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影原著小说让生活平淡无奇的北欧人誉为完美,老实说看完两个半小时后,走出电影院的感觉确实比较爽,爽在这女的真的特别酷,干的事都是苦憋闷骚城市人想干而又不敢干的事情。
括号开始,虽然前一个半小时我看了3次表,想知道这个150分钟的片子到底什么时候才进入剧情,结果后面一小时精彩绝伦,成功翻盘,前面的铺垫值了门票价,给未看过的观众一个忠告,这个片子里面,这纹身女是绝对主角,那个007只是美国商业规律的一个协商结果,拉票房的。
括号完毕。
酷在哪里?
就是有时候觉得生活在大城市特别累,装b,装纯,装绅士或淑女,然后回到家里大肆放松猖狂消遣,两极的人生,对自己看得特别一回事,对生活和统治阶层无限度恐惧。
丽莎贝不是这样,她像黄老邪一样漠视一切儒道家礼法和城市交际法则,而又凭借高超的智商和电脑技术像鬼魅一样在强大权贵面前游走自如。
小萝莉的怯弱无助在她身上演变为完整的偏激,犀利和残酷。
这与她,她爱的人,她的敌人,都无一幸免,淋漓尽致。
而她对自己,却是同样毫不留情的约束和虐待。
但是她绝对不是单纯的失控和极端,她心里面善恶强弱那把尺在戏中多次通过沉默后的爆发很爽地表现出来,让你熟悉了她的脾性以后,会代入其中然后抛弃一切都市人的‘鸡’绊将自己敢想不敢做,敢想不敢讲的那个部分释放出来,“她该不会……果然!
”这是观影期间观众的多次自然反应。
然后在她做了之后,面对被她糟蹋或者报复的对象暗爽。
听说是有三部曲,后面的两部是《玩火的女孩》 《捅马蜂窝女孩》,不知道拍了没,我希望继续是她——无论戏内还是戏外,2个半小时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形象,朋克发型黄白眉毛+鼻环唇环眼环,那双坚定孤独的眼神,还有那苍白的脸和腰身——只要她不是我的女儿。
从第一部的虐待公务员,虐待基金大亨之后,我想继续看她虐待各种不同的,在我们心中那些永远恐惧的图腾。
最后再说一句,国内某喜好拍国人自虐的老谋真的要学习一下这部戏的精神,看完彻底压抑的金陵十三钗以后,我发现《龙纹身》真是一步一步教前者怎样去弘扬民族精神和宣扬女性光辉,怎样在剧情上安排有仇必报,有始有终而不是单纯受虐,怎样在受虐过程中侧重起因而不是血肉飞溅的视觉效果。
然后看完《龙纹身》之后,我才发现老谋子拍十三钗是想拍cult片,一部最无知最浅白,然后看完观众居然不爽的cult片。
果真原著的标题被改成龙文身的女孩就是电影来的。。
改编称得上大刀阔斧,把书中不讨喜的情节统统删除,只留下悬疑主线,原著并没有太多着墨的龙文身女孩变身绝对主角。
就娱乐性来说,电影绝对比书好看,比起“憎恨女人的男人”,当然是这个“hot dragon tattoo girl”更抓人眼球。
男主的选角也很成功,一张007的脸出现,导演根本就不用像原著一样用大段的心理活动和背景故事来解释为什么一个财经记者愿意就这样卷入调查这桩诡异的几十年前的谋杀案,拜托,007出现在哪里需要逻辑么?
至于揪出罪犯以后为什么不报警和公开事实,原著大段的关于职业道德伦理世故的心理挣扎更是完全没必要,可不是,报警了还是007么?
还有原著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性爱观也被改的稍稍回归一点正常范围,再次说明电影是迎合大众口味的,而书么,则可以完全按照作者的个人喜好来。。
相较之下,电影最后结局的改动反倒显得无关紧要了,而由于快节奏的剪辑,那些变态的作案手段带来的不适感也没有在看原著时那样强烈,那些以暴制暴的手段看起来却是大快人心。
好吧我也恶趣味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除了女主角,另外一个改编的比书中戏份更多的角色当属那只喵星人,书中那猫只是隔三差五才会去男主的小木屋,可在电影中,只要场景在小木屋,那猫总会以各种姿态出现在窗台、书桌、沙发、枕头上,镜头里满满都是爱啊!!
甚至当女主第一次来住下时,男主给她介绍屋内摆设时还不忘提醒说,那什么,屋里还住着一只喵星人。。
所以我想导演大概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就是——虐猫者都是变态杀人狂!
看小说的时候就十分喜欢结尾,姑娘最后没跟大叔走到一起,孤寂的圣诞夜飘着雪。
别担心,他们不会幸福的,姑娘,因为那个被带了绿帽子的老公一定会成为下一个案件的主角。
电影里的姑娘做了一件外套,打算在圣诞节送给大叔,当原本就深陷的眼窝饱含无奈,我看到姑娘心里的那盘棋丢了国王,还好皇后还在。
莎兰德,你真是个傻瓜,大卫芬奇让你饥瘦贫乳,但是别忘了你有身后那条妖娆的龙,拉尔夫费因斯才是你命中的神。
大卫芬奇依然没能走出《七宗罪》的光环,沉迷于这样的题材无法自拔,但《龙纹身的女孩》再是极力阴冷沉郁,却怎么样都无法让人入戏,真是因为厌了,世上哪有那么多高深的杀手,或动辄拿《圣经》说事,或高深莫测布下谜局,我们非得需要火眼金睛才可看出些微端倪,那个神秘兮兮的杀手,倒反而不及后半段男女主人公的火花四溅吸人眼球。
《龙纹身的女孩》里的亮点不可能是男主角丹尼尔·克雷格,尽管他是现任007的扮演者,尽管比前几位007,他少了奶油腔,多了硬朗之气,但竟然丝毫镇不住龙纹身女孩的光芒四射。
从出场起,她就惊艳四座。
高耸的朋克头,耳环、鼻环、嘴环四处晃荡,微微的上弓腰,冷冰冰拒人的快速步伐,出现在朝九晚五、西装革履的调查公司里,她是一个异类,足以让周边顿时惊诧起来。
但她又面色苍白,神情警惕戒备,惜词如金,却更像是一只生活在黑暗之中、容易受惊的老鼠。
女孩是个矛盾体。
她既是黑客高手,又有不凡身手,但因为是处于管制中,不得不向管制者低声下气,甚至惨遭发指凌辱,但接下来女孩的报复手段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一扫郁闷,大呼痛快。
电影进行一半,男人和女孩终于联手查案。
交集并非是至此才刚刚发生,早在片头,女孩就已经应人之约把个男人查了个底朝天。
男人的职业是调查记者,这是新闻界里最能振奋人心的一环,他们是深掘这个黑暗欺骗世界的“扒粪者”,以挖出真相为已任。
正是因为见识过夜的黑,女孩才知这样正直的男人是何等珍贵。
女孩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虽然我们曾经对她的性取向表示过猜测狐疑,她是同性恋吗,不,那只是因为她一直没有遇到过能让她心动的人。
她是谁?
她是身上纹了恶龙的女孩,直杀得男人无还手之力。
在那段有些情色的画面里,我们还看到了体位上的微妙变化,但那不过是男人的试图反击,如卵击石。
接近片尾时,真相水落石出,男人从昏迷中苏醒,女孩脉脉相视,两人拥在一起。
这样的桥断令人何等熟悉,因为在007系列片里它无数次地出现过,但这毕竟不是一部皆大欢喜的风花雪月片。
她是谁?
她是恶龙纹身的女孩。
或许男人在相拥的时候,就已经心存忌惮,因为正是在前一秒,女孩亲口告诉他,之所以被管制,是因为她放火烧死了父亲。
男人幸好还不知道女孩对管制者是如何报复,男人幸好还预见不到她是如何偷云换日,最终把男人的对头置于死地。
片中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烟。
即便男人在最潦倒之时,他买了一包万宝路,也仅仅只是抽其一根,而把整盒的扔进了垃圾筒。
即便在破案之时,他又重新燃起烟瘾,但当功成身退时,女孩习惯性地递来一支烟,他抬头看看楼上窗户后的情人,说我戒了。
是啊,他戒了。
就像看到了女孩飞杀来去的摩托车时,他说年轻时也曾经飙过。
抽烟不好,会得癌症,男人毕竟已经是到了大叔的年龄,甚至显出了一丝老迈之相,男人是要开始保重了。
面对既是救命之交,又有雪耻之恩的女孩,男人在这一点上做得似乎不够光明磊落,说断了联系就断了联系,毕竟情人与他年纪人相仿,最了解他,同时,也是最安全的。
或许,男人的退却也是对的,因为关于这个龙纹身女孩的黑暗和秘密,他所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对于女孩,他有如父辈,能给予成熟和稳重,但同样也是因为年龄,他在逼人的青春面前仓惶离去。
女孩终究还是未能遇到与之匹敌对手。
饰演这个女孩的是1985年出生的鲁妮·玛拉,她因这个角色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但面对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的老戏骨,演得再精彩,也更像是个到奥斯卡打酱油的角色,如此的青春,如此的强势,如何能入老迈评委的法眼,举起沉甸甸的小金人?
但不管是否得奖,注定所有的人都将会老去,都将会一代接一代地输给青春,包括那个什么不死的007,也会落荒而逃。
意外花了五个小时看了两部不同版本的《龙纹身的女孩》本以为是犯罪悬疑,没想到最后还是扣在了感情上大概现在的不加点感情元素,原作者导演制片人都不好意思出作品吧还或者说,人类就是因为离不开种种感情,才被称之为人类。
跳过很多很多因为女主Lisbeth而引起的种种杂乱的思绪,理干净从Lisbeth身上看到的有关自己共鸣的东西,最后脑海里留下的,只有她皮衣下很单薄的身体和纹身穿孔不能掩盖的彷徨表情。
每一次有人问她究竟是因为什么才变成这个样子之后,问的人也许很快就遗忘了这个古怪女人的事情,但是,她却要一次一次回忆起过去,然后用更长的时间让自己觉得无所谓当然,那种事情怎么可能会无所谓所以,再努力表现的不在乎,装坚强,也改变不了过去记忆带来的折磨。
怪异的穿着打扮,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极端音乐的乐手也许在台上画着各种鬼装,但是在台下大多还是很正常那些日常中依旧让自己看起来无比夸张的人就像Lisbeth,那些坚硬的外表实际上是一种拒绝表象潜意识的拒绝,拒绝很多,拒绝任何可能潜在的伤害精神上的,感情的伤害肉体对她们这样的人重要吗?
肉体是盔甲可以穿洞 可以纹身 可以嗑药 可以乱性可以想尽办法装扮着,就像写着“别碰我”盔甲坏了,她不会疼即使把自己弄得像一只硬壳大螃蟹也改变不了自己作为人而存在的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感情无论你是否可以控制感情,承受感情,面对感情你都无法回避人就是有感情的动物你都无法回避硬壳下面柔软的东西,是你最大的弱点,感情Lisbeth爱上了Mikael这一点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她比任何人都彷徨她是真的坚强比男人都坚强你想到的东西她可以搞定你想不到的东西她也可以搞定肉体的伤痛她可以承受精神的伤痛她也努力承受当她看到最后Mikael搂着女主编上了出租车她用力丢掉了打算送他的礼物,转身离开没有眼泪 没有心碎的表情很平静你我这样的观众中谁能做到呢?
也许是她表现的过分坚强才如此突出了实际她是多么脆弱脆弱的生活一团糟的生活螃蟹和木头哪个更容易砸碎呢?
也许这个比喻并不恰当,但是让你举起石头砸向体积差不多的螃蟹和木头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表面看起来什么都能承受的人就像我们的女主角其实 更加脆弱当任何一种感情,任何一种喜好走向极端时都会变得脆弱所以最无敌的还是小强一般的路人甲乙丙丁而不是男女主角男女主角总是必须去凸显他们身上某一极大地闪光点让你看着他们的那些成为主角的原因是如此耀眼然后羡慕嫉妒恨 或者厌恶可怜爱一个人刻意变现的东西正是一个人最缺乏的东西Lisbeth身上纹了一条龙你身上纹了什么?
罗列下Vanger家族关系比较方便观影。
Henrik Vanger找007(Blomkvist)来破解侄女失踪疑案,且详细介绍了家族成员。
其实也并不复杂,只是人名太难记。
Henrik Vanger有两个兄弟Gottfried Vanger和Harald Vanger。
Henrik的这两个兄弟都是瑞典纳粹分子。
Gottfried死于1965年,她的女儿Harriet.Vanger于1966年失踪,儿子Martin.Vanger目前掌管Vanger家族企业。
Harald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
其中小女儿Anita跟失踪的Harriet是同龄人且关系相当要好。
但是成年后的Anita离开家族后也断绝了和家族的来往,甚至连自己的亲姐姐Cecilia和亲哥哥Birger也不知其所踪。
最后附上连环凶手案的死者名单及死亡年份,这个名单也反复出现在Lisbeth的电脑上。
成为破解Harriet失踪案的关键。
Rebecka Jacobsson 1954Mari Holmberg 1954Rakel Lunde 1957Magda Lovisa Sjoberg 1960Eva Gustavsson 1960Lea Persson 1962Sara Witt 1964Lena Anderson 1967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原版瑞典片,你是否能看得懂《龙纹身的女孩》,答案是,可以,因为它是大卫,芬奇导演的片子。
在我看来,大卫芬奇可以说是美国数一数二的电影导演,他执导的所有的影片都是电影语言奇特,从色彩,音乐到故事内容都充满着阴郁的暗影,迥异的风格,复杂的层次。
当这些点面线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非常的大卫芬奇。
从他一系列口碑甚佳的影片如《搏击俱乐部》, 《七宗罪》, 《本杰明巴顿奇事》以及《社交网络》来看,都是充满了这种理念,将本来就比较复杂的人性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的怪异都梳理得整整齐齐, 变成一部有声有色的充满怪才及悬念的电影, 然你看完后由衷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又不得不对他的某些不同寻常的电影叙事观点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果说,我喜欢大卫芬奇的电影,就是因为他不同于一般美国导演的深沉,怪异,复杂以及扭曲,倒不如说人性本身就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凡是都不是黑与白,而是一部充满了灰色中间地带的旅程。
而大卫芬奇就是这灰色地带的导游,带着你从容不迫地走在这些貌似不同其实理所当然的路途上,游刃有余地讲述着人生的很多故事。
你在他的脸上看不到好莱坞式样的大片风格,或者商业的味道,但是你还是被他的故事吸引,跟着他走完全程。
回过头来的时候,你还挑不出来多少瑕疵或者硬伤,反而使津津乐道着他的与众不同。
这在我来看就是大师级导演的造就!
大卫芬奇可以说是我的同辈人,以前是MTV大导,为很多音乐巨星都量身定做过Music Video。
从一个专门制作音乐广告宣传片的青年导演摇身一变成为美国电影大岛,其中的才华与勤奋已经在他这十几年来取得的成就中有目共睹的了。
因此,喜欢大卫芬奇不仅仅是他的影片,而是他的经历,才华与文化艺术上的共鸣。
言归正传,去看《龙纹身女孩》的主因是大卫芬奇,光是看片头,就让我想起了大卫芬奇过去执导的MUSIC VIDEO, 美丽的阴郁,华丽的黯淡,快速的剪辑等融合在一起的独特力量穿透屏幕而出,让人惊艳。
说实话, 根据原著改编的瑞典片《龙纹身的女孩》去年就大红特红,但我是在提不起兴趣来看,一方面是对非英语片子潜意识的抵制(中文片不算其中),一方面对北欧那种晦暗阴郁的电影不是太感冒。
如果不是大卫芬奇此次从新包装这部电影,恐怕我还是不会看这部电影的。
原来很多人认为,美国人拍不出欧洲人的感觉,尤其欧洲人的那种自以为是的骨质里面的复杂以及欧洲式的晦暗的推理情节及心理冲击,尤其拍不出欧洲的那种深层的华丽混和阴郁的气氛。
而大卫芬奇的改变影片证明了这部电影不仅比瑞典的原作层次更深,调子更阴郁,甚至更情色暴力。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是我最喜欢的新版007的英国演员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他在007里面的潇洒与刚毅不用说,在这部以推理悬念见长的戏剧片里也是游刃有余,准确到位地将自由记者的角色演绎得异常出色,令人信服。
丹尼尔·克雷格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他可以将英国绅士间谍007诠释得刚烈似火, 一扫007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形象,从而让观众对007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在这部电影里, 他演绎出一个仗义执言,为正义而行记者,同样充满了才华男人的风流与刚毅, 同样让人叹为观止,深深折服。
《龙纹身女孩》最出彩的还属于女主角的扮演者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精彩演出绝对可以为她赢得奥斯卡新人奖。
我先投她一票。
第一次看到鲁妮·玛拉 Rooney Mara演出的女主角出场,就为她出位的形象与鲜明的个性吸引。
她将一个具备了黑客的技术,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以及因内心受伤而个性爆烈的龙纹身女孩演绎得丝丝入扣,仿佛这部电影就是为她订身打造的一样。
在《社交网络》中展露头角的鲁妮·玛拉深得导演大卫芬奇的器重,据说他不顾投资人的反对,而坚决地仍用鲁妮·玛拉, 认为女主角非他莫属。
事实证明,大卫芬奇的眼光是对的,这样一个新鲜的面孔所带来的独特个性的演绎让龙纹身女孩更具有说服力。
你想想不出安吉利娜裘丽出演这个角色吧,那时候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安吉利娜裘丽是否更令你信服而分散了影片的效果,这将是任何导演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更何况大卫芬奇是一个不按理出牌的导演,他不拘一格的做法只能让不拘一格的演员来出演他所理解的角色。
很多人可能对男主角与女主角的感情关系的结果耿耿于怀,其实这根本不是一部爱情电影,我们也不能带着好莱坞式的感情桥段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整部电影就是挖掘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而展示出一个曲折扭曲的故事,在这部充满人性阴暗面的电影主题中,任何对感情的奢望都是幼稚的幻想。
也许是瑞典的天气影响,也许是那些深宅大院里面豪门贵族的乱伦使人产生的压抑,总之这是一部混杂了人性与兽性, 肉欲与情欲交错, 道德底线的位置在何而产生出来的一个说起来复杂,但实际上简单的故事。
对一个饱经沧桑经历复杂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单纯的推理故事,但对一个涉世不深,充满幻想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晦暗与扭曲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如同李安的《色戒》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间谍反间谍的故事,这部《龙纹身的女孩》也不是一部单纯的悬念推理片,里面的人性与各种欲望的混杂与所处的时代与社会的不同都是揭示了超越电影本身的一种观点。
如果你喜欢那种搞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或者这种复杂关系下面所掩盖的某种欲望某种阴影所营造的那种非理性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你的那杯茶,而如果你只是寻找一部商业大片娱乐放松一下自己,那么这部电影恐怕让你感到郁闷头痛。
对于社会,对于人类来说,道德的底线一旦丧失,所有的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不管这种道德底线的衡量是亲情,感情,肉体,经济还是其他任何,恐怕这就是这部电影让你感到晦暗阴沉的所在。
电影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监护人,男主角,实业家亨利都是父亲,但功能都被阉割。
最后一幕,我不觉得是爱情,而是龙纹身的女孩儿对虚妄失落的父爱之托,可惜也被现实打破。
lz是个逻辑能力不强,记忆力不强,思维不敏锐,且没看过小说与瑞典版,记不住外国人名字的人,导致第一开始看本片的时候基本不知所云。
几次想把电影关了,因为没看懂。
愚笨的lz不甘心承认自己智商差。
然后开始四处搜寻剧情简介,结果,╮(╯▽╰)╭,也没找到有助于案情分析与推理的有关帖子。
无奈之下,看了很多影评,看了第二遍电影,有了很多次慢放,同时写下点儿东西帮自己理解与记忆。
所以lz强调,本评纯属严重剧透帖,不涉及偏好以及对比,只是帮助那些跟我同样有些疑惑的同学弄明白而已。
请看的懂影片的童鞋勿鄙视我智商,以及忽略此贴,木有看的很明白的懒人同学在这里寻找一下答案,偶也是才又重放了一些重要剧情片段,没有全部重看,疏漏之处大家补充批评。
PS:lz所看版本为人人字幕组翻译出品,一切人名为了避免各版本的中文翻译误差,一律以人人字幕组的英文名字为准,勿喷。
我们直接上案情:先是Vanger家族的人物介绍:请求调查失踪案的是Henry Vanger,他的两个哥哥分别是Richard和Herald。
这两个哥哥都是纳粹分子。
其中Richard 在1940年就死了。
Herald还活着,Henry 有提到过,他基本上隐居。
也就是坐在轮椅上从楼上滑下来的那个老头。
儿孙辈:Richard虽然死了,但是他有一个儿子Gottfried,他的妻子叫Isabella,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就是电影里边失踪的少女Harriet,儿子是现在掌管家族企业的Martin,所以说Harriet不是Henry的侄女,是他的孙侄女,看有的影评中把辈分给弄错了。
Herald也有儿女,分别是Cecelia,Birger(可忽略,片中只Henry提过一次), Annita(Henry在向Mikael介绍家庭时并没有介绍这个人物,但是她很重要,剧中Cecelia提到了她,并且指出了Annita和Harriet很熟悉和要好)。
Annita确实在Harriet出逃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前面Cecelia的话就是提示。
PS:这样看来,Annita和Harriet不是一辈人,但是年龄相仿,可能是因为Herald比较小导致Annita人小辈分大吧。
人物清楚了后然后看剧情:Mikael在调查失踪少女Harriet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她的笔记本,其中最后一页是关于人名字,以及号码的。
这个引起了Mikael的兴趣。
本子上的内容如下Magda 32016Sara 32109RJ 30144RL 32027Mari 32018开始老侦探以为号码只是本地的电话号,其实不是,这是Harriet记录的她的父亲Gottfried所杀害的女人的名字或简写,以及所对应的父亲虐杀所引用的利未记(Leviticus)所在的章节目录。
Magda 32016---就是 Leviticus 20:16 Magda Lovisa SjobergSara 32109--- Leviticus 21:09 Sara WittRJ 30144 --- Rebecca JacobsonRL 32027-Rakel Lunde Mari 32018--Mari Holmberg以此类推。
受害女人的死法都源于利未记的不洁女人的惩罚办法,不明白的同学问度娘吧。。。
M通过一张照片发现下午两点Harriet在看到街对面的一个人后突然走掉,之后就失踪了,而照片中H后面一对夫妇正在拍照,而他们最可能拍到Harriet看到了什么,因此Mikael去拜访了拍照的那个女人,查看她所拍摄的照片。
也就是Martin被气球挡住了半个脸的照片。
然后案件的进度因为Lisbeth强势加入而变得明朗起来。
Lisbeth发现了另外三件没有被Harriet记录的虐杀案件。
受害人分别是Lea PerssonEva GustavssonLena Anderson以上8位受害人的名字,死亡时间,死法是Lisbeth调查出来的但是这个连环杀人案和Harriet失踪有何关系呢?
Mikael派Lisbeth前去Vanger的档案馆调查所有和这些虐杀有关的线索。
Lisbeth发现,每次当Gottfried出现的时候,当地就有凶案发生。
时间间隔差大概两三天。
例如档案资料显示1957年标题为 Carlen and Vanger rebuild the local port的报道中,Gottfried去和Carlen公司谈合作,1957年的受害者Rakel Lunde 正是Carlen公司的cleaning woman。
同理,档案显示Gottfried于1954年10月28日去Kalmar市谈合作,而受害人Mari Holmberg在Lisbeth的电脑上记载的死亡时间正是1954年10月26日,Kalmar市。
下面同理。。
凶手指向了同一个人:Gottfried。
也就是Harriet的父亲只有最后一个被害女学生Lena Anderson,不能推断出死者,因为Gottfried死于1965年,而Lena Anderson被害于1967年,显然Gottfried不能起死回生成为凶手。
于是,凶手是谁呢。
给到了Mikael镜头,他在翻看Herald的老照片,发现那个blurry one是Martin,回家后翻出那张带气球的游行的时候的照片。
看到被气球挡住脸的人穿的衣服上的校徽和Martin是一样的,确认那个人是Martin, 又同最后一个被害女孩Lena Anderson身上的校徽对比一致,说明是Martin和被害女孩儿上同一所学校。
又因为在时间上Martin撒了谎,第一次Martin和Mikael见面时说他是坐了四点半的火车回来的,但是他却出现在了那张两点的照片中。
因此Mikael怀疑Martin是杀人凶手。
Mikael去找Martin了。
本来Mikael以为是Martin杀了Harriet, 但是Martin 也确实不知道。
至此,8个被害人的凶手一一明朗。
前七个是Martin父亲Gottfried杀的,最后一个是Martin杀的。
然后Martin被识破了后想杀Mikael,被Lisbeth救起。
Martin在汽车摩托追逐中翻车而死。
然而然而,Harriet呢????
只有可能是Harriet没死并且逃跑了。
根据Cecelia说Annita和Harriet关系最好,推测出可能Annita知道她的行踪。
所以两人去London寻找Annita,希望A能引出H。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假的Annita(真正的失踪少女Harriet)。
Mikael向假的Annita(真的H)说你的cousin Martin死于车祸了。
(我看百度知道上有人说Martin应该是真Annita的侄子啊,为什么说是cousin,有回答者说cousin一般指表兄妹,但是也能指亲属关系吧。
)想用这种办法使Annita联系Harriet,利用Lisbeth的黑客技术监视A的对外通信,但是Annita并没有任何动作,玩儿蜘蛛纸牌,上网购物,所以最后,Lisbeth推测可能Harriet已经死了,无法联系到了,或者,M的推测:Annita就是Harriet本人………………所以第二次M见假Annita,真H的时候,故意说出来 your brother Martin ……神马的时候,假A真H猛的抬起了头。
说明他就是H。
外国只有亲兄妹才叫brother和sister。
所以H就露馅儿了。
讲述出了具体的逃亡过程。
而真正的A20年前就死了…………后面的情节大家都能看懂我就不再赘述…………我已经赘述的够多了…………⊙﹏⊙b汗PS:1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H在写那一串数码的前面都有一个3.是故意迷惑别人不想被人发现么?
没看过原书的求解释是否是因为“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本”引自百度百科(⊙_⊙)基本确定就是这个意思了. 第三本捏。
2 关于Mikael在查看最后被害女学生Anderson的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下面的编码是30112,不再Harriet的标注中,而且我查看利未记1:12并无相关惩罚杀人描述,是屠杀羊献礼的描述,是一个bug么?
还是另有乾坤?
PPS:我心目中的北欧童话破灭了啊。
各种乱伦不解释…………各种虐杀啊。
同时剧中BJ,anal sex&SM,拉拉都全了,重口味啊重口味。
LZ作为一个这点儿还没睡觉在写东西的人,已经不要脸不要命了。
恳求大家不喜勿喷啊……补上电影最后二十分钟的说明,还是有童鞋不是很明白的说Lisbeth在加入Mikael进行Harriet失踪案调查之前就对Wennerstrom进行了监控调查。
见电影10分30秒中的开始的行动。
详见电影11分03秒指示牌上写的第6th:Wennerstrom.后来她只需check out一下结果就可以了。
最后Lisbeth利用自己的黑客技术入侵了Wennerstrom的公司的信息资料等,然后Mikael把调查的结果发表在了他的Millennium上,使得当局政府介入了调查他的经济犯罪行为。
帮助了Mikael搞垮了Wennerstrom公司。
Lisbeth因为知道了Wennerstrom在开曼的账户。
就向Mikael借了五万去置办了一身行头包括高级时装,假发,箱包,伪造了假的护照。
然后就前去“取钱”了!!!
二三十亿捏……然后……还了向Mikael借的五万块……这个投资回报率…….可惜Mikael最终辜负了一个富婆的心啊( ⊙ o ⊙ )!!!
零·撑死也就是个最佳剪辑 去岁凭借《社交网络》夺得83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剪辑三项大奖的大卫·芬奇,今年又携翻拍自瑞典的经典影片“千禧三部曲之《龙纹身女孩》”同名电影冲击奥斯卡,只可惜被致敬经典掀起复古风潮的《艺术家》和《雨果》瓜分数项大奖,最终只落得个最佳剪辑,甚至连改编剧本,最佳配乐这样的酱油奖项也被《后裔》和《艺术家》夺走,活生生成了个跑龙套的,当然若与《胡佛传》的伊斯特伍德和莱昂纳多一比较,反倒没那么凄惨。
当然众多芬奇粉丝非常不服,我这篇文章也明显属于马后炮型,但如果再让我穿越到奥斯卡颁奖前夜再预测一次,我撑死再给它一个最佳改编剧本,因为我并不认为《后裔》比《龙纹身女孩》成功,除此之外,真的多的不能再多了。
因为芬奇的类似的旧饭,实在炒了太多次了,不仅评委,就是观众们也都产生审美疲劳了。
首先提炼一下《龙纹身女孩》的元素,性,暴力,同性恋,强奸,宗教,惊悚,悬疑,犯罪。
你会发现多么眼熟,但凡你看过芬奇的片子超三部以上,比如《七宗罪》《十二宫》《搏击俱乐部》(当然本片中还增加了纳粹以及对犹太人的杀害)。
而其中以《七宗罪》风格题材最为相似,但《龙纹身女孩》除了剪辑手法更为成熟以外,并不比《七宗罪》强,又何以获得多于《七宗罪》的盛誉呢?
但至少这个最佳剪辑大奖是实至名归,因为将一个情节简单的犯罪故事切成令人费尽脑汁的碎片向来就是芬奇的拿手好戏,如果你从头至尾看过《十二宫》并且曾立志弄清楚所有细节,你一定会深以为然。
一·芬奇的超级大剪刀 片头是亨利叫莫瑞尔调查每年都会收到已经失踪甚至遇害的海莉的信件和礼物(我敢担保你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
这是一种完全故弄玄虚的手法,不只是芬奇,好莱坞几乎所有悬疑惊悚片导演都对这招乐此不疲(希区柯克除外),用影片中间的一个情节,或与之有关的细节来做片头如昆汀的《杀死比尔》或者克里斯托弗·史密斯的《恐怖游轮》。
观众此时对影片完全没有丝毫了解,突然出现一个没头没尾的情节自然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
这是导演要把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恶趣味。
片头之后是我们拍音乐录影带出生的大导演不忘老本行的生加了一段污漆抹黑,脏兮兮的类似MV的画面。
我不赞成有人说此段是多余,至少这告诉了我影片的基调绝对是尼玛重口味。
接下来算是开始进入正规的叙事阶段,首先是通过生活背景全景式的描述人物。
先通过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米克尔因为收到匿名举报信举报商业大亨温纳斯壮,结果这却是一个陷阱,举报者其实是温纳斯壮的手下,资料当然也是虚假的,结果温纳斯壮以诽谤罪投诉米克尔,并且胜诉,米克尔陷入事业与个人荣誉的危机,这也是米克尔接即将接受亨利邀请介入调查海莉失踪案件的外在原因,主要原因则是亨利提供温纳斯壮的真实信息帮助米克尔复仇,但事实上亨利提供的信息毫无用处,尼玛相当无语。
当然导演可不会这么简单轻易的就告诉你,如果不是我按顺序整理出来,你直到影片的最后才会知道。
虽然这仅仅只是本片的背景,但芬奇,连背景也要玩得支离破碎。
但是当MV结束后的第一个场景仅仅结束于米克尔败诉回到公司和报社编辑谈话(这里提供了米克尔与编辑有暧昧关系),此时我们只知道他因为诽谤败诉,还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
第二个场景却跳到两个坐在办公室里的男人手里拿着米克尔的资料,而资料的获得者就是由鲁妮·玛拉扮演的萨兰德·莉丝,由此引出主角——一个奇装异服,怪异发型,没有眉毛,骑重型机车,不易与人相处,并且有着龙纹身的女孩,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非主流的终极形式“杀马特”。
从这里开始米克尔和莉丝就有了第一层潜在的联系。
后来我们会知道,这两个男人,一个是莉丝的上司,另一个迪奇·弗利迪,这个情节是要告诉我们,亨利在要米克尔调查海莉之死之前先找人对米克尔做的一段调查。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米克尔与编辑各有家室,但两人保持长期性关系)。
接下来依然是从两人的生活背景,不断深入对主角的了解,同时也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从米克尔推动剧情发展 米克尔圣诞聚会接到莫名电话邀请他去海泽比(在圣诞聚会上交代了米克尔有个女儿,并且父女关系一般,米克尔不信教,但女儿信仰基督教。
此处已经是芬奇宗教理念的渗入,同时也是影片的重要线索,因为这暗示了米克尔无法破译笔记本的数字代码,而是在女儿来岛上看望他,无意中告诉他这是圣经里的代码,米克尔这才找到切入点,成为破案的关键要素。
米克尔女儿这一角色的设置不仅完善了主角的生活背景,使人物更加真实,而且还为影片剧情的发展担负起转折的作用,可谓神来之笔),米克尔答应亨利接受调查海莉失踪,与亨利回忆海莉被害场景(亨利的讲述,在此塑造了一个密室杀人或者密室逃亡的案例,但我们看完影片之后会发现非常坑爹,亨利说海莉不可能逃走,还检查了船,封锁了桥,但事实就是在午餐时海莉就在不到20米的地窖,后来被好友装在车里逃出。
只能说芬奇玩的悬念太无厘头了。
亨利展示的奇怪的每年都会接到遇害的海莉寄来的生日礼物,搞得玄乎神秘,结果呢,分明就是活着的海莉寄过来的,我已经吐血了。
而且海莉既然造成已死的假象又怎么会每年还寄礼物给亨利呢,完全自相矛盾,解释不通)接下来米克尔搬入范耶尔家族的小岛,有一个情节是米克尔在岛上辗转很久就是找不到手机信号,这暗示了影片最后莉丝打电话给米克尔却无法接通,虽然这是一个必要的铺垫,但铺垫的细节也太坑爹了,完全不值得浪费这么多笔墨,芬奇是有逻辑强迫症吧。
接下来米克尔开始与岛上的亨利提到过的家人接触,他们当中有一个就是真正的凶手。
在这里有许多人物出场,包括之间亨利向米克尔介绍家族亲人也引出一大堆人名,外国人名字又长,长得也差不多,尤其是芬奇在介绍人物的台词中还插科打诨,这更加为我们分辨人物造成了困难,无怪乎连米克尔拿着笔和纸边记边听也会说:“我觉得我马上就要分不清谁是谁了”。
不要以为这些人名毫无用处,他们恰恰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也是破案的关键。
虽然在影片的三分之二,芬奇会很直白的告诉我们凶手是谁,犯案经过。
这甚至都不需要去动一下脑筋。
但芬奇的电影不像名侦探柯南一样,让你去猜谁是凶手,而是让你去了解破案的过程,这也是芬奇为什么对凶手和案情毫不隐匿,但却在线索和破案过程安排的繁冗复杂,制造许多迷雾。
我们看芬奇的影片,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注意的就是细节。
而在本片里,分清楚这些人名,就是影片最重要的细节。
所以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米克尔会在白板上列出人物关系谱,所以最好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也列出一个人物关系谱,这样你就会对整个片子有一个最直观最清晰的了解。
如果你懒的去做,那这件事就交给我来,接下来的章节我会提到。
现在我们继续跟随米克尔的进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米克尔通过对岛上范耶尔族人的访问得知一个远离家族定居伦敦的亲戚,是亨利的哥哥哈劳德的女儿阿妮塔,这一消息是从阿妮塔的姐姐西西莉亚口中得知的。
这是芬奇布置得一个迷雾,跟推动剧情没什么关联,但是这个所谓的阿妮塔其实就是改名换姓也是整部影片都在寻找的海莉。
米克尔就这样错过了他要找的人,这是芬奇的惯用手法,让主角与真相失之交臂,直到影片最后才幡然悔悟,这招在《七宗罪》和《十二宫》里面都用烂了。
之前提到过米克尔女儿来看望父亲并告诉他海莉笔记本上的数字是圣经的代码,米克尔根据这一线索,得知了海莉代码中有一个叫瑞贝卡的人,就是发生在1944年的瑞贝卡凶杀案中的受害者。
又从偶然翻到的照片确定了从游艇聚会的照片开始发掘线索。
这个时候亨利因病入院,米克尔向迪奇提出需要一个助手,迪奇推荐了萨兰德·莉丝,到这里片中的男女主角才有了第一次真正的相遇。
到这里影片算是结束了第一部分。
然而芬奇也绝不闲着,在第一部分里同时也通过萨兰德·莉丝的遭遇交代莉丝的生活背景,以及她的性格,外貌,形成的原因。
虽然说米克尔在全片占的篇幅比莉丝要多,但他只是线索人物,莉丝才是本片唯一的主角,这点从片名《龙纹身的女孩》就可以看出。
但是在这里我要吐槽一下片名,因为整部影片跟龙纹身没有半毛钱关系,龙纹身既不是线索也不是重要细节,只是象征一个的女孩的叛逆,但这个叛逆完全可以用其他定语来修饰,比如没眉毛的女孩(这让我们想到蒙娜丽莎)或者有唇钉的女孩,或者被口交肛交的女孩。
很重口味是吧,没错,芬奇要通过莉丝这一角色传达的主题就是重口味,也就是是人性的阴暗与堕落,这是他擅长和偏执的部分。
三·从莉丝展示主题思想 莉丝,一个有着吸毒史,精神病史,情绪极不稳定,有暴力伤人前科的少女。
在十二岁时试图谋杀生父,将其烧成百分之八十伤残。
影片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这么做,归咎于精神病肯定是不完全的,但从片中另一主要人物海莉的遭遇,我们可以得知,莉丝八成是受过其生父的侵犯。
莉丝和海莉从名字就可以看到她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以至于一开始观众一度认为莉丝可能是海莉的女儿,如果海莉逃亡的话(个人觉得海莉年轻时的影像和莉丝也颇为相像)。
莉丝造型怪异恐怖,有纹身,双性恋,性意识淡薄(为了钱愿意给监管人口交)。
芬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开始植入他的主题思想,当然不会是口述或对白那么简单,芬奇必然是通过莉丝生活的片段暗示这一主题的。
莉丝从十二岁开始就需要被人监管,她的钱财支出日常行踪都要向政府汇报。
影片就是从她第一个监管人突然病倒,导致她不得不去接受另一个监管人的监护开始。
这个新监护人毕尔曼是一个心理变态衣冠禽兽式的伪君子,一面夸夸其词说自己必须对莉丝进行严格的监管,另一面却暗示莉丝必须为其口交才会支付她日常费用。
当莉丝理所当然的照做之后,观众诧异了,但芬奇会随后对莉丝的这一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一个叛逆堕落,从小受到侵犯,性意识淡薄的双性恋自然对这种能换取钱财的行为释然了,现在有多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在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女孩子都对这种行径也不以为意。
当莉丝再次需要资金的时候,她原以为只要像之前一样就可以了,于是她居然主动进了毕尔曼的家门,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没那么简单。
毕尔曼一开始还装模作样的问莉丝最近是否还好,当进了房门之后立马原形毕露将莉丝拷住,对她实施了强暴。
芬奇对莉丝被强暴这一遭遇,并没有渲染得多么悲惨和重视,莉丝被强暴之后甚至还能冷静的与监管人对话。
似乎在美国人眼里,强奸不算什么罪恶,强奸杀人才是值得判罚和惩处的罪行。
对毕尔曼这一行为,芬奇并未动用法律来判处他。
既然之前塑造了莉丝这一形象,芬奇自然会通过莉丝的方法来对付他。
果然,随后莉丝电倒监护人,将其绑在床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创监护人的菊花,并且在他身上纹身,总算将他收拾得服服帖帖。
这种复仇的手段究竟值不值得认同我们姑且不谈,至少从这里开始,莉丝受监控的生活结束了,因此她才得以自由的与米克尔共同查找海莉失踪的真相。
别忘了前面提到过的芬奇大剪刀,上述这些情节,你要在第一遍完全看透还是非常费劲的。
因为芬奇不会这样传记式的交代人物,他自然是要用交叉叙事的方法,故弄玄虚,制造烟雾,要你尝尝剪辑蒙太奇的滋味。
四·米克尔的破案过程 看大卫·芬奇的悬疑片,凶手是谁没什么好猜的,犯案过程也没什么好猜的。
他不像希区柯克,让观众永远比主角知道得多一点,也不像库布里克,让观众永远比主角知道的少一点,他就是让你和主角知道得一样多,给你同样的线索,同样的思路去跟主角一起深入慢慢侦破案件,细节就摆在那里,甚至特写给你,但是他会制造迷雾,让细节像废话一样无足轻重(比如范耶尔家族的人名),又把无关紧要的情节搞得神秘隆重(比如手机收不到信号,猫闯入密室,猫被分尸),至于你能否像米克尔一样分清哪些是线索哪些是废话就得看个人领悟力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观众看芬奇的电影觉得索然寡味,有的人却能沉迷其中。
才长达2个半小时的影片中,米克尔的破案过程被众多生活情节和导演的故意制造烟雾所湮没,再加上莉丝部分的插入来霸占你的视觉和思维方向,因此要弄清楚米克尔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寻找到真相的才是芬奇影片精髓所在也是乐趣所在。
破案过程: 1·获取线索。
米克尔答应亨利来到岛上查案的第一步就是与亨利的交谈中获取线索。
线索包括:a·亨利介绍家庭成员,主要了解案件的受害者。
b·回忆海莉失踪事件。
c·展示失踪的海莉每年都寄回来的物证。
d·甘纳提供以往的资料f·亨利提供岛上的家庭成员和之间的关系,主要提供嫌疑人的信息。
2·翻阅资料查证。
a·通过莫瑞儿警探的笔记还原案件现场(米克尔在笔记下划横线淡化到案件发生时的情形,这一创意堪称经典,最佳剪辑舍他芬奇其谁)。
b·通过海莉的笔记本,得知Magda,sana, R.Y. R.L.Mani等英文和一系列数字(事实上也可以算是访问莫瑞儿的答案,通过莫瑞儿口里得知了瑞贝卡案件,瑞贝卡死于斩首)。
3·通过访问岛上的家族成员。
a.访问马丁和丽芙。
b·西西莉亚来访,牵出妹妹阿妮塔。
c·去伦敦访问阿妮塔,前面提到过这是烟雾,也是一种荒谬。
4·偶然从资料中得到莉丝参加游艇聚会的照片。
5·去资料馆查找当天所有照片。
6·照片单帧播放发现海莉出现端倪,照片中有个游客用照相机以海莉的视角记录令海莉害怕的情景。
7·前面提到米克尔女儿到访,提示海莉笔记本上的英文旁的数字是圣经《利未记》的代码。
其实在之前米克尔翻到海莉笔记本首页那段有旁白的文字就暗示了圣经。
8·通过翻阅圣经,得知瑞贝卡·雅各布森就是海莉笔记本上的第三个字符R,Y。
9·莉丝通过圣经《利未记》和海莉笔记本的代码查到海莉记录的五个人名分别是连环凶杀案的受害者(此处芬奇借莉丝之口故意打乱顺序也是恶心的烟雾)。
a·magda——玛格达,死因对应《利未记》如果女子亲近兽类,皆以处死。
b·sana——萨拉·维特,牧师之女,死因对应于《利未记》祭司之女沦为娼妓受火刑。
c·R·Y·——瑞贝卡·雅各布森,死于斩首,手臂被砍,被火烧,对应于《利未记》罪人献上鸽子,被斩首 d·R·L·——拉克尔·伦德(之前警官莫贝尔说是罗斯玛丽·拉尔森,其实不是,这是芬奇故意布置的恶心的烟雾),职业清洁工兼职看手相。
死于1957年。
死因与《利未记》灵媒和巫女遭受乱石击死符合。
f·mani——玛丽·霍耶木尔,妓女,死因对应于与《利未记》女子月经与男人同睡需暴露血源。
莉丝还查到了其他类似犯案手法的受害者 e·莉亚·佩尔森死于1962年,f·伊娃·加斯塔森死于1960年 g·蕾娜·安德森死于1967年 (时间是关键,这里E和F是烟雾,G蕾娜·安德森是重要信息,因为,米克尔和莉丝就是从蕾娜和马丁穿同样的校服才得出马丁是凶手的结论,但可恶的芬奇却把他和烟雾放在一起。
) 10·莉丝与米克尔得知,受害者的名字与圣经里的一样,而且都是犹太人,这造成这几起惨案的连环杀手与海莉的失踪有关联而且与范耶尔家族中的纳粹有关。
11·米克尔从6·中提到的在游行那天拍照的游客以海莉视角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主体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年轻男人。
镜头特写时钟。
12·米克尔从旧报纸找到马丁的父亲戈弗里坠海的地方,遭到枪击。
13·米克尔从西西莉亚的父亲纳粹之一的老哈劳德获得一张景物照片,照片上虚焦的人是年轻时候的马丁,与6·和11·中提到的那个令海莉害怕的人穿着同样的校服。
暗示此人就是马丁。
14·莉丝通过档案资料找到纳粹戈弗里的资料,得出他就是海莉笔记本上受害者的嫌疑人,但蕾娜·安德森除外。
15·米克尔对比蕾娜·安德森的与从哈劳德那里得来的马丁虚焦照片,发现两人的校徽一致,得出马丁就是杀害蕾娜·安德森的凶手。
与此同时,莉丝也通过对比游客拍到马丁出现在游行现场和马丁参加会议的照片得出他与蕾娜是校友的结论。
到这里,连环杀人案件算是彻底的侦破了。
可是海莉的下落却仍然未知。
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的阿妮塔就是海莉,而真正的阿妮塔则死于20年前的车祸,海莉则冒用阿妮塔的名字生活在伦敦。
海莉也终于找到了。
观众和米克尔也终于揭开了所有的谜团。
然而各位不必说要从影片中分清楚所有的人名以及与案情的关系,但是看这篇文章就已经彻底凌乱了。
前面我说过,将为大家整理一下参与到案件里的人名,这几乎是看懂影片和侦破案情最重要的线索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时间和照片。
我会一一解答。
五·参与案件的人名和关系 事实上本部影片可以称作是“案中案中案”—毕尔曼对莉丝的强暴是发生时间最近也是最外层的案件,这是导演直接告诉我们的,不需要去侦破也不需要法律和灾难惩罚的。
其次是马丁对海莉,蕾娜,伊莲娜的犯罪。
最里层是戈弗里对海莉的五人名单及其他发生在1965年之前的受害者的犯罪。
好了,提到这么多人名诸位已经头疼,我还是先厘清一下人物名称和关系,芬奇恶心的在影片里提到太多人名,有的提供线索,有的的甚至毫无用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烟雾,让观者像我现在一样头疼。
所以,在此我只能尽量将人物关系厘清,而且尽量将他们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解释清楚。
为了直观清晰所以干脆列个表格,因为不会word绘制,所以还是拍照传上来比较省力。
上述表格中只对涉及案件和容易混淆剧情的人物进行梳理,其余人等皆为芬奇的烟雾,此处不表,好事者可以专门列出这部影片中究竟出现多少个人物(芬奇的可怕之处就连卖监视器和修电脑的龙套也为后面调查阿妮塔与海莉联系埋下伏笔,脑容量得多巨大啊)。
六·时间以及照片的作用 如果你愿意再看一遍本片,建议你仔细记下片中所有提到时间的细节。
你就会再次从这部影片中找到无比的乐趣和厘清事件的思绪。
因为注意本片时间的细节,既能帮助你理解整件案情的经过,又能让你从中找到破绽发掘真凶。
·本片多次提到时间的概念,有的是直接告诉,有的需要间接推理。
亨利口述的案发时间是1966年9月21日,当时海莉16岁,这里提到甘纳19岁其实是芬奇的烟雾。
海莉自述14岁遭到第一次强奸就是1964年,戈弗里死于1965年,被海莉杀的,马丁也是在那时第一次犯罪,第一个受害者就是海莉。
由此遍可以得出结论,凡是1964年之前遇难的受害者都是戈弗里杀害的,也就是莉丝查到的名单,除蕾娜·安德森之外。
至于这是怎么查出来的我也不懂,只知道是莉丝翻着戈弗里传记得出来的结论。
而属于马丁的受害者除了蕾娜·安德森之外,还有伊莲娜,这是米克尔和莉丝没有找到的,因为伊莲娜死于米克尔去访问马丁的时候,米克尔听到地下室有怪响,马丁说是猫,于是进去拿了瓶红酒出来,实际上是杀害伊莲娜。
还有米克尔第一次上岛亨利对他讲述家族人员情况的时候听到一声枪响,亨利说是有人在狩猎,其实是马丁抓捕伊莲娜。
时间的另一作用就是证明马丁撒谎还有还原案发当天的情景。
影片中米克尔提到, 但没说清楚。
具体来说首先跟克尔访问马丁的时候,马丁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一开始就像烟雾一样无人注意,除了米克尔之外。
后来则成为至关重要的线索。
马丁曾说他是案发当天坐4:30的火车来到小镇的(4:30这个时间被多次提到,亨利和米克尔都提到从斯德哥尔摩到海泽比只有4:30这一次火车,这里也是烟雾与线索并存)。
然而,游艇游行那天游客以海莉的视角拍到的照片显示马丁出现在小镇上的时间却是1:45,此处有一个时钟的特写。
而亨利曾经说过海莉去参加游行2点多就回家了。
而仆人安娜最后一次见到海莉则是3点20分,此处有家中时钟的特写镜头。
亨利发现海莉失踪则是在傍晚吃晚餐的时候。
将这些线索梳理一下我们可以得出,海莉午饭后参加游行,1:45看到马丁,2点多回家找亨利谈话,3:20回房。
傍晚到第二天躲在地窖。
最后躲在阿妮塔的汽车后备箱逃走。
至于照片的作用则是米克尔破案的重要过程,首先是对比照片分清人物及其关系,其次偶然从照片中找到海莉参加游行聚会,又从游行聚会的照片中找到拍照的游客,再从游客的照片中找到穿着校服的马丁,照片上还有时钟的特写。
又从哈劳德的照片中找到游客照片上的青年就是马丁。
再从蕾娜·安德森的照片找出他和马丁是校友的信息。
莉丝则从家族资料中亨利和马丁参加会议的照片得出马丁和蕾娜是校友。
最终证明是马丁杀害了蕾娜。
七·本片的瑕疵之处 本片长达2个半小时,但我敢肯定芬奇的最初版本绝对不止两个半小时,以至于他在最终定剪的时候,其中有些制造悬念的地方最终没有解答,不疾而终,想必连他自己也忘了当初制造的悬念了吧。
比如米克尔和莉丝看到猫被分尸在自家门口,莉丝拿着相机拍了照片。
影片却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
还有米克尔和莉丝的性关系发生的完全莫名其妙。
米克尔被马丁枪击之后,额头受伤,莉丝帮他缝合伤口。
然后米克尔在一直咒骂说凶手疯了,莉丝则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没有人杀你,然后关灯脱光衣服强行把米克尔给上了。
此处他们才见面几次,感情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如果非要归咎于莉丝的性意识淡薄,选在这个时间点还是不免牵强,而且这个设计实在太俗了,两个人不做爱,就破不了案了吗?这到底是色情片还是悬疑片?
八·当之无愧的最佳剪辑 写到这里我已经写了两天了,片子也仿佛看了几遍,越看越沉迷不可自拔,芬奇的电影信息量太大丰富了,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有考究都有作用,其实要看懂这部片都已经非常强大了,更何况要拍出这么一部神片出来。
从此要论我最折服的电影导演,大卫·芬奇当属第一。
在细节的考究和出处上能与之并列的也只有《穆赫兰道》的导演大卫·林奇了。
然而对镜头的取舍和安排,大卫·芬奇要拿最佳剪辑,无人可与之争锋。
至于奥斯卡的铩羽而归,也只能归咎于评委们更注重的是古典情怀,怀旧主义,也可能是他们早在芬奇的其他影片就看出了这些端倪已经见怪不怪了。
如果你要问我《龙纹身女孩》和《艺术家》或者《雨果》,哪个更好看。
我只能说其他电影撑死我也写不出这么多字的影评来。
还有以后没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建设,老子再也不看大卫·芬奇的电影,再也不写他的影评了!!!!!!!!
太长 比预告片和开头的mv差远了
1.北欧风景真美 2.女孩被绑在床上挣扎那段我硬了 3.可以写一篇《为了买苹果笔记本电脑,我给我的监护人口交》的知音文。
沒有看過原著的話還是不建議看這部電影,否則你對三個小時的電影的概括就會是這樣:一個怪羅莉被一個怪大叔給強了,於是她後來把一帥大叔也給強了。
电脑上存了好久了,总是看了开头十分钟就关掉,因为看的我云里雾里脑子混乱,后面女孩粗线时候才开始渐入佳境,然后逐渐看的心旷神怡提心吊胆,尤其是那个冷枪打来的一瞬间,尼玛我感觉是擦着我脑门打过去的啊!!!吓死爹啊! 另外要是没百度打死我也不会信纹身女孩居然是社交网络里的小淑女~
磨磨叽叽一团糟,又一次被浪费了感情,明年再不看这傻逼的片子。
惊悚= =lll
有點失望,基本上大衛芬奇版就是比瑞典版鏡頭感和配樂更好些而已,但故事變拖沓。 搞個MV式炫片頭很奇怪。Rooney Mara不錯,但還是不如瑞典版Noomi Rapace的氣場強阿
困
其实,只要看原片+新片预告和片头最完美。正片反而让人挺失望的。故事搞得这么拖沓是为了照顾弱智的美国观众吧,一些改动虽无太过,但也没什么必要。加入大量感情戏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难道一定要让男女主角谈恋爱吧,虽然007是挺帅的。画面的确很强,北欧寒冬的压抑都出来了。
四十年前丢个人,四十年后雇侦探。帅大叔肌肉美男,联手新人类纹身少女,床下合作,床上合欢。揪出杀人狂,干倒投机犯。有道是:两个坑爹少女,一场乱伦血案。
不如瑞典版。完全没了灵魂。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I'm insane!片头炫到爆!结尾好伤心!配乐冷酷而孤独!电影中Salander的每一件衣服我都想要!I'm in love with Rooney Mara.芬奇每次的选角都是神决策,年轻的Rooney在好莱坞前景将一片光明!!!
如果能精简到98分钟就值5分了,可惜过于枝蔓丛生和冗长-败坏胃口的冗长。女主角最后的片段证明化妆的绝对重要性,别指望自己多么天生丽质,基因打不过这些化妆品
还不错,可以给三星。但是让瑞典人说英语这点罪不可赦,美国人不止一次干这种强奸事了,扣一星!
挺有名的,但没看出什么好来,倒好多的植入广告
有点小畸形的爱情,加上离奇的犯罪 悬疑,片重口味,感觉也挺好的,适合一个人看···
牛逼。
这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差一部大卫芬奇,情节bug实在太多,关键线索全靠巧合可还行?从电影呈现来看,米克尔完全多余,他的调查水平远不如莉丝贝丝,亨利的律师既然能找莉丝贝丝调查米克尔,为什么不直接找莉丝贝丝查案?这个前提说不通,整个剧情都站不住脚。麻辣真是天赋型演员,只可惜挑剧本水平太差,和凤凰拍的那几部都是个啥?无奈。(2012奥斯卡最佳剪辑)
很一般啦。
很不喜歡《龍紋身的女孩》2011版的結局,期待下兩部會好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