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

Control,黑色青春挽歌

主演:萨姆·赖利,萨曼莎·莫顿,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乔·安德森,詹姆斯·安东尼·皮尔森,哈里·崔德威,克雷格·帕金森,托比·凯贝尔,理查德·布雷默,马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控制》剧照

控制 剧照 NO.1控制 剧照 NO.2控制 剧照 NO.3控制 剧照 NO.4控制 剧照 NO.5控制 剧照 NO.6控制 剧照 NO.13控制 剧照 NO.14控制 剧照 NO.15控制 剧照 NO.16控制 剧照 NO.17控制 剧照 NO.18控制 剧照 NO.19控制 剧照 NO.20

《控制》剧情介绍

控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岁的叛逆男孩伊恩(萨姆•赖利 Sam Riley 饰)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听着摇滚乐,对着镜子为自己画眼线。在他的眼中,家乡小镇死气沉沉,毫无出路,而喊出人生真谛的摇滚乐才会使得人的青春有着那么点儿乐趣。这日,伊恩前往伦敦观看著名摇滚乐队性枪手的演出。伊恩似乎天生就是为了摇滚活着,他在演出会现场结识了性枪手的三位成员,当时正在寻找主唱的他们认定了伊恩就是最佳人选。于是,男孩伊恩开始了他的摇滚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杠杆狙击精英:幽灵射手特赦1959无间交易幕后枭雄第三季求救信号弗莉卡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六季迈阿密暗杀档案魔力充电娘哪啊哪啊神去村猛龙过沟家庭经济学第三季如获至宝地下地上法式火锅柯明斯基理论第一季伊薇怒火攻心反诈风暴之猫鼠之战神女的复仇被告护士紫檀王捕鲸男孩法外之王没有人活着吗?刀尖上行走爱上女主播你好安妮辣警霸王花

《控制》长篇影评

 1 ) 他已失去控制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_____Bob Dylan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大概Joy Division几个重要的点都提到,甚至你可以翻出《24 Hours Party People》去对照这一支伟大的乐队,以及一个年轻巨星的辉煌与消逝。

我想说这部黑白画质的电影里,导演Anton Corbijn在满足了那些想窥视一个短短的成名史版本的前提下,更想把握的是Ian Curtis这位天才被不断磨碎掉的内心。

他最后的一个动作就是把自己勒紧脖子然后一片黑暗。

《She's lost control》,这首歌毋宁是Ian内心的真实写照,这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几乎还来不及控制住接踵而来的痛苦,就已经被死神遮住了企求光芒的希望。

二癫痫病患者,开出这么多药,紧接着告诉嗜睡,抑郁等副作用的可能,一堆药能够消磨掉一个人的勇气,如此可怕的事。

等到后来坐在被歌迷毁坏了现场这位年轻人,内心已经塞满了这么多恐惧,他颓废在那个舞台上,几乎忘记了能够招致如此人嫉妒的才华横溢,而仅仅是怯生生地重复着陷入与所有人为敌被仇恨的逻辑里。

那群愤怒的歌迷们仅仅需要一剂兴奋的放肆,这时候作为商业工具了的Ian,已经摸不着自己的身份,他确定害怕了这些现场,不知道是不是还会喜欢音乐。

结果,原先那个孤傲的天才变得弱弱而多疑,仿佛一下子老去了几百年。

三如此年轻就成家的Ian,自然逃不过责任的质问。

那个19岁的少年经历了一场甜蜜爱情,很快便步入婚姻殿堂。

是什么使他把自己关在电视机前,而慢慢消失了与妻子Debbie曾拥有的美好,可是难道这样的率性被判定患了年轻的幼稚病,进而所有爱都因为这样,未经过时间积淀的不够成熟?

等到Annik出现,一方面是淡如水的夫妻感情,另一面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记者几乎占据了他巡演外的感情。

 2 ) 不错的黑白色调,痛苦的人性折磨

通过control,让本人知道了原来还有如此折磨人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名利?

爱情?

到头来居然都成为了结束自己生命的东西,究竟我们改怎么样的活着?

是故作姿态的装潇洒?

是故作忧郁的深情?

其实,很多时候,人只有一具躯壳而已,在这个躯壳下面,谁能知道有什么?

ian死了,解脱了,但愿我也能解脱我自己,做回我自己。

 3 ) Don’t Break My Heart·摇滚不死

Don’t Break My Heart·摇滚不死稍稍失望,估计是我将这两部无论类型、题材还是国籍都相差甚远的电影联系在一起的唯一理由。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两部电影无论单独将哪一部提出来,我都不认为足够撑起一篇文章。

可是当我将二者联系起来,却发现有许多相通的思绪,逐渐在脑海中蔓延开来。

先来说明一下好了。

这两部片子一部是娄烨拍摄于2005年的《颐和园》,该片当年曾经入选为戛纳电影节参赛片,可惜在剧组即将成行之时,被通知电影没有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

也就是说,该片在中国大陆成为一部禁片。

不仅如此,此后该影片在海外的发行也只能在地下进行。

因为这是一部中国影片,没有海外资金背景。

于是,类似于贾樟柯、王小帅当年同样的命运,娄烨成为了一名地下导演,《颐和园》也以一种“秘密”的方式流传着。

其实,全世界各地都是同样,越打着禁片的旗号,电影的知名度和传播程度也就越大。

好比全世界闻名的《索多玛城120天》,如果它上映了,可能票房也会少得可怜,因为没有人肯在宽银幕前目睹那些场景。

所以,没几个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影迷,甚至至少是“第六代”的关注者没有看过《小武》、《站台》、《任逍遥》、《南海姑娘》等等诸位导演的代表作。

不过以我个人来看,贾樟柯、王小帅解禁前的影片要比现今的好很多。

有点儿偏题了,说回《颐和园》。

该片有点儿出人意料地由郝蕾和郭晓冬主演,很难想象两位颇有知名度的电视演员,是怎样走入娄烨的视线,又是怎样决定突破自己的银幕形象的。

该片讲述了几名男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几年间的人生变化。

这故事听起来就不是很有新意,再加上大量根本没必要的情爱场面,男女主角的大胆贡献更是令人瞠目和费解。

《颐和园》没去戛纳根本不是它的损失,反正也不会有多少好评。

而且娄烨还将“六四”涉及进来,并且堂而皇之地将其作为本片的卖点之一。

一直以来,政治运动都是大陆电影的雷区,一碰则禁,沾一点儿边都不行。

在已经开放许多的2000年之后,仍然没有些许改变。

所以《青红》这种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片子,都能拿“险些被禁”来炒作。

更别提《颐和园》了。

老实说,也许我看到的是多次剪辑(却依然被禁)的版本,片中的政治运动撑死了是导演的自以为是,或者是剧组的整体无病呻吟。

因为它既没有交代当年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没有表现此次运动所带来的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挣扎。

恰恰相反,娄烨呈现出的是男女主角激动地唱着歌、兴奋地挥舞着标语、迎着风向前进的亢奋场面。

不像是“六四”的愤青,倒像是“文革”的红卫兵。

在形势突变到来之后,结果也只是女主角精神病发作般的嚎哭与抽搐。

这场“文运”与他们真正相关吗?

说实话没看出来。

除此之外,影片的其他内容更是不值一提。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事变迁,早就不是影视创作的新鲜话题了。

出国、回国、自杀、迷茫、婚外情、结婚、离婚……哪一个不是该类题材的典型内容?

本片老老实实地将各种元素全部包容进来了,至于结局,更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中。

片中唯一打动我的,是穿插在那段表现时光飞逝的平行蒙太奇之中的歌曲——黑豹的《Don’t break my heart》。

算是黑豹的代表作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找来听听,虽然颇有年代感,但是好歌永远不会过时。

这首歌曲选用得很恰当,九十年代初期,正是黑豹红火的年代,同时歌词也和电影水乳交融。

多年后再听这首歌,确实感触良多。

想当年意气风发的窦唯兄,在经历了结婚离婚再结婚,现在是否又离婚不得而知的十多年后,竟以烧车重新回到了娱乐版头条,真是有物是人非之感吧。

说起摇滚乐,就要提到第二部影片。

拍摄于2007年的英国独立影片《Control》(《控制》)。

该片讲述了一代摇滚明星Ian Curtis困惑、纠结、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特别是影片的黑白处理,勾勒出摇滚乐崇尚的黑白分明的态度,以及更多人无奈接受的灰色世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是所有当时标榜另类和先进的青年共同的精神寄托。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摇滚巨星和乐队诞生在那个年代。

The Beatles, Rolling Stone, Sex Pistols, Bob Dylan甚至猫王,诸如此类等等都成为这段岁月的永久符号。

而说起来,这些摇滚明星们大多结局凄惨,不是死于非命便是酗酒吸毒甚至自杀,能够善终的实在太少。

大概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为了灿烂闪耀自己非凡的一生。

如同最璀璨的火花只能燃烧瞬间一般,他们来到,挥霍生命,之后便如彗星划过夜空,消失在地平线之外。

Ian也不例外,他于1980年5月自杀,终年23岁。

在Ian短暂的一生中,他同样与毒品、女人纠缠不清,这也成为其自杀的最主要原因。

遗憾的是,电影仅仅将镜头对准了Ian与女人的感情纠葛之中,而将他的癫痫病症以及吸毒史一语带过。

不知道这种癫痫、狂躁甚至抑郁症,是不是某些本不该降生的生命的特殊表现。

就像梵高患有精神分裂症一样。

当这些极为敏感、脆弱且天才的心灵面对常人大多可以成功跨越的人生关卡,比如成长、责任、情感波动,以及社会变迁之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甚至逆其道而行之。

《颐和园》的女主角也患有一种特别的病症,郝蕾在片中总会莫名的紧张惶恐、患得患失,甚至是暴躁痛哭。

不过娄烨表现得有些莫名其妙,那些嚎叫和眼泪直让人怀疑女主角的精神状况。

但是Ian作为一名摇滚乐队的主唱,这种病症明显不是凭空捏造。

我猜想,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来沉迷毒品的悲惨下场。

名不见经传的Sam Riley虽然并不形似Ian,却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这位孤独痛苦而单纯冲动的摇滚奇才。

特别是身为一名癫痫病人,Ian每每唱到高潮处总要无法自制的挥舞双臂,那种企图冲破现实束缚,却终究只能拜下阵来的无奈和迷茫,Sam Riley都非常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只是Ian的感情纷扰,使观众无法对其同情。

对于妻子和情人,他看起来至多是一个抛弃家庭、拒绝负责的负心汉。

其实这些摇滚乐高人大多存在此类缺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像Sid和Nancy那般令人扼腕的爱情故事,大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几十年的时光已经过去,无论是《Control》还是《颐和园》中的故事,都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在这个星球上。

但是人类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就像《Don’t break my heart》里唱到“Don’t break my heart,再次温柔,不愿看到你那保持的沉默。

独自等待,默默承受,喜悦总是出现在我梦中”。

黑豹早已解散,可是歌曲还在。

多年之后,重新播放,这份感动依旧。

同样的哀伤,同样的失落,同样的挣扎,同样的欢笑,人们的故事仍然继续。

尽管摇滚乐早已不复当年荣光,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但那份精神还活着,起码活在对于那段岁月的记忆中。

《Control》的结尾,Ian被埋葬在他的故乡曼彻斯特。

这座著名的工业城市,常常漫布乌云的天空下,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黑烟,仿佛在宣告:英人已逝,精神不死。

 4 ) 斯

《控制》是相当细腻相当个人的一个片子。

主角在其中表现着一种状态,一种失去“当下”的自我对“当下”的自己控制能力的状态。

究竟是谁控制着当下的自己?

可能是别人,更多的则是过去的自己。

这一点在片子的开头就直白地说出了;影片中间催眠那段出现的绳子和影片最后主角上吊之间的关系也正暗示了这一点。

我们过去做过的决定,做出的选择,影响着“当下”的自己,一旦过去那个选择是错的,就要在当下与过去,理智于情感,两个不同的自我中挣扎。

癫痫病这一安排恰好表现了不受控制与挣扎这两个内涵。

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很好,但不像其他片子,对《控制》的这种感觉很难清晰地分析和表述。

《控制》表达上面提到的那个主旨的主要手法其实只是叙事,而Annik事件是很主要的一个情节。

Ian处在老婆和Annik之间的表现与整个人的状态拍得相当真实:就像两个不同的人占据控制着自己,在老婆和Annik面前的Ian截然不同,给老婆的承诺也没有兑现——它不是不想兑现,也不是欺骗老婆,只是到Annik面前的时候,已经不是当时那个Ian在控制着这个肉体了;而在只有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他便会很痛苦、很挣扎。

这种感情的质感远远超越了大多数时候文学或者电影对于外遇的解读,将其往深处推进了一大步,也向着真实推进了一大步——以前那种对外遇的肇事者的欺骗、不安、虚伪、喜新厌旧等的描述完全是站在客体(即外遇事件中的被伤害者)的立场地观察结果,往往并不真实。

《控制》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越了一部传记电影,远远超越了被一些人冠以的青春伤痛电影。

 5 ) 《Control》——成名然后死去

很多人不满这里的Ian Curtis,他们说琼瑶情绪伤害了他们对Ian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因为我们都已经将Ian神化,他如同那些早逝的摇滚明星一样变成了一个符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Ian Curtis,可是谁又能说真正的Ian是如何的呢?

Anton Corbijn完全的忠于Ian的妻子Deborah Curtis所写的回忆录来塑造电影里的Ian,但是客观的说,Deborah自己从来没有搞明白Ian到底为什么要自杀,更不用说理解他在音乐里投影的那份感情了。

Anton Corbijn选择了一个和Ian最亲近的人、按照常理也应该是最理解Ian的人的回忆来塑造Ian,可是电影一团雾水的混乱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Ian的悲剧的原因,本该最理解最支持他的妻子,却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他的痛苦,甚至从来没有真正的像模像样的踏进过他的世界。

大部分时间在外形酷似Ian的Sam Riley所演绎的黑白影像里,除去仅有的音乐表演之外,让人看到的真的很像一场英国的琼瑶剧,巨蟹座男人在感情上的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体现的淋漓尽致,在两个都对他有情有意的女子面前,恨不得一夫二妻的多愁善感男人在女人的眼里看来的确可气可恨。

可是他恰恰是那该死的Ian Curtis,他把自己所有负面的情绪、绝望的感情和诗性的领悟都投射在Joy Division那阴暗的歌曲里,无法不把他当作一个符号,因为他与Joy Division的音乐已经幻化成我们这些普通人的阴暗面的代名词。

我们感受这些阴暗与困顿之后,逼迫自己振作,而他却只能任由自己沉沦在无尽的炼狱之中。

一定程度上说,他又是一个应该被神化的人,所以对于我们这些相信着从他那里得到救赎的人来说,还原了这样一个青年的Ian Curtis,就像是马丁•斯科塞斯在《基督最后的诱惑》里让耶稣顾家有老婆、怕死最后还不想当救世主了一样。

可是从他成名到死去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三、四年时间,19岁-23岁,他也许根本来不及深入的感受人生,他只是个一味的臆想和夸大自己的病痛和情伤的孩子,世界上不是没有比他更痛苦更凄惨的人,可是电影最大的失误在于它并没有让我们看到他的“神性”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他死后到现在的这么多年来,一直有年青人像膜拜着精神导师一样信仰着Ian Curtis和Joy Division,他又是怎样影响了死后几代的音乐灵感和摇滚乐的潮流的,他又是为什么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摇滚乐历史的里程碑的,这是电影里真正缺失的本该震撼人心的部分,也是为什么《Control》无法媲美奥利弗•斯通准备了很多年才敢拍出来的《The Doors》。

不得不说Anton Corbijn在拍MV上有着非凡的才华,但是好的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画面流畅的超长MV。

刊于《通俗歌曲·摇滚》2008年8月号。

 6 ) Ian Curtis之女Natalie Curtis采访实录

原文地址:http://www.paulconnolly.co.uk/page11.htm感谢百度吧友暗里思乡提供全文翻译在伦敦东区的一家酒吧里,和我面对面坐着的这个娇小、腼腆的女人已略带醉意。

她说话的声音开始变大,与两小时前我见到的那个胆小害羞的人相比,此刻的她显得更为直率。

“我其实不怎么听Joy Division”她说,“如果那不是我父亲唱的,我也许会听。

有谁愿意听他们的爸爸唱歌?

那就像看你爸爸跳舞一样,令人尴尬的要死。

你爸爸从来没酷过,不是吗?

”这个年轻女人是Natalie Curtis,26岁,Joy Division的主唱Ian Curtis的女儿,她的父亲在25年前的这个月里自杀了。

如果换成其他人说Ian Curtis不够酷,他一定会被耻笑为对流行文化一窍不通的老土。

无论是从文化还是音乐的角度来看,或许除了Nirvana的Kurt Cobain,现代摇滚史上没有任何人比Ian Curtis显得更为重要。

他的死震动了整个音乐界,使上千的乐迷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作为Joy Division的领头人,Curtis不仅是最富魅力、引人注目、令人不安的后朋克艺人,他同样是那些令人震惊的美丽的、敏感的、充满忧郁气息的歌词的作者,这歌词或许预示了他的死亡。

Joy Division'的两张录音室专辑Unknown Pleasures和Closer均为经典之作;乐队最有名的歌曲Love Will Tear Us Apart仅仅在Robbie Williams的Angels的歌曲海报上被列为过去25年的最佳歌曲,这一结果犹如一个不知羞耻的老戏子在他自己歌唱的结尾也用到了Joy Division的经典和声而令他自己都感到尴尬。

Joy Division也深深影响了一系列的乐队:U2的Bono承认这支曼彻斯特的乐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音乐,如果说没有Joy Division以及那支后Curtis风格的乐队New Order,就不会出现Depeche Mode, the Pet Shop Boys, Franz Ferdinand和the Killers等等。

Curtis的女儿Natalie,当她父亲吊死在他和妻子、Natalie的母亲Deborah一起居住的位于Macclesfield的房子里时,她只有1岁。

当我第一次见到Natalie时,我惊讶于她和她父亲的相像程度。

丰满的嘴唇、尖尖的鼻子、紧张的蓝眼睛全部直接来自于Ian的遗传基因。

Kevin Cummins,那个为Joy Division拍摄了众多标志性照片的摄影师,把Natalie揽到了他的膝下,作为他的摄影助理。

当Kevin在曼城作一次演讲时,他第一次见到了她,他的反应同样震惊,“我刚结束演讲,这个女孩走上来对我说‘你有我爸爸微笑的照片吗?

’我当时看着她心想,‘你不必告诉我你是谁’”。

Cummins直白的黑白照片是Natalie对她父亲的初次接触。

“Kevin的照片是我记事以来看到的第一样东西。

我看到了两三张。

不知怎么,我知道那是我爸爸,但我不清楚他在照片里在做什么。

我隐约记得我当时在想,为什么他不笑?

他出了什么事?

随着我长大,我认识到那只不过是乐队希望向外界展露的形象。

”Natalie说从8岁起她对她父亲死亡的方式感到好奇。

“一直到8岁,我对他的死没有感到过好奇。

他只是死了——此前我从未想过一个人可以有许多种死法。

”于是她问了她的妈妈。

“她告诉我他死于某种疾病例如癌症。

我告诉了她我的好奇,然后她告诉了我真相。

” 当你得知真相时你是否对他感到生气?

“小时候我从未生过他的气。

我只想知道他的那些故事。

我想了解他那些快乐的事情,那些有趣的东西。

从那以后当我妈妈开始写那本关于爸爸的书(《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a no-holds-barred depiction of a driven, sometimes unpleasant man, tortured by epileptic fits》《遥不可及的触摸,关于一个感情用事的、时而闷闷不乐的受间歇性癫痫困扰的男人的毫无保留的记述》)”,我决心了解更多。

于是,我读了一些关于Joy Division的书,这些书大多数提到“他因婚姻问题而自杀”,我知道这些都是垃圾废话。

没人会因为失败的婚姻关系而干掉他自己——他们只会试图挽回或者重新开始另一段感情。

我爸爸是个f*****,我爸爸消沉郁闷,他严重的癫痫病令他痛苦异常。

”Cummins,这个对Natalie有着父亲般影响的人,轻轻地碰了碰她,“这么说,你从未因你爸爸的自杀而对他感到愤怒。

” Natalie深吸了一口气。

“我确实想过,‘他真是个白痴’,不仅仅因为他撒手离我而去,更因为他生前是那么出色却只留下了这么一点点音乐作品。

但摇滚明星的身份不利于他的健康——我是指巡演以及酗酒。

他完全清楚酒精会令他的治疗癫痫的药物失效。

”但当你身处一支成功的乐队时,你很难拒绝这种在路上的生活。

“没错,我理解,那种生活太刺激了,它使人无暇去思考,‘哦,我是个病人,酒精和缺少睡眠是导致这些病症的始因,他们将加重我的病情’。

但当他决定自己已经过够了这种生活时,他本可以通过写书来取代这种生活。

他不需要返回到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

他本不必结束自己的生命。

”Ian Curtis于1980年5月18日开始美国巡演的前夜自杀,这次巡演将使Joy Division有望打进全世界最赚钱的市场。

他的音乐遗产数量不多但影响深远。

他的个人遗产毫不引人注目。

他的女儿是个聪明伶俐、个性坚韧的女孩,在她冷酷的性格之外披上了一件羞怯的外衣。

她对她的父亲感到无比自豪,并且全然无视他的死亡方式。

“现在,抑郁在我面前已不是那么忌讳了,但人们仍避免同我谈及自杀的话题。

我记得几年前当我的一个朋友自杀时,没有人愿意当我的面谈及此事。

这真的令我感到生气。

我想如果自杀对我父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么它对任何人都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7 ) 头发的第一百零一种用法

头发的第一百零一种用法第一种,用于遮盖头皮,防止头顶晒伤第二种,用于搭配不同的服装和场合第三种,用于鉴别头发主人的品位…………第十种,用于自恋…………第五十七种,用于鉴别人是否健康有活力…………第九十八种,用于挑逗异性第九十九种,用于当毛笔写字第一百种,用于就像里面的joy division男主唱,他在台上的动作似乎意味着什么,但看上去又如此滑稽,而且台下的人有时如此的疯狂。

应该怎么从进化心理的角度解释音乐呢?

是欲望的符号,性的象征,还是为了所谓的摆脱束缚重获自由?

去听毒舌的现场,很震撼,很疯狂。

主场是个小个子男生,皮肤很白,大眼睛。

开唱前他开始歇斯底里的叫喊,台下亦是跟着骚动了起来。

鼓手贝斯吉他开始演奏,主场开始无比兴奋的晃动自己的脑袋,幅度之大绝对让人惊异。

我当时开始怀疑他的脖子难道就不会那么凭空断掉,还是这样能能获得一种抽搐般的快感?

我甚至在想象他带着颈椎固定器的滑稽样子。

他开始唱,我听不懂,他继续晃动脑袋,无比兴奋。

台下的观众显然是受到了传染,跳、尖叫、打拍子。

一场演出下来,我唯一记得的,就是主唱那颗疯狂晃动的脑袋,以及满头乌合卷曲的头发。

是的,头发的第一百零一种用法,就是用来摇滚。

 8 ) control→平衡

多少有志青年倒在了没有意义 孤独拧巴无聊的人生路上 找自己是一件干不完的事 找到了也是自欺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原来相信的没有意义 知道也只是知道 人生这段旅行许多的关卡只是行李 去等你放下 我就奇了怪了 相互之间 理解 释怀一下 都有点觉悟就那么难吗 在人生就是玩郁闷没劲的本质下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 人人死才平等 无需惧怕黑暗 因为熟悉黑暗又怎会陌生光明。

 9 ) Give me image, give me death

在1979至1980年间,Anton Corbijn曾是Joy Division的舞台摄影师。

这是一个真正见过Ian Curtis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塑造了Ian Curtis的人。

正如本片所展现的那样,每一个乐队都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名字(从Warsaw到Joy Division),寻找属于自己的专辑设计封面(从最初的朋克图腾到后来著名的极简主义黑白山丘图像),在现代唱片工业与乐迷文化中,乐队名字与专辑封面设计都极为重要,因为正是这些因素构建了乐队的形象、音乐风格定位与受众群体。

同理,一个乐队需要一个形象,一个与之匹配的形象,一个看似看得见摸得着其实却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像,只有拥有了这个形象,一个乐队的神话才能被建构起来。

对于Joy Division来说,他们的形象就是Ian Curtis。

他苍白的脸庞、瘦弱的身体和抽搐的舞台表演与乐队冗长、压抑、绝望的乐章相得益彰,彼此辉映。

在07年,两部音乐传记电影必将改变此类型电影的走向。

一部是现在说的《控制》,另一部则是以崭新手法展现Bob Dylan人生的《我不在那里》。

把这两部电影稍做比较将是个有趣的事情。

《我不在那里》把Bob Dylan分裂成几个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象征着他性格或人生履历中的一个侧面:这个“真实的”Dylan是一个复杂的、多面的形象;而《控制》虽然仍然用比较传统的手法让一个新演员饰演Ian(而他的表演达到了惊人神似的程度!

),但看完本片之后,我们(至少是我,当然,我了解到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但哪个所谓的艺术家又不孤独呢?

)仍然无法了解到Ian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这并不是说《控制》拒绝我们进入Ian的内心。

电影中有大量静止静音的长镜头,仿佛是拒绝我们进入人物内心的一种手法;但本片同样有许多特写和正反打。

因此,我个人觉得,导演这种手法的目的在于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无法进入Ian的内心,正是因为他本人也无法进入自己的内心。

Ian能在了解自己的路上走多远,我们也只能走多远。

在这里,导演Anton Corbijn对人物的尊重是难能可贵的,他并没有试图去阐释人物的古怪行径,并没有想为观众提供一些符合逻辑的解释,黑白粗颗粒的画面如同纪录片一般记录下Ian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但并不用任何心理分析、精神分析的手法来圆满这个本来就圆满不了的故事和人物。

作为传记电影,《控制》更加难得的是它并没有想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容纳人物一生的企图,换言之,它并不想讲述一个有开端、高潮和结尾的故事,它并不想虚构一个人物的成长和衰亡。

《控制》是一个反情节化、反高潮式的电影。

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围绕着一个重要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却见不到这个真正重要的时刻。

片中甚至没有一个让情感暴发和让情节陡回的时刻。

例外当然是展现Ian舞台肢体的那些细节。

但仍然,我们无法捕捉到联系日常生活与舞台之间的纽带。

这是一部呈现断裂的电影。

说到断裂,也许是身为摄影师吧,Anton Corbijn在本片中的许多镜头一开始看起来都像是一桢静止的照片。

在这些镜头中,时间仿佛被抽空了一样;突然之间,人物轻微地动作打破了沉寂,而我也相信,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有力,正是因为这些静止和运动不断变换的影像,以及它们之间的断裂。

日常生活中的Ian,舞台的上的Ian,还有不断在旅行中的Ian。

旅行对于《控制》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电影中无数次地展现了在车中一起旅行的乐队。

他们不是在去演出的路上,就是在回家的路上,可这条路却从来没有终点。

 10 ) 无法控制的爱与伤痛

关于“Love will tear us apart”,从前一直听的是一个法语乐队的翻唱版本,但刚一听到就被曲调的无所适从打动得无以复加。

直到这次才知道歌曲的来处。

影片中忽然响起熟悉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的音乐,眼泪就掉下来。

影片里的Ian走在街头,告诉自己的妻子,“是的,我已经不爱你了。

”不是Joy Division的歌迷,不知道JD的辉煌或作品文化,不知道Ian的高大帅气和嗓音,只有单纯地看。

镜头很美,从始至终。

作为摇滚摄影师出身的导演Anton Corbijn曾经给JD拍过的都是黑白的演出照片,于是整个电影干脆把这些定格串联起来,每一帧都仿佛当年留下的瞬间纪念。

加上灰度的气质,使得整个调子显出了更多的独立和阴郁,没有色彩的黑白,透露孤寂挣扎的隐忍痛楚。

据说饰演Ian的Sam Riley也有自己一个不甚知名的小乐队1000things,他重塑的Ian Curtis形象令人过瘾,专家鉴定他的现场表演将Ian Curtis独有的动作神态学得唯妙唯肖,而且他在每一镜头里表现出来的那种气愤,那种不屑,神经质的脆弱和癫痫,以及无以企及的绝望,重度蔓延到观众内心。

“年轻的Ian。

英俊善感、天生的詩人。

在那場Sex Pistols演出之前,他是個躊躇滿志卻無的放矢的青年。

對著喜歡的女生念出William Wordsworth的詩句。

聼Bowie、Iggy Pop、The Velvet Underground。

在捕捉靈感的筆記本裏面隨想隨寫。

遇上Bernard Sumner及Peter Hook,成爲Warsaw主唱,晚上在club裏面演出,白天依然是正襟危坐的公務員——他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幫助失業者甚至殘障人士找到合適的工作。

”说起来,影片更像献给主唱Ian的回忆。

独特的气质和不为人理解的痛楚,仿佛影子,几乎伴随着所有天才的艺术家。

Ian的有着情感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伤痛,还有永远无人可以体味的内心挣扎,创作一方面抒发着难以言表的情绪,一方面却不断吞噬着他内心最后一丝平静,至于身体上无法控制的癫痫,就是一堆黑暗物质的伴随,他们全部聚合在一起,将Ian包裹、封闭。。。

Ian说,你们谁也不明白我有多痛苦。。。

或者他那个扭曲的动感舞蹈动作,本来就是他神经质抽搐的灵感发挥。

23岁的时候,他结束生命。

让人想到Kurt Cobain。

有人说,自杀真是摇滚乐不离不弃的好朋友。

没有办法选择生,没有力量选择生活,于是就选择死亡?

金色麦田里的梵高,注射吗啡的杰克·伦敦,对着猎枪的海明威,他们不是选择死,也许只是不愿意选择活。

苏格拉底说,你们去活,我去死,哪一个更好一些,只有上帝知道。

至于有人抱怨爱情是Ian走上绝路的导火,是不是有些片面。

他有爱,也得到爱,然而是谁说的,即使在深切的爱里,我们也是孤独。

爱在这里,没有能够发挥美丽心灵的伟大救赎。

Ian带着不可控制的爱离开。

他的,Debbie的,Annik Honoré的。

这些爱,只够陪伴,不够救赎。

这无关爱情的力量。

最后还提一点,正是Debbie悉心整理、勇敢面对,记录下丈夫的点滴,才有了本片的蓝本——《遥远的抚摸》(Distanse Touch)。

这个听着就让人心痛的书名,是他的妻内心伤痛与爱的写照。

而美丽动人的Annik Honoré,也打破自己几十年不接受采访的规定,为本片编剧提供Ian从前的故事。

所以悲剧故事,如此动人,无法控制。

我们只是看着他的隐忍苦痛,想到我们的,然后潸然泪下。

剧终,始终是没有色彩的冷冷灰调。

《控制》短评

这个片儿的字幕太有爱了。

4分钟前
  • Tia
  • 推荐

除了黑白色的处理,故事拍的真是太烂了!花俩小时,就为了让我看一个控制不了自己情感生活以及有病就想死的呆滞傻瓜吗?明明是天才,但是完全看不到他对音乐的才华和热爱……看的我都替他着急

6分钟前
  • 普罗旺斯的薇
  • 较差

sheer beauty

11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The only way to control your fate...

16分钟前
  • 五月.
  • 推荐

这个摇滚诗人...非得死了等拍出片子才能让人们明白过来:哦~

17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该片告诉我们,产后的女的都会胖得无比难看!~ 字幕翻译的特别欠!~pete hook扮演者的胡子是真的还是假的?

20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推荐

lan无疑是个负心汉,混蛋爸爸,但是他的脆弱与敏感又让你不得不心疼一下这个混蛋。他的老婆太倒霉了,下场也太凄凉,女人爱上男人的最终结果都是这样,这也为我自己是同性恋找了个借口。摇滚明星都是这样,成名了就得换身边儿的女人。

23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生命之轻与重,天才们反而更难于抉择。影像很美。叙事一般。侧重点有点偏了,致使内容单薄了许多。

26分钟前
  • 莫沫。
  • 推荐

This film is merely a cluster of MVs.... 故事不精彩 顶多就是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摄影拍的不错 男主演的也不错

31分钟前
  • 爆小炸
  • 还行

懒得看完..but摄影的感觉真不错

32分钟前
  • hubaermi
  • 较差

爱情戏份那么多,却甚至看不出爱在哪里,原配的选角不好很难共情。拍传记难取舍的一点就是,究竟要尊重原型还是遵循电影艺术本身,选一个做到极致就不错了,往往想端平水的都沦为了中庸之作。整体格调还是喜欢的,听听歌 看看好看的风衣。

33分钟前
  • 老季
  • 还行

后半段肥皂剧了点...其实不止一点...嗯,其实就是部关于摇滚明星的八卦剧

35分钟前
  • Serotoninphobe
  • 还行

也不過就是抱著想看陰鬱影像,想聽壓抑音樂的心情這2個原因,所以選擇在2012.1.1觀看此片,雖說這兩點我確實是獲得滿足了,但除此之外也能沒多獲得什麼其他東西

38分钟前
  • 背肌
  • 还行

日 巨难看 没有仔细了解ian curtis 但tm如果他真是电影所表达出的 那种企图寻找爱 但又不想被捅屁眼 渴望寻找到自由独立女性 还想要有家庭 还婚后出轨的傻逼男 ...呵呵还是算了吧 歌都听不下去了.....这片瞬间让我对所有摇滚传记片失去全部兴趣

39分钟前
  • 标你码的记
  • 很差

借用百度——坚持下来的人成为了英雄,中途退缩的已没人会记得他的名字,而那些因为种种不幸未走完他们的路的人则成为了--永久的传奇!

41分钟前
  • 果子
  • 推荐

独帧如画把关于音乐的部分都删掉就剩下一个小资爱情故事

42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还行

你不选,你不死。我们该如何是好。

44分钟前
  • ♣lùlu♣
  • 力荐

不是电影不好 只是不能认同这样的人生 退一万步说 男猪长得真秀美~~~

45分钟前
  • 驚 情
  • 还行

主要是。婚外恋

47分钟前
  • 我可没辙了
  • 较差

相爱了,结婚了;癫痫了,自杀了。

52分钟前
  • Kait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