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纪录片忠实粉,挺早就听说有这部。
拖着拖着,才刚看了厦门那一期。
可能是对央视的出品抱着太高的期待,有可能误以为和《纪实七十二小时》差不多类型的题材。
说实话,厦门这一期,达不到我对它期待值。
按照纪录片的名字《城市24小时》,叙述确实也是按照时间线。
如果说除去时间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文艺了。
可是,若说文艺是穿插的副线的话,却有着一种强行文艺的感觉。
又或者,得我真正去感受厦门,才能体会这纪录片所带来的情感吧。
所以,我个人觉得,算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吧。
下面是这期的介绍:厦门
在片子一开头,也简明扼要地点出“有一种文艺叫做厦门”。
时间线从凌晨4点30分开始:
海鲜店老板陈春柳女士正准备去厦门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货。
这里绝大部分的海鲜都供往著名的旅游景点鼓浪屿。
5:30鼓浪屿迎来了一天当中最早的来访者:货船,给予了鼓浪屿物质基础。
鼓浪屿禁止机动车进岛,所有的运输只能采取最原始的运输方式。
板车工人便是鼓浪屿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7:00人们陆续进岛
8:00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也开始进入国际港口城市厦门
9:00海鲜店铺准备开张第八市场是厦门最古老的农贸市场,同时也是最新潮最文艺的市场厦生,第八市场的摊位店主,一位文艺的卖面老青年。
一碗沙茶面,是早餐、午餐或晚餐,是事物,亦是厦门人的乡愁。
和谐共生,相互包容,在古老的八市,遇到的其实是整个厦门。
9:30
沙坡尾,文艺的代名词,追星和怀旧充斥着这里。
沙坡尾街角,有着一家名为“理发店”的理发店,关顾的、聊天的都是老顾客。
街的另一边,各式的新式餐厅、新式店铺不断出现,有汉堡店老板贝卡、有经营着一家啤酒店的德国设计师戴维,理发店老板明白,逐渐发展的沙坡尾,终将会将这些旧时代的记忆淹没。
11:00胡桂鑫准时敲响厦大的钟,她是厦大的敲钟人。
12:00
厦大开放,游客陆续进入参观最为最受欢迎的大学之一,厦大每年都接待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老纪,厦大的讲解员,诉说着厦大的建筑,厦大的过去,厦大的美好。
15:00新人们聚集在鼓浪屿拍照。
每年,鼓浪屿的婚纱摄影淡季只有两天,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
16:00
岛上的原住民雷永平准备和妻子去参加音乐会。
他们组建了一支乐队:雷厝电声乐队
一种很鼓浪屿的声音
17:30游客离岛的高峰林智衡,轮渡驾驶员,每天在这片海航行几十次。
他的妻子也是轮渡公司的员工,可每天的相见时间却也只有下班时。
对于他来说,最温馨的时刻,便是下班之后与家人的相伴。
19:00曾厝垵最躁动的时刻在这里,民谣与广场舞相伴,互不干扰。
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同时开演。
在这里,不止有奶茶喝烧烤,还有文化和信仰。
二十岁刘锐开始了她第一次在舞台上的个人木偶戏长绸表演。
23:00厦门软件园的年轻人正在加班,为他们的梦想而奋斗着。
23:30厦门港依旧活跃着,源源不断地向厦门这座城市供给着新鲜的血液。
看后更
还是比较有趣的一部纪录片。
习惯了深圳生活的人看完这部片子才知道深圳真是无趣极了……😢😢😢一直以来最为我所吹捧的“恰到好处的冷漠感”在和成都对比下不堪一击🤧E01绿皮火车就是最人世间的场所,第一集一开场就被吵闹支配了,已经开始ptsd了!
我也好想住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总感觉内心有所依托,活得更有归属感😢富士康工人那一幕“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但是下班了能在街边吃串能去网吧打游戏还能在回家路上听live我也是很羡慕👊🏻最后那个医院更像是凑数的……E02武汉的过早真的好热闹好羡慕,光谷最开始那段好可爱好幽默!
武汉长江大桥下面的场景和广州沙面好像。
以后我也要去知音号和东湖,还有那个八十年代风舞厅!!!
这集让我感受到了武汉是如何运作的;最后的文案写得好好,武汉真是个奇妙的有江湖气息的城市!
(武汉和郑州都有厂,我也想住大厂家属院呜呜呜呜E04成都有熊猫有茶馆有酒吧有农家乐,闲适又有趣,不过真的好8D我要晕叻!
E05厦门就不看了!
去过两次鼓浪屿了!
看了些排名靠前的热评,都是批评,主要问题是“外地人角度”,怎么理解一座城市。
角度问题,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那些能够达成共识的城市元素,却往往让人觉得不够本地视角。
这其实就是城市题材纪录片优劣的最大分歧。
没有人能够完完全全的描述一座城,如果可以,那只能去采访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那不是纪录片,那是治安监控!
即使不是一个城市规划局的总规划师,你去评价一座城,也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你不接地气,你不了解这座城,因为你肯定不了解批评者的胡同或者楼道,或者这说你不如他了解。
也就是说,城市纪录片,是创作团队以他们的角度去看一座城,来寻找认同或其他。
观众评价的应该是他们的文案、剪辑、影音之美,那些违背你认知东西只是借给你一双眼睛重新看一座城,慢慢感受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我的评价文案:几乎满分,骚气十足,又不失回味,爱你文案!
旁白:这个熟悉的声音,像是《无间道》陈冠希、《志明春娇》余文乐、《天龙八部》陈浩民,一种极具代入感的声音,你也可以称之为生活化的声音,我喜欢。
配上那骚气十足的文字,绝配!
光影色彩:不炫技,让人看着舒服。
导演:之前的那些赞美同样献给导演,因为这个局是他攒的。
他想象的城市肯定更美。
《城市24小时》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文/魏铭辰5月20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结构性、多面性、包容性角度,对当代中国城市进行中观层面的全方位观察。
正如纪录片宣传语所说:《城市24小时》,中国城市素颜写真集。
影片创新性以时间刻度为纵轴,尝试运用最真实的纪录手法,刻画出城市语境中的人物群像,以此探索城市的“骨骼”与“灵魂”。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第一季)从郑州、武汉、厦门、深圳、成都五个城市入手,除了对城市景观风物的描摹外,在立意高度紧扣城市发展的相关议题。
影片从小故事切入,细致呈现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并由表及里直指社会现实、关注多元群体,提炼出中国城市的共性特征:快中有序,和谐共生。
城市“结构性”展现勾勒新时代蓬勃图景以时间刻度为纵轴,流动的景观为横轴,各色人物的生活共同组成“城市坐标系”中的定点。
《城市24小时》别出心裁地选取中观纪录视角,梳理出城市“结构性”的运转模型。
当人们日栖于楼宇屋檐之下,城市的运转机制往往被大众忽视。
如此,影片紧扣时间为标的,重新描绘出城市的层层肌理。
纵观第一季中的五座城市,“快中有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表征,镜头在刻画城市详尽样貌的同时,揭示了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片来源:央视网)中观层面的新鲜视角勾勒出新时代下每一个普通小我努力生活的样貌,这是独属于中国的城市景观。
人们在热干面的叫卖声中苏醒,一口浓香是对一整天忙碌的最大鼓舞。
忽远忽近的豫剧声调,是中国铁路干线繁忙运转之外的一抹别致独白。
山河土地之上的摩天高楼比肩相对,却也惊叹这四十年光景恍如奇迹。
心中所有的诗情画意都伴着暖阳,将传统与现代的美映衬在沙滩和柔波里……时间是一把饱含深情的尺子,丈量出每一个普通人远行的距离,也标记着每座城市飞速变迁的毫厘。
城市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每个小我在巨大城市“机器”结构中发出的声声共鸣,这城像一座巨大的丰碑,印刻着每一个人的奉献与坚守。
城市“多面性”探索关怀小人物奋斗历程《城市24小时》(第一季)对现实议题、多元群体的关注,秉持着纪录片人文关怀的初心。
各行各业小人物的生活样态,共同组成城市丰富多彩的意义内涵,揭示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依旧是以人为核心的场域,情感依旧是城市最温柔的底色。
(图片来源:央视网)在武汉,你拨开创业风潮里的迷雾,共同见证青年人面对失败后的乐观向上;在郑州,你目睹医疗场景的紧张有序,再次致敬医护人员不分昼夜的严阵以待;在成都,你体验熊猫养护员的职责,深知与“可爱”相伴需要付出加倍的悉心照料;在厦门,你想象远离喧嚣的秀美,在鼓浪屿化身只为恬淡动容的文艺青年;在深圳,你正身值“发展奇迹”的潮头,透过每一位年轻人的目光看到了祖国的未来。
(图片来源:央视网)《城市24小时》聚焦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历程,从故事中展现城市的真实色彩。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格”与“气质”,但让这些“落地”的是每一个在城市生活着的小我:是火车站值班站长,是长江大桥的维修工人,是早餐店店主,也是互联网员工……每一个小我都以不同面向诉说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现状。
镜头里,城市“有血有肉”的全貌被真实记载,这份“真”与“情”也跨越距离与观众的心走得更近。
城市“包容性”呈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碰撞时间是永恒的刻度,尤其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只有铭记来时路,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蓬勃生长。
当今的中国城市正面对新旧时代更迭的变革,本土积淀与外来竞争的重重挑战。
每座城市都在探索的征程里,寻找着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们似乎通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的镜头,观察到中国城市发展之道的核心——和谐共生。
(图片来源:央视网)美美与共,方有大同,城市的传统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
在复刻编钟的演奏声中再现千年的旋律;在豫剧小小学员的唱式中感触文化的传承;在光谷街头的人海里紧握机遇的来临;在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十字路口前重新出发。
我们看到了城市在快速前进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铭记优秀传统,海纳更多元素。
中国现代化城市的未来是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兼容并包,是对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有机结合。
(图片来源:央视网)除此之外,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创新性推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互动模式:影片+受众参与,而最终呈现的效果更是令人惊喜。
《城市24小时》(第一季)与网易云音乐客户端开展的#我与这座城市共处的1小时#活动,深度挖掘用户的生活感悟、城市故事,仅开播第二天,已集纳3400余条用户个人组成的“城市1小时”UGC,更像是中国城市的全景接力与生活分享秀。
与此同时,纪录片通过图片、短视频、故事视频等方式在微博端发力,与网易云音乐合作的活动话题在微博端阅读量超200万,而纪录片#城市24小时#的话题量也过500万。
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与受众面对面、心贴心才是硬道理。
《城市24小时》(第一季)是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观察者,跳脱出一贯微观或宏观的视角,对城市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4个小时的流转中,不同城市的景观被全面展现,“人”与“物”紧密勾连,使每一座城市具象出独一无二的“气格”。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所言:“城市的标志物是它那目的性鲜明的、无比丰富的社会构造。
”当我们常为感叹城市同质化的外在,似乎忘却了每一个个体才是城市的根本。
“城市让生活美好”的同时,是每一个“你”让城市变得更好,回归对个体的关注,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脚下的土地,预见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郑州——20200120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觉得我对广东省以外的区域都不太了解,于是看到北方城市的生活才会觉得这么新奇。
火车拉来的城市,开头讲的就是郑州站,各式各样的人在这来来往往,车站的工作也很忙碌。
看上去火急火燎甚至有点“凶”(个人感觉)的站长,在遇到走丢了的小朋友时,脸上流露出了微笑与温情,令我感觉很真实。
学习豫剧的小姑娘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被送到豫剧学校学习。
棉厂里的伯伯和昔日老友吃着烩面、富士康的工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光,回想起来记忆点也不是很多,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真实也很感人。
二、武汉——20200121一上来就是吃!
早餐,过早,热干面,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来买早餐的景象,热闹非凡,每家早餐店都排得水泄不通,又是我没见过的场景。
早餐店的工作者、制作面条的工人,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准备了。
北方的城市总是给我一种秋天才有的萧瑟之感,可能是我想到北方时总是想起光秃秃的树干吧,但武大的樱花除外。
下午时分是修整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刻。
晚上总是大家放松的时候,小龙虾供不应求。
三、深圳——20200122与前面两个城市不同,深圳一上来就是投行老板上班记,高楼大厦、西装革履,少了点吃东西的烟火气。
996在深圳进行的如火如荼,大老板分分钟几千万上落。
接下来是三和人才市场,各种HR在招聘各种人才。
关于深圳的故事几乎没有吃喝玩乐,大多是奋斗、拼搏、高科技。
但城中村里的老阿姨、青梅竹马的小学生也让人感觉有丝丝温馨。
四、成都——20200122本来挺期待成都的,但是感觉时间线比较混乱,比不上前面几集。
先从大熊猫说起,这里就有好几个时间线了,大熊猫憨态可掬,和饲养员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有很多人还想再看多一点熊猫,但是我觉得关于熊猫的内容过长了。
接下来是茶文化,成都出美女,男女老少皮肤都很好,脸蛋还红扑扑的,很可爱。
接下来是太古汇、宽窄巷子、徐家大院、陶艺,陶艺师突然做起了叫花鸡哈哈哈。
本来是很期待拍摄的成都的火锅的,但是只拍了排队的场景和网红直播,都没有拍到关于火锅的实质性内容。
五、厦门——20200123文艺之都,鼓浪屿、曾厝垵、沙尾坡、厦门大学……闽南语真的很温柔,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文艺。
以下只是一些随手的记录,希望有一天能够有钱有闲真的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1、郑州:也许你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但也许明天就会路过郑州火车站银基商贸城二七纪念塔胡辣汤郑州莆田车站(调车作业)豫剧、梨园春紫荆山路陈砦村郑州国棉四厂西郊烩面(四厂烩面)富士康新郑机场张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即使外表一样,代表每个城市的故事却是唯一的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过早(码头气质)、热干面汉阳:玫瑰街过江、武汉长江大桥司门口武汉江汉关大楼二号地铁线的人多光谷,光谷资本大厦武汉大学(老斋舍,樱园)人的一切痛苦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生活,真是个沉重的词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武汉东湖、武汉楚天台《汉阳门花园》bgm《归元》归元寺庙六渡桥武汉三镇(汉口、武昌、汉阳)武钢、宝钢、红钢城知音号游轮(三步踩)汉口夜市、吉庆街、宝成路夜市、中山大道 3、深圳:还有比跑得快飞的高更刺激的吗?
有,跑得更快,飞得更高中金(投行)深圳福田三和人才市场深圳南山华强北商业区,一米柜台赛博大厦,一米台面城中村千间房屋一张床,百亩田地三顿饭深圳湾口岸、罗湖口岸,跨境儿童深圳北站,香港西九龙园岭小学科兴科技园大中华国际交易中心“胡润财富排行榜”深圳书城:当整个城市堕入黑暗,这盏灯仍然为你点亮栖息精神的永无乡 4、成都熊猫基地鹤鸣茶馆、抚琴社区茶馆,碧潭飘雪(茉莉花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再瞌睡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可以在一杯清茶中得到和解玉林菜市场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看得见的地方藏着修仙娱乐,看不见的地方有着勤劳能干宽窄巷子农家乐、徐家大院天府软件园成都人才落户九眼桥酒吧街西岭雪山余生很长,何事慌张5、厦门:文艺有很多种,有一种叫“很厦门”厦门海鲜(水产品)时令和新鲜(400万人)鼓浪屿海沧大桥跳岛、厦门岛,厦门高崎机场船的引航员(高级引航员不足200人)八市菜市场(文艺而正宗)沙茶酱沙坡尾(追星和怀旧—文艺)(拉呱,聊天)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BGM《鼓浪屿之声》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曾厝垵厦门软件园圣妈宫娘娘无锡:梅花天心台、念劬塔、岁寒草堂、开原寺、清芬轩
带着对湖南摄影考试的心理阴影,在考试的前一分钟一直拿着笔准备开写观影笔记。
真的写了超级多,有一张半的a4纸,这个片子让我在考场开心愉快的结束了编导笔试。
幽默的解说词给观众亲近的感觉,而且毕竟在湖师大,配置还可以。
感官还蛮好的。
而且这个片子特别的好分析!
真的是爱了爱了。
希望接下来的面试加油啦!
湖南编导生2020!
以时光为轴,以日常为引,《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三集以丰富的表现手段,通过记录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勾勒出深圳独特的城市容貌。
从中国铁路的十字路口,到长江两岸的九省通衢,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城市24小时》(第一季)已向观众真实、动态地讲述了两座城市的不息运转。
在第三集中,镜头走向了祖国南端,通过时间的刻度遍历深圳的发展,领略这座速度之城一天中的表情与姿态。
记录细节窥见全貌,平凡细微处映射城市特色一座城市的宏大叙事,总是由星星点点的平凡人、平凡事汇集而成。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崛起的城市,深圳的发展速度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特征。
然而,在对深圳的描绘与讲述中,《城市24小时》没有从顶层设计的宏大格局展开,依然是选择以平凡的细节切入。
例如纪录片在表现深圳城市节奏之快与市民日常生活之忙碌时,通过早、中、晚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重点讲述了早高峰的深圳街道远不如北上广拥堵,因为三分之一的深圳人依靠地铁出行,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堵车中;深圳人午餐时段比大多数城市都要长,但用餐时间最短,且外卖订单较多;婚礼通常在晚上办宴请,“白天的节奏很难与浪漫同步”。
通过三个时间刻度上的细节,节目于微观处体现了这座城市一天的运转。
运用丰富镜头视角,推拉摇移间展现城市性格通常来说,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会大量使用航拍镜头,以高视点的俯视视角展现城市全景,《城市24小时》虽然也多次采用这一手法,但在通过时间来表现深圳速度时,镜头的运用更进一步,尽可能地丰富人们的观看视角。
本片在讲述深圳发展的脚步时,有一个段落记录了“城中村”的现状。
在这一片段中,航拍、特写、平视全景等镜头交替穿插使用,向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的真实图景。
尽管四十年间在“深圳速度”的驱动之下,“向天要地”建造摩天大楼、“向海圈地”填海69平方公里,却依旧有1100万人生活在约占深圳面积六分之一的“城中村”,从而突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在飞速发展、日益繁华的同时,依然宽容地保留着“城中村”“握手楼”这种很多外来者第一次落脚深圳的区域,使城市生态表现更加多元,城市性格更加丰满。
描绘碰撞展现深度,矛盾冲突中探讨城市平衡在深圳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形成深圳独有的人际社会景观,这一点在节目中有鲜活体现。
本片以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缺失老年人带来的家庭缺位为切入点,以学生放学但家长仍未下班这一时间段为时间节点,讲述深圳独有的“共享家庭”这一互助模式。
本片既通过采访描绘了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的难过,也展现了“共享家庭”一方的努力开导与陪伴,让孩子们适应了这样的特殊人际关系,从而让观众感受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努力形塑自己的城市文化。
在工作着的父母与需要陪伴的孩子间的碰撞中,观察深圳城市的发展,同时二者新的相互依存方式又映射出了深圳速度下的独特运行,从而在矛盾表达中探讨这座城市未来的平衡,增强了纪录片的纵深感。
纪录片带领观众在时间的刻度中遍历深圳的城市发展,感知深圳的脚步从未停歇,深圳人依旧在每一个24小时不息的运转中创造自己的历史,奔向自己的未来。
《城市24小时》:以多元电视手法,领略“速度之城”的表情与姿态
其实这部片子感觉真的不咋样,但我真的很想抛掉一切专业的东西,仅仅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观看,其实还是不错的(个人觉得),但我真的要感谢,湖南省教育考试院终于做了一次人。。。。。。。。。。。。。
再次谢谢您,最后祝各位都有个好成绩。。。。。。。。。。。。。。。。。。。。
,。。。。。。。。。。。。。。。。。。。。。。。
,。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成都,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的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却似乎又有一些东西仍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在这个巨大的城市空间内,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和他们身边的烟火气,共同勾勒出一缕缕的温情。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带我们走进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图片来源:央视网)取材平民化,突出城市主题每一个普通人都为城市的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都人始终在这座城市中认真努力地生活,用他们身边的烟火气,营造出最闲适、自在的城市。
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烟火气”、“慢生活”作为成都最为显著的主题被放大突出。
本片选取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取材平民化,如茶馆中闲谈的茶客与老板、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市民、居民楼里为回锅肉的做法而争论的祖孙……在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最打动人心的温暖,使得成都充满烟火气息、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长的形象在这种平民化的表达中得以鲜明地彰显,形成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独特的生命力量。
(图片来源:央视网)立足新视角,讲述城市名片在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中,每一集都浓缩着一座城市6个主体故事及18个左右的场景故事。
因此,如何在50分钟内以全新的方式讲述城市的真实生活面貌,带给观众关于一座熟悉的城市全新的认知,也是本片重点关注的议题。
大熊猫作为成都较为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已被海内外所广泛熟知。
而在《成都》一集中,导演在叙事视角的立足上进行创新。
本片选取凌晨5点到早上8点作为叙事时间范围,将大熊猫起床之后的生活状态通过饲养员高强度的工作进行体现。
观众在了解大熊猫的日常起居的同时,也对熊猫饲养员予以关注,进而改变传统的刻板印象,拥有对这一城市名片更为全面、清晰的认知。
(图片来源:央视网)勾勒多面性,关注社会现实在成都慢节奏的生活中,成都人依旧是这座城市运转的核心,不同岗位上的不同群体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
本片选取较多类型的社会群体,通过软件园中游戏测试员的工作状态体现青年人在有“少不入蜀”之名的成都如何奋斗,以深夜的书店中加班、办公、学习的白领与学生洞见成都人在忙碌中寻求安静的生活方式,讲述“巴适自在”的茶馆背后老板如何劳碌辛苦……从而勾勒成都的多面性特征,表现出成都在自在闲适中依旧发展变化所蕴含的动力,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展现生动丰富的城市样貌。
(图片来源:央视网)成都就这样以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带着烟火的气息,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24小时的记录勾勒出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以影像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抚平都市中每一颗凡人心。
24小时记录人间烟火,抚平城市中的凡人心
郑州的烟火气息也太浓了吧,看完后满脑子都是逼哥的郑州。
依旧是以武汉的过早作为切入点,场景和时间的转换衔接十分自然流畅,恰到好处的现场音生动展现武汉人的烟火气,某些点会讲述繁华热闹的现在,也会追溯过往,城市的立体感更强了!下午3点半的东湖和民谣歌手的那段转场,看到了更年轻,更时尚的武汉气质,让人特别喜欢!
郑州,武汉两集尚可。其他三集,尤其深圳……怎一个乱字了得。形散神不散何意?可不是强行串联。写文本的人迫切需要进修。
还是很现实的纪录片的,看了武汉篇很有烟火气,抓住了武汉码头城市的特点,最有名气的热干面也贯穿始终。
到过的城市才有感触,没去过的就get不到点了
很没有水平的纪录片
一种矛盾的感觉:既丰富又单薄
郑州这一集拍的实在太片面了。
我想喝胡辣汤
想去成都看熊猫
地球知识局推荐的纪录片,看了一集,郑州,不想看后面的了,感觉一般。城市,是目前大多数人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它的24小时都在经历什么,从凌晨4点的郑州火车站开始,货运编组,二七塔,商代古都,胡辣汤,豫剧,棉纺织基地,全球最大富士康工厂,全亚洲最大医院,一个个零碎关于郑州的前段被刻意拼凑。表现城市不应该只是一些代表性元素简单的堆叠,而这些元素也不并符合24小时这样的定义,没有升华主题的记录,就是视频映像的流水账,一个个元素切换,郑州这座城市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和看到纪录片的观众意味着什么,好像完全没有表达,解说也很空洞,没有内涵,不及格。
视角不新鲜,内容太简单
央视9套出品。第一集郑州篇还不错,铁路城市的特点很鲜明。
看了一集武汉,非常一般,没什么亮点,流水账,内容太片面,就像把几个故事点拼到一起,而且有的故事讲得太啰嗦了,很多其他点又没有讲,比如武汉的高新区。
每个城市都太多层面没法用一集50分时长的片讲透彻 都是蜻蜓点水吧
这些城市都好棒啊!大家都要加油啊!看着很感动
拍着拍着就跑题啦亲主次抓不清哦亲大部分都浮光掠影千篇一律缺少人情味啊亲摄影需要提高哦亲
蛮不错的纪录片,可以满足我这种没钱旅游的人一饱眼福😂。
还好叭~客观的讲 成都这一集讲火锅 看起来导演没去过重庆呀?
辣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