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编剧这块还是很牛逼的。
女博士一生唯物,只在对待儿子时有一秒钟的怀疑,这一秒钟可以摧毁自己的信仰。
助手汤姆,一个真正拥有超能力的人,却执着否定自己的超能力而痛苦挣扎。
他们为拆穿伪大师不惜代价。
伪大师是真正的唯物主义,明白人,说他骗人有点冤枉,你愿意相信又奈我何。
人是非理性的,探究真相的必要条件在于:不应期待特定的结果。
(否则,人只会看到他想要看到的东西)。
逆人性,这是有多难,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们擅长否定。
在探寻否定的依据时如果不掺和点骗骗自己的稀泥,就只能把自己直接活埋了算。
科学家也是普通人。
所以博士过不了儿子这一关。
小汤姆直接就疯了。
骗子大师在想这一定是比我更高级的骗子,我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嘛。
他是最不痛苦的,坚持学习就可以了。
我等文盲还是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质吧, 别动不动就说我很客观的,一说就成了骗子。
粗粗扫过一遍,个人理解如下:这是一部试图利用观众对于类型电影的思维惯性进行“欺诈”的电影。
这个思维模式是什么?
就是:墨菲是韦弗的学生,而韦弗是德尼罗的对头。
老一代敌对的结果,是韦弗倒下了,墨菲决定报仇。
按照此惯性,德尼罗真有“本事”。
墨菲自己身上也有“本事”,只是这个本事到底有多高,尚未可知,但可以粗略预期他与德尼罗之间会爆发一场超能对决!
导演似乎希望观众按这个思路走。
但故事却走上了另一条路。
真相就是:具备超能力的只有墨菲自己,前面不断放出各种讯息暗示这一点,诸如他预先猜到了韦弗在电视访谈中要说什么。
导演并不在意观众早早猜到墨菲有超能力,他真正在意的是不要让观众猜到老德尼罗是骗子!
所以,灯泡破碎等指标性超能展示,都是墨菲和德尼罗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以墨菲的不由自主的“超能行为”,去掩盖德尼罗什么都没做。
但知道这一切时,已经是真相大白。
事发当时,我们被误导认为,是德尼罗做的,墨菲在惊恐。
韦弗是自己心脏病突发倒下的,各种场合交代她不断吃药就是提示点。
且病发倒地的时间点“故意”安排在墨菲(表面上让你误以为是德尼罗)的超能力发作之后。
但这里有个问题,假如墨菲能够预测未来,他为什么没有预测到韦弗只是心脏病发作,而非被德尼罗暗算?
最后墨菲的学生从监视器上发现德尼罗的破绽。
这处细节设计不好,“表针放大”太小儿科了,根本就是一个赌场监控发现二流老千使诈的普通手法,对于德尼罗这种横行全美的神棍大骗来说,不具指标意义。
你如果真要抓他的破绽,就该去揭露德尼罗如何从男人腹部掏去异物。
但不能。
因为此桥段原本就只是为了掩护德尼罗的身份而服务的。
导演也不知道“假”在哪里。
所以这部影片实际是遇到了与诺兰的《致命魔术》相似的问题:要以魔术或伪超能(就是魔术)为故事背景,但导演又不能真把人家有分量的高级戏法的秘密给曝了光。
怎么办?
就只好自己凭空杜撰节目。
于是就有了双胞胎,地板下的弧形桥……仔细想想,其实压根就没有魔术师表演这些东西,它们就和本片的表针放大一样,属于特别服务于电影的“临时性的专业科目”。
以汤姆在影片最后的大剧场的一段话开始:我还是不能,到最后我还是不能(不能找到一个像自己一样的超能力者)但你早知道了,不是么?
(说自己其实早知道了)你不能否定你自己,你不能永远活在否定之中(不能否定自己是个超能力者)我尽全力了,今天这一切都会结束(尽了全力去寻找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对你我都是。
(对赛门说的,你是假的,而我,却始终没找到想我一样的真的)我只是希望你都准备好了我们放弃了解自我但你不能永远否定自己不对吗时光飞逝当你以为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以为一切还有希望但时间飞逝了到了最后,花了这么多时间而你知道你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告诉玛格丽特有超自然地存在,因为自己就是)然而,你清醒过来的时候已经结束了玛格丽特却还是一直不知道(玛格丽特连死的最后那一刻都不知道自己身边就有一个超自然存在)我从没告诉过她,她从来不知道而现在一切都成了谎言(没有告诉玛格丽特,就等于欺骗了她,到死,也没有告诉她事实的真相)你一直都知道吗,赛门席维?
你知道吗那件我一直想知道的事,你一直都知道吗?
(一直想知道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存在)假货。
告诉玛格丽特事实的真相很重要,因为在一起破解灵异骗局的过程,自己已经跟玛格丽特形同母子,那是剧中一直存在却始终没有点透的一种情感。
而玛格丽特的亲生儿子四岁时摔伤成了个植物人,她对儿子的爱一直让她坚持着照顾从没醒来的儿子,其实她内心很想让自己儿子不再像这样形同朽木的趟在床上等死,她很想拔掉些维持儿子生命的那些仪器,让自己儿子自然地离开。
可是,要做到这个她还需要一个慰藉,男就是需要有人能确定的告诉她,人死后还会有灵魂的存在。
这也是她破解那些灵异骗局的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玛格丽特坚持不去调查赛门席维的原因。
因为一直以来,她从没遇到过一个真正的灵异事件,而赛门席维的存在就等于她自己最后的希望,假如调查的结果还是涛声依旧,那她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信念,这是她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
汤姆很后悔,其实他很容易就能让玛格丽特得到她想要的心灵慰藉,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超自然的存在。
可是直到她死了汤姆还是没有告诉她。
很多人在问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因为汤姆一直在否定自己,他没法面对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他放弃一切光辉前途跟着玛格丽特去寻找灵异事件(与其说是在破解灵异骗局,不如说是在寻找真正的灵异)的原因,他的目的就是想要找一个自己的同类,让自己不太孤单,让自己不再茫然,让自己可以接受了解自己。
可是到最后还是没法找到。
影片最后结局:知道赛门席维是又一个假货之后,汤姆彻底清醒了。
可就如他所说的,等清醒过来时一切都已经结束了,玛格丽特还是不知道,这一切都成了欺骗。
影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要认清自我,肯定自己,不要等一切已经无法挽回才清醒过来,那太迟了。
最后说下汤姆在调查赛门席维过程中那些无法解释的灵异事件。
很简单,那些都是汤姆自己造成的,而因为汤姆自己的茫然(否定自己)却不知道。
因为汤姆的内心很希望很希望这些都是席维办到的,在这个强大内心想法的暗示下,这一切诡异事件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影片最后在剧场那场爆炸时,大家都以为这又是赛门席维做的,可有一个镜头很明显,在爆炸发生几秒之后,赛门席维惊诧的停了下来,因为赛门不知道这场爆炸是怎么回事,所以等爆炸停止,他一直追问汤姆是怎么做到的。
)影片的硬伤就是汤姆跟欧文的爱情,淡如水,可最后却还要以2人相拥来结束影片,太没必要了。
心理学博士玛格丽特·麦瑟森(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擅长用科学的手段分析各种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对于所谓的超能力更是充满质疑。
在助手汤姆·巴克利(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的协助下,她们深入乡间,戳穿了一个又一个“灵媒”的骗局。
与此同时,曾经在20世纪6070年代引起轰动的超能力者西蒙·希尔沃(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强势复出,引起新一波的热潮。
玛格丽特曾让西蒙的弟子的原形毕露,可她始终回避与西蒙的正面对决。
一些人的推波助澜似乎要将他们的对决变成可能,但玛格丽特却突然去世。
悲愤交加的汤姆决定独自挑战西蒙,他不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终究要到哪里去。
这恐怕是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宗教学家,神学家,作家和诗人穷极一生探索但终究无法形成统一答案的问题。
但研究所有问题的基础之一大概就是接受自己了。
接受自己,才有勇气继续人生的道路,才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担,才有动力追寻生命的意义。
电影开篇,男主无疑是拒绝接受自己的典型。
拥有超自然能力的汤姆·巴克利非但不会以此为炫耀,相反却因有别于世人而压抑自己。
有句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话或许不错。
但掌握真理的人往往要承受如古代皇帝般称孤道寡的寂寞,苦于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手握真理却不敢大声说出来。
男主的悲哀就是如此。
特别是男主母亲因为灵媒的“误诊”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而不幸去世,他承受的打击更是致命的。
他陷入了对世界深深的怀疑,到底是超能力本身是罪恶,还是那些承担着超能力虚名谋取钱财的骗子有罪?
教授玛格丽特作为典型的无神论者,用科学的理论和手段,揭露着一个又一个伪超自然现象。
但于内心深处,我认为她是有一块空虚的角落的,在那个角落里,对超自然存在的希望一直都在。
玛格丽特儿子在4岁时发生的意外,让他成了永久的植物人。
作为纯粹的无神论者,玛格丽特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续儿子实则已无意义的生命。
在漫长的岁月里,连她自己似乎也有了质疑,所以才有了电影里和男主对话的桥段:希望有一个人来告诉她世上有灵魂,这样她就可以放弃她的儿子了。
怀着不同的目的,汤姆与玛格丽特开始了探索超自然现象的漫长之旅。
他们的内心都是复杂的。
玛格丽特在唯物主义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却因儿子的事也对灵魂一说有一丝期待。
汤姆拼命探索着超自然现象,期待着能找到同类,也只是揭穿了一个又一个骗子。
在他们内心,似乎都有一丝希望,希望世上真的有超自然现象。
于玛格丽特而言,她就可以解脱对儿子的爱,而真的放他离开。
于汤姆而言,就可以相信超能力本身并没有过错,他也就可以接受自我,问题出在滥用它的人身上。
对自身的压抑犹如电影的基调般灰蒙蒙,直到西蒙的出现,作为最老道的伪超能力者,一切物理,化学,甚至心理学的知识都为他所用。
连玛格丽特和汤姆也对他有所迟疑。
汤姆急于了解他,期待着西蒙就是自己要找的同类。
但玛格丽特却在退缩,担心他真的是超能力者,担心对西蒙的研究会最终推翻自己科学的信仰,更担心西蒙的话语会彻底否认玛格丽特对儿子多年生命延续的坚持。
西蒙伪装的极好,他用一切可用的事物来包装自己。
每个人的过去,读心术,攻心术,不是超能力者,却胜似超能力者。
随着电影的推进,玛格丽特突发心脏病去世,汤姆遭受了人生中又一次致命的打击。
如果说汤姆母亲的去世让他对超自然力量产生了质疑,那玛格丽特的去世则是让他科学的信仰轰然倒塌。
超能力的力量在身体中酝酿并开始爆发:演出场的电灯爆裂,飞向玻璃的小鸟,被弄混乱的家,这一切都不是西蒙的杰作,而是汤姆超能力的爆发。
超能力愤怒的对汤姆说:为什么不相信我,我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要压抑我到什么时候?
故事的结尾,在被西蒙门徒的暴打中,汤姆终于顿悟了,消灭伪超自然现象的方法就是真正的超自然现象,他终于接纳了自己。
他的呐喊,振动着演出场地,也振动着西蒙的心。
被揭穿的西蒙并无意逃走或者掩盖,而是大喊着“你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最伟大的骗子,西蒙自信没人能比他更会玩弄把戏。
他却不知道真正的能力者从不需要玩弄把戏。
在真正的超自然力量面前,他只是跳梁小丑,如同阳光照射到的阴影,分分钟就荡然无存。
另一个令人欣慰的就是在影片的最后,汤姆的女友也用科学的理论证明了西蒙的骗术。
一切都是假的。
许多人说电影看不懂,大概是因为在我们心里从来没有相信超自然现象的存在。
科学的普及让人们在唯物主义的道路上越来越远,也折断了人们对形而上学信仰的翅膀,特别是在我大天朝,仿佛所有超自然现象都是邪术,骗术。
但邪术,骗术如同西蒙一样存在。
他们高明,精密,但终究是假的。
在真正的科学和形而上学面前只会原形毕露。
电影也许正是在告诉我们,放开内心对超 自然学说的禁锢,科学与超自然力量是可以共存的。
这样的理论当然很难被人接受,但纵观科学史,许多有名的科学家从不避讳自己对形而上学的信仰。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也许只有上帝知道。
钱学森教授也在晚年开始了对超自然科学的研究。
记得上大学时,模拟电路老师说过,西方科学家很多都是有信仰的,或是神,或是上帝。
看似形而上学的信仰与科学无关,却可以给予研究科学不断的力量。
而这部分正是中国科学家缺少的。
也许科学与形而上学从来都是可以共存的,如同一个人的两只脚,如同中国道家“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思想。
我们要做的也许是和男主一样,接受自己,哪怕看似荒谬,不要否认自己,哪怕不为人所理解。
然后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才能继续前行。
1988:2012年,剧情恐怖悬疑电影《红灯 | Red Lights》这个电影直译红灯确实比较糊弄人表面讲的是关于超能力的故事但如果你看懂了这个比较朦胧的剧情你才会发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电影的演员阵容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真的是一起来飙戏的(捂脸)除了伊丽莎白奥尔森扮演的男主女朋友这条迷之感情线外别的都还好
主角二人都在为自己目的寻找超能力者中间识破各种把戏甚至有点看魔术的感觉这种母子一样的工作关系看得挺有意思
这注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男主的妈妈女主的儿子还有女主自己这个世界总有比答案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忽略了太多直到我们什么也做不了无法挽回后悔莫及
在结尾雨中的男主我觉得这段镜头给的很贴切充斥着悲伤虽然最后的独白点明了一切但是前面的铺垫真的没想到会是如此的剧情走向缺点就是没有给观众上帝视角我们和男主一样的迷茫甚至最后主角想通了我还在迷茫这就有些尴尬了唉就这样吧-我是超能力的分界线-推荐指数:★★★☆(7/10分),你以为是走进科学?
其实是超自然的伤心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讲就是个超能力者跟个科学家去不断揭发伪超能力者。
亮点在最后高潮时,我也是最后看到男主角在剧场发功才明白他才是真正的高手。
男主角虽然一直怀疑那个骗子,却最终没找到证据去揭发,最终只能用自己的异能吓坏了骗子,再用接硬币去反证骗子非盲人。
真正找到证据的是他的女友,这也算是给科学家一个交代吧三个名角全片交流不大,对手戏没亮点,可惜了。
西格妮·韦弗 / 罗伯特·德尼罗 都老了,怀念异形......怀念盗火线.......
注意细节 其实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太大的翻转 之前好多细节都在表明墨菲与他人不同 第一 注意对白 很多潜台词 演员精湛的表演 精彩的对白 将一个哲学的问题推入进了白热化 “相信自己或者不信”科学与神学 矛盾的特性 它是影片的表现方式 没有必要去争论 肯定与否定 自身的纠结 自我存在的意义 这才是影片的中心 导演看待问题的角度 是我们难以触及的 其中好多内在的私有的东西 是需要我们仔细反复的去理解 说影片不好的 我认为是没看懂或是太只以为是 好的电影就是“其实一拍出来的是二 但是三四五看到的却是七八九” 哈哈 没看懂的可以单聊~~
电影开始的那个骗子,在假扮灵媒时,点了一盏红灯,房间搞得洗照片似的暗。
之后基本上就没出现红灯这个道具了。
在电影结尾,演职人员都翻完了,最终出现了片名RED LIGHTS,随后就是剧中出现过2秒钟的窗帘摇动的场景。
为什么?
在片尾人都散场了,可能根本就看不到这段的时候,悄悄地,意味深长地,鬼魂似的又飘出来?
窗前的桌上倒了一盏台灯,我反复看了几遍,和影片开头那盏亮着的红灯比较,看不出有什么一致性,虽然台灯去掉灯罩都差不大多。
电影海报的风格也是红色的,Simon的通灵室好像也是红色的幕布,象征着什么?
或者,“红灯”这个道具在西方灵媒界是一种重要的符号式的存在?
(但我只记得水晶球……)或者是Stop的意思?
:)
《红灯》(红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吧,以下内容有剧透,没看过的盆友请慎读。
红灯字幕之后的彩蛋,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还没有什么对这个彩蛋的说法;于是我自己尝试着解读一下,也说不上是脑补还是分析,姑妄言之吧。
——————————————————————————————这个彩蛋时间也不过几秒钟,只有区区一个镜头—— 一扇紧闭的窗户和随风摆动的窗帘。
如果仔细回想,这个镜头其实在片中出现过一次。
就是出现在男主被响声惊动,光脚跑到大街上,被玻璃刺伤了脚后又返回家里的时候。
当时家里莫名其妙的被弄得一团糟(后来知道是他自己弄的);男主进屋之后,却只是盯着那扇窗户发呆,直到被突然打开的电视?
(还是电脑?
记不太清楚了)打断。
我一直没看明白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上网查了查也没查到什么答案。
后来又仔细看了一遍影片,我觉得大概如下:1、这扇窗子应该是打不开的(或者说窗子没有被打开过的痕迹);风是从通风口吹进来使窗帘摆动的,一般人是无法从这扇窗子逃走的,除非是超能力者。
2、汤姆·巴克利非常希望找到一位和自己一样的超能力者(剧中有明确提到这一点)。
3、作为唯一一个曾战胜过玛格丽特的“超能力者”,西蒙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汤姆十分希望西蒙就是他要找的人。
所以,汤姆盯着窗户看:他怀疑并且希望“西蒙”(他猜测是西蒙,当时他没看到人)是在破坏房间后,穿墙逃走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当时他返回一团糟的房间,为什么盯着这个窗户看了很久。
如此一来,这个镜头出现在片尾彩蛋里,也就可以解释了。
导演无非是想说:尽管汤姆·巴克利接受了自己的超能力,但他内心深处仍然觉得孤独,他仍然希望能找到一个同类,一个真正的超能力者(可能是一个能够穿墙而过的人)。
或者汤姆·巴克利多么希望西蒙就是他要找的那个人!
他内心深处仍然还有一丝怀疑(同时企盼着):西蒙是否真的拥有超能力?
这两种解读究竟哪一种才是导演的意思我也说不清楚,我也只能解读出这么多信息了。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红灯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悬疑电影!
2星半...
很有趣~
女教授说得好,当你对你所相信的产生怀疑的时候,他们就成功了。正如现在的ISIS,你开始怀疑你身边的邻居,怀疑你常去的酒吧,你就已经被他们所影响。不过这片子真是烂。
那个告诉墨菲妈妈她得的只是胃炎的灵媒就是墨菲本人吧?所以他会怀疑兼否定自己......吧。
这结尾,真是绝妙的讽刺。
虽刻意在高潮当口以晦涩方式做了番表达,但很难相信自我否定的破除方为影片核心.它其实不需要这突然的拔高,既人物心理已在伏笔同反转的应和下展现其复杂混乱的模样.主要角色塑造到位,交锋亦张力十足,柔和的情感交互却稍欠.因果链条平顺,细节暗示埋得漂亮.后半情节较糙,隔线而谈一场费解.演员们浑身是戏
西利安墨菲的眼睛一如既往的好看,可惜片子太意识流了
镜头节奏乱了,要讲的东西就不明晰了。并非所谓的高智商,在这不断切断的镜头后面,除了男主角自己激动,观众一点代入感都没有。。。
太扯了
被阵容吓尿了
结局。。。。不知道说啥好了。。。
原来特么柯南才是凶手
到最后先明白主角原来是...
分明是梅辛传说的变体啊!!!
看过《活埋》之后,罗德里格·科特斯是个好导演。这片儿太不出彩了,当不了好编剧,以后还是专心做导演吧。
比起神棍,目空一切自以为掌握着真理的科学家更加令人厌恶
感觉像是披着惊悚片外衣的小文艺,绕了两个小时,只为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忏悔和孤独,结局的反转属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总的来说在营造神秘感上做的还是很出色的,值得一看吧。
讨厌和超能力有关的一切
嗯!有点儿《走进科学》的意思。。。。
我喜欢这种独孤求败的范儿,自身真正的强大却不敢认可,多么矫情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