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终于也在大银幕下看了名符其实的奏鸣曲──《东京奏鸣曲》(トウキョウソナタ/Tokyo Sonata)。
此片的演员份量不弱,香川照之、小泉今日子、役所广司都是影帝影后级的一流演员,所以此片有机会在百老汇特别上映了数场,票房反应不错。
然而电影剧情其实有点堆砌造作,小泉今日子遇上役所广司的一段更是为求意境,失了焦点。
电影中香川照之是个失业中年,演妻子的小泉今日子是个渴望驾开蓬车出走的家庭主妇,两人的大儿子加入了美军被派了去中东打仗,小儿子用了午餐钱来学钢琴,是个无人知晓的音乐天才。
导演黑泽清以前拍惊栗片,今次转拍家庭伦理剧惰片,有些地方略嫌加盐加醋,未够火喉,但因为演员出色,戏依然可观。
散场离去,乘扶手电梯时,旁边有两位打扮很配合IFC中产形象的三十来岁女子,抱怨着电影节奏太慢:“拍演员跑步、走路都花了很多时间,要拍那么多吗?
”另一个认同地说:“对啊,想不到他竟然会把整首歌弹奏出来。
”《东京奏鸣曲》的结尾,是支离破碎的家庭在四个月后逐步复元起来,原来反对儿子弹琴的父亲带着妻子去看小儿子参加演奏考核。
小儿子弹出了一首长约五分钟的德布西的《月光》。
我反而认为,那五分钟的独奏作结,为电影前段的不理想板回了不少分数。
原文:http://blog.age.com.hk/archives/2238
日本的电影人素来喜欢使用各种平缓到几乎静止不动的镜头,来催发出那些似乎压抑已久的情愫、情绪和情殇。
黑色的钢琴弹出沉重的奏鸣曲,恰似那摧枯拉朽的海洋季风萧萧过境。
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讲,怎样才算是绝境?
顶梁柱的男人不幸被公司裁员;叛逆的大儿子坚持要去参军;忧郁的小儿子偷偷拿伙食费去学钢琴;不堪忍受这一切的妻子险些出轨……人生总有起伏,顺境、逆境总是延绵不绝的轮回推演。
本片叙述的故事看似极端,但其实正是这个社会的常态——生命中不如意之事本就十之八九,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本就带有着现世鲜明的韵脚和底色。
那末,该如何面对种种绝境?
为了处理这些复杂的纠葛,导演选择的是更加极端的『休克疗法』——如果这个人一直在悬崖上徘徊不前却又执着不退,你还不如直接推他一把,让他在飞速下坠的过程中体验生死的刹那,继而在宛若『蹦极』的完成式中展开思想的逆转、情感的重塑和人格的新生。
虽然在过程中埋下了很多戏剧性事件,导演却坚持保留了结局的现实性——作为主角的这一家人最终也没有回到幸福的过去,更没有获得任何超现实的回报——时光不能倒流,事实也并没有被改变,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相互扶持、相互承担,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
或许,这就是抛开了各种华丽修饰的物质元素之后,所体现出的『生活』的本质吧。
结尾处的钢琴曲显得恰到好处,很赞。
我喜欢这种摧枯拉朽的琴声,就像在阴天里依然可以触碰到温暖的墙壁那样,让人体会到:即使是在都市芜杂、冷酷的水泥缝中,也依然有些许存在阳光的可能。
其实生命本就充满了意外,不是么?
--http://www.leeforce.com
黑泽清作为日本电影惊悚界的旗帜性人物,曾经创作出《X圣治》《超凡神树》等经典惊悚名作,享誉国内外电影界。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黑泽清的新作品颠覆了自我,选择了家庭作为主要题材,更以“东京”为开头的题目作为片名。
在日本电影界有一个潜规则,凡是以东京开头的电影,基本都属于“小津系列”作品:从默片时期的《东京宿曲》到巅峰时期的《东京物语》再到市川隼拜启小津的《东京夜曲》。
这些作品无不都已家庭为背景展开话题。
这次黑泽清的《东京奏鸣曲》不仅选择了和小津一样的家庭题材,连影片中的部分镜头也存在着小津的影子。
也许是妻子的重病让黑泽清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一个家庭的起伏可以映射出整个社会的风貌:中国职员的“侵入”所造成的失业危机;校园欺负事件的日益严重;两代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在21世纪在东京,黑泽清用其独到的视角将新世纪的“东京物语”展现给了观众,影片上映后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并为日本获得了事隔多年的戛纳“一种单元”的评委会特别奖。
拜启,小津安二郎?
在一开始笔者就已经提到过“东京”一词和小津安二郎之间有一根若隐若现的红线。
所以每当有新的影片的题目中出现“东京”字眼,大家都会无意识的把他和小津的作品进行比较,哪怕是风格完全不同的黑泽清。
了解黑泽清的人都知道,他影片的风格都略带“恐怖电影”的元素(当然这部影片中也存在不少)。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作为小津安二郎的影迷,我发现了许多“小津元素”,这莫非是黑泽清想小津安二郎的致敬?
首先,就父亲突然失业一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小津著名的无声电影《东京合唱》,两部影片里的东京都呈现出一种经济萧条的感觉;其次失业的丈夫在《合唱》和《奏鸣曲》中恰好都被妻子发现自己的丑态;另外,役所广司饰演的“小贼”感觉上又和《突贯小僧》里的强盗很是接近。
最让笔者在意的是次男被蛮横无理的父亲殴打后,从楼梯上滑落,这和小津影片《风中的母鸡》里田中娟代的遭遇一模一样。
当然看电影本来就是见仁见智,在和木卫二聊的时候,他也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大概也只有黑泽清自己知道自己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了。
外族入侵?
“进取心精神”殆尽?
“进取心精神”一直是日本大和民族的荣耀,在二战实力后,日本就是凭借着这股劲,创造出了许多大企业集团,为世界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许多贡献;同时,本国经济也持续发展,一直维持在世界前列。
但是那场“泡沫”似乎把大和民族的精神力量在一点点的吞噬着。
桥口亮铺的《周围的事》仿佛想把人民群众带出这段悲伤的历程,但黑泽清却站出来制止了他。
影片的开始部分,让一名日语并不流畅的中国劳工出场,其目的很明显,无非是想说现代日本外来人口不断的增多。
去年前首相福田康夫也曾指出要增加日本外来的留学生人数,作为在日留学的一份子,生活的周围有着那么多的“同胞”,的确其中也有出类拔萃的精英,但就一般层面而言,大家的工作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就日本民族极为强烈的排外个性而言,放弃长期在公司工作的课长,转而使用毫无经验的外国新社员,与情与理,好像都违背常理吧?
我只能说这是日本人自己的衰退,从香川照之饰演的父亲一角中我们不难发现,不知公司社长不给他机会,而是他没有这个能力让自己在这个公司里继续立足。
而且连一向权威的家庭地位也逐渐丧失,《东京物语》后,日本传统的家庭文化逐渐瓦解,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但是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但是《东京奏鸣曲》中的父亲却连着也失去了:长子每晚不回家,完全不理会父亲的言语;次子时不时的反抗。。。
这一切都让这位父亲在这家中看上去是那样的渺小。
也许经济危机的影响是很严重,但是那股劲若在,应该不会落到躺在马路边树叶堆里的那种地步吧。
“虚幻世界”里的贤妻良母?
传统日本里的日本女性一直给人一种端庄典雅,温柔贤惠的感觉,这从小津安二郎开始到山田洋次,接着又是小栗康平,市川准等等,甚至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我们也可依稀体会到这点。
但在《东京奏鸣曲》里的母亲这角色身上,我们却看不到这些。
也许黑泽清认为当今社会的女性的思想早已发生了改变。
以前作为一名妻子,只要好好照理好家里的日常生活,在丈夫背后默默支持,在孩子身旁细心调教,这对她们来说就是生活上最大的满足了。
但现在却不同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创造的不断发展,人对生活的看法也不同了,小城市的人也许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感到苦恼,无助,就好象山田洋次《家族》里的那苦命的一家,但有些人却完全相反,经济条件的优越加之大城市的生活环境,反而使他迷失了生活的方向,不知如何是从。
本片中的母亲可以向日本传统意义上的母亲一样,照顾好一家生活起居,完成小儿子学钢琴的心愿。
但从其眼神中总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和谐”元素,这点上我认为小泉今日子处理的非常出色,那种“虚无感”被她完全得表现了出来。
而且“虚幻元素”也正好黑泽清电影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小泉今日子时不时两眼呆滞,或是躺在沙发上莫名其妙的举起双手都给这个看似贤妻良母的母亲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更让笔者注意的就是关于长子参军一事,按一般思路考虑,在经济条件稳定(虽然父亲已失业)的情况下,有哪个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战场,更让人意外的是,同意的人居然是母亲,要知道在东方文明的社会里,母亲与长子的关系,感情绝非一般人可比的,而且在送儿子去战场前,母亲那看着孩子的眼神中,我只看到了迷茫,空虚,关于母亲身上应有的东西在那一刻似乎不见了。
局外人?
局内人?
上一段中提到东方社会中母亲与长子非同一般,而本片中长子给人的神秘气息不亚于母亲,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知名影评人宫台真司在看完本片后提到:长子更像一名“外来者”,他一直游离于佐佐木一家的周围,但似乎感觉不到家族的气息。
的确影片是以“次子学钢琴”一事而引发的矛盾展开,长子一直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一直夜不归宿,和家人没有任何的交流,最后也的确没有从战场上回来。
但这个看似“局外人”的长子,却“不经意间”在影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把影片分成这几个部分,首先是父亲失业后的一蹶不振,其次黑须一家自杀所给父亲带来的强烈冲击,接着是“役所大盗”的突然袭击,最后则是《月光奏鸣曲》的演奏,家庭的复原。
我意外的发现,每个部分与下一部分之间的转折都与长子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首先长子在与母亲离别时那句发自内心的“你和爸爸离婚吧”之后,父亲马上由于黑须的自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而越加迷茫的母亲在做了一个“长子疑似战死沙场”的梦后,居然“莫名其妙”地被小偷拐走,而正是此事,让其从虚幻回到了现实。
最后长子的那封信则又让家庭重新踏上正规。
这一系列转折点,黑泽清却能够通过一个人物的几次言行把其很好的串连起来,而且这个人物又是象征着家庭,乃至社会未来的“长子”,可见其是多么用心良苦啊,就这点而言他的确已经达到了世界级导演的水准了。
死后重生,聆听“东京奏鸣曲”关于影片最后演奏的《月光奏鸣曲》,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
作为印象派始祖的德彪西,在这首月光中把其“曲中有画,画中有曲”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朦胧到奔放,再从奔放到趋于平静。
整个过程和《东京奏鸣曲》的叙事十分匹配,而且黑泽清将其放在最后演奏,除了体现“奏鸣曲”的寓意之外,更多的是将这段钢琴献给佐佐木一家。
躺在杂草堆里父亲,原本应该已经被车撞死;被小偷劫持的母亲,原本也因遭遇不幸;而从楼梯上滑落的次子也总让人有种死亡预感,再加上在战场上搏杀的长子。
也就是说这原本崩溃的佐佐木一家,竟然奇迹般的“死后重生”了。
黑泽清想传达给观众什么?
希望?
还是幻想?
我们不得而知,但在那教堂般宁静的房间里,充满着和谐音符的房间里,我们看到了劫后重生的佐佐木一家那幸福的时刻,所以我宁愿感性一点,去相信那是黑泽清带给我们的希望,因为那首《月光奏鸣曲》是无暇的。
《东京奏鸣曲》的成功“演绎”也让世人看到了黑泽清的导演功底,尽管影片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对于第一次转型的黑泽清来说,已经是相当成功了。
在2008日本电影风光无限的一年里,《东京奏鸣曲》可以拿下戛纳“一种单元”,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旬报第四等多种奖项,无疑是对黑泽清的一种肯定。
同时也让世人知道“黑泽”不光属于黑泽明,黑泽清也一定会给世界电影史上留下其烙印。
2008年日本导演黑泽清的现实主义作品。
电影反应了日本家庭生活的重压之大摧枯拉朽。
经济大萧条之下,平时看不见的压力对原本小资家庭的生活差点造成了毁灭性影响。
围绕这个主题拍好一部故事电影已经难能可贵,了不起的是这部影片在这个小话题之内展现了更多的精神思考。
比如“如何看待美日之间避而不谈的绑架关系”、“如何面对日益经济崛起的中国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是否应该舍弃虚伪的日本国民尊严”、“极端生存条件下诚信与虚伪的斗争”等等。
看到这样勇于剖析现实、思考深刻的电影,便觉得国内高强度审核禁制之下,我们还需要等多少年才能用电影照进现实呢?
悲乎哀哉。
电影本身的剪辑、光影控制、镜头调用都是顶级的。
利器善事,这部电影实在无可挑剔。
一个导演一辈子能拍一部这样的电影,便无愧大师的称号。
黑泽清是个了不起的导演。
黑泽清的一部非惊悚作品,在平凡的现实描绘中展现了奇妙。
这么说是因为,电影前三分之二的现实主义笔触,几乎让人忘了这是一部日本电影。
日本电影固守的探寻内心的基调在此片中有了一种崭新的变奏。
电影中人们探寻内心的方式不再是一种向内的开掘,体现出来的也不再是物哀、幽玄、枯寂等传统的日式格调,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无解、冷漠和无法沟通。
电影也借着对四口之家的客观审视,点出了日本现代社会——或许也包括整个人类社会——潜藏的忧虑与哀伤。
在前三分之二的现实主义描绘中,48岁的香川照之被公司扫地出门,失业后瞒着家人每天在外面找工作,吃救助餐,类似情节在其他电影中常见,但在本片中因摒弃了煽情的成分而显得真实可信。
如果把这段戏代入到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的当下,更会产生极大的共鸣。
导演显然不希望这段戏有过多的戏剧成分,在如实的描绘中,我们自能体会到即便是在日本这样一个超富社会中,人在应对社会变化时同样的力不从心和无从抗拒。
这种全无应对的变化——从有业到失业,将一个社会属性的人抛弃于人群之外,带来的不只是生活(生计、金钱等)上的失落,还有心理上的断层与失控。
失业三个月的同伴无法承受被社会抛弃和欺骗家人的心理压力,选择自杀,正是对这一问题极端但真实的写照。
由此带来的家庭关系的生疏,也体现在家人间内心毫无交流,外在极其冷漠。
贤惠的妻子、青春期的长子、有些孤僻的次子,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说不出的哀伤,却全部排斥彼此的交流和纾解,以隐忍(妻子)、叛逆(长子)或独立(次子)的方式独自承受。
这三分之二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没有诉诸完全的现实主义。
如果只是如实地描绘中年危机或是失业、家庭、社会等具体问题,它可能只是一出精彩的社会剧或伦理剧。
而电影超越了具体描绘的情节,通过一家四口各自的内心失落和彼此的内心隔膜,呈现出当下人的个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法沟通。
甚至在某一刻,会让人想到看安东尼奥尼式的、心理现实主义的电影的感受。
问题纠集在一起,作为电影必须有一个释放的出口(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除外)。
当然在现实中,问题会无限期地存在,很多时候无解就是解决的方案。
影片在三分之二后引入了役所广司饰演的小偷,以一夜之中家庭人物的戏剧性变化,试图给这个故事作结。
妻子被小偷劫持,有了一趟毫无浪漫的意外之旅;丈夫拾到巨款却发生车祸,似乎也有了新的感悟;次子被警察逮捕关了一夜;长子因加入美军继续缺席。
这样刻意的安排无疑是一种冒险,一方面与前三分之二的节奏完全背离,一方面很容易陷入就内心呈现内心的日式传统。
果然,此时的妻子不再沉默,而是张开双手等待虚空的救赎;小偷也被刻画成被心魔困扰的超脱人物,电影就这样回归了夸张的日式心理写实的层面。
初看的时候,看到此处有一种被噎住的感觉,当然我们是热爱这些日式格调的,但毕竟电影的前面部分很好地呈现了某种质感,我们希望它的一气呵成。
但看后再回想这一段时,似乎感受到导演黑泽清的某种良苦用心。
也许对于一个家庭,甚至对于人类社会的整体,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都是无解的,唯有时间可以开解一切。
那么,如果把无限的时间放置到有限的一个时间点上,看一看这个人生的无解会呈现如何的面目,又有什么不妥呢?
何况,电影不就是要表现戏剧性吗?
所以我觉得,电影在此刻急转直下,引入一段戏剧性强烈的日式心理剧,正是要给出一个属于电影的答案。
这一夜的风雨,凝聚了太多的观想,每个人都感受到生途悠悠,每个人都渴望着重新开始。
(似乎我的表述也抒情起来。
)可是,电影在接近结束时再次转向,时间转到四个月后,电影的格调再次回归现实的层面。
但这次回归的不是前三分之二的原点,而是经过了导演、电影中的人物和我们的努力。
那凝聚的一夜还是被更远的时间稀释了,又呈现出无解的命题。
然而这是经过我们努力的无解,至少在这一刻我们可以释怀。
黑泽清就这样用一个看似平凡的现实题材,为我们呈现出本质的人性命题。
这和他那些优秀的惊悚片一样,透过某种类型,传递出更深入的生命思考。
电影中的影像和配乐很容易就能看到他惊悚片的影子,也许在导演看来,通过世相看本性原本就充满了玄奥。
就像香川照之失业后欺骗家人的桥段一样,电影以一段普世的钢琴曲结束也看似平常,但却是一个很让人激赏的结尾。
它呈现的不是开悟,也不是无常,而像是一种平复,让电影中人物的努力和我们的努力都得到一次无解的抚慰,这是艺术(音乐和电影)带给我们的抚慰,也是我们仅能得到的抚慰。
我實在是深感鬱悶我不記得是因何兒讓這部電影進入了“我想看的電影”這個列表下了4.35G的它 看到31:09秒的時候我終於要崩潰了一直縈繞在我腦海里的一個想法就是:娶了典型的日本女人 就註定要過這種生活哦親!!!
差評也沒用哦!!!
大兒子夜不歸宿 女人無動於衷 老公那麼多反常的表現 女人無動於衷小兒子明顯比平常低落 女人就跟個智障一樣 不停的說:油炸的甜甜圈哦!!!
甜你妹啊.......你有腦子嗎?
魯迅先生對於國人“怒其不幸 哀其不爭” 而我對於這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日本丈夫日本兒子 已經出離憤怒了簡直!
31:09秒的時候 一家人終於第一次同時出現在一個鏡頭裡,長達好幾分鐘的沉默 男人不停地倒酒,喝酒。
剩下三個人都像死人一樣...我以為 這是暴風雨前的片刻陰沉 於是我快進 然後竟然!!
竟然只是!!
“開吃了哦!!
”吃你妹啊.......對不起 我是一個簡單粗暴的人 對於這類裝逼過深的電影 鄙人實在是接受無能同樣是描述壓抑的人生 被嫌棄的松子等很多描述日本女人和日本人生活的電影都比這個強太多!
這是一個很爛的片.爛到我甚至不願意讓人知道我看過它that's all
奏鸣曲,sonata,百度词条的解释: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
亦称“奏鸣曲套曲”。
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
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 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
有了这个基本了解,对电影《东京奏鸣曲》的结构和视角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以“东京”命名的电影,看过《东京物语》、《东京日和》和这部《东京奏鸣曲》,印象中还有一部《东京塔》没看过,当然了,那部著名的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也看过。
没去过东京,觉得它应该是不同于我们中国的任何一座城市的,比北京更商业些,比上海更深厚些,比香港更有底蕴些。
这些都是从影像和文字中得来的信息,二手的。
佐佐木一家大概是东京最普通的家庭,佐佐木先生46岁,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课长,妻子是家庭主妇,照顾一家人的衣食起居,大儿子应该是没有读大学,干着发传单的活,小儿子还在念小学。
这支“东京奏鸣曲”里,佐佐木先生是钢琴,影片前半段选择以他为主要视角来推进,他被公司炒了鱿鱼,没有告诉家人,每日一早还是按时出门,在外面找工作或游荡,吃公园里派发的免费午餐。
这期间他碰到了同病相怜的老同学,一个失业了三个月还没找到工作也不敢告诉家里的男人,向他传授了一些怎样不被老婆发现的经验。
同时,影片还隐隐地透露出佐佐木的妻子对家庭主妇平庸生活的恐惧,大儿子对未来的担忧,小儿子在学校里无意中得罪了老师,萌生了学钢琴的念头。
然后这些矛盾一一浮出水面,情节推进得有条不紊,老同学夫妇在绝望中自杀给了佐佐木先生沉重一击,他饥不择食地开始了在大商场当清洁工的工作,大儿子坚决要参加美国军队,并很快被派到了中东战场,小儿子瞒着父母拿午餐费去学习钢琴,妻子偶然间发现了丈夫失业的秘密。
如果说之前的影片是现实主义的,接下来就进入了荒诞,大概就奏鸣曲中第3乐章的“谐谑曲”吧!
此前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演员表演,都有一种内敛、省俭的真实感,几乎没有任何配乐。
从这时开始全都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脱离了原本的生活轨迹,妻子在家里被一名拙劣的小偷挟持,被迫开着送他,路过一家商场时碰到了身穿清洁工服装的丈夫;而丈夫此刻刚刚捡了一大笔钱,正准备逃跑。
两个人相遇,妻子视角和丈夫视角交叉,此后转为以妻子视角为住来推进。
看到丈夫当了清洁工,妻子大惊失色,随后她和小偷把车开到了海边。
对一家人来说那都是艰难的、处于崩溃边缘的一夜,妻子几乎自杀,佐佐木先生一路狂奔最后被一辆汽车撞倒,小儿子逃票被抓后拒绝出声被投进了监狱。
清晨的阳光再次照耀东京,妻子在海边的小木屋中醒来,发现那名走投无路的小偷已开车冲进了大海;佐佐木发现自己并未受伤,他将那一沓钱放回了商场的失误箱;小儿子被放出来,回了家。
一家人坐在餐桌边平静地吃早餐,没有人发问,也没人说话。
影片的结尾是小儿子去参加音乐中学的考试,弹了一曲德彪西的《月光》,影片在他优美的钢琴曲和四周围拢上来的人群中结束。
大概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有一个时刻跌落谷底,对现实的不满和容忍达到了极限,会像影片中的佐佐木先生和妻子那样,仰头问天:“我只是想重新开始,为什么这么难?
”我们仿佛被命运钳制得死死的,只能按照它制定的路线孤独地、绝望地走下去,除此以外毫无办法。
有一个时刻,我们力量迸发决定反抗,或者至少保留结束生命的权利,但那不是人生的常态,清醒过来后会发现,即使改变、重新开始,生命也不过仍然是平缓地、一分一秒地前进着。
你所有的只是这个自己。
影片的结尾总算有一丝温情,佐佐木先生终于同意了小儿子学钢琴,并在他的演奏中被感动,电视报道上传来大儿子的消息,他所在的部队被召回,撤离了战场。
这些温情和音乐中获得的感动,也许于死水般的生命常态全然无济,但是片刻的慰藉总是聊胜于无,就像黑沉沉的天空中,一颗若隐若现的星星,给予人生存下去的动力。
导演黑泽清是日本的恐怖电影大师,这部可算是转型之作。
可能是拍摄恐怖片的影响,很多画面拍得干净而又意味深长,如开始时下起了雨,雨水飘落到家中的地板上;小偷自杀后留下的车辙;妻子深夜在海边眺望,远处层层灰白色的浪花……
社会题材足够突出,但电影的结局是堕落的,后半程的戏剧冲突完全消解前期对冰冷现实情境打磨的架构。
以彪德西《月光》收尾,伴随着黎明的曙光,想要获得的抚慰和救赎是对生活无力的屈从。
看似充满希望的结局,其实更进一步充满讽刺,那些获得安慰的力量其实是令人叹息的。
可以这么说,前期对现实呈现得有多无力,后期光明的结局就有多敷衍。
东京奏鸣曲海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日本中产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支柱的父亲,有序维护家庭秩序的母亲,两个和父母价值观冲突的儿子。
故事一开始,中年危机感就扑面而来。
佐佐木被动辞职下傲慢的态度,立刻将“尊严”二字塑造在这个人物精致的西装革履上,后续一系列行为都加剧为维护尊严而带来的狼狈感。
在家里维护绝对话语权的形象有多努力,在外头扎堆求职,流落街头甚至领取免费午餐的模样就有多卑微。
惠子作为一个传统的日式家庭妇女,在电影中,充满着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迷失,带着被长久以来强权压制之后积累的苦闷,矛盾的是,惠子并不希望金钱构造的强权形象倒下,充满着害怕丈夫失业的焦虑。
佐佐木和惠子都在努力维护着各自在家庭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但两个人中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看似默契的目标,在两个儿子价值观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讽刺。
“谁拉下我。
”惠子躺在沙发上将双手举起,呆滞的空气,求而不得。
这是一个抛向谁的问题呢,是该问上帝,社会,政府,家人还是自我。
在这样的家庭中挣扎着长大的两个孩子,反倒觉得充满希望,而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典型。
健二在课堂上因为被老师误解不甘,而公然曝露其地铁上看小黄书的隐私,是一种反抗。
课后走向这个破败灵魂的自傲老师去澄清,带着渴望被理解的心愿,同时充满温度的人性。
人生难得有所爱,两人无论是学钢琴还是参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父母给不了的人生的答案。
“我现在什么都愿意干,可为什么就是没人愿意要我们呢。
” 电影的前半段,看似单调乏味的情节,将社会的无情冷漠展现得很好,我们所歌颂的勇敢向上和努力,在失业之后一切都变得无可奈何和茫然无措起来,稍微有点理想主义和乌托邦向往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样的家庭。
电影的镜头不够统一,有些平静有些却又觉着嘈杂,跟整个电影的走向一样矛盾。
职业类型是否可以衡量每个人身穿的这幅高傲盔甲的厚薄,在购物中兴穿着清洁工服装,怀揣拾到巨款的佐佐木,撞见妻子后落荒而逃,那一刻为尊严所做的所有努力都破碎掉,非常荒谬,惠子跟着绑匪想要离开,去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曾经说的那句“家庭主妇也有幸福的时光啊。
”也变得非常凄凉。
大家都是在社会囚徒中日日要面对困难的人,只不过有些人是物质上的贫穷,有些人是精神上的匮乏。
当金钱是操控社会成员最有利的工具,那救赎的希望反而可能还是金钱,伴随黎明的晨光如约而至的,是天上渐渐熄灭的星辰。
这绝对不是温暖的抚慰人心的故事和结局。
表达现实,能把庸碌生活拍得格外醇美的导演,许鞍华,推荐《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也好,《女人四十》也罢。
这是完全的对生活没有责备的电影。
《京东奏鸣曲》是第一部黑泽清,希望不是我观影生涯的最后一部。
片中至少有三个地方提到中国,先是男主角因为公司总务部被迁到了大连,于是被裁,这才带出后面的整个剧情;紧接着公司来了个中国员工,同事说用同样的工资可以请三到四个中国人;后来男主角在家里面正在看的电视,播放的节目讲的是关于中国的资源,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之类。
因为整个片子的一个主题就是表现日本的经济困境,接二连三提到中国,可以表明导演认为困境与中国的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
想必在普通日本人中,被中国威胁的感觉还是有的,可他们很少会游行反中国吧。
我们抢了人家的饭碗,干嘛却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呢?
说回电影。
暂且认为电影对日本社会现状是如实表现的,大量专业人士失业,长期找不到工作,怕被家里人发现,整天在外游逛,还要制造自己很忙的假象,甚至有人为此自杀。
看到有网友评论说不理解,不就是失个业么,家里还算过得不错嘛,再怎样也还有政府救济和失业保险嘛,怎么就要搞得这么惨,这让中国的几亿穷人情何以堪?
我倒是能够理解,失业带来的不仅是生存问题,顶要紧的其实是尊严的危机,特别是对于一个家庭的男主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就是成为顶梁柱,保护家庭里的女人和孩子。
没了工作,也就等同于没了尊严。
再说,中国老话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富日子过惯了,突然间又要紧巴巴过日子,感觉朝不保夕,看不到前途,这种感觉理应是特别难受的吧。
男主角佐佐木最后煤气自杀的那个朋友,之前每次出现都是一副满不在乎、不紧不慢的潇洒样,好像对自己失业几个月都一点不着急,其实呢,全部都是伪装。
为什么要伪装呢?
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一点点尊严。
昨天看锵锵,侯德健讲到了战争,说以前的那些战争之所以会发动,都是因为国民的生存空间太拥挤所致。
发动战争的国家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强大,恰恰相反,是因为国内陷入困境。
他举了日本为例,说这么小一个国家却要维持那么大的一个经济总量,国民都是活得很辛苦的,而且生存空间的逼仄,造成了日本人的普遍压抑。
经济只要一糟,那种压力就更加严重,逼得人要向外寻找空间或转移矛盾。
《东京奏鸣曲》中,日本人的这种压力带来的压抑,无处不在。
不管是失业的男主人、家庭主妇,还是离婚的钢琴教师、因创业失败而堕落的小偷,都在生活中如困兽之斗,找不到方向。
比较特别的是片中的大儿子,一心想要去加入美军,而这代表的,正是年轻人对国内逼仄环境的逃离,是对压抑的反抗。
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前后脱节,前面单纯地讲失业后的家庭风波,表现得很真实,后面却过于戏剧化,而且模糊了重点,比如女主角被小偷绑架后没有想到逃走,而是坦然地和小偷一起兜风到了海边,在那儿一个劲地抒情表现人生绝望。
可我最喜欢的却恰恰就是模糊重点的这一部分,它使电影没有仅仅局限在表现经济困境这一具体的现实,而升华到了对人生根本困境的表述。
女主角的几段自言自语,比如“真想这一切都是梦境,一觉醒来,自己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人,然后就能重新开始”,还有之前躺在家里沙发上伸手说出的那句“谁能拉我一把”,都表明,她的问题并不是丈夫失业,而是环境的窒息。
本来之前还以为女主角只能充当在家庭中起缓冲作用的花瓶,没想到后来小泉今日子越来越有戏,特别是被绑架之后的所有表现。
导演借片中的小偷之口对小泉说了一句:“你真的就是神啊!
”前面说到大儿子去美国参军是对压抑的反抗,其实联想到侯德健的话,就可以想到,小儿子学钢琴也可以当成一个隐喻——侯德健认为,解决环境拥挤并不一定要扩大土地,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发展文化。
就比如你在拥挤的斗室戴上耳机听音乐,就会马上感觉到空间扩大了,自我舒展开了。
片中还有一句“重要台词”:“我们就像被困在快要沉没的船里一样,救生艇都已经开走了,水都已经淹到脖子了。
”片中的每个成人都在挣扎,却找不到自我解救的办法,要么就只想到去死,要么就继续压抑自己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或者扔掉那小小的尊严。
好在片中的佐佐木还有自己的尊严底线,那就是可以趴在地上擦地板扫厕所,捡到的巨款最后还是要还回去的。
而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向外一个向内,找到了他看不见的方向。
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纷纷下海拍商业片正相反,日本的一些类型片导演纷纷向文艺片进军,比如电影《阴阳师》的导演泷田洋二郎去年就拍摄了一部《入殓师》,起初我以为是神怪片。
更大的转型来自恐怖大师黑泽清的《东京奏鸣曲》,可能是他感官刺激玩腻了,这回打算从心灵层面直接摧毁观众。
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纷纷溺水正相反,上述两部作品都是杰作,堪称2008年日本电影双璧。
两部影片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金融危机,东京贵,居不易,金融危机背景下就更不容易了。
两部电影一开篇男主角双双下岗,电影讲述的都是下岗之后的故事,在这里,两部电影的主题就分道扬镳了。
和《入殓师》的浪漫主义不同,《东京奏鸣曲》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
影片把这社会的残酷一面掰开揉碎了给你看,黑泽清不愧是拍恐怖片出身的,血管里流的都是冰碴子。
香川照之扮演的男主人公下岗了,被一个比他年富力强而又只拿到他三成工资的中国女人抢走了工作。
恐怕这对他是双重打击,要知道日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男权社会。
男权社会的基石自然是男人的工作,肉唐僧在《被劫持的私生活》里面介绍,在日本,男人的收入要高于女人,一些福利和补贴也只发给男人。
这就导致了男人主导家庭的局面。
男人的权威和面子,都萦系在工作上。
工作丢了,基石没了,结果可想而知,就像失去了北洋舰队的李鸿章,清廷也就不忌惮他了。
男主人公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他每天依旧朝九晚五,让家人以为他仍在工作,其实只是在外面像乞丐一样游荡。
他权威的基石已然不再,这压力让他难以承受,于是他把压力传递给家里的每一个人。
在家庭生活中,他越发显得像个暴君,独断专行。
他的行为是对权威可能丧失的恐惧,是自我安慰。
然而这样的行为,让家里的气氛像充满煤气的房间,然后是几个火花,然后是一次《雷雨》式的爆发。
很多观者对这个爆发不以为然,认为过于戏剧性,破坏了之前的现实主义,然而戏剧毕竟是戏剧,不是纪录片,它需要一些激情,一些希望或绝望的东西,需要给影片之前所有的疑问一个答案。
否则其味不浓,回味不永。
到了最后,在一首德彪西的《月光》钢琴奏鸣曲中,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说说演员,香川照之是个伟大的演员,他的演技毋庸置疑,他选择电影的眼光更是老道。
当众多日韩演员加盟中国大片的时候,他选中了霍建起的《暖》和姜文的《鬼子来了》。
他的演技和眼光让他可以成为你挑选日本电影的风向标,我选择这部电影,就是因为香川照之,而他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无论是演技还是眼光。
確實很平淡==!我看不出好在哪裡,咋覺得像大逃殺前傳~?!
一家人心平气和开诚布公,没什么事情解决不了。家是治疗伤痛的良药。
It makes me wonder how about letting Wes Anderson or Mr. Sam Mendes direct this movie story..
整体两颗半,再给前半部分加半颗
过于戏剧化
这是一部恐怖片,真的。 @2009-12-29 18:24:38
没有煽情没有说教 但弹钢琴那段 接受不了
很不错的片,表演精湛
最後半小時簡直不知所謂,完全欺騙了前90分鐘醞釀的感情
父亲下岗伪装体面出车祸拾金不昧一边发小广告一边期待战争地震的大儿子做二等美国鬼子老婆和劫匪一起去海边做爱二儿子逃票被拘留烂梗大合集强行大团圆属实离谱
这部倒真像一部奏鸣曲,悠长展开,程式复现。很多人觉得前后段落差过大,家庭伦理剧忽而奇情荒诞无法自洽,但我觉得不妨,谁能说前半段的平静生活不是最大的荒诞,而后半段与强盗私奔其实是最合理出路呢?整部影片前后照应工整,细节严丝合缝。从一家的境遇,带出对日本社会现状的种种迷惘与心境照现,
太做作
又一个没看懂
妈的好屌,前面是小菜,是铺垫,后半部分才是真正的黑泽清,末世恐惧,今村昌平式“蛆虫”感
5/10 后半部分发生什么事了
像是不知道怎么展开分崩离析的过程以及交织各种隐性因素,简单粗暴地用新闻、大背景来引,然后更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一击就倒”…
前半部不错,后半部忍不住又搞,太不克制了
剧情有些草率,还是我看的是剪辑版??
看了电影 瞬间写下14句诗 杰作或者称为杰作的导火线
黑泽清知道所有关于身体和光线的奥秘,如此典雅,如此恐怖。稍稍的自乱阵脚也是题中奏鸣曲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