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致青春》,影院老版送票给金牌会员看加场,说是什么五一特服,结果欣喜的我发现票的截止日期是4月30日,当日又没有点映场,看来“钢铁骑士崛起”还是得自掏腰包去享受。
一番思想斗争,选了《同谋》的场次,除此之外你还能选什么。
说实话,彭顺单飞制作的这套“痞探”系列我并不怎么感兴趣,有印象的几乎就是那较为有趣的从“C+”到“A+”的片名和那首《me panda》,可现如今,片名也由原来一脉相承的《A+侦探》换为了没什么味道的《同谋》,真不知道还剩下多少能够咀嚼的东西,所以,在此也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吐槽几句。
影片故事完全没法同前两集相提并论,只是故弄玄虚的扯来扯去,陈观泰等人神神秘秘的和郭富城打太极,但每次又近乎和盘托出的线索又是那么的牵强和无意义,以至于最后终极boss几乎可以说是自愿暴露的,有着哈利波特般身世的郭富城和张家辉在片中几乎就干了三件事:玩命的查、没命的虐、惜命的跑,而且换来证据的过程是那么拖拉,缺乏系统和条理。
完全搞不懂结尾二人那段漫长的被虐过程有什么意义,终极boss指挥郭富城在马来西亚驾驶的士横冲直撞这种令人莫名的蛋疼桥段在影片中比比皆是,阿牛等人更是来的突兀,去的离谱,各种滥俗和模式化的情节被导演自以为是的拿来制造高潮,却不知观众早就猜到了下一场前戏。
张家辉饰演的郑风喜可以算是个强行植入的角色,用来替代前作中死去的廖启智。
其实廖启智饰演的风泽本来是个更加有戏的角色,甚至有可能实现角色定位与属性的反转,可惜编剧修行不到,只得中途草草荒废。
张家辉一副唐尼版福尔摩斯的造型,发型类似,穿着相仿,除了将波西米亚式的艳丽换做了现代雅痞的粗野,而且同样打得一手好咏春,这是又一次如《消失的子弹》般的低劣模仿。
看完全片,唯一欣慰的,是结尾郭富城战胜了心魔,终于卸下了背了整整三集的沉重负担,《me panda》那淘气的旋律再次响起,使我仿佛又一次的回到了当初看《C+侦探》时的新鲜与好奇,不过现在,只能静静的见证这套愈演愈劣的系列终结。
看之前,已经看过一些相关评论,看的过程中大都一一验证,但某些缺点也没评论说的那么严重。
比如评论里提到的单线发展的情节,电影主线的内容,确实是查杀死陈探父母的主谋,而这条线索确实是一个人牵出另一个人的发展方式。
还有评论说电影就是重复又重复的找人,然后别人再重复又重复地劝陈探不要再查下去。
确实是这样的,连陈探给出的反应都是相似的。
其实这样的情节应该是总共出现了两次。
但刚开场的半小时就已经出现这样的重复情节已经可叫观众感到厌倦和失望了,一个好的剧本难道不应该在一开头就吸引观众注意,把握节奏,以免流失观众兴趣吗?
虽然它也有些打斗追车,可是镜头观感不佳,而且现在电影观众因为电影票价的缘故,很少没事就随便买票进影院的,观影者大多是影院的熟客,这样小儿科的追车戏,还会对观众有什么新鲜感吗?
电影在一系列单线发展以后,在最后部分有个小转折,其实也算不上多大惊喜,也就是陈探设的局,但这个局的揭露显得太简短,之前睡着了的观众可能一翻身又睡过去了,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个局。
就算是这个局有一定的惊喜,总得先保持观众的兴趣,直到解释这个局为止吧?
而之前很多情节、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是没有什么铺垫、行为逻辑和情绪积累的。
比如陈探和芷慧去广州时在飞机上的谈话,之前缺乏两人真正的互动,也没有芷慧的感情的描写,他们的对话其实很突兀和零碎,当然回过头,这段对话是很关键的,是陈探设局解开谜团的一个重要铺设。
可是陈探能设这个局,就是因为芷慧跟父亲的感情,可这一点在电影中并没有得到强调,其实在电影前半段在陈探与芷慧父亲接触的时候顺便把父女感情刻画出来绝不是什么难事,这样也可以呼应陈探与父母的感情,可是本片中缺乏这样的人物情感描写。
导演在最后还专门给了陈探一个长镜头,可是在之前的电影中缺乏陈探父子情感铺垫的情况下,实在也没有太多让人共鸣之处。
再比如波叔的儿子在陈探见面的时候也伏笔了下,还有辉仔,可是他们最后“机械降神”般的出现还是颇突兀的。
陈探所追查的柴哥波叔一班人,不知是剧本塑造的随便还是导演和演员要求的马虎,本来是可以把他们复杂的心态表现出来,以加强这部戏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的,但是他们与陈探的对手戏平平淡淡,看起来也重复。
像在广州陈探与父亲前同事见面,对方态度的转变也很突然,虽然后面有解释,但在双方交锋过程中的转折就显牵强。
所以如果把这些细节通过编演交代清楚,就不会是现在这种情节和人物被剧本硬拽着向前跑的感觉,而本来应该是人物自身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内心情感还是利益盘算——导致的复杂关系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郑风喜这条线,其实是生生地贴合上主线的,如果没有这条线,主线仍然可以成立和发展。
现在反倒是这条线比较合理有趣些,虽然这条线的兄弟情的刻画也并没有多深刻,但至少是有自我推进的动力的。
张家辉一人分饰二角,虽然在演技上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发挥空间,但胜在轻松有趣。
近两年郭富城的新作《最爱》、《浮城大亨》、《寒战》以及这部《同谋》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四部作品四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塑造,贴近真实,张弛有度,不得不说那个靠靓丽脸蛋劲歌劲舞的师奶杀手青年郭富城,已经成功地沉淀和净化成了一个内心有深度的实力派男人。
细数香港影视界有霸气的男星,除无任何争议的周润发之后,刘德华在《富春》中的大煞风景已呈明显的昨日黄花之态,当日观看《富春》时我 就有个念头,若是男主换成郭富城,再把佟大为换成随便哪个日本男星,都应该是部不错的娱乐片。
剧终各色女主角已经各式风骚都具备,不算太差,差在男人形象猥琐,没有丝毫男性荷尔蒙闪光,好比潘金莲与武大郎卖烧饼的日子,如果没有西门庆,谁愿意去认识潘金莲呢?
于是,除去无任何争议的梁朝伟,可以挑大梁的非郭富城莫属。
人的气场,说简单不简单,说玄妙不玄妙。
有,则万事顺意;没有,则事事不顺眼。
年轻妙龄的男优日日涌现,论资历论身高相貌,似乎找不出什么差距,然而自然界的奥秘就在于此,总有优胜劣汰。
劣者知道自己劣成定局随遇而安;优者知其不凡来之不易,更着力精进。
《同谋》不是部好看的片子,导演的制片的水平不敢恭维, 镜头也是昏黑一片不知道是否故意想拍成上世纪的效果。
剧情设计也很狗血,总之都是老套的东西,没有现代感,也不大气。
但看到了不一样的郭富城,出演一个泰国人,穿着泰国人常穿的花衫和梦特娇款式有领T恤,皮肤黝黑,动作举止都像尽了泰国人,只是少有目光如此犀利的泰国男人。
他不耍酷装帅,老老实实地表现出东南亚人的气质,敬业的态度,一目了然。
张家辉配戏,就保持了港剧的气质,怎么演都是香港人,不像马来西亚人。
在马来西亚取的场景都是破破烂烂的街景,海岛美景一处不见。
热带地区大家的衣食住行都十分简单,无论是屋子里,还是大排档前,一派乡村景象。
唯一扫了几个广州花都机场和广州老街的镜头,算是对比显著的都市。
说到新意,也就是马岛的风土和人的相貌,作为旅游观光片来欣赏下,也没什么不好。
追了该剧好多年了,没想到会以《同谋》这个抬头出现,连“A+侦探”的半点影子都没有。
从第一部的超现实风格,到第二部的恐怖片逻辑,本作始终保持了一种神秘型,一种只属于侦探的黑暗世界。
但是在这里,又变成了写实风格,还带有部分纪录片的影子。
仿佛电影的世界都在眼前。
三部风格迥异的电影居然都是彭顺的作品,很难搞明白他究竟想要什么。
接下来的发展中规中矩,线索条理都很清晰,但是真的就是缺少了些什么。
就这样完结了。
虎头蛇尾得厉害了。
唯一的高潮在于阿牛拿机关枪的那一刻,多年了,胖了,但魅力不减当年。
仔细一看才发现,《同谋》又名《A+侦探》,从《C+侦探》、《B+侦探》再到《同谋》,三部曲总算是走完了。
电影名字倒是逐级上升,可惜观感依旧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导演是在讲虾米,唐突的剧情发展,粗糙的铺梗,无味的结局,整个系列虎头蛇尾,就像其首部曲的名称一样:C+(甚至还不如C+呢)!
终于,彭顺导演的私家侦探之陈探系列迎来了完结篇。
带着期待与不舍的心情,上映第一天就去看了早场,感觉五星(含感情分)。
前话,C+侦探上映的时候是零八年,去看此片是当时十一假期跟友人游玩完休憩时的选择,那是大学一年级,第一次淘票去电影院看电影,在珠海湾仔(沙)电影院。
当时觉得电影其实一般,不过对音响效果很满意,对电影里面的泰国风情(环境和音乐)觉得挺不错的,对故事表达悬疑觉得也不错,总之什么都不错,因为是第一次。
到11年B+侦探上映的时候,才想起自己看过C+,也是自己的第一次,所以就很期待。
不过感觉故事没有上一部精彩,电影情节的设置也不够吸引人,当时看后评论说,C+拿A的分数,B+拿B的分数,期待A+拿A+的分数。
终于到今天看完,跟看B+的同一个电影厅,差不多的位置,同样的一个人,这个觉得,终于可以拿A+的分数了。
把主场移至马来西亚,其实对故事影响不大,随着几个人物的引出,关键线索和人物也呼之欲出,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以为是不免落俗的皇气来拯救了他们,居然不是,导演算是没有同流合污,到最后,才真正引出了“同谋”二字,加分。
张家辉的出色演出,避免了上一集智叔死后陈探的单打独斗,是故事的重要成分;剧末其兄弟的对话,也惹人感动。
江一燕的角色应是让故事完整,感觉没有什么突出表现。
阿牛的出现还可以。
城城一如既往地把力求找寻真凶的感情演绎地淋漓尽致,比前面两部成熟了不少,也少了那些稍显神经的时刻。
喜欢这个系列故事,主要是厌倦了高科技的犯罪和侦察手段,回归到原始的近距离暴力和执着的以个人探寻线索为主的破案过程。
不过警察最后依据三十年的犯罪记录一举捣破贩毒集团,疑惑的是这么多年他们都不与时俱进换地点跟方式的么。
最后城城一再观看父母为其庆生的录像,故事在城城收拾被盗的家的画面里,以开始时的泰国风情小调结束。。。
《B+侦探》和《C+侦探》都看过,然后再看这部电影很明显少了很多之前悬疑的场景,整部电影看上去也平平无奇,完全没有什么能过于吸引人的地方。
不悬疑,不惊悚,不紧张,也不搞笑。
前期还有开头把最终boss清叔描述得太过于神通广大了,谁都不敢惹他,谁都不敢提他,就像一种致命病毒一般只要稍稍触及就是万劫不复的结果。
结果呢?
跑回广州的那两个人还不是屁事没有,还神通广大结果同坐一般飞机的带着证据的女主还不是成功抵达了警察局,把证据交给了警察,警方里也没有线人,一开始各个角色怕得跟个手眼通天的大哥大一样,结果却是什么都不是,最基本的连警察都闯到自己门口了还一无所知,这一前一后带了的极大反差真是让人失望至极。
本片其他的还好最大的败笔就是在这个清爷身上,着重笔墨描述得神通广大,现身之后却让人失望至极。
然后就是作为主角的陈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一定要在他身上加上一笔绑架柴哥,难道在和芷慧一起去寻找真相的路上没有一点点的愧疚吗?
一个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虽然没有杀害柴哥至少良心未泯,但是最后郑风喜就这样我会帮你隐瞒就这样轻飘飘的过去了吗?
还有在广州阿鹏打电话给清爷的时候提到了泰国杀手,但是清爷却矢口否认,那么杀害波叔的人到底是谁,但是就从陈探明知波叔有危险也不去提醒的情况来看,他至少不会是一个好人,反倒像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但是直到结尾导演也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反倒是着重得强调了陈探对父母的思恋。
不喜欢这部电影,但也没有烂到完全不能观影的程度,所以给个及格分吧!
记得第一次看C+的时候是在大学期间,到B+的时候已经工作,最后到A+(姑且这么叫吧)已经是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了。
看完之后恍然间发现,又是一个终结,竟然已经过了5年了。
A+与之前的相比“信息量”显得颇多,所以感觉就是很多的东西同时塞在一起,造成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主线还是查找真凶。
但是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最后的BOSS竟然是这样,敢不敢再无节操些。
(PS:如果柯南的最后BOSS也是这样,我立即吐出3两老血)最后的风格也与前两部有所偏差,我不敢断定是影片质量还是导演响应dang号召,转变“文风”。
3部中感觉出彩的一个是廖启智另一个就是张家辉了。
在最近几年,能做成三部曲的香港电影真是少之又少,麦庄的《窃听风云》系列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例,虽然第三部还未上映。
还有每年主打贺岁档的《我爱HK》系列也已经做了三部。
再有就是彭顺导演郭富城主演的这个侦探系列,从《C+侦探》到《B+侦探》,再到如今的这部《同谋》,系列整体所呈现出的疲软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一个以悬疑加犯罪为主要元素的影片,编剧未能写出一个逻辑严谨且带有说服力的故事就意味着全局皆输。
一开始的《C+侦探》之所以获得了还不错的评价是因为它在完成故事的同时还带有一种异域色彩,导演刻意通过色调以及音乐来让观众嗅到一股泰国的气息,同时喧闹的大街小巷也为电影增添了市井味。
至于故事讲得如何,只能说这种带有推理性质的电影在中国还尚未形成气候,故而在条理清晰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悬念就基本合格了。
如果说第一部还能靠着出色的氛围夺取眼球的话,那到了《B+侦探》就真的有点儿黔驴技穷了。
不仅故弄玄虚的剧情让观众的耐心消磨殆尽,连讲故事的手法都是那么破碎不堪。
能看出电影想走类似于《七宗罪》式的精神犯罪类型,奈何编剧功力不够,最后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到了这部终结篇,前面两部埋下的伏笔都要做一个了断,所以这里就直接把陈探调查父母遇害原因的这个过程当做了主线。
既然要把三十年前的案子翻出来,那么理所应当这个过程应该是抽丝剥茧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陈探通过一个名字套出另一个名字这样的苍白设计。
我想编剧也意识到了这种类似于寻人游戏的剧情无法满足观众,于是乎安排了张家辉饰演的郑风喜来平衡戏份。
郑风喜这个角色和陈探一样也是个侦探,但其实他充当了一个辅助的作用,就像华生之于福尔摩斯一样。
既然两个人无法都是神探,那么在功能上就要有所区分,即个人要有个人的存在价值。
抛开前两部不谈,在《同谋》中陈探始终处于一个苦大仇深的状态,他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出真相,显然这样单一的角色会令观众乏味,所以在郑风喜的性格设定上需要加入幽默的元素来调节气氛,但很可惜编剧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硬说在郑风喜打咏春时出现的那条内衣是笑点的话,那么这样的笑点也未免少得可怜。
既然无法把人物写得轻松些,那么只有赋予他一定的特色——郑风喜的功夫还不错,不过这个不错也只是必要的时刻能抵挡一阵的意思。
另外导演还嫌不过瘾,硬要在结尾安排那突兀的对战,一顺手还解决了郑风喜为弟复仇的问题。
从这个省事的剧情设置我们就看出了编剧的思路是多么的匮乏。
通常我们看一个推理电影,编剧必然会在片中对观众有一个误导,从而无法窥见故事的真相,这样观众才会在结尾做大吃一惊状。
但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说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幌子,陈探只是不断地从柴叔的口中听到一些名字,但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却不得而知。
也就是说观众无法从一堆人名中判断出谁是凶手,这种参与感的缺失令影片的乐趣丢失了大半。
除此之外,片子在大boss的选择上也让人感到失望,就像一个推理小说的作者为了让读者猜不到结局,所以他挑了一个与之前情节毫不相关的路人甲作为凶手,这种剧情设置可以说是违背了推理的基本原则的,这也就直接导致陈探之前花大工夫搜集的那些证据在观众看来是无意义的,你可以说这是为了捍卫陈探心中的正义,但一个在片子结尾才突然提到并出现的凶手在观众眼中和路人并无二致,可笑的是导演在揭露凶手的镜头上还故意用了几个局部特写来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但是镜头拉远后整个大boss露出真身则彻底让观众迷茫了几秒,努力在脑海中搜寻这个形象最后无功而返确定这就是个路人甲,心情瞬时跌至谷底。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导演最后有所补救,原来之前柴叔的失踪是陈探设的小局,这也就解释了陈探自言自语的背后真相,这一点小小的设置多少为电影挽回了些面子。
影片节奏偏慢,有些情节出现的并不是特别合乎时宜,中间穿插的情节偶尔会显得比较突兀。
总体来说我的感觉是导演在竭尽全力想拍摄出一部情节紧凑的悬疑片,但是思维明显停留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
现在人们对电影的要求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动作场面以及飙车、撞车等等这些老一套的东西了。
况且导演给的这些镜头也并不如顶级的动作片来的过瘾。
郭富城和张家辉先生最开始始终搞不清楚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一会儿他不信任他,一会儿他又出卖他。
警方不知道如何就忽然间插足进来,搞得剧情有点狗血。
江一燕作为女神级别的人物在剧中饰演的角色似乎也并不尽如人意,从头到尾都带着一副抑郁、悲伤和委屈的感觉。
从头到尾说话都有气无力的,好像生活中遭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中间偶尔还会感觉到她和郭富城之间产生的小暧昧,但是影片结尾也并没有对两人之间产生的微妙感情有所交代。
看预告片的话,整个电影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充满了悬疑和男儿气,但是事实上却是有极大反差的。
影片在极力想把一种关键点模糊掉,在最后通过回忆抑或说大揭秘的方式来使得整个线索变得清晰,殊不知这种刻意的勾画手法更加说明了导演实在是没有水平。
最最重要的是明明是一部悬疑片,导演要硬生生的把亲兄弟之间的感情融入进去想要换来观众在亲情上的共鸣,实在是懒得评价了。
豆瓣评分给了4分多,客观来讲,挺公正的。
但是必须表扬影评所宣扬的这种坚持,以及为了内心认为对的东西持续的牺牲和努力。
三部曲终于结束了,相较前两部,这一部较传统,不过还是有想表达的没有表达清楚的老毛病。
张家辉确实要逆天。
应该更名为:儿女为爹复仇记
哪里悬疑哪里犯罪了?
作为追过C+和B+的一员,我觉得还不错
感觉这样的香港电影很多雷同的....
同谋。。。。
一般般,差点去影院看了,幸好当初明智
编剧很对不住摄像,最腻味这种一路故弄玄虚,结局却完全正常化的所谓的侦探片。还老拍一些仿佛别有用意的镜头,结果你妈完全是导演在浪费胶片宣泄小情绪。另外,江一燕为什么老演这类角色?遗孤寡妇专业户?
看完这部电影,不知道它到底想讲什么、在讲什么、讲了什么,一头雾水。还有郭富城那一脸惊愕的表情,破事都没发生,瞎紧张个毛线……
狗血的剧情太多。主要看两影帝
我觉得可以得四星哦~
哎~两位影帝啊~
不至于分这么低吧。
你们在说烂,无视,支持系列
豆瓣的文青们是怎么回事,难看的片子有的分数高的离谱,不错的片子分数打的非常的低。。。。文青的世界我们理解不了
故弄玄虚的感觉
精彩,总算完结了,看影评吧。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00503/
我还挺喜欢香港拍的南洋背景的电影就喜欢那个市井的调调
看了30分钟,深深的坑啊划过眼角变成眼屎,干嘛浪费我大老张的大好演技啊混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