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一遍,发觉本片看似value "individuality" and "diversity",但in the end 还是倾向于white supremacy. It is a story about (seemingly unthinkable) dreams come true in a magical land that allows people to be themselves, to show the world who they really are-if they have the courage to do so. And they have been rewarded for fighting their own fight at the end of the story.和剧中剧《Meg》一样,每个角色都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无论现实是如何反复的限制和打压他们,在故事的结尾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s and people all get they want. 正如最后一集的标题所言,他们得到了A Hollywood Ending。
但是这个语境仍然是由剧中的当权者所划定的,而他们的recognition仍然来自于限制他们的authority. 即无论他们如何的努力,他们所需要的仍然是外界、甚至是他们的对立面的认可。
并且都在终于得到后泪流满面,感激涕零。
这大大的弱化了他们的主体性。
他们作为独特的个体最终其实是被这个巨大的machine吸收进去,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虽然看似分享了既得利益者的荣耀和回报,但最终他们仍然遵循已现存的规则而并没有成为真正的rule maker。
在最后一集电影上映前大家开心的喝香槟庆祝以及讨论推广策略时,Avis在举杯前说,“In the end my husband loved what we did. To Ace.” 也即是说这一切仍然是被当权者承认并认可的,也就是说虽然他们的passion project破坏了很多status quo,但还是legitimate的。
虽然现实很可能没有剧中情况这么理想,但这句话本身所透露出来的仍然是向当权者臣服、并寻求其endorsement的奴隶心理。
Avis并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而仍然是一个等着父权给予permission的他者。
当然历史是有局限性的,也不可能要求个体超越他们本身的阶级和见识去行事。
然而,剧中的一切本来就是幻想,就是历史修正主义的美好愿望,在这种自由的语境中,编剧在打破了很多当时的禁忌时仍然保留了对authority的认可的重视,也即是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冲破status quo, 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没有,仅仅是小富即安,有个说话的机会就行了别的不要求了。
这个立意就远远低于同期上映的很多其他剧集了。
看到最后Anna Mei Wang的发言,我也很感动。
她终于被看到了,她终于因为她自身的创造力而不是作为一种东亚符号而得到了认可。
她最后说,Thank you Raymond Ainsley and Dick Sameuls, you gave my life purpose again. 也即是说,她并没有credit她自己,她的胜利并没有落回到她自己的努力和不放弃,而是来自于当权者的施舍。
此处她感谢的两个人本质上仍然是当权的white males,但编剧硬生生强化了他俩的disavantage,即Raymon is half-Asian, Dick is gay. 虽然他们都 "pass" 为heterosexual white male. 所以看似everyone has their own fight in this, 但其中的艰难和痛苦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对于Avis、Camille、Anna Mei和Archie来说,他们的外形和生理决定了他们注定无法pass,而他们所可以做的一切、所能达到的高度只能永远局限于种族和性别所带来限制中。
这一切都有剧中的其他人物的经历呼应和强化。
所以当Camille感谢组委会“making sure that no little girl staring up at that screen will ever again be told that there are limits to what you can achieve”时,是非常真实的。
确实需要先看到这个可能性,才更有可能真正达到。
有点像《摔跤吧爸爸》里的结尾,落脚点在女儿在奥运会的胜利可以让这个国家其他的女性看到她们的人生有着多么丰富的可能性。
然而,《Hollywood》最终仍然落回到了“得到奥斯卡”,以及弱势群体和边缘人士终于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点。
虽然这本身已经意味着很大的跨越和改变,对于剧中所设定的年代的Jim Crow caste system中的渺小个体来说已经非常不得了了,但以现在的观点来说还是过于局限了。
真正的胜利不是仅仅如剧中的Hattie McDaniel所期望的那样“to be in the room”,而是become the room,如Ernie West在《Meg》中所演的剧中人物的台词所说的那样,“Gentlemen, I am this town”. Until then, everything is still unchanged.In the end, 在《Hollywood》剧中的世界中真正有改变的并非是黑人和女性的地位和生存状态,Avis、Camille、Anna Mei和Archie,包括中年过气女演员Jeanne的改变仅仅是个例,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把他们的视野扩展到《Meg》的成功为这些群体的其他个体所带来的实质性的好处。
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gay这个群体:即是结尾Henry所说的,很多人出柜了,也没有被人砸砖头,可以安安然然的和男朋友手拉手逛街一起花整个周日下午挑选厨房的白瓷砖的颜色。
Ernie只能卖掉他的加油站,因为他过去70%的生意来自于无法宣泄自我的gay群体,现在社会开放了,大家爱干嘛干嘛了,所以对他的服务没啥需求了。
当然编剧也还是给了他一个温情款款的理由,“I'm in love with Kincaid.” 不然就不是Hollywood ending了。
而首部表现"a love story between two men"的电影也开拍了。
也就是说,Hollywood最终变成了a dreamland for gays. 不仅仅是剧集开始之初表现的遮遮掩掩的如George Cukor的party那样圈内知名却仍然undergound的仅供少数特权阶层享受的乐园,而是可以终于放到台面上为每个生而为此的个体所感受的现实了。
Issues of race and gender仅仅作为众星拱月的星陪衬了这个中心。
这大概还是受到Ryan Murphy本人的关注点的局限。
当然也还是蛮liberating的,对于商业性的剧集来说也不能要求更多,只是最终还是觉得 it could have been so much more than that.
芒果台:何炅Gay 李维嘉Gay 我是歌手的导演洪涛gay 天娱传媒的老板龙丹妮les旗下鲜肉:高XX gay , 最近要糊了的某卓gay你就知道,这个剧放到任何国家的娱乐圈都能当一个缩影看。
(戏剧夸张成分很可能有过之而不及)LGBT群体从古至今都是撑起了娱乐产业的半边天。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如果说“好莱坞”三个字还不足以让你点开这部剧,那么“谢耳朵” Jim Parsons 和其余一票实力卡司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7集的长度让我感受到何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选角也是十分精准,每一位的表现都相当出色,简直以为大家都在本色出演!
在Jim Parsons 的身上找不到“谢耳朵”的痕迹,他演得很到位。
服饰和场景的色调和《致命女人》有种相似的精彩,至于剧情,想必是加了一层厚厚的滤镜来美化美国当时的现状?
我看剧不喜欢带脑子,所以打分的时候也会抛开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映射或反思,因为我觉得,既然已经是虚拟产品,何必要时时对应到生活当中来呢?
单从这部剧来看,导演很知道观众想要什么,而不是自己玩自己的。
场景就那么大,演员就那么些,但不妨碍故事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当然也可能是由于集数短,所以比较好把控。
选角的时候肯定是照着“好看”俩字的标准来的,里面的男男女女,老中青三代都非常有味道,尤其是几位女性角色,很有韵味,发挥得非常自然,也不失动人。
但反过来看,这部剧围绕的主题除了演戏以外,离不开性别、肤色、取向等字眼,如果要抛开现实来看剧,岂不是辜负了它的一番美意?
前面说到,既然是有反映美国当时现状的意向,那么剧集本身一定是经过了美化的,所有的挫折、意外都被缩小了,到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从头到尾都是让人舒服。
黑人+同性恋编剧、黑人+女性演员、突然接手因故入院丈夫事业的妻子、华裔+女性演员……统统抱得小金人归,这还是在一个对女性、对有色人种、对同性恋非常不友好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它向观众展示了遭受各种歧视的人是如何一步步争取自己的权利的——那些本就该属于他们的权利。
这不禁让我想到《绿皮车》。
看完《绿皮车》出来,我记得勉勉强强打了个四星,实际我觉得就值三星水平,当时还想着,难道这高评分又是因为剧情涉及种族歧视,所以必须要“政治正确”地来给分?
到现在我好像想明白了一点,就是有些影视绝非单纯的影视,把电影和现实分割开来是不可行的。
这部剧里面,就是因为有人站出来,顶着各方压力拍出一部技惊四座的电影,才慢慢鼓励着更多人勇敢地做自己,而不是带着黑人、家庭主妇、同性恋等标签而活。
从文化的角度为争取平权而铺砖,我只能说这不是我们国家正在做的事情。
大学课堂上,有同学会屡屡为女性、为同性恋发声,而我每次都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
倒不是说我没有勇气出来说上两句,而是往往会想,这有必要吗?
既然你不支持我,你打心底里抵触同性恋,认为女生的归宿就是结婚生子带娃,那我何必浪费口舌去跟你争论,反正无论如何我也说服不了你的。
现在我觉得挺惭愧的。
如果人人都像我这么想,那么很快,平权的声音会被淹没在浪潮中,等我再想说什么话时,也会发现“您发布的内容涉嫌违规”,被噤声了。
一个人的力量确实是太微不足道,却也不可忽略。
多米诺骨牌少了一块可推动不下去吧?
说了一堆,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来一句:“这剧值得一看哦,起码男主是养眼的呢。
”
《好莱坞》在很多人看来可能缺乏深度,通俗嬉闹,甚至落入如今“好莱坞式政治正确”的窠臼。
但这部剧最打动我的,是用华丽的幻想弥补惨痛的现实;用当下的叙事抚慰历史的伤痛,这也正是电影,或具体说,好莱坞本身的魅力。
剧中,LGBT、黑人、亚裔、女性,他们成为了战后好莱坞的主角和赢家。
这些主角中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虚构演绎的。
他们坦荡执着叙述自己的故事,最终赢得了奖项和票房。
这看似俗套的“好莱坞结局”,背后却是抗争了一个世纪的千千万万的前辈们奋力争取,却还未得到的。
当你真正了解彼时好莱坞少数群体的处境,他们的压抑、牺牲、痛苦,他们曾遭受的不公与偏见,他们终其一生无法获得的认可与成就,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或缺少运气,而是他们从不曾有运气,甚至从不曾拥有普通人的公平机会。
当你了解历史上真正的洛克一直隐藏自己的取向,扮演着让他痛苦的“人设”,终其一生无法磊落牵起爱人的手,最终死于艾滋却还要受到攻击与唾弃;当你了解黑人与亚裔在漫长的好莱坞历史中,如何被理所当然歧视与污名化,他们的血脉与家乡成了他们的耻辱,无论怎样才华横溢和努力都洗刷不掉的耻辱时;当你了解无数有才华的女性只因为性别就被贴上或性感或愚蠢的标签,被当作商品肆意出售与抛弃,而显露真实的自己却被不屑一顾和嘲笑时;当你了解到这些背景、了解到这些真实的历史中的人,意识到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活生生的伤痛时,再看这部剧,你决不会再认定它只是廉价的“政治正确”或一场无聊的意淫,你会被创作者的善良感动。
在我看来,这的确是送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是送给那些曾经的失意者、曾经被不公对待与忽视的,本该拥有璀璨幸福职业及人生的前辈们。
真实历史中一生深柜死于艾滋的洛克,在剧中的奥斯卡颁奖礼光明正大牵着爱人的手,向全世界宣称他身边的男人是他的爱人。
真实历史中,直到2002年,哈莉贝瑞凭借《死囚之舞》才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影后。
而剧中,50年前,年轻的黑人女星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可以让在银幕前的黑人小女孩看到,她们同样聪明、坚强、漂亮,同样可以闪闪发光,取得巨大成就,而不只是滑稽的女佣。
真实历史中,黄柳霜从未获得过奥斯卡。
而至今,也没有华裔女演员取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或女配角。
而剧中,黄柳霜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凭借的不是抽大烟的中国妓女或者东方妖女角色,而是一个正直、有思想、有主见的真正的女人。
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好莱坞和奥斯卡几经洗牌,依旧熠熠生辉。
而那些曾经受尽无视、屈辱,一生都没能获得认可与绽放的少数群体们,在这个梦境幻想中,凭借自己的力量与才华,一个个站上了领奖台,在聚光灯下收获他们本该获得的尊重和成就。
然而,这也只是梦境。
可连这份梦境都迟到了半个多世纪。
而他们,曾经为自己的梦想献祭一生的勇士们,不会知道,也无法看到这场梦境。
甚至,在他们的一生中,他们可能连这样的梦都不敢做。
这部剧自始至终打动我的绝不是什么小人物追梦故事或政治正确,而是这份深情与致敬。
这份用璀璨的电影去救赎丑陋的现实;用当下的叙事去抚慰过去的伤痛;这份时隔半个多世纪,超越时空的对话;这份对这些前辈们善意的拥抱与坚定的认可。
因为,这是他们应得的,也是好莱坞与奥斯卡亏欠他们的。
不用闪躲,为自己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这其实也是电影本身的魅力,这个造梦机器最初始、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不止是红毯与闪光灯下的虚荣,更是在黑暗中指引着迷途者与弱势群体的唯一“明星”。
它告诉我们:你可以选择一路奋战,你必须选择一路奋战,因为去讲述属于你自己的故事、去争取本该属于你的灿烂人生,永远都是最有价值的。
而你的努力、你的牺牲,终将被人看到,被人铭记,成为“明星”,鼓励指引着千千万万黑暗中摸索与抗争的梦想家。
哪怕这份“看见”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之久。
怎么说呢???美女沉思..........男主人公第一次做鸭就睡到制片人老婆, 然后这个老女人说了几句好话, 就让这个小年轻获得了演戏的机会,这是好莱坞吗??? 这是滴滴八八呜吧!!!!!!!然后所有男人都是GAY ??? 然后所有男人都喜欢吸DIOR.... 啥玩意儿?????剧情实在是看得艰难!!!!!!!!OK再见
本剧中涉及很多当年真实存在的好莱坞电影人,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梳理,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剧、再联系近期的一些好莱坞电影来看其中激进的价值观表达。
1意淫篡改历史究竟有什么用?
谁说美剧没有烂的,本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题材不错,卡司更是星光熠熠,但是仍然遮盖不住本剧的烂。
其实剧情上本剧是很简单的,就是一小撮当时主流社会的边缘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一部好电影获得成功的故事。
可是为了主角们的成功,剧本甚至不惜篡改历史。
因为在真正的第20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并没有一部叫做《梅格》参加角逐,更遑论获得多项大奖。
这样的篡改反而让主角们的成功来的太过容易,简直如同儿戏。
不但没有突显那个时代作为黑人,作为性少数群体的艰难,反而觉得如此菜鸟的几个人如此轻易就能成功的好莱坞真是好地方!
其实剧中多个人物开场的人设就让人有投机取巧之嫌。
比如男主当鸭子遇到的第一个客人就是好莱坞制片厂大佬的妻子!
比如编剧不但是黑人,还是同性恋者,一下占了两个边缘人名额,wow……
再比如黑人小哥一接客又遇到了“一生挚爱”,而这个挚爱当然也是个演员,而且也要参演《梅格》。
这都已经不只是巧合了,这概率都可以去买彩票了。
当然不是说篡改历史不可以,比如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中历史被改成了希特勒被刺杀,二战提早结束。
剧情上是可信的,但是如果改成,男主角代领的小分队没有选择刺杀希特勒,而是和德国陆军多个集团军正面硬刚,3个月歼灭德军100个师,这剧情就会让人头疼。
而这种篡改历史来表现当下好莱坞政治正确的做法,已经成为惯常操作了,有些作品甚至更为过分。
2好莱坞近年的政治正确之风愈演愈烈,必然会反弹除了在本剧中这样窜来历史,让黑人等少数群体在片中以意淫的方式获得成功以外,还有很多例子。
《权力的游戏》大结局中为了铁王座的继承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居然当场有人提出全民选举产生的办法,对于一个以中世纪为历史背景架空的世界,这个提法真是“完美”。
《复仇者联盟4》中在与灭霸决战的关键时刻,还要给所有女英雄一个仰拍大角度镜头。
《沉睡魔咒2》中正面互刚的是王后和玛琳菲森,国王全程躺赢,毫无作用。
《冰雪奇缘2》中为了挽回自己外祖父这个白人男性大坏蛋建造水坝对环境的破坏,女主宁可自己家园变成水底世界也要直接炸毁水坝。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音乐剧《汉密尔顿》中,居然让黑人演员饰演华盛顿!
如果这都可以,那么我觉得以后男性完全可以去试镜女主角,如果有人敢阻拦,就说对方性别歧视。
承认历史上发生的过往,然后改进未来即可,幻想非洲瓦肯达世界第一只能于事无补,因为华盛顿有奴隶就要推掉他的所有雕像,更是非常滑稽。
如果只能通过篡改历史和所谓平权雇佣来改变现状,应该是不会成功的。
就像现在好莱坞电影中我们都知道白人男主最好的朋友只能是黑人,于是没人觉得这个黑人是通过努力上来的,从来没有一个组群是靠被给予的关照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以如此之矫枉过正的姿态,表现政治正确,私以为将来的反弹一定会到来,整个好莱坞右转的一天也许不久了。
(现在这些政治正确基本是比较左的价值观,左右派价值观可以看这篇,什么是左派?
什么是右派?
)
也太好看了吧!怎么只有七集演员 编剧 导演逐梦好莱坞,然后集体在加油站做鸭🦆 hhhhh最后梦想实现了,剧情发展真的很好莱坞啊,我不喜欢女主,好喜欢安娜梅王,亚裔获得奥斯卡那里真的感动哭了T﹏T。
看的根本停不下来了。
还有谢耳朵倾情出演变态爱你们!加油鸭!希望还有第二季呢
第六集 Meg(9/10分)如果把所有与Meg相关人员(导演、编剧、演员、制片人Dick,表演指导Hellen,老板Avis,甚至刚出院的大老板Ace)的重点台词汇总在一起,我们将得到一部《好莱坞宣言》,准确说,是美国今天的《电影人宣言》。
种族、女性、同性、导演剪辑权,这些问题与当初相比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并未完全解决,它依然需要人们重视,需要人们团结起来勇敢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
如果说电影人曾取得过成功,那就是《海斯法典》的废除。
所以本剧表面上讲故事,实则在为自己发声,而这种快节奏、脸谱化、符号化、结构化、戏剧化风格也正是一种“宣言式”风格。
真难想象,好莱坞这个地方包含了美国社会几乎所有的问题,该宣言,也具有全社会的普适性。
回到本集,本集的重点是火。
开场就是3K党燃烧的十字架,紧接着是愤怒吐口水的游行队伍,这在当时对片厂来说就是灾难。
律师要求停拍,Avis将其解雇。
大家齐心协力逆流而上,顶着社会压力完成拍摄,并且苏醒的Ace也性情大变,对所有努力表示支持,就在马上要迎来happy ending时,本集的结尾又是个灾难,律师带着警察烧毁了一切。
如果法律和执法机构不作出改变,人们的抗争终将付之一炬。
第六集结尾最后一个镜头与《公民凯恩》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手法一模一样,象征着悲剧性的结束,但同时又隐含着反抗,因为同样是《公民凯恩》,当年曾利用火焰绕开审查制度,表现《海斯法典》不让拍的婚姻破灭。
本剧所有情节都会被迅速反转,火有多旺,变革的心就有多坚定,期待下一集,也是本季的大结局。
第五集 Jump (7/10分)第五集其实从质量上不输第3和4集,但是本剧的特点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让我们在熟悉了它的快节奏、脸谱化、符号化、结构化、戏剧化的风格时,也对这种风格开始厌倦,每一场戏都会抖个目的非常明确的大包袱,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完全是在被机械的塞食,到最后还来了把看时很被感动之后回想起来鸡皮疙瘩掉一地的煽情。
《好莱坞》矫揉造作得很像好莱坞。
这一集最大的亮点是:谢!
耳!
朵!
He's an amazing actor!
他是唯一把角色演活的人。
过去留下的感情伤痕,有特殊癖好的同性恋,(到目前为止)成功的职业生涯,正在遭遇的中年危机,自大独断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亦正亦邪,前一刻你觉得他本性难移,后一刻又觉得他“我本善良”……到底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是披着狼皮的羊?
捉摸不透,爱恨交加,又越来越爱。
那披着粉纱有着浓浓东方情欲的舞蹈,那抿嘴微微一笑好像小獠牙随时呼之欲出的小邪恶,那不容分说力挽狂澜的男子气概……哦,爱恨交加,越来越爱。
第4集 (Screen)Tests (8/10分)《好莱坞》剧本最让人抓狂的地方在于它总是很识趣的在观众心里达到极限时适可而止,就像过山车总是在乘客感觉马上要飞出去时突然(才)改变方向。
本集开始ACE公司的老板Mr. Ace Amberg着实让人不爽,从家里到公司,从对待女儿、妻子到对待下属、编剧,让人越来越厌恶,而这么肥头大耳飞扬跋扈只认金钱的人还有情妇(当然,好莱坞人人都有情妇/夫),对她却也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态度,进门就要入戏,连前戏都没有,这样的父亲、丈夫、老板、情人真想一拳闷他脸上。
就在他飘飘欲仙马上要到达顶(高)点(潮)的时候,突然,过山车改变方向,从垂直变成水平,Ace倒下。
之后剧本没浪费任何笔墨干净利索的把真相告诉了Ace的妻子和女儿。
当我们以为Ace的家和公司就要分崩离析、一边想看好戏、一边担忧演员们前途的时候,律师出场宣布了紧急方案。
这个紧急方案带来的转折也为之后的励志情节做足了铺垫。
《好莱坞》从一开始就迅雷不及掩耳的故事发展速度在这一集不止让大老板出局扫清障碍,还让一个关键人物入场推进发展——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她的短暂出现促进了两大群体的抗争:女性和有色族裔。
彼时好莱坞女明星的标准是金发白人美女(Ace老板女儿即是典型形象),而且把女性像商品一样进行标准化打造,Camille无疑将是打破这一定律的关键人物。
很好奇Ace醒来后看到黑人同性恋编剧、菲律宾美国混血导演、黑人女主角的组合时会不会心脏病再次发作。
四、五十年代的电影相较今天节奏都很慢,我怀疑当时人的对话、动作、办事效率是否有本剧这么快。
但是第2集时已说,本剧的目的不在重现和缅怀,没有必要像《继园台七号》一样重现当时的步调,明快的节奏、夸张的舞台式表演(是否觉得有Glee的影子?
)、情绪的大起大落、用诙谐反讽的手法表现严肃主题,这才是导演的法宝——好莱坞是个梦幻之地,每个人都是drama queen, drama king;好莱坞也是个梦碎之地,成功者寥寥,遍地都是失败堕落的灵魂和肉体。
第3集 Outlaws (8/10分)Damn it!
相比某些看了5集还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电视剧,《好莱坞》一集一个脚印迈得结结实实,绝不会跑偏。
本剧有两个主轴线,一是电影《Peg》(以Peg Entwistle为原型的故事)的拍摄,一是各新人旧人圈内人圈外人的命运。
每集一个重点事件,引发一个转折或推进,然后在结尾埋下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梗,剧本结构严丝合缝,紧凑到让人一点神不能也不会分。
本集演到后面竟然赚取了我几滴眼泪,刚羞愧得认为怎么能怀疑他们不会变为正面人物时一盆冷水泼来,从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天堂被泼到冰冷的人间地狱。
God damn it,我竟蠢得上了编剧的当!
p.s.费雯丽后来精神状态确实不太好,尤其拍《欲望号街车》时,可我还是不能接受通过肤浅的尖嗓子表现她的神经质。
Pippin出来的时候真的很想笑其实他出现的那一刻我以为看到了华生,然后在演员表上找了很久的Freeman。
第2集 Hooray for Hollywood: Part 2 (7/10分)《好莱坞》让人不得不想起题材相近的《咖啡公社》,但野心更大(不过Woody Allen本来也不喜讲“大”故事)。
两集结束后,主要人物已全部正式站到舞台上,矛盾也已全部毫不遮掩的摊开。
本剧的目的显然不在重现和缅怀,期待接下来故事的发展。
七集正好一周,压住节奏,不要一天看完,留下的空白时间可以自己先续写剧本——本剧是戏中戏,我们为何不让自己也在戏中呢?
才2集我的好奇心就被收买了,而且是在评分并不高的情况下。
这部剧像好莱坞一样虽然一身腐臭但依然散发着无法抵挡的诱惑力。
第1集 Hooray for Hollywood (6/10分)嗯,跟《咖啡公社》不一样……哦,是一样的……啊,还是不一样……第一集看完,说实话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个剧,好莱坞的故事我们难道不是从电影史和花边新闻中知道得多到我们自己都能写小报了吗?
而且有《咖啡公社》,有《好莱坞往事》,我们为什么还要《好莱坞》?
但不知为什么,这部剧就是有一种魔力吸引我想要继续看下去,也许是因为它只有7集吧。
《好莱坞》首播: 2020-05-01(美国) 出品:Netflix作者| 车厘子不开车一个经常忘记打卡与叫外卖的欧美影视爱好者2019年,昆汀(Quentin Tarantino)拍了一部《好莱坞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美其名曰是写给电影的情书,但浪漫告白依旧遮不住灯红酒绿的好莱坞背后,数不清的暗昧之事。
都说好莱坞是造梦的地方。
昆汀一手建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好莱坞。
现在,轮到瑞恩·墨菲(Ryan Murphy)和Netflix的《好莱坞》(Hollywood,2020)了。
LGBTQ在好莱坞突然记起前几年看到过一个没什么声势的活动:LGBTQ占领好莱坞。
它不免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但要是放在几十年前的好莱坞,可能就是一门会引起轰动的历史事件。
在二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性恋行为在法律意义上是不被允许的。
作为整个美国娱乐业中心的好莱坞,更是实施了绝对化的性向文化清洗。
所有和同性恋有关的剧本和角色都被剔除出了好莱坞,同性恋身份也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在那个时期,同性恋身份成了在“天使之城”工作生活的一大障碍。
即便是当红艺人(就比如剧中的洛克·哈德森),或有权有势的行业领军人都必须将自己的性取向隐藏起来。
历史上的Golden Tip Gasoline剧中的加油站老板厄尔虽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那个拉皮条的 Golden Tip Gasoline 确是真实存在的。
厄尔这个角色可以从黄金好莱坞时期的著名皮条客斯科特•鲍尔斯(Scotty Bowers)身上找到原型。
那个时期的斯科特为严重压抑的LGBTQ群体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的机会。
他手上的客户清单几乎就是一本好莱坞名人册,包括加里·格兰特(Cary Grant)、斯宾塞·屈塞(Spencer Tracy)、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甚至连FBI的老大都是他的常客。
让斯科特更为出名的是他协助好基友乔治·库克(George Cukor)举办的泳池派对。
《好莱坞秘史》宣传图如果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或者是对这位“臭名昭著”的皮条客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他的自传《Full Service: My Adventures in Hollywood and the Secret Sex Lives of the Stars》。
如果没时间阅读,2018年马特·蒂瑙尔(Matt Tyrnauer)导演的纪录片《好莱坞秘史》(Scotty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Hollywood)也以斯科特为主角,揭露了这段历史的内幕。
梦之地就《好莱坞》故事本身来言,整部剧通篇都给人过于美好,以致虚幻的错觉。
想要拼命入圈的黑人女演员,被格式化了的亚裔“影星”,黑人同性恋编剧……这一系列主角设定都极度政治正确。
他们的全部人生都从属于好莱坞。
从爱到性,甚至死亡,也只不过是好莱坞一众消费品中不起眼的棋子。
记得在加油站的通关之问「Do you wanna go to dreamland」吗?
这句密语不只是向剧中人发出的邀约,它更是对观众的一种直接邀请:你是否愿意踏入《好莱坞》所创造的梦幻之境?
这家表面正经的加油站,背地里却是来往“车主们”能够卸下伪装的中转站。
在这片“Dreamland”,表面光鲜的好莱坞名流们,无需保持他们在大银幕上苦心经营的钢铁硬汉、传统女性,与幸福美满的美式家庭形象。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片“Dreamland”只能存在于好莱坞闪耀光环背后的阴暗角落。
在整部剧的最后,成功被好莱坞主流接纳的他们,又回到了这个隐匿在好莱坞阴暗角落的加油站,为他们的“Dreamland”拍起了电影。
《好莱坞》,2020
《好莱坞》,2020
《好莱坞》,2020所谓「好莱坞」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好莱坞》就是一个局外人如何转变成局内人的故事。
当你看到这群人拍的《梅格》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拿到了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第一个黑人最佳女主、第一个黑人最佳编剧、第一个亚裔最佳女配,电影还是个女董事拍板投资的时候,你突然觉得这个平行世界中的奥斯卡仿若一场过家家游戏。
这些常年被好莱坞排斥在外的游离者,竟如此轻易地为自己赢得了话语权。
与此同时,阿奇·科尔曼和洛克·哈德森甚至还敢于在奥斯卡的颁奖礼上公开出柜,把好莱坞的平权进程提前了几十年。
影片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大团圆结局式姿态告诉我们,只要你足够勇敢,对电影充满热爱,就能成为好莱坞的天选之子。
这种自鸣得意式的理想主义,如果硬要说成是重塑历史,那真的是对这四个字的侮辱。
因此,《好莱坞》为我们描摹的是,一段与现实完全相反、即便现在也没法达成的历史。
这种理想国式的叙事充斥着童话般的温柔,但当你细品这个童话,背后还是那套被遵循了几十年的好莱坞的权力规则——性资源能够直接作为货币换得机会;空有天赋但缺乏资本的个体依旧只能苦苦挣扎;男权主导行业中的女性领导人,只能“见风使舵”地表明立场支持女性……以上种种,让本来应该是愤世嫉俗的批判情节变成了跑了气的快乐肥宅水。
它利用了人们的幻想,却给不出一个基本自洽的行为逻辑。
Golden Tip Gasoline的众主角们
Golden Tip Gasoline的众主角们其实,全剧结尾的《Dreamland》何尝不是《好莱坞》对好莱坞的讽刺呢。
这场自始至终都沉迷在自己构建的幻想之中的狂欢,结局也只能是好莱坞局内人的美好遐想。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
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原创首发于cinewoo公众号。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去年入坑黄金好莱坞,墨菲这部剧从宣布了之后就一直在蹲。
以为会像《宿敌》一样讲不为人知的好莱坞八卦故事,结果是个大型同人创作……我不喜欢这部剧,很不喜欢。
但让我打了个及格分的原因在于,墨菲在剧中提了非常多的古早影人,而且很多都是当年家喻户晓、由于各种原因不被如今观众所知的人。
这也算是一种“关爱边缘从业者”吧。
做这个总结主要是因为我观影过程中全部乐趣就是找梗……此外,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为了蹲本命才来看的。
如果你不想像我一样,坚持看了5个多小时却对本命被cue的形式非常不满,你可以先用这篇文章快速查找一下,节省时间。
【真的,5个小时干嘛不好呢,我看完想告墨菲虚假宣传】如果你是对黄金好莱坞一无所知的小白,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你的简单科普。
一些现在还很火的影人我就简单带过了,稍微冷门些的(尤其自家本命)会多说几句。
所有人名、电影名的中译都跟豆瓣条目一致。
网飞官中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名翻译不符合国人习惯【如果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欢迎评论区指出!
】【主角】已经看有公众号开始介绍了,在此就直接过了。
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过气影人身上!
罗克·赫德森 Rock Hudson 演员(E01)亨利·威尔森 Henry Willson 经纪人(E02)黄柳霜 Anna May Wong 演员(E02)海蒂·麦克丹尼尔斯 Hattie McDaniel 演员(E06)E01【露脸】00:22:20科尔·波特 Cole Porter 作曲家
此处提到了他的两部代表作:电影《柳暗花明》The Gay Divorcee (1934) 和百老汇音乐剧Anything Goes(1934),后者在36年被搬上大银幕,由平·克劳斯贝主演 【台词】00:01:35约翰·法罗 John Farrow 导演艾伦·拉德 Alan Ladd 演员唐娜·里德 Donna Reed 演员此处提及的三人合作的影片应该是《荣誉之外》Beyond Glory (1948),次年两位主演再次合作了《芝加哥死亡线》Chicago Deadline (1949) 00:01:43比利·怀德 Billy Wilder 导演平·克劳斯贝 Bing Crosby 演员/歌手琼·芳登 Joan Fontaine 演员此处也再说三人合作的影片,应为《璇宫艳舞》The Emperor Waltz (1948),怀德执导的唯一一部歌舞片*由以上两点可以推断出,该剧设定背景时间是1947年。
这两部影片都是派拉蒙制片厂的 00:28:44秀兰·邓波儿 Shirley Temple 演员著名童星。
居然用鸡尾酒名cue,也是醉了= = 00:36:18奥斯卡·米绍 Oscar Micheaux 编剧兰斯顿·休斯 Langston Hughes 编剧两位黑人编剧 00:39:02西德尼·兰菲尔德 Sidney Lanfield 导演酱油路人说这周天天在这位导演的片子里当群演,按时间推测或许是《虎穴飞将》Station West (1948) 00:39:44塞西尔·B·戴米尔 Cecil B. DeMille 导演/制片演员出身,来到好莱坞后转行导演及制片人,捧出的明星不计其数。
1956年他74岁生日的时候特别邀请了32位被他捧红的明星参加,还拍摄了张大合影
具体谁是谁请直接右转getty官网:https://www.gettyimages.co.uk/detail/news-photo/thirty-two-stars-whose-film-careers-were-boosted-by-cecil-b-news-photo/515457154E02【露脸】00:08:39欧文·萨尔伯格 Irving Thalberg 制片人
米高梅创始人之一,最早说他的妻子瑙玛·希拉 Norma Shearer也会在剧中登场,但正片中并未出现
欧文和希拉 00:11:07路易丝·赖纳 Luise Rainer 演员
这里顺带复刻了1938年第10届奥斯卡颁奖礼。
《大地》The Good Earth (1937) 一片让她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第一次是一年前的《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 (1936)*《大地》相关就不展开说了,因为我也没看着片子-_-||有兴趣可以看看IMDb,故事蛮多 【台词】00:00:57弗兰克·辛纳特拉 Frank Sinatra 歌手/演员吐槽他也进过局子,请欣赏小辛入狱照——
00:03:52吉恩·蒂尔尼 Gene Tierney 演员这里提及是在说制片厂劝她重返好莱坞,不太清楚具体所指 00:14:31威廉·鲍威尔 William Powell 演员《瘦子》The Thin Man系列的男主,这里居然说他不会演戏!
风评被害!
(可能在吐槽他出道很早但直到有声片时代才正经红) 00:14:40拉娜·特纳 Lana Turner 演员朱迪·加兰 Judy Garland 演员费雯·丽 Vivien Leigh 演员这里是选角导演和制片在比拼谁发掘的演员腕儿大,Dick:I found Vivien Leigh, I win. 00:32:02阿尔弗雷德·蔡斯勒 Alfred Zeisler 导演Camille说我听说这位导演有新片在选角能不能考虑下我。
此处提及的影片是Parole, Inc. (1948) 00:36:08芭芭拉·斯坦威克 Barbara Stanwyck 演员Rock第一次见Henry,Henry说你刚刚去试镜了斯坦威克主演的片子。
按时间和制片厂推测说的应该是《金粉美人》B.F.'s Daughter (1948)*虽然全剧都没有cue加里·库珀 Gary Cooper,但第二集里虚构的电影《库珀先生的遗孀》四舍五入可以算是cue了【太牵强了!
】E03【露脸】00:00:40乔治·库克 George Cukor 导演
因为经常将女性角色作为影片核心而有“女性导演”(women's director)之称。
也正是这个原因,《乱世佳人》他没指导多久就被MGM换掉了——制片厂觉得他会过分强化斯嘉丽并弱化白瑞德。
圈内人早就清楚他的性取向,“周日大趴体”也确有其事,但我总觉得剧中呈现的过于戏说-_-||根据wikipedia,在3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是好莱坞同性恋群体中的非官方带头人。
他的房子也是由同性恋演员威廉·海恩斯 William Haines设计的(这位后面还会提及) 00:00:54塔卢拉赫·班克黑德 Tallulah Bankhead 演员
一位非常放浪形骸的女演员,据说家里还养过狮子。
相比好莱坞,她在百老汇的名声更为显赫。
和大部分舞台演员一样,30年代有声片诞生期她来到好莱坞发展,但因为觉得好莱坞的角色过于无趣,没拍几部就重回百老汇。
1944年她主演了希区柯克的影片《怒海孤舟》Lifeboat,这是她唯一一部有分量的电影作品。
剧中她一开口就cue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00:24:51诺埃尔·考沃德 Noel Coward 编剧
英国著名剧作家,也是一名演员。
他写过非常多的百老汇名作,而这些作品又都成功地改编成了电影,比如弗兰克·洛伊德的《乱世春秋》 Cavalcade (1933) 和恩斯特·刘别谦的《爱情无计》 Design for Living (1933)。
此外他还写过很多音乐剧和歌曲。
1943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意大利任务》 The Italian Job (1969) 是他出演且露脸比较多的电影作品。
剧中表明他是gay,嗯,英国人嘛 00:55:27罗里·卡尔霍恩 Rory Calhoun 演员泰布·亨特 Tab Hunter 演员
黑白照左罗里右泰布,剧里谁是谁我不知道……【我觉得粉丝看到这里会想骂人!
至少我完全没想到泰布会以这种形式露脸???
】这俩人都不是很有名。
前者也就《愿嫁金龟婿》How to Marry a Millionaire (1953)比较重量级(但这片子是大女主戏-_-||)后者感觉在电视、歌坛和舞台的成就更高一些。
罗里有两任妻子,而泰布一直坚持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与他交往过的男友包括安东尼·博金斯 Anthony Perkins(《惊魂记》男主)泰布后来在传记中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私生活,还有一部相关纪录片《泰布机密》Tab Hunter Confidential (2015)。
去年说有部新的纪录片正在开发过程中。
【台词】00:08:49这里又提了拉娜·特纳,Henry说这名字是他给起的,以此警告Rock想跟自己混必须听话。
“改名字”是一个好莱坞经常用来自黑的梗,从1937年初版《一个明星的诞生》 A Star Is Born 开始就有使用 00:17:24霍华德·休斯 Howard Hughes 制片人富商家庭出身,1926年涉足电影界,开设了自己的制片厂。
非常喜欢开飞机,不光有自己的航空公司还设计建造了不少飞机。
剧中提到的“云杉之鹤”(The Spruce Goose)就是他最出名的作品,虽然只飞过一次。
马丁·斯科塞斯04年的电影《飞行家》就是讲的他的故事 00:23:51埃罗尔·弗林 Errol Flynn 演员班克黑德讲故事时间到——弗林是当时好莱坞著名的花花公子,各种绯闻八卦层出不穷。
他在电影里出演的也多是此类角色(他给我的感觉是当年少有的露肉性感男星人设-_-||演的古装剧居多,应该是古装戏服比较显肌肉线条)最出名的作品是《罗宾汉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1938)至于他是不是gay我不大清楚,但确实当时大部分人都觉得他很gay 00:36:09威廉·海恩斯 William Haines 演员最早公开自己性取向的好莱坞男星之一。
公开出柜后转行做室内设计师,和男友日子过得顺生顺水。
他给很多好莱坞名人设计过住宅,印象里最近有哪个大V专门写文介绍过他 00:36:36琼·克劳馥 Joan Crawford 演员这位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墨菲前些年的《宿敌》就是讲她和贝蒂·戴维斯 Bette Davis的恩怨情仇,算是这部剧里提及的几位超红大咖之一了 00:52:02Junior Durkin 演员Henry提到的自己的昔日爱人。
他刚好莱坞发展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孩,在当时被认为非常有发展潜力,但1935年因车祸身亡。
这个颜我觉得挺可以的,可惜了E04【台词】00:00:15吉恩·蒂尔尼 Gene Tierney 演员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演员亨弗莱·鲍嘉 Humphrey Bogart 演员此处提到的所有“电影项目”都是编的。
霍尔登和鲍嘉都太有名了,就不展开了*00:01:51处,ACE老总说应该拍“男孩与狗”这样的故事。
看到这里想到金·凯瑞转型期的一部作品《电影人生》。
金·凯瑞在片中扮演一位制片厂签约编剧,影片开头就是一堆人在讨论“剧本怎么改能有票房”,然后有人提出了“男孩救狗”的点子,非常俗套,但在场所有人都疯狂夸赞-_-||感觉也算是“好莱坞自黑常用梗” 00:20:32《克拉福特剧院》Kraft Theatre (1947–1958)ACE老总的情妇说我打算离开这里去拍电视剧。
鉴于那会儿电影演员看不上电视剧演员,这句台词也带有一些凄凉。
电视诞生初期,这类Television Theatre的节目非常多,基本都是一集一个小故事,有时也会请电影明星来客串。
00:21:15《十三个美人》Thirteen Women (1932)《梅格》剧本中提到的一部影片。
看IMDb是讲一个女巫用法术杀害13位女学生和他们的家人的故事,还被冠上了“杀人狂电影鼻祖”的大名,不愧是前法典时期的作品。
00:23:58大卫·O·塞尔兹尼克 David O. Selznick 制片人同样出现在《梅格》剧本里。
塞尔兹尼克曾在米高梅、派拉蒙和RKO工作,1936年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厂Selznick International Pictures,制作的名作包括《乱世佳人》和《蝴蝶梦》E06里面说,塞尔兹尼克得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剧本里后气的要起诉ACE,于是就把名字改掉了 00:32:57巴里摩尔家族:莱昂纳尔·巴里摩尔 Lionel Barrymore 演员埃塞尔·巴里摩尔 Ethel Barrymore 演员约翰·巴里摩尔 John Barrymore 演员Henry在推销Rock时夸他演技好到“宛如巴里摩尔家的人”(又有人风评被害了!
)巴里摩尔家族是好莱坞著名的表演世家,从Lionel 、Ethel、John的祖父辈开始就有涉足表演界,不过真正让整个家族闻名天下的还是他们三人
从左到右:John、Ethel、LionelLionel是长子,早在默片时期他就把职业重心从舞台转移到了电影,并在1931年凭借 《自由魂》 A Free Soul (1931) 获封奥斯卡影帝,不过他最出名的角色应该是《生活多美好》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里的无良老板。
Ethel一直活跃在百老汇,有“美国剧院的第一夫人”之称。
她出演的电影不多,但获过4次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其中1945年的《寂寞芳心》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1944) 成功获奖,这部影片也是她重回影坛的作品。
John在舞台和银幕成就都很高。
上世纪20年代初,他在伦敦主演了两部莎剧《理查三世》和《哈姆雷特》,这两部剧尤其后者让他达到了自己的舞台职业巅峰,评论界称赞他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悲剧演员”,奥逊·维尔斯也曾说John是他心目中最好的哈姆雷特扮演者。
20年代中期他全面进军电影界,参演了非常多的默片和有声片。
不过他们仨的儿子辈和孙子辈的表现就没那么耀眼了。
只有John的后人里还有从事表演的:他的两个孩子约翰·德鲁·巴里摩尔 John Drew Barrymore、狄安娜·巴里摩尔 Diana Barrymore、孙女德鲁·巴里摩尔 Drew Barrymore和孙子约翰·布莱斯·巴里摩尔 John Blyth Barrymore。
其他后人虽然不当演员了但经常跟演艺界人士成家-_-|| 00:39:31这里主要借着费雯丽提了下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 Tennessee Williams和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欲望号街车》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E05【露脸】00:09:49George Hurrell Sr. 静照摄影师
黄金好莱坞时期,“静照”是相当重要的宣传物料。
“拍静照”意味着制片厂打算好好捧你了,所以得到消息的Jack非常激动【在此安利去年读库出品的《黄金黑白》,详细讲了好莱坞静照艺术的发展,还配有大量美图,非常值得购入】*拍照过程中,Jack问道自己有没有“上相的那一边脸”,感觉是在调侃John Barrymore。
John有个昵称是“The Great Profile”,因为摄影师们都觉得他左半边脸更为俊美,拍照的时候也多以侧脸为主。
这件事John自己也经常拿来开玩笑:“The right side of my face looks like a fried egg. The left side has features that are to be found in almost any normal anthropological specimen, and those are the apples I try to keep on top of the barrel”(我也觉得他正脸比较沙雕,尤其是年轻的时候)至于裸照,这真是我的知识盲区了-_-||但我觉得本剧背景时期裸照应该不是标配,毕竟海斯法典管很严,即使是剧中这种“挡上的假裸照”也不大能用。
我只知道尤·伯连纳拍过真·裸照 【台词】00:01:28华特·迪士尼 Walt Disney 制片《南方之歌》Song of the South (1946)这里在批评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种族问题。
这部影片一经上映就受到抨击,尽管当年票房不错、如今各大评分网站的分数也都尚可,迪士尼一直未在美国本土发行本片的任何影音产品 00:21:53朗·钱尼 Lon Chaney 演员素有“千面人”之称的好莱坞著名默片演员。
这个称号源于他银幕上各种稀奇古怪的恐怖造型,而这些造型从设计到化妆全都是他一人完成的。
他那“密不告人的化妆术”也一直被影迷所津津乐道朗非常注重隐私,平时深居简出,只和圈内很少的几位朋友有往来。
因此当Ellen说“我上次约会还是跟朗·钱尼”的时候Avis大为震惊:一是这约会时间也太久远了,二是有种“你约会的都是什么人啊”的意味 00:37:33贝蒂·格拉布尔 Betty Grable 演员歌舞片女演员,代表作是《愿嫁金龟婿》 00:44:34克劳德·雷恩斯 Claude Rains 演员黄金好莱坞时期著名的性格演员。
你或许不知道他是谁,但你一定看过他出演的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1939) 里的老参议员、《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1942) 里结尾倒戈的警长、《美人计》 Notorious (1946) 中的纳粹头头,以及《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里的英方首脑。
到好莱坞之前他是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的老师,33年环球的《隐形人》 The Invisible Man 是他的银幕首秀,但因为“隐形”看不到脸所以没红(雷恩斯的声音极有辨识度,本片导演詹姆斯·惠尔 James Whale也说当年选雷恩斯不为别的,就为他的声音)日后他在银幕上大多扮演亦正亦邪的配角角色,获过4次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可惜均未获奖。
除了好莱坞,他在百老汇也颇有建树。
1951年他斩获托尼奖最佳男主角剧中Ellen说“在电影营造的恐怖气氛中让观众认出他来会比较奇怪”,不过雷恩斯参演的最多的就是“有恐怖氛围的电影”,比如环球怪物系列和黑色电影。
此外他和贝蒂·戴维斯合作颇多,贝蒂还称他为“合作过的最优秀的男演员”。
这样cue比找一堆不像的演员来演要好多了!
建议推广!
00:45:10米基·鲁尼 Mickey Rooney 演员童星出道,1939年获奥斯卡青少年奖,随后因和朱迪·加兰合作的一系列歌舞片成名(去年的颁奖季热门《朱迪》里也提到了他)印象里2014年他去世的时候全网没少出悼念帖。
甭管怎么说吧他小时候真的好——可——爱——
W.C.菲尔兹 W.C. Fields 演员埃德蒙·戈温 Edmund Gwenn 演员这两位都有些十八线【如果有粉丝不要揍我】前者主演过一部被CC收录的喜剧《银行妙探》The Bank Dick (1940),后者就是《34街奇缘》Miracle on 34th Street (1947)里的圣诞老人(大结局里遵从现实,让他把最佳男配拿走了)Dick在此脑洞大开希望这三位都来试镜希特勒,不过W.C.菲尔兹1946年就去世了,所以他要看只能看鲁尼和戈温= =*这段Dick拿了一大堆明星静照挑,有没有大佬来尝试识别一下
最上面这张我觉得是加里·格兰特?
E06*这集开头的烈火十字架让我瞬间跳戏《黑色党徒》……【台词】00:11:48这里Dick简单跳了一小下踢踏舞,他这个衣着和动作我怀疑是致敬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 Fred Astaire
00:25:08埃丝特·威廉斯 Esther Williams 演员Henry看完样片说咱得来点不一样的,比如让梅格掉进泳池里,来一段埃丝特·威廉斯式的音乐片段。
埃丝特因为水上表演而被米高梅星探发掘,中国观众最熟悉的非《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 (1944) 莫属。
(豆瓣上把她的另一部作品Million Dollar Mermaid (1952)也翻译成了“出水芙蓉”,国内译制版引进的是44年那部) 00:25:42葛洛丽亚·斯旺森 Gloria Swanson 演员上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默片女皇。
有声片时代来临后她转战百老汇并大获成功,1950年凭借怀德的《日落大道》 Sunset Blvd. (1950) 开启银幕事业第二高峰。
这一成功复出被好莱坞奉为佳话,墨菲在《宿敌》里也有借Gloria的事迹小踩心心念念银幕第二春的贝蒂和琼这里老摄影师说自己上过她= =E07的开头又承认“我吹过头了,我只是【哔——】不过她跟老约瑟夫·肯尼迪 Joseph P. Kennedy确实有过一段*本集结尾,《梅格》的胶片被销毁了。
E07开头老剪辑师说自己偷偷拷贝了一本,因此还能上映。
现实中的好莱坞远没有这么理想化。
《海斯法典》的颁布导致大量尚在拍摄阶段的影片成了“禁片”,这些“残本”永远地消失在了焚化炉里。
此外,早年的好莱坞对胶片保护意识淡薄,大量影片尤其默片的原始胶片不是损毁严重就是直接丢了……说实话看到这一幕挺难受的……E07墨菲:大结局!
奥斯卡之夜!
我必须YY爽了!
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感受,反正我是被气死了。
简直比今年颁奖礼还要无聊好吗!
墨菲大体上直接复刻了1948年第20届奥斯卡的颁奖盛况,但是对颁奖嘉宾和提名名单进行了一些【小】改动,让它【看起来】不是很伤害黄金好莱坞粉丝的情感【呵呵】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墨菲YY的颁奖典礼“请”来了哪些影人00:21:22罗伯特·蒙哥马利 Robert Montgomery 演员【颁奖典礼主持】
我前阵子才把他人和名字对上号……之前看瓜的时候都把他当十八线略过了【逃】具体简介看黄金坞小站的吧:https://site.douban.com/144158/widget/notes/7837021/note/210720685/ 00:25:49《出卖灵肉的人》Body and Soul (1947)罗伯特·帕里什 Robert Parrish 剪辑弗兰西斯·D·里昂 Francis D. Lyon 剪辑【获得最佳剪辑奖】不熟,但感觉这两位挺全才的,前者除了剪辑还出演、导演了不少作品,后者也是导演作品更多。
估计墨菲觉得一个小奖就别班门弄斧了吧-_-|| 00:29:06欧内斯特·博格宁 Ernest Borgnine 演员【颁发最佳男配角】
1956年凭借《君子好逑》 Marty (1955) 拿下了奥斯卡和金球奖影帝 00:31:43乔治·墨菲 George Murphy 演员【颁发最佳原创编剧】
1951年拿过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但整体也比较十八线……歌舞片演的多,比如和秀兰·邓波儿的《百老汇小姐》Little Miss Broadway (1938)以及和弗雷德·阿斯泰尔的《百老汇旋律1940'》Broadway Melody of 1940 (1940) 00:35:50唐纳德·克里斯普 Donald Crisp 演员【颁发最佳导演】
《青山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941) 里的那位老爹,也凭借这个角色拿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00:34:47费雯丽【颁发最佳女主角】
00:35:29洛丽泰·扬 Loretta Young 演员 【提了名没获奖】
【我第一遍完全没注意到有她,对cast的时候拉到底看到了,墨菲你真行……】现实中,她凭借 《农家女》 The Farmer's Daughter (1947) 成为第20届奥斯卡影后。
所有提名人里墨菲只让她露脸了……怕得罪粉丝???
00:38:34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演员【颁发最佳影片】
历史上唯一获得两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托尼奖最佳男主角的男演员。
他被誉为当时好莱坞最著名的全能型演员,在好莱坞和百老汇都享有盛誉。
马奇是大制片厂时期少有的“自由身演员”——他不与任何制片厂签订长期合同,演什么片子都是他自己决定的。
这一做法的好处是他可以把更多时间花在百老汇演出上,缺点是没有制片厂的统一规划,他未能像同时期的其他演员那样形成属于自己的“银幕人设”【然后糊了……】他来颁奖是因为前一年凭借《黄金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 二封影帝。
虽然他不是很热衷于好莱坞圈内的娱乐活动,但没少来奥斯卡帮颁奖(我觉得他就是佛……你叫他他肯定来,你不叫他他也不张罗-_-||)好,现在来看看真实的第20届奥斯卡里,这几个奖是怎么颁的:罗伯特·蒙哥马利——科技成就奖欧内斯特·博格宁——没颁奖乔治·墨菲——最佳原创编剧唐纳德·克里斯普——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费雯丽——没颁奖弗雷德里克·马奇——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不是很懂墨菲为什么要拉两个没颁奖的进来,他是这俩人粉丝?
至于提名和获奖的真实情况,请右转:https://movie.douban.com/awards/Oscar/20/nominees?k=a 在00:26:32的时候提了一下伊丽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讲真这里cue的很莫名其妙……按剧中时间泰勒还是个孩子啊……“年轻演员”这也太年轻了= =黄金好莱坞是个圈。
上面提到的所有影人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都有过同台合作。
单讲这些别说7集了,7季都能搞出来。
所以与其看墨菲这部自嗨的剧,不如啊:入坑黄金好莱坞!
画面干净,配色明亮,营造出了特有的年代感。主角团又都是俊男美女,很赏心悦目。至于故事,非要苦大仇深地揭露黑暗和不公才值得高分吗?呈现一个值得憧憬的浪漫版好莱坞有何不可?
墨菲式狗血抓马大戏,套路屡试不爽,但这次把戏陈旧、转折生硬令人白眼翻到停不下来。梦想中的好莱坞黄金时代,本质却像穿越同人文一般肤浅与自嗨,完全无法和《宿敌》相提并论。最后的“好莱坞式结局”把我整笑了,直接溺死在泡沫幻影中好了!
虚假的童话好莱坞,但总有那些会心一笑和直击心灵的共鸣。goodbye Hollywood, 不要因为戏份被剪掉就从标志上跳下来,一辈子还很长
这不是情书!这他妈是墨菲自己YY的同人!!!
所以,墨菲老师拿着泡着枸杞的保温杯,语重心长的说,年轻人要有梦想嘛
不知今夕是何年
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难道真的仅仅因为一部电影就被打破?这美国未免太架空(还很自信)。想表达的太多反而很缝,忽略历史背景其实拍得不错,无所谓对真实人物的二次创作,但对我来说如果是出于不知什么目的而将历史/历史中边缘人群的处境改编成这样浮于表面地理想化的(就连对Ta们苦难的刻画也仅呈现于台词)反是对其的不尊重可以说是轻视。历史感营造得非常拙劣!……碎碎念时间:埃罗尔弗林不是gay(如果是和Ty的话可以是(其实也不是)),如果真想拍同人请一定拍加里格兰特搞男铜。。。男主好帅 哎虽然Rock选角不错但他本人那种性感可爱又呆呆高中生又红脖的气质复刻不出的(而且我流Rock是0!=3=
纯政治正确和煽情,但还是挺好看的
这是哪门子“写给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情书”,因为完全看不出来这是哪个星系的好莱坞。说了rewrite真是诚不欺我,简直可以叫rehollywood了。平均十分钟一锅的鸡汤让人生理不适。墨菲的壮举使得好莱坞在1948年就迎来了(完全看不出演技的)自然主义表演方法、远超时代的运镜和调度、早于划时代的《受害者》的同性电影,和少数族裔的平权。
角色刻画的细腻,剧情起伏的铺垫,背景音乐和镜头的精巧运用,都在第六集之后突然消失了。。最后到底是在急什么?
肤浅而急切的表达站队远远将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亚类型先锋美学与娱乐精神甩在脑后,对待历史的态度甚至是修正主义的专断变质,平躺当今美剧界的瑞恩·墨菲,横跨多个项目的力不从心所导致的创作参差和失衡的问题越来越被暴露出来,紧跟时势的讨好必然是重要的,但作为如今逐渐展现出足够比肩电影的更多可能性的载体,剧集正在以一种现代影像长篇文学的形式承担起它更大的艺术责任,而瑞恩·墨菲,似乎正在由曾经的弄潮儿,变成如今的搅局者。
这根本就是喜剧…喜欢看男演员的各位会觉得这个片子很养眼…谢耳朵真的是豁出去了 lol 我对好莱坞没有任何认知见解 所以也算给我半真半假上了一堂历史课吧…结局实在是太过理想化了…感觉有点让该剧丢分 而且关于rock hudson的部分基本都是编的吧 他哪有刚出道就出柜?…
一度有点想弃剧,一直想着怎么吐槽“土掉渣”的剧情。之前也不怎么看得起的好莱坞式结尾,没想到这“好莱坞”剧竟然如此惊艳。看到最后一集才发现Murphy真的有能力把一个个在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梦圆得这么美好:黄柳霜得了奥斯卡;Rock公开了自己的性取向;有色人种在影视圈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些怀旧而久远的缺憾都得以在剧中得到“当代化”的圆满。明明从开始就知道结局是怎样的,到最后还是很感动,一点儿也不庸俗,Murphy总是能化腐朽为神奇。如果你也喜欢影史、浪漫怀旧的格调和黄金时代好莱坞纸醉金迷的质感,一定要把这部剧加入片单。
实在是太普通了
正确的集体记忆?🐶🐶🐶
最後兩集是什麽鬼,self indulgent crap,這種小學生式强行大圓滿對於少數群體在好萊塢持續至今的掙扎簡直一記bitch slap|女主演技如屎
迷你剧,7集,没有续订。
我太爱了,纪念一下这是我第一部追完的美剧,虽然只有短短的七集,但是让我的5.1假期变得如此精彩充实。复古的基调,精致的服化道,惊艳的主角团,直言不讳的对白,上世纪好莱坞独特的魅力,都是我的菜!本剧揭露了好莱坞一系列不堪的内幕,种族歧视,同志明星……一群年轻人追梦的故事或许放在现在都不会如此顺利,但这就是好莱坞啊,一切皆有可能
To good to be true 的好莱坞童话,不过种族lgbt议题还是让人有点感动
好像这样yy一下就可以成为为了zzzq而强行zzzq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