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想起了My Own Private Idaho那迷茫阴郁的River
去年国庆下的资源,一直找不到字幕,索性放弃,今天突然发现了有字幕资源,连忙破例看了下,我很满足。
当时看总有点时空隧道的感觉如此狗血的故事却在欧容手下拍得让我春心荡漾,不愧是我粉的第一个导演。
电影的处处都会让人想起cmbyn,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暗示的六个星期,没有太多束缚的同性之爱,只不过从意大利搬到了法国。
如果说cmbyn是文学版文青yy,那Eté 85就是狗血版现实写照。
相对于前者,后者自然显得低级,原著本身就是地摊文学,前半段的爱的梦境也因为篇幅等问题过得太快,让人难以共情;演员上自然也差上一筹,导演还得用旁白去解释人物的内心,但是对于我来说瑕不掩瑜,我依旧热爱这部电影。
相较于配乐虽然不如cmbyn,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世人因为故事的狗血,渣男的言论而贬低这作品,与cmbyn相比,这些因素却也让之与前者相比多了些真实。
当然,对于死亡浅尝轭止的探讨以及两者化学反应较少的铺垫都是让人吐槽的点。
但是开头悬念的种植,往后两条时间线的不断交叉却又让整个电影更具备看头。
篇幅远少于cmbyn,还有些无意义的片段,让David刻画得非常粗糙而不被理解,但是这粗糙朦胧的他却也应合了Alexis梦中的模样。
感觉有点让人想笑歌曲Sailing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舞厅蹦迪,那神似苏菲初吻的镜头也是有趣,它预示着梦的开始;到结尾坟头的蹦迪,他癫狂,情感的肆意宣泄标志着与David这段刻骨的爱恋结束(这坟头蹦迪让我想起了pulp的FCL,又想再听一遍)。
看到他在那里癫狂的蹦迪,我并没有觉得太多的滑稽,更像是五味陈杂。
结尾与醉酒男子的重遇也令人浮想联翩,那闪耀的日光与湛蓝的海水,让我回想起了那个令人兴奋的“春梦”,让人流连忘返。
电影确实是个造梦的好玩意儿,那悲喜的不断切换,让人不适的同时却觉得蕴含了点其他的意味。
他们因为一次翻船而相遇,然后迅速开始了火热的相互爱恋。
公路飙车,影院亲热,游乐园打架,舞厅狂舞,上班偷情,所有的浪漫在此显现无疑。
因为异国情人的出现,让所有的美好开始展现原有的模样,他们争吵,他们追逐,梦死了。
因为一个誓约,让他不顾一切想看见他,想履行它。
坟头蹦迪见证了这段狗血热恋的结束,往后仍然还有大把的人生考验在等待着他。
那极具复古感的色调与镜头,80年代的流行金曲,一场浓烈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恋,青春的狗血与肆意,不得不说,很让人沉迷。
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憧憬反观自己,似乎这个内敛的男孩没有任何值得吹捧的青春故事,平凡得真实。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交谈的距离,我享受着与异国hottie的偶尔撩骚,短短几天的逐渐熟知,恍然回想,就感觉自己演了一部电影似的,它似乎成了我的造梦之所。
我知道这必然是有始无终的对话,但是我享受着偶尔被勾起的性幻想,它是孤独绝望的我的一丝慰藉,我知道它不可取,但是我总控制不住。
我们都幻想着Before Sunrise式的偶遇,而现实只会是上班下班,周末宅家似的封闭。
人生有很多活法,只不过都太过懦弱而选择安逸,爱情本身就不是为这群人服务的,命运只会垂怜那些抗争过的人,所以我们该干嘛?
同样死亡题材的时光驻留(比此作品探讨得更深刻),欧容手下的那诱人的Melvil,在十多年的岁月洗涤下却面目全非,让我几乎没认出来,岁月确实是把杀猪刀。
(不过依旧很🉑)。
死亡这个命题很神秘,又很吸引人,它的到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濒死人近乎玄幻的描述使得它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让人好奇。
耳边响起了舒肤佳的Death with Dignity,我也希望如此。
肝完了这个感想,却已午夜,我憧憬梦境的来临。
但是不要再像上次那样破碎了,给我个身临其境的全套体验可否?
电影是好电影,故事也是好故事,但是一口气看完感觉就是很难受,很压抑。
David是爱过Alex的,即使是Kate出现后,David有了新目标而冷落了Alex时应该也是有感情的,不然为什么吵架的时候明明嘴上说着对Alex厌倦了,却流出来眼泪呢,为什么Alex离开的时候会马上追出去呢?
Alex一直疯狂的爱着David,少年的一颗心都恨不得掏出来给他看,以至于看到David的尸体和坟墓都会发疯,明知道会被David的母亲说一下不好听的话,也要打电话想要一张David的照片,就怕自己会忘记他。
但是Alex爱的真的是真正的David吗,或许就如Kate所说,他爱的只是他想象中的David。
结局是he还是be全看个人理解。
不知道David在最后一次坐摩托飞驰的时候是否抓住了他想要的速度。
希望Alex通过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写出来后能真正的走出伤痛向前看,预期说Alex活成了David,不如说是活成了他想象中的那个David,一个理想的目标。
简单不苍白,以至于无法让人生厌。
summer love不正是如此吗?
用精神气质书写出来的电影,镜头文笔轻快而沉重。
欧容本来就不打算讲一个有理有据的故事,而是用Alex的思绪创造出了那个他亲历过并投入过爱恨交织矛盾情感的80年代。
个人自由主义在青年文化的复杂面貌和艾滋病爆发的恐惧下走向黯淡,却坚固了年轻人对待生命与死亡、爱和背叛的态度: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又刻骨铭心的,在最美好的时刻结束是另一种忠诚。
David就是这种时代性化身的小客体,很好的实践了“欲望的悖论”:他追逐的正是追逐本身(速度的永恒泡沫)。
Alex爱上的也不是“他”,而是完整的真实,是清晰可辨的现实,是自己的欲望和幻想。
结尾的时候,Alex也像David那样,选择当下,去感受、去体验、去存在。
欧容的出品一直有着自己的一套随性,质量不稳参差不齐,这次则是一次很私人化的呈现,虽然剧作略显羸弱(读完原著回来后就不这么想了,明白了“羸弱”的重量),不过瑕不掩瑜,元文本结构的使用让人想到了《不良教育》,是故事也是现实,是叙述者也是角色,是电影也是小说,死去的男孩在文字和镜语中延续生命,化身为电影的体征,最后成为了Alex自己;情绪化的调度和剪辑,使电影的节奏和主题一拍即合。
虽然浅显易懂,但摆脱了导演以往的轻浮,注入了他个人体悟下的深沉。
选角倒是十分成功,两个演员的表演生动又恰到好处,在欧容敏锐老练的镜头里,多甜多伤痛都能拿捏到位。
当然,还是欧容太会了。
尽管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两个男孩的爱已经注定了以死亡作为结束,但是欧容仍旧给我们展开了一段仿佛永恒的夏日同志恋情。
仿佛越是知道结局,我们就越珍惜这里面的每一份每一秒。
16岁男孩Alex喜欢文学并擅长思考,他在85年的盛夏邂逅了自带光芒的18岁男孩David。
两个男孩航海,跳舞,戏水,观落日,骑机车,接吻做爱,尽情享受他们青春期的第一次爱情。
然后他们开始讨论什么是真爱,什么是概念的爱,这些伴随着青春期的勾引,激情,嫉妒和死亡。
如果青春期初恋把这些都包括了,那这样的爱,肯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
可是,最终一个男孩还要在死去的男孩的坟上跳舞,该是多么离经叛道。
《85年盛夏》中的两个男主角,和小说中的哈儿和巴瑞不同,改成了Alex和David。
欧容的《85年盛夏》改编自艾登·钱伯斯(Aiden Chambers)的长篇小说《在我坟上起舞》(又译《少年盟约》)。
欧容使用的全部班底都是他经常合作的那些演员,而两个年轻演员则承载着欧容一贯的对青春期审美的标准。
小男主角比《登堂入室》中的男孩更漂亮,《夏日吊带裙》中的性别心理和性倾向心理,及《5x2》中的爱情走向,是欧容非常熟悉的主题。
《登堂入室》就是男孩以故事打入外部世界。
《在我坟上起舞》有着少年气质的独白主题。
“少年时期的爱总是掺杂着不被理解的狂热和执著。
”像这样一种少年文学,却是赤裸裸地描述同性恋的小说,的确有些让人惊讶,初次看到,就感觉如获至宝。
坟的意象,肯定和生相关。
在对死亡的病态般的敬畏与抚慰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关于生的阴谋。
人该如何生,每一分每一秒都受到死的驱动。
于是人们丧失了生的第一冲动。
为什么两个男孩的誓言是要在坟上跳舞?
这种违反习俗并对死大不敬的狂热行为,含有对生的礼赞,生是每分每秒,不是来日方长。
它宣扬的是一种完全与迫切。
小说《在我坟上起舞》中,对于突然死去的犹太男孩巴瑞声称只是不想浪费每一分每一秒。
哈儿把与巴瑞相处七周以来的所作所为列举了一个清单:八本书,四场电影,一百一十九顿饭,五封信,四个通宵,六个礼物,还有——五十五次真正的性交。
这应该是一场生命力的爆发吧,即使对于一个处于16岁的青春期的少年来说。
Alex扮成女孩去太平间最后一次见David的尸体
欧容不放过每一个表达美少年的性的细节,包括晨勃,洗澡的脚的镜头,被David的母亲扒光并称赞他私处真的可以让妈妈骄傲的情节,还有各种颓废的镜头。
出于惯性,我们常常沉潜到毫无生命感的虚无中去,躲避来自现实的各种伤害。
哈儿分明是一个积极找寻心中有“魔术豆子”的男孩。
至于“魔术豆子”的隐喻,想必大家根据小说的描述情节很容易理解它到底在说什么。
因为小说从头到尾没有给两个男孩之间的爱和性,贴上任何标签。
在经过两次找寻之后,哈儿显然已经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他有一个能让他心动的性感的男性朋友,但是他们仅仅是好朋友。
但是巴瑞的死,让他对生,对性别,对朋友,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哈儿与巴瑞之间对于爱情的分歧,是重大的。
这在青春期,就更显得格外重大。
一个不断占有,一个已经厌倦。
因为小说是属于青少年文学领域的,这本小说并没有像普鲁斯特那样,去深入挖掘爱情中那种占有欲和嫉妒心的描述。
哈儿自己的日记体般的描述,只是将两个男孩的爱情变换成了时间,一种可以用数学衡量的、具有实用主义的充实感。
因为时间过于短暂了,我们也无法从哈儿的叙述中得知,巴瑞是如何感受哈儿那种强烈占有欲的爱的,并且,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强烈占有欲的爱,是多么的令巴瑞生厌。
爱情就是把对方进行虚构性想象,然后将其占有。
占有的其实是物,幻想的仍旧是自己的想象。
巴瑞,用他母亲的话说,在哈儿之前就把很多翻船的小伙伴们带回家,交过很多对他影响不好的朋友。
哈儿只是他享受爱情的一个阶段。
陌生人充满了刺激和想象。
那么,巴瑞满足了哈儿的爱情想象,而哈儿也满足了巴瑞的陌生感带来的刺激。
而后就是试图占有和厌倦,爱情的老调开始重弹:忠诚和背叛。
这些在介入他们关系的女孩,已经详细帮哈儿分析过了。
看来,只有死亡能够将这段短暂凄美的爱情,变成永恒。
哈儿说,或许巴瑞在追求速度中,终于追赶上了速度本身,享受于速度泡泡的永恒真空之中。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知晓巴瑞的想法了。
哈儿化妆成女孩的情节,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
在坟上跳舞的心理过程,成了哈儿继续转变自我的心理动机。
从第三人称叙述的陌生化,再转回到第一人称,可以说是性倾向启蒙的一种从陌生到接受的心理转化,性倾向的接受过程,总是伴随着性别心理的防线的突破。
欧容短片《夏日吊带裙》的主题就是这个。
欧容的电影将英国小说的改编,法国化了。
他从原著中找到了法国电影最擅长的善感性的结合点。
不仅如此,电影里面的同性恋因素,像小说中提到奥登的名字是W.H.,而莎士比亚将他最美的十四行诗送给的帅哥的名字也是W.H.。
欧容改编成了法国的同性恋诗人魏尔伦和兰波。
结尾两个好友之间的同性恋情,电影变成了哈儿和当初邂逅的那个醉酒者之间的关系,意味同样很深长。
小说中那场热热闹闹的闹剧——打群架的戏,删减至至简至略的程度,将英国人讨厌自己人,喜欢外国人的那种心理去除掉了。
本以为会尴尬到不行的在坟上跳舞的戏,看上去并不尴尬,无论是舞蹈还是音乐。
从报道中的故事情节,两个男孩为了一个女孩,发生争吵,其中一个男孩在试图追另一个男孩的过程中,因为车祸而死的故事,到了《在我坟上起舞》中,成了“活在当下”的爱情观,不要浪费一分一秒的去爱。
如果厌倦了,就在爱情的放纵中死去,让所爱的人在你坟上起舞。
而活着的人,实践了他们的少年盟约,然后再继续寻求新的爱情。
这样看来,小说中哈儿的占有和巴瑞的厌倦,就算是有解了。
在同性恋缺席的道德关系中,恐怕只有女孩能顺畅构建两个男孩之间紧张的性关系,只有死亡能让爱情走向高潮,只有在坟上起舞,才能让概念的爱,变成离经叛道的真正的爱。
艾登·钱伯斯小说《在我坟上起舞》又译作《少年盟约》
85年盛夏 看得我内心思绪极度复杂 这种比CMBYN要来得直率的方式让我午觉里都掺杂着法文那种模模糊糊的鼻音 两种对比鲜明的色调 在艳红艳蓝明黄色之下那么漂亮的小bunny 和总想着death的脸色灰暗到发紫的亚历山大 爱一个人的方式是把他变成文学 那一条红黑的墨带 真让人心碎我喜欢卷卷那把梳子 我参不透的隐喻 弹出方式和便携的蝴蝶刀一样 银色的锋利的 划开散落满脸的碎发底下就是漂亮的脸蛋 百分百用语言诠释的那种见色起意 用梳子改变不了发型 用剪刀可以我其实看了梗概去的 也做好了戴维是渣男的准备 法国人嘛 浪漫至上是刻板印象 可是还是无可抑制地生气了 确实是他先追的 确实是 听他对Alexander说他只是追求新鲜和刺激 气短之后又是心酸 飙车飞出去的那一瞬间他就永远都带着遗憾了 你看所有故事都一样 总是要吵架了 离开了 心痛了才会想起你真的好 看到后面又气不起来了 因为漂亮的小bunny怀念他 拥抱他 幻想他的抚慰 谁先离开另外一个就要在坟墓上跳舞 荒唐离奇诙谐的 符合戴维方式的对于死亡的嘲讽 一个因为年轻所以不怕消逝的横冲直撞的戴维 这部电影漂亮就漂亮在转瞬即逝感 到现在为止所有让我刻骨铭心的电影 事件都是转瞬即逝的最深刻 无论是冰粉凉糕 还是Elio和Oliver 还是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蓝宇 很多很多 就是要那种霎时间迸发拼尽全力享受的一些爱才深刻 you only live once对了 戴维的荒诞会让我无可避免地想起另外一个戴维 David Yang 中西式浪漫 也有一样的卷毛 可能不那么玩世不恭 却不妨碍我想象他会对另外一个洋也许下这样的誓言 真好
何必浪费时间呢,我们都会死。
其实David一开始说的这句话,就能预见他们的未来。
整部电影节奏很快,没有什么拖沓的情节,法国的夏天谁会不喜欢呢。
海边的风,少年之间的爱,或者不爱。
Alex最后跳的那支舞,是他最后对David的爱,对他心中爱人的幻想,后面他与Kate和解,说出真相,甚至重新登上那艘船,找寻新的爱人。
都是必然的。
世界不是谁一个人的,记忆里的他随着文字永存,只要文字存在,他就还爱着他。
1.暗处的父和边界感混乱的母这部电影里的家庭配置其实很耐人寻味。
David和Alex的家庭表面看似不同内核却又如此相像。
David的父亲去世,母亲边界感模糊而又对年轻男孩有种紊乱的依恋;Alex的父亲是家中最高的权威,却常常隐身,母亲在溺爱和父权代理人的角色里挣扎着。
在这样略带压抑的大环境下,两个少年都渴望突破现有条件的桎梏,探索情欲和自由的边界。
因此,两人都驾驶帆船,Alex沉迷于文学中死亡的概念,David热爱飙摩托车,翻转在烟花一样的情与性中,勾引着每一个路过的人。
2.幻梦与疯狂的投射或许在常人看来,Alex是个羞涩、拘束的男孩,个子不高,穿着保守,但他却把自己内心最深处对疯狂和爱情的追求,投射在了David身上,也许就同Kate所说,他们自始自终爱上的是想象力的David。
青年人不免觉得慢节奏的生活是无聊的,因此,需要把无处消耗的荷尔蒙和爱恋性欲投射在具体的物质上。
曾经我也为了暗恋在私下有过许多疯狂的举动和想法,这个片子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可现在我已经不能回到过去的这种感觉了。
3.非绑定式的性缘关系与一些本土观众对情侣“终成眷属、从一而终”的期待不同,与其说这部电影的人在和一个具体的对象恋爱,不如说他们的情感都是流动的,探索情欲性欲、死亡、和经历的边界。
Alex在David坟前跳过舞后便与旧情了断,却感激David让他发现了自己的性取向;David厌恶责任和束缚,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产生露水情缘;Kate从英国来法国度假,与David一夜情之后听闻了他的死讯,最后和Alex因为他的死结成了情感深处的一种共谋关系,而这种连结是比非黑即白的“第三者”更为多元、深刻的。
此外,电影里的欧洲海滨小镇、穿着碎花比基尼的女孩、游乐园、摩托车等意象,包括向《初恋》致敬的片段,都有种让人回到八十年代的亲切感和安宁感。
以悬疑和倒叙为叙述技巧的浪漫爱情片,也让我联想到《暖暖内含光》的拍摄手法。
片中David和Kate的选角,将性感和灵气结合得很妙,值得一看。
Alex独自驾驶帆船出海遭遇意外,被David搭救,两人由此发展出一段美好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David的情感发生变动。
而在当下的时空里,Alex面对法庭人员的屡屡盘问,用打字机写下他们过往的故事……是由Alex主观视角追溯他们的故事,带有他个人强烈的情感色彩,也显示出记忆的选择提取性以及模糊性。
于是观众看到的David形象是残缺的,或者说不能够完全地了解他。
父亲去世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坟墓起舞对他真正的意义、女孩Kate 对他的吸引….……这些全部不得而知,将观众屏蔽在他的内心世界之外。
心过去和当下两个时空交错叙述,通过法院对男主的调查设下悬念。
当下时空色调灰暗压抑,与过往时空的明亮多彩形成对比。
同样手法运用于《共同警备区》 《谁先爱上他的》《亲爱的房客》,前两部非常喜欢,后者前半部分也不错后面有些泄气。
心Alex敏感多思,对文学与死亡异常着迷,但这一点好像“悬浮”的标签,并未见出他之后的深刻转变或者领悟。
饰演Alex 的演员演技稚嫩些,爱人死后的几场戏爆发力不够,缺乏情感表达层次显得单薄,不太能打动我。
小海洋+夏天+三角恋+机车+舞池,众多要素集合让我觉得有点cmbyn的影子,也有弯弯青春片的气息。
结尾存在争议,我比较喜欢,就很「法」盒盒盒。
盛夏,六周,改变男孩的一生。
这里说的并不是《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下简称CMBYN),而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新作《85年盛夏》。
尽管同样是关于男孩的盛夏光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加爱恨难分,以致于很多观众在看完后希望把《85年盛夏》切割成上下两段。
仅就化学反应而言,《85年盛夏》的前半段比CMBYN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个18岁和16岁的美少年,他们炽热喷薄的爱情如同光芒旭日,照耀得人如痴如醉。
不同于CMBYN中豪华别墅、佣人保姆和高知父母的设定,《85年盛夏》的男孩更贴近你我:他们都出身工薪阶层,会在暑假打工赚钱,会勾肩搭背压马路,在暗暗的电影院亲热缠绵。
当他们在云霄飞车上欢呼高喊的时候,观众只需纵身一跃就能跳进青春熟悉的蓝海。
然而爱情绽放得有多浓烈,凋零来得就有多刺心。
后半段故事急转直下,出轨、争吵、死亡、坟头蹦迪等狗血一盆盆端上来,让人真切体会到什么是残忍的浪漫。
对于欧容脑残粉来说,这样的故事走向倒是容易理解:要是能正儿八经拍个男孩跟男孩的甜水片,欧容也就不是欧容了!
毕竟从《干柴烈火》到《八美图》再到《登堂入室》,如顽童般调戏不同题材的欧容一次次证明自己玩弄悬疑的能力,从未放弃对死亡和情感阴暗面的探索。
《85年盛夏》也是一样:1985年夏天,诺曼底小镇男孩亚历克斯因为翻船意外结识了出手搭救的戴维。
两个男孩只相差两岁,一个文静羞怯,一个热情大胆。
他们很快被对方吸引,爱情的火花沿着海岸线熊熊燃烧,从电影院、杂货店、舞厅到波光粼粼的海上小艇,烧出了最热烈的情感,却也炼出了猜忌的心魔。
当一名异国女孩出现后,美妙的夏日恋曲突然走向变调…电影根据艾登·钱伯斯的青少年文学《在我坟上起舞》改编,因此很难说导演应对剧情走向负责。
但欧容的特别之处在于,他可以让任何题材都带上自己擅长的悬疑烙印,让如火如荼的爱情也能悬念丛生。
电影从一开始就宣布:如果你不想知道一个神采飞扬的男孩是如何变成尸体的,你最好打住,本片不适合你!
之后在两条时间线上不断切换,让滚烫的过去和冰冷的现在交织推进,并且通过亚历克斯的写作将观众牵着鼻子走。
如果说原著只是一本郭敬明体自传(当然不是啦),欧容毫无疑问赋予了电影更多《天才雷普利》的气质。
而就在你为剧情郁闷的时候,导演又掺入一些冷幽默,让人生出“谁的青春不傻逼”的啼笑皆非感...电影里有不少欧容对自己前作致敬的元素。
譬如亚历克斯男扮女装前往停尸房探视、结果骑着自行车落跑的画面,像极了欧容早期短片《夏日吊带裙》,甚至连角色穿的裙式都惊人的相似。
而老师与学生探讨写作来推动叙事的手法又有《登堂入室》的影子。
《干柴烈火》中用异性撼动同性、结果异性倒戈(?
)的设定,也出现在戴维和亚历克斯的对抗中。
当然欧容电影也许变化万千,不变的永远是法兰西美少年。
男孩们青春的肉体在银幕上散发着诱惑气息,举手投足都有春光流转。
由于电影拍摄的是85年的法国,自然少不了八十年代流行元素。
观众可以听到由治疗乐队和罗德·斯图尔特等创作的多首金曲,更可以欣赏到16毫米胶片呈现的惊人复古质感。
有趣的是本片最初叫《84年盛夏》,后来改名《85年盛夏》也是为了精准还原时代:治疗乐队主唱罗伯特·史密斯跟欧容说,乐队成名曲《Inbetween Days》发行于1985年,如果欧容非要使用84年作为片名,那么他将拒绝授权——因为歌曲不能乘坐时光机!
欧容回复说他愿意为了这首歌把电影名改为《85年盛夏》,只是能不能版权费少收点...(呃导演你的节操呢!
)喜欢欧容的影迷不会对《85年盛夏》感到失望,哪怕它最后狗血得一塌糊涂。
它讲述的不只是同性情谊,还有青春期的彷徨和生死对立。
欧容希望他的男主在最美好的年纪沐浴生的光芒和死的阴影,完成追寻自我的狂乱之旅。
观众会发现,所有发生其实都“非始非终”,而是漫长经历的一个短暂瞬间。
“所谓的成长,就是努力专注于眼前的每一瞬,在一瞬又一瞬的发生中,成长为当下的自己。
”电影结尾,亚力克西很快又遇见了一个男孩,一个跟他和戴维有过交集的男孩。
从结束到开始,才过了一个夏天。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青春,因为青春就是用来挥霍、试错、跌倒爬起向前。
我敢说,如果是在少年时代看这部电影,我一定会以找个戴维这样的男友为己任。
——因为青春只有一次啊!
只有光芒而狗血的走过青春,人生才会不留遗憾!
拍得很美,景色美,人更美。
我觉得一切发生的都有点快,很快在一起了又很快出轨了,可能是因为大卫是个老司机,一见面就在撩人家。
大卫在勾搭alex的时候还跑去找那个喝醉了的人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了emmm。
我比较在意的点就是大卫到底爱不爱Alex,可能还是有的不然不会头盔不带就冲出去找他,但既然是爱的又为什么说那么无情的话,不得而知。
电影对这点没有描述我们也看不到他追出去时的神情和动作,没法分析。
坟头跳舞真的很诡异,那一段我跳过了。
alex真的很漂亮,哎,也不怪大卫一见面就撩他,但才在一起两个月就腻了也确实是个滥情的人,不仅滥情而且渣,你变心就算了,当着alex的面撩女孩子把alex晾在一边那段我怎么看怎么替alex感到尴尬,就冲这点我当时看电影还猜测是不是alex亲手把他杀了,个人觉得也是合情合理。
2.5星,和CMBYN半斤八两。“欧容的那一套体系很大部分来自法斯宾德,也翻拍过法斯宾德的作品(爱比死更冷,柏蒂娜的苦泪)包括欧容作品里很常见的lgbt sm元素都一定程度上继承自法斯宾德,但最重要的是欧容脱离了法斯宾德时代政治语境,像《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罗拉》等等和二战后德国时候紧密关联的电影到了欧容的电影里只剩下了狗血抓马的剧情”
失望,像多兰拍的。放在欧容的作品序列里,只值两星。
和心爱的女孩儿在小山坡上看的露天电影。欧容式的disturbing 201027
喜欢前半小时,轻快明亮,两个母亲三观都很正,一切都很美好。后面就开始狗血,可是想了想,年轻人不中二,不狗血,也不太可能,剧情上有点割裂=。=
想与他一同赴死,在超速中、在涨潮里,就现在,或下一秒。“你的梦想是死亡。” 如果你有过那样的恋人。
对于这个诡异的剧情,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谈起。。。不过前半部分的叙事手段是我喜欢的。
这不就是同性地摊文学?
《请让我在你的坟头跳一支蒙古舞》
#TIFF2020 青春的欢笑与陪伴的温暖抵去了电影中的生涩和伤感。6周,1008小时,60480分钟,3628800秒,这是属于Alex的那个夏天的故事。两个正值青春的少年有着充满活力的激情,他们嬉戏,他们相吻,他们给彼此留下了一个难以理解却又饱含深意的约定。在坟上起舞,是他在最后感受David的存在,也是他在与这段痛苦的过去作结。
(歐容怎麼這麼愛在電影裡讓主角寫作)不要隨便說一個人江郎才盡,但這無法否認是歐容眾多作品裡極其平庸、空洞和尷尬的一個。
由影片引出一个长久的疑问:如果你喜欢上一个“我就是无法长期和一个人相爱的人(如David)”,该作何处理?
还以为Frantz标志着欧蓉彻底成熟了,结果还是忍不住搞些破墙类的形式主义,连青少年谈恋爱都互相掉书袋,在法国人面前我们都是文盲……后半段有点意思:“没本事搞定停尸房还算什么朋友?!””你是怎么做到的?”“英式谈判!”笑死了。
如果我们还能记住《挑逗性谋杀》,Ozon和Giraudie几乎走在同一条路上,只是前者在纵向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甚至至于陈腐:在坟墓里,我们不断下坠,感受到越来越沉重的重力;而在Giraudie的黑夜,我们轻盈地平躺在黑幕之上。
补标
【VIFF-Vancity】很难想象是欧容的作品,但这种简单,真挚,纯真,真的是太打动我了!迪厅舞动,商店爱吻,结尾的承诺,就像夏末的阳光,暖热却不灼人。欧容返璞归真,但对爱的敏感依旧,其中点点滴滴都让我想到自己的夏天,自己的过去,以及“抛掉”过去走向未来的转变。
我的爱人是real two-timer系列, 哈哈真喜欢这种精致,没道德约束感,又略微变态的剽悍欧洲电影大佬,青春在他们手里,连坟头蹦迪都那么香喷喷的,以及,胶片拍摄大法好!
剧情不复杂,特别返璞归真,非常好。
真美 青春独特的疯狂爱恋 死是最好的结局 蹦迪一段flash dance la boum 美的让人落泪/收尾还是平庸了一点 以及人人都爱甜茶长相男演员 我喜欢
爱会消失,但死亡是永恒的,如果爱被烙上死亡的印记,便会跟随一起永恒。在所有的爱中,初恋是极致的,极致的美好与极致的悔恨,共同见证我们的成长。很荣幸生于80年代的我,也在青春期里体会过这些爱,爱过一次,终身难忘。残酷的青春故事里,如果没有爱情,那将是一种遗憾
欧容的选角带有一点my own private idaho的影子,从奇情到狗血,但看得出来拍摄过程简单清新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