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姐人生以后啥事都可以清淡看待了。
就是怕她还受同学霸凌,毕竟老爸被抓出新闻又嫉妒她和明星唱歌。
小孩弟也傻了,没有很好的心理指引估计以后不行。
老婆演技还是在线的,隐隐约约不对劲就让FBI甄别好了。
女明星心态很不错。
唱唱跳跳还带破案。
老太侧写师只有最后装妈才在线是怎么回事。
以为白发这种装扮很牛呢,原来是这个作用。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M.奈特.沙马兰也许是当今好莱坞的一位另类人士:他保持着一到两年一部的高效而不流水线的创作模式;总是能抛出引人入胜的概念,剧情却往往遭人诟病;在本土美国影评人的评分体系下反响平平,同时又被以电影手册为首的法国媒体和小部分影迷群体视为奉为圭臬…这让这位褒贬参半的悬疑大师成为了一位游离于制片体系和独立映画之间的好莱坞”作者”。
近年来,沙马兰的电影逐渐摒弃了高强度的剧情反转,而逐渐转投于相信的力量。
《玻璃先生》为我们展现了观众为何着迷于超级英雄的神话,《老去》则在高概念的背景下提炼出亲情的纽带,而《拜访小屋》则进一步展现了末世中亲人间的信任与否… 到了拥抱于流行文化的《陷阱》,一切变得更加简单而直接:一出被层层包围的演唱会,一场无处可逃的猫鼠游戏,一段看似美满的父女关系;几个关键词便基本涵盖了这部电影的全部要素。
但除此之外,沙马兰也在延续作者性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甚至是前所未见的。
不剧透地讲,《陷阱》的核心冲突依旧是亲情,具体来说是父女情。
乔什·哈奈特饰演的主角库珀一方面处心积虑地躲避警方为连环杀人犯屠夫所设下的天罗地网,一方面又要在女儿面前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形象,做一名陪孩子看演唱会的好好父亲。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库珀的形象在观众眼中将愈发矛盾:他到底是一只残忍的野兽?
还是一位温柔的父亲?
亦或者两者同时存在?
观众对于角色的信念,换句话说如何审视主角身上情感与冷血反差,成为了本片剧情发展的根本逻辑。
有趣的是,这份父女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戏内,沙马兰选用了他的二女儿莎莱克饰演影片中的一位主要角色——演唱会上的Icon巨星Lady Raven。
不仅如此,这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创作了电影的全部十四首插曲并在电影中进行表演,且与剧情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涉及剧情内容,这部分内容放到后面再聊。
无论如何,这些原声音乐在一部沙马兰式悬疑片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的女儿则是促成这些的决定性要素。
莎莱克在大银幕的首次亮相 《陷阱》的另一大革新则在于其对镜头语言的大胆尝试。
在前作《拜访小屋》中,沙马兰就已经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室内空间的镜头推移不断拔高剧情的张力。
而在《陷阱》中,得益于泰国摄影师萨永普·慕德迪普罗的加盟,演唱会现场这一复杂的空间得到了物尽其用的设计:无论是歌手背后的投影与场地之间的构图,还是那些面目狰狞的极端面部特写,亦或者是跟随于主角游荡于场馆各处的向后推移的镜头,皆一步步将气氛不断升温,使观众逐渐沉入这场猫鼠游戏的紧张氛围之中。
在一次采访中,沙马兰表示,这位与阿彼察邦、瓜达尼诺长期合作的摄影师为电影带来了自然主义的质感,即电影中的打光与色彩全都来自于电影内部,一条走廊就是一条真正的走廊,至少得它们看起来如此。
在一个镜头中,哈奈特的眼睛一开始是黑的,随着演唱会的灯光亮起,观众得以看到他的表情,而后又黯淡下来。
这带来了真实的触感,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黑暗在视线之外不断蔓延。
萨永普在《挑战者》片场--以下内容有严重剧透,未观看全片者请谨慎阅读--所以,究竟是什么让《陷阱》在沙马兰的序列之中脱颖而出?
观众显然难以忽视乔什·哈奈特的表演。
在刚出场不久,库珀是屠夫的身份便被导演公之于众。
即便没有,这个角色身上的种种异常也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异常。
他不协调的肢体语言,逐渐失控的面部表情,都可以清楚地感知其英俊面孔之下的危险。
沙马兰有意将这个角色设计得极端而塑料(包括加入了很多抽象而笨拙的幽默),他就像是《诡笑》中感染了致命诅咒而神情怪异的凶手/受害者们,或者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法兰西》中的蕾雅·赛杜。
所有这些角色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特征:在数字时代逐渐失焦的面孔,或者说是伪人。
回到电影本身,这样的形象也与片中的诸多元素不谋而合。
库珀/屠夫总是不加掩饰的将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之下,却一次又一次的逃之夭夭;他残忍的杀戮和无因的暴力,却也他收获了无数的信众。
这个深耕于数字媒介之中的幽灵形象,自然能在演唱会,一个同等现代的场所之中得心应手。
《法兰西》和《陷阱》中的逐渐失控的面孔莎莱克所饰演的Lady Raven明面上是凶手的对立面,却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形象?
她青涩的演技赋予了这个角色一些不合时宜的天真,她唱跳全能,受无数人追捧,甚至在电影后半部分不惜以身犯险独自对抗屠夫。
如果只是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个角色的冒险显然毫不合乎情理,但转念想想,其博爱而虚假的特征,似乎正是这个所有偶像的公约数。
一个冷血无情的屠夫,一个众星捧月的歌手,两个消失了特征的时代形象,也代表了沙马兰对于数字媒体的审视与反思。
另一方面,本片对于亲情的塑造实际也足够玩味。
本片不同于《老去》《拜访小屋》之中对于家庭成员的信任,反而更像是《分裂》《神秘村》一般暗示家庭之殇。
在影片的结尾,“陷阱”的另一层含义得到了揭晓。
演唱会的抓捕并不是由警方设下,而是来自屠夫朝夕相处的妻子。
她将购票的凭据放在凶手的据点并向警方匿名举报,夫妻之间多年的不信任,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
而屠夫呢,他依旧扮演着爱家男人的形象,直至被捕,他也要扶起孩子被撞到的自行车,就好像残忍之余是多么动人的爱家之情。
但下一个镜头就立面这份动人全盘推翻。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他拿出从自行车上卸下的铁丝,预示着必然的逃脱。
这好像表明:家庭只是他的伪装,而杀戮才是那个无法掩藏的内心。
除了库珀的家庭关系,片中还设计了另一条父女的暗线。
Lady Raven在演唱会上声情并茂德讲述着自己在小时候父亲的离开,并表示她已经原谅了他。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话语,也无非得到了粉丝们的集体欢呼。
然而,没过多久,沙马兰亲自饰演的演唱会工作人员便表明自己是歌手的舅舅。
从电影有限的信息中无法确认这两人的真实关系,但联系到戏外的父女身份,这样的设定似乎很容易联想到一个暗黑的可能,也再一次验证了家庭关系在本片中的工具性,或者说是,一个陷阱。
《老去》中客串“导演”的沙马兰当然,片中对于猫鼠游戏的编排确实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很多发展和转折都显得意料之而情理之中,但就像沙马兰在片中屡屡致敬的希区柯克那样(包括但不限于恋母杀手,导演客串,演唱会追凶等),类型元素的编排并不完全合理,更关乎于电影本身的运作法则,以抵达那个必将到来的顶端。
在《西北偏北》中,加里·格兰特所饰演的主角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危险,观众总是相信他能揪出幕后黑手;而《陷阱》则也像是一个形象倒转的《西北偏北》,遭人陷害的英雄变成了无恶不作的凶手,观众却对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从而全盘托出导演的表达:在数字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家庭的存在也像是一个陷阱。
乔什哈奈特演技真是牛逼到不行,继《沉默的羔羊》里面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汉尼拔之后,这是电影里塑造最好的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狂角色了。
他年轻时还是红过一阵子的,《幸运数字斯莱文》和《好莱坞重案组》,当年看的,许多年过去,许多情节我都记得。
不知道是得罪了哪个大佬,还是别的原因,算是沉寂了不少年,再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主演电影问世,配角和掺一脚的演出有,印象都不深了。
从盖里奇的《金爆行动》开始,算是又复出了,戏份多了。
这次更是演主角了。
挺好的,他用演技证明了他担纲领衔主演一部电影,绰绰有余。
里面他饰演的变态角色经常让人不寒而栗,而且极其聪明,警觉,反应迅速,说谎不眨眼,并且很善于编造谎言,达到目的,然后能随机应变。
并且沉着冷静的时候较多。
虽然有时慌乱,但那明显是剧情需要。
这家伙当个间谍倒是挺合适的。
前前半部都很好,只是显得美国警察跟现实中的某国警察一样,真是愚蠢无能而且不专业到极点。
然后女歌星的各种行为就真的很难用正常人的反应和逻辑解释了,属于强行加戏。
然后一看条目释然了,她是导演女儿,难怪加戏。
后面再次验证了美国执法者们的无能和愚蠢。
男主潜回家里,屋外两辆车的人都没发现。
倒是他老婆和他的对话,揭露了哪怕伪装的再好,他也瞒不过身边人,他老婆也是,都举报了,还不防范。
倒是知道用迷药来自保。
导演很细致,他挟持歌星时,扶正毛巾,家里几乎整齐的一丝不苟,还有冰箱里摆放整齐的食物,都侧面证明警方对他的侧写,他有强迫症。
然后就知道他要借强迫症犯了,扶自行车之机逃窜。
很奇怪没有反铐,没有警员看管。
只能理解为想拍续集了,但是续集怎么编?
拭目以待,毕竟他演的太好了,太有说服力了。
(豆瓣的个人打分与本篇影评无关)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812期-2024年9月刊原文标题:是爸爸还是杀手【Papa ou tuer】原文作者:Fernando Ganzo
《陷阱》 M·奈特·沙马兰(图源《电影手册》正文)译文如下: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许多人都会认同:只要不谈及个人生活,你可以和另一个影迷聊上好几个小时;相反,在家庭场合中,如果另一个影迷和你聊天,你会尽力隐藏自己的影迷身份。
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库珀(乔什·哈奈特饰)并非影迷,他的情况要更糟:他是一个变态杀手,但没人知道这一点。
因此,在流行歌星渡鸦夫人(莎莱克·沙马兰饰)演唱会上所设下的陷阱对他而言是双重危险:他不仅可能被逮捕,而且他带去看偶像表演的12岁女儿莱莉(阿里尔·多诺霍饰)也可能发现——自己父亲竟是那个被追捕的臭名昭著且嗜血成性的“屠夫”。
众所周知,M·奈特·沙马兰是当今为数不多能同时吸引资深影迷和大众观众的导演之一,他既能打动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影迷,又能吸引《惊声尖叫》的观众,并且他都投入同样强度与热忱。
《陷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此:它把例外与规则、个人与人群完美融合在同一空间——一个封闭的体育馆。
影片既是一场非常有趣的猫鼠游戏,又是一场哈哈镜般的绝妙幻象。
前者主要围绕在FBI一位精明侧写师(由曾是童星的海莉·米尔斯饰演,她在电影《双姝怨》中饰演的双胞胎角色更为复杂)指挥下,对库珀逐步紧缩的围捕。
库珀为了脱身而采取的手段,无论多么残酷(比如将一个年轻女孩推下楼梯,或是引爆油炸锅导致快餐店员工毁容),都让观众对这位困境中不断摆脱警察的凡尔杜先生【译者注:卓别林伟大作品《凡尔杜先生》中的主角,可参考安德烈·巴赞《巴赞论卓别林》中的精彩论述】产生一种非常原始的认同感,他就像《不死劫》(“不可阻挡”?
【inarrêtable——译者注:《不死劫》法语片名“incassable”词意侧重物理上无法摧毁,“inarrêtable”则侧重行动上无法被阻止】)主角的负面版本,而这一过程充满了深刻的讽刺:为了在女儿面前维持父亲的形象,他用荒谬的借口来伪装自己的行动,然而这些借口却无意中逐渐实现了女儿与偶像渡鸦夫人见面的梦想。
一切始于购买一件限量T恤时从一个多嘴的售货员那获取的信息,最后演变成了登台表演甚至前往后台参观。
于是乎:库珀越是努力掩盖屠夫的身份,屠夫就越是将他塑造成一个理想的美国父亲(售货员甚至对他说:“我欣赏你的价值观”),即使他所用的手段务必恶劣(比如让人相信莱利患有白血病)。
与屠夫这个绝对的边缘人物形成对比的是大众、流行和偶像文化。
随着追捕的进行,电影也逐渐聚焦于由导演女儿萨莱卡·沙马兰饰演的流行歌手(这也表明父女关系对导演至关重要),她最初从到达体育馆的通道中被看到,随后又从远离乐池的座位中被看到,尽管巨大的屏幕在播放她的现场表演,但依然显得遥不可及。
悖论在于:在电影中,这位遥远的明星代表了一种更直接的认同感。
任何看过35岁以下艺人重大演唱会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们经常在曲目之间谈论自己的心理问题、生活困境、痛苦和创伤,以寻求与观众的共鸣。
沙马兰在影片中将这一场景呈现得淋漓尽致:渡鸦夫人邀请全场观众原谅“那个伤害你的人”,并在成功完成这一宽恕行为后举起手机点亮灯光。
于是,闪烁的灯光如星星般围绕着库珀,他惊讶地见证了这种宽恕与大众的同情,而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很少见到规范与边缘的对抗被如此本质化【essentialisation】地呈现。
尤其是,渡鸦夫人将利用社交网络(就像《玻璃先生》结尾那样)来对抗屠夫的聪明才智,通过点亮大拇指和浮动的爱心图标建立一条互助链:这种社区性的希望,让人想起《水中女妖》的情节。
《陷阱》 M·奈特·沙马兰(图源《电影手册》正文)然而,如果从这种辩证关系中推断沙马兰会得出一种理想主义甚至简单乐观主义的愿景,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不要被他的幽默感所欺骗:尽管电影开场镜头直接与《拜访小屋》中最后一幕(一个父亲和女儿在车里听歌)相连,但这正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同样的绝望,导演认为即便如此,也有必要探索在不可避免的命运面前,人类情感所能带来的可能性。
令人惊讶的是,女儿与被揭露为怪物的父亲拥抱的那个场景,在最狭小的空间里集中展现了灵魂最深处的光明与黑暗。
家庭成为了自由与牺牲之间不可能的选择,而爱情如果得以幸存,则是一种真正的奇迹。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沙马兰电影中那些恐怖或创伤性的母亲形象(就像在《分裂》或《探访惊魂》中一样),这并非只是又一个希区柯克式彩蛋:生活要么是悲剧的,要么就根本不存在。
《陷阱》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种焦虑【angoisse】的永恒重复。
如果影片带有笑声,那正是那种无法回头的撕裂之前的嚎叫【hurlement】。
【FIN】PS:①《电影手册》812期评分表中手册编辑对《陷阱》的评分(四星制):
②沙马兰《陷阱》被评为《电影手册》2024年度十佳第9。
其中: Fernando Ganzo(副主编;本文作者)评委年度第1; Pierre Eugene评为年度第4; Philippe Fauvel评为年度第5; Elie Raufaste评为年度第5;Raphael Nieuwjaer(《Debordements》主编)评为年度6。
一部电影一定是想跟我们表达创作者本人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东西都不是虚的,而是我们每天眼见和触及的。
所以我们的电影和欧美的电影就不是一个味道,因为天地观、宇宙观等等都不一样。
这个电影我觉得挺好啊!
其实如果你不了解Christian culture,你是不太可能看懂这种电影的!
我觉得节奏、音乐都挺棒的,演员咋看都不像坏人。
我需要去补一下“双重人格”,犯罪心理学啥的。
这个电影没有怎么展示主角的残酷血腥一面,我想也是在告诉大家:好人也有恶念。
(只是一般人没那么极端)。
“赎罪”、“救赎”是西方文明非常核心的观念。
那个老太太的话“我(完全)接纳你”,代表了christian里 GOD FATHER的角色。
男主内心的善恶纠缠,也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真实的写照。
还有他的病态人格形成的原因,都是每个人分析自己心理和性格形成起源的模板。
心理是非理性的,起伏和循环的,可以看看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
她的书写着“不屈不挠地追求的人,是可以得到救赎的”。
好的电影应该让我们学到知识,认识自己,并且突围,每次看清自己特别是幼年的经历如何影响自己,都是打碎身上沉重枷锁的一环。
世界是个巨大的陷阱,因为我们只看到世界物质的一面(并且为此耗尽一生)。
到最后我们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站之后,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被骗了。
这世界是一个陷阱,你必须绝望和挣扎,你才有希望。
在电影里,我们看见主人公和警方(还有妻子)互为陷阱。
对警方来说,抓不到他——就是陷阱。
很显然,男主人公并不快乐,内心也没有平安。
他需要的不是坐牢,他其实需要心理医生。
当然,如果有“完全的接纳”(那就是无条件的爱——这是christian的核心概念之一),加上他的“悔改”,他就会被救赎或者说医治。
(电影里演出的舞蹈我觉得看着好不舒服,有点僵尸的感觉)。
女明星的勇敢让我惊讶。
最后男主角大概率是跑了?
但是电视新闻又说他进监狱了。
这里有一个悖论,男主在外边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他其实是在自己内心的监牢之内。
他自己是自己的监牢。
如果他进了监狱,虽然没有了自由(包括“作恶的自由”),但是他的心灵应该恢复平静、平安和自由。
(否则他就不是正常人,而是罪犯)。
恶就是施恶者的报应。
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爱也是爱的回应,自由也是自由的酬报。
从大的角度来说,男主人公要么进监狱改造成“好人”,要么自己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收手,也是变成好人,要么作恶最后走进黑暗,没有好下场。
在大善大恶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站边。
我们内心的监狱恐怕比外面的监狱更可怕。
只有把我们内心的恶关进监狱,我们才是自由的。
老太太戏份太少,但她才是主人公的救赎,而不是监狱。
本周,由《第六感》导演M·奈特·沙马兰执导,乔什·哈奈特(《黑色大丽花》、《黑鹰坠落》)主演的惊悚电影——《陷阱》将在北美上映。
该片此前定档在8月9日,现在提前一周上映。
意味着它也将同漫威的《死侍与金刚狼》角逐票房。
电影讲述男主角库珀带女儿去看一场音乐会,却意外发现他们正置身于一场由警方精心布置的追捕变态杀人狂“屠夫”的猎杀行动中。
当一场欢乐的盛会突然危机四伏,变态杀手正潜伏在人群之中,伺机而动。
那么到底谁是杀手?
报道称为了电影,导演沙马兰真实地举办了一场演唱会。
Lady Raven由沙马兰导演的女儿Saleka出演,她也是一名新出道的歌手。
整部电影用主演乔什·哈奈特的话形容,就像是《沉默的羔羊》乱入了泰勒斯威夫特世界巡回演唱会。
电影背景与创作灵感该片灵感来源于1985年由美国政府策划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
这是由美国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一次诱捕行动。
1985年12月15日,应一家虚构电视公司发出的邀请,逃犯自愿前往华盛顿会议中心领取两张免费门票,观看华盛顿红皮队主场对阵辛辛那提猛虎队的比赛。
在这次诱捕行动中,101名潜在逃犯被抓捕。
除此之外,电影主人公库珀的双面生活也是看点之一。
表面上他是一位富有爱心的父亲,一位为社区服务的消防员,而在私底下,他也是一名“毫无同情心”的连环杀手。
那么,人性中的同情心到底是自然产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
是否有人真的缺乏同理心?
这是导演沙马兰在影片中试图探讨的问题。
关于导演导演M·奈特·沙马兰一直十分高产。
而且他不仅拍电影,也拍电视剧。
不过,在影片质量上,除《第六感》外,沙马兰导演的电影评分一直参差不齐(总体评分不高)。
在葡萄牙宣传时,影迷朋友高举《天兆》的海报,并称这部电影是他们的童年阴影。
在豆瓣中,沙马兰导演的作品7分以上的不多。
最近超过7分的电影还是2018年他和詹姆斯·麦卡沃伊合作的《分裂》。
严格来说,沙马兰导演的电影不算恐怖类型,归为惊悚电影比较合适。
个人认定的恐怖电影还是需要有非现实和超自然的元素,而沙马兰导演比较擅长塑造形形色色“不正常”的人,他创造出的主角通常具备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典型作品可以参考《分裂》和《探访惊魂》。
在沙马兰导演的作品中,观众时常会遭遇人与人之间信任动摇和意外突然出现的时刻。
例如,当你来到久未谋面的亲友家做客时,你开始怀疑,这许久未见的亲人真的是你的亲人吗?
当你在路上突然碰到一个陌生人,他朝着你微笑,做出很有礼貌的样子,同你打招呼,他真的是正常人吗?
当有人突然冲进你的家中,告诉你外面的世界已经崩塌,到处都是怪物,只有和他们呆在家里最安全,你会相信他吗?
当你开始怀疑,惊悚就开始了。
初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沙马兰这次会在凶手身份上搞点反转。
没想到,最后成片就是个纯粹的杀人魔逃出生天记。
不得不说前半段还挺不错的,禁闭空间的智斗逃窜。
但到后面这个故事的主心骨发生多次转移时,电影就有点走向下风了。
电影起于Lady Raven的一场演唱会,父亲库珀为了奖励女儿莱利的优秀成绩,遵守诺言带着女儿来看她偶像的演唱会。
本该温馨的父女之旅,却被现场的异样给打破。
荷枪实弹的特警,多到不可思议的安保,这场看似寻常的演唱会实则暗藏玄机。
库珀从T恤摊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场演唱会是个陷阱。
警方得到通报,代号名为屠夫,杀害肢解12人的疯狂连环杀手将会出现在演唱会。
此时,会场已经被团团包围,任何人都难以逃离。
库珀十分的担心,只不过他担心的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自己身为屠夫该如何逃出生天。
毫无疑问,这个以主人公为杀人魔头的逃生故事还是很有看点的,实际表现也是如此。
禁闭的会场环境,各个地方设卡重兵把手。
从人心入手玩弄自己的谎言与魅力,设计一个个制造恐慌的诡计与让人真假难分的伪装,最终露出凶相逃出生天。
电影前1个小时,这些密闭环境下的猫鼠游戏十分有效。
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屠夫逃生与女儿面前好父亲身份的冲突,库珀的每一步计划都在各种危机边缘上进行。
观众也期待着他下一步游刃有余的行动,他又会怎么伤害其他人来达到自己恐怖的目的。
而且库珀的身份与人物特征,也在他逃生的过程中逐渐揭露。
像是普通人间的闲聊安插在他的身上的诡异,特警说被害者不该被杀时,他的远离和观望。
还有直观的只露出半张脸的撕裂镜头,表现这个杀人魔在正常情感上的缺失以及他非常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对伤害他人毫无愧疚,通过谎言、魅力和机智来操纵别人,自恋自大并且没有对错之分。
这些情节的一点点堆砌,无负罪感的伤害、巧舌如簧的谎言和胆大妄为的伪装,面不改色的戏耍着一个个路人和特警,让库珀的高智商反社会屠夫形象愈发立体,可以说也让这位掠食者非常的迷人。
这也多亏乔什·哈奈特的精彩演绎,通过各种小细节演活了一个反社会杀手。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大多对人类情感缺乏敏感度,没办法对人类表情进行深层的神经反应,没有恐惧感。
所以电影中乔什·哈奈特的表演不少都聚焦在面部肌肉的抽动和诡异变态笑容与冷面的交替,这符合反社会者人格障碍的特征,真是非常精彩的演绎,而且46岁的乔什·哈奈特真是依旧迷人。
当然,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对我个人来说,这电影也只有这1小时足够精彩。
后面的45分钟时间里,故事的中心不断发生偏移,导致库珀逐渐边缘化。
先是Lady Raven突然成为女主闯入库珀家中,拯救被绑人员化身恐怖电影中的Final girl,用粉丝力量和抢手机给库珀来了波降智打击。
看上去很抽象,但毕竟反社会就是自恋自大,马失前蹄就马失前蹄吧。
但沙马兰你公款给女儿莎莱克·沙马兰办演唱会就罢了,最后还来这出Final girl,过分了。
从这刻开始,电影也进入了反复拉扯环节。
前一个小时的库珀逃生记迅速重演三遍,屋内逃生、轿车人群逃生、押送警车逃生,这种来来回回一个情节,看着库珀浪费时间的自我拉扯真是完全瓦解了前半段的紧张紧迫感,环境也不再禁闭更加削弱了氛围。
后面中心再度转移到瑞秋,库珀质问瑞秋的环节成为了一场反社会人格解构的戏码。
撕裂、隐藏和对人类情感的麻木,这段二人脸部反复特写的切换倒是很有设计,用正常人的情绪表情去衬托库珀的表情障碍。
不过,瑞秋举报库珀和把他与屠夫联系在一起的前因后果依然很粗糙。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就是场反社会人格杀人狂的特征剖析会。
库珀身上表现的全是这种病症的标志性体现,对于库珀这种反社会杀人狂来说,社会和家庭当然才是他的陷阱,就像他要参加的演唱会一样,库珀需要的反而成为了束缚他的陷阱。
和著名的以反社会连环杀手为题材的《罪恶之家》(黒い家)相比,后者更加纯粹的展现病态者对社会、家庭和生命的亵渎和蔑视,《陷阱》则极力通过双重身份下的撕裂感,来塑造连环杀手借伪装融入社会家庭的恐怖。
而我还是保持那句评价,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另外,沙马兰说这电影的灵感来源,是1985年12月15日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美国法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逃犯抓捕活动,他们通过虚假电视台送的橄榄球比赛门票和获得第二十届超级碗门票的噱头来吸引逃犯落网,166名法警和警察参与了旗舰行动,还有便衣人员伪装成司仪、服务员、啦啦队,最终101人被逮捕。
这种活动在1981年到1986年搞了9次,有彩票也有贵重快递各种手法。
(欢迎关注辉兔的影音杂货铺公众号) 沙马兰执导的电影《陷阱》,讲述一名犯下十二条案件的分尸狂魔屠夫,警方抓捕七年无果,却因为一条演唱会的线索,几番博弈后最终被捕的故事。
警方的行动负责人是侧写师格兰博士,在她的专业部署之下,若非屠夫智商在线,应对机敏,演唱会期间恐怕就被抓捕归案了。
演唱会期间猫捉老鼠的剧情,有点像电影《暗战》,紧张刺激,还是非常好看的。
可惜这样的设计没有坚持到结尾,后面在屠夫连续逃脱时的行为逻辑并不合理,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他本有机会一走了之,却想回来杀出卖自己的人,难道猜不到这是第二次陷阱么?
似乎屠夫的智商都用来逃跑了,一旦切换杀人模式,就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人设反差有点大。
屠夫库柏原本带着女儿茉莉来看渡鸦夫人的演唱会,席间看到很多警察陆续将男性观众带走。
立感不对的他,偷到一个工作卡和对讲机,顺利听到警方的抓捕计划和实施细节,于是几次将计就计调整策略。
库柏先推人摔倒,引发混乱,门口的警察没有离开位置。
后制造了一个延时意外,发现天台有特警把守,也没能逃出去。
为了不引起茉莉的怀疑,他被迫回到演唱会场内。
当他得知幸运观众可以与渡鸦合唱时,他跟工作人员谎称女儿重病,渴望幸运眷顾,结果就顺利躲进后台。
演唱会结束,警方没有找到屠夫,格兰博士让警方检查每一位演唱会男性工作人员。
库柏以人质史宾赛的性命威胁渡鸦,必须要带他们父女两安全离开,电影从这里开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水准急转直下。
渡鸦来到库柏的家,以合照为借口拿到了库柏的手机,并躲进卫生间直播求救。
特警来得很及时,库柏从暗道逃走后,再一次缠上了渡鸦。
之后驾车被堵在路中央,他依旧能换衫逃离,那么多吃瓜群众居然看不到他开门离开?
也没告诉特警车里没人......
晚归、饰品、衣服上消毒剂的味道,原来屠夫的妻子早就猜到了他的隐藏身份,并将要去看演唱会的线索透露给了警方。
大义灭亲的反转还可以,但屠夫回来杀妻的时机不对,家绝对不是个安全的地方,被抓是一点也不意外。
从新闻播报来看,屠夫彻底被抓住了,那他解开手铐自嗨半天的意义是什么?
难不成导演强行加戏拍续集,新闻播报完才发现屠夫逃脱了?
逃脱的目的是继续杀妻?
这个思路还是不要展开的好,没有看点。
我看过的第1573部电影,《陷阱》我给7.6分。
这次沙马兰没玩高概念,用最普通的方式把《陷阱》的故事带给观众。
沙马兰选择开头就把悬念拉满的处理方法,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参与感,演唱会作为开展情节设计的场景,无形中把紧迫感推向观众,全片沙马兰对反转的设计真是得心应手,非常娴熟,值得肯定。
乔什·哈奈特在《陷阱》中表演极为精彩!
值得反复观摩!
沙马兰《陷阱》年度必看佳作!
首先,主角被塑造的样子,犹如“杀人狂”版的汤姆·克鲁斯,电影对这个罪犯的刻画,与一般纪录片中的现实重案犯反差极大,因此肯定会有观众觉得主角不够真实,不真实的感受可能源自主角的多重特点:他是一个有着特工级侦察与反侦察技术、伪装技术、偷盗技术、犯罪心理素质超高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变态、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但是如今却在表面过着幸福家庭生活的中年男人。
这种典型、复杂的形象如果对于塑造一个“由罪犯升级成的黑化超级英雄”来说没有问题,但是电影自始至终将主角归为一个身份普通的罪犯,这种定位就显得多少有点低。
其次,演唱会的主唱歌星“渡鸦夫人”临危不惧,勇敢且机智地通过手机直播迅速救出了一名受害者,这个表现肯定是英雄式的,但是也可能同样会遭受来自部分观众的“不现实”评价。
因为在现实中,很少会听闻明星遭受类似情况的事例。
除此之外,电影中,警方出动了这么多的力量,如此大的阵势去抓主角,警察中的精英(顶尖刑侦专家)也出动了。
综上,在歌星“渡鸦夫人”、刑侦专家、警察集群的陪衬下,主角作为一个孤立的罪犯的身份,已经在无形中被抬高到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所以如何看待作为精英中的“精英”的主角,对观众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多说两句,其实上述问题的剖析都是主观的,这些看出来的问题其实也不重要,因为作为一部悬疑惊悚电影,最重要的是精彩好看、有悬疑、引人入胜,管他真不真实,合不合理。
缺少一个“沙马兰时刻”,想看的爽文情节也没出现。最后晚上在他家里的反转场景拍的不错。
设定不错执行太烂
【8.5/10】家庭依然无孔不入的渗入结构,但本作并不是一部在相信中重建的典型沙马兰电影,而是关于“质疑”。以一场戏中戏的演唱会作为基点,影像获取了脆弱而异样的印象,在精密的调度中紧绷,隐藏的剧作角力逐渐明目张胆,母亲、父亲、女儿,混乱的身份与参不透的面孔,执念甚至持续到几近失控,但仍能透过间缝的情绪去相信这不过只是可爱的反问
好父亲为女鹅saleka造饼圆梦意义大于其余,一句话讲完的悬念足够引人入胜但仅此而已。片中撕扯在好父亲和杀人魔人格两端的主角身处陷阱的高概念法则圈套一旦逃离孤立于现实的演唱会场域全盘崩落,旋即落入平平无奇的罪犯和人质智斗桥段。情节漏洞随着场景漫无目的转移急剧扩增,刻意反复点题更是尽显拙笨恶化本就靠硬扯维系的局面。即便lady raven作为明星闯进了粉丝身份的主角家宅,演唱会、粉圈和流量巨星等追赶潮流的话题却并未延伸耦合进剧情发展和人物关系以制造惊悚片类型下新颖探讨,装点性可替换的要素换成任意封闭场所和公众人物故事也别无二致。绝不是josh hartnett的强势回归之作亦不会是mnight新创作周期的骄傲之作,然而若将本片视为一场献给自己和观众的父女情影像表白,一切拙劣愚蠢都成了游戏趣味。
导演不装逼,拍点类型片还是可以的,但也就比《拜访小屋》好了一点点🤏🏻
以为憋了个大的,结果拉了坨大的,剧本割裂到荒谬的程度,在早早揭开宠女好父亲隐藏的杀人魔身份后,专注朝警匪两方斗智斗勇的密室追逃大戏发展至少也是及格线以上,以主动摊牌的低级方式顺利脱身离开演唱会现场直接令整部影片崩到负分水平,前半段封闭空间里搭建起的叙事悬念和氛围张力随着场景粗暴更换瓦解殆尽,剧情偏离轨道后极其愚蠢生硬地推进,亦再无任何颠覆的转折挽回观感,有种实在编不下去破罐破摔草草了事的味道,沙马兰为了捧女儿不仅夹私货,还胡乱加一堆喧宾夺主的废戏。
我再请问一下诸位 是谁笑到了最后!
零星在哪?男主一顿瞎折腾、就这蠢货说他是逍遥法外的碎尸连环杀手、搞笑呢。整部作品充满不合常理的行为动机和逻辑漏洞、对推进剧情没任何帮助的歌舞戏份多到烦躁、且所有登场人物的演技都背书般生硬…堪称极致的烂片。
开头张力拉满,“封闭空间”中的追与逃。原本以为后面会有什么惊天大反转,但就很平庸的收尾了。
what would 学友 do?
看沙马兰的电影总有一种坐上智商过山车在40-180之间来回冲刺又好看又傻逼的感觉
啊?分为什么这么低?前半段演唱会节奏拿捏的很成熟,中间把歌星拉下舞台成为角色虽然不合理,但也挺有趣,如果后半段能写的更好简直杰作,后面的翻转虽然有铺垫倒是没有太多必要
沙马兰老问题了,好点子拍着拍着就操蛋了。演唱会真不错,歌也真好听。但中间实在过于扯淡,很难想象邓紫棋为了救路人甲单枪匹马跟周克华回了家
带黑色喜剧色彩的追凶记(凶逃记),不那么精致,但还算有趣。陷阱,前面是演唱会,后面是家庭。前者是形式名义上的,后者是要打破讽刺的。另外,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也与上一代形成对比和互动。两位当年的青春偶像演了中年夫妇,沙马兰像片中父亲一样捧了自己的女儿。
太吃沙馬蘭這一套了,甚至覺得沙馬蘭可以稱得上當代的懸疑大師了,連著幾部電影都沒有失手,都是這麼有趣。這部也是一樣,首先設定就很抓人,一開始只是普通的父女一起去看演唱會,可能有人會以為是爸爸老亂跑導致女兒失蹤了,誰能想到是警方把演唱會當一個陷阱要抓住連環殺人狂,這個走向就挺令人意外的,也充滿了新鮮感。沙馬蘭也發揮了他一貫的水準,把這種懸疑感幾乎維持到了最後,除了塑造了一個非常八面玲瓏又膽大心細的殺人犯之外,也沒有只讓自己的女兒做一個花瓶,而是把後半段重要的戲份放在了她的身上,使得故事走向一直出人意料。雖然電影到最後沒有什麼驚人的反轉,但是最後把落腳點放在夫妻和家庭上面,卻也讓這個殺人狂和妻子的角色都在最後一刻更立體了一些。可以說前半段鬥智鬥勇足夠吸引眼球,後面逃出來後的發展也不按套路出牌。精彩
故事很有创新性,时间的无线延长与氛围的紧迫。但后边几次反转有意外,也显得常规。
11/8/2024 @ Cineart JP。其實故事設定幾好,只可惜一離開演唱會後成套戲就每況愈下
又是亚马兰。
其实是3星半,沙马兰这次还是在后半段搞出来了一点新意思的。开场我们就知道谁是坏人了,然后导演一直在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也知道导演在和我们捉迷藏,我们都在等着导演玩花活,然后导演各种玩花活,最后我们都疲惫了他在试图变魔术……不是魔术不精彩,是我们太熟悉魔术师了,以至于期待值太高,把魔术师给逼死了……
捧女儿捧的我只想翻白眼,关键是歌唱的没一首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