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里面的人物很多,大多数演出比较到位,拍摄和剪辑也比较到位,暂且不管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但整体上给人感觉还真像是皇宫皇朝那么回事。
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影响的有下面这些:孝庄、顺治、康熙、苏麻、索额图、明珠、伍次友、周培功、姚启圣、李光地、吴三桂、容妃、李德全、蓝齐儿、宝日龙梅、葛尔丹、胤褆、胤礽、朱三太子、吴应熊。
孝庄皇后:首先她不愧为老戏骨子,她让你忘记什么是演技,出神入化,浑然一体,我才她老人家在此电视剧杀青之后,可能还要很长时间才能走出孝庄的影子。
孝庄最善用的就是隐忍、平衡之术,无论是她与皇太极、多尔衮的往事;还是在顺治厌世出家,而玄烨年幼无法独当一面的长期危机时刻;或康熙情绪低迷,斗志尽失,方寸大乱之时;抑或出征在外,皇宫祸乱即期的紧要关头,她总能以一己之力,巩固大清王朝的基业。
康熙年轻气盛,性子急,在除鳌拜、战三藩、消党争、平朝内纷争、和异域敌情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她老人家的均衡思想,相互牵制、敌为我用,在这方面极尽她老人家的辗转腾挪的均衡之术,值得学习啊。
她能在纷争和矛盾中左右逢源、闲庭信步、化危为机,还与她的智慧、处世态度分不开。
孝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母仪天下的威严,不怒自威,这种威慑力要么先天带来,要么花很大的气力才能修来。
她资历老,每个人她从头瞧到尾,每个人在她面前都是透明的,用戏里的话说就是看的透透的。
正是她的威严、洞察力、对时局的把握,对人心的揣测,结合她至臻的平衡之术,造就了她的一时无二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当明、索皆数入狱,皇子争斗永无休止时,老康熙哀叹:我想你了。
康熙:说实话,我就是冲着陈道明来的,他的王者之气、领袖气质让我追随而来。
用戏里的话说说吧,康熙是继往开来、千古一帝,而他确确实实完美的诠释了这个意思。
剧中极度精彩的就是康熙与孝庄的几次正面交锋(不知道可否成为对手戏),如决定平三藩之争、在首战失败时一蹶不振后等等,我一度怀疑他们有飚戏之嫌。
陈道明是帅、是王、是人,还是神?
犹如认为孙悟空就是那猴模样一般,不论陈道明是否是康熙的摸样,我宁愿当康熙就是陈道明这摸样。
他的姿势、手势、眼神、表情,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无不让人沉迷于戏中,被他的王者之风折服。
当然,和孝庄比,他相对有些毛躁,有些激进,有些性急。
所以在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治党争等方面都由于性急致使了一些失误,造成了一些损失和危机。
然而,可能正是由于和孝庄比,多了那么一份激进,所以康熙才能成就千古伟业,如果一直沉溺于权术、平衡之术,那么历史就是另外一番风景了。
除了康熙的雄韬伟略、雄心勃勃之外,他对皇帝更大的诠释莫过于戏中的那些不近人情的旨意,这就和其他人密切相关了,周培功、魏东亭、蓝齐儿、容妃等等。
他为了大清、为了社稷、为了大局,牺牲了爱将、女儿、爱妃,最后不得不牺牲皇子,这些不近人情、毫无亲情可言的举动,不知道多少人理解?
周培功的贬低是为了保朝中百臣,因为权重大臣起了疑心,参奏培功,为防大臣不和,影响朝中团结气氛,所以皇帝不得不顺从大臣的意思,剥夺培功军权,编制边疆风雪之地。
说实话,这个不通啊,康熙逆拒大臣的事情少吗?
力排众议的决定少吗?
偏偏这出就得附和大臣?
怕是怕自己也是真的担心,借大臣之名义,貌似更心安理得一些罢了。
蓝齐儿外嫁葛尔丹,必然如此吗?
怒斩葛尔丹,遗蓝齐儿一人与荒野草原?
必然如此吗?
容妃被贬,皇帝最后道出了心声,一是圣旨不容亵渎,而是没用的太子不能保,否则不仅会导致骨肉相残,甚至会引起天下相争,貌似冠冕堂皇,我要问:为何后面废了又立、再立了又废?
不是自己亵渎自己吗?
大家都知道是太皇太后,你执意维护自己的脸面和龙威,却把太皇太后的遗旨置若罔闻。
龙威如此不可丢,难怪说心里早杀了姚启圣,因为就是不给面子。
就是要面子,不顾祖母遗旨,那容妃非得贬成这样吗?
一贬至常在,二贬洗马桶,这是龙威,是客观,是无情,是寡义。
你真的爱之深的人,难道从皇贵妃贬至嫔不行,贬至答应不行?
还有很多级呢。
后面再贬,直接洗马桶,康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是让容妃反省?
怎么反省啊?
你心里跟明镜似的,你都知道一切,没有错,你让容妃怎么反省?
让她反省到说假话,阿谀奉承?
这是你喜欢的容妃吗?
蓝齐儿不认父亲,会漠北了。
康熙说,容妃,我永远不会原谅你。
这是容妃的错吗?
自始至终,康熙大帝,从没有想过自己出了错没有?
自己犯错都是为了大清,为了江山,若是有个可以替罪的,立马找来,毫不留情。
这就是圣君,王道啊。
周培功的戏份其实不多,然而此人物设计非常成功,他出场即与众不同,书生的迂腐和硬骨头,不走后门,不靠关系,置推荐信于不顾,替姑娘写歌词,自己沦为乞丐般人物,真是戏啊,现实则可能终身沦为乞丐,饿死街头的结局。
入朝后,他语出惊人,言出即是蛇之七寸、熊之心窝,每每击中要害,确实体现了他是不可多得的人物。
而且他并非纸上谈兵,说到既可做到。
说到这里,我要撇开说一下李光地,我觉得他从头到尾没有出彩的地方,除了战后处明、索二人,非太子之事体现了他唯恐天下不乱之心外,和周培功相比,差远了,加之他才逛青楼,又爱格格,无刚正不阿之性情,限权术之争之漩涡,更让我觉得他没有后人可学之处,唯一亮点就是在收台湾之时,能够在姚启圣和施琅之间秉持中立,对形势作出中肯、正确的判断。
而周培功则堪称完美,思路清晰,眼光犀利,骁勇善战,是将才、帅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冷落流放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耗费10年的心血,完成了大清全兴图,真实国家不可多得,社稷之福啊。
出于大家都是童年看的这部剧,所以对这部剧的诸多错漏之处有所忽略。
并且此剧对历史有太多不尊重之处,甚至是歪曲历史,美化满清奴隶主。
这部剧承载了太多九零后的童年回忆,所以得了太多的情怀分,怀旧分。
至于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我朝的民族河蟹政策功不可没。
至于剧本身并不值那么多分。
实在是一部被演员演技拯救的剧,被霸屏的匮乏媒体忽悠的观众,印证了经济学那句“垄断必然导致行业官僚化,从而使行业落后”。
以下我指出几处该剧的错漏之处,这部剧太雷,这些实属冰山一角。
康熙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作为蒙古人,竟然使用汉字。
军队大旗写的还是“葛”,实在匪夷所思。
而且“噶”读“ga”不是“ge”。
实在是想日狗结果日了鸡,还以为自己日的是猪。
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近四十岁,可以当他奶奶了,可是剧里却把他们设计成红颜知己,年龄还相仿。
收台湾时,描写郑(朱)经勾结荷兰人。
但事实上郑经那时早死了,投降的是他的儿子郑(朱)克塽,他当时还是个小孩子……而且勾结荷夷奸淫掳掠的正是清军……十十 里面描写朱三太子是刺杀康熙失败死的。
但事实上朱慈焕是投靠自己的岳父保命,被岳父出卖,才被清廷以假冒太子的罪名凌迟处死。
时候敢说实话,敢纪事实的人都死在了狱中。
文字狱的明史案就是包括这个。
迁海的事实是,康熙说,让沿海的官兵不带绳子只带刀,把那些刁民给我抓回来,又是一场大屠杀。
可剧中……诸多残障,不一而足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因为此剧已经达到了歪曲历史,甚至毒害很多人心灵的程度。
满清真的得人心,还会那么容易被推翻?
1 人在庙堂只有师生没有父子;(孝庄对苏麻拉姑)把康熙当弟弟来照料当对待主子那样忠心耿耿来服侍;鄂妃说没有为皇上留下骨肉,顺治说鄂妃就是朕的亲骨肉!!!
9 超然其上分辨是非两边利用;既有贼心又有贼胆;龙有龙的门鼠有鼠的洞;不识祖不成人;10 这是规矩更是气派,朕要千呼万唤始出来;鳌拜处处争强班布尔善处处示弱;至尊的一对也是苦命的一对;内劲外松积聚力量以待时机;11 君子是水小人如油你烧菜不放油吗油用得好也是香喷喷的帝王之道君子小人各有其用既要用君子也要用小人既少不得水也少不得油让二者各尽所能;有的人可以用钱买因为他不值钱而吴六一只能用恩义换;(鳌拜对遏必隆)养女人如养猪养要好好圈着,养兵如养狗得时常带出去溜溜13 所谓天子,乃天道之子,当视福祸如草芥,履水火如平地,亲近万物,奉行天意。
天意不在高处,而在低处,天意就藏在民心之中;不是木讷,而是不善此道;弹指间定鼎天下;布衣天子;必须对皇上又爱又怕,那才会把皇上当成自己的命根子;娘娘们争来争去,但皇上是天下人的皇上,不是自家的男人14 丫头再贱也是人,不能说爱就爱,说不爱就不爱;缴其一留其二,匪患是我们的稻米钱粮,乱贼是我们的衣食父母15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孝庄:“你要昂首阔步地走,记着,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这天下的人都是你的臣民,去吧!
” 孝庄:“你呢,只管安安稳稳地听朝,少说话,这话是越少越叫他们几个大臣摸不透,你看那观音菩萨,这天下人呢,成天都对着它拜呀拜的,可是,菩萨从来不吱声,那在菩萨面前没有人敢欺负皇上,因为菩萨什么都知道。
” 康熙:“孙儿懂了,孙儿也叫他们供着。
” 孝庄:“除非你能修成正果,成千手千眼的时候,那什么都让人家看不透,你说呢?
” 孝庄:“玄烨,你干脆把这个济世当作一块磨刀石,你磨他,他磨你,不磨不成器。
”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22 孝庄:“你以为那些危难是在外头,不,大清国最大的危难不是那些判军和太监,而是在你的心里,你五内如焚,六神无主,你,你是退位而弃天下呀!
当年,你父皇顺治就是败于自个的心魔才使得半世帝王弃天下而去,难道你也要步其后尘,重蹈覆辙吗?
不要学他,要学这些列祖列宗,学你的皇祖母,我,孝庄,天塌地陷,岿然不动,日月星辰,惟吾独尊哪!
孙儿呀,你要是想打败吴三桂,首先要打败你自己,懂吗?
只要咱们祖孙俩不倒下,别说他一个吴三桂,哼,就是他十万个吴三桂,也不在话下!
丫头,开门去!
……你们大家都听着,撤藩是我孝庄的意思,皇上是按照我的旨意去办的,今天,就是有天大的事情由我孝庄来顶着,关于撤藩他吴三桂撤也反,不撤也反,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大家应该坚信,我们的大清是铜铸铁打之江山,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将士勇猛,定能够歼灭叛敌,永铸江山。
”吴应熊:血肉同体,生死同命;孝庄对吴应熊:你有罪却没有错啊!
23 康熙:“朕让你找的仕林佚语找到了没有?
” 太监:“奴才找了半天没找着,皇上。
” 康熙:“你知道你将来是怎么死的吗?
” 太监:“皇上,不知道。
” 康熙:“笨死的。
朕告诉你,在上书房北墙,第三个格第二个橱第四本书就是了。
”24 康熙对每个皇子的目标设定太精彩l (康熙对周培公)那你给朕推荐一个人,一个和你一样的人!
康熙:“朕预感姚启圣是个聪明人,他愤世嫉俗,以笑骂为护身之法,以求遁世避祸……人才藏在人海里,就像锥子搁在裤兜里,这锥子嘛,一个是要出头,二是要扎人,朕想碰碰这个锥子。
”26 康熙与姚启圣的对话; 孝庄:“要以宽为本,要记着,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
” 康熙:“老祖宗,周培公在临终前推荐了姚启圣,姚启圣在没上任之前推荐了施琅,真像老祖宗说的,取天下在于用人才。
”27 想取江山先取人心;破除满汉大防,咱为何总做先竖敌在剿敌的蠢事呢!
咱们也能化敌为友、化敌为亲嘛!
血浓于水,爱大于恨,王者之道,教化万方!
容妃:“咱们女儿蓝齐儿就是属兔,臣妾听说,皇上虽然酷爱狩猎,几十年来,猎过三千多头虎豹狼熊,可是从来没有碰过一只兔子。
” 朕要让你做一个恩服天下的女钦差!
钝刀子割肉越割越疼,快刀子嘛,没等疼,肉就割到了。
有些大臣是怕皇上才忠于皇上,而姚启圣不怕皇上,而是敬皇上才忠于皇上!
我不看,看他们一眼就会恨他们一辈子!
谈判是要谈的,但谈判得来的东西远不如打仗得来的可靠!
虽然谈和,但仍立足于战;他向朕献媚眼,朕就笑脸相迎,他要向朕龇牙,朕就以铁拳相待。
且不论郑经有没有诚意,朕是有诚意的!
朕 只有三个条件:一剃发,二称臣,三;登岸29 得一士子之心,可以以一当十31 太子储君,虽不是君,但有时要言朕不能言,行朕不能行,不能只做朕的影子;如果你觉得是对的,就应该择日择时再奏!
大战之前,既要放胆,又要放言;关上门可以吵个天翻地覆,一打开门就是万众一心!
收台而不能抚民,宁可不收台!
32 皇上的权威比正确与错误更重要!
孝庄对容妃:我在你身上发现三个长处——是贤惠,二是绵里藏针含而不露,三最重要知书达礼。
皇上总是和你心碰心,和你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你要把皇上当成世界上最亲的人,你要永远善待他、陪伴他!
孝庄对康熙:党争自古就有,可怕也可用,庸君最怕党争,可圣君不怕,不但不怕,反能利用,你就让明珠索额图互相争宠,只要你心里明白,左右逢源,你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要把党争控制在不祸乱的程度上,这就行了,万万不要想把党争消除掉!
这个我就力不能及了,我辅佐孙儿已经大半辈子了,至于重孙儿我就顾不上了,你的儿子自己收拾吧。
我只告诉你一条:治国容易治家难!
陈廷敬哪,你年事已高,还是在上书房把,朕离不开你!
那是皇上送的,这是父亲送的!
明相啊,朝廷没大臣了吗?
---大臣都在忙大事,明珠没什么本事,摊上这个小差事!
你就凑合着跟明珠谈吧那不叫和议大帐,叫招抚大营!
两国之间,可谓和议,一国之间只能是招抚!
33 台湾与朝鲜不同,朝鲜是异域异族,而台湾与大陆是同文同种,去发表明归属!
朕是大清的,可是谁也不敢说另外一层意思,朕也是大清的!
不但朕是大清的,你和那些阿哥们都是大清的,既然是大清的,皇儿们浴血奋战、舍弃生命!
公主、格格有时候就要远嫁异族他乡,走草原、入戈壁因为我心上有一把刀,我能忍哪!
要不然怎么叫老祖宗呢!
你嫁给他不是当奸细,你要好好的爱他,你要为他煮饭,你要为他熬茶,为他生儿育女。
咱们做女人的岂止要劈成两瓣啊,要劈成好几瓣,一瓣啊劈给儿女,一瓣啊劈给丈夫,一瓣啊劈给父母,就是不能劈给自个!
34 朕必须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上才能一举攻下台湾!
35 不吐故而纳新!
36 张廷玉:“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告知大清1800个县衙,知县乃朝廷基础,朕之手足!
只要干好知县,三品、四品都舍得给,朕多么希望能出一个一品的好知县!
康熙:“你们记下朕说的每一句话,一个字也不要漏:康熙三十三年一月十日,朕视察八达岭,抚今返昔,感慨万千,特颁旨如下,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长城啊长城,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两世就垮了,大明朝怎么样啊,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朕要以王道治天下,你们记着,从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墙关隘,并诏告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狭兵马,永不筑长城。
” 38 先学权谋之术,再入人臣之道40 光地不会出家,反而要更加入世,学权谋之术,习人臣之道,不信扳不倒两位权臣!
从今以后,光地要以两位权臣为师,以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早晚有一天,光地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扳倒明相、索相,为朝廷除害!
皇上教导过臣:痛则通,不痛则不通。
矫枉必须过正。
百姓见之喜,衙吏见之惧,学子见之亲。
41 风闻言事凡是千古圣君,必定要经受千年之悲万载之痛啊!
42 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面,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
咱们这烂一点,大清国就烂一片!
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国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
话头——正大光明未战先退,则影响士气!
43 孝庄对:你说给我听听!
丫头这辈子只深深地爱过一个人,他就是弟弟玄烨,就是皇上。
三十多年了,苏麻说不出口,因为您是主子!
勇士们,欢乐的时刻就要到了!
用你们的刀尖刺穿敌人的心脏,用你们的刀锋把大清国劈成两瓣!
脚下是我们的草地,天上是我们的太阳,身后是我们的母亲,手中是我们的钢刀,让我们尽情的欢乐吧!
你为何要杀他,让他自尽也好哇!
46 你皇阿玛心里最苦最痛,这时候啊,谁对你皇阿玛最亲,他反而会把他自个的痛苦砸到谁的身上。
孝行、德操、坚贞、智慧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同甘共苦、恩爱交融
《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陈道明的康熙,焦晃的康熙。
前者说功业名,后者说身后事。
因为说功业名,所以陈道明版康熙密集地描述他如何英锐伟断。
擒鳌拜平三藩定台湾对付索明二相剿平葛尔丹。
《康熙王朝》一共46集,到43集康熙才干掉葛尔丹,以及“宝日龙梅是你强暴了朕!
”若按正史,那年康熙才36岁,执政不到三十年。
而他执政的后三十年,用三集就抹过去了。
我们只看见他神威天纵了,只看见他举贤用人了,只看见他高瞻远瞩未卜先知了。
我们通常是因为一个角色的优点而喜欢他,因为他的痛苦产生同理心,爱上他。
可惜多数时候,陈道明版康熙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陈版康熙在千叟宴那番慷慨陈词?
喜欢他廷叱群臣?
因为那时他恼了,像个活人了,而非先前那样,低眉垂眼靠在榻上,一副“尽在我掌握,只要我用对一个人就能扭转乾坤嘻嘻嘻”的架势。
焦晃老师演的康熙,有一点取巧处:他出场时已经在巅峰了,不用再刻意描述他如何英明神武努,接下来,只需要刻画一个顶峰权力者的沧桑。
帝王巅峰老来最寂寞,也最像个常人。
这点在文学里也通用。
南美两位诺奖大师,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略萨《公羊的节日》,都是写掌权者的晚年。
所以焦晃老师固然自己演得黄钟大吕,却也的确占了人设与剧本的便宜。
大家对焦晃老师的爱,恰如杜拉斯《情人》里那段: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人都是因为一个角色的优点而喜欢他,把他当做神;因为他的痛苦产生同理心,爱上他,把他当做人。
为什么陈宝国的嘉靖公认演出比汉武帝好?
为什么鲍国安的曹操也有狼狈时刻,但公认为英雄气十足?
为什么马跃的李世民也是英锐十足,却比唐国强的李世民要出色?
为什么唐国强演的伟人,并没那么高大全,普遍评价却不下古月老师们先前演的伟人?
就是这个道理。
还是跟剧本有关。
《康熙王朝》这部剧的剧本,充满了一种……说好听点叫传奇色彩,说难听点叫民间想象的氛围:尔等都是庸人,我一个英雄皇帝,用各种你们想不到的反常规操作,就能搞定了!
你们都猜不透我!
小康熙得病要死了,吃了神奇的药草就活了。
靠个朱国治,就能忽悠住吴三桂。
朱三太子闹事了,康熙很慌,斯琴高娃老师扮的“我孝庄”大吼一阵,局面就稳定了。
吴三桂打过来了,康熙只要草莽间拔擢周培公就无敌了。
还几句话就能把个西北军阀给说降。
郑经在台湾自取灭亡。
康熙只要草莽间拔擢姚启圣就无敌了,还能几句话就抚定施琅呢。
祭拜朱元璋时顺便拿了台湾,康熙回头对朱元璋陵墓嘻嘻一笑。
索额图和明珠都是坏人。
康熙只要安排李光地打小报告就搞定了。
李光地还必须跟蓝齐儿有点小感情。
出使和亲,必须搞得父女很难过。
葛尔丹当然是要拿下的。
宝日龙梅当然是要爱上朕的,但也要守护故土,空留下宝日龙梅你强暴朕。
明珠和索额图都罪恶滔天,那么就让他们彼此揭发嘻嘻搞定了。
廷臣昏庸,康熙在朝堂怒吼,指着老歪脖树让他们反省,他们就反省了。
总之,《康熙王朝》的逻辑是:举世都庸碌,廷臣都无脑;只会面面相觑。
世上的大多数问题,只要我自己英明神武,我不拘一格用人才,全盘委托,再割舍点儿女情长,就都能搞定了。
天下只有几个厉害人物;只有我慧眼识英雄,找到他们,任用他们,就能解决。
只有我康熙发现得了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的才华。
我康熙就是能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就像在《新三国》里,陈建斌版曹操忽然就地撒尿:那都是不拘小节,其他人都太迂腐,没我霸气!
这就是编剧朱苏进老师的逻辑。
我个人猜测:朱苏进老师自己是军旅作家出身,所以他总觉得:只要不拘小节、破格任用、必要时不择手段铁腕号令,加上意志坚定,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
所以看着好爽啊!
——但是真这样么?
而《雍正王朝》则是刘和平老师一贯的风格,与《大明王朝1566》互相辉映。
我已经不想再重复剧情了——太复杂,也太精致了。
刘和平老师的特色,是通过一条线,带出一连串人物,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乍看黑白分明,细看牵一发动全身,而且每个人自有其动机。
比起朱苏进老师哪里不会点哪里、哪里有问题砍哪里的泼辣作风,刘和平老师笔下,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嘉靖,都充满了无奈:解决了一拨,又是一拨。
从来没有一劳永逸。
问题总是循环往复的来。
当然,刘和平老师写的也未必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也有戏剧性的一面,但至少比朱苏进老师的康熙“我用个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就万事大吉”,要来得靠谱。
这么说吧:少年人大概会喜欢《康熙王朝》:看着顺,看着爽,觉得世上一切问题,只要哪里不会点哪里,快刀斩乱麻,自然利落。
到年纪略长,就能咂摸出《雍正王朝》的味道来,发现抽刀断水水更流,世上越大的事,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周而复始。
前者是英雄童话,后者是残酷真实。
更确切说,前者无限夸大个人,而后者则满怀着无奈的历史进程。
那么个人奋斗……但是……历史进程……我们都懂的。
从故事到演员到叙述不拖沓,这剧真的厉害了!
故事磅礴大气,并非讲的是哪一个人或单单就哪一件事,而是那一段时期的历史变迁跟人物随着事件蜕变跟成长。
年轻时的皇帝真的好灵动,活波意气风发,还有我们苏麻那么好看!
以前也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拒绝了皇帝?
还以那么决绝不可回转的方式,看到后面皇帝战事紧急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却又将它给烧了,什么都没说,终于明白,算是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疑惑。。。
做皇帝真是无情啊!
他可以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手,又可以在需要时将他猎杀,让自己的女儿变成寡妇。
他还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嫔妃罚去刷马桶十几年,到人死后却有要封她为 皇贵妃。
最是难测帝王心。。。
风雨飘摇危受命,少年康熙初长成。
笃志好学意风发,知人善任举贤能。
韬光养晦斗鳌拜,运筹帷幄执朝政。
重汉信满然并卵,鸟尽弓藏周培公。
收复台湾志高远,功成身退姚启圣。
定国安邦野心勃,妻儿不若江山重。
再活五百又如何,错误矫枉须过正。
正大光明史为镜,是非功过后人评。
斯琴高娃演技好,巾帼孝庄逞贤能。
雄才大略康熙帝,王者风范陈道明。
终于把《康熙王朝》看完了。
昨天晚上看到最后几集,正好房间的灯管坏了,室友也恰巧回家,我就这样趴在电脑前看,到最后几集哭得完全失控。
康熙这一生除鳌拜削三藩收台湾亲征葛尔丹,开启康乾盛世,为后世万人景仰。
然而这一生也是孤独寂寞的一生,身边至亲的人一个接一个离开,孝庄苏麻容妃蓝齐儿,就连那些他防范和打压了一辈子的奸臣们也都纷纷离开。
最后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然而帝王之爱对于受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履薄冰呢?
按照我印象最深刻的顺序来。
第一幕是收复台湾。
为了收台湾,康熙派姚启圣去福建,要求近海30里内不得住百姓,所有人迁往内地。
每个百姓会有一定数量银两的补贴,同时会有三倍良田的补偿,以及三年内不收赋税的政策。
然而当地的百姓完全不配合,他们不愿意离开。
一波三折以后,姚启圣终于说服了当地百姓迁移。
当那些百姓们手里拎着锅、赶着牛,把家里的门上了锁,离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巢,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座空村时,我的脑海里交替出现着两个场景。
一是当代社会我们“喜闻乐见”画着红红圆圈的“拆”字;一是南方人物周刊的主编徐列老师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在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里,南方人物周刊想要为那些小人物留下一些底稿。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然而每个生命被分配到的注意力却实在是太微弱。
波澜壮阔的时代里,黎民苍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或者说,他们不过是统治者的野心实现的载体。
没有人会在乎每一个生命的百味杂陈,大家都是时代洪流里的一颗小石子,幸与不幸全看老天安排。
第二幕是周培公绘制的那张完整的地图。
削三藩成功后,康熙为防止周培公功高盖主,把他赶到了西北。
明白如他。
兔死狗烹,历代君王,概莫能外。
或许他自己从一开始便就预见了自己的结局。
只不过最后当他缠绵病榻数年,呕心沥血十年,为康熙绘制了一张完整的康熙地图,并最终死在一个深夜时,还是会叹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在统治者的眼里,当你的使命已经完成价值已经被剥夺完,死便是你唯一的结局。
怎能不心寒?
只是这君臣之间的狠与忠像一对讽刺的对比。
第三幕是蓝齐儿和亲。
康熙当然是爱蓝齐儿的,直到最后,蓝齐儿都是深深牵动他内心的人。
然而在他的宏伟大业和父女天伦之间,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前者。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带着自己的使命。
当然,这是他自己的认为。
所以他觉得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一统中国,这是他的使命。
而其他人的使命便是无怨无悔牺牲自己来成全他的使命。
所以他最爱的女儿也没能逃过这该死的宿命。
后来康熙与葛尔丹开战。
蓝齐儿跪在两军之间求他们停止。
双方的马匹就这样从两个女人旁边呼啸。
葛尔丹战败,蓝齐儿跪在大阿哥面前求他放过自己的丈夫,大阿哥却亲手结束了葛尔丹,并且那把利剑将葛尔丹刺得体无完肤鲜血洒了一地。
这是最爱自己的父亲,为了自己的丰功伟业,亲手杀死了自己最爱的丈夫。
然而因为父亲也是那样爱自己,连恨都丧失了力气。
没有比这样更绝望的时候了。
只不过后来,爱终于战胜了恨,蓝齐儿回北京探亲,然而这个时候,容妃又死在了他的手里,恨终于彻底战胜了爱。
终蓝齐儿一生,康熙都是在往她的心上扎刀。
最爱的丈夫、最爱的额娘,都死在他的手里。
对于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担得起父亲二字?
容妃是另外一段。
其实容妃算得上康熙的红颜知己,只不过帝王之爱是那么高高在上,又怎么比得上寻常人家的缠绵缱绻?
容妃终身都在奉献着自己的怀抱。
在他累的时候,来这里靠靠。
享受一下夫妻情深以及蓝齐儿承欢膝下。
她懂身为帝王的所有的累,也懂身为帝王的所有的残酷,所以到最后,她也没有恨过康熙。
哪怕康熙为了自己的目的把她打入冷宫被命令她干着刷马桶的促使活儿,她依然心疼康熙的种种不易。
只是最后她说了一句一针见血的话:皇上,你去涮你的天下,我刷我的马桶,也许我的马桶比你的天下干净得多。
这是后宫的女人,看惯了帝王惯用的把戏。
然而因为爱,她终身为奴为仆给他怀抱。
君臣、臣民、父子、夫妻,在每一种关系里,他们都是利益共同体,然后其中的一方会为了另外的利益将另外一方当作通往利益的途径,他们在这条路上披荆斩棘,脚下献血淋漓。
或许帝王的所有野心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这么一个东西——国家机器。
所有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或者温情脉脉的借口,都只是这一切的遮羞布。
而帝王也从来不是这一切的把控者,而只是这一切的一颗棋子。
更大的一颗而已。
且不论这部剧到底有多美化康熙,外界对其的评价如何。
至少,它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其剧情吸引着。
那个爱情泡沫剧泛滥的年纪,难得追上了这么一部史剧。
“长城、长城是个梦、是空的、是个无用之物,顶多是个摆设!!!
长城啊长城,哼,自秦始皇开创长城仅俩世就跨了,大明朝怎么样啊?
他们用了百年之功、万人之力,没有挡住我大清入关、江山易主!!
朕要以王道治天下。
你们记着,从今天起,停建所有的城墙关隘!
并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练兵马,永不筑长城!!!
”就是这一句永不筑长城,让我被深深震撼。
不是因为这句话有多么正义,单纯为道明叔在宣这道口谕时言辞之间的霸气决断!
帝王到底是什么样的,我觉得陈道明版康熙就是最最帝王的帝王。
文字功底太弱,借用一句表达内心感受:“雄才大略康熙帝, 王者风范陈道明”。
近日看了一遍大名鼎鼎的《康熙王朝》,却是难以苟同。
单论其中演员的表现,确实名不虚传,是一部佳作;但其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故事情节上不如人意,杜撰虚构太多,给人一种不可信任的感觉,让我们这些知道一些史实的嚼之无味。
以下是网上搜集到的30多处差别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1.《康熙王朝》蓝齐儿剧照(10张)1.电视剧里,说是清兵攻破明宫,历史正确是李自成起义灭明。
错的有点离谱 2.董鄂妃其实是‘旗人’ 《康熙帝国》第二集,顺治宠爱的董鄂妃患天花,佟妃恨恨地对孝庄太后说:‘一个汉女’把皇上迷得七晕八素的。
其实,董鄂妃是汉女(董小宛)是民间传言,早被史学界否定的。
3.孝庄太后不能用谥号自称的。
孝庄太后知道顺治出家心思已定不可挽回后的一段独白,其中说到“我孝庄……”。
这里是错误的。
孝庄太后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的女儿,十三岁的时候嫁给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她于康熙二十六年12月25日病逝,康熙给祖母上尊谥: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这位太后死后的谥号,谥号是死者的哀荣,也是对她一生的评价,孝庄太后自己不可能用谥号来自称。
4.董鄂妃比顺治皇帝小一岁而不是大三岁,苏麻喇姑比孝庄太后还大一岁,比康熙皇帝大42岁,而不是比康熙皇帝大三岁。
5.历史上的周培公是个小角色,他只是清军里的一个幕僚。
(周培公长于计谋,曾因功授七品官。
图海统领大军进至潼关时,他上《平凉策》,因此被招为幕僚。
清军攻下平凉咽喉虎山墩后,坚不可摧的平凉城已置于清军炮火之下。
这时,在王辅臣部下任总兵官的黄九畴及布政使龚荣遇得知自己的同乡周培公在图海大将军帐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内应,劝降王辅臣。
图海最终没费一枪一弹降服王辅臣。
) 但剧中说周培公得到重用,任抚远大将军,有兵力20余万等等,是假的。
6.历史上容妃是乾隆的妃子,即传说中的香妃。
康熙帝只有荣妃,既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
蓝齐儿即固伦荣宪公主(皇三女,二公主),康熙帝的掌上明珠,最疼爱的女儿,但没有嫁给葛尔丹,嫁的是比公主大3岁的蒙古部落贵族王子乌尔衮。
7.孝庄的死亡时间是错误的。
历史上,孝庄死时,康熙侍奉在旁,而剧中则是康熙在外征战,不符历史。
8.苏麻喇姑的身世以及与康熙的关系的错误 历史上,苏麻喇姑是孝庄皇后的贴身侍女,她从小服侍的应该是孝庄而不是康熙,如果是孝庄的贴身侍女,那么年龄必定与孝庄相仿,孝庄是康熙的祖母,那么,苏麻喇姑也必定是康熙祖母辈的人,又怎会与康熙有感情呢。
这与历史不符。
9.苏麻喇姑死亡时间的错误。
史上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病逝,而苏麻喇姑死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七。
而剧中则表现为:“孝庄病逝后,苏麻喇姑随即圆寂,”这与历史不符。
10.“明珠”即“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后来却因为朋党的罪名被罢黜职位,后虽官复原级,却再也受不到重用了,最后郁郁而死。
其子纳兰性德为“清代第一词人”。
11.郑经死于1681年,此时台湾并没有被清廷收复,1683年向清朝投降的是他的儿子郑克塽。
而剧中安排郑经自杀于清军克台之日,违背历史事实。
12、噶尔丹不是被胤褆杀死的,历史上的噶尔丹一说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一说死于性病 13、清兵与噶尔丹交战时,噶尔丹是以骆驼来组成“驼城”来与清军交战的,而该剧中没有 14、顺治皇帝并没有出家当和尚,而是死于天花 15、康熙举办千叟宴,时间为康熙五十二年,此时明珠,索额图已不在人世,而剧中明珠,索额图均参加,不合历史逻辑。
16、《康熙帝国》第七集,孝庄说:“前天夜里,圣祖托了个梦,说是陵寝不稳……”;第十五集,明珠说:“皇上,大清律乃圣祖所定,虽当今皇上也应遵守……”实际上清圣祖就是康熙的庙号,所以这两处情节很荒谬。
17、皇后并不是名赫舍里, 赫舍里是她的姓,她的名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电视她只生了一个儿子就难产死了,这是错的,历史上她生了两个儿子, 第一个是承祜,可惜这个儿子4岁的时候得病死了,后来才生胤 礽,胤礽并不是一出生就叫胤礽,而是叫保成 18、惠妃和慧妃的区别 惠妃:圣祖惠妃,纳喇氏(就是那拉氏),郎中索尔和女,初封庶妃。
康熙九年生三子承庆(殇)。
十一年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
慧妃:慧妃,博尔锦吉特氏(?
——1670),科尔沁三等公吉阿郁锡之女,幼年被选进宫,尚未册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
五月初九追封为慧妃。
电视剧中是生皇长子(排序五子)胤禔的妃子,就应该是惠妃,而不是慧妃。
19、电视里慧妃被封为皇贵妃,这是错的,历史上她最高等级就是妃 20、电视里自从皇后死了后康熙没有立别的女人当皇后,这是错的,历史上皇后赫舍里氏死了后,康熙还立了两个皇后,分别是: 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1678),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去世,谥号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孝懿仁皇后佟佳氏, 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的嫡亲侄女,是康熙的表姐妹。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升为皇贵妃。
二十二年生皇八女。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册为皇后,次日即去世。
谥号为: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21、戏里孝庄说康熙的生母是“博尔济吉特氏女人”,而其实孝康皇后是佟佳氏 22、喀尔喀出了个宝日龙梅公主?
估计编剧压根儿不知道喀尔喀在哪儿,内部是什么设置,跟清朝什么关系 23、噶尔丹居然敢只身进北京,还那么年轻,太抬举他了 24、康熙三次亲征准噶尔,是打击、剿灭、肃清的过程,并未失败过。
25、皇帝军前带着妃子,把康熙当成齐后主还是隋炀帝了 26、康熙死在朝堂上也真是个奇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十三日晚,康熙死在南苑的畅春园 27、最后竟断语“千古一帝”,估计康熙活着也不敢这么自称 28,明珠找康熙:昨天晚上,福建尚可喜、广东耿精忠的折子...... 说反了,镇守广东的是尚可喜,镇守福建的耿精忠 29 尚之信来到平凉城楼前,喊道:听着!
镇南王尚之信拜会大帅,快快开门...... 他尚之信什么时候成为镇南王了?
镇南王是耿精忠,尚之信是平南王 30,皇宫中乾清宫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明明是顺治皇帝亲自题写的,可是在《康熙王朝》中却成了康熙皇帝的手笔。
31,康熙皇帝曾下旨,让西方传教士(如,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到全国各地测绘地形,并绘制了《皇朝全图》,但在《康熙王朝》中,它却成了“周培公”的作品,这是与史不符的 32 有一集康熙说:“朕刚刚和胤褆说过,这个狼外婆就来了.....”狼外婆:来源于童话《小红帽》经典版本,莫非康熙看过?
33.第一集中太后让一个进宫的小女孩读些什么,小女孩说:“宋词”之后她念了王安石的《梅花》,但是这首严格划分应为“宋诗”。
宋代诗歌相较宋词为数不多,但这首《梅花》却是宋诗中较为出名的一首。
34.电视剧中康熙的伴读和亲信魏东亭是虚构的人物,原型为曹寅,即小说家曹雪芹的祖父。
而魏东亭的父亲魏承谟也是虚构人物,原型为范承谟。
这两个人物均为剧作家杜撰的人物,大可不必深究。
35.电视剧中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稷”这是错误的,历史上康熙第八子名为“胤禩”。
36.电视剧中康熙第四子(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名为“胤祯”,这大错特错。
“胤祯”是康熙第十四子,而并非皇四子(雍正帝)。
历史上,皇四子(即雍正帝)名为“胤禛”。
37. 顺治帝是得了天花而死,才让玄烨登基,电视剧中说顺治帝出家让位玄烨,后面有一集顺治帝以行痴师父造型出场。
38. 第十集中索尼说赫舍里皇后的父亲是索额图,其实赫舍里皇后是索尼大儿子噶布拉的女儿,索额图是她的叔父。
39.第三集,孝庄皇太后与顺治帝在太庙里面的对话那一段,太庙墙上挂着多尔衮的画像,与事实不符,多尔衮(死于顺治7年)死后,顺治帝撤掉了他的庙享,废了他一切封号,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封号,重新配享太庙,此时已经是顺治朝的晚年,所以此处显然不可能有多尔衮的画像。
人物设定和历史差距还是很大的。
1、郑经没有自杀,他是病死的,他的后代投降了清朝。
2、朱三太子没那么大能量,实际是被追着到处逃命。
3、苏麻喇姑比孝庄都大,不可能和康熙是发小,献草药治康熙的天花纯属虚构。
4、三藩之乱那段,尚之信不可能出现在王辅臣那,从东南到西北,隔着好几个省呢。
5、索额图最后是治了死罪的,没等康熙归天就完蛋了。
明珠没怎么蹲大牢,而是削职为民了。
6、魏承谟、容妃、蓝旗格格都是虚构的人物。
7、赫舍里不是索额图的女儿,而是侄女。
8、吴应熊没有那么深的心机,是个在京城混日子的纨绔子弟兼职人质,没给自己的造反老爹做多少事。
9、孝庄嫁多尔衮(孝庄的台词提到过此事)、顺治出家,都是倾清朝大悬案,并未有确凿证据来证明。
10、孝庄一口一个“我孝庄”,实际是谥号,死了以后才有的。
11康熙在出征葛尔丹时曾说,“这条古道,五百年前,铁木真从这打进的北京,使大宋王朝剩下了半壁江山。
”铁木真灭亡的是金国而非大宋。
不明白这么一部伪历史剧,为什么会被称为历史正剧。
很奇怪这部片子居然评价比雍正王朝还高。
一流的表演,二流的编剧,三流的主题。凡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东西都贻害不浅。
“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句歌远比电视剧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就记得看完挺心疼蓝齐儿的
据说台湾抗议在闭路4台播
讨厌辫子戏
这剧也配有9.0?我呸
史实性错误挺多的,但拍得很好看。
其实定位来说一分都嫌多。。
感情线极其低俗。剧本充满男性臆想。
从来没看全过,因为实在不喜欢。其实单从可看度上来说还是值三星甚至四星的,毕竟朱大编剧的剧本虽然格调向来不高,但故事性一直很不错,再加上陈家林李建群的演绎,正剧范儿其实挺足。打两星纯是个人口味——遍布全剧的史实偏差、天雷剧情|台词以及卑下狭隘的立意不能忍。#朱苏进黑不解释#
好受不了熏眼睛的封建皇权论,乱七八糟的女角色塑造。还敢吹严谨,光前几集,就犯了n多低级错误:佟佳氏指责董鄂妃是汉人,还一口一个“鄂姐姐”(佟佳氏才是汉人,董鄂妃姓董鄂),索尼“我们索家”把“赫舍里”当做皇后的名,孝庄太后至少两百句自称“我孝庄”...
超级好看的剧
...为啥这部剧当年这么火长大了再看发现真是庸俗透了
你再活500年,中国更加落后。
一样拍古装,还是希望正经的历史正剧多一些。
喜歡陳道明,歷史劇什麽的,最怕看了。
经典!陈道明和斯琴高娃都是老戏骨。
放假家里
部分内容相当精彩 战争场面算了。。。
个人觉得这评分有点虚高,虽然是童年回忆,但是现在回来看真的狗血到家。二大爷给打了个不及格分,差不多吧,二次改编太过头。陈道明叔还是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