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膺2024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和最佳男演员。
伯里斯·洛伊坎第三部长片《苏莱曼的故事》(2024),延续《希望》(2014,非洲移民)和《卡米尔》(2019,性工作者)的创作脉络,将镜头楔入全球化裂痕深处,形成当代生存困境的"边缘生存三部曲"。
本片以93分钟的压迫性节奏,追踪几内亚移民苏莱曼在巴黎街头的48小时“生死时速”——冒用他人账号接单,即使每笔收入都被拦腰抽成也在所不辞,因为他急需钱支付黑市掮客伪造难民文件。
等待庇护面试的他穿梭于餐厅与收容所、车辆与警察、身份与政治、算法平台的压榨和移民审查的量化指标的重重辗压之间,艰难求生。
【解剖系统】电影以苏莱曼的双重身份困境为解剖刀,剖开当代社会的两套剥削机制——一方面他是零工经济的算法奴隶,被保温箱温度传感器、GPS定位误差惩罚、用户投诉即时封号等平台规则异化为可替换的数据节点。
另一方面,他又是移民审查暴力叙事的受害者,中介提供的“难民故事标版”强化“政府军屠杀”和“性暴力”,折射出西方对第三世界苦难的凝视与消费。
这两套系统在苏莱曼遭遇车祸时完成合谋——账号冻结使其无法支付中介费,进而丧失面试资格,形成生存绞杀的闭环。
【新的现实】洛伊坎将达内兄弟的手持纪实与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冷峻观察熔铸为新型现实主义手法。
摄影师特里斯坦·加兰德以贴身骑行视角构建动态压迫感:苏莱曼的电动车前轮始终被框在画幅边缘,生存空间的逼仄感顿生;而移民局固定机位长镜头中,审查官始终处于画外,仅以声音实施权力规训,形成福柯式“全景敞视监狱”的影像转译。
声音设计更将算法提示音、车轮摩擦声、键盘敲击声编织成“系统暴力交响曲”,使抽象的制度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压迫。
【微光政治】洛伊坎拒绝廉价的悲情渲染,转而用近乎人类学的冷静观察捕捉制度褶皱中的微光:烤肉摊主递上的免费咖啡、收容所内移民用母语传唱的民谣、深夜车站陌生人点燃的烟头、失智的老白男对异乡人发自本能的关切,这些未被系统收编的互助时刻,构成了阿甘本所说的“即将到来的共同体”雏形。
这种创作态度与其前作《希望》中“穿越撒哈拉的移民列车”形成精神呼应——始终在绝境中寻找未被驯服的人性火种。
【现实穿刺】电影之外,23岁的主演阿布·桑加雷本人的真实故事也毫不逊色。
这位几内亚男孩2017年抵法时还未成年,三次申请居留遭拒,最终收到驱逐令。
期间他读完高中并考取汽修证书,却因“黑户”身份无法接受修理厂的全职聘书。
对自己的从艺和法漂经历他如是归结:“无证者永远活在恐惧中。
"戛纳封帝后,演艺邀约如潮水涌来。
但比起戛纳的认可,桑加雷更期待另一个“大奖”——法国政府最新邀请他提交的第四次居留申请。
若申请成功,他早已想好了自己的第一步:电影让我被看见。
拿到许可文件的那一刻,我会立刻奔向那家三年来坚持要聘我的修理厂,那才是我的心之所向。
当桑加雷捧着戛纳奖杯仍面临驱逐风险时,电影完成了对自身主题的终极验证。
这种荒诞性恰与片中"虚构故事换取合法身份"形成残酷镜像。
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互渗在移民面试高潮段落达到顶点:当苏莱曼撕毁中介提供的酷刑剧本,坦白"我来法国只为给母亲买药"时,审查系统预设的“合格难民叙事模板”瞬间崩塌,暴露出后殖民时代最尖锐的诘问:当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格言遭遇算法与官僚主义的合谋,那些在系统夹缝中游荡的身份幽灵,究竟能否等来破晓时刻?
(060)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是一部聚焦于巴黎街头外卖员生活的电影,讲述了几内亚移民苏莱曼在48小时内为庇护申请面试做准备的故事。
影片通过紧凑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零工经济的残酷现实与移民的生存困境。
影片的主题深刻而现实,聚焦于移民身份认同与零工经济的双重困境。
苏莱曼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挣扎,更是全球移民群体的缩影。
他为了获得合法身份,不得不在送外卖的奔波中背诵中介编造的虚假故事,这种“借来的人生”充满了讽刺与无奈 影片的立意在于揭示移民制度的荒诞性与零工经济的剥削性。
苏莱曼的每一次送餐、每一次封号、每一次车祸,都是对现代社会中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无声控诉。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是苏莱曼为庇护申请面试做准备的心理线,另一条是他送外卖的行动线。
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苏莱曼的内心挣扎,又通过送外卖的紧张节奏增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 苏莱曼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
他既是一个为生存奔波的普通人,又是一个在制度压迫下挣扎的移民。
他的疲惫、焦虑、无奈和偶尔的希望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面试场景中,他的崩溃与坦诚令人动容。
其他配角如中介、面试官等虽然戏份不多,但都起到了推动剧情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如,中介编造的虚假故事与苏莱曼的真实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移民制度的荒诞性 影片通过苏莱曼的故事,揭示了零工经济的剥削性与移民制度的荒诞性。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体挣扎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社会现实的寓言。
影片的结尾留白,没有明确交代苏莱曼是否获得合法身份,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引发了观众对移民问题的深思。
在艺术价值方面,影片的手持摄影和紧凑的叙事节奏增强了真实感,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苏莱曼的生活中。
然而,部分情节的情感铺垫不足和节奏过快,略微削弱了影片的情感深度。
本文首发公众号:墨一的电影漫聊知道《苏莱曼的故事》出资源后 马上就去看了2021年威尼斯电影节曾上映一部法国电影 名叫《全职》讲述一个法国单身母亲独自照顾两个孩子 她家在乡下 但却在巴黎大区的酒店里做服务生 每天不断的往返 有时候还要将孩子托给邻居照顾 后来法国爆发游行 全国交通瘫痪 她每天回家更是无比艰难 同时她还想争取一个新工作机会 但面试需要从服务生的工作中挤出事件 瞒过上司那部电影大部分镜头都采用跟随镜头拍摄 用晃动带动情绪 用快速剪辑让观众感同身受这部《苏莱曼的故事》也是同样以手持摄影讲述了一个几内亚黑人在法国拼命活下去的故事全片只是他三天的缩影 看完却感到无尽的绝望和无奈只是相比《全职》里的法国女人 苏莱曼来自几内亚 他不仅要为生活焦虑 也要为是否能留在法国 拿到居留权和生活烦恼摄影上两部影片都采用了同样的摄影手法 高饱和度 低色彩空间 大量跟随镜头拍摄 让观众时刻跟着主角快速走在街上 去工作 赶公交地铁 赶着去求职 赶着回到住处 主角很少停下 也很少能慢悠悠的感受某个瞬间 享受是不存在的 唯一有能安静下来的时间 只有在公交地铁上靠着窗户看看景色 以及回到住处时的浑身疲惫苏莱曼的故事聚焦于在法黑人 他的居留权问题急需解决 同时他还面临着借用账号 工资迟迟被扣押 需要背诵虚假经历 以及拿到辅导资料的问题说实话背诵辅导资料这段看着太眼熟了 原来不止我们 全世界都异曲同工看着苏莱曼骑着自行车一刻不停的在巴黎飞奔 不小心摔倒 遇到顾客投诉 等待商家极慢的出餐 申请收容所 赶公交地铁 睡楼道 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爱人电话聊天 感受那些寄人篱下的无奈和丝毫没有喘息的瞬间绝望感就是透过这些镜头传递漫溢出来的很多网友说 这部电影和《逆行人生》很像 选取的都是外卖员的故事以及视角 但整体比逆行人生要好太多逆行人生的问题在于太矫情煽情 把那些生活中的小事夸张化 比如徐峥送餐晚了那次 顾客让他原地道歉 现在的人点东西基本都是不愿意沟通 你给我东西走了就行 早一点晚一点也没什么将这一事件放大夸张化 并且让外卖员道歉是让我觉得很出戏的另一个段落 是车祸那场戏 逆行人生里 徐峥和同事分开 突然镜头一拉远 我就感觉要有事故 然后就有一辆车把同事给撞了 接着是同事和徐峥在他家聊这个事情 目的就是想让观众代入 可那种镜头一看就很刻意 是能让观众猜到的设计 后续的煽情同样如此苏莱曼的故事里 苏莱曼一直在看手机 撞车的镜头没有刻意拉远 车祸也不严重 之后也没有再重复利用这个设计 只用紧凑的剧情和跟随个人视角让观众去感受这份紧张 这种做法要更高级和自然本片中 我很喜欢结尾那场戏苏莱曼拿着编造的故事准备讲给面试官 但他记性不好 对来法过程支支吾吾 越说越不自信 那种高压之下的神态 身体颤抖反应 情绪状态 眼神的游离都在诉说着这份经历的玄幻面试官也看了出来 并告诉他还来得及说实话苏莱曼本来就不愿意背这些复杂的东西 在一阵令人窒息的长镜头思考后 他缓缓说出自己来法国的目的 因为家里贫穷 因为母亲生病 因为这里或许有更好的生活在诉说真实经历的时候 他依然是不敢看面试官 全身颤抖 眼神躲避 情绪激动 这种反应很考验演技 也侧面反映了大多数非洲人来法国的心路历程苏莱曼所叙述的 其实就是每个来法外国人最真实 最普遍的想法 但往往这种却是无法通过的 如果无法有更特殊的理由 被拒签是很容易的 很荒诞 也真实结尾最后一个镜头 苏莱曼看向夕阳 阳光洒在他的侧脸 这也是唯一一次有暖色阳光照射在他的脸上 我们不知道苏莱曼是否会因为这次真诚而获得居留权 或许会 也或许还是会因此被遣返当没有人知道未来 留白就是最好的处理本片和《全职》时长都差不多 都在90分钟左右 剧情紧凑 干净利落 专注于个人发展和主线 摄影风格也非常接近 看下来非常有代入感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 会让我感受到生活带来的苦与悲是真实的 触摸到的
《苏莱曼的故事》以近乎粗粝的真实感撕开了欧洲移民困境的伤口,用一辆摇晃的自行车载着观众闯入巴黎的暗面。
这部荣获202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奖与最佳男演员奖的作品,通过几内亚移民苏莱曼48小时的生存倒计时,将零工经济的绞肉机与移民制度的荒诞性并置解剖。
导演伯里斯·洛伊坎以纪录片式的手持镜头,让观众成为苏莱曼自行车后座的隐形乘客——我们在剧烈晃动的画面里感受他摔倒在雨夜的刺痛,在急促呼吸中见证他背诵虚假人生时的灵魂撕裂。
当最终面试场景以20分钟的长镜头呈现真实与谎言的终极博弈时,这种打破类型界限的叙事勇气,将移民身份危机上升为存在主义的哲学叩问。
影片最锋利的刀刃藏在双线叙事的结构中:外卖骑手在算法催命符下的机械奔跑,与庇护申请所需的虚构人生形成残酷互文。
苏莱曼租用的不只是外卖账号,更是被制度规训的"借来人生"。
当他在移民局脱口说出"妈妈教我不要撒谎,可我一直在撒谎"的真实独白时,那些被系统异化的数字劳工突然血肉丰满——这不是某个非洲难民的特定悲剧,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看不见的人"的共同困境。
主演阿布·桑加雷作为真实经历者贡献了震颤灵魂的表演,每个肌肉抽搐都让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融。
导演用冷调的蓝色视觉监狱包裹全片,却在结尾让一束金色阳光斜照在苏莱曼脸上。
这个充满宗教救赎意味的镜头,与其说是对个体的温柔抚慰,不如说是对制度性压迫的无声控诉。
当观众为开放式结局争论不休时,电影早已超越故事本身,成为刺向时代病灶的手术刀——在算法统治与身份政治的夹缝中,每个人都是骑着单车的苏莱曼,在生存与尊严的钢丝上寻找微光的可能。
苏莱曼是众多寻求庇护的难民中的缩影,浓缩在这一个半小时时间里的是他大约48h的生活:租用账户的外卖员生活包括等单车祸拒收和投诉,账户封号导致他拿不到自己的辛苦钱还有被打,拿不出钱就拿不到掮客手里的文件就无法在移民面试时圆谎,不停背诵伪造的移民故事的同时会听到女友要嫁人的消息和母亲通话。
生活是忙碌的,困难的,一环扣一环又时间紧凑的,他没有放松的资格。
高压背后是对自己逃离是否正确的怀疑以及生活在当下的焦虑。
难民题材和底层的忙碌生活是这两年欧洲电影非常关注的议题,当我在观看时我会想苏莱曼的故事又有什么惊喜和不同呢?
就像是最后的面试官说的,同样的故事我一周就听了三次,即使雷同的人生很多,却也想要知道每个人的不同之处以及内心真实的思考,这些才是真的打动人的。
我想我在影片的后半段找到了一些答案:苏莱曼的善良是他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女友拥有更安稳的生活,是他会劝她不要觉得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好,是他即使被暴力对待依然认真的和掮客说一定会补上钱,是他在面对移民质询时顶不住压力讲出的痛苦故事,是他在故事的结尾说出的要为妈妈活下去的决心和不愿意撒谎的愧疚。
在重压的生活压力下,人性就愈发脆弱,变形的人生和作恶甚至在某个时刻都会被接受,反而显得某些坚持和信念更加宝贵,这些闪着光的时刻才是苏莱曼的故事,也是这部电影的宝贵之处。
影片没有配乐,全程手持,匆忙快节奏,几乎没什么喘息的空间,也没有过度的煽情,更多留给观众的是安静的思考空间和对制度下的人性的探索。
影片的美术和调色极力构建了一个蓝色的巴黎,从服装到灯光,到场景的选择,忧郁的蓝色包裹了整个故事也包裹着苏莱曼,会给人带来很强的冷感,也因此结尾打在他脸上的光会显得格外的温暖,呈现出希望的感觉,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给苏莱曼的故事画上了一个相对温和的有期待的句号吧。
苏莱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来到法国的难民们。
主角的经历不属于他自己,而可能发生在每一个难民身上,大家都可能被骗,都要谋生做苦力还可能拿不到钱,都可能错过末班车去福利床位,都可能露宿街头。
主角最开始寻求别人的帮助,但是别的难民没有为他停下脚步办党员证,观众觉得对方没有人情味。
但是当主角接二连三遭遇不幸时,路上又有难民,寻求他的帮助,我们又明白他确实也自身难保,马上要面试了,材料没有,买材料的钱没有,拿着钱的人不给他,一切都没有着落。
这两个点就非常完美的展现了法国难民们从不理解到理解,从刚来,到面试的整个过程。
虽然我们从故事的中途开始,似乎又没有结尾,但这才是创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非常完整的剧本,这不比那垃圾最佳剧本强太多了?
结尾虽然意犹未尽,但是结束的恰到好处,一点废笔没有。
这凸显了创作者对场景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不论苏莱曼这个角色通过与否,都不影响这个符号代表的难民群体,每个难民的结局不尽相同,各自的经历也不同。
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在法国为了身份所经历的一切。
给了角色结尾,他的符号性就减弱很多但这部电影也不是满分作品,剧本非常优秀,演员演技也到位,但是导演的镜头不够优秀。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只有一个合格的美学,手持镜头虽然大幅度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但是完全没有艺术性,这让电影能承载的体量大打折扣。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去年的暑期档,导演徐峥带着新片《逆行人生》一头扎进院线修罗场。
这部描述中年失业的主人公转行外卖员的影片,拥有着非常可观的初映表现——首周票房破亿,豆瓣高分开局。
然而,强劲的势头很快被巨大的争议所取代。
有观众深深共情,认为该片仿佛是一面“照妖镜”。
把中年危机、失业焦虑、房贷压力等现实困境照得无所遁形,精准戳中打工人痛点。
(《逆行人生》豆瓣短评)但也有人斥其为“苦难鸡汤”“避重就轻”。
让原本备受关注的“年度现实题材”转瞬变为了“有钱人的无病呻吟”。
(《逆行人生》豆瓣短评)就连一张“演员大笑VS外卖员麻木”的海报也被骂上了热搜。
(《逆行人生》)最终以严重低于预期的票房(3.59亿)和崩塌的口碑(豆瓣6.6分)惨淡收场。
一场舆论互撕,让国产现实题材再次陷入尴尬境地。
同样是在2024年,法国的一部电影也将故事聚焦在了“外卖员”这个职业上。
上映之后,屡获殊荣,口碑相当不错,IMDb7.7分,MTC综评81分,豆瓣7.6分,上线之后迅速跻身豆瓣一周口碑电影榜第二位。
甚至,有网友表示在这部影片面前,《逆行人生》简直被“秒成渣”。
(豆瓣网友评论)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踩一捧一。
对于影片的优劣,每个观众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况且,“真实还是悬浮”有时候并不是电影创作者本身就能决定的。
最近,这部影片终于能看了。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它,也简单说一说现实题材。
《苏莱曼的故事》L’histoire de Souleymane
《苏莱曼的故事》在去年戛纳电影节入围“一种关注单元”,获得“评审团奖”和“费比西奖”,主演阿布·桑加雷凭借这部首作收获“最佳男演员”。
之后,他又在第37届欧洲电影奖中斩获“最佳男主角”。
导演伯里斯·洛伊坎在第8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获“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导演”。
今年的法国凯撒电影奖评选中,影片又摘得“最佳新人男演员”“最佳原创剧本”等四个奖项。
(《苏莱曼的故事》主创在戛纳)导演也是本片编剧之一的伯里斯·洛伊坎最初构思了一个关于外卖员的故事。
但在试镜选出主演之后,剧本决定加入阿布·桑加雷——彼时年仅22岁的非专业演员的真实人生经历。
他,不是在“演”。
他,就是在做自己。
01巴黎之夜每一天,苏莱曼(阿布·桑加雷 饰)都会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取餐、送餐,苏莱曼靠着外卖员的工作糊口。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刚送完一单,苏莱曼正准备接下一单,手机APP突然提示“人脸验证”。
按理说,刷个脸而已,不是什么麻烦事。
他却收起手机,赶紧骑车去找非洲老乡埃曼纽尔。
对方帮他完成了验证。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原来,苏莱曼是一名非法移民。
在这里,类似于外卖员这一类的苦活累活是他谋生的唯一出路。
因为没有身份,不能在平台注册,必须“租用”别人的账号。
不仅要支付租金,赚到的钱还经常被拖欠。
借着今天这个机会,苏莱曼鼓足勇气,张口朝埃曼纽尔要钱。
这笔钱,他有急用。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两天以后,苏莱曼就要去参加庇护申请面试。
这次机会很关键,如果成功,他将拿到合法身份。
但移民中介那边的钱还未支付,面试的相关重要材料还在对方手上。
人家也明确表示了,一手交钱,一手给材料,否则免谈。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和以往一样,埃曼纽尔又在顾左右而言他,迟迟不肯掏钱。
最后,约定了时间——明天。
苏莱曼继续工作,但心里很不痛快,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凭什么不给我。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本就不愉快的心情更加沉重。
为了赶时间,误闯了红灯,被汽车撞倒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虽然身体没受什么伤,但外卖被压变了形。
顾客拒收,没准还会扔一个差评。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紧接着,餐馆出餐实在太慢,苏莱曼进店催促。
白人店长的态度傲慢且敷衍,只顾着把苏莱曼等外卖员赶出门等着。
推推搡搡,双方吵了起来。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下一单订餐的顾客居然是一班巡逻的警员。
苏莱曼心慌起来,自己可是非法移民啊。
他想赶紧溜,警员却不着急,他们发现APP注册人与实际外卖员不符。
苏莱曼只好承认自己租账号的事情。
警员好奇盘问道:“租金是多少?
”“每周120欧元。
”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那你一周能赚多少?
”“200到250欧元。
”警员忍不住吐槽:你这朋友也太黑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是啊,每周账号租金在收入中的占比确实太高了。
可有什么办法呢,苏莱曼没有合法身份,如果他还想在城市里继续活下去,他就得承受这些。
收工的苏莱曼跑去坐巴士专线回救助站。
无处栖身的他就住在这里。
几十人挤在房间的上下铺中,嘈杂喧闹,洗澡要排队,洗衣服被限时,社工的不耐烦……这些统统都要忍受。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有人说巴黎的夜很美,五光十色,灯红酒绿。
但,这些都与苏莱曼无关。
夜里,苏莱曼因为室内不时响起的鼾声和手机铃声辗转反侧。
刚刚,在几内亚老家的女友打来电话,说家里给她安排了相亲。
看不见未来的他,又能对别人承诺什么呢?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迷茫与困顿,早已将他折磨得身心俱疲。
可是想着明天能拿到钱,然后取材料,后天去参加面试……苏莱曼觉得,也许生活快要发生改变了吧。
02命运之匙店主的蛮横无理、顾客的刁难、路途中的风吹雨淋,这些糟心事在送外卖的过程时常发生。
可在每天的奔波中,也会有一些温情。
比如餐馆服务员递过来的糖果。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或是偶尔被快餐店免费招待一下。
那一句“祝你好运”听起来无比亲切。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又或是来自独居老人含混地问候。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包括在吃午餐的时候,和非洲老乡斗斗嘴,侃上几句。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这些都让苏莱曼感到目前的处境还没有那么糟。
不过,现实世界里哪有如此多的好运。
苏莱曼使用的账号被封了,显示永久停用。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苏莱曼完全蒙了,是那个拒收外卖的女人投诉了?
还是警员举报了?
难道是吵架的那个店主搞了什么把戏?
打电话申诉,也没有具体说法,但平台告知他在封号之前账户里的钱款已经被提现。
给埃曼纽尔打电话,不接。
第二遍,还是不接。
埃曼纽尔失联了。
不祥的预感慢慢笼罩在心头,今天拿不到钱,一切就都完了。
好不容易找到埃曼纽尔的住处,等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才把对方等回来。
苏莱曼张口就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工资。
埃曼纽尔拒付,指责他不应该把账号搞封掉。
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表示:你们只会自己人坑自己人。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没搞错吧,这难道不是我应该说的吗?
苏莱曼正想着,埃曼纽尔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想就此打发走对方。
苏莱曼怎肯答应,语言争执发展成肢体冲突。
埃曼纽尔一把将苏莱曼推下了楼梯。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手掌、眼眶都擦破了,鲜血淋漓。
苏莱曼顾不上伤势,匆匆赶去简中介。
捏一捏那可怜巴巴的40元,苏莱曼深感绝望。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但无论如何,今天都要拿到申请庇护的材料。
那,才是转动命运的钥匙。
03现实之殇影片中,中介为申请庇护的苏莱曼等人准备了虚假的材料,其中有他们在国内遭受苦难与迫害的相关证据。
苏莱曼在送餐的途中,不停背诵着“剧本”。
只是,寒冷的雨夜中,那些与自己毫无关联的政 治纲领听起来多了几分讽刺。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这番精心的谎言,在面试官面前被无情地拆穿了。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但同时,面试官给了苏莱曼最后的机会——说出你的故事。
选择讲出“自己的故事”,还是继续虚构“别人的故事”?
朋友打趣叫他“巴黎的苏莱曼”,那是否代表着还有一个“几内亚的苏莱曼”?
「我是谁,我应该成为谁」「冰冷的现实在他们身上碾过,连原有的身份都被吃干剥净」这些是导演留在镜头中的诘问。
哦,我是偷渡客、非法移民,是这个社会的底层人。
我只想成为一名受庇护的“难民”。
苏莱曼颤抖着嘴唇,终于说出了真相。
在那个真实的故事里,没有政 治,无关主义。
他只是想让自己和母亲生活得更好一些,仅此而已。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苏莱曼的故事》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48小时内的种种遭遇。
91分钟的片长,干脆利落,强烈的真实感犹如一部跟拍的外卖小哥Vlog。
在异国他乡,肤色、履历、贫穷、身份,都是血液里流淌的原罪。
繁华的大都市,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面试结束,走出门,一抹阳关的暖色洒在苏莱曼的脸上。
等待他的,是美好的未来?
还是……前面说到过,本片是根据主演的真实经历改编。
由于年少时母亲病重,加之经济困窘,阿布·桑加雷16岁时去了法国。
先后经过四次申请,在今年1月份才获得了第一个为期一年的居留许可,允许通过工作实现合法化。
他的母亲已于2019年在几内亚去世了。
现实,往往比故事悲伤许多。
(《苏莱曼的故事》截影)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现实题材,同样是描写外卖员,《逆行人生》与本片在口碑上相差很大呢?
或许,这条评论能够间接回答这个问题。
(《苏莱曼的故事》豆瓣短评)我们不去对比两部影片的剧本、演技、表现手法。
单单就从受众来说,现实题材近些年在国内明显“水土不服”。
观众渴望真实,但纯粹的苦难叙事难以破圈;资本追逐流量,却又惧怕触及敏感议题。
创作者又想呈现真实社会,又要兼顾票房的成绩,导致剧情割裂而悬浮;平凡人渴望艺术作品为自己发声,但真拍出来了,又感到被冒犯和消费。
双方都进入了“既要也要”的状态和某种意义上的“自证陷阱”。
(《逆行人生》剧照)泛娱乐化的当代,似乎想看到一部认认真真的现实题材影片已经成了奢求。
大部分的情况是,它试图为普通人呐喊,却困于商业与艺术的夹缝。
创作者被舆论的盲目批评与质疑击溃,畏首畏尾。
这不得不令人唏嘘,我们的电影市场,何时变得如此脆弱而敏感?
我们需要“爆米花”,也需要严肃和思考;需要真诚,更需要真实与勇气;我们的电影市场,需要的是包容与多元。
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现实题材从银幕全然消失,越来越多的思索与认知隐入一片尘烟之中,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图源于网络 / 图片软饼干 / 作者
第一眼看到这个海报,看到那双有点疑惑,有点困惑,有点无奈,又有一丝希望的眼神,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想知道他的故事,看了评论才知道男主不是专业演员,而是本色出演,难怪,那个眼神演不出来。
全程像纪录片,记录着他的三天生活,真实,残酷,人性的各种颜色…电视前的我一直在叹气,心疼感慨,画面里的他都来不及悲伤😭。
与他们相比令我反思的是我们当下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了。
也让我对外卖员这份职业继续抱以尊重,理解,宽慰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每一位!
该影片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
这个故事描绘了几内亚外卖员苏莱曼 (Souleymane)生活中的两天。
当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巴黎的街道送餐时,苏莱曼重复着他准备好的故事。
两天后,他必须通过庇护申请面谈,这是获得证件的关键。
但苏莱曼还没有准备好。
片子很像肯·洛奇、达内兄弟那种讲人被困在系统里的故事的电影,那种反反复复无可奈何。
还有什么人能比“外卖员”更清楚而直观地被困住呢?
而且这不单纯是一个外卖员的故事,更是一个来法国寻求庇护的人的故事。
且不论申请庇护的程序十分繁琐,通常整个程序下来,等到最终结果,可能需要一到两年,还不一定是肯定结果。
并且最快提交申请的六个月起才能申请工作权利。
非法的身份如何参与合法的劳动以获得生存所必需?
影片节奏紧凑,并不繁复,并没有选择表现人和机构之间的角力关系,只是聚焦于这个即将进行庇护申请面谈的人前两天的日常,以及面谈本身。
(该面谈是在法国申请庇护程序中的第三次面谈,面谈的内容仍旧是关于这个人本身)当然他在那两天,一面努力生存下去,一面竭尽全力准备这个至关重要的面谈。
这个面谈的要求十分细致,主要是要求申请方详细阐述自己的出身背景、寻求庇护的动机(已经面临或害怕将面临的威胁或迫害的原因)、主要事件、迁移之旅,并且所有这些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明确陈述,越详细越好,尤其是当你没有证据支持的时候。
所以这种面谈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并且不排除有人编故事冒领权利。
试想一下,所有那些申请庇护的人(数据显示,法国2023年的庇护申请案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 142,500件,增加了 8.6%,其中包括了 124,000 件首次申请案),他们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他们要怎么诉说?
又有多少故事是相似的,甚至是虚假雷同的?
但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一个:在法国好好生活下来。
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t.cn更多资源见主页/wxgzh
苏莱曼骑着单车穿梭巴黎街头,用非法包商的人头帐号跑外送,一边喃喃地背诵着不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四十八小时后,他必须用这个掮客编造的过去说服移民官,方能获得居留。
然而这一夜,接单状况不断,工资还遭到扣留,交不出钱给掮客就无法拿到庇护申请文件。
陷入绝境的苏莱曼,移民面试能否顺利通过?
从几内亚远渡重洋来到法国,他的人生故事又是什么?
# PYIFF 2024
3.5 又是高压环境塑造,总在路上赶,也带到了几个关于底层问题,男主最后演技确实高光~
#77th Cannes# 7/10 更偏向记录的叙事,慌乱忙碌,却也日复一日。
3.5
法国外来移民的生活,一天掰做三天用只是为了生存。跟随的视角,惊心穿行在巴黎的夜幕。
6.5/10
没有身份认同,没有生活保障,还是在坚持。送外面无论在哪个环境都是艰难困苦,第一视角让人感觉这就是个纪录片一样。
法国外卖小哥的故事。苏莱曼是个偷渡到法国的非洲人,他一边拼命送外卖,一边为难民身份的面试准备。这两件事都有个但是,因为没有获得难民身份,不能直接工作,所以他的外卖账号是租来的,他需要给账号本人分成;而且他也不是真正受迫害的难民,他只是普通的偷渡者,他需要编一个受迫害的难民的身份,才能通过身份面试。苏莱曼因为这两件事疲于奔波,虽然已经非常努力了,但还是没办法过好要求极低的生活。最后,在身份面试时,他的说辞被面试官一眼识破,苏莱曼只能被迫坦白。这个世界没有公平可言,有的人连努力生活的机会都没有。
#10673. #8th PYIFF# 卧虎-导演奖。前获2024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奖、最佳表演(并列)及费比西奖。导演自称“不是一部达内兄弟式的电影而是一部萨弗迪兄弟式的电影”,是“100%的社会电影和100%的惊悚片”。极有可能也参考了波兰波宇的《警察,形容词》的查字典名段,20多分钟的“讲故事”不仅反高潮,而且把叙事行为-元叙事推到了前景,又返回去形成对前一个小时“故事”的一种自指和更深层次的联系。大概是本年度最佳影片片名了。导演对剧作的清晰认知——申请庇护这一主要情节上缺乏动作,而送外卖又是充满动作的日常,焦点在于两条线之间的关系——真是精准。
PYIFF 感觉故事本身可以讲的很细腻很动人,但是导演拍的很快很粗,可能这就是他想要的感觉吧,但是不太喜欢
苦难的底层民众。出路在何处?
国内拍外卖员的,还不知道什么叫汗颜吗?
【PYIFF8】【电影宫3号厅】“现场”不需被刻意营造,每个角落所诞生的化学反应不必被觉察,因其业已发生。有如这样的几条线互相纠缠的日子,或许也将不可避免地持续下去。3.7
凌晨要接到预定庇护所的电话,深夜要赶上开往救助站的大巴。不能跟拒收外卖的顾客争辩,不敢跟戏弄自己的警察抗议。留在故乡被骂成疯婆娘的儿子,来到异乡只配拥有租来的外卖员账号。说谎会前后矛盾,妈妈说不要撒谎,可一直在撒谎。挣扎是关于是否讲述关于自己真实的故事还是能够讨好移民官的故事。选择了真诚,然而影片后面却留白没有给出答案。是看了会让人思考的有社会意义的影片。
欧洲文艺片的题材太窄了,除了同性恋就是移民的生存问题,政治正确的电影他们拍得不烦吗?5分钟弃
When you are an illegal immigrant, it becomes your only identity. You are nothing but an illegal immigrant. Everything in your past doesn't matter. Your personality, your skill, you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your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none of them matters. You are just an illegal immigrant. And you are given a fake story, a fake identity. #BeTrue #BeProud #BeYourself! Never forget or be ashamed of who you are. Never let anyone or any institution define you. Tell your story. Your story is your power.
很节制,也很坦然。把悲惨故事拍得有尊严。
苦难无法被比较但确实更惨一些。。。
“我妈妈教我不要说谎,可我一直在说谎” 这是人生最真实的痛苦吧。
这是法国人不知道的一面 却是中国人都懂的一面