。
朋友倒是全程很认真的在看,彩蛋没出来的时候就猜到了院长也是假的,作为没怎么认真看的我还是挺佩服的。
结尾的音乐好像很熟悉,感觉挺好听的,也不记得叫什么了。
学校戏表专业的学长学姐的毕业汇演就有根据这个来表演的,觉得很不错!
幽闭的精神病院,冷夜的倾盆大雨,不同身份七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电影甫一开篇就把观众的胃口吊的死死的,营造出区隔于其他国产电影的诡谲气氛。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攥着一颗七上八下的心跟随渐次展开的情节一一跟进,从战栗的恐惧,到荒唐的嘲讽,再到人心的繁复,最后归于细碎的温情。
你好,疯子!
你的身边有“疯子”吗?
Ta们都是什么样的啊?
通过友人的推荐加邀请,去影院看了这么一部小众电影,本身对这种题材比较感兴趣,没想到看过之后给我的惊喜更多。
各种飙演技加烧脑的剧情且不提(网上的相关报道都有),仅这种故事题材和叙事风格就让人眼前一亮,一发而不可收拾,全程无尿点,影片结束的时候甚至有种起立鼓掌的冲动,无奈囿于传统,还是没能突破自我,憾也!
请善待每一个人,因为我们都有可能成为疯子,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不破不立,浴后重生。
金角银边草肚皮
故事性不强,对舞台剧结构、表演方式和原设概念非常依赖,可以说并不是电影。看的时候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能够设计一个类似于致命ID或神探里面那段精神分裂者的处境,而是一直在声嘶力竭讲逻辑并不可靠的关于“正常人”的理论。最后的结局既没能升华也没能符合逻辑。表演很不错。两星半
这个真的不是致命ID的翻拍吗?
字幕之后有彩蛋,才是最大的亮点
在许多连故事都讲不清楚的一堆国产片中本片的故事算是合格的,但除了万茜以外其他人话剧式的演法总是让人出戏。话剧改编电影应该多把心思花在改编上。
居然还有彩蛋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单身久了,早晚变神经病
国内多数演员的表演方式是有问题的——不管被舆论捧得多高;也许是国内院校传授的表演体系本身就存在问题,也不是演员不专业不敬业,而是就算多专业多敬业还是莫名的和角色有割裂感;兜兜转转看了这么些年,国内顶尖演员还是那几位熟脸,且大多因为天赋异禀或者混国际电影圈。// 并非和国际接轨都是好的,毕竟保持特色也很重要——但涉及表演“下沉”或者说抹除表演痕迹,国外演员培养体系确实更有优势。// PS. 万茜是美的。
这么烂也可以得到7.6分,瞎了。
还是话剧改编电影的老毛病,有镜头感不代表有镜头语言。万茜从头嘶吼到尾,嗓门好不代表演的好。亮点在于对女主角人格分裂的成因有了交待,这点算是《致命ID》的延伸吧。
新导演处女作加1星。饶晓志作为话剧导演,在原著很好的故事基础上,又呈现了很好的电影化叙事,完全不同于大家印象中的话剧改编电影,值得加1星。演员的集体表演又值得加1星。包括美术和特效在内的电影视觉值得加1星。
太平庸了
比国产电影还可怕的,就是国产话剧,比二者还要可怕的,就是国产话剧改编的国产电影。
没有电锯,也不惊魂,倒是挺2的。
看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个美好的结局还是挺暖人心的,但美好的有点不现实呀
话剧感几乎要溢出屏幕,剧情也太老
吃了11000演技好的营销跑去看。我惊了 就这?!!!!啥都不是
万茜演技炸裂,但由衷的不喜歡這種舞台感太重的片子。
眼高手低之代表,属于想太多的典型。导演满脑子都是想法,满胸怀都是悲悯,只可惜叙事能力太差。前面有模有样,中途开始稀里糊涂,好在万茜的表演太棒,拯救了些可看性。
全片份量最重也是关乎电影成败的那场戏,万茜没演出更丰富的层次感,也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猜中了故事的走向而难以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