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疑问,电影和“南屏晚钟”有什么关系。
没有记错的话,只有电影一开始,刘媛打开收音机的时候,传出来的音乐是“南屏晚钟”,其余时间应该没有出现。
我去百度了一下,这首歌讲的是什么,来自百度知道:《南屏晚钟》写的是一位年轻少女于森林游玩时,相遇了自己很欣赏的对象,那一瞬间心中满溢着爱的情意,可当她刚鼓足勇气,准备上前搭话时,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一场大雨,那个还没来得及等自己搭话的他也失去了踪影,但相思的种子已经深深植入了少女的心田。
因为相思之情总是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少女只能再次来到相遇的地方,等待相思对象的再次出现。
然而苦等却等不到结果,她为此十分失望伤心,进而萌生出“相思有什么用”的念头,直到听见了敲响的南屏晚钟,感受到晚风的轻送,才“催醒了相思梦”。
歌曲讲的是一个少女初恋的故事。
电影中谁是久梅的初恋呢,是刘媛还是黄涛。
久梅喜欢黄涛吗,她在山顶和刘媛说过“我从来没喜欢过什么男人。
不结婚大家会认为你有毛病,唾沫星子会淹死人”。
久梅喜欢刘媛吗,应该是喜欢的,共用毛巾、看手相、剪指甲、婚礼上的一根烟、调离工作岗位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两人间的感情,只是受困于时代,她们之间那份感情只能掩埋在心底,不能说出来,时间一到,大家就各自结婚生子,南屏晚钟只好再见。
对于黄涛来讲,南屏晚钟也是再见了。
南屏晚钟,随风飘动。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
x盘里看完《再见 南屏晚钟》后,第一感觉是电影好尬。
无法上国内院线是肯定的,题材太硬核了,大学教授身份的gay父亲,有蕾丝倾向的医院员工身份的母亲,还有和父亲有恋爱关系的学长(这是大学师生搞基啊),甚至后半段女主举报邪教警察的推诿和不作为,这样的题材能上映才怪呢!电影完全靠娜仁花老师的演技在撑,如果不是娜仁花老师演母亲这个角色,《再见 南屏晚钟》这个电影早崩了。
因为电影里母亲这个角色是割裂的,明明这个角色年轻时候和刘姨互生情愫,可她在选择结婚认命和发现自己丈夫是个gay后,开始陷入一个极度不正常的状态,喊丈夫的情人马越和其妻子儿子来家里包饺子,撺掇女儿和自己一起学邪教让丈夫正常,怪婆婆没有把丈夫生正常点,要求丈夫女儿洋女婿和自己吃素......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让这个母亲的角色是分裂和癫狂的。
而作为第一女主的女儿,是这个片子中最理想的存在。
她理性到可怕,为了躲避分裂的家庭找个外国丈夫避走他乡,支持父母离婚,让母亲学父亲那样找寻一个男朋友,发现母亲学邪教后报警,察觉学长手机号码尾数和父亲一致后,开门见山的问学长和父亲的关系。
女儿这个角色一点都不接地气,她更像是开了上帝之眼的上帝,让观者无法共情入戏。
至于不是一个好丈夫的父亲,就像是女儿口中那样,因为时代的不同,他躲进婚姻中寻求保护,但是他又无法割舍自己的爱欲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甚至他还在无法做到离婚的情况下招惹自己的学生。
反倒是那个和拉拉结婚的学长,倒是活的真实和透彻,他明白自己老师(女主父亲)无法为了自己离婚,所以他选择和已经做了试管婴儿的一对拉拉其中一位结婚,这样他可以在中国给孩子一个身份,也可以用婚姻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最好的是那几次舞台剧的戏,尤其是那段坐在椅子上模仿开车和撞车的戏,是为数不多的神来之笔。
其实我最想知道那段母女坐在沙发上,母亲说起当年结婚父亲问她和刘姨关系的戏的答案,不过从女儿一直没有拉上母亲的手,应该是没有答案。
最后想说,《再见 南屏晚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已经非常不错了,看得出来相梓有模仿李安在讲故事,不过电影拍的太平庸,反倒是凭着导演宁愿国内无法上线也一刀不剪辑反抗总局的硬核营销,让电影倒是获得了许多独立影评人的关注后出圈,这也算是一个成功吧。
不管形婚还是痴迷于宗教,都是对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或者是不满,形婚可以逃避亲朋好友的口舌,不敢正视自己,也是对未来的恐惧,总之是自己精神不够强大,没勇气去寻找自己的路随大流也许是认知里轻松的路。
这是自己以前的想法,现在自己住后,感觉有掌控感,也不会听到所谓父母的为你好,还有宗教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是逃避人生的表现,经文上还有所谓的生为男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还有各种恐吓不孝顺,会下地狱,我觉得好的信仰就是让人友善,心情平和的,不会这样让人不舒服。
电影向观众揭示了平静生活之下的激烈暗涌,一个离大多数人的生活看似遥远,又客观存在的痛苦根源,既有同XL向传统家庭观的屈服,也有女性对重男轻女观念的忍受。
电影由三条不同年代的时间线组成,女主的现在和学生时代,以及母亲的年轻时代。
剧情上并没有时间提示,年代之间靠人物衔接,内容分配上依次减少。
电影有近80%内容都为室内固定中景长镜头,时长达4到5分钟,这使得电影的有很强的写实性,在平静的画框之内,描绘的是一幕幕隐秘的撕扯和抗争。
由于大量的室内对白,电影也有很强的舞台剧观感,不仅如此,电影还直接还原了一些舞台剧上的特殊表达。
在强烈的现实主义氛围下,电影还运用了一些超现实的手法,让不同年代的人物直接同框互动。
这种方式,虽然不及《山峡好人》中腾空而起的大楼那么天马行空,但也表达了角色内心的期待逃离现实的期望。
可能生活本就是电影中的如此吧,平静之下暗藏着涌动,现实之中滋生着魔幻,虽然无奈又充满了希望。
电影末尾,母亲在舞台上了关掉了自己的台灯,电影片头,女主生下了自己的女儿。
第一次写长评,水平不高,希望大家看看就好 当导演相梓拿着象征着表彰柏林电影节中最好LGBT电影之一的泰迪熊奖的奖杯并说出“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
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再见,南屏晚钟》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这不仅仅是因为奖项的加冕和导演说出这句话的勇气,更是因为这部电影关注到了我们会忽略的那一部分少数群体—同妻。
虽然它并不如地久天长拿下影帝影后那般耀眼,更不如娄公子风雨云有如此多影迷的拥趸,但它依旧不容忽视,只是因为这样的电影,这样的题材在华语电影语境里是在太少了。
当然,不免有人怀疑同妻的话题只是个噱头,但当我看完整部电影,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它,它真真正正地展现了一个作为同妻的女人状态。
同妻与家庭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两代人的故事,故事分为三条线,青年时期李久梅与刘媛媛、结婚后李久梅黄涛和尚为学生的少女黄筱萸、结婚后归家的黄筱萸与李久梅。
第一条线着墨不多却是整部电影点睛之笔,后两条线间隔出现,互相呼应。
显然,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会第一个想到年初大热的相同题材《谁先爱上的他》。
但不同于宣扬爱最大最后大团圆结局的《谁先爱上的他》,《再见,南屏晚钟》却是更为现实与残酷。
在如今观念越来越开放的年代尚且有人不接受同性之间的感情,在上个世纪那个年代得知自己枕边人爱着另外一个同性之人,这样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
于是我们在过去的闪回画面中看到了一个被传统观念桎梏,被折磨得痛不欲生,乃至抱怨、埋怨,用言语去攻击别人的女性形象。
我们听到她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是说她丈夫有病,是说女儿克自己,是说当年要是生下了儿子就好自己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境地。
这话听起来可恨,但刻画的却十分现实;这些观念在我们如今看来异常地愚昧,却也异常地真实。
因为嫁给一个同性恋,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痛苦无法消解,她只能固执的认为身边的人是错的,只有这样她才能寻求到一丝心理安慰。
同妻之痛,莫过于此。
她渴望理解,渴望沟通,渴望改变身边的人,但她做的不是倾听,不是接受,而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固执的守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同妻之痛,更是国内典型的家庭关系的那种交际困难。
血缘流淌在一家人之中,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争吵是常有的,无奈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包括女主角黄筱萸只能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长大之后逃离这个家。
她的老公本杰明是个外国人,或许正是意味着她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依靠与信仰有趣的是这部电影不仅仅刻画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面对同妻的身份的诸多状态,更展现了她要治好丈夫所谓的同性恋的病而加入了某cult。
我相信导演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这样的情节,其背后有更深的意图。
实际上,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下,上个世纪的女性大多是依附于男人,男人就是他们的依靠,不仅仅在生活上,更是在精神上。
妇女能顶半边天不过是少数人,更多的则是把丈夫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
而李久梅,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为人所不齿的同性恋,她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便崩塌了。
于是就像上面说的,她用一些错误的观念来攻击别人,把错怪罪在别人头上,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可这还不够,于是当那个所谓的大师出现,她就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想通过这样的教派来让自己的老公不再是同性恋仅仅是表象,实际上她找到了一个新的依靠,不在依附于那个无人沟通的家庭,而是有了新的信仰。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究竟应该信任什么。
当失去了我们称之为港湾的家庭,我们还能有什么可以依靠。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隐藏的情感电影在片名出现之后并没有立刻切入到现实,反而是用几组固定镜头来拍摄两个女孩的聊天。
初看时或许会觉得漫不经心,可慢慢到后面我们才发现,原来正是因为母亲李久梅因为多年前一次不愿面对的感情,一次没有做出的选择,才造就了在电影里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波动。
(在这里就不做剧透了)原来并不是父母皆祸害,而是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毫无疑问,这样的情节拉高了电影的立意。
我们要明白,家庭的悲剧并不只是关乎个人,要怪罪的只有那个时代。
除了情节之外,影片的拍摄也值得称道。
大部分是用固定的镜头和全景,其中自然有低成本的缘故,但固定镜头和全景带来的间离感,让我们能看到场景内部的细节。
里面还出现了类似舞台剧的段落,对于观众的观影来说是挑战却也算是导演的创新与实验性。
尽管设定上许多奇观式的设定会让整个故事显得狗血抓马,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没有那种嘈杂和喧哗,反倒视角上克制,很少有大吵大闹。
从各个方面也能看出是低成本,导演也说拍摄初期找不到投资,很多资金都是自己出的;为了压缩拍摄时间和减少后期成本,剧本修前后修改了21次,剧本的结构是严格按照后期剪辑来写的。
但我愿意为这部电影卖单为它叫好,因为它的题材,因为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刻画。
它不是佳作,它充满了新导演的表达,但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现这样的作品是我们的幸运。
导演其实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是的爱最大,不管是爱同性爱异性,都应得到祝福,我也希望,这样的一天早日到来。
再见南屏晚钟那个片子,小成本是真的很小成本,有些地方太过舞台剧了一点,融入得略显生硬。
另一方面从电影中段开始塞的东西太多了,导致在很多议题上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和父亲的学生在饭桌上那一段,不直接拍摄人而拍摄局部,一方面有第一人称的视线代入感,另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怪诞感。
看到很多人讲这个片子剧情很drama;然而整部影片又都是一种淡如水的叙述方式(甚至连镜头都没怎么动),激烈的冲突都隐在灰色的水流下暗流涌动,并且事实上这些冲突去掉一些要素在每一扇门每一套老式中式装潢或非老式中式装潢后随处可见。
全片可以说完全没有看一部影片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点,甚至到了结尾某些角色也在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中去。
九十分钟以后把故事推向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方向,进一步点清了中译名再见的“南屏晚钟”的指代。
(就这还有人觉得南屏晚钟只出现了一次不够有代表性不配做标题........让我怀疑看的是否是同一部片子........片中的母亲形象是一种极端的夸张了的负面形象,你甚至很难找到一点她的好的地方。
她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受害的原因也恰恰是她迫害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给整部影片带来表面的情绪上的不愉快的角色(深层原因当然是女主她爹),你却很难真的去恨她,因为她的语言和逻辑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
我看到我关注的一个博主讲起这部片子说词汇量不一样的人无法交流,是词汇量和语料库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好像也没有办法真的去恨她,你只能转而去恨某个虚拟的语境,模糊的环境,传统、习惯、时代。
可能你只能恨看不清楚的一片虚无。
常说不要苛求受害者是完美的,作为受害者他总是无辜的。
我们却总喜欢给施害人找一些借口,让他的伤害变得情有可原。
很多影评给这电影打一个同妻电影的标签,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合适,但是带着惯性去看一个同妻的故事,却发现最后这个所谓的同妻自己就是一个同性恋。
父亲在知道她是一个拉拉的情况下选择与她结婚,以一起应对这个社会的压迫。
但是母亲不满足于简单的搭伙过日子,想要的更多,但父亲到底不能给。
故事的结尾施害者和受害者的标签调了个个。
人本来都是自私的,奉献精神不过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执念而无关他人。
但出于与他人共处的需求,只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影响到他人安乐,不然自己的美满也总会被他人破坏。
诡秘之主里说的为所欲为但勿伤害早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但总有不能理解。
施害者是不需要什么身份的,一旦伤害,他就是那个施害者。
作为导演处女座还是挺好的电影,只是觉得在讲故事上有点着急了,虽然导演后来也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杂糅了很多东西在里面的,我们生活在里面很久也接受了;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完整的生活的横断面,要表达明确的观点,还是不要面面俱到地叙事吧。
我的想法:1。
虽然是同妻题材,但感觉主线其实是母女关系。
很喜欢母女之间的互动的表现。
虽然妈妈一再地批评女儿甚至极端地辱骂女儿,说女儿从来就是跟爸爸一边的,但其实妈妈是爱女儿的,女儿在最深处其实也跟母亲有更深刻的连结。
家里常年插花,而且是女儿名字的花就可以看出来。
在母亲的眼里,女儿是自己的又一层生命,某种程度上的另一个自己,所以才可以时而激烈冲突,时而讨好,时而又敞开心扉说故事。
因为要表现的是母女关系,所以剧中的筱萸才是怀孕待产的母亲,下一代的女儿与筱萸之间,又会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同妻似乎只是这个故事的壳,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和理解才是故事的核。
——其实本质讨论的是作为母亲的奉献的问题。
母女的这种关系套在母亲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或者放弃了升职,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非同性),都是成立的。
站在这个视角上,母亲因为女儿放弃了自我,所以对于女儿的要求格外严格,这在多数的母女关系中都是存在的。
因此作为女观众共鸣强烈。
2。
因为如此,导演在解剖母女关系上是细腻的,但是在理解性少数群体上并没有做到准确,或说共情。
片子最后抖的大包袱,母亲其实自己也爱同性,因为屈从于社会压力才嫁人,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并想方设法的阻挠丈夫与同性爱人在一起,基于“我做到了你凭什么做不到”,“我得不到的你也不许得到”,“我偏偏要跟你耗一辈子”的逻辑,其实有点说不通。
这又回到了最开始说的感觉导演有些着急,野心铺得太开的问题。
3。
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新,似乎电影就是想要达到一种让观众觉得“这不是真实生活”的观感。
娜仁花的演技可圈可点,跟电影形式很搭。
女儿筱萸的表现则给人同电影讲故事一致的感觉——演员是用心的,是沉浸的,但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偏重要说的是什么。
跟演老公的外国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也许外国人打酱油式的表演是刻意而为之,为了突出他并非故事中心,但是却让观众有些分分钟出戏。
同样出戏的还有少年筱萸。
先写这么多,以后想到别的再来补充。
已经看完半个月了,终于腾出时间来写一写观后感。
这部电影有一种强行的配平感,就是让我有一种因为爹是个男同性恋、妈就得是一个女同性恋,因为有男同性恋骗婚了、所以女同性恋也得骗婚的感觉哈哈哈哈,以及,实在是太贪心了,想要展示的要素太多了,就会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自然。
首先是电影入题还挺快的,阴暗的色调和从机场到餐桌的压抑的氛围,一下子就带人到情景了,这一点还挺值得肯定的。
看整场电影的内容的话,虽然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也确实反映出了很多社会现实。
比如,家庭中没有参与感的爹。
女儿回国不陪女儿,一心惦记着自己的下三路是否快活,竟然还好意思在女儿规劝他离婚时说是为了女儿着想,怕离婚之后妻子去美国麻烦女儿,别太好笑了,明明女主妈说的他的婚外关系、他的肉麻短信都是真的,分明就是舍不得自己在这个家庭里获得的收益吧老登,有一种“她知道我是同性恋了,那又怎样呢?
我不离婚就可以一边快活一边享受家庭中妻子这个角色带给我的好处”,男的就是这么贱,而且他们什么都不干,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冷暴力吧,就可以伪装自己是受害者了,真的很搞笑诶,再想到他和女主妈的婚姻他不过是付出了几封情书,就更好笑了哈哈。
包括离婚这个问题,女主妈说是女主爹不愿意离,女主爹说是女主妈不愿意离,其实在我的理解里,是他们两个人谁都不愿意离,女主妈想要一个看似完整合理的婚姻,想让同性恋的丈夫“恢复”“正常”,女主爸呢,又很享受在这段婚姻里他的获益者的地位,有一个看似“爱你爱到不行”的妻子,有稳定的同性婚外关系,有“家庭”这个关键要素在他的社会交往中充当着保护伞,明明这段婚姻他是利好一方,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真的蛮恶心的。
还有重男轻女、厌女和荡妇羞辱的相关情节,安排在电影里是合理的,令我震惊的是,女主妈都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了,毕业后一直当医生这样的职业,竟然还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荼毒,因感冒吃药后不得不打胎,自我安慰成女主未出生的哥哥和她犯冲,说要“以夫为纲、丈夫是天”,真的蛮让人心痛的。
以及里面关于女主报警的场面的刻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说到我感觉这场电影“内容太满了”这件事,是在情节走向女主妈变成素食主义者和她被邪教蛊惑这里开始的,不过也不怎么突兀,毕竟,她在家庭中,在丈夫、女儿、“昔日好友”身上,都没有办法得到她想要的心理慰藉,那只好向外寻求情绪的出口了。
真的是可怜的女人。
不过谁不可怜呢?
不敢面对自己,以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达到过着看似“正常”的生活的恶心的女主爹,被父母反复伤害的女主,还得接受来自女主妈的恶意的女主爹姘头的妻子。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切最大的加害者是谁,愿世上再无烂男人。
是部好电影,over。
一.电影《再见,南屏晚钟》是在大陆非常少见的“同妻”题材,对岸台湾已经拍过一些优秀的该题材的电影,但给人的感受是,虽然电影很真实,但总觉得还是与我们有些距离。
《再见,南屏晚钟》将这种距离感缩小了很多,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大陆的同妻故事,没有加上科幻、惊悚或者喜剧的元素,它赤裸裸地将一位几乎疯癫的同妻搬上银幕。
二.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李久梅坚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不然会被人说三道四。
于是她不顾闺蜜的劝阻,嫁给了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感情的男人黄涛。
李久梅第一次发现黄涛与其他男人在房间里做苟且之事的时候,镜头是这样描述的:她将门踹开,小伙子提上裤子仓皇而逃,李久梅拿起抱枕歇斯底里地砸向丈夫,一边砸一边问他要不要脸。
在踹门之前,她还是犹豫了一下的,她大概知道两个男人在屋里做什么,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她准备离开。
走了两步,她又立马掉头回来,攒足了力把门踹开——丈夫出轨的人是一个男人,无论如何她也咽不下这口气。
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她没有提出离婚,而是组织了一场家庭聚会,把丈夫出轨的那个小伙子还有他的老婆、孩子都叫过来,以吃饭的名义,企图把这件事说清楚。
她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够敲醒丈夫和那个小伙子,不要再做这种事。
她秉承了传统的婚姻破裂解决方案:出了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
她也许认为这只是丈夫一时兴起,或者只是因为丈夫受到了别人的诱惑,只要把事情说开了,一切就都能回到正轨。
可是,性取向是很难改变的,断了他的一个情人,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会罢休。
黄涛与男学生暧昧不清也被李久梅抓到证据。
即便是这样,她也只是嘴上说离婚,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李久梅认为丈夫生病了,需要她陪伴着一起治疗,只要她足够用心,总有一天她可以治好丈夫。
甚至,她以为丈夫嫌弃她是因为她把第一个男孩子流产掉了,只生了一个女儿。
因此母女关系一直很恶劣。
她将夫妻关系的破裂怪罪在女儿身上,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用刺耳难听的话“教训”她。
既想让她做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又不想让女儿太靠近丈夫,因为担心她有恋父情节。
可见李久梅的精神状态已经很差了,她忧心丈夫出轨,忧心女儿跟自己不亲近,什么事都向着父亲,在这个家里,她孤立无援。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李久梅必然是寝食难安,却又无人诉说——如何向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丈夫喜欢男人?
这种痛苦、压抑、无奈和绝望,应该是每时每刻都在折磨她。
三.于是邪教登场。
人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尤其是在面对这种心灵危机的时刻,任何说可以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人都可以取得她完全的信任。
在熟人的介绍下,李久梅开始迷信赵老师的“宗教”。
生病了不看医生要做法、卖收音机给信众、捐钱“做功德”,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邪教。
但李久梅相信,只要她够虔诚,多念经、多祈祷、多“做功德”,有朝一日可以面见赵老师,得到“开释”,丈夫就会好过来。
从国外回来的女儿黄晓萸一直劝说母亲离婚,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在现代文明中长大的黄晓萸不理解,为什么母亲这么痛苦还不选择离婚,为什么要跟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耗着。
是啊,为什么呀?
早点离婚不就解脱了吗?
但是在李久梅看来,离婚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爱情在婚姻里不重要,只要能搭伙过日子就行了,离了婚她也许无法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重新开始接下来的生活。
于是耗着,给自己找许多的借口:孩子、家庭、面子。
我们身边的李久梅其实挺多的,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互相折磨,怎么也不肯解脱,最后也变得疯疯癫癫,孩子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四.从清纯的少女变成一个戾气十足、精神恍惚的中年妇女,传统的糟粕思想捆住了李久梅,骗婚的黄涛拿起刀一遍又一遍地伤害她,在现代社会成长起来的女儿黄晓萸往她的伤口上撒盐,趁机而入的“赵老师”们贪婪地吸食她的血液。
无辜、可怜的李久梅,在黑暗的背景中缓缓地熄灭了一盏孤独的灯,舞台剧结束,仿佛预示她的精神彻底死亡。
如果黄涛尊重自己的性取向,一开始就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有李久梅的悲剧;如果李久梅撇开不相干的人怎么看、多问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就不会糊里糊涂地随便找个人结婚。
说到底,做真实的自己对一些人来说还是太过艰难,而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是太多悲剧的根源。
中国式家庭的问题,LGBT群体的现状,同妻的命运,中国社会的性压抑,全在这短短的的一个半小时。导演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而南吉是最适合叙述这个故事的载体。看首映的时候,观众提了一个问题,这个电影可以在中国上映吗?导演说,她不知道,也许把男朋友换成女朋友可以><让人难以想象吧?而这又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发生了。电影的字幕里出现最多的英文单词是cult,我发现整个中国社会就挺cult的,对摆在面前的事实视而不见,即使揉碎了掰开了也无动于衷,逼着你指鹿为马。像电影中的母亲一样,一辈子和自己别扭较劲,自欺欺人,a dog parking at the moon,还是有很多没有放弃的人
把话剧那套技法原封不动搬到银幕上真的不太灵,不仅仅是构图、空间、表演呈现出闭塞的舞台感,而是在文本层面就已经切换至“我大声说、你认真听”的直白输出模式。若真的对话剧有执念,真应该看看《狗镇》是怎么拍的。母亲的人物小传写得过于彻底以至于赤裸,父亲的人物小传则走向另一极端,敷衍以至于完全符号化。
标签贴满了,投机取巧又粗陋
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典型的想说的太多而说得都太浅,占了好题材,但表现力却一般,母亲的封建显得刻板化,而对同性恋群体的表现又是理想化而没有戳中现实要害的,特别复杂的一个问题,却解出来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答案。只能说这片子敢想而没干好。
恐同即深柜,父母皆祸害
感动,中国依然有这样的电影人,还有人愿意拍这样的电影。看到了真诚,每一场戏都是真诚的。看到了制作人是真正想表达给观众,并且真正指出了问题,这才是真的电影,好的电影。讽刺的是这样的电影自立项时就注定通不过审查,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但是未来还要等多久呢?
看完终于明白为什么导演在微博上说这不是一部同妻电影了。议题极具社会意义,母亲是集体主义生活下压迫下”内化恐同”的典型例子,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今天依然举步维艰。可惜摄影和表演就都够不上这么好的文本。P.S. 感觉小女孩长得非常像导演本人了
一出出情节剧的窠臼,室内纤尘不染,不但镜头色彩很电视,表演也很电视,是喊了哭了歇斯底里了,在家里却时时刻刻端着劲儿——如要为之辩驳,倒也可以说是本来就没有“家”,只有“家”的布景,但这样的话再一重的戏剧空间(或干脆就是“虚空”)又显多余。镜头语言就差在银幕上打一行字幕“父亲不在场”,母女的段落里两者几乎都是平分景框,感觉导演确实动了脑子,但剪辑、声音、台词有几处失误太明显了(我都看出来了)。而关于同妻、邪教、原生家庭、女性命运等等,摊了一桌,却只有明晃晃的话题,没有讨论(还是人物关系太平),说不大胆是冤枉了,说大胆也实在不算高明。
父母的角色都非常出色,几乎每句台词都有观众发表感慨(我现在开始喜欢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弹幕),特别是母亲,就是那种把儿女当做个人财产,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的典型(或者奇葩),最后陷入某种洗脑邪教不可自拔。母亲的扮演者是娜仁花,是曾经中国银幕上的美女,如今也迟暮了。但女儿的角色则比较失败。我个人比较反感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这个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All in my Family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女儿的表演也比较生硬。
真的塞了好多当代典型扭曲语录 太写实 在中国式家庭观桎梏下 最后才知是因为深柜母亲本人对婚姻错误的选择导致了对所有人无穷无尽的折磨
这么低?觉得7分应该值得吧。至少还蛮喜欢对青少年黄小鱼的塑造,蛮有个性,跟现在的我很像哈哈哈哈。
摄像构图很有想法
她知晓她被她爱过,她不容许他被他爱过,尽管那些爱都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
立意和故事其实都是很好的,只是拍摄手法、影片剪辑、演员演技都有些稚嫩
母亲的可悲之处就在于她完全就是一个封建残余、社会伦理对抗、传统孝道等因素冲撞下的一个畸形体。她歇斯底里,容易受骗具有咱们身边更年期妇女的身影,而同性恋因素这一伦理冲突将前者推向顶峰。只能说有没有这个丈夫同性恋事实的暴露都会有这个窒息的妈,她不骂女儿的基因还会骂别的,她不让教会骗还会被别的骗。这是女性的悲剧。
样板房里拍的当代中国样板戏
首先视觉上就很cliche...
13分钟 妈妈是怎么发现他们的 爸爸在小提琴房间藏了啥“亲爱的。你不该让你妈妈这么伤害你”南屏晚钟 好美的四个字50分提到请菩萨,正好昨天看完《苍穹之昴》,有提菩萨只能“请”,不能“买”这事。台词还是蛮考究的虽然是同妻问题 很现实。但就是差点意思 没有感染力一个人相信邪教加入邪教,或许不是因为她真信,她缺乏倾诉的对象,缺乏一个接纳的群体。邪教的人,绞尽脑汁拉你入局,听你的苦还给你解法,给人盼头给人路,你觉得丈夫有病,邪教说,对,他那是病,我这有方法治。于是,她有了同路人,有了靠山,有了可以骗着她把日子过下去的人。拉人出邪教,或许不是证明邪教的假,而是跟邪教一样,陪她听她不嫌她——虽然她的倾诉很难听,如果能像最后一幕好好交谈说点真心话,不引得她谩骂咒怨,就好了。沟通 重要
一定要将影片看完。原本只是决得这是同妻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迫于世俗压力而结婚的拉拉的故事。娜仁花应该主演了当年根据沈从小说《萧萧》改编的电影《湘女萧萧》中的萧萧。尽管给了5颗星,但我依然五味杂陈,就是如何去呈现这样隐藏着自己的真实身份的同妻/拉拉的苦涩经历与艰辛履历?而不是将其客体化和对象化。在这一点上,虽然身为男性,但我依然对女性导演这样去拍摄这位名叫久梅的女性的故事感到有点愤怒。
“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