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善被人欺,善良老实的好人容易吃亏、活得也清苦,所以,已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做好人行好事了。
好人不是没好报,只是有时来得稍微晚了点。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命运的礼物是急不来的,得先把诚实为人认真做事的基础打稳,路才自然会慢慢走顺,福报也才会慢慢到来。
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再普通的小人物,即便过着再狼狈的生活,也有权利保持心中的一份善良。
请相信,善良一定会带来希望。
愿平凡的你都有勇气做个好人过个知足常乐的小日子。
冯巩饰演的男主刘好是个热心肠的小人物,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像控制不住自己似的不计后果去帮忙。
从社会的层面上看,刘好是个货真价实的好心人。
但如果从找对象的角度去看,刘好就是个典型的“中央空调”,是不值得托付终身的。
表面上看,他奉献给别人的爱近乎是无私的。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关心分配到每个人的量似乎也是异常平均的。
厂花贺文兰未婚先孕找他接盘,他毫不犹豫地就娶了她。
在厂花跟死对头走了之后,他独自悉心抚育她的孩子长大。
刘好跟杨倩处对象时,跟水灵的卖菜女- 陈红走得很近。
他不仅把陈红送到医院,还为其垫付了数额不小的医药费,并让她不用着急还。
要是说他本身不急需这些钱倒也还好,但影片中靠蹬人力车生活的他应该不是不差钱的人。
在跟陈红谈朋友的时候,前妻来找时他也不会主动避嫌,被陈红撞见了他和前妻拥抱。
能决定和刘好这样没有边界感的老好人过一辈子的必定是容忍度高于常人的了。
试想:他的工资动不动就会被拿去接济别人、他用来陪伴妻儿的时间很有可能用来帮助他人、别人对他的亲密举动他也不懂得主动避开。
在找对象时,我们不光看的是对方对身边人怎么样,还得看他/她对自己是不是比待别人更好吧。
找一个对所有人都和对自己差不多好的刘好式“中央空调”不大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那个人心中很特殊。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女生/男生会爱上一个外人看起来坏坏、但对自己特别上心的男生/女生的。
我们大都希望自己在另一半的心中是独特的,不是和其他人差不多。
* 想不到冯巩做导演和电影演员都还挺不错,真的是很惊喜。
很喜欢他这种温柔对待影片中小人物们的风格。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温和而美好的,就像北方的第一阵春风,给小人物苦涩的生活抹上一层童话故事般的蜜。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冯巩徐帆们真是有水准。
一个人力三轮车夫,做好人做到窝囊,一个小裁缝,现实精明里掩藏了单身妈妈的艰辛。
看着他们嬉笑悲欢,我想起了我家那个院子那些老邻居。
河北保定,湖南常德,中国的小人物都有差不多的喜怒哀乐。
刘好这样的爸爸,我也见过;刘小好这样的儿子,也见过;刘好周围前前后后出现的女人,也见过。
这个故事有什么稀奇啊?
没有。
可是,从一开始,大家就在笑,笑到后来,我都要哭了,可我还是在跟着大家笑。
或许年纪渐长,慢慢喜欢那种有年代感的电影。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第一次看是和寿奶奶一起看的,结果看完了还冒出来一句河北话。
那时纯粹是看喜剧,现在却慢慢注意到那些灰暗的线索。
影片里的棉纺厂、双职工、下岗,听起来好熟悉,九十年代就是这么过来的。
那时家里有个亲戚,是国营厂厂长,反对市长要求的工人大规模下岗,厂长干不过市长,最后他一同下岗。
那时候我们那个小城有好多的工厂,标准件厂、耐火厂、机修厂、棉纺厂、无线电厂……那时还是工人的天下,这是八零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情了。
我老娘本人也是工人,长期上夜班,还把无人照看的我一同带进工厂放进小筐子里。
她回忆起这段时间时还是很感慨,常说还是工人最好了,同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后来她调工作到了零售业,95年左右遭遇下岗,自己承包柜台开始了个体户的经历。
那时候工厂多,就有了厂花。
红颜薄命,被人称作某某花的女孩子往往没有特别幸福的。
戏中常有小流氓调戏美女,这真是九十年代的写照。
到了现在,都成了美女往流氓怀里钻。
男主角养子的女老师也叫人印象深刻,当刘小好和另一同学的富豪爸爸发生冲突时,女老师第一反应不是保护孩子而是指责刘小好,训斥的语言也是非常熟悉,一个班级都叫你带坏了之类的,一个时代都好像。
说点喜剧的吧,那个野狼的扮演者居然是张嘉译,晕倒啊。
冯巩式喜剧的代表……无论是工人张大民还是车夫刘好……他们都是通过塑造简简单单而又普通广泛的小市民来反映社会改制下的矛盾……善良和金钱的冲突……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但生活清贫……孤家寡人却又不乏乐观情绪的老好人……在三个女人的过往中用自己的善良得到了真爱……同样一个善良朴实的陈红……电影结尾皆大欢喜……也侧面告诫人们……好人有好报……也许和现实若即若离……但是……确实让人们会感动会欢笑会温馨的好电影
有评论说这次是冯巩“演而优则导”,这话并不过分。
说他演的优,有的人可能想不起来他演过什么角色。
但是,如果看过他的几部为数不多的作品,我们便会感到他每部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动。
这次,息影三年的冯巩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小人物”。
《那五》《站直了,别趴下》属于冯巩早期相声之外的“副业”,不能算他表演风格成熟的作品(虽然他凭借《站直了》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配角)。
他的表演是在与黄建新合作之后趋于成熟的。
从早期的《埋伏》到今天这部作品,冯巩的电影有两个特征:一是与黄建新的合作,二是剧本改编自小说。
我也是从《埋伏》(1996)开始真正认识并关注冯巩的电影作品的。
这部不太有名的片子至今也可谓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冯巩作为男主角凭此获得当年“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这也是他与第五代导演黄建新合作的开始。
黄建新的风格与同代的张艺谋、陈凯歌不同,他一直关注与城市里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状态。
而冯巩朴实的表演风格可以说天生适合这类片子。
当然,方方的同名小说为这部片子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埋伏》和《过程》也是她最好的小说。
冯巩在《埋伏》中塑造了一个外表软弱平常但内心刚毅坚韧的“小人物”形象——替警察破案守住塔楼这块“阵地”,他可以舍弃一切而寸步不离,坚持到最后一刻直到山穷水尽几乎付出生命。
这个外表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散发了英雄般的性格力量,而冯巩把这种反差表演到了极致。
当影片最后,冯巩终于凭借坚持等到了罪犯的出现,当他胡子拉碴、蓬头垢面的虚弱的走下塔楼,那种感动带给我的绝不亚于当年同时期上映的大片《阿甘正传》或者汤姆汉克斯另一部讲述生命毅力的作品《荒岛余生》(Cast Away)。
《埋伏》标志着冯巩表演风格的成熟,还从此捧红了另一位演员陈好。
之后几年,《谁说我不在乎》、《没事偷着乐》都成为他受人关注的作品。
前者通过一个看似荒唐的突发事件表现一对普通中年夫妇隐藏着的婚姻危机,并带了些幽默的色彩;后者虽然不是和黄建新合作,但冯巩依然保持了他对城市底层百姓的切身感受,并真实的融合到了表演中。
这部电影为他带来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也使同名小说大红大紫,又被翻拍为电视剧。
沉寂几年之后,冯巩又带着这部新片回来了,而且身兼编导演三职。
同时,我们也再次看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黄建新监制。
目光依然是城市里的底层百姓的情感生活,而且全用方言。
没有交代故事的时间,但都市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特征——手机、婚姻和性观念的冲突、大款与情人——依稀可以从片子中感觉到:这不是《没事偷着乐》的年代了——虽然片子中的一个重要矛盾仍是为房子而争吵。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同是表现底层百姓的油盐酱醋,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与他以前的片子比较并没有重复,或者说着眼点都不同。
《埋伏》当然也写了婚姻,可主要是用来烘托人物性格的力量;《谁说我不在乎》是些中年人的感情危机;《没事偷着乐》写底层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心急》则更多了加入了现代元素来表现现代思潮带给底层百姓人生观和婚姻观的变化。
爱情和父子亲情仍是电影的两条线素。
男主角身边的三位女性代表了三种时下不同类型的女人:她们或耐不住寂寞,或攻于心计爱慕虚荣,或平实本色。
相对于她们,男主角仍是静态,他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每件事情,最终等到了第三种女人的出现。
电影在讲述这种选择中展现了当下人的心理状态,也用喜剧的结局讲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胜利:在男主角刘好终于和曾经失足但是本性仍善良朴实的漂亮姑娘陈红的特殊的结婚仪式——拉三轮的男主角拉着新娘回家的道路上,他的前妻——为生别人的孩子把他当作跳板,而后又耐不住诱惑跟着曾经的混混、靠诈骗发达的男人私奔而最终东窗事发——望着他们幸福的背影远去,那表情和心态的反差造成的蒙太奇效果简单而深刻地揭示了好与坏的结局。
而全剧的中心,冯巩的本色表演对于这部片子的成功功不可没。
结构(主线和复线)的简单明确是冯巩,或者说是黄建新电影的一直没变的特色。
在看完了又一部同题材的小人物生活剧之后,我们更期待着他们的创新。
冯巩的片子一如既往的好看。
并不例外,此剧讲的依旧是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随着世事变迁,经过各种冲击,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相较20年前,已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当年的不紧不慢已经被匆匆忙忙冲击的支离破碎。
回转来看,剧情中夹杂着丰富的时代烙印,比如下岗,比如拆迁,比如大款,比如厂房……冯巩演的依旧是个好人,但绝对可以称为是个滥好人,这个好人在很多人看来是毫无底线,毫无原则,做了很多善良的人愿意做的事情,具备着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种种有点,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甘于接盘,但是遗憾的是,电影的归电影, 生活的归生活。
电影中,在厂花被骚扰时候站出来被无赖狠狠的揍了一顿,在遇到人昏倒送到医院垫钱后想要账却张不出口,在知道妻子遗弃自己后却在艰难时日将本不属于的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但在真实生活中,这种好人通常会显得很无比窝囊。
行走的也会无比辛苦,发展的更是会一事无成,就如当代经常讲的一句话,你的善良需得有些锋芒,这种实在做派由于缺少一个度,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有很好回报。
幸运的是,在本剧中,最终是让他和一个年轻的受骗姑娘成了亲,让以前抛弃他的前妻未有好下场。
这或许是由于喜剧效果的最终要求,或许是中国传统好人必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
客观来说,整片看下来,虽有无数的笑点,让人捧腹不止,比如和小叮当有关的一系列剧情,比如冯巩与徐帆见面的一系列剧情, 比如郭冬临、句号、郭达、李琦等喜剧名家客串出场带出来的种种剧情。
可以说,无论从剧情还是演员的演出水准上来说,喜剧的点是不少的,但是,或许真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毫不夸张来说,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看到的确是无尽的凄凉,剧中他诸多尴尬遭遇,浮现在我眼前的一直是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这句老话。
突然,为那个年代庆幸,在当前时代可谓很毁三观的行为,在当时却能是习以为常,并能通过喜剧的形式演绎出来,也许是因为大家思维的单纯,意识的淳朴,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包容。
巩哥的东西,要是少不了幽默的元素,我们还会认识那个让我记住的巩哥吗?
我们会记得《站直了,别趴下》的那个胆小的书生,也会记得《狂吻俄罗斯》里面那个“哈喇少、哈喇少、中国的哈喇杀”那个可爱的近于迂腐的老师,但是我们却很少记得那五这样一个人物,更很少记得,巩哥也是另外一个“张大民”同志,时下这部《心》,起码不会是一块大家哄抢的热豆腐幽默跟爱情串上了味,那就怎么吃都不地道了,让沈宏菲来说,就是海鲜之中加入了辛辣之物,全然糟蹋了两盆好菜,巩哥这次的这盘菜呢,不是海鲜,也不能说是白蜡,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比喻的话,我觉得是上海菜厨师烧出的四川菜,小家之气中略带辛辣之味。
在影片甜得发腻故事情节里,我们夹上一块,嚼吧嚼吧,却隐约感觉到一股辣味从深处慢慢弥漫开来,充满整个口腔,使得你忍不住想大大的呸上一口,以解心中的恶气。
当然了,巩哥的本意可能原没有把大家的味觉给破坏,他仅仅只是想给烧一顿大餐,可惜找错了厨子影片故事很简单,叙述了一个老实人,应该说是一个老好人,开始跟厂花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后来厂花被强暴了之后,就找上了他,之后生下一子,让人气愤的是,不就之后厂花就跟着人跑了,丢下了那个孩子,由巩哥扮演的老好人带大,之后又是一些可预见到故事情节,最后的结果是巩哥找到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而那个厂花也得到了她应该有的一个结果,一个失败的婚姻。
故事应该说简单而俗套,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导演的任务就是把一个大白话的故事讲得更大白话而已,电影的招牌当然是巩哥的台词,此外,不时的在影片中冒出的客串的明星脸,给乏味的电影增添了几分亮色,寻找明显脸几乎成为了影片后半段我的主要工作了。
剧情俗套与否,暂且搁置一旁,我想在想说说那些关于梦想的东西,我真的不知道巩哥此次要给我们一些什么?
难道就是一个麻醉人的故事?
难道仅仅是博取大家的一笑?
那太单纯了吧!
那股辛辣之味现在还绕梁三日。
如果不幸巩哥的这部电影真的加入了梦想到成分,那似乎在警示着周围,我们太需要影片作为一个生活的范本了,用人编撰出来的故事作为生活的范本,那是一种悲哀!
《心》中有两大美女,一个是厂花,一个是最后抱得归的美人,此外还有一个隔壁邻居的女儿,在影片中居然没有一个在爱情方面有好的开头,统统的都是被男人骗了(似乎是为了塑造巩哥高大的形象而做),这些男人没有一个是好男人的标准,说白了,就是一混蛋。
这似乎在给观众一个比较选择题,坏男人,有车、有房、还有大把大把大银子,他们行为的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女人骗上床。
而影片中的巩哥,车是三轮车,房是平板房,有钱,但是放到床底下的鞋里,这样对比,以我们朴质的价值观,好坏还用的着分辨吗?
善恶还用得着区分吗?
结局还有得着选择吗?
结果当然是跟着坏男人的女没有好结果了,而跟着好男人巩哥的一辈子都挂着幸福的笑容,矫情得可以!
这与其是在跟我们讲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巩哥等一干人等向七十年代中国男人一种心灵上的集体敬礼,如果说是仅仅敬礼也就罢了,如果把这样的致敬建立在对于九十年代男人的否定之上,便有些做人不厚道了,巩哥一干人等怀念的是那个时代,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物质相对匮乏,对于精神的影响没有今天这么普遍和泛滥,但是沧海桑田,这种隐晦的怀念在时下看来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
难道都是男人的错?
影片中刘孜说了一句,想找一个靠得住的男人,便把过去推得一干二净,如果说这样的剧情设计还是比较符合人性的话,那么另外一段发生在邻居的女儿和一个有妇之夫之间的感情,就无法让人信服了,这个女孩会傻到对方什么底细都不清楚就付出了?
那这个又能怪谁呢?
话题扯远了,这里不想过多的推敲剧情,只是想说明电影的一厢情愿。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向巩哥这样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男人们以及那个时代致敬,但我们仅只是致敬而已,巩哥以及那个时代的男人在当下的存活的空间已然越来越小了,电影在大幅度的偏离现实的时候,现实的意义也就少却了许多,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被评为今年大学生最喜欢电影的原因,因为它是那是现实中最好也是最后一个梦想,关于爱情的。
最近看了几部冯巩主演的喜剧片,角色以小人物居多,过得是寻常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角色一出,加上是冯巩扮演,挡不住的喜剧味,无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只是电影角色的小,也未必是真的小,也不会低到尘埃里,只是和帝王将相、历史名人、民族英雄、齐天大圣相比,冯巩的角色没有那么惊心动魄,更没有意气风发,不过也算是个说得着的人物了。
比如,《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里,冯巩饰演的是个不入流的工长,那也管着200多号工人。
男主角努力了几十年,一点点爬上去,不能说不艰辛。
观众看到电影里的冯巩,形象平凡,两头受气,心里难免不会生出几分轻视之意,可回头一想,大部分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过电影的标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似乎有点文不对题,电影里谁心急,在哪里心急,想了半天也没个头绪,心急之后出了什么恶果,也没有提,电影似乎想要告诉人不要心急,可这电影里的故事,和这急不急的也没关系,说破天就是个乐天知命,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故事。
没有心急,热豆腐又在哪里呢,应该不是徐帆,毕竟最后没吃上,那该是那个年轻的姑娘吧?
不过电影里的豆腐倒是自己上门的,和男主角急不急并无关系。
前妻找到他,为的是找人背锅,结婚之后,自然还得要去寻找真爱,中国电影甚至中国社会对老实人一向怀有很大的敌意,老婆跑了还落个清静,就是不跑在家过日子,送的帽子也够开个小店。
相亲的对象找他,是奔结婚去的,似乎比主角还急,毕竟年龄大了,总会现实一些,摞荒时间太长,见到男人难免有些求耕的冲动。
倒是他无意救的小妹,倒是一点都不急,怀着报恩的念头,任劳任怨,踏实又肯做事。
仔细一想,敢情冯巩才是那块热豆腐。
真是不容易。
几天以来,媒体的头条都被宝宝给占据了。
大家以各种形式来讨论传播着宝宝的离婚事件,大家纷纷为他鸣不平,觉得他这绿帽子戴的冤屈。
但其实有另外一个人,绿帽子比他戴的更绿。
那就是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主人公刘好。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部电影,是11年前(2005年)上映的,讲述的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
本剧导演冯巩相声出身,这部电影也上不了太高的档次,自然难入大众的法眼。
但是我至今看这部电影,仍然很喜欢。
这部影片想极力的塑造一个善良无私的好男人形象。
但看完这部电影,对于主人公刘好,我感觉他更多的是一个窝囊废的形象。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窝囊的老公,一个懦弱的家长。
在电影的开头,刘好和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和别人发生了误会,女人就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你是个窝囊废。
他的窝囊废形象贯穿影片始终。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他和前妻贺文兰没有结婚之前,贺文兰是厂花,有很多人在追,也有像“野狼”这样的人骚扰她。
在下班后的路上“野狼”骚扰他,刘好路过只当视而不见,但却被工友推向前去,他也没有勇气去制止野狼的流氓行径,而是选择被动的挨打。
在最起码的勇力上来说,他是一个窝囊废的形象。
2面对众人的追求,贺文兰之所以最后选择了刘好。
她自己说是因为看中了他人好。
但我觉得,这完全是贺文兰的一个阴谋。
在婚前她隐瞒了自己被人强暴过的事实,她知道窝囊的刘好会接受她,而且能够接受他的孩子。
这是她和刘好结婚的唯一动机。
如果刘好不是一味迁就贺文兰,而是选择去把孩子打掉。
也不会造成小好没有人管教的恶劣后果。
3当刘浩把前妻捉奸在床的时候,他没有向妻子质问,也没有采取任何其他的措施。
以至于妻子最后和别人私奔,留下他和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而就是这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成为了他后来相亲,重新组建新家庭的一个严重的阻碍因素。
如果刘好当时能够果断离婚,并且把这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抛给前妻,你先不仁,我才不义,他后来的生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4虽然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小好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但作为养父,他也没有尽到基本的监护人的责任。
他管制不住小好,孩子在家里连爸都不叫一声,在学校里面上课睡觉,放学后去网吧,身上有各种恶习。
或许刘好觉得让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里,自己对孩子有所愧疚,所以才百般的讨好他极力的哄他。
但他的这种行为只能纵容孩子。
是对孩子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就像他当初对妻子的纵容一样。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给他最好的教育。
而不是什么都不管,由着他,宠她,惯他,放任他,对于他所犯的错误也一味迁就,不闻不问。
孩子没有管教好,根本原因还不是刘好自身的懦弱吗?
5他和相亲对象杨倩的交往。
当杨倩知道自己被“欺骗”的时候,来到他的家里砸东西,而刘好也没有去阻拦,只能任由他们破坏,再一次证明买了他的懦弱。
6当野狼被公安局抓起来的时候,刘好接到前妻以自己的生命为要挟的电话时,他立刻就赶过去跟她见面了。
前妻的生命跟他有什么关系?
刘好还答应前妻,等孩子长大之后,前妻可以随时把他带走。
这些做法不都是助纣为虐吗?
刘好如果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铁石心肠,当断则断。
自己婚姻的路上,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波浪?
所以刘好的人生悲剧,看似是前妻造成的,其实根源还在于他自己。
他太懦弱了,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拿出男人的勇气来,客观合理的处理好这一切的问题。
对于影片的一点疑问:另外这部影片其实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因为它的主旨是打造刘好这个老实巴交的好人形象。
但是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之后,刘好似乎也有所改变。
在他和杨倩的交往中,感觉他有一丝花花肠子。
1首先她和相亲对象交往的时候,都坚决声称自己没有孩子。
2在电影院里看《乱世佳人》,刘好也不够安分,他先把手慢慢的搭在了杨倩的肩上,然后还试图想去接吻。
3当杨倩来到他家的时候,到晚上留她一起吃饭,他拼命的给她倒酒,想灌醉她。
4一次当刘好单独到杨倩家中的时候,如果不是因为一个电话,或许他们之间早就已经发生了关系。
以上情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收到喜剧效果,但与影片主旨有冲突啊!写在最后:影片最终想表现的是好人有好报的道理。
所以结尾处刘好最终还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俘获了另一个女孩陈红的心。
故事结局很圆满,儿子在梦中叫了他一声爸。
这部影片其实就是一个现代版武大郎的故事,但刘好的结局比武大郎要好得多。
其实刘好也是王宝强的一个翻版。
但王宝强比他强。
宝强能够真实的面对马蓉的出轨并且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电影因为艺术的原因,它是随着编剧和导演的思路而改变的。
但真实的生活绝对不是这样,生活比电影更残酷。
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反思生活。
倒口值得一笑
一个三轮车夫找老婆的故事。
刘小好真可爱
方言的片子挺有趣。
笑一笑,十年少
做个好男人还真不容易
方言电影,国产龟男意淫电影,逆来顺受且自我感动,剧情很松散,东一处西一处,拍摄手法很电视剧
http://www.bighead.cn/?p=123
什么什么跟什么呀
配乐真好。
那年看完就得知了中考成绩
徐帆老师讲话太焦人了。
冯巩的关注城市底层人士的电影,一直采取着直面生活的态度,虽然有一些小幽默,但是总体上是认真的,没有为了搞笑而去搞笑,几位演员的表演也很棒。
最后那姑娘不错
只比大奔少一个轮儿,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正能满满三观闪耀之下隐藏一道不大不小的观念颠覆:刘小好小哥俩见天泡吧上课犯困,原以为是调皮捣蛋待导正的儿教思路,谁曾想完全没耽误仗义执言勇敢揭露骗色渣男,女同学的爸!网吧门卫李琦说看长相已过成年本意唯利是图睁眼瞎话,可在生活洞悉和正义心智上他俩还真就过了十八!……演职员表中艺术总监:黄建新。话说名导在这种自演型喜剧明星偶尔挂导的作品中担任艺术总监或监制,基本可以判定实际履行导演职能,当然必须限定在专业艺术范畴,选材和主题导向上还是要配合服从冯巩。换成黄建新自己来导,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位知识分子。
在国产喜剧片中 已属上乘之作!!
别急,好运自然来。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就吃凉豆腐呗,反正都是豆腐,营养成分一模一样。
乐观积极
吃谁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